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分鐘,認真的看完,會讓你對股市有重新的認知。
股票,其實是一場數字遊戲,而市值也只是一堆無法變現的數字而已。
先看公式:股價×股份=市值
因為股份是相對恆定的,那麼市值直接和股價成正比。
所謂的市值需要變現,意味著市場上需要有資金,在當下的股價,買入所有的股份。
而大部分時間裡,一隻股票的換手率,往往低於10%。
也就是說,一隻股票的市值,在大部分時間裡,並不代表股票真正的價值。
因為當需要賣出的籌碼,高於當下的成交時,市場資金不足就會導致股價下跌。
也就是說,如果大量籌碼需要拋售,股票對應的市值,就會同步的下跌。
股票真正的市值,等於市場接盤資金的多少。
所謂的市值蒸發,只是股價無法維持虛高,被打回原形了而已。
所以,1萬億市值的股票,如果一路下跌,沒有資金接盤,跌回5000億,3000億,2000億,都是正常的。
而蒸發掉的市值,也只是一堆數字而已。
或者說,市值本身就是紙面財富,變現了才是真金白銀。
散戶為什麼會產生市值上的錯覺,歸根結底,其實是因為散戶資金量少的緣故。
散戶在交易市場上,是非常容易找到對手盤的。
所以,散戶會認為,自己手裡的股票市值,可以等同於當下的變現價值。
除非股價跌停,否則散戶不必擔心這些籌碼無法快速變現。
但是對於主力資金,就完全不一樣了。
舉個例子。
主力有2000萬股,10塊錢的股票,市值2個億。
主力建倉的平均成本,可能只有7塊錢,成本1.4億。
主力想要真正賺到錢,並不在於把股價拉到多少,而是要把籌碼賣出,拿到手的錢大於1.4億。
如果這隻股票每天的成交金額只有3000-5000之間,那麼2個億一次性拋售,市場必然沒有接盤資金,股價就會暴跌。
於是,股價就出現了跌停,9塊,8塊,7塊,一路往下跌。
因為股價越低,願意買入的資金理論上會越多,接盤資金買入多了,主力就賺錢離場了。
最終,主力在10塊賣出300萬股,9塊賣出400萬股,8塊賣出500萬股,7塊賣出800萬股,清倉退場。
那麼主力最終拿到的錢,就是3000+3600+4000+5600=1.62億,淨賺2200萬。
股價在10塊的時候,主力浮盈是6000萬,但實際拋售後,最終的盈利只有2200萬。
這充分說明,市值的高低,並不決定主力能賺多少,市值變現才是真正的價值。
股災的時候,股價一路下跌,市值一路蒸發,只是股票持有者的數字在變化而已。
因為股民接盤的價位非常高,而當下的價位很低,就出現了所謂的浮虧。
之所以是浮虧而不是實虧,就是因為股票還沒有進行實際的賣出交易。
也就是說,股價的下跌,蒸發的並不是股民口袋裡的錢,蒸發的是交易變現的價值。
同樣的,股票的上漲,增長的並不是實際口袋裡的錢,同樣是交易變現的價值。
只有完成整個交易的閉環,也就是買入和賣出,才是真正的價值變現,或者說是資金變現。
對於普通散戶來說,因為不缺乏對手盤,所以會誤認為股價等於市值。
但從主力資金的角度來看,一切就很清晰明了了。
市值的蒸發,雖說也影響普通散戶的帳戶價值,但影響更多的,其實是主力資金的浮盈浮虧。
股市裡,我們經常看到大股東遠低於市場價格,通過大宗交易去減持。
其中的原因很明顯了,就是低價的把市值變現。
如果股價不打折,直接通過二級市場拋售,那麼股價的下跌就成為必然了,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接盤。
從散戶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市值背後,最大的價值在於讀懂主力資金的成本。
很多時候,散戶容易掉進一個誤區。
就是股價跌破了平均的成本價格,主力資金也虧錢了。
有些股民還會疑惑,都虧錢了主力怎麼還在割肉?
其實,這種情況的背後,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主力在高位出貨,已經完全足夠覆蓋成本。
對於主力來說,只要賣出的股票,能夠覆蓋成本,價格其實不是重要的因素。
比如10塊錢的成本,股價拉到了30塊錢,那只需要賣出1/3,就已經覆蓋成本了。
剩下的籌碼,不論賣多少價格,變現的都是錢。
哪怕跌到了5塊錢,主力把籌碼賣掉,也都是在賺錢。
對於散戶其實也是一樣的,能在高位鎖定盈利,股價下跌後賣出,仍然是賺錢的。
第二種情況,主力發現市場資金流動性不足,止損離場。
當然,主力不計成本的賣出股票,並不都是因為賺錢了。
有一些時候,股價下跌,主力仍然在拋售股票。
那是因為主力資金髮現市場上接盤的資金太少了。
如果不賣,看似沒有虧錢,看似市值還在,但實際情況很糟糕,因為沒法賣出,沒人接盤。
這種有價無市的情況,在股票市場中還是很常見的。
一些長期橫盤的股票,突然直接大幅度下跌,就是主力資金在止損離場。
這類股票,不往下跌個20-30%,壓根沒有資金來接盤。
虛高的市值,對於資金體量小的散戶而言,是有價值的,但是對於主力卻沒有價值。
散戶但凡走出誤區,就能利用好這一點,減少損失。
最後講講市場的本質,交易的資金流動性。
我們經常會討論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成交量,或者說成交金額。
並且很明顯的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成交量大的時候,股票更容易上漲,成交量萎縮的時候,行情一般都比較糟糕。
背後的本質也比較簡單。
在成交量大的時候,市場裡的資金多,可變現的資金越多,市值就膨脹了。
當成交量萎縮的時候,市場裡的資金少,可變現的資金也少,市值自然就萎縮了。
當然,成交量本身,也有交易者心態的因素。
買漲不買跌的心態,直接決定了漲跌的時候,成交量的大小肯定是不一樣的。
但資金流動性,才是決定漲跌的關鍵所在。
我們還會經常提到一個次,叫做賺錢效應。
所謂的賺錢效應,解釋了股價上漲的又一個大邏輯,就是資金前赴後繼的遊戲,和基本面其實沒有太大的關聯。
流動性非常充分,所以資金多,籌碼少,股價自然而然就上漲了。
但當流動性開始萎縮,籌碼多資金少的時候,股價自然就下跌了。
所以,炒股的核心是看成交量,而不是看股價,是看懂成交量背後的資金意圖。
看懂本質問題之後,你會發現從選股,到買賣時機的選擇上,會做的更好。
也就是說,賺錢的概率,會升高不少。
想要明明白白的炒股,就一定要先把遊戲規則看懂。
有個粉絲,在股市虧損了500萬,依舊不知道自己的本金到底是誰賺了?很多人,雖然炒股了很多年,卻不太清楚市場的一些底層邏輯。發明股票的人,真是天才!
這一篇文章,小凡不用複雜的理論,幫大家解釋,只用一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讓大家明白,股災發生時,市值蒸發,財富去哪裡了?
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人突發奇想,自己公司能夠盈利,但是太慢了,我現在想一口氣兌現未來的收益,怎麼辦?他把大家都召集起來,我公司未來的前景有多麼好,值多少錢?我給大家一人發一張憑證,原始面值是1元。
這就是原始股的雛形,1元代表一份權益,把公司分成若干權益,他們先以低價認購,然後再公開募集,經過大家一番討論,認為值10元,發行價就出來了。這個過程,就是IPO。
然後,股票都被認購了,新股上市,連續漲停,總有人去接盤,這個時候股價可能30元,之後股價下跌,接盤的人,他們出現虧損了,財富就轉移了,給前面的人買單了。
股災級別的下跌,又是怎麼回事呢?還是很簡單,無論怎麼跌,除了少數賣出的人,持股的人,市值都縮水了,是誰把財富拿走了呢?
其實,有一點類似前面這種發行過程,還是前面賣出來的人,股價從10元到30元,其實沒有價值,有些東西叫泡沫。比如:上證指數從1000點到6000點,確實是不停有增量資金入市,但是並不是市值增加100萬,就是有人買了100萬,這件事情明白嗎?
很簡單,新發行的股票,以10元,1000股,市值是1萬元,當時漲停,市值增加1000元,其實買入的資金只有200元,800元是溢價,就像商譽一樣,它並不是錢!
股災,全部下跌的時候,有部分是賣出的人拿走了財富,更多的還是這種溢價消失。
什麼叫溢價?
繼續通俗的解釋,10個產品,每樣10元,要價15元,賣出去3個,這時候市值150元,市值增加50元,實際流入的資金只有15元,還有35元是溢價。就像股票上漲,換手率不是100%,並不是都賣出來了,但是有人15元買,剩下沒賣出來的,你也當15元計算市值了。
如果漲到20元,市值增加100元,實際買入的資金只有50元,然後前面賣出去的人,其實只帶走了這50元的財富,即使股價重新跌到10元,買入的人也只損失50元。
這樣說,就能解釋股災的時候,全部下跌,財富去哪裡,只是溢價消失了,也叫擠泡沫的過程。所以,股價下跌有個底線,如果這東西原本就值10元,以10元的價,閉眼都可以全部賣完,那麼10元就是底線,你以10元購買,你可以隨便再以10元賣出去,你就沒有損失。
大多數人是以20元的價格買入了,但是找不到願意出25元的人接盤,那麼它的市值就定格在200元,你拿著它,發現一直賣不動,這時候,看到別人降價賣了,就是原先10元持有的人,你就只能折價,15元賣,還沒有人要,就10元賣了。
最後總結
以上這些,可能還是不太明白,也有瑕疵,除了專業術語,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釋為好。細品之下,其實也是股價的運行規律,操盤邏輯,莊家以5元的成本,收集了足夠的籌碼,炒到50元,為什麼股價會跌,因為你想55元賣的時候,莊家開始喊45元,自然他的成交了。
當你狠心降到40元,莊家又降到35元,這件商品,本身只值5元。莊家怎麼賣都是賺,你怎麼賣都是虧,大家賣得越急,股價跌得越快,這就是股災!莊家有10個商品,在一路上漲的過程中,其實也只賣出去6個,後面的就是在下跌過程賣了。
個人觀點,不作投資依據。謝謝點讚、關注,這樣下次就會第一時間收到更新了……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1、我們通常說的錢,有兩個作用,其一是標價,這個東西值多少錢,一個股票的價格就是一個標價;其二是交易,你在一隻股票15塊錢的時候買了1手,就是花了1500塊錢做了交易。
2、股災時市值蒸發,蒸發是用來形容慘烈,其實股價的上漲下跌都會帶來財富的變化。像a股2月6號7號,兩天的總市值下降了3.8萬億,那麼消失的這些錢去哪了? 是在流動中被所有的交易者平攤了。
3、一隻股票從5塊漲到6塊,就意味著有人是五塊買的,有人是5.5塊買的,有人是6塊買的,在每個價位都可能有成交,5塊到6塊整體漲了20%,但有的人5塊買,5.5塊賣的,這個人就有10%的收益,有點人是5.5塊買的,6塊賣的,這個人就有9%的收益,所有的交易者不斷分攤上漲的利潤,最後這個股票漲到比如15塊。
4、這時候股災來了,或者大股東決定減持,比如他的進場價格是1塊,那他就有15倍的收益。但因為股災或者減持出現,就會有大量的賣單,股價會下跌,其他交易者看到後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有的人15塊買的,14塊賣出,就虧了點,有的等股價跌到十塊錢才賣,會虧掉30%,也有人10塊錢賣了,但是他的買入價格是5塊,那他就有1倍的收益,每個交易者的情況不一樣,會根據股價做出交易決策,然後在眾多交易的作用下,股價下跌或者上漲。
5、所以不論上漲的收益還是下跌的虧損,都是由所有的交易參與者平攤的。 但這裡有個問題,就是要有充分的流動性。如果沒有流動性,那麼買入或者賣出都比較難,那麼就會出現沒有交易的情況,沒人買或者沒人賣,港股就有大量這樣的股票存在。
股票達成一筆交易,是因為有買方和賣方願意就這個價格進行轉讓股票,此時的價格我們認作「股票值多少錢」,因為此時有買賣雙方願意就這個價格完成交易,此時的價格就是市場意願認為這隻股票的價值,這個價格便是此時我們認為這隻股票「值多少錢」,就像是一件收藏品,專家估價為100萬元,但並不需要拿出100萬來買這個收藏品。正常來說,這個「值多少錢」是漸變的,而股災,便是不正常的情況,股災出現的時候,市場意願認為這隻股票的價值發生了發然的改變,比如原來100元的股票,由於股災,人們認為它只值10元,所以它就會持續下跌到10元,反映在市值上,我們會發現,市值縮水了90%。
所以當出現股災時,我們會發現,市值大減,每個人都在虧錢,而虧的錢卻蒸發的不知去向,其實這只是我們搞混了兩個概念:「值多少錢」和「有多少錢」。「股票值多少錢」和『股市有多少錢」是不一樣的,當股災發生時,並不是真有一筆等價的錢蒸發了,而是市場意願認為這隻股票的價值要低於現在價格,因此沒有人願意購買直到股價下跌至市場意願,此時股票的市值降低了,但你持有的股票還是不變的,股票的數量和作用都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它的市場認可的價值發生了改變。拿一個蘋果舉例,你有一個蘋果,今天蘋果賣3塊一個,明天降價賣2塊一個,你的蘋果還是蘋果,但是從價值上,你損失了1塊,這就是蒸發。
我們可以認為股票作為一種商品,它的價格是根據買賣雙方的意願決定的,就像是擊鼓傳花的遊戲,大多數人認為它的價格可以比現在更高而願意去買,那它的價格就可以不斷攀高,但如果由於某些原因,大多數人認為它的價格可以比現在更低,那它的價格就會不斷走低,出現很多急於出手的賣盤。
有人說,做股票,最難的是賣,因為買誰都會,但賣卻需要很大的決心,股災發生時,最後接盤的人就成了虧損的承擔者,所以掌握賣點很重要,提前出局可能盈利不多,但往往不會虧損。總而言之,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特別是廣大散戶,小心成為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
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泡沫。
股災發生前的那段時間,股市就是泡沫,從總市值上看,成千成萬億計,但是總市值就是一個帳面財富有時候並不是實打實的價值!
股市就是經濟的晴雨表,人們普遍認為它明天是晴天,那便是一漲再漲。
但是,當發生了某件事又或者主力流出大量資金時,股市就會崩盤,如08年的次貸危機,就是樓市過熱後引發的連鎖反應……
換一個簡單的例子:買雞蛋
A有一個雞蛋,以1塊錢賣給B,過了幾天,人們普遍認為雞蛋對人有益,於是雞蛋價格上漲後5塊錢一個,久而久之,加上羊群效應,雞蛋不斷被人賣出買入,價格炒到1000塊一個,此時雞蛋到了Z手中,但是人們終於清醒過來,認為「雞蛋怎麼值1000一個?難到是金蛋?」,人們越發懷疑雞蛋的價值,此時手中持有雞蛋的人慘了……價格一下子暴跌,500到100,50,10,最後跌到0.5元一個,那麼此時雞蛋恢復到正常水平,那麼最後錢去哪了?沒錯,很容易看出,錢都被Z之前的那些人賺走了,Z成為了最後一個傻瓜,也就是接盤俠!
在股市中也一樣,帳面財富不是真正的錢,股市暴跌,蒸發的錢都進入了前面那些人的口袋了,他們及時的賣出變現,唯有最後的人才變成了傻瓜接盤俠!
有時候主力流出了,股市中錢被抽出,賺錢的往往是這些人,只剩下一個空殼,等人們反應過來時,一切都晚了…市場預期不好,人們拋出情緒高漲,一傳十 十傳百,惡性循環,前就蒸發了~
所以想賺錢,就不要當最後的那個「傻瓜」
大家好我是投資觀,是一個研究股票投資十多年的老股民。股災發生的時候所有的股票都在大跌,但是A股又不能做空那麼買股票的投資者就只能幹等著虧錢了。這是我們大家明面上能看得到的,但是我們看不到的是融券投資者是可以做空的,股指期貨也是可以做空的。有些大資金投資者是完全可以在熊市中做空股指期貨,融券賣出股票來賺錢的。虧的大部分是散戶,因為我們只能做多不能做空,遇見大跌不出局等待我們就只能是虧損了。那麼我們虧損的錢,蒸發的財富去哪了呢?
一,手續費。手續費由交易佣金,印花稅等構成。A股的交易每次交易的最低手續費是5元,不夠五元的也會按五元算。牛市的時候每天滬指單邊的成交量就能上萬億,深市成交量也在七八千億左右。我們按萬三的手續費算每天滬深兩市的手續費就要上億,一個月下來就有幾十億的手續費。這些錢的去處就是蒸發財富的去處。
二,大股東,高管減持。我們都知道大股東,高管拿的是公司的原始股,他們的成本是一元甚至更低。每次大的牛市結束前都會出現大股東高管的瘋狂減持套現,牛市的時候公司的股權集中度還在60%的到了熊市你會發現,股權集中度只剩下30%了。遇見大跌我們虧的錢流進了這些人手中,公司上市目的就是融資,融到了資自然就會拋售股票這也是正常現象。
三,賺錢的人。股市大跌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在虧錢,但是不代表沒有一個人是賺錢的。一個普通的投資者都知道在股價下跌的時候賣出手中收益的股票,落袋為安;何況一些大型的投資機構呢?股市大跌的時候有虧就有賺,你虧的錢自然是被那些提前出場的收益者賺去了。
我是投資觀,看完關注點讚股票大漲不斷,個股分析私信探討。
所謂市值蒸發,蒸發的並不是價值,而只是一種預期。所以,股災時間蒸發的也不是實實在在的財富。
做股票交易一定要記住一點,當你在虧的時候,一定有人在賺,只是,你並不知道賺你錢的那個人究竟是誰。
股市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原理本身很簡單。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將股市比作一個水果市場,A賣蘋果、B賣梨子、C賣香蕉、D賣荔枝……
然後,每天很多人在水果市場逛,看能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水果。
有一天,很多人都在搶著買蘋果,然後,蘋果的價格就隨之上漲,買到蘋果的人就地擺攤,希望有人來以更高的價格再把蘋果買了去……如果有人出高價買,蘋果的「股價就上漲」,市場上購買蘋果的意願不是很高,蘋果的股價就會降低,之前買了蘋果的人,如果怕蘋果放壞了,以低價出手了,他就是割肉出貨,這就虧本了。
再比如,有個土豪,為了追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喜歡吃荔枝,土豪來到水果市場,對荔枝老闆說,我在目前市場價的基礎上給你漲100%,你把你的荔枝都賣給我,那麼,「荔枝就漲停了」。
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懂市值的形成,打個比方,一個上市公司IPO時,總股本為10億股,公開發行2億股,也叫流通股,限售股為8億股,上市發行價為10元,那麼上市公司在開盤時能拿到的資金為20億元。
那麼該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是多少呢?以開盤價計算為:10億股*10元=100億。而實際上上市公司在市場上僅僅拿到了20億元,換句話說也只有這20億元是股民拿真金白銀買出來的,其餘的80億元都是虛的。
雖然都是虛的,但是它會隨著股價的變化而變化,股價漲時,它的總市值會增加,股價跌時,它的總市值會減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蒸發了」,限售股的市值「蒸發了」並不可怕,受影響的是流通股,那是股民的血汗錢。
那麼到底什麼叫市值蒸發?當股市下跌的時候,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會隨之減少,特別是不流通股,本來價值就是虛的,實際上上市公司拿到的錢並沒有減少,只是數字上的減少。
為什麼股民會虧損?股價的波動影響的不光是限售股,流通股同樣是隨著波動的。每個股民買入的價位不一樣,什麼價位盈利,什麼價位虧損也是不一樣的。
常聽說股票跌破了發行價,並且不斷的下跌,那麼上市公司因為股票價格的下跌虧了嗎?這個要分兩部分來說。
第一部分是IPO上市時拿到發行價的錢,這部分錢都是股民認購的真金白銀,上市公司上市後拿到這部分錢就和市場沒關係了,不論股價跌到什麼程度,上市公司拿的這部分錢是永遠不會隨股價的下跌而減少的。這部分錢企業拿著幹什麼去了?這個你股民就管不著了,人家愛幹啥幹啥,即便是虧了也和股價的波動沒有任何關係,那是人家經營管理的問題。
第二部分是限售股,這些股票只是虛擬數字,原來也沒有真正變成真金白銀,即便是股價不斷的下跌,對大股東的資金並沒實質上的減少,只要股價沒跌到0元,那麼一旦限售股解禁可以上市流通,那麼,對於大股東來說,剩多少股價都是白撿的錢。當然,大股東是不願意看到股價不斷下跌的,股價的下跌只能意味著大股東財富的減少,對普通股民來說那是真正的虧損。
股市本來就是虛擬經濟,流通股是真金白銀,限售股的市值就是泡沫。所以我們看到股市跌跌不休,損失的股民的真金白銀,限售股泡沫的蒸發。
謝邀。股災發生,股價暴跌帶來的所謂市值蒸發,是虛無縹緲的。而你虧的錢是在市值蒸發那一刻實實在在虧出去的。我們可以從流動性和價格、價值這兩個角度來解釋。
1、流動性是市值和盈虧的基礎。股票遵循「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成交原則,即你的價格或時間比別人更有優勢的話,你優先成交。價格優先:比如你5.5元買一隻股票,別人5.6元買和你相同的股票,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別人先成交,你後成交;時間優先:你和別人以相同的價格買相同的股票,你比他手快下單,你先成交。
了解這個之後,流動性與市值、盈虧的關係就好理解了。市值的漲跌是虛的,舉個例子:像現在騰訊的股票400多塊,市值3.88萬億(截止5月21日)。但這說明所有持有騰訊股票的人帳戶裡的錢加起來有3.88萬億嗎?不一定!因為市值是按照當時的成交價格計算的,哪怕它在408元只成交了一股,那麼今天騰訊的市值就以408元來計算,可能它的市值漲了好幾百億,而帳戶裡可能只有幾億的股票。因此市值的漲跌取決於成交流動性,流動性越強,在「兩優先」成交原則下,成交價格會不斷變動,市值也會跟著漲跌。
至於盈虧,說白了就是隨著股價不斷變動,在成交的過程中你的錢進了對手方的口袋裡,或者對方的錢進了你這裡。但在股票市場,其實並不僅僅只是零和博弈,因為券商要佣金,國家要收稅,所以也有一部分進了它們的口袋。
2、價格決定市值,價值決定盈虧。分析股價的方法有很多,基本面、消息面、技術指標。但本質上還是由人的心理決定。假設騰訊股票400元,你持有一手。比如現在有一個利好,大家紛紛看好騰訊。這時有人願意花405元買騰訊,而你覺得差不多該獲利了結,止盈點也是405元。OK,一拍即合,成交!這時騰訊的市值就從3.8萬億(95億股本*400元成交價)漲到3.85萬億,因為股票已經值405元了。
那盈虧呢?你持有的400元騰訊股票,可能是上一家割肉賣的,也可能是獲利了結賣的,但無論怎樣你從他手中買過來,你的錢就進了他的口袋,即賣方。那麼當你準備405元賣出時,這時有人花錢買你的股票,你的差價盈利就來自於花錢買你股票的那位,即買方。
那為什麼說價值決定盈虧呢?因為股價不可能無限漲,也不可能無限跌,價格總是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騰訊、茅臺再優秀,短期股價也不可能到1000、1w塊,當然也不會是個位數,所以如果你買得股價足夠高,市場覺得這家公司不值這個錢,那麼你可能找不到買家,手中的股票賣不掉;相反,如果這家公司很有潛力且股價足夠低,很多人都持股待漲,可能會有無股票可買的尷尬境地。當然,這些都是在不考慮流動性的情況下,而實際情況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市場中總有那些「傻子」。
為什麼會虧損,可能是你花的投研精力不夠,亦或是運氣不好等等。可市值,或者說財富為什麼會蒸發,那是因為其本身根本就不是什麼財富,只是人們對它的一種預期,鏡花水月罷了。
股票屬於虛擬資本,市值蒸發不等於實際虧損,也可以說不等於真實的財富蒸發。
一批一樣的古董,假如是十個一樣的碗,你在自家院子挖到,然後你拿到市場去擺地攤,五塊錢一個。如有人買了一個,那麼它的市價就是5元;如果全部賣給一個人,那麼相對股票,就是證券公司進行包銷以5元進行IPO。
如果有人願意用10元買10個古董碗中的一個碗,那麼該碗的市價就是10元,總市值就是100元,哪怕其餘的9隻碗沒有成交。也就是說,如果哪天有個瘋子願意花100萬買一個碗,即使其餘的九個碗沒有成交,依然藏在收藏家家裡,那麼10隻碗的總市值就是1000萬。
股票也一樣,瘋牛的時候是一種博傻行為,不看股票的內在價值,只看交易價格,希望通過蹭一蹭交易價格的暴漲讓自己持有的股票增值,但是說到底它始終是虛擬資本。一個碗流通可能賣100萬,當交易量放大,10個碗在市場流通進行交易,那麼單個碗通常就不值100萬了。
股災發生市值蒸發,投資者一定虧錢嗎?不一定,投資者購買的時候就可能是原先的發行價5元的碗。即它的價格是從五塊錢漲到100萬,只要不會從100萬跌回五塊錢(跌破發行價),那麼投資者就不存在虧損,哪怕總市值波動近千萬(一個碗5元,十個碗50元,其中一隻碗100萬成交,十隻碗總市值就是1000萬)。
當然嘍,A股是散戶大家庭,散戶一般不看內在價值,通常會買在高點,而在低點進行賣出,參與買賣交易,這樣的話就存在虧損。而市值蒸發不等於投資者虧損,特別是大股東的原始股或非流通股(未跌破發行價),壓根就不存在虧損,哪怕市值從千億跌到十億。
總而言之,股票是虛擬資本,未參與交易就不存在盈利與虧損,有的僅是浮盈和浮虧(浮盈或浮虧不等於盈利或虧損),它僅是有價證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