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父親1979年高中畢業,他說他上學時一個月生活費55元,這可能嗎?

吃苦瓜的說: 我是80年高中畢業的,高中時寄宿,每周帶一大杯鹹菜+0.5元(以備急用),帶米,自己淘米用飯盒蒸…

吃苦瓜的說:

我是80年高中畢業的,高中時寄宿,每周帶一大杯鹹菜+0.5元(以備急用),帶米,自己淘米用飯盒蒸飯,往往到周五周六(那時沒雙休)鹹菜都黴了(蘇南溼度大),一般會在食堂買5分錢青菜吃。80年上大學時16歲的我身高只有162cm,體重51Kg。大學裡夥食是每月28斤飯票+12元4角菜票+3斤糧票+3元助學金,另外每學期家裡會給三四十元錢。大一我長了8㎝,大四我已長到174㎝。大學每天1斤飯+4角菜才保護我正常發育!十分感激鄧公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感激國家的養育之恩!

汶水田野說:

題主你好,我是七八級高中生,一九八O年高中畢業,跟你父親也基本上是同齡、同期、不同校的同學了。

據你家父說,他上高中時,每個月的生活費就是55元,你要問這可能嗎?我告訴你,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甚至於感覺有點開玩笑。

55元錢,放到現在,那就不算錢了,一盒煙,一瓶酒而已。而在當時,作為一名象我這樣的窮高中生,別說一個月,那怕是一年,擁有這麼大一筆財富,也肯定激動得不知道姓啥了。

一個月生活費有這麼多的錢,作為一名高中生,說句不誇張的話,那就是相當於暴款富豪了。

好了,閒話少說,接下來,就讓我以親身經歷和感受給你講述,當年兩年的高中,是怎樣生活過來的。

我的家鄉在魯中平原的泰山腳下,距離文化古鎮大汶口有二十多華裡,靠汶河北岸,是聞名全國的汶陽田腹地。

一九七八年五月,我在本村初中畢業。這個時候,文化大革命剛結束,國家剛恢復高考,學校和學生對教育的重視也就是剛剛開始。此時,作為初中畢業的學生,要通過考試,擇優錄取上高中,成績是可想而知的。

這一年,我們班五十四名學生,有幸考上高中的只有我們七人,但我知道,我的成績也就是剛過錄取分數線。這次是歪打正著發揮得好,平時,我的成績是在班裡的十名左右。

與我一塊考上的,還有鄰居家一對同姓雙胞胎兄弟,按輩份得稱呼他倆叫小叔。就這樣,我們三人就結伴而行,我們兩家的情況差不多,家裡窮的糧食還接不下來,但老人們聽說被錄取後,都高興得不得了。

學校就在公社駐地,是縣第三中學,也算是縣裡的重點高中。我們這一屆共六個班,生源除了我們本公社的外,還有周邊其三個公社的。

開學第一天,按照學校的要求,自帶乾糧.被褥和書費,三個人一大早就起床了。步行二十多華裡,用時近三個小時。當天就分完班,安排完宿舍,交上了大概是五六塊錢的書費,也就算完事了。

學校的生活,那是相當的單調的,一天的時間內,除了上課、跑操、吃飯、晚自習外,大概也就是下午上完課和晚飯後共有二個多小時的時間,屬於自由活動,還可以走出學校,到街上閒逛,或者去汶河岸邊的樹蔭下納涼、讀書。

我們的教室,是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蓋的老瓦房,每班是兩間,大概五十多人,六個班一字排開。木製的課桌,兩人一張,能翻蓋的桌洞,放些書本和自帶的乾糧。玻璃窗戶不大,但透過的光線還是可以的。

同學們的一天三頓飯都是在教室裡吃的。由於大多數的學生都來自農村,又由於當時還沒有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因此,同學們的生活絕大多數還是很艱苦的。

從同學們的穿戴和開飯時各自吃的乾糧就能看得出來。由於是麥收剛過兩個月,大多數學生是小麥加玉米面混合起來的烙餅,也有少數是小麥沒出麩子面的黑餅和饅頭,只有極個別的三五位同學,是直接從學校食堂訂的白面饅頭。

白面饅頭,我們這些農民的代後是吃不到的,那是需要用省糧票和全國糧票換的,一斤頂一斤,再交幾毛錢的加工費。從這一點來看,吃白面饅頭的,都是些純正的幹部和工人家庭的子女,他們穿得也比我們若高一籌。

一年當中的春、夏、秋三季,三頓飯是以開水為主,就著鹹菜吃乾糧。只有到了冬天,學校才安排食堂用大鍋做玉米糊糊,每個人用玉來飯票預訂,一兩飯票一勺,也就五百毫升吧,稀稀的,但比開水好多了,同學們喝了暖和多了。

自帶乾糧的同學,在校期間的花費,那是很少很少的。那個時候,除了開學,學校收書費外,基本上就沒有其它費用了,有的就是生活上、學習上的一點。生活上,就是買點鹹菜,吃得起食堂裡的菜的,買些菜票,乾糧帶不足的,用玉米粒和小麥粒可以向食堂換取玉米票和白面票,每斤花幾分錢的加工費,然後,每天每頓吃多少,在班裡訂就是了。

玉米面的煎餅是普遍的,還有部分是地瓜面的滾煎餅,也有的是玉米面的窩窩頭,烙餅的話,也就是麥後秋收前這段時間。而吃的菜,就是從家點帶的水蘿蔔和胡蘿蔔醃製的鹹菜,好的在家裡用油炒一下,也算是增加點油水。吃沒了,就在小賣部裡再買點,價格也不貴,一毛線可以買一根,能吃三二兩的。

學校也是有食堂的,人不多,工作人員的主要的工作,有負責大鍋爐燒開水的,有負則蒸乾糧的,有玉米面窩頭,沒有尖,小拳頭般大;小麥麵卷子,四方型,面不是很白,也就四指長四指寬吧;白面饅頭,面比較白,不是很大,是要用糧票換的。有的負責做菜,有供學生的菜,有供老師的菜,有專門的購買窗口。

那個年代,讀過高中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一是學習壓力大,比較吃力。恢復高考後,學校對教育教學質量要求,要比初中時重視得多了,加上課程也增加了幾門,任務非常重。二是生活比較困難,吃得都很差。由於是大集體年代,計劃經濟,農民都是按勞動力分糧,絕大多數家庭糧食都不夠吃的。而且,我知道,我們大隊糧食產量是高,但公糧也多,分到各家的糧食都很少。三是學校生活花錢很少,大多數學生每星期二三元錢就足夠了。

學校負責做菜的,早飯基本上是供應小鹹菜,就是水蘿蔔、胡蘿蔔醃好了的,切成絲,再加上些生.鮮蘿蔔絲和蔥絲,加上點食用花生油。格價是5分錢一份,但量很少,一筷子攪起來。每天早晨的開飯點,也就二臉盆的量,老師和學生分開購買,去晚了就沒了。

中午和晚上,就不供鹹菜了,專供蔬菜類,分三種樣式的。第一種是最好的,價格2角錢,有豆芽、芹菜、土豆之類的,放少量的肉,每份一勺。第二類是豆芽、芹菜、豆腐、白菜絲之類的,沒有肉的清炒,1角錢一份,每份一勺。第三類是清燉大白菜,也就是大白菜一大鍋,燉熟了,加少許明油就完事,5分錢一份。以上三種菜,均不足量,一二類基本是老師買的多,學生買的很少,三類是學生們的,而且很快就會賣完。

生活上的費用,還有一部分費用就是,用玉米、小麥、糧票換飯票的,是一斤糧食頂一斤飯票,外加少許加工費,玉米是一斤5錢錢,小麥是1毛錢,糧票由於沒用過,就不知道多少錢了,不過,估計也不超2毛錢。

而用學習上的費用,除了開學一次性的學期書費五六塊錢外,就是筆、墨、本.等,這些用品也不是天天消費,一星期買不了一二次。學校是有衛生室的,頭痛.感冒的就在學校醫務室解決,費用很低,大概也就幾毛錢。

值得慶幸的一件事,那就是,學校每月給每個學生一元錢的助學金。學校按人頭髮給班主任,班主任再做細處理。原則上是平均每生一元,但有些家庭好的學生,如經常吃白面饅頭,經常吃2角錢的肉菜的幹部.職工的同學,老師就徵求意見,不發給他們了,省下的錢,補給那些窮的叮噹響的學生,人數不多,也就在五六人吧,其它則每生一元,一月一發。

別小看這一元錢。在那個年代,在學生身上,那可是不小的筆財富。就拿我自己來說,正常情況下,這可是我兩個星期的花費總額。

在我的記憶裡,每到星期六回家帶乾糧時,父親給我的花費錢,最多的對候就是一元錢,而許多對候是用不完的,下一星期就不再向父親要了,就說還有。而我每個星期的費用是:

我是每期星期帶三四天的煎餅,其餘的時候,就吃食堂的窉頭。窩頭是用自帶的玉米粒去食堂換成票,每十斤交加工費二角錢,這十斤票能吃兩個多星期。另外就是買鹹菜的菜。自帶的也就吃三天左右,不夠的就去學校的小賣部去買水蘿蔔的,一毛錢的能吃兩天。

再就是花一毛錢,買兩張五分錢的菜票,每星期吃上兩頓的,算是補充點油份吧。這樣,再加上少量的學習用品,每星期大概有五六毛錢就足夠了,所以,學校一元的助學金能解決大問題,父親就可以少支出了。

這樣算來,來自農村的學生,基本上每星期的花費有一元錢就足夠了。就算是條件好的家庭,每天三頓飯的白面饅頭,用糧票去食堂換取,加工費每斤也不會超2毛錢,一天一斤糧票給5個饅頭,就足夠了。

再加上二頓都是肉菜4毛錢,早上一份鹹菜5分錢,一天的生活總開銷也不超1元錢,一星期五天半,星期六中午就放學回家,但也有極個別路遠的不回家,每周7元是頂了天的,一月下來,不也就不超30元嗎。二年的高中生活,我沒遇著一位一天三頓,長年吃白面饅頭的。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那個年代,你兜裡要是真有那麼多的錢,說句現在年輕人不相信的話,你想花出去都難。計劃經濟時代,買東西,相當部分是需要憑供應票的,而且商品也不那麼豐富,娛樂活動也基本沒有。

我們學校附近還是有一處電影院的,基本上是晚上演場,票價是2毛錢,可我從來也沒去過,家庭條件好的同學,晚上會不上自習,偷偷地去看一場,人也不滿座,而且影片大都與政治有關。

故事到這裡,事情也就基本上明白了。七十年代未,別說是一個高中學生的生活費每月能有55元,就算是當幹部和工人的,月工資能有這麼多的錢,那也得是縣廳級和高級職稱的人。況且,還要保證家庭生活開支。即便是雙職工,也就百吧塊錢,能拿出一半的收入供一個高中生生活消費,在我看來,這就是天方夜譚。

一鶴TZ說:

我老家在農村,1981高中畢業。當時上高中時,因為那個年代高考剛剛恢復而我也有幸考入了我們縣的一個重點高中。因為我們那裡是山區,距離縣城也有一百多裡山路,所以就在我家那一帶成立了一個重點高中(另一個自然是在縣城)。這所高中離家32裡路,每個月允許回家一趟。我記得我們當時的學費(其實就是夥食費費)每個月才7.2元。其他再無任何費用。當然,書是要花錢的,白紙要自己買、自己裁成小本本。

當時,我的父親是名中學教師,在學校年齡算比較大的,每個月工資大概就五六十塊的樣子。這樣算來,我一個人竟然用掉了全家十分之一的收入。

所以別小看那個年代的幾塊錢,就如我們家,當時九口人,就我父親一個人爭工資,在家勞動力,每天能爭一個工分的,就我大哥一人。到了年底,生產隊分了糧食,還需要交工分款,因為家庭工分少,就要拿錢去頂。

所以說,我倒覺得一個月55塊錢的生活費,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勇敢的芒果T說:

一,我是1980年從部隊退伍,被安排地方國企,我們沒有學徒工和轉正之類的事情,一開始起步就是二級工,每月三十四點五元。二,可能你父親記錯了,那個年代每天1元錢的生活費就達到比較高的標準,一般人家每天四五毛錢。三,很有可能你父親是幹部性質,他們的工資是略高於職工的。四,那個年代一個月55元可以養活好幾口人大家庭。五,生活水平指數低,最基層就是這樣的水平,但很穩定。

用戶尹海濤說:

父親1979年高中畢業,他說他上學時一個月生活費55元,這可能嗎?

我以為你父親是吹牛皮的!「他說他上學時一個月生活費55元」,此乃天大的牛皮!絕對不可能!

七十年代的「55元」,相當於現在一萬多元。你父親的家庭特別富裕嗎?當時,社會上並沒有「土豪」之類的富人。你父親的家庭怎麼有能力支付你父親55元的生活費呢?彌天大謊矣!或者,你是在為你父親吹牛皮!「牛皮」父子矣!

七十年代末,我是教師,每月工資30元。教了多年的老教師亦只有40元左右,而且必需養活一個家庭。你父親能有55元生活費嗎?無稽之談矣!家庭成員平均有10元生活費亦是富裕家庭。你父親有資格每月消費55元生活費嗎?

你父親假若真的如此之說,你應該回家「狠狠」地「教育」你父親「胡說八道」!

往事紛紜說:

我是一九八五年高中畢業生,和你父親比,我可能算做學弟了,但是那個時候的物價非常穩定,也大致和你父親那個年代的物價相差無幾,所以我也想談一談當年離開家鄉到平臺鎮念高中的生活費用情況。

我是在遼寧農村念的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父母都是農村小學公辦教師,當時他們倆的月工資合計90元,養活全家六口人。我是一九八三年七月份考入我們平臺鎮高級中學的。

我們這一屆高中生分兩個班,高一一班(理科班),高一二班(文科班),我被分配到理科班,那時候重理輕文。報到當天見到了班主任鞏老師,下午全班同學都到齊了,班主任鞏老師點了名後說:同學們,明天我們正式開學,今天先把學費交上來(一個學期5元錢包括書本),然後到後勤科,把你從公社糧管所開來的糧食關係手續交給工作人員,吃住問題他就和你交代清楚了,住宿是免費的。

我們新生下午又去食堂找了管理員,交了夥食費。管理員聲明:每個人每個月糧食定量是36斤,每人每月10元錢夥食費,每日用餐標準:兩餐粗糧一餐細糧,每餐至少一個菜和一盤鹹菜外加一碗稀粥。接下來,宿舍管理員又將我們分配到各自的寢室床位,又領我們看了看水房和廁所後說:大家回自己的房間安頓一下,缺什麼東西到街裡商店去買,有什麼問題或者有什麼困難再找我。

等我們安頓好之後,我和三個要好的同學去街裡商店買了文具及洗漱用品,又去電影院看了一場名字叫《知音》張瑜主演的電影,記得電影票每張1毛錢(我請的),總計這一趟我個人一共花了1元多錢吧。

在這所三個趟房被百年柳樹掩映的校園裡,老師認真教,學生認真學,不知不覺的,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班主任老師在課堂上公布了同學們考試的名次,我是兩個班級總排名第三,我們班排名第二。接著班主任鞏老師又公布一個好消息:這次我們班考前五名的有獎學金,困難學生有救濟金。我的獎學金算高的了,被定為每月6元。

每月有了這6元錢,就寬裕了很多,食堂的一日三餐都是定量的,我們這些正在長身體的大棒小夥子們,一到晚上還是有飢餓感的。有時,我就領三個小夥伴去小賣部買麵包吃,半斤重的大麵包,當時是2毛5一個,我將它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分食,幸福感油然而生,立刻精神了許多,又急忙返回教室繼續晚自習。(自然由我買單了)

等到了寒假,學生們各回各家,背著自己的書包和行囊,坐上長途客車返回各自的村莊,我是從平臺鎮客運站坐大客車,花3毛錢買車票一直坐到我家門口的。其他同學可能沒有這麼便利,他們還要倒車或者是下車之後,背著書包和行囊步行五六裡山路才能到家。

寒假到期,我又花3毛錢從家門口坐大客車到平臺鎮客運站下車,相約背著書包和行囊步行回到平臺鎮高中。

柳樹的葉子青了黃,黃了又青……

時間來到了一九八五年四月份,兩年的高中學習生活即將結束。眼下正在忙著備戰高考。各科老師都在擼起袖子加油幹,爭取本科目考出好成績。當時各科課程都已提前兩三個月講完。老師們都在教學生怎樣應對高考,一般建議學生買一些海澱往年的高考練習冊,文理科的都有,幾本書要學生自己去新華書店購買,大約要兩塊多錢吧!記不大清楚了。

那時的老師從來不賣書,不賣捲紙,不收補習費。有的老師還自掏腰包買回練習題冊,把它刻成蠟板,在油印機上一頁一頁的印好發給困難學生。學生見老師這樣辛苦,就去辦公室幫忙印刷。老師還緊著說:不用不用,你們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就是對我最好的支持。在這期間,每個科任老師都是早自習,晚自習,課堂上不停的給學生講,學生不懂的問老師,他們都不厭其煩的去解答。那真是盡心盡責,早來晚歸。

一想起這些場景,我的眼淚譁譁的流,朦朧了我的雙眼,寫不下去了,我得平復一下心情……在這裡,要為那時的辛勤園丁點讚👍點讚👍點讚👍。此刻,我想起了蠟燭,想起了蠟燭精神,那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句話用在我的老師身上再貼切不過了。再看一看當今社會上打罵老師的現象,我真是心痛啊!還有人把老師叫作白眼狼,我就想:這是真的嗎?老師怎麼就成了白眼狼了?

經過高二全體師生不懈的努力,終於順利完成了高考任務。

高考成績公布的那一天,風和日麗,萬裡無雲。當班主任李老師走進教室的那一刻,班長喊:「起立」,全體同學「刷」的站起來,李老師說:「請坐」,同學們一同坐好,挺直了腰板等待李老師公布。公布完班裡每個同學的總分數後,她接著說:這次我們高二一班考入遼大一名,考入東北工學院兩名,還有兩名分別考入大專院校。高二二班考上兩名大專生。今年我校和去年相比多考上兩名大專生,成績還是喜人的。

下午,全班同學和相關老師領導合影留念後,又回到教室。班主任李老師又向我們講了許多話:同學們,今天我們師生將在這裡告別,明天你們將各自投入新的生活。接到錄取通知書的同學將在暑假過後,九月一日進入新的學校,進一步深造,希望你們成才,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沒考上的同學也不要氣餒,我們要繼續努力學習,爭取考上自己滿意的學校;走上工作崗位和參加勞動的同學也要充滿信心,安心工作和生產,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老師真心希望你們在以後的人生之路上腳踏實地,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接下來,老師喊「下課」,班長喊:「全體起立」同學們站起來異口同聲的喊:「老師辛苦了」。李老師手揉眼睛走出的教室。

是我親身經歷的兩年高中生活。通過以上我念高中時各個時間段各項支出情況,可以算出每月平均生活費是13元。

題主問:父親1979年高中畢業,他說他上學時一個月生活費55元,這可能嗎?

我答:不可能。

友友們,我沒有說到的地方,沒有講好的地方,希望大家評論區留言。

(網絡圖片侵權必刪)

好大的一場雨說:

不可能。當時一個月55元可以養活一大家子,一般職工月工資也就30元左右。

我家是農村的,八十年代初在縣城上的高中,自帶糧食(紅暑幹和玉米),學校免費磨麵,學校食堂的菜基本沒吃過,都是帶些母親做的鹹菜和醬豆就饃,有時去鹹菜店買點芥疙瘩、辣椒醬,買一角錢的就能吃一個多星期,加上自帶的,一個月也就花一角或兩角錢;如全在學校食堂吃飯,一個月5、6元就足夠了,當時食堂菜很便宜,素菜兩分錢一份,葷菜五分至一角一份。

友友們有同感的嗎?

泛舟伊洛說:

不是可能,是真實。我是恢復高考後,第四批大學生。1978年上高中(其時,高中兩年,高二分科),住校,每周回家一次,背一兜饃饃,以及鹹菜、偶爾有豆瓣醬。學校早餐是稀飯,午餐是稀飯或者稀麵條,晚餐基本與午餐相似。配以自己的饃饃。每月生活費幾塊錢。1980年上大學,每月有助學金15元(注意,這是國家給補貼的),基本用於生活費,不足,家裡需要補貼5元。宿舍免費。書本作業費用每學期10元以內。加上偶爾外出吃碗麵、看個電影、課外書費用、日常生活品費用,合計每個月家裡需要補貼約15到20元。如果你每月能夠有30元,絕對是比較牛逼的富裕學生。再補充一點:一直到畢業,最貴的一份菜是0.25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031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