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推恩令真的無法破解嗎?_推恩令通俗講解

丙潤老師說: 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推恩令作為史上的最強陽謀,本身就是無解的。 有人可能說不對,凡是百分百確定的事…

丙潤老師說:

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推恩令作為史上的最強陽謀,本身就是無解的。

有人可能說不對,凡是百分百確定的事情就一定是錯誤的事情,這一點我們在中學生物課本上就已經講過了。

但非常抱歉,從推恩令的歷史年代來看漢武帝能夠提出這個觀點,就是捏準了各個諸侯的心思,就是捏準了這個推恩令,本身沒有任何的解決辦法。

如果你不信的話,聽我把這篇文章講完,你或許會改變自己的原有思路。

第1點,推恩令是怎麼執行的?

我們要做到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那麼漢武帝這個推恩令究竟是怎麼執行的呢?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講,漢武帝可能是出於好心,要注意這個「好心」一定要打上引號。

當時漢武帝對於這些諸侯們是這麼說的:我體諒到諸位諸侯生的孩子太多了,你們生的孩子這麼多,但是只有一個孩子能夠拿到整個土地,這公平嗎?這肯定不公平,你們之間肯定會鬧出矛盾來。

皇帝的孩子是皇子,你們的孩子也和我有著血緣關係,咱們都是親兄弟,就沒有必要算得這麼明確了。

就比如隔壁這個劉老三,生出來4個孩子,憑什麼把這一大片土地指給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就什麼都沒有,他們就活活餓死,你作為一個皇叔,你能這麼做?你肯定不能,但是你又沒有辦法。

因為祖宗的規矩就在這擺著。叫做嫡長子繼承制,普通家庭裡面,王朝貴族家裡面,哪怕是皇帝家裡面都是這樣。

但是我想來想去,必須要做到雨露均沾。

那怎麼能夠做到雨露均沾呢?按照漢武帝的說法很簡單。

比如你劉老三生了4個兒子,那麼等你去世的時候,你的整個這一大片領土一分為4,給每一個孩子,將來這些孩子在生孩子,在生了孩子比如說有一個人生了180個孩子,那就把他那一小塊土地再分成180分給諸位皇子。

這樣做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什麼呢?後果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古代的時候大家就是願意多生孩子,尤其是王公貴族,他們本身又有多生孩子的條件,自己家裡面都不知道有多少個小妾了,生點孩子怎麼了。

比如原先有一個地方,它的領土面積能夠達到50萬平方公裡,這個面積其實已經非常大了,但突然之間生了50個孩子,每一個孩子就只有1萬平方公裡了,這每一個孩子又生了50個孩子,那每一個孩子就只能有200平方公裡了。

這樣無限制地減下去,最終保證每一個孩子的領土有多少呢?可能就是幾平方公裡甚至幾平方米。

長時間下去可能過不了50年,這些諸侯們滿大街開花,他們的權利也會非常的少,少到什麼程度呢?可能就跟個小組長一樣,自己這一塊有那麼10個人8個人,好好的皇家貴族,現在竟然變成了小地主。

而且總歸會有一些孩子出意外,那個時候孩子的夭折率也很高,如果再當孩子領到這一塊土地的時候,突然之間去世了,或者這個孩子絕戶了,那麼這些土地怎麼辦呢?收歸朝廷所有,朝廷今天拿一點,明天拿一點早早晚晚,能夠把給這些皇家貴族的土地全部都拿回來。

第2點,推恩令唯一的破解方法。

那有人就說了推恩令就一點解決辦法都沒有嗎?推恩令到現在為止就進入了死胡同嗎?其實也不是。

推恩令,其實是有解決方案的,但是有且只有一個,什麼解決方案呢?只生一個孩子。

比如劉老四他是皇家貴族,早些年的時候,劉邦就把這一大片土地都分給了劉老四,那劉老四現在有多少領土呢?有80萬平方公裡。

劉老四這個時候結婚生孩子只生一個孩子,這一個孩子就可以擁有8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一個孩子再結婚再生孩子也只生一個孩子,那麼這一個孩子就可以繼承父親的80萬平方公裡,我只是舉一個簡單案例,便於大家了解。

這種方式本質上來說沒問題,邏輯方面也能夠講得通,最起碼大家一聽是這個理兒,對不對。

那我們再來講邏輯方面,古代的兒童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古代的人均壽命之所以低,主要原因有三點。

醫療技術不高導致老人和孩子夭折率非常的高,再加上長年累月的戰爭,所以才導致人均壽命低。

古代的皇家貴族就算是由整個皇家醫院來幫助自己解決後顧之憂,仍然無法保證每一個孩子能健康成長。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清朝,清朝的這些皇帝,他們上面多少得有幾個哥哥,而這些哥哥無一例外出現了問題,夭折了,清朝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說漢朝了,所以那個時候很多皇子夭折了。

那對於這些皇家貴族來說,他們只生一個孩子,結果孩子夭折了,成了絕戶了怎麼辦呢?沒有辦法,成了絕戶之後,這片土地無人繼承,等這位王爺死的時候,土地上歸朝廷所有。

而王爺又無法保證自己這個孩子能不能活到成年,能不能活到再有孩子。

所以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王爺們就只能拼了命地去繁衍後代,多生幾個孩子,多打幾張保票,總歸會有幾個孩子能夠活下去。

而這些孩子再生孩子,孩子的數量其實是越來越多的,當孩子的數量越來越多的時候,能夠分到的土地就越來越少。

所以推恩令為什麼是陽謀?一來得益於當時的醫療技術條件,二來是因為這些王爺們都不敢下賭注。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漢武帝已經精準拿捏了這些王爺的孩子們的心思,大家都是王爺的孩子,憑什麼他能夠分99.99%的土地,我們就只能有一個小院子,這不公平啊。

所以當王爺的孩子們也有這種小心思的時候,推恩令與其說是自上而下的執行,倒不如說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之間的雙向執行,最終倒黴的就只有那些王爺們。

第3點,推恩令,如果不執行怎麼辦?

這個問題才算是問到了點子上,推恩令雖然有,而且推恩令要強硬執行,那麼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

推恩令雖然說要遵行,可是我壓根就不想執行,或者我壓根就不執行會怎麼辦呢?

很簡單,漢武帝在此之前有文景之治,也就是漢文帝漢景帝,這兩個皇帝在早些年的時候就已經通過大量的武力鎮壓,解決了那些刺頭的諸侯,這些諸侯手裡面的兵都不多了,勢力也不強大了。

如果這些諸侯這個時候在反抗朝廷的話,其實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好好的王爺你不做了,突然之間想要造反,接下來能夠有好日子過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能不能成功先不說,主要是成功的概率很低。

所以對於這些諸侯來說,漢武帝的推恩令就從之前的給你個臺階下變成了不得不執行,如果你不執行那就是不給漢武帝臉面,你都不給漢武帝臉面了,你覺得漢武帝這個時候會做什麼?當然是舉兵討伐。

原本還能給你個臺階,讓你逍遙自在個幾十年,現在你都不想逍遙自在了,那我就得快刀斬亂麻。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漢武帝又運用了另外一種經典戰略戰術,那就是溫水煮青蛙。

最開始的時候可能覺得沒什麼問題,但是過了10年20年,你突然覺得有問題的時候,剛好是在你和孩子之間交接權利的時候,這個時候有問題已經晚了已經來不及了。

然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漢武帝的推恩令真的就那麼簡單嗎?並沒有,他非常精準地拿捏了人性,拿捏了當時的條件,以及結合當時條件給出了一個最優答案。

其實當漢武帝拿出推恩令的時候,周邊的這些諸侯就已經意識到大難臨頭了。

但是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具有長尾效應,所以對當時的諸侯反響並不明顯,等諸侯們想反對的時候,就已經錯失良機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說漢武帝的推恩令是最強陽謀且沒有破解方案。

如果你不信的話,你拿出一個破解方案來,咱們一塊來看看。

血染戰旗紅說: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要破解推恩令還是有辦法的。

有人說只生一個孩子就行。這確實是個辦法。可問題是這個辦法中間變數太大,比方說要是這孩子養不活呢?或者生的是女兒呢?要知道女人當時是沒有繼承權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向華為學習。華為老總任正非將絕大部分的華為股份全部分給了員工,由員工工會代為持股,自己只保留了不到1%,但並妨礙他對華為的管控。而且華為還越做越大,越做越強,賺的錢越多,大家分的就越多。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漢武帝時代,成為一個王爺,那你可以把你的封地做成一家「華為」,然後帶領你的兒子和你的手下同心協力將這個「華為」做大做強,你就不用怕他的什麼推恩令了。

風神星說:

破解不了,包括論持久戰,都是有名的陽謀,是破解不了的,那些站在上帝視角從現在的思維和視角根本出發給的注意基本不靠譜!

主要是忽略了偉人的智慧,特別是古代帝王從小就接受繼任者和帝王接班人的教育,推恩令最牛逼的是看透了人性,抓住了人性的弱點,根本無解!

阿豪97557091說:

推恩令的破解辦法,有兩個,1是直接拒絕,理由是尊重高祖(劉邦)遺法。2,實在不敢跟朝廷對抗,就只能變通,封地類似於現代公司股份制,嫡子庶子,都是股東,大家只有分紅權(稅收),除了嫡長子,其他人沒有經營權和決策權。

想起有一次我老姐請同事,我作陪,席上有些人不愛喝酒,輪到我說話,我說我通關(每人敬一杯),沒意見吧?不愛喝酒的人不敢發表反對意見了,因為他一拒絕,變成一人掃了大家的興了

紅金01說:

「推恩令」是非常容易破解的,用心看後面的歷史就知道答案了,為什麼後來再也沒有用過「推恩令」,答案就在這裡。

三國軍閥,西晉八王,唐朝藩鎮,「推恩令」有用嗎?有用的話,後來的歷史就不會出現分裂了。

所以,「推恩令」只不過是被現代網友神化了,其實沒有太大作用,適用條件是非常苛刻的。

漢武帝之所以成功推行「推恩令」,是有原因的。

一、漢初歷經劉邦平定異姓王,又再歷經周亞夫平定七國叛亂,有野心和有實力的諸侯已經被消滅了,剩下的不敢,也沒有實力,無法違抗漢朝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諸侯王都是劉姓皇族,相比異姓王與異姓軍閥,對中央的戒備心理很低。

歷史事實顯示,破解推恩令的方法就是一個:不執行,戰場上見。

所以宋朝不用推恩令,推恩令明顯不靠譜,宋朝直接把軍權收歸中央,剝奪了地方軍事權力。

史曉生說:

至少在漢武帝時代,推恩令確實是無法破解的。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針對諸侯王的一項政策,其主旨是為了分解和弱化諸侯們的權力,從而達到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

而在歷史上,推恩令還有個特殊的稱號,叫做「無解陽謀」。

所謂「無解陽謀」,意思就是擺明了是要算計對方,並且對方也知道這是在算計他,但就是沒有任何破解的辦法,並且最終還不得不跳進去受人所制。

那麼,這個號稱「無解陽謀」的推恩令,真的就無法破解嗎?它究竟難在哪裡呢?

實際上,推恩令的高明之處,是利用並放大了人性的弱點,以此來激化諸侯王內部的矛盾,從而達到其分解弱化諸侯們目的。

而這還不是推恩令最可怕的,其最深層的目的,才是推恩令的真正狠辣之處。

推恩令的產生,與當時的分封制有關。

分封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的「封王制」,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大封天下諸侯,這麼做有兩個好處,一來是犒勞有功之臣,二來則是分權,讓諸侯們為周天子分擔部分壓力。

但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隨著周王室對諸侯們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同時諸侯們的實力也越來越強,這就形成了一種「尾大不掉」的勢頭。

換句話說,到了周朝後期,諸侯們根本不吃周天子那一套了。

而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他甚至這種分封制會帶來什麼後果,因此一聲令下,改分封制為「郡縣制」,自此,皇權高度集中於中央。

不過,秦朝二世便亡,漢高祖劉邦取而代之,而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也實行了分封制。

比如韓信,比如彭越,還有英布、臧荼等,原先跟著劉邦打天下的一幫老夥計,個個都被封為諸侯王。

但不久後,劉邦意識到,這些人將來怕是會有二心,於是設下計策,一個接一個地除掉了這些異姓王,並且,還煞有其事的來了個「白馬之盟」,規定自此之後,「非劉姓不得封王」。

從這個時候開始,漢朝便只封劉家人為諸侯王。

劉邦這樣的設計和布置,本質確實沒什麼問題,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嘛,畢竟都是劉家自己的人,能鬧出什麼事情呢?

但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那些被封為諸侯王的後輩兒孫們,由於沒了制約,因此一個個開始橫向發展,實力也越來越強盛,要錢有錢,要兵有兵,並且高度自治,宛如一個個國中之國。

這樣一來,就明顯威脅到了朝廷的統治,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那麼朝廷最終就會被徹底架空。

所以,在漢文帝在位的時候,朝廷就已經意識到,諸侯王做大,早晚對朝廷是個威脅,並且當時還發生了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因此,大臣賈誼就向漢文帝提出,要「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

什麼意思呢?就是多封諸侯,從而避免某個諸侯過於強勢。

賈誼的這個建議,可以算是推恩令的雛形,只不過,當時漢文帝並沒有完全聽進去,執行起來也是虎頭蛇尾,所以最終並沒有取得太大成效。

而到了漢景帝繼位之後,同樣諸侯過大的問題,他的老師晁錯就建議,必須馬上進行削藩,不然的話,江山怕是要不保了。

對此,漢景帝也是深以為然,因此,在公元前155年,正式頒布了《削藩令》。

不過,漢景帝的削藩指令,卻被諸侯王們頂了回來,並且為了不被削藩,諸侯王們還聯合在一起,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為了平息七國之亂,漢景帝不得不忍痛誅殺了老師晁錯,但眾諸侯們卻不依不饒,甚至還加大攻勢,大有取代漢景帝的勢頭。

最終,漢景帝派出了大將周亞夫,才總算把七國之亂給平定下來。

七國之亂是被平定了,但諸侯王們對於朝廷的威脅還未消除,而到了漢武帝繼位之初,一些諸侯國再度強大,「連城數十,地方千裡」,同時部分諸侯王驕奢淫逸,違抗中央法令是常有的事情,這無疑就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所以,結合當時的形勢,漢武帝就認為,削藩這個工作,必定還得要進行下去,只不過,有了七國之亂這個前車之鑑,如何削,怎麼削,就成了一個新的問題。

要是還照著老辦法強行削藩的話,那極有可能還會再次引發叛亂。

因此,在「剛性削藩」這種方式不可取的情況下,就必須轉換思路,來一個「柔性削藩」,所以,在漢武帝接受並聽從了大臣主父偃建議,頒布了著名的「推恩令」。

這便是推恩令產生的背景和來源,那麼推恩令是如何進行「柔性削藩」的呢?

傳統的削藩,是皇帝直接下令,以強制性的方式,將藩王們原有的權力、土地進行回收,說得直白點,就等同於把藩王直接廢除掉。

這麼做的壞處,就讓那些已經身居高位的藩王產生強烈牴觸,畢竟誰都不願意把原本就屬於自己手裡的東西就這麼交出去。

所以,牴觸之後就是造反,這樣就會對朝廷造成威脅。

而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不再採取強制性手段,而是換成迂迴的方式,逐漸瓦解和削弱藩王們的土地和權力。

具體的操作方式,是改變了原有的繼承制度。

在推恩令頒布之前,諸侯藩王的繼承方式,通常採取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老諸侯王死後,家業將會全部由嫡長子一人繼承。

至於老諸侯王的其他兒子,只能是眼巴巴地靠邊站了。

而推恩令針對在這一點,則是把藩王們的嫡長子繼承制,改為了由嫡長子、次子以及三子共同繼承家業。

也就是說,原本一人全部繼承的家業,如今變成了三人繼承。

這樣一來,一個龐大的諸侯國,就會一分為三,而在到了下一代之後,就接著一分為三,在這種一代又一代的分割繼承中,這個諸侯國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而諸侯國一旦變小,自然就沒有了威脅朝廷的能力。

這就是推恩令的核心思想,其目的就是為了分解和弱化諸侯王,從而最終達到中央集權的這個終極目的。

當然,作為諸侯王們,自然也明白這道所謂的推恩令是分解和弱化他們的,但為何他們就不得不執行呢?

這就要說到推恩令的高明之處了。

首先,在推恩令頒布之初,主父偃和漢武帝就打出了一張牌,正是這張牌,讓推恩令得以順利地推行下去。

「今諸侯子弟或數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卻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主父偃

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諸侯王的其他兒子都是諸侯王的親骨肉,但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卻沒有得到任何封地,這不符合仁孝之道。

可別小看這句話,其背後的意思極為高明。

我們都知道,嫡長子繼承制由來已久,但不管存在有多長時間,對於那些不是嫡長子的諸侯王之子來說,難免有些不公平。

不公平在哪裡呢?很簡單,就是因為晚出生了點兒,家產什麼的統統與其無關。

不過,縱然都知道有些不公平,但畢竟這是慣例,所以即便是沒有分到家產,諸侯王其他非嫡長子的兒子,也不能多說什麼。

但如今,朝廷卻提出,這種現象是不應該的,也是不符合仁孝之道的,作為諸侯王的其他兒子,也是可以分家產的。

而這麼一說,會帶來什麼後果?自然是引發了諸侯王其他兒子的同理心。

誰都想分點家產,誰都想擁有大片土地,憑什麼嫡長子就是比自己早出生了點,就能繼承所有的家業?

而如此一來,這些非嫡長子的諸侯王之子,無形之中就和朝廷站在了同一陣營,他們為了自己能分到家產,必然會全力支持推恩令的執行。

有了支持者,接下來的工作就容易多了。

其次,推恩令的精髓,在於激化諸侯王內部的矛盾。

也許有人會說,朝廷就算頒布了推恩令,但作為諸侯王的我,就是不執行,依舊還是選擇嫡長子繼承制,這樣的話,你朝廷又能拿我怎麼樣?

理論是是可以,作為藩王也確實能繼續在內部執行嫡長子繼承制,但是,你個人不同意,能保證你的兒子們也不同意嗎?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諸侯王,幾乎很少有獨生子的,大部分都有好幾個兒子。

而要是繼續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話,這就無疑讓那些非嫡長子的兒子們,與自己的父親老諸侯王站到了對立面。

畢竟封地這東西,是涉及到個人切身利益的,況且人性中原本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弱點,如果朝廷沒有這個推恩令,一切都還好說,但如今有了這道指令,你老諸侯王卻想強制不分給他們,你覺得你的兒子們會同意嗎?

到時候,沒等朝廷動手,光是諸侯王內部,就鬧得天翻地覆了。

所以,推恩令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那些原本沒有繼承權的諸侯王之子,如今,你們都有了繼承的資格,至於能不能拿到,自己想辦法爭取吧。

因此,要是諸侯王們想靠著強行壓制的方式,抵制推恩令的執行,是根本行不通的。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就覺得,那我生一個兒子不就解決問題了嗎?當然可以,在你這一代,你可以生一個兒子,然後把家業全部交給他。

但是,你能保證你的兒子,或者你的孫子等後代,也只生一個兒子嗎?恐怕保證不了吧。

只要這個諸侯王的某一代有了兩個以上的兒子,那麼推恩令就會是生效,兒子越多,生效得越快。

還有人會說,那我乾脆不生,來個絕後,這樣總行了吧。

別忘了,漢武帝在頒布推恩令之初就說了,如果某個諸侯王出現絕嗣,也就是沒有一個繼承人的話,那不好意思,所有封地全部收歸國有。

要真是到了這一步,這個諸侯王,還當得有什麼勁呢?

總之,推恩令就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自私,以及不管寡而患不均的弱點,引發和激化諸侯王與自己的兒子們之間的矛盾,從而讓原本實力強橫諸侯王們,在明知道朝廷想要弱化他們的情況下,卻又不得不照著去執行,最終達到了瓦解這些諸侯們的目的。

而這,還不是推恩令的最毒辣之初,其深層的核心思想,則是為了分裂原本可能會結成聯盟的眾多諸侯。

什麼意思呢?在說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形成的原因,正是因為漢景帝強行削藩所致,當時他的削藩之策,引起了吳王劉濞的不安,最終劉濞聯合其他幾個諸侯,共同發起了叛亂。

也就是說,這些叛亂的諸侯,都是因為朝廷觸碰到了他們的利益,促使他們抱成了團,形成了聯盟,從而才給朝廷帶來了諸多麻煩。

而推恩令的深層核心思想,就是為了防備這一點。

舉個例子,某一個劉姓諸侯王,手段十分了得,能在家庭內部形成鐵板一塊,讓所有兒子上下一心,然後去堅定不移的抵制推恩令的執行。

但即便是這個諸侯王能做到這一點,其他諸侯王呢?也能和他一樣,在家庭內部形成鐵板一塊嗎?

答案是恐怕不能,就算有兩三個諸侯王做到了這一點,但也不可能所有的諸侯王都會做到這一點。

肯定會有幾個,甚至更多的諸侯王,家裡形不成鐵板一塊,不得不執行推恩令。

而一旦如此,這些執行推恩令的諸侯王,與不執行的諸侯王,就站到了對立面,而既然站到了對立面,自然就無法抱團,更無法聯盟了。

古代朝廷削藩,最怕的就是諸侯抱團,七國之亂就是例子,而只要沒法抱團,朝廷有的是辦法對付他們,實在太頑固的,武力壓制即可。

畢竟一兩個諸侯王,就算他再有實力,也做不到與朝廷抗衡。

也就是說,推恩令的深層核心思想,是在諸侯們之間種下分裂的種子,分解弱化只是目的之一,更進一步的目標,是讓他們產生間隙,無法抱團聯盟。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號稱無解陽謀的推恩令,是不是真的無法破解?

正如本文開頭時所說,推恩令在漢武帝時代,確實是無法破解的。

為什麼呢?很簡單,推恩令的雛形,最早形成於漢文帝時代,又經歷了漢景帝削藩策的推動,真正執行,是在漢武帝時代。

而在漢武帝時代,當時漢朝的諸侯們是個什麼情況呢?雖說還有部分諸侯勢大,但在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基本上是朝廷強,諸侯弱的局面。

換句話說,當時的朝廷,有實力拿捏住大部分諸侯。

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才得以大膽的頒布推恩令,因為他有這個底氣,朝廷也有相應的應付手段。

但換一種情況,比如朝廷站在弱勢一方的話,那麼推恩令就基本上等於一紙空談了。

所以,漢武帝能將推恩令執行成功,是處在了合適的時期,也就是朝廷強諸侯弱的時代,因此才會順利推行下去,並且推恩令也利用了人性的弱點,來放大和激發諸侯王內部的矛盾,讓諸侯王明知道是個坑,卻不得不執行,因此,推恩令確實稱得上無解陽謀。

圍爐煮酒話春秋說:

推恩令當然可以破解了,但技術難度很大,基本沒人做得到。

要了解如何破解推恩令,我們就得先知道什麼是推恩令。

我們都知道,商周時期實施了分封制,就是將王室成員及有功者分封到各地,建立大大小小相對獨立的國家,國王在自己的領土之內擁有軍政大權。

但是,商朝和周朝都因為分封制而滅亡了,原因還在於當諸侯國實力過強,中央又無法控制的時候,內亂就產生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基於歷史教訓,沒有再繼續實施分封制。

然而,漢朝建立之後,劉邦迫於形勢,就將異姓功臣分封為諸侯,主要是王爵和侯爵,都有自己的封地,王爵的封地叫王國,侯爵的封地叫侯國。

後來,劉邦採取措施剷除了絕大多數異姓諸侯王,還讓自己的子侄取代他們,分封制因此得以繼續下去。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酵,諸侯王們的實力逐漸加強,就對皇位產生了覬覦之心,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都爆發了諸侯王叛亂。

尤其是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影響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了,雖然漢景帝平定了七王之亂,但諸侯王實力過強這個問題,卻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漢武帝繼位之初,諸侯問題十分凸顯,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記錄了當時諸侯王究竟有多強:

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

說諸侯王已經強大到可以威脅京城的安全了,這讓漢武帝如坐針氈。

事實上,對於諸侯王實力過強這個問題,漢文帝時期的大臣賈誼,其實早就提出過針對性的策略了,他在自己的著作《治安策》中寫了這麼一句話: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賈誼的削藩建議,並沒有真正付諸實踐。

而在漢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也曾提出過一項削藩策略,但與賈誼逐步蠶食諸侯王領土的策略相比,晁錯的策略更加直接而迫切,結果造成了七王之亂。

漢武帝繼位之後,對諸侯王問題十分關切,他認為攘外(匈奴)必先安內,想要消滅強敵匈奴,就必須先解決諸侯王問題。

為此,漢武帝廣招天下賢士,讓他們為自己獻言獻策,一個叫做主父偃的人來到長安,讓漢武帝眼前一亮。

當屬,主父偃就削藩之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也就是所謂的推恩令,推恩令是建立在賈誼理論基礎之上的。

推恩令規定,一個諸侯王可以選擇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同時還可以指定幾個兒子繼承一部分領土。

在此之前,漢朝採取的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嫡長子可以繼承爵位,以及所有土地、財產,其他兒子只能根據爵位領取一部分朝廷的俸祿,無法從父親那裡得到任何東西。

但有了推恩令之後,就不一樣了,我舉個例子來說。

比如說,某個諸侯王有四個兒子,原本只有嫡長子作為繼承人,但推恩令頒布之後,諸侯王可以將自己的土地和財產,拿出一部分來分給其他三個兒子,並且這三個兒子還可以被封為侯,從而建立自己的侯國。

也就是說,推恩令的頒布,可以讓更多的王子享受到繼承權了,但在潛移默化當中,隨著諸侯國經歷一次次分封,就會變得越來越小了,實力也越來越弱,對朝廷的威脅也逐漸解除,朝廷就可以很輕易拿捏諸侯王了。

有人可能要說了,推恩令看起來很美好,給了諸侯王其他兒子以額外恩典,但諸侯王也不傻,會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王國被逐漸肢解嗎?

其實,推恩令的精彩之處,正是在這個地方,因為它抓住了人性。

在沒有推恩令的時候,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其他兒子也就沒什麼意見了,畢竟法律是這麼規定的,沒什麼好說,只能怪自己不走運,晚出生了幾天。

但是,在推恩令頒布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除了嫡長子之外的所有兒子,都可以封侯,都能從王國分得一部分土地,所以人人趨之若鶩。

諸侯王雖然不喜歡推恩令,但除了他的嫡長子之外,其他兒子可都是大力支持的,要不然自己只能變得一無所有了。

如果諸侯王不同意,那他的兒子們可就要造反了,兄弟鬩牆之事將會發生,外部勢力也可能因趁機進入,到那個時候國將不國,就真是後悔都來不及了。

所以,諸侯王們除了接受推恩令之外,可能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再一個就是,推恩令是國家頒布了,諸侯王如果不接受,難道是要造反嗎?我想大多數諸侯王都是聰明人,不會想到要造反,而是只能乖乖選擇接受。

諸侯王一旦接受了推恩令,就必須要執行,這個時候朝廷就可以發力了,將諸侯王除了嫡長子之外的所有兒子封為侯爵,要諸侯王分成土地給他們建立侯國。

而諸侯國一旦分裂成眾多侯國,那諸侯王的王國就越來越小了。

按照漢朝的法律,王國是相對獨立的,但侯國則相當於縣,是受郡統轄的,這樣侯國實際上就變成朝廷的領土了,侯爵在侯國內的權限很有限,主要享受經濟利益,並沒有行政權,更沒有軍權。

到最後,諸侯王的領土不斷縮小,小到無法再分封了,那它的終點也就到來了,朝廷可以輕易決定它是否應該繼續存在。

就這樣,推恩令就可以完美地解決諸侯王實力過強的問題了,只不過這個過程很慢,需要兩三代人的時間。

當然了,我們現在是知道推恩令的最終結果的,史書說到漢武帝末期,最強的藩王也不過只有幾個縣的封地,大致相當於郡,對朝廷的威脅及其有限。

而到了漢昭帝、漢宣帝時期,諸侯王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了。

當然了,這裡還要交代一下侯國問題,因為侯國如果太多了,對朝廷財政收入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非常不利於國家發展。

漢武帝發起對匈奴的戰爭之後,又冊封了眾多侯爵,並且這些侯爵都是可以繼承的,也都有各自的侯國。

再加上因為推恩令產生了侯國,那時候整個漢朝的侯國其實是非常多的,最巔峰的時候多達幾百個,有些侯爵的封地實際山還不止一個縣,這嚴重阻擾了漢朝的經濟發展。

但是,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好地得到了解決,因為侯國與王國相比,實在是太弱小了。

漢武帝晚年,鑑於侯國數量太多,又不願意為朝廷出力,就以酎金(諸侯向朝廷上貢的用於祭祀的黃金)成色不足為由,一口氣削去了106位侯爵的爵位,包括眾多宗室成員和功臣在內。

後來,漢武帝又裡陸陸續續削去了一些侯爵爵位,最後只保留了一定數量的侯爵,從而一舉解決了侯爵過多問題。

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推恩令究竟該如何破解呢?

讀完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推恩令實際上是抓住了諸侯王兒子太多這一點,才得以推行下去的。

這一點,主父偃在上書漢武帝的時候也說過: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偃說諸侯王們都有幾十個兒子,所以推恩令可以很好地推行下去。

實際上,漢朝的諸侯王確實非常能生,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人個個富得流油,在享受富貴生活的同時,自然要娶一大群老婆了,老婆多了生的孩子自然就多了。

就拿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來說,他作為漢武帝的兄弟,地位非常崇高,也很有錢,一生娶妻無數,在世時就有多達一百二十多個子孫。

我們其實很難從漢朝的諸侯王當中,找到兒子數量少於五個的,實際上大多數諸侯王的兒子都在十個以上,這個數字是很恐怖的。

想要破解推恩令,其實跟諸侯王兒子的人數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個諸侯王只有一個兒子,那他是不是只有一個兒子作為繼承人呢,這樣諸侯國不久不用分封給其他兒子了嗎?

從理論上來說,只生一個兒子是破解推恩令的唯一辦法,但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沒有哪個諸侯王能夠保證自己只生一個兒子。

試想,一個諸侯王坐擁偌大的王國,他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個,那就是有生之年盡情享樂,在吃喝玩樂之餘,最能讓他們感到快樂的事情,就是娶一大群美女當老婆了。

一個人一旦老婆多了,生育子女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很難做到只生一個兒子。

如果一個諸侯王想要刻意只生一個兒子,那他就不能擁有太多妃子,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生下兩個以上的兒子,那就無法破解推恩令了。

但是,又有哪個諸侯王,能夠忍受得了妃子數量太少呢?

漢朝的諸侯王,從出生那天起,就過著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讓他們管住下半身,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其次,只生一個兒子,有很大的風險。

如果一個諸侯王只生一個兒子,誰能保證這個兒子能夠順利長大,萬一這個兒子沒了,誰來繼承王位呢?

說到底,諸侯王生那麼多兒子,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王位多幾個繼承人人選,畢竟那時候嬰兒的夭折率很高,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所以說,只生一個兒子就等同於賭博,賭輸了啥也落不下,賭贏了也不過是王國得以保全,並沒有額外得到什麼好處。

與其這樣,還不容易多生幾個兒子,雖然封國會被變小,但至少是保存下來了,況且王國也是自己的兒子們繼承,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後,朝廷也不允許諸侯王只生一個兒子。

漢朝時期,諸侯王雖然有自己的獨立王國,但從根本上來說是皇帝的臣子,是要聽從皇帝的命令的。

漢武帝實施推恩令,就是基於諸侯王兒子眾多這一事實的,如果哪個諸侯王說,我只生一個兒子就夠了,你看漢武帝是什麼反應?

漢武帝最有可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從宮中找一批美貌的宮女送給諸侯王,就看諸侯王把不把持得住。

如果諸侯王把持住了,堅持只要一個孩子,也沒有關係,漢武帝有的是辦法對付他,比如派人搜集他的罪證,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他就等著被廢吧。

再比如說,等諸侯王的兒子長大了,雖然找個藉口不冊封他的兒子為王太子,這樣他的王國也沒人繼承,最後被朝廷削掉或者封給其他人。

總之,朝廷既然要執行推恩令,肯定不允許諸侯王只生一個兒子,那樣推恩令就沒有意義了。

通過以上內容,們基本可以知道,諸侯王想要破解推恩令,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而漢朝也沒有哪位諸侯王將推恩令破解了。

最後說一下,推恩令的核心是什麼。

推恩令,看似是朝廷給諸侯王的恩典,其實是給諸侯王吃下的毒藥,諸侯王還無法拒絕,它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到了極致:

第一,精準地拿捏了人性。

人都是貪婪的,諸侯王雖然不願意王國被削弱,但又無法做到只生一個兒子,所以結果可想而知了。

推恩令還在諸侯王的兒子們當中埋下了一顆雷,讓諸侯王無法拒絕推恩令,這種不費一兵一卒就搞定諸侯王問題的辦法,簡直就是史上最強陽謀。

第二,推恩令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指的是諸侯王兒子眾多這個事實;

地利,指的是漢武帝時期朝廷軍隊強大,國庫裡也有錢,對諸侯王存在優勢;

人和,指的是漢武帝想要削藩,剛好又遇到了主父偃這種人才,再加上嫡長子繼承制的不合理之處,是有違道義的。

推恩令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它的推行並未遇到太大阻力,只需要時間慢慢發酵,威力就可以在一瞬間迸發了。

第三,推恩令的完美布局。

推恩令,隻字不提削藩,卻字字都是削藩,為了達到削藩目的,他在諸侯王內部造成矛盾,讓其從內部瓦解,這種布局是很完美的。

再者,為了配合推恩令的實施,朝廷一方面展示出了極大誠意,用侯爵當做誘餌;另一方面又使用強權作為推動力,起到了朝廷不怒自威、諸侯聞之膽寒的目的。

總的來說,推恩令是結合人性和當時的條件,對諸侯王問題給出了最佳答案,而它最終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一舉解決了諸侯王過強的問題,為漢朝走向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快被優化的木木說:

可以破解,就是讓除了嫡長子的兒子成年後都出家去。每人給個寺廟當方丈。

出家人是不會有繼承權的。萬一嫡長子不幸死掉,可以讓順位的兒子還俗。

如果寺廟學日本,和尚可以結婚,吃肉,後代繼承的話。出家真沒什麼大不了

無風不起浪156160745說:

可以破解的。推恩令,就是將諸侯的土地分給幾個兒子。諸侯可以採取三權分立的原則,讓幾個兒子分別執掌軍隊,土地,司法,行政這些權利,而放棄其他權利。諸侯之間可以聯合。大諸侯聯合可以起來吞併小諸侯,獲取更多土地。小諸侯可以聯合起來對抗大諸侯。實力有了,就能改寫規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114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