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_為什麼要建城牆

張燕回說: ▲西方城堡 西方人建設城堡是因為城堡可以保護領主的安全,形成一個外可防禦內可享樂議事的小天地,相當…

張燕回說:

▲西方城堡

西方人建設城堡是因為城堡可以保護領主的安全,形成一個外可防禦內可享樂議事的小天地,相當於武裝了自己的領地。

▲中國被城牆保護的城市

但城堡的面積較小,存糧也十分少,雖然說可以防禦,但只限於防禦偷襲所造成的暫時軍隊短缺,一但被困住,那麼極其危險。

▲圍的起?

中國人口眾多,外國是下級不服從上上級,而中國是普天之下盡歸王屬,所以城牆將城市圍起來,保護的人也多,可以說相當於城堡的放大版。

▲一望無際

一但中國的城池被圍困住,可以說只要國不被滅就還可復生,要知道中國城池的存糧十分豐富,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就可以支持幾年之久。

一老沈一說:

為什麼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國情不同。

先看中國。

城牆,是城的邊界和屏障。城,或叫「城邑」、「城池」,是中國歷史和文明的重要內容。

在中國,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一些部落為保護自己的居住地,已開始在聚落周圍設置屏障。

但最開始,城的邊界不是牆,而是溝。

仰韶時期的半坡遺址,距今6000-6700年,發現了居住區周圍,挖有防禦性壕溝。同屬仰韶文化的姜寨遺址,亦發現聚落外部挖有壕溝。

距今4300年的陶寺遺址,已經發現有了城牆建築。與之同期或稍晚的的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了兩座100米x100米的方形城牆及環繞的城邑。

甲骨文中,釋讀了「郭」字。其含義,就是「城之邊界」,即「城郭」。後來,「郭」字的含義轉為「姓」;而城郭的含義,新造了「墉」字。最早的「城」字,也是甲骨文,發現於周原甲骨。

就是說,「城郭」、「城牆」的名稱,在殷商,已經有了。「廓」,是從「郭」發展而來的,又是以後的事情。

考古證實,商代,曾存在不少規模較大的「城邑」。當然,周圍有一圈作為屏障的城牆

比如,河南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都是如此。其城牆,都是夯土所建。

但到目前,安陽殷墟只發現有壕溝而未發現城牆。究其原因,一是,遺址範圍太大,到現在,只發掘了很小一部分,或許還沒發現;二是,殷墟是「大邑商」——都城,四方拱衛,或許商王覺得不必建牆也未可知。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事頻仍,於是,掀開了中國早期大規模建城和修建「城牆」的序幕。

一方面,春秋時期,曲阜魯城、洛陽東周王城、秦雍城等的城牆厚度,達到了10米左右。

戰國時期,齊臨淄、燕下都、楚紀南城的城牆,加厚到了20米左右。而且,夯層密實,並建有瓦質排水道。

另一方面,為防範西北遊牧民族的入侵,一些諸侯國,開始修建長城。長城也是「城牆」,不過屏障的,是「國家」這個大「城」。

漢代,城牆的設計建設水平大幅提高。邊城的城門之外,開始建曲尺形護門牆;城角,設計為45°斜出墩臺。

魏晉南北朝,內戰不斷,原來用於邊城的城牆設計,逐漸向內地城邑的城牆擴散。東晉的統萬城、北魏的洛陽金墉城,城牆均建有突出城外的墩臺——「馬面」。徐州城和鄴城等,已在夯土城牆外包砌磚壁。

唐代「城牆」的設計,已經「標準化」和制度化。建城牆,一般要建有「羊馬牆」、「轉關橋」、「弩臺」等城防設施。邊城,一般要建「甕城」。

宋代,外擾不斷。所以,對城牆城防建設愈加重視。唐代用於邊城的甕城等設計,應用到了都城。南宋中期,創造出「萬人敵」,就是「箭樓」的前身。南宋末年,火藥已用於戰事。為加強防禦,城牆大多以磚石包砌,城門亦改為磚石券洞。

明初的時候,曾大力建造地方城邑。城牆大部分用磚石包砌。沿用數千年的夯土城牆,至此時基本為磚城代替。甕城外,均建「箭樓」和「閘樓」。明中期,開始大修長城和設防衛所,現在所建的長城大都是明長城。

就「城牆」形態來說,戰國時期的「周王城圖」影響影響至深。

絕大部分「城牆」,呈方形或長方形。

比如,秦鹹陽城、漢長安城、三國時期的建康城、北魏的洛陽城、唐長安城、遼上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時期的北京城等皆如此。

不過,也有一些特色變化。例如,在方形基礎上建抹角、圓角,也有圓形及其他不規則形態。亦有一城分為多城建設,如洛陽舊城、西安舊城、蘭州舊城等。另有些,建有「關城」,即在「城牆「的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外另建小城,如明清時期的西安城。

關於「城牆」的「結構」。牆體古代稱墉,下寬上窄。城門樓,原用木質骨架支撐平頂或梯形頂的城門通道,頂上建木構城樓,各代城樓一至三層不同,南宋後期城門改用磚砌券洞。

「甕城」,是圍在城門外的小城,或圓或方,方的亦稱「方城」。甕城門側開,便於從大城、甕城上兩個方向抵禦攻打甕城門之敵。明代為甕城門增設閘門,稱為「閘樓」。

「馬面」,是向外突出的附城墩臺,約60步建一座。 相鄰兩馬面間可組織交叉射擊網,對付接近或攀登城牆的敵人。

「敵樓、戰棚、團樓「,是防守用的木構掩體。馬面上的稱「敵樓」;城牆上的稱「戰棚」;城角弧形墩臺上的稱「團樓」,構造其實相同。用材原為密排木柱,明代,改敵樓為磚砌結構。

「城牆」外,一般挖城壕,即護城河。一般闊2丈,深1丈,距城30步左右。壕上有橋。一端有軸可吊起的,稱「釣橋」;中間有軸,撤去橫銷可翻轉的,稱「轉關橋」。在橋頭,或建半圓形城堡,稱「月城」。

「羊馬牆」,是城外沿城壕內岸所建小隔城,上築女牆。羊馬牆內屯兵,可與大城上的遠射配合阻止敵人越壕攻城。

這就是中國「城牆」的大致情況。城邑之牆為城牆,邊境之牆為邊牆——也是國家的大城之牆。作用都是防禦。

中國之所以「城牆」普遍,重要原因,是城邑絕大多數處於平原,不於平原也在地勢較為平緩之處。因為,自春秋戰國以來,即便是在分裂時期,每一國的體量和人口都相當可觀。《說文》解「城」字曰:「城,以盛民也」。每座城邑,都有大量居民,這是歐洲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了的。要把這些民眾像碗一樣「盛在」城中,只能靠造城牆了。

再看西方。

所謂西方「城堡」,其實就是歐洲的「城堡」。

這種「城堡」,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變化。

「城堡」,有一個專用英語名稱,叫「castle」。其主要的含義,指中世紀歐洲要塞,一般是國王或貴族領主領土內的住所。

這種城堡誕生的並不早,9世紀起在歐洲西部迅速興起。

法國10世紀城堡多建在山丘上,有壕溝環繞,山頂建一座領主居住的塔樓。後來,又在山腳構築一道或多道內有一些空地的外牆或城郭——其實也有「城牆」。

11世紀中期,此種被稱為「山丘城郭」的私人城堡在歐洲西部盛行。

如前所說,歐洲城堡也有城牆,城牆的厚薄,視所在地點天然地形的防禦性能而異。牆外也有一道或數道壕溝,城門外的壕溝上架吊橋。城門外,同樣常有一外堡作為外圍工事。城門門道,有可升降的閘門和槍眼。閘門一般由鐵板包鑲橡木製成。槍眼有兩種,一種是門道頂上的開口,敵人通過門道時,可從此向敵人進攻;另一種開在城門和城牆的胸牆上的梁託之間,從此可向下面的敵人射擊或擲物。

山腳下的城郭之外,一般有堅固的木柵,後改為石砌的圍牆。

以1020年前後法國洛什城堡和1130年前後英格蘭羅切斯特城堡為代表,後來的城堡,常常在構築炮樓的同時,又建造起更為堅固的長方形塔樓。

城堡塔樓,是城堡的核心。一旦外圍陷落,守軍就退至塔樓。

塔樓中,差不多都有一口水井,還有私人住室、辦公室及服務用房,並備有供長期固守的設施。通過塔樓,可以指揮外面作戰,一般還有撤離的通道。

第三次十字軍遠徵(1189-1192)以後新建的城堡,基本都選在陡峭的山頂上,背靠懸崖,前面設兩三道防衛工事。生活區設施都建在內城院內。塔樓不再用作住所,而只是最後一道防線。此時的城堡,樓體較小,但更堅固。

15至16世紀,火器迅速普及。1494年,裝配槍炮的法軍,以驚人速度連續攻陷眾多義大利城堡。

中世紀城堡時代至此結束。

從此,也開始了歐洲現代軍事築城技術的階段。

遍布歐洲的新型堡壘的設計形式,是整個堡壘建築在一座堅固的建築物中,四周矮牆都有大炮防衛,槍炮架在陣地工事和凸角堡上。

需要特別說的,是西班牙「要塞」。這是14-15世紀西班牙人建造的一種城堡。

摩爾人曾長期佔領西班牙,西班牙人為了復國,勵精圖治,所以,他們建的,既是要塞又是宏偉大廈。

要塞一般呈長方形,有易於防守的城牆與雄偉的角樓。要塞內有空曠的庭院,庭院四周建有小教堂、客廳、醫院、花園等。現存要塞遺址主要在塞哥維亞(14世紀);託萊多(14世紀,16世紀重修)等地,最著名的在塞維亞市(其城建於1364年)。

隨著14世紀世俗勢力的興起和封建莊園制度的衰落,產生了貴族階層的競敞而仍設防的私人住宅。

這是歐洲城堡的又一新階段,叫「城堡式府邸」。

這種城堡,一般建於俯瞰溪谷的小山丘上,牆厚窗小,女兒牆常有防禦用的雉堞。

建築形式多仿效中世紀的城堡。如皮埃爾豐府邸(1390- 1400),高踞於石崖之上,院落周圍有8座巨大的塔樓和帶雉堞的高牆,院牆厚達7米,只有通過吊橋方能進入。

15世紀,封建制度愈加衰落,鄉間的豪華府邸更適應貴族的需要,但還保留著中世紀城堡的某些特徵。例如尚博爾府邸還帶有防禦性的特點,建有長方形的圍牆主體建築被圍在內,牆外有壕溝。內部城堡主樓,帶有中世紀英國城堡的特色。四角,是圓錐頂的角塔。建築採用壁柱,古典式的女兒牆和帶老虎窗的陡坡屋頂。

17 世紀時,府邸建築已不再需要設防。代之而興的,是鄉間別墅和莊園。

歐洲的城堡就是這樣,原為國王和貴族的官邸加要塞;後來要塞的色彩更濃一些;再然後,就又向住宅轉變了。

城堡一般很小,因為國家太小,而且經常是一家一戶的。城堡基本建在山上。不是沒有城牆,只是太短而且不顯眼而已。

柳州阿妹侃歷史說:

古代西方人與古代中國人一個區別就在於,中國人喜歡建城牆,比較典型是萬裡長城。西方人喜歡建城堡,這些城堡處在深山密林之中,比較典型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的新天鵝城堡。造成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的原因在於這些:

一 歷史文化決定

中國人自己建城牆,來源於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社會,權力是集權的性質。修建城牆,主要是保衛領土,也是為了防禦外敵的入侵,防止小偷入侵或者保護家人。如古代安徽徽商的房屋都是很高,主要都還是因為男子在外經商,女子留在家,怕有強盜的入侵。另外,高高的城牆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歐洲城堡除了在軍事上防禦的用途之外,還有控制地方與政治上擴張領土等用途需要,這也是歐洲中世紀政治體制的產物。在公元1066-1400年,歐洲的政治體制如同我國西周時候的分封制,也就是典型的家族部落的封建城堡形態。當時,歐洲貴族們為了爭奪糧食、土地、牲畜、人口不斷爆發各種戰爭,然後興建許多城堡。戰爭的密集造成歐洲貴族修建城堡越來越多,越來越龐大。通過城堡,使貴族能夠有效守衛自己的領土。歐洲貴族們的戰爭都是在自己城堡裡進行的,由於城堡具有地勢易守難攻的特點。貴族們可以在城堡中利用很少的人抵抗外面強大自己幾十倍的敵人。所以,城堡在歐洲貴族預防敵人入侵這一方面,發揮很大的優勢!

二 戰爭需要決定

中國由於是統一的國家,人口眾多,打仗都是規模很大,非常強烈。西方中世紀的國家,都是城邦制的小國家,資源少,人口少,打仗規模也是非常少。修建一個城堡就能把少數人與資源都裝進去了。中國人打仗就是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性質,小城堡很難裝下眾多人口與資源,修建城牆,抵禦遊牧民族入侵與保護人民。如萬裡長城和西安城牆,能裝下幾萬或者換幾十萬平民。所以,西方的城堡,如同我國的村寨人口規模。我國的城牆,圍起來就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口的城市,這就是中西方歷史文化上的區別。

三 建設主體不同

西方城堡都是貴族自己修建的。中世紀西方國家,土地都是屬於貴族的,百姓就依附貴族生活。貴族可以有充分時間,用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修建屬於自己的城堡,藉此在戰爭中保護自己的家族。所以,城堡裡應有盡有,房屋洗手間廚房倉庫都齊全。打仗的時候,就是貴族待在城堡裡面,一個人吃喝拉撒,不管外面百姓的死活。

中國古代是禁止百姓自己修築城堡。由於古代中國都是大一統國家,一切權力歸於皇帝。如果百姓修建城堡,就是造反的象徵。百姓要修建,就是建私家園林。城牆的作用,就是保境安民,所以就只能修建連綿數十裡、數千裡的城牆,把成千上萬的百姓保護起來。自然功能也沒有城堡這麼多,只發揮防禦的作用。

老孫的火器工坊說:

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因為中國人也修建城堡,西方人也不乏宏偉的城牆。

像閩南地區的土樓、西南地區的屯堡、長城附近的堡壘,以及漢代、魏晉時期盛行的烏堡,都是典型的中國城堡。

巴黎的城牆、伊斯坦堡的城牆、羅馬城的城牆,也都是西方城市的城牆。

既然東西方都有城堡城牆,那為什麼大夥還會有這種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修城堡的觀念呢?

這就要談到東西方長期所處時代的社會性質不同了。

可以說,整個中世紀,包括文藝復興初期,歐洲的大多數國家都處在封建時代,分封建製成了國家的最基本組成形式。雖然大家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是每個封建領主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有著幾乎完全的財政權和軍事權。

既然每一塊分封地都歸封建領主管理,那領主的自身利益就和所分封的土地綁定在了一起,如果不想利益受損,領主就必須保護好轄地的安全。

但是整個封地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都是有限的,你要像巴黎一樣修個大城根本沒這個條件,因此每個領主早期只能修一個小城堡,供自己和家人居住。

後來每一代人再不斷的完善城堡的職能,使得城堡原來越強大,最後不僅僅可以抵禦敵人的進攻,還能威懾統治區的農民別搞事情。

相比之下,中國自秦漢以來,一直到明清,都是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皇帝思想的把控下,帝國擁有的更多的是被皇帝所控制的城市,而不是封建殘餘的城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東漢到東晉,剛剛興起的士大夫門閥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也建立了不少向西方城堡的一樣的烏堡,只是和西方的堡壘相比,烏堡更具有東方特色罷了。

到了隋唐之後,中央的權力進一步提高,各地的世家城堡數量也就少了,但是在各地的軍事重鎮,依然會修築很多城堡和主城構成犄角之勢,起到軍事上互相援助的作用。有些地方的城堡,甚至獨立於一些險地,成為扼住兵家必經之路的釘子。

就比如今天重慶市合川區的釣魚城,就是中國著名的山城城堡,在南宋末年曾一度擊退蒙古汗國的攻勢,擊斃了蒙哥汗。一直到後來南宋傾倒之際,釣魚城才宣布投降。

所以說,不管東方西方,都是擁有城堡和城牆的。只不過因為根本制度的差異,西方的城堡密度更廣泛一點。而東方的城市城牆相對更厚一些。

張果老忠記說:

謝邀:秦朝的萬裡長城是封疆立國而建造,傾國家浩瀚之力而築就,隋朝有京杭大運河等,協及百萬人力方始完成,非富庶之大國所能建造,城堡為地方級軍事防禦要塞,相比工程天壤之別。文明古國,不是圖有虛名。此方面中國堪稱世界一流。[祈禱][祈禱][祈禱]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中國人修建的城堡多了去。

大家有興趣,來我們南京看看各種城堡,還有有名的臺城。

其實,中國修建城堡,西方人也修建城牆。

西方中世紀很多城市,都有厚重的城牆和護城河,裡面則有很多條街道,有數千居民。

當然,西方也有新天鵝堡那種迪士尼城堡,這同城市城牆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城堡只是領主的家,並不是城市,這有本質的不同。

大家如果去過德國的新天鵝堡就知道。這個堪稱巨大的城堡,其實容納不了多少人。

在中世紀很多城堡攻防戰中,領主手下防禦城堡的人往往只有幾十人。這同中國防禦城市動輒千餘人,相差極大。

這倒不是說領主不想讓很多士兵來防禦,而是城堡無論糧食還是空間,只能容納這麼多人。

其實說來說去,城牆和城堡都是和國家制度有關係。

中國自從秦漢以來,國內是郡縣制,國家是大一統,皇帝至高無上,地方不允許存在擁有兵權和地方行政權的藩王。

這種情況下,中國只需要在城市修建城牆、護城河作為基本防禦,再在交通要隘、軍事重地構築只有軍人的城堡要塞,就足夠了。

中國人沒有必要也不允許遍地修建城堡,這等於和皇上為敵。

相反,到了三國時期、唐末、五胡亂華等等亂世,無論藩鎮割據還是豪強家族試圖自保,都會修建類似於西方城堡這種防禦工事。

其實,大家也許不知道,抗戰中的臺兒莊,一個莊子,就修築完整的寨牆、瞭望塔和炮樓,還有護城河。這是因為當時山東魯南土匪橫行,大的匪幫有上萬兵力,大莊子被迫修建大量防禦工事自衛。

道理也是一樣的。

西方在古代漫長的時間,除了法國某些時期以外,地方基本都是分封制度,領主有自己的封地,但對於農民並不幹涉。平時領主只是住在自己的城堡裡,防備敵人襲擊和農民叛亂,必要的時候出來收租和作戰即可。

然而,隨著西方逐步的發展,制度發生了變化,國家形式越來越強大,城堡也就逐步失去了作用,成為中國那樣以城市為單位,修建城市防禦工事比如城牆了。

所以,一切都是實際情況決定的。

子易木木說: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自從人類踏足於這個地球上,其內部種群之間就存在紛爭。尤其是產生了階級意識後,各種權利之爭、領土之爭從未間斷。在鬥爭中,統治階級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和利益不被掠奪,紛紛建立各種防禦性設施,城牆和城堡就應運而生。雖然它們主要功能都是抵禦外敵入侵,保護領土和財產安全,但在中國範圍內,統治者們建造的都是城牆,而西方建造的卻都是城堡。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異化的建造方式呢?其實這是一個地域和文化制度差異造成的,具體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個原因,中西方文明發展區域的地理特徵存在差異。中國幅員遼闊,且疆域內地勢平坦,建造的城市面積一般也會比較大,而城牆可以將整個城市包圍起來進行保護,增加城市的防禦能力。至於城堡,從它的特點來講,是無法滿足這種大面積防禦要求的。再來看西方國家,它們國土面積都很小,地勢多變,國內就沒有建造大型城市的需求,這個時候城堡就比城牆更適合西方的需求。

第二個原因,中西方的歷史文化,以及制度上存在差異。中國不但統御的疆域面積十分遼闊,而且歷朝歷代大多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其疆域面積內的城池之間不存在內部爭鬥,因此它外圍的城牆,主要作用是加強城市本身的集中管理,以及在面對外敵入侵時,作為前線要塞,保護城市和國民安全,抵禦入侵者的進攻。而西方政權較為鬆散,更像是西周的分封制,或者是諸侯割據的形式,以家族部落為主體的封建城堡形態。城堡除了作為防禦性軍事設施之外,還可以作為政治和領土擴張與控制周邊地方的據點。以城堡為中心,對周邊的政治、經濟以及人口進行控制。在戰時也可以利用城堡的地勢優勢和其本身易守難攻的特性,可以抵禦較為強大的敵人。

第三個原因,戰爭方式和需求不同。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發生戰爭時,敵對雙方投入的兵力都是十分龐大的,如此大型的兵力對抗,戰鬥場地必然也不會小,城堡作為小範圍的防禦設施,是無法抵抗的,而城牆包圍起來的城市就可以承受這種攻防戰。另外,由於軍隊人數龐大,糧草等後勤的需求量也會很大,城池也具備儲存一定量後勤物資的條件,可以保障軍隊長時間據守城池,抵禦入侵。然而在西方國家,由於國土面積以及人口的限制,戰爭規模也相對較小,城堡就能滿足防守方的抵抗需求。又因為戰爭規模不大,所以持續時間也不會太長,對於後勤保障的要求也就沒有那麼高,城堡的存在,就滿足了西方國家的一切戰爭需求,也就沒必要去大費周章的擴建出城牆這個對他們不實用的設施了。

其實不管是城堡還是城牆,都是人類社會階級鬥爭的產物,這些防禦設施建立起來,最終對付的還是人類自己。雖然人類有保護自己生存下去的需求,但如果沒有族群的內部鬥爭,這種需求是不會催生出城堡和城牆這種比較極端的設施的。

小約翰說:

城堡和城牆的區別

城堡和城牆都是防禦性的建築,但建築風格和建築面積和結構不盡相同。

城牆的建築面積非常大,中國城牆外圍從幾公裡到十幾公裡不等,中國現存的西安古城牆周長達到13公裡,城中的面積最大的20多平方公裡,如周代齊國都城臨淄,佔地面積21平方公裡。

城堡的建築面積相對較小,一般城堡的面積都在0.5到3千平米左右,法國現存較大的城堡——布盧瓦城堡,面積在4千平米左右。

城堡和城牆的建築結構和也完全風格不同。

城堡是塔樓群式樣的建築,由參差不平,錯落有致的塔群組成。

城堡的門非常小,也非常少。通常城堡只有一個門供人們進出。

城堡材料講究,牆體由石塊砌成,塔頂由石板構成,非常堅固。

城牆則是由黏土夯實構成,後期的城牆出現了用石灰和黏土攪拌再夯實,強度相對提高,但強度跟城堡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城牆出門非常多,小的城牆至少有5.6個門,大點的城牆(城池)7.8個門,魯都曲阜的城牆(城池)外垣有城門11處。

城堡結構簡單,就是若干高低塔圍成的建築。

城牆則結構複雜,分為內城,外城,護城河三道結構,城中有城,城外有城,大城套著小城,進城猶如進了迷宮。為什麼中國人熱衷於修建城牆,而西方人則對建造城堡情有獨鍾?

一、國情不同。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不同,東西方的法律體系也不同。西方注重契約精神,法制觀念很重,國王或者皇帝封給部下或者親屬的封地,不像中國皇帝那樣隨時能夠收回,需要嚴格的法律程序才可以沒收。

西方統治者對國家財富的控制僅僅限於稅收,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所以西方的王公,貴族的封地等於是一個獨立王國,皇帝和國王不能干預,他們就可以在自己封地修建永久性的建築。

而中國古代是個人治社會,皇帝可以隨時剝奪任何人的財產和生命,不需要理由,更不允許他們修建城堡,不許他們私自設防。

二、保護對象不同。

城堡的所有者是王公、貴族,保護的對象是自己領地裡的親人、匠人、僕人和私人武裝;而這些人通常人數不多,沒有必要修那麼大。

而中國的城牆或者說城池,它的建造者擁有者是一國的最高統治者,一般王公貴族和大臣是沒有資格建立城牆(城池)的。

城牆(城池)的用途是保護一個地區的百姓和國家利益不受侵犯,所以說它涵蓋的範圍很大。這就要求它不能是城堡那樣封閉式的,單純防禦的工事。

必須要能夠容納幾萬甚至十幾萬、幾十萬人生活、工作和學習,只有城池才能滿足。

第三、修建成本考慮。

西方國家的城堡既然是保護少數人的,就不需要修建那麼大。而建築面積越小,成本越低,越可以修造高水平、高質量的城堡。

中國的城牆(城池)保護的人數多,建築面積大,建築成本就高。而且中國的生產力落後,經濟承受能力也有限,只能修築成本相對較低的城牆。

第四、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東方人講團結,注重集體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發生戰爭的時候,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城牆(城池)適合集體防禦,大家並肩作戰也有利於鼓舞士氣,壯膽。

西方人講究個體的作用,城堡防禦既可以分工以體現個人能力,又能體現團隊精神,互助合作。

西方的城堡和中國的城池雖然結構不同、規模不同、設計風格和理念也不同,但他們都是防禦性的工事,它們在各自國家的歷史中,都有效地起到了保護自己,抵禦入侵的作用,都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和寶貴文化遺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06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