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水滸傳,三山派實力也不弱,為何最後都歸了梁山?_水滸傳中的三山指的是哪三山

燕北斷刀客說: 謝邀,刀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明白了,《水滸傳》中的三山也分為舊三山和新三山,不過三山自始和…

燕北斷刀客說:

謝邀,刀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明白了,《水滸傳》中的三山也分為舊三山和新三山,不過三山自始和青州地界慕容知府為首的官僚集團勢不兩立。前期與青州官府對峙的三山分別是清風山、二龍山和桃花山,中期清風山在及時雨宋江的勸導下一同歸順水泊梁山,取而代之的是孔家兄弟為首的白虎山勢力。此時二龍山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綠林火拼上位的是魯智深、楊志剷除了鄧龍勢力,包括武松等七位好漢讓二龍山興旺發達。既然提問者的問題是跟梁山有關,那麼刀客下面的解讀也就默認為是新三山集團了!

一、缺乏團結協作、各自為營

儘管三大山寨都初具規模,有一定的家底和實力。然而他們三大勢力幾乎沒有交際來往,雖然魯智深與李忠、周通是舊相識,可魯智深打心眼裡蔑視這兩個頭領。雖然李忠、周通被青州的呼延灼率兵攻打之時向二龍山請求援助成功,可在此前他們並無交情。反而是魯智深等到桃花山求援之時,才向楊志講述道:「洒家當初離五臺山時,到一個桃花村投宿,好生打了那周通撮鳥一頓。李忠那廝卻來,認得洒家,卻請去上山吃了一日酒,結識洒家為兄,留俺做個寨主。俺見這廝們慳吝,被俺卷了若干金銀器撒開他

而白虎山與武松也有過「不打不相識」的結識,孔明、孔亮在攻打青州城時受挫,孔明遭遇呼延灼俘虜。孔亮帶領殘兵敗將恰好遇到了老朋友武松,儘管二龍山仗義相助。可從武松「聞知足下弟兄們佔住白虎山聚義,幾次要來拜望,一者不得下山,二乃路途不順,以此難得相見」這番話可得知,二龍山與白虎山根本沒有來往。所謂說去拜望無非就是客套話而已。他們都是各自為營,根本不懂得綠林勢力對付官僚集團的團結合作,更不明白他們三山命運是捆綁在一起的。一旦其中一方勢力被青州消滅,另外兩個勢力也自身難保!二龍山不懂得聯合白虎山、桃花山作為屏障,白虎山、桃花山也不懂得吸附實力壯大的二龍山。因此這三山連基本的憂患意識都沒有,又怎麼能成大器呢?

二、缺乏智囊

三山所謂的缺乏智囊,也就是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軍師。二龍山頭領有魯智深、楊志、武松、曹正、施恩、張青、孫二娘七人,除了曹正和施恩略有謀略智慧和警覺性之外,魯、楊、武皆是匹夫之勇。張青夫婦下蒙汗藥倒是一把好手,但哪裡懂得排兵布陣?曹正雖然在智取二龍山充當智囊,懂得潛入敵人內部瓦解,可他並不精通行軍打仗的兵法韜略,施恩略懂官場玄機、行事周密,可用兵更是外行。至於桃花山的李忠、周通以及白虎山的孔明、孔亮更是一勇之夫,遇到強敵就潰散奔逃。儘管青州慕容知府身邊未必有機警聰慧的謀士,可三山想要做到以弱勝強,沒有良好的戰略戰術是萬萬不能的!因此「三山聚義打青州」得以成功,首功就是水泊梁山的軍師吳用!

三、戰鬥力難以抗衡

三山可以憑藉地形優勢與青州官兵對峙,這在呼延灼攻打桃花山之時體現出來,呼延灼與李忠展開交鋒獲勝之後,縱馬趕上山來。小霸王周通正在半山裡看見,便飛下鵝卵石來。呼延灼慌忙回馬下山來。足以證明李忠、周通即使加起來都敵不過呼延灼,但依舊讓呼延灼無計可施攻陷桃花山。然而這也只是權宜之計,青州官府的實力遠在三山之上,例如原著闡述桃花山的兵力規模是聚集著五七百小嘍羅,打家劫舍,如常來攪擾村坊,介紹白虎山兵力規模也是聚集起五七百人,佔住白虎山,打家劫舍

至於二龍山兵力,明顯強於其他兩個山寨,在魯智深與楊志、武松發兵營救桃花山之時,隨即點起五百小嘍羅,六十餘騎軍馬,各帶了衣甲軍器,下山逕往桃花山來。這還不是二龍山的兵力上限,在孔亮向水泊梁山求救之時,魯智深、楊志、武松去山寨裡,喚將施恩、曹正再帶一二百人下山來相助。由此可見二龍山兵力不低於700人,上限估計有千人左右。然而這樣的兵力規模,三山就足以對抗青州了嗎?

刀客看來未必,在呼延灼踢雪烏騅馬被桃花山偷盜以後,呼延灼急於報仇。於是慕容知府傳點馬步軍二千,借與呼延灼。呼延灼僅攻打一個規模極小的桃花山就可以率領兩千兵馬。至於青州慕容知府也有黑歷史,因為呼延灼與桃花山、二龍山交鋒之時,慕容知府派人傳喚道:「叫將軍且領兵回來,保守城中。今有白虎山強人孔明、孔亮,引人馬來青州借糧,怕府庫有失,特令來請將軍回城守備」。

白虎山攻打青州是為了營救被慕容知府囚禁的叔父孔賓,很多人看到慕容狼狽求救而認為青州城實力不夠強,不過此時青州城並非是空城一座,只是缺乏將領駐守恐怕白虎山攻破府庫喪失錢糧,以白虎山這點嘍囉何德何能讓其淪陷呢?更不代表青州只有呼延灼帶領的兩千兵馬,如果青州官兵只有這麼少,又剩下呼延灼一人獨當一面。楊志也不會說「若要打青州,須用大隊軍馬方可打得」。青州畢竟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僅憑十餘名將領、兩千多名嘍囉又怎麼能強攻下來呢?後勤補給也是差之甚遠。況且青州城就算抵禦不住三山進攻,也可以向朝廷申請增援,如此一來三山能否保全都未必。

四、水泊梁山實力壯大、文武兼備

前面刀客分析了三山存在的弊端,再來說說他們為何求助於水泊梁山。除了楊志帶節奏之外,此時梁山的戰鬥力遠超三山,大小頭領六十多位。更兼林衝、秦明、花榮、徐寧強悍猛將坐鎮,又有軍師吳用運籌帷幄,還有法力高深的公孫勝呼風喚雨。兵力規模上,梁山攻打祝家莊就可以發動六七千兵馬,攻破高唐州即可出動八千兵馬,推斷水泊梁山兵力上限恐怕已經有一萬以上。

至於孔亮代表三山向宋江求援攻打青州,原著寫道梁山泊點起五軍,共計二十個頭領,馬步軍兵三千人馬。宋江這一次出兵,帶領的武將數量和兵馬規模就已經超越三山的總和,對於綜合實力比三山高出好幾倍的梁山泊,起兵進攻青州尚且動員三千人馬。更何況梁山泊攻陷青州也不是依靠強攻,反而是通過智取,足以證明青州官府是梁山泊一個合格的對手。難道指望總兵力僅有兩千的三山勢力營救出孔明和叔父孔賓嗎?因此三山即使真正抱團取暖,恐怕也沒辦法戰勝青州慕容彥達這樣一個兵精糧足的老狐狸,向水泊梁山求救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宋江、吳用此次完美無瑕的合作,既體現出梁山頭領義薄雲天、仗義相助,又向三山展現出文韜武略的本領,這也是三山頭領心甘情願歸順的原因!

聽完了刀客的闡述分析,不知道提問者如何看待呢?還會這麼自信的以為三山實力不弱嗎?相對於小規模的土匪村鎮,三山確實是一支頑強悍勇的勢力。然而他們本身並非團結協作,又缺乏智慧型人才以及兵力規模不足,怎麼可能擊敗青州正規軍勢力呢?為了團結一致共同消滅青州慕容彥達,又因為水泊梁山義字當先、智勇雙全,因此三山歸順是必然趨勢。「三山聚義打青州」《水滸傳》梁山好漢集結的重要篇章,對水泊梁山輸入新鮮血液、走向鼎盛時期具有重大意義!是刀客頗為喜愛的章節,不知道小濤養花知識朋友如何看待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刀客互動,我們下一期再見了!!!

自名秦羅敷(提問者)說:

三山派是繼宋江系之外的第二大派系。

水滸第58 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三山,並不是我們所說的三山派系。這裡的三山指的是桃花山,二龍山,白虎山。其中,白虎山的頭領是毛頭星孔明,獨火星孔亮,他們二人是宋江的徒弟,因此是宋江的嫡系。

三山派的指的是少華山,包括九紋龍史進,神機軍師朱武,跳澗虎陳達,白花蛇楊春;桃花山,頭領是打虎將李忠,小霸王周通;二龍山,主要人物是花和尚魯智深,青面獸楊智,行者武松,

曹正,施恩,張青,孫二娘等。

來看看他們各自的特點。

少華山是水滸中出現的第一個山頭。在最初階段,少華山實力遠遠超過梁山,他們打家劫舍,到處砸響窯,官府也管不了。這時的梁山只敢劫取單身客商。

看少華山給史進送的禮,一出手就是「30條蒜條金和好大珠子」,出手大方闊綽。林衝上梁山時,王倫不想收留林衝,打發他50兩銀子;晁蓋,吳用等七人上梁山時,王倫拿出五錠大銀打發他們,可見梁山的財政狀況,與少華山相比差遠了。

少華山的三個人,朱武富有謀略,陳達,楊春武藝不錯,最起碼當個山大王是夠用的。陳達性子比較急,適合打前鋒,楊春冷靜,可以守衛山寨。

最能體現團隊實力的就是從史進手裡救下陳達一事。

陳達下山打劫,史進很輕鬆的,就把陳達給擒住了,神機軍師朱武給他來了個「苦肉計」,他和楊春自個綁把自個綁了,來見史進。見了史進哭道;

小人等三個,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當初發願道: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雖不及關、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今日小弟陳達不聽好言,誤犯虎威,已被英雄擒捉在貴莊。無計懇求,今來一徑就死,望英雄將我三人,一發解官請賞,誓不皺眉。我等就英雄手內請死,並無怨心。」

朱武他摸準了史進就是一個大少爺,是一個沒有經過歷練的熱血青年,吃軟不吃硬,因此他二人自己把自己綁起來。「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的表白來打動史進,是因為他最容易被義氣感動。另外,以不做任何反抗,來表明史進武藝高強,自己根本就不是對手。對於酷愛練武的史進來說,真是捧得太舒服了!

那為何梁山能後來居上呢?

從地理位置來說,少華山地處陝西,在宋朝處於邊遠地區,遠離國家中心,所以除了這三位,很少有好漢往這邊活動,好漢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山東、河北一帶。所以少華山招不上新人,就影響了發展壯大。

梁山環繞著八百裡水泊,官軍想要剿滅梁山,得先過水泊。梁山很好的利用了天險。

再加上朱武的名氣小,幾乎不可能有誰衝著他的名氣來投奔。而梁山先有柴進幫忙,後又有宋江,二人在江湖上都威名赫赫。

二龍山:戰鬥力最強的山頭。

單論武力水平,那二龍山和梁山相比差不到哪裡去,甚至比梁山更強。但單兵作戰能力,決定不了山頭的發展壯大。它缺少有頭腦能出主意的人,沒有智囊團隊,只有武沒有文,人才類型過於單一,不能夠實現互補,因此也只能小打小鬧,最後投奔梁山

看到了嗎,親兄弟明算帳,這才是過日子的長久之計。

也正因為他們把打家劫舍,當做居家過日子的手段,缺少大格局,那山寨自然發展不起來。

後來,以魯智深為首的三山系,人員足夠多,足夠猛,也足夠能打,成為宋江最為忌憚的一大勢力。

文化一家人說:

《水滸傳》裡的三山,是指以魯智深楊志武松為首的二龍山,以孔明孔亮為首的白虎山,以李忠周通為首的桃花山。

有朋友把白虎山去掉,填上了史進為首的少華山,這是不對的。

因為書中的三山聚義打青州,根本沒有少華山什麼事。等到魯智深領著三山人馬上了梁山以後,才提出去少華山拉史進入夥,可見少華山是後期才加入的。因此說少華山是三山之一是不準確的。

但是,少華山後來與三山人馬攪在一起,從三山變成了四山,在梁山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派別力量,這也是千真萬確的。

也正因此,魯智深和武松才敢於在梁山橫著膀子逛,敢於在公開場合和大寨主宋江公開叫板。而宋江從穩定大局的長遠利益出發,給予了極大的寬容,從來不和他們較真兒。

不難想像,如果宋江和他們較勁兒,像魯智深和武松那樣的火暴性格,一旦跳起來內訌,四山人馬肯定要偏向於魯武二人,梁山豈不分崩離析。那樣,接受招安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長遠規劃也就成了泡影!

從這件事上,也體現出了宋江作為統帥,深謀遠慮氣度非凡的胸襟和格局。

那麼,既然三人或四山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為什麼還要歸順梁山呢?這就要相對的看了。

相對看,儘管三山或四山的實力強大,但與梁山相比,還是弱小的。從三山聚義打青州 這件事就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事實上,憑三山的力量根本就打不下青州。是他們派出孔亮去梁山求援,宋江帶領梁山人馬前來助陣,與三山合兵一處,才打下了青州。

事情到了這個階段,三山人馬很清楚,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是難以抵禦朝廷派兵清剿的。所以他們也有自知之明,當打下青州之後,便一起跟著宋江上了梁山。

事實證明,這是三山人馬唯一的出路。所以到了梁山以後,雖然他們的力量在梁山很強大,甚至敢於和宋江公開叫板,但在北伐了遼國南徵方臘的過程中,他們都衝鋒陷陣勇往直前甚至獻出生命,由始至終也沒有一個人離開梁山隊伍。

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說明,三山力量雖然強大,但與梁山相比還是不成比例的,堅持下去遲早會被朝廷剿滅。所以他們才歸順了梁山。

綠野萍蹤01說:

《水滸傳》「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這一回,魯智深率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眾好漢同心歸於水泊梁山,完成了一場規模很大的歷史聚義。那麼,這些原本獨立自主,也還算逍遙自在的三座山寨,為何都入夥了梁山呢?

三山派實力評價

如果把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看作一個派系,實力確實不弱。魯智深領銜,武松、楊志、曹正、孫二娘、張青、施恩、李忠、周通、孔明、孔亮,一共十一條好漢,除了梁山以外,恐怕沒有第二座山頭能與這個派系一較高低。

不過,如果單以一個山頭論,那麼,除了二龍山之外,其他兩座山寨卻不過「毛賊」級別。魯智深曾經到過桃花山,見識了李忠、周通的武藝,更見識了這兩個小毛賊的氣量,武藝很低,小裡小氣,除了攔路搶劫和偷雞摸狗,幹不成大事。所以,花和尚不願意留下來入夥。後來,因為林衝出賣,魯智深情願流落江湖,與二龍山鄧龍單挑,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加盟桃花山。

白虎山的實力也不值一提,佔山大王孔明孔亮兄弟竟然是宋江的徒弟,省得多少武藝?原本,孔家兄弟上白虎山,不過因為與與當地一家財主爭競,殺了他一門良賤,不得已上了白虎山落草。這屬於激情殺人,激情做強盜,沒有人逼他。這個山寨雖然也有五七百嘍囉,但卻跟王倫時期的梁山水平差不多,根本就禁不住官軍的圍剿,純屬躲難而並非真正的造反。

除了二龍山,另外兩家無法抵抗官軍

三座山頭最終結為一個派系,是因為一個朝廷敗將呼延灼。這廝從梁山泊兵敗,單人獨騎逃到青州地界。路過桃花山腳下的村店時,被桃花山偷走了御賜踢雪烏騅馬。呼延灼深恨這夥毛賊,便到青州府借兵攻打桃花山,揚言要掃蕩了這個山寨。

呼延灼領兵回到桃花山叫陣,二寨主周通出戰,只打了六七個回合,徒有虛名的小霸王敗走。回到山寨與李忠一商量,兩個人都非常清楚,憑桃花山這點實力,絕對戰不過呼延灼,被掃蕩是在所難免的。於是,便向二龍山魯智深求救。這樣,桃花山就基本上歸到了二龍山。

呼延灼再次攻打桃花山時,寨主李忠親自出馬迎戰。量一個走江湖賣狗皮膏藥的李忠,怎麼能夠抵敵後來的五虎大將呼延灼。也只打了十個回合,李忠敗走。呼延灼見他本事低微,縱馬趕上山來。

此時,魯智深、楊志殺到,二人分別與呼延灼大戰了四五十個回合,戰退了呼延灼。如果按照這個實力比拼,二龍山、桃花山完全可以自保,呼延灼及青州兵根本無法實現掃蕩。但是,因為一個意外,三山派不得不求救與梁山。

三山派實力不足以攻打州府

這個意外出在了白虎山孔家兄弟身上。孔明孔亮的叔叔孔賓在青州慕容知府手下做事,兄弟二人造反,慕容知府便拘禁了孔賓。孔家兄弟要舉兵攻打青州府救人,沒想到遭遇了呼延灼。孔明不知厲害,與呼延灼打了二十合回合被擒。

二龍山武松與孔家兄弟有交情,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孔亮來二龍山求救,魯智深、武松都主張攻打青州,救了孔賓、孔明叔侄,順帶奪些錢糧。楊志卻不贊同,說要打下青州須得大隊人馬,建議搬請梁山人馬,三山併力共打青州府。

於是,孔亮星夜趕往梁山泊,請求師父宋江出兵。晁蓋、宋江兩個頭領聽了孔亮的哭訴,決定起兵與三山派兵合一處,共打青州。

假若三山派實力能夠大到可以打下青州,也就不會派孔亮去搬兵了。梁山不來打青州,恐怕這三座山頭暫時還不會歸於梁山,魯智深做寨主,久而久之,也會繼續做大。

「妖魔」聚義是必然結局

即便是三山派有能力打下青州,獨自坐大,但最後的結果也是要歸於梁山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僧人魯智深是比較晚投奔梁山的,楊志去得最早,武松稍後一點。施耐庵寫《水滸傳》,這三個好漢幾乎就是從這部筆記體歷史中,直接挪移了這他們。身份都一樣,就是故事重新做了編排,把這三人入夥梁山的時間歸集到了一起。

《水滸傳》開篇這一回,施耐庵寫了個魔幻故事,說洪太尉在龍虎山伏魔大殿中放出了妖魔,這些「妖魔」就是後來梁山上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魯智深是天孤星,武松是天傷星,楊志是天暗星……三山派其他人也分別對應七十二地煞的星辰,都屬於北鬥七星群中的一顆星星,相聚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不管三山派的實力強弱,最終也將殊途同歸,在梁山上聚義。

斜槓歷史說:

水滸傳,三山派實力也不弱,為何最後都歸了梁山?

三山是指:孔明、孔亮盤踞的白虎山,李忠、周通盤踞的桃花山,魯智深、武松、楊志、施恩、曹正、張青、孫二娘盤踞的二龍山。這三山中,其實也就二龍山的頭領有魯智深、武松和楊志三位猛將,實力比較可觀,不容小覷。白虎山和桃花山實在是上不得臺面。

三山為何最後都歸了梁山,原因是:第一,三山得了梁山相助才解了困境,知恩圖報,自然要投奔梁山;第二,梁山聲勢日壯,對附近的山頭都有強大的吸附效應;第三,三山頭領都仰慕梁山上的二當家宋江,心甘情願歸附梁山;第四,三山頭領都有深刻體會,那就是實力不夠強大,隨時可能被滅了,這也促使他們投奔梁山。

第一,三山得了梁山相助才解了困境,知恩圖報,自然要投奔梁山。

當時的情勢是:白虎山的孔明和叔叔孔賓都被青州知府捉去了,孔亮便向二龍山和桃花山求救,魯智深是急性子的人,便想集中二龍山、桃花山和白虎山的人馬去攻打青州府。這個時候,被楊志給勸住了,楊志認為,青州府實力雄厚,憑三山之力難以攻克,必須要大隊人馬才有可能打得下來。因而建議孔亮赴梁山向宋江求救。宋江率軍下山直奔青州府,用計賺得呼延灼,再以呼延灼賺開青州府城門,梁山人馬乘勢掩殺進去,奪了青州府,救出孔明和孔賓,獲得許多輜重、錢糧,終於大獲全勝。既然梁山宋江帶領人馬幫助三山破了青州府,得了人家大恩,自然而然就要三山一起歸附梁山了,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更何況三山這些頭領都是義氣深重的好漢呢!

第二,梁山聲勢日壯,對附近的山頭都有強大的吸附效應。

梁山自從宋江加入以後,聲勢日益壯大,憑晁蓋的名聲和能力,梁山發展還沒有這麼快。宋江上了梁山之後,把梁山的定位進行了調整,由晁蓋提出的「劫富濟貧」改為「替天行道」,這個大旗打起來之後,對江湖上的英雄好漢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和吸附作用,梁山已經不再是一個打家劫舍、劫富濟貧的土匪窩,而是「替天行道」的正義之地、聚義之所。宋江親自帶兵下山徵討兩次,一次是攻打祝家莊,前後經過三次,終於把祝家莊夷為平地,獲得許多人馬和輜重,也增加了一些頭領上山;一次是攻打高唐州,同樣獲得不少輜重錢糧,也收穫了一些好漢。如此一來,梁山名聲日盛,對江湖上的好漢,尤其是佔據山頭的一些落草好漢產生強烈的吸附效應。

第三,三山頭領都仰慕梁山上的二當家宋江,心甘情願歸附梁山。

三山上的頭領,以二龍山的最為分量重,武松和宋江早在柴進莊上時就結拜為兄弟,武松在柴進莊上不被看重,只有宋江對武松極為厚愛,初次見面就十分親熱,又是贈錢、做新衣,又是請武松喝酒吃飯,武松臨走,還十裡相送,直到最後武松跪拜,灑淚而別,真可謂情意深重,武松一直感念在心。楊志提及宋江,說早就聽聞宋公明的大名;魯智深則快人快語,說早聞哥哥大名,只是無緣拜會。而白虎山的孔明、孔亮,則和宋江更以師徒相稱,關係自然非常莫逆。二龍山的主要頭領魯智深、武松和楊志都對宋江如此仰慕,其他的人,自然無話可說,只要照做就行了。所以,當宋江帶著兵馬為三山解圍打破青州府後,三山眾位頭領自然都心甘情願歸附梁山了。

第四,三山頭領都有深刻體會,那就是實力不夠強大,隨時可能被滅了,這也促使他們投奔梁山。

三山之中,以二龍山的實力最為強悍,魯智深、武松、楊志,這三位頭領,哪一個拿出來也可以比得過呼延灼、秦明這樣的朝廷軍官,更兼施恩、曹志、張青、孫二娘這幾個狠角色相助,這樣的實力,可以說一般的山寨根本不能相比。相比之下,白虎山和桃花山,他們的實力就要遜色許多。因為一個山寨不僅要看你人馬有多少,更關鍵的要看你頭領的本事和實力,以白虎山孔明、孔亮兄弟,桃花山李忠、周通這樣的頭領,實在是不值一提。但即便是二龍山如此強悍的實力,真正遇到了青州府這樣兵馬多一點的州府,再配上一個呼延灼這樣武藝高強的軍官,山寨就無法與之抗衡。很明顯,只有梁山這種實力足夠強大的山寨,才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基於此,三山頭領自然願意投奔梁山了!

燭影亂談說:

三山派的紙面實力確實不弱,除了宋江嫡系和降將派,梁山大概就數三山派的實力最強。本著「寧當雞頭,不做鳳尾」的原則,再怎麼說自己稱王稱霸也比寄人籬下好吧?所謂為何最終三山派會歸入梁山是很多書友疑惑的問題,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生存的必然性

三山派其實是一個統稱,並非一個勢力。按照黃信「鎮三山」的說法,三山原本指清風山、二龍山和桃花山。不過到了呼延灼兵伐青州時,清風山早已投了梁山,人去樓空,而孔明、孔亮兄弟佔據的白虎山趁勢崛起,故而此時的青州三山為二龍山、桃花山和白虎山。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孔明、孔亮是宋江名義上的徒弟,不說是心腹也差不多,所以很少有人將他們歸入到三山派中。反而是遠在華州的少華山由於史進和魯智深是莫逆之交,故而一般三山派又指二龍山、桃花山和少華山。

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能知道所謂的三山派實際是三個甚至更多山頭的統稱,他們互不統屬,也沒有正式結盟,所以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派系。同時即便拋開「同床異夢」的白虎山孔明、孔亮,其他三山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桃花山的李忠、周通,他們和魯智深名義上有交情,實際心中是有芥蒂的。而少華山方面,史進雖然和魯智深交情好,朱武三人在明面上也過得去,然而實際上別說魯智深,他們連史進都沒當自己人,不然史進重傷時陳達、楊春也不會棄之而去,朱武在聽聞三人戰死時也不會只為陳達、楊春落淚。說白了,這哥仨就是拿史進當凱子,只有史進渾然不知,傻乎乎的和人家掏心掏肺。

所以說,三山派其實根本就不能稱之為派系,只是書友們一種習慣性的劃分,甚至是一廂情願的認可。以他們的各自實力看,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聯盟,到了官軍發狠要剿滅的時候,根本就應付不來,就算是二龍山有魯智深、武松、楊志三位「萬夫不當之勇」,同樣也難以應付,畢竟無論兵力還是地勢他們都無法和梁山相提並論,所以若官軍真的要滅他們,這三位或許能獨自突圍,但基本沒可能守住山寨。

原本或許幾個山頭並不會想到這些,甚至對自身都非常自信,但是呼延灼大戰青州猶如一盆涼水,澆醒了幾位頭領。而少華山隨著史進身陷囹圄,也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所以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只有兩條路,要麼招安,要麼投靠更大的山頭。招安未必行得通,因為他們沒有梁山那樣大的勢力,即便朝廷接納了他們也不會重視,甚至隨意打發。那麼投奔梁山就成了最佳選擇,畢竟他們或多或少都能和梁山搭上些關係。

不可違逆的天數使然

《水滸傳》第一回講的並不是梁山好漢,也非高俅、王進,而是多年前洪太尉的過往,書中寫明因洪太尉不聽勸阻,誤放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顆魔星,使得他們轉世臨凡,禍亂天下。而梁山一百單八將正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轉世。

儘管他們經歷不同,本事不一,彼此之間甚至不算和睦,但是上天註定他們要聚在一起做一番大事,所以無論怎樣最終他們都會匯聚在一處。很多人或許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古典小說中本就多少有些神話色彩,而所謂的天數更是最不可逆的,故而三山派併入梁山是遲早的,即便沒有呼延灼大戰青州,也會有其他契機出現。

恩情

說完了整體性的生存與不可違背的天數,我們再回到內容本身,三山派同樣要併入梁山,原因無他——恩情。

呼延灼在梁山被殺得大敗,於是到青州借兵,慕容知府的條件便是先讓呼延灼平滅他管轄內的匪患,於是呼延灼開啟了大殺四方之路,白虎山、桃花山不堪一擊,唯獨二龍山讓人頭疼。但還是那句話,雖然鬥將呼延灼佔不到便宜,但無論兵力還是後勤保障,二龍山都無法與官府一較高下,如果慕容知府鐵了心要滅二龍山,他們很難抵擋,可以說二龍山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就在這時,宋公明千裡來援。

青州之危解除,呼延灼歸順,但是對於三山來說,他們可是欠了梁山一個天大的人情,白虎山、桃花山自不必說,沒有梁山幾個寨主怕是都身首異處了,二龍山雖然尚且能夠自保,但魯智深、楊志都是紅臉漢子,有恩必報,武松又和宋江交情不錯,所以在無以為報之下,他們唯有選擇加入,畢竟三人都不是貪戀權勢的,何況一個山大王也沒什麼值得貪戀。

少華山同樣如此,如果不是魯智深正好去拉史進入夥,怕是他都死在大獄中了,而後還是靠宋江率軍奔赴華州,才解了少華山的困境,故而他們於情於理都沒有不加入梁山的理由。


以上便是個人對三山併入梁山的一些淺見,見仁見智,不喜勿怪。

小雨的名著時光說:

為何都歸了梁山:因為實力太弱,包括二龍山。

桃花山不用說了,就兩個菜雞周通和李忠,加上幾百個小嘍嘍。

史進那個少華山實力也不行,當時攻打芒碭山,直接被打得屁滾尿流。

二龍山呢,也沒強到哪裡去,別看楊志和魯智深武松很厲害,可是打仗,特別是面對呼延灼這類上萬兵馬帶隊的朝廷大軍,人家訓練有素,兵種齊全,二龍山人馬呢,除了魯武楊,全是些小嘍囉,估計都沒幾個人騎過馬吧。

二龍山多少人馬?估計也就小几千個,可能都還沒有,根本談不上職業軍隊。

要說帶兵能力,楊志可能還湊合,魯智深是戰鬥型武官,其實楊志也是戰鬥型,武松呢,都沒當過兵,朝廷真動真格的,即使你魯武楊加史進再能打,朱武再懂得指揮,說穿了還是綠林檔次。

這裡來說下,當時三山是怎麼引來梁山的,就是要攻打青州的時候,楊志主動提議的:「楊志道:「若要打青州,須用大隊軍馬,方可打得。俺知梁山泊宋公明大名……」

你看,這就要自知之明,再想想之前那個孔明、孔亮,幾百個人就要去打青州,大腦忘了長了吧。

鄭非夢妙文說:

三山派是指花和尚魯智深、青面獸楊志、行者武松統領的二龍山;打虎將李忠、小霸王周通為首的桃花山;孔明孔亮為寨主的白虎山。其中二龍山是三山之中實力最強的,桃花山與白虎山都甘做小弟,唯二龍山的三位頭領馬首是瞻。

這三山派所謂的實力不弱其實是一種錯覺,主要原因是二龍山的三位頭領名氣太大,能耐太高了。大頭領花和尚魯智深、二頭領青面獸楊志、三頭領打虎英雄武松都是施耐庵筆下濃墨重彩重點表現的人物,用現在的話說這三個人都是天王巨星,頭上帶有很炫目的光環,三個人的巨星組合吸粉無數。個人魅力太過強大遮蓋了三山派整體實力的羸弱。

其實三山派的這幾個山頭就是普通的山寨,無力阻止朝廷大軍的進攻,不像水泊梁山那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八百裡水泊作為天險屏障,而且兵強馬壯。比如三山中的二龍山,雖說只有一條上山的小路但遠遠算不上險峻,魯智深、楊志接手的時候山上就五六百人,即便後期發展壯大了也不過千人,根本就無力跟朝廷大軍抗衡。

桃花山跟白虎山更加脆弱,首先桃花山的寨主李忠、周通;白虎山的孔明孔亮弟兄都是能耐平庸的人,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兩個山寨加起來不過千人而已,在平庸無能的幾個寨主帶領下幹些打家劫舍的勾當還行,但要跟朝廷的正規軍作戰根本就沒有戰鬥力。

三山聚義打青州時,憑藉三山人馬根本就無法攻下青州城,於是只得求助於水泊梁山派軍來幫忙。僅僅梁山就出動了三千人馬,二十個頭領,展示了強大的實力。

通過青州一戰,魯智深、楊志、武松感覺三山力量太弱,在這三個山頭佔山為王只是權宜之計但並非長久之計,遲早會被朝廷剿滅。從自身安全以及為三山弟兄們的未來著想,魯智深等人覺得還是入夥梁山為好,這就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跟朝廷官府對抗並不是靠單打獨鬥,沒有個人英雄主義發揮的空間,勝利是需要強大的整體實力來實現的。三山人馬加盟梁山是正確的選擇!

本文由鄭非夢妙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用戶白剛說:

三山派敵不過朝廷大軍的重重圍剿,特別是慕容知府請來的雙鞭呼延灼,那是名將呼延贊之後,極會兵法。呼延灼本身武藝極高,連魯智深都沒有十足把握戰勝他。何況白虎山的孔家兄弟和桃花山的李忠和周通。如果三山派不歸順梁山泊,遲早會被呼延灼的大軍剿滅,這些好漢們性命不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02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