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問者不用去看整本《水滸傳》,你但凡看看原著第三回第三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就不至於問出這種荒誕奇葩、毫無邏輯的問題!既然平臺推送到這了,刀客也就講講史進是否對金翠蓮反應冷漠吧!讀一讀原著蘊藏的語言描寫以及細節描寫都能想明白。
一、通緝犯的身份
史進在魯達與金家父女交談之時確實沒有參與過多互動,刀客推測這與史進此時的身份有關。他早在與少華山三位頭領結交之時,就被史家村的獵戶李吉告發華陰縣官府。恰巧中秋佳節神機軍師朱武、跳澗虎陳達、白花蛇楊春三位少華山頭領到史家村與史進相聚,縣尉帶領數百官兵捉拿。史進與少華山三人帶領莊客和嘍囉殺退官兵前往少華山,他不僅公然落草殺人,還燒毀了自己的家業。雖然史進不情願落草為寇前往渭州尋找師父王進,但作為通緝犯的身份也儘可能地不出頭。這也解釋了史進為何在傾聽金翠蓮苦難經歷時不強出頭的原因。
二、史進的心境變化
史進在殺人放火、落草為寇之前說是愣頭青也不為過,畢竟他一時之勇讓自己從一個富家公子轉變為綠林好漢,不僅名譽上受到虧損,他祖上留下的殷實家底也被他付之一炬。經歷這件事以後,史進也從叛逆少年逐漸成熟穩重起來,在魯達得知金翠蓮口中欺男霸女的「鎮關西」是狀元橋殺豬賣肉的鄭屠時,勃然大怒。原著描述魯提轄回頭看著李忠、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裡,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
相比與魯達的火爆脾氣,史進卻成熟穩重的多,他與打虎將李忠抱住勸道:「哥哥息怒,明日卻理會。」兩個三回五次勸得他住。也就是說史進明白魯達如果真的殺了人,那就真正違法犯罪、自毀前途了。因此史進對於金翠蓮的遭與其說是冷漠,不如說是理性。
三、沒有主角光環
水滸傳原著前期作為人物傳記,在第二回著重講述首位出場的梁山好漢史進拜師學藝以及結交好漢、捨棄家業的全過程,到第三回由史進引出魯達這一角色,從而人物塑造的側重點就從史進交接到魯達。重點講述渭州經略府提轄官魯達如何一步步出家為僧化身為花和尚魯智深直到偶遇豹子頭林衝這一快意恩仇、義薄雲天的佳話。因此鎮關西鄭屠作為魯智深傳記的第一個反派角色,從金翠蓮這一受害者的角度與之互動的只能是魯達而並非史進,從而引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這與史進並無瓜葛,所以作者不必重點刻畫他。
四、史進並非涼薄之人
說完了前面三點,最重要的一點是提問者對於史進的解讀是錯誤的!因為史進絕非性情涼薄,在魯達決定熱心資助金氏父女逃往東京之時,原著寫道他便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放在桌上,但他本人只帶了五兩銀子,於是對史進道:「酒家今日不曾多帶得些出來,你有銀子借些與俺,洒家明日便送還你」,史進卻豪爽大方說道:「直甚麼,要哥哥還。」去包裹裡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放在桌上。刀客相信史進的慷慨解囊絕不僅僅是為了江湖義氣,史進的仗義疏財、出手闊綽與他富家公子的階層有很大關聯。能夠素不相識解救底層苦難百姓,也看出史進的俠肝義膽,又怎麼可能是反應冷漠呢?
況且史進的扶危濟困不止一次,在落草少華山之時,他打家劫舍恰好遇到被發配遠惡軍州的畫匠王義,得知此人的女兒玉嬌枝被華州貪圖女色、殘暴害民的賀太守看中,不僅強娶為妾,還將王義這般對待。史進得知這等世間不平之事,把王義救在山上,將兩個防送公人殺了。直去府裡要刺賀太守,被人知覺,倒吃拿了,見監在牢裡。不得不說王義、玉嬌枝父女的遭遇簡直就是金老漢父女的加強版。史進能夠為萍水相逢的王義父女捨身營救而身陷牢獄甚至隨時斷送性命,足以證明史進的俠義心腸相對於魯智深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怎麼會是「冷漠無情」呢?
好了,以上就是刀客闡述的四點!基本通讀原著的人都不會對史進這樣一位陽光向上、義薄雲天少年郎心生厭惡。所以我們對於史進的人物解讀絕不能局限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一故事之中,要懂得立足整體全面客觀分析解讀,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現文學經典著作中各個人物獨有的魅力!今天我們的回答就到此結束了,歡迎熱愛水滸的朋友們來刀客的評論區留言、與刀客互動!我們不見不散嘍!!!
冷漠?「九紋龍」史進史大郎絕對也是一個飲食男女,性情中人,他甚至在亡命江湖期間還找了一個地下情人——東平府的李瑞蘭,那他為什麼面對頗有幾分姿色的歌女金翠蓮的哭訴時,顯得無動於衷甚至有些冷漠呢?
我們先看看他是為什麼出現在渭州,和魯提轄聚在一起在金翠蓮賣唱的酒樓上喝酒的。史進原來是華陰縣治下史家莊史太公的兒子,卻不事耕種,只喜歡舞槍弄棒,只是由於一直未遇名師而水平一般。
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偶然一次路過史家莊改變他的命運,就像射鵰中丘處機路過臨安牛家村對郭靖,楊康的效果一樣。
史進拜王進為師,學到了真本領。王進告辭說要到延安府找老種經略相公,史進苦留不住,師徒兩人灑淚分別。
又過了一段時間,史太公病逝,史進開始當家做主。
有一次,附近少華山的頭領陳達要借路史家莊,史進不肯,活捉了陳達,少華山另外兩位頭領朱武,楊春用苦肉計打動了史進,放了陳達, 並從此成為了朋友。
獵戶李吉發現史進和少華山的強盜時常來往,就告了官,引來華陰縣的許多官兵來緝捕,史進殺官拒捕,衝出一條血路,從此開始亡命江湖。他來渭州是想投靠自己的師父王進,哪知道王進並不在此,這兒屬於小種經略相公管轄,而魯智深就是借調到他手底下當差的。
也就是說,當魯智深、史進、李忠三人在渭州酒樓上喝酒吹牛*的時候,史進的身份還是一名逃犯,正在被官府畫影圖形通緝。
他這樣的身份,自身都難保全,還敢節外生枝嗎?所以他在聽金翠蓮哭訴時,沒有任何表示,看起來很冷漠。
另外在魯提轄面前,史進當然還是個小弟,這兒又是魯達的地盤,他都沒有發作之前,史進當然不會 表態。
接著他看到魯提轄勃然大怒準備立刻現場辦公的時候,一把抱住勸道:「哥哥息怒,明日再理會。」
這個動作和這句話有三層意思。
一是現在不要搞事,先消消火。
二是如果要搞事情,等到明天。
三是明天我們就離開渭州城了,你愛想咋搞就咋搞。
果然,史進,李忠第二天果然不知去向,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也開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
呵呵,因為李忠史進都是久經江湖,知道金翠蓮只說了一半真實,還是最少一半是隱瞞下去的。
金翠蓮父女,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吊凱子伎樂組合,從北上廣這樣的東京首都來到西北邊境州府所在,不是混不下去,就是想推銷自己出去。她們的話,並不值得完全相信,有一部分是假的。
宋,是廢奴社會,即便鄭屠做什麼手腳也不可能讓走州串縣的金翠蓮父女一分錢不收就當著官媒婆籤做妾文書。
熱血已冷,史進不再是懵懂少年。
魯達魯達,有時候也是人如其名,他性格裡的確是有魯莽的成分。很多人都說魯智深是水滸裡的第一好漢,嫉惡如仇,行俠仗義,這點的確如此。但是魯智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平日裡要敬仰他沒問題,但是要說真的與他做朋友,未必就會很輕鬆。
怎麼說呢,魯智深這人出身不錯,本領也強,性格豪爽,所以頗有點不知民間疾苦的意思,他活得過於飄了,魯智深在大事上靠得住,在小事上如果做他朋友,未必會舒服。比如說他去人家店裡吃飯,就直接賒帳,在他眼裡這點小錢何須計較,但是人家酒家小本生意,肯定在意這些的,不過畏懼他的權勢不敢說罷了。還有對於李忠的態度,人家打虎將李忠在江湖上討生活多麼不容易啊,幹一個月能掙幾個錢,但是由於李忠敬重魯智深是好漢,把自己積攢多日的二兩銀子拿出來,魯智深卻嫌棄人家不爽氣。其實看看李忠的活計,平日裡賺錢肯定都是幾文幾文的,身邊不缺銅錢,他要是小氣,掏出來的應該是銅錢而不是銀子了。魯智深平日裡過於高高在上,而不會體會下面普通人生活的困苦。想想看,今天的一個工薪階層第一次碰到一個欽慕已久的有錢人,坐下一起吃飯,這時候來個人訴苦,結果這土豪拿出五萬,他還嫌不夠,又找另一個土豪要十萬,這時候試問哪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可以隨便就拿出兩萬元來接濟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呢,李忠拿出來了魯智深還嫌棄人家,還記下了這事,以至於後來再遇李忠,人家好好招待他,他居然偷了人家金銀器跑路了。
魯智深的思想行為有時候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還是拿金翠蓮這事來講,這個事情真的要到一個鬧出人命的地步嗎,我看沒必要。這事說起來也是簡單,就是金翠蓮跟鄭屠戶籤了個賣身契三千貫,不過是虛錢實契,金翠蓮沒拿到錢,而那鄭屠又是個懼內的主,金翠蓮沒多久就被趕出來了,趕出來不說,還被追問著要這三千貫錢。這些言語全部都是金翠蓮一家之言,聽起來好像是受了委屈,但真的是這樣嗎,魯智深有沒有想一下這事的真實性,怎麼聽完以後就暴跳如雷了呢。而且後來他跑到鄭屠的店裡,先是挑釁接著就廝打,壓根沒給鄭屠解釋的機會,整個表現是不是有點太魯莽了。
這時候再來看史進,史進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頗懂武藝的壯漢,也算難得。不過呢,史進武功長進,畢竟年幼,於大是大非的問題並不見得明白。比如他與陳達朱武楊春三人結交,打成一片,甚至不惜家業盡毀,到了這個地步其實已經沒有回頭路,只能落草,但史進居然還想著要保留清白身去投奔師父王進。那陳達等人是被懸賞的賊寇,你史進不論做沒做燒殺搶掠的事情,既然結交就完全是一伙人了,已經在官府掛號了,他竟然還一門心思想著脫身,史大郎的頭腦的確是比較簡單了點。
然而史大郎在大事上不清楚,但卻未必像魯智深那麼魯莽。他去尋找王進,來到渭州有個經略府,便打聽店家,過來說這個魯提轄應該知道,然後史進趕忙詢問,結果問下來這王進是在延安府,史進略有失望,不過畢竟知道了去處,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找著王進,就在這種情況下遇到了金翠蓮父女。
作為一個過江龍,史進完全不知道此地是什麼狀況,金翠蓮父女遭遇就算是真的,那也是有因有果,怨不得別人,如果作為一個過路客,大多數人對此都會完全忽視。而魯智深完全不一樣,他可以算得上是本地豪強,自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和處事風格,他覺得鄭屠所作所為完全就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和忍耐程度,所以表現出了極大的憤慨。看金翠蓮做派,說白了就是個賣的,她的遭遇也就算是與買主的糾紛,我就不懂魯智深為何如此激動。
而史進呢,他當時也被魯智深的暴跳如雷給整蒙了,不過他富裕慣了,一向仗義,又敬仰魯智深是大哥,所以很痛快甩出十兩銀子。要知道這時候史進家已經沒了,與陳達他們分別的時候也只拿了少量銀兩,面對金翠蓮這樣的人物,一下就甩出十兩銀子,這怎麼能叫冷漠呢?如果這是冷漠,我到希望天天遇見像史大郎這樣冷漠的人。
其實面對金翠蓮,無論是史進還是李忠都表現的的很是大方了,遠超一般人,雖然是看魯智深面子,但也算難能可貴了。不過呢,他們比起魯智深那樣聽風就是雨,火冒三丈提拳殺人的表現來,的確是比較「冷漠」的。
金翠蓮哭訴鄭屠戶暴行時,為何史進反應很冷漠?
不少朋友或者從史進的遭遇入手,或者從史進的身份、性情入手,都講得挺好,我換個角度,從金翠蓮方面來講。
在魯智深看來,金翠蓮是在「哭訴」「暴行」,但站在客觀者,比如史進的角度看,金翠蓮哭訴的其實不是鄭屠戶,而是鄭屠戶的老婆!
金翠蓮其實並不希望離開鄭屠戶!是魯智深亂棒打鴛鴦,硬生生將人家給拆散了。
為何這麼說呢?原文中自有證據在!金翠蓮是這麼回復魯智深的——
……因見奴家,便使強媒硬保,要奴作妾。誰想寫了三千貫文書,虛錢實契,要了奴家身體。未及三個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將奴趕打出來,不容完聚,著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錢三千貫。……
金翠蓮的敘述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當初籤訂的是三千貫銀錢的賣身契。在水滸世界,武大郎一個燒餅就是二三文錢。一貫就約等於如今一千塊錢。三千貫就約等於如今三百萬。這絕對是個高價,甚至是不可能的高價。
一般來說,買一個丫頭要多少前?荒年一二十貫,尋常時頂多一百貫。像宋江,不過是幫著閻婆惜出了十兩銀子買棺材,十兩銀子安家費,閻婆惜就主動迎上來求宋江包養。
也就是說,宋江養個二奶,不過二十貫(兩)。金翠蓮給人當妾,賣身契三千貫,這也太值錢了吧。
因此,此中必有貓膩。即便鄭屠戶當初沒有真給錢,也可以看出金翠蓮父女,其實是很貪的。
其二,金翠蓮只是說,鄭屠戶家大娘子厲害,打了她,「不容完聚」,即不容許她與鄭屠戶在一起,並沒有更多埋怨鄭屠戶的話。
可見,金翠蓮自己也知道當初要價三千貫是虛的,只要是鄭屠戶肯接她回去,她必然還會繼續跟著鄭屠戶過日子。
可是,魯智深一見到金翠蓮就走不動道,又聽聞鄭屠戶號稱鎮關西,立刻火冒三丈要去打人,在賣肉時又再三戲弄,更直接三拳將人打死。
這不是棒打鴛鴦是什麼?
何況,大家不要因為金翠蓮在魯智深面前一番啼哭,就覺得這個女子必定是好人。她在得了魯智深的銀兩後,本來說要趕回老家,卻在離開魯智深後沒幾天就嫁人了。並且,金翠蓮依然還是給一個趙員外做外宅。
什麼是外宅?連小妾都不是,就是沒名沒分的二奶!金翠蓮此舉,不說水性楊花,至少也是貪慕富貴。如此一個女子,史進不同情,很正常!
史進是大戶人家出身。
他估計見過太多金翠蓮父女這樣的人。
(原來央視的金翠蓮是大腳演的)
這樣的父女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找一個大戶人家,找一個鐵飯碗。
當不當妻,當不當妾,無所謂,有好吃的有好穿的,就行。
所以金翠蓮只能是個外宅,所謂外宅,一點名分都沒有,說白了就是包養。
只不過他們這次被鄭屠給坑了。
鄭屠用真實的文書,卻不給錢,強買了金翠蓮。
固然該死,但是這樣的命運不是金翠蓮父女自找的嗎?
就算這次,他們投親靠友,被人坑了,出於無奈。
那為什麼當魯智深拼了命打死鎮關西,他們口口聲聲說要回家。
一轉眼,三個月後,當魯智深為了他們逃命。
金翠蓮呢?卻又成了趙員外的外宅。
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們爺倆就是賣著玩的。
好在這次趙員外是個好人,但如果趙員外是個壞人呢?跟鎮關西一樣呢?
那是不是這次還要流落街頭賣唱,還等著魯智深再次出手打死趙員外?
說白了,這爺倆就是想過不勞而獲的生活,他們對魯智深說要回家,那不過是無奈之下的一個藉口,博取這個提轄官的同情而已。
魯智深為了他們都亡命天涯了,他們又換了一個大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史進家裡富有,肯定他們家也遇見過這樣的人,或者他爹史太公或者史太公的朋友也包養了外宅,他太清楚這是一群什麼人。
他們遇見鄭屠這樣的,純屬自找。
所以史進才不會為她們生氣。
如果把這個故事換成現代版:
一個漂亮的女孩,被一個姓W大款給包養了,最後分手了,她給大款要錢,接二連三要,大款報警了……然後女孩被以敲詐罪給逮捕了……這事捅到網絡上了。
然後網絡上出現了魯智深……
這該怎麼說呢?
史進也有過年輕氣盛的時候,在史家村的時候,史進憑武功力擒少華山好漢跳澗虎陳達,卻為義氣結識了朱武楊春,放了陳達,結果被連累的燒了祖上留下來的莊園,流落江湖,千裡投奔師傅王進。
因此史進看透了世道,世界不平的事情大多了,看得慣你看,看不慣你也得看,如果意氣用事,倒黴的只能是你自己,所以史進只想找到師傅,在邊關憑一刀一槍搏個出身。
遇到金老兒這樣的人、鎮關西這樣的事兒,史進當然冷漠了。
眾所周知,《水滸傳》中,史進去尋找師父王進的時候,到了陝西渭州,並在那裡遇到了魯達。兩人一見如故,於是約定去喝酒。路上,史進看到了自己的開手師父打虎將李忠,於是三人一起去喝酒。
喝酒過程中,三人聽到旁邊有人一直在哭,魯達氣憤,問了小兒情況。
原來,哭的人是金翠蓮,她因為被鎮關西鄭屠騙了,不但失了身子,還籤了協議,說是拿到了鄭屠的三千貫錢。但實際上這是虛錢實契,協議籤了,錢沒拿到。鄭屠妻子不容她,把她趕走,還要那三千貫錢,他們父女只能賣藝賺錢。
這鄭屠如此可惡,魯達當時就忍不住了,要去打死鄭屠。好在史進和李忠勸下來了,而後,魯達就掏了銀子,資助金翠蓮父女,還問史進和李忠借錢。
這個過程,魯達很明顯是熱心腸,表現也很主動。反觀史進和李忠,似乎就不一樣了,兩人都沒這麼激動,所以有人覺得他們冷漠。
這兩人中,李忠生活在底層,喝酒前還在街上賣藥呢,他也沒多少錢,摳摳索索才摸出二兩多銀子,不情願地給了魯達,還被魯達嫌棄。李忠生活不易,還走南闖北,對金翠蓮這樣的事,司空見慣。
可是,史進是熱血的俠義少年啊!當年,史進與陳達不打不相識,聽說朱武的話後,馬上就能和朱武等人結為兄弟;後來,史進聽說畫匠王義的女兒被賀太守搶走了,身為少華山寨主的他,也毫不猶豫,敢於去刺殺賀太守(不過沒成功,被抓了)。
如此俠義少年,面對金翠蓮之事,為何選擇沉默了呢?史進為何表現如此冷漠呢?
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好問題,我從原著內容和寫作方法兩方面來分析一下,大家看了就會明白。
從原著內容上來說,主要就一個原因,和史進的身份有關係。
當時,史進是什麼身份呢?嚴格來說,他是個逃犯。
自從王進走後,史進本來一直本分做人,後來因為和陳達不打不相識,又被朱武的苦肉計所感動,史進就和朱武、陳達、楊春三人來往。
但是,朱武等人是落草在少華山的好漢,雖然三人也是被逼無奈,但至少對於官府來說,他們是賊,是強盜。史進和他們來往,那就是和強盜來往,這是犯了大罪!
後來,因為李吉告發,史進殺出史家莊,殺了李吉,打跑了縣尉、都頭,逃出了史家莊。那以後,他又不願意在少華山落草,因此就想找到王進,謀個出身。
縣尉驚得跑馬走回去了,眾土兵那裡敢向前,各自逃命散了,不知去向。史進引著一行人,且殺且走,眾官兵不敢趕來,各自散了。
所以,對於史進來說,他自己已經算是逃犯了,官府一直在抓他呢,說不定都四處通緝他了,這時候的史進,還敢主動招惹是非嗎?肯定要低調啊!
所以說,即便知道金翠蓮被鄭屠禍害了,史進也只能低調。不過,咱們也別說史進冷漠,史進可是掏了十兩銀子給魯達,讓魯達救濟金翠蓮呢。從這一點來看,史進做得不錯了,也不算是冷漠。
除了這一點之外,其實還有幾點不重要的原因,比如史進雖然俠義,但是沒有那麼衝動,對情況也不算太了解,沒那麼激動,所以相對於魯達來說,就顯得冷漠了。
從寫作方法上來說,主要也就一個原因,那就是「角色避讓」(這個詞,不是專業的詞,只是我個人用的)。
什麼叫「角色避讓」呢?
打個比方,在書法中,一些字寫起來時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避讓。如果是左右結構的字,在寫起來的時候,左邊的部首通常要小一些,右邊部首要大一些,這樣才好看。
以「珠」字為例,左部「王」最後一橫作提筆處理,筆畫較短,右部「朱」撇細短,與提彼此相讓,方為盡善,否則兩畫互相衝突,字寫出來就很難看,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
在小說中,角色之間也有這種避讓。
比如魯達和史進,兩人都曾去刺殺強搶民女的賀太守,都算是俠客,那麼面對金翠蓮這樣的事情時,究竟誰能出手,誰不能出手呢?肯定要有避讓,不然就沒法寫了。
誰避讓誰呢?看誰是主角。
在之前的故事中,史進是主角,所以同樣是後來的梁山一百單八將,朱武、陳達、楊春都要避讓史進,讓史進大展神威,突出了史進的角色戲份。而在渭州及以後(直到林衝野豬林遇險),主角都是魯達。
所以,史進要避讓魯達。
既然史進要避讓魯達,那麼面對金翠蓮,他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戲份,都要給魯達讓路,他不能喧賓奪主,否則這段故事,就無法起到突出魯達的作用。
這就像歐美超級英雄的電影,如果是某位超級英雄的電影,那麼他在劇中就屬於主角,別人再閃耀,也不能遮住他的光芒。
仔細看《水滸傳》,作者對主要好漢的描述,也是這樣。
呼延灼出場後,他就成了主角,於是他可以帶著連環馬打敗梁山好漢,可以單挑魯智深、楊志,即便他失敗了,也是加入梁山,成為重要的猛將之一。
張清出場後,他就成了主角,他可以連打梁山十五員猛將;盧俊義出場後,他要受到種種磨難,再上梁山,活捉史文恭,大放異彩。其他人再牛,也得給他避讓,公孫勝法術再厲害,也不能出手。
這就是角色避讓,一種寫作手法。
這與人的社會經歷有關,魯提轄一直效命邊關部隊,是體制內的人,對社會的陰暗面接觸得相對較少,聽到金翠蓮的哭訴後頓時努火中燒,接下來就幹起了行俠仗義之事,而史進和李忠已經闖蕩過江湖,知道這樣的事是多得管不過來的,因此反應比較冷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