目前有普遍接受的說法:明軍欠餉,清軍不僅不拖欠而且待遇優厚,所以大批明軍望風披靡般地投降清軍。其實,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條,投降清軍後攻打明朝,大軍行處,可以搶掠子女玉帛,尤其是破城後屠城,可以肆無忌憚地搶掠。而身為明軍時,那是王師,能搶掠百姓嗎?看小說《李自成》,明軍也搶掠老百姓,那主要是在農村搶普通百姓,不敢搶官紳,也不在城裡搶,投降清軍後,那是隨便搶。明末李成棟投降清軍後,攻城掠地戰鬥力爆棚,反正後,一開戰部屬便潰散,自己也死於亂軍。以前看到這兒,扼腕嘆息,現在再看,理解了。
從制度上看,明朝🐷元璋出於高度自我膨脹和嚴格防範的心理 ,廢除了宰相制度,後代又是草包惡棍型居多,導致文總督等文官對武將難以制約,整個政府系統運作不靈。
就文官系統看,明中後期受到劉瑾、魏忠賢兩大閹黨勢力的分化和打擊,精英人士損失殆盡,元氣大傷。等崇禎上臺後,得以執政的基本都談不上德才兼備,而且內訌激烈,本來威信不高,在崇禎的濫免濫捕濫殺下,袁崇煥、陳新甲、薛國觀等人的下場極為悲慘,導致隊伍更加劇分化。
從武將系統看,崇禎一朝,忠心耿耿、鬥志昂揚的盧象升、賀人龍、猛如虎、孫傳庭等人的結局也都相當不幸,反而是養寇自重的左良玉、吳三桂等人安然無恙,無形中給大家樹立了榜樣。
總之,由於宰相制度的缺陷,八股取士的勢利,加之明後期特別是萬曆懈怠任性,崇禎急躁嗜殺,導致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極為低下,對官員的約束力和民眾的凝聚力都極差,明哲保身、投機取巧,以致不擇手段撈取功名利祿之徒太多,一時漢奸如蟻附羶,佞臣成群結隊,如同抗戰初期的形勢一樣。這實在是古老民族的大不幸。
正常的,如果你的老闆老欠你工資,你鬧一下就給你發一點,然後把帶頭的給殺了!這種垃圾你願意替他幹?突然來了一個新老闆,跟你說,跟我幹吧,我這絕不欠薪,幹好了還能升職!我管他是不是鄉巴佬,是不是流氓土匪,立馬跳槽去他那!
明末的社會環境烏煙瘴氣,蔚為「開放」。更為致命的是精英階層的「信仰」早已嚴重流失。明王朝賴以生存的統治基礎:「忠孝倫理綱常」,幾乎成為皇帝的獨唱曲目。崇禎皇帝最後的一把「利劍」,薊遼總督洪承疇,在為他準備的接風宴上,「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玩著浪漫的同時,一杯酒,一句忠君愛國。情到深處,不禁潸然淚下,恨不得捧起崇禎皇帝的臭腳舔兩下。結果,洪承疇被俘,主動餓了幾天後,等到皇太極親臨,小貂一披,立馬三呼萬歲,投降!
明王朝精英階層的代表人物尚且這個德性,不如他們的還客氣什麼。另外,爵位、綢子、瓶子、莊園、女人等,滿清王朝給予的又明顯高於朱明王朝,這對於喪失「信仰」的人來說,最具有拉攏力。
法國傳教士白晉在他所著的《康熙帝傳》中描述:「事實上,韃靼人在徵服帝國過程中,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而是漢人互相殘殺,加上漢人中最勇敢的人,反而為了滿洲人去反對他們本民族而戰。」也是,范文程、洪承疇、三順王、祖大壽、吳三桂等,效忠滿清王朝的實際行動,確實所向披靡,尤其是吳三桂。
18歲的吳三桂曾帶領二十幾名家丁殺入皇太極統領的四萬滿洲人的重圍之中,在滿洲人目瞪口呆的氛圍下,成功地救出了父親。這種勇氣,只有趙雲這類人物能夠做到。當然,趙雲是傳說,吳三桂有史可查。吳三桂投降了滿洲人之後,一路擊潰李自成,平定陝西,攻取四川,收復雲貴,踏遍了大半個中國,最終封藩雲南,位極人臣。不甘寂寞的吳三桂,在滿洲人不停地防範之中去了趟緬甸,帶回了「永曆皇帝」,並在昆明城外的篦子坡用弓弦勒死了明王朝所謂的最後一個皇帝。
吳三桂在緬甸見到坐在竹凳子上的「永曆皇帝」,竟然迷迷瞪瞪地、不由自主地、撲通一聲地跪下了。這證明了什麼?證明了他還沒有從叛明降清的恐懼中緩過神來。他腦袋上面懸著的,經過千年修飾的「孔孟之道」、「忠孝倫理綱常」,什麼時候突然墜落,砸爛他的腦殼,他心裡真沒底。
吳三桂,從小不愛讀書,雖然在老朱家嚴重扭曲的「孔孟之道」、「忠孝倫理綱常」中一度為之奮鬥,但明王朝社會精神腐爛的程度,無法駕馭人對生理和物質的貪求。這種不對等的互相制約,導致了明王朝空有高尚的道德準則,實則是滿世界的「男盜女娼」。當然,吳三桂降清,還有他骨子裡的另一面。他是個多重性格的人,成功的政治投機分子,善於在關鍵時刻和朱明、滿清的上層「投機倒把」。 王朝興,他會順著興來。王朝亡,他會順著亡來。
明末時期的明軍,為什麼會大量投降滿清?因為精英階層的「信仰」早已嚴重流失。范文程、洪承疇、三順王、祖大壽、吳三桂,甚至包括戚繼光、熊廷弼、袁崇煥、毛文龍。也就是明王朝在中期開始,精英階層的「信仰」便開始流失了。信仰沒有了,精英還是精英,但難逃成為權利的「奴才」。崇禎皇帝、李自成給不了的,皇太極、多爾袞只需大方一點,成群結隊的效忠者,豈能不接踵而來。
事實上,范文程、洪承疇、三順王、祖大壽、吳三桂等,不論是「貳臣」,還是「逆臣」,其輝煌的程度著實比跟著明王朝混值得的多。
「我禿了,但我變強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確實是明末明軍的一個狀態。
由於明末朝廷從上到下都爛透了,崇禎好不容易省吃儉用省了點軍費出來也被層層盤剝,最後根本就落不到實處,很多士卒是根本拿不到軍餉的。
想想自己,如果哪天老闆不給你發工資,別說還會不會任勞任怨替公司做事,恐怕你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當然,明朝的士卒沒有你那麼幸運,逃兵一旦被抓,就不是死他一個人的問題了,所以就算沒軍餉,他們也只能繼續幹,只不過能使多大力就另當別論了。
反觀滿清,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當人口和士卒數量呈良性比例時,士卒的待遇是很好的。
而滿清入關前八旗其實也並非全是女真人,每年南下擄掠的人口也會被他們編入八旗當中。
如此一來,原本在大明連飯都吃不飽的人被擄掠後不僅能吃飽飯了,還因為家人被編入八旗沒了後顧之憂,可想而知他會有多敬業。
要知道古人可沒有那麼多的民族、國家大義,誰能讓他們吃飽飯,他們就跟誰混。
如果在大明的軍隊中也不愁吃穿,家人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誰吃飽了撐得會投靠滿清。
所以待遇是明軍大量投降滿清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很多朋友認為滿清的八旗軍戰鬥力很渣。
確實,滿清入關後,中原的花花世界一下子就讓八旗貴族老爺們開眼了,那腐化速度堪稱古今之最。
但在此之前,八旗軍的戰鬥力還是可圈可點的。
要知道當時的明軍不管是訓練還是指揮都已經有著一套非常完善的體系了,各種步火協同、步騎協同、火騎協同都已經非常成熟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規化部隊。
但就是這樣的強軍,在和八旗軍的戰鬥中都屢屢戰敗。可以說就算把當時的八旗軍放到整個17世紀當中去比較,能相提並論的也就西班牙大方正和李定國的大西軍。
之所以會如此,那只能說明,當時的八旗軍也是有著完善的訓練體系及指揮系統的。這些當然就是從明軍那學來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滿清在入關前火器的普及和運用其實並不在明軍之下,只不過後來怕這種威力巨大的玩意兒會威脅到自己在中原的統治,滿清才刻意忽略了對火器的發展與普及。
加之早已高度漢化的滿清社會,明軍投降後能很快適應,不至於因為心理負擔而對投降有著諸多顧慮。
滿清社會的高度漢化以及部隊的正規化讓明軍投降後能很快適應。
當然,上面這些說的都只是最底層士卒的心理,這部分人往往是沒有權利決定跟誰不跟誰的,投不投降還得看他們的長官。
下面就來看看為什麼明軍中會有那麼多的將領降清。
明末的明軍軍官相較於最底層士卒來說要好很多,至少不會因為錢的事去投靠滿清。
人活一世,無非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既然不是物質層面的需求,那麼自然就是精神層次了。
確實,由於明末朝廷連根都爛了,很多有識之士其實已經看不上大明了,哪怕大明依舊是中原正統。
他們知道留在大明根本就沒辦法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投了滿清,這一點有點像南北朝時期的王猛。
這部分人眼裡是沒有漢夷之分的,在他們看來只要是承襲了中華文化的都是中國人,是地方割據勢力,誰笑到最後,誰就是中原正統。
當然,在這部分人的攛掇下,滿清放了大招,大大方方承認自己是大明的延續,入關只是替大明平寇報仇。
不得不說這一招是真的狠,雖然大明的文武都知道這不過是滿清要問鼎天下的藉口,但又何嘗不是給他們投降的臺階呢?
就拿吳三桂來選,在山海關被兩面夾擊,外有多爾袞,內有李自成,一個是替大明報仇的滿清,一個是要推翻大明的反賊,讓他怎麼選?
滿清的陽謀讓大部分明軍將領選無可選只能投降。
最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崇禎皇帝。
很多人都說崇禎皇帝可惜,如此勵精圖治的皇帝,如果再多給他點時間,肯定能力挽狂瀾。
事實上如果不是崇禎的各種微操,大明再苟個幾十年問題應該不大。
還不止於此,李自成攻入北京,他完全可以南逃繼續主持大局,憑長江之險讓李自成在北方和滿清死磕,至少還是一個南北對峙的局面。
結果崇禎頭鐵,直接撂挑子一死了之了。
死得倒是挺骨氣,但他的撂挑子直接讓諾大一個帝國瞬間就崩潰了,南方的大亂鬥更是喜歡滿清史的人的一本爽文。
老大都沒了,明軍的那些個將領還替誰賣命?誰給他們發工資?既然沒人發工資了自然就要另謀出路,找個能發工資的,畢竟手底下還有那麼多人等著米下鍋呢。
老闆不給力還不準手下自謀出路?
明末的明軍,大量投降滿清,有多種原因。
首先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以馬上得天下,深知軍事實力的強弱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但作為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他要吸取歷朝歷代統治者的經驗教訓,既要重用武將來鞏固統治地位,又要廣納賢臣,利用文臣精英群體來管理國家,同時還必須想方設法避免唐末藩鎮割據和宋朝文官群體過於龐大的局面。明朝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在吸取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之後,重用文臣統率軍隊,以避免武將權力膨脹。正是對於武將權力的過度限制,使明軍將領對朝廷積怨甚深。特別在明朝崇禎皇帝去世後,南明的幾個皇帝威信和聲望都不足以服眾,致使明軍將領感覺在明朝統治下榮華富貴遠遠趕不上滿清給予他們的待遇。
其次是明末接連出現各種自然災害,加上明朝宗室分封過多,土地兼併嚴重,賦稅收入不足,導致軍費緊張。很多明軍不是吃皇糧,而是自己解決軍餉。這樣以來明軍對皇室的忠心就大大消弱了。還有很多明軍本來是農民起義軍或流民,對明朝已經失望,他們內心中希望有一個新的朝代替代明朝統治。
最後,滿清騎兵的戰鬥力太強,明軍屢戰屢敗,對自己的戰鬥力失去信心。加上人性本身的對強者的敬畏之心,所以大量明軍投降滿清就順理成章了。
入關前大規模投降的是孔有德,影響惡劣。入關後,因為吳三桂的投降被南明政權稱為義舉,大為表彰,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滿清大量招降明軍,集中力量攻打李自成,等李自成敗亡,南明政權認識到犯了嚴重錯誤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