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張作霖被炸死後,日本首相和陸軍大臣為何趕緊辭職下臺?_日本 張作霖

梨城雅士說: 奉系軍閥張作霖依靠日本支持, 統治東北與民國當局分庭抗禮, 非常符合日本侵略中國的目的! 同時東…

梨城雅士說:

奉系軍閥張作霖依靠日本支持,

統治東北與民國當局分庭抗禮,

非常符合日本侵略中國的目的!

同時東北是中俄朝日交界之地,

是自然資源較豐富的戰略要地!

資源貧乏的日本侵華戰略基地!

失去張作霖這種親日地方勢力,

日本相關人員失職而難逃干係!

歷史軍魂說:

1927年4月17日,日本陸軍大將田中義一組建了政友會內閣,田中義一兼任外務大臣,陸軍大將白川義則為陸軍大臣。田中義一一上臺就召開了東方會議,提出了所謂的「田中奏摺」。田中義一的其中一步就是侵佔中國的東北。

東北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地盤,日本政府的目的是扶持傀儡政權張作霖,使其控制中國東北。但是張作霖明裡答應,暗地裡卻不合作。而日本軍人卻主張幹掉張作霖,從而武裝佔領中國東北。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關東軍中的激進派軍人河本大作親自策劃了炸死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

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向日本的昭和天皇報告說製造皇姑屯事件的犯人為日本軍人。首相田中義一的做法很快得到了批評,認為陸軍出身的田中義一不為日本軍人說法。迫於日本軍人強大的壓力,田中義一推翻之前的報告,並報告日本昭和天皇,皇姑屯事件的真正主謀不是日本軍人。

田中義一兩次報告的巨大出入,激怒了日本天皇。日本天皇的震怒對于田中義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以田中義一為首的內閣並沒有維持多久就垮了臺。

歷史吐槽機說:

其實沒有那麼快,皇姑屯事件發生都一年多了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才辭職下臺的,不過他的下臺確實於這次事件有直接關係,其中曲折請聽吐槽機慢慢道來。

皇姑屯事件背景——受挫的殖民擴張

從本質上說上個世紀20年代我國的軍閥混戰應該算一種代理人戰爭,那幫軍閥雖然多少都知道點民族大義,但個個離不開外國勢力的支援。比如1924年割據初期的時候,奉系身後是日本,直系身後是歐美,國民革命軍則有蘇聯支持。

但是隨著勢力消長,外國勢力的支持也混變化,1926年張作霖出關的時候取得了歐美、日本的支持。出關後他進展神速,很快成為中國名義上的元首。但這個頗有點民族主義情結的軍閥卻開始對日本陽奉陰違,不太想出賣主權利益。

到了1928年4月,常凱申隊長再次起兵北伐,和奉系軍閥打成一團。在山東鬼子甚至親自下場製造了濟南慘案,於是明白事兒的常隊長下令北伐軍繞開山東,同時引來歐美各國幹涉,最後又發表了不會進攻東北的演講,確實刀切豆腐兩面光,誰都不往死裡得罪。

皇姑屯時間背景——總歸要侵略的兩派

自覺權益受損的鬼子在這個時候分成了兩派,以關東軍為代表的急侵派主張直接繳械東北軍,強行佔領東北。反正張作霖也不聽話,與其找代理人那麼麻煩,還不如自己搶地盤划算。

而以首相田中義一為代表的緩侵派則認為中國民族主義運動已經開始興起,此時日本不宜直接下場,還是用代理人的方式徐徐圖之穩妥。於是田中否決了關東軍的提議,還借給張作霖一筆貸款維持軍需,當然,貸款是有代價的。

然而張作霖並沒有抵擋住北伐軍的進攻,鬼子這筆投資又打了水漂,於是關東軍內以河本大作為首的激進派決定刺殺張作霖。以此打亂東北軍的指揮系統,大範圍製造混亂,為直接入侵製造條件。

事件過程

1928年6月3日,覺得打不過北伐軍的張作霖向常凱申通電求和,並於當晚乘坐火車離開北京,準備返回瀋陽。行前他幾次故布疑陣,變換登車時間,希望能夠確保安全,哪知早把東北軍滲透成篩子的鬼子根本瞞不過。

6月4日凌晨5點30分左右,專列行駛到瀋陽三洞橋附近時被炸毀,張作霖被甩出車外身受重傷,被人抬回大帥府後於21點30分去世。但老辣的張作霖並沒給關東軍任何機會,帥府一直秘不發喪,等到了張學良回歸。

河本大作等人最失算的地方在於低估了刺殺事件的影響力,一國元首被公然刺殺不止震驚了國內,連海外各國都被嚇懵逼了,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東北。而且這幫傢伙事前沒有通知日本內閣,首相田中也完全處於懵逼狀態。

洶湧的餘波

其實在河本大作制定暗殺計劃的時候也想到了找個背鍋的,他選擇的正是常凱申上將,反正你們正在打仗,出這損招也正常。所以他們找來了三個大菸鬼穿上北伐軍的衣服,扔在了鐵路邊,想著爆炸時一起炸死,栽贓工作就算完成了。

可萬萬沒想到其中一個大菸鬼命大,在爆炸中幸運的活了下來,直接去找到張學良把這事兒捅出去了。憤怒的小六子徹底斷絕了跟鬼子的合作,開始著手準備易幟統一,鬼子等於偷雞不成還蝕把米。

而事件真相的調查也在國際關注下展開,田中義一就此成了鑽進灶坑裡的耗子。最開始他想借這個事情打擊關東軍,主張嚴懲相關人員,奈何扯不過人家陸軍,去昭和添黃那邊也被噴了一臉口水,讓他重新調查。

折騰了幾個月後他又去找添黃匯報,這次他還是想懲罰相關人員,只是程度輕一些。這貨告訴添黃雖然沒有確鑿證據是關東軍幹的,但是那畢竟是他們防區,還是得負點責任的,好歹給國際輿論點交待。然而添黃表示「這和你之前說的有區別嗎」?言下之意就是這點責任也不認。

苦逼的田中只好又出去折騰了幾個月,然後再次去找添黃,這次他表示暗殺是北伐軍做的,咱們沒啥責任。然而添黃那孫子又說「之前你為啥說我們有責任」?據說田中當場就哭了,沒有這麼玩人的吧?

被在野黨、關東軍加添黃三大傻鳥夾擊的田中義一終於瘋了,這貨在1929年7月2日提出辭職,回家玩蛋去了。可是那幫更瘋的鬼子明顯不準備放過他,當年9月份他突然死翹後,在東京流行起一個傳言,相傳前首相大人以65歲高齡與三俗少女裸身狂歡,最終因馬上風而爽死,當真可喜可賀......


總結起來吧,當時鬼子首相下臺雖然跟皇姑屯事件有一定關係,但並不是主要原因,本質上他的辭職原因是鬼子國內的急侵派壓倒了緩侵派,不代表他們良心尚存。至於陸軍大臣白川義則,這貨完全是因為首相辭職自動下臺好嗎?跟皇姑屯事件更沒關係。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說:

1929年7月2日,日本的田中義一內閣總辭,表面原因是「張作霖被關東軍炸死」;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日本的裕仁天皇和日本高層的各種勢力想藉此顯示自己對政局的控制。

另一方面,張作霖被炸死在日本高層看來,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時間上和地點上讓日本很被動,賴都賴不掉;如果等一等,在關內炸死,日本就可以一推二六五,還可以藉此怪罪關內軍閥,從而採取行動,取得利益最大化。

所以,為了顯示天皇對軍隊的控制、平衡日本內部各種聲音、挽回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日本天皇把田中義一趕下臺。

張作霖為什麼被炸死?田中義一為什麼必須下臺?日本天皇等人是怎麼想的?這些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螺旋式發展的。

1、張作霖一開始就是個獸醫

張作霖出身很苦,學過木匠,做過小本生意,但都不賺錢,後來從繼父那裡學了點獸醫技術,在東北大車店給馬幫的牲口瞧病。

當時的東北非常亂,黑白兩道互相勾連,大車店什麼人都有;而最有名的就是馮德麟,他在遼河兩岸拉起數百人的隊伍,在黑白兩道都很牛逼。

張作霖聰明、會來事,得到馮德麟的賞識,1896年,馮德麟把他介紹給土匪董大虎,張作霖開始了土匪生涯。很快,聰明能幹、又有頭腦的張作霖從一個小土匪變成「保安團」頭領。

所謂「保安團」也不是個正經的行當,張作霖不願意就這麼混,他捨得花錢四處鑽營,加上自己有心計,又有能力,1906年,被新任盛京將軍趙爾巽任命為團長。

1907年,張作霖冒著生命危險,抓獲以前的道上兄弟、匪首杜立三;因此大功,被升為旅長。也就是在1907年,他和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相結拜為兄弟,按照年齡,他只比張作相大點,行七。

2、亂世裡步步高升的張作霖

所謂「亂世出梟雄」。當時的中國大地正是亂糟糟的,清廷馬上要倒塌,各種力量互博。張作霖在1911年帶兵進瀋陽鎮壓革命黨人,手段乾脆、殘酷,受到快倒臺的清廷賞識,被授為「關外練兵大臣」,任第24鎮統制(相當於師長),兼奉天巡防營總辦。

從此,張作霖掌握了奉天省的軍政大權。清朝倒臺,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為了籠絡地方,任命張作霖為「民國陸軍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張作霖成為奉天的一方諸侯。

但張作霖的野心可不是這點,1917年,他利用袁世凱稱帝失敗後亂糟糟的局面,兼併黑龍江省;1919年用計趕走了吉林督軍孟恩遠,一下子控制了全東北,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3、成為「陸海軍大元帥」後,被日本人炸死

在東北,張作霖坐擁奉系大軍,但他的心卻在中原,想成就更大的事業。軍閥混戰期間,張作霖在直皖戰爭中,聯合直系打敗皖系,趕段祺瑞下臺,奉系力量進入北京。

通過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和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打敗直系,轉頭扶持段祺瑞任北洋政府的「臨時執政」,他自己親任北洋政府的「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1928年4月,北伐軍對奉系展開全面進攻,奉軍全線崩潰;到6月1日,各路北伐軍匯合,把張作霖的軍隊迫退至滄州、琉璃河一線,三面包圍住北京、天津。

見大事不妙,張作霖在日本人的勸說下,於6月3日凌晨坐上自己的專列離開北京,他想回到瀋陽,那裡是他的根本,只要奉系在手,他到了瀋陽,什麼都不怕。

6月4日清晨5時30分,張作霖的專列駛至皇姑屯車站,日本人引爆了早就在這裡埋設的200公斤烈性炸藥,張作霖重傷,不治而亡。

4、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日本進行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他們開始實行對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早有的非分之想。日本先和沙俄在東北狠狠地打了一場戰爭,最後日本勝出,得到東北的控制權,連以前的「南滿鐵路」都歸日本管治。

接著以管理「南滿鐵路」的由頭,日本在東北成立了「關東軍」;為了掩飾,他們的「關東軍」不是陸軍編制,而是由天皇和內閣直接領導,實際上,這就是軍隊,比常規的陸軍還精銳,人員也是從軍隊裡來的。

控制了東北以後,日本人要多興奮有多興奮,他們做起來白日夢,幻想著東北、山東半島和日本在一個大圓以內;幻想著將來以這裡為基地成立一個巨大的海權、陸權兼得的帝國。

但是,東北怎麼控制呢?一條「南滿鐵路」是不夠的,日本借著袁世凱稱帝,搞了個「二十一條」,以為這樣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沒想到袁世凱當了八十幾天下臺了;日本又趁著列強打一戰,搶到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權利,膠濟鐵路也在控制之中。

這時的日本在中國到處找人做傀儡,張作霖進入日本的視線,開始扶持張作霖。實際上,要不是日本人在後面使勁,張作霖怎麼可能那麼快掌握全東北。

5、「直不出關,奉不入關」的由來

一戰結束後,日本正式開始了對張作霖的工作,他們在1921年5月16日開了個「第一次東方會議」,正兒八經起草了《關於對張作霖態度的文件》,決定:1、幫助張作霖,確立他在東北的地位;2、不準或者限制他進入內地,先穩住東北再說。

日本人想的美,他們扶持張作霖,讓他成為日本的傀儡。但是張作霖卻不這麼想,他知道日本人的心思,但是東北是張作霖的根本,豈能讓日本霸佔?

再說,張作霖把東北當基地,自己可以逐鹿中原,進可攻、退可守,多好。日本人援助奉系,那就接著;日本幫助奉系建軍工廠,那就建;其他的,慢慢談,不急。

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把奉系打得稀裡譁啦。日本人一看這不行,奉系倒了以前的心血就廢掉了,於是以保護僑民的藉口派軍艦到秦皇島,讓張作霖帶軍隊跑回瀋陽。

日本不希望張作霖再去中原折騰,把東三省管好就行,所以,日本拉著美國、英國在1922年6月17日,調停直系和奉系,籤訂協議:直不出關,奉不入關。

6、張作霖打敗奉系

政客從全盤和長遠考慮,所以把張作霖按在東北其實最符合日本長遠利益;但是軍人哪想那麼多,張作霖就是想問鼎中原,日本的「關東軍」也支持,在關東軍那幫武夫看來,這樣利益更大。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這一次,得到日本關東軍支援的張作霖氣勢如虹,打敗奉系,控制北洋政府。這一下把日本內閣那些貪心的傢伙們高興壞了,都等著張作霖給日本好處。

好處是什麼呢?起碼談了多年的「滿蒙條款」要兌現吧,這是原來「二十一條」裡的內容,而張作霖為了讓日本支持他打奉系,也是口頭答應的。

這些條款重要的是兩方面:1、吉敦鐵路延長;2、日本在東北的工商業經營權。吉敦鐵路就是吉林到敦化的鐵路,延長之後直通朝鮮,這樣日本就能更好控制東北了。

日本不是想「徵服滿蒙」嗎?這條鐵路延長了,日本軍隊從日本本土出發可以直接進入東北,控制滿蒙。

日本人因為幫助張作霖打敗奉系,現在北洋政府是張作霖當元首,段祺瑞主持政府,都是日本的「老朋友」,那不是任何事都好辦嗎?

他們居然擔心英國和美國嫉妒,還勸張作霖和段祺瑞:美英格外關注中國現下局勢,中日過於親近易惹英美列強嫉妒。

7、和日本人虛與委蛇

張作霖對日本人的心思明白得很,他絕對不會讓日本深度控制東北,那是他的根基所在,鐵路延長了,張作霖面對的不光是關東軍,還有日本陸軍。

於是,張作霖找英、美,攤開來說:可以幫助英美在長江下遊一帶控制局面。英美計算以後,明擺著只賺不賠,因為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即得到強勁的支援,又排擠了日本,何樂不為。

1925年10月,英美調整了對中國的關稅,這都是財稅啊,對剛剛掌控北洋政府的張作霖來說,意義重大。所以,日本人找他談鐵路的事,毫不奇怪碰了一鼻子灰。

奉系的郭松齡造反,差點把張作霖打翻了。這時關東軍也進行了討論:要不然就幫助郭松齡扳倒張作霖。

討論很久,還是覺得不妥,因為郭松齡明顯不是個可以談賣國交易的人。所以,日本決定幫助張作霖。然後,郭松齡兵敗。

日本人以為這下張作霖會把東北利益讓出來了吧,再次找張作霖。沒想到張作霖根本就沒打算在核心利益上讓步,只是虛與委蛇,要麼派個下級副職談,要麼不在協議上簽字,把日本人氣得要死。

8、日本已經有了除掉張作霖的心思

這時候,日本已經有了除掉張作霖的心思,1928年5月,日本內閣通過了《關於維持滿洲地區治安措施的方案》,內容就是明確底線:1、阻止北伐軍進一步統一全國;2、敦促張作霖回到東北;3、日本在東北的經濟利益和鐵路延長計劃。

1928年5月,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將當時中國政府派去交涉的蔡公時割去耳鼻,肆意侮辱後槍殺;日軍攻進濟南城內,肆意燒殺搶掠,造成一萬七千餘人死亡、二千餘人受傷的「濟南慘案」。

日本人的作為,明顯就是要開始進一步武裝侵略;日本的關東軍更是急不可待,他們是日軍的精銳,早就想把北伐軍和奉系一塊消滅,儘早「立功」呢。在關東軍看來,東北不用談,打下全中國也不是難事。這是當時日本軍國主義者典型的想法。

9、日本關東軍下手了

就在關東軍和日本軍部摩拳擦掌、日本內閣也打算派兵進攻中國的時候,英國和美國出手了,他們非常不滿日本獨吞中國的野心,通過種種渠道逼問日本:到底想怎麼辦?如果日本武力侵略,英美不會坐視不管。最後,日本衡量到實力差距,取消了出兵的計劃。

國內不出兵,關東軍不知道外交上的原因,他們是武夫,不管這些。既然國內出兵困難,沒有藉口,那就找個藉口。「東北大亂,日本要保護僑民」就是個好藉口。

那麼東北在什麼情況下會大亂呢?「東北王」張作霖突然死掉,這是最好的理由。再說,關東軍早就看不慣張作霖了,這麼多年,一直沒有把東北全部賣給日本。

說幹就幹,關東軍在張作霖返回北京的必經之路埋設大量炸藥。1928年6月4日凌晨,一聲地動山搖的巨響,一代梟雄就此殞命。

日本人還畫蛇添足地將幾具事先準備好的中國人屍體拋棄在鐵路現場附近,偽裝成「蔣介石派來的便衣特工」刺殺張作霖的假象。

10、田中義一是罪魁禍首

現在很多文章都說日本軍隊有「下克上」傳統,很多壞事不是上層所能控制的。其實這是在為侵略者洗白。我就不信這麼大的事,日本下層敢擅自做主就幹了。張作霖被殺,田中義一作為當時的內閣首先一定知道。

田中義一是日本陸軍大將。年輕時當兵,參加過日俄戰爭,屢有戰功,靠著同鄉軍閥山縣有朋、桂太郎等的提攜,一路成為為日本長州系軍閥嫡系繼承人。在日本國內從小學開始就灌輸「軍國主義」是他的點子;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是他起草的。

1927年4月20日,田中義一出任日本政府首相,掌握了大權;上臺後,田中義一積極制訂並推行侵華政策,召開「東方會議」,確定了處理滿蒙問題的方針;製造慘絕人寰的「濟南慘案」,挑起中日衝突,為武力侵華做準備。

但日本併吞東北的局面遲遲打不開時,製造東北混亂,藉口「保護僑民」武力侵略,就是田中義一同意的主張。他還對關東軍頭目武藤章說:你們放手去幹吧。

11、事與願違的結果

日本人炸死張作霖,他們想的是:東北大亂,奉系找國民革命軍報仇;然後關東軍再在東北製造幾起事件。妥了,日本可以光明正大出兵,既可以出兵東北,也可以出兵關內。

但是,張學良接班了。他先是秘不發喪,讓人以為張作霖沒事,穩住了形勢;接著處置了東北的幾個親日頭子,掌控住奉系軍隊。

6月21日,公布張作霖死訊後,輿論譁然,畢竟張作霖還是北洋軍閥政府名義上的首腦,就這麼被暗殺了。一時間,世界各國對日本的殘暴和貪婪有了新的認識。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這是日本人最怕的,沒想到就這麼實現了。東北易幟後,關內關外一體,日本在東北的打算變得更加艱難,除非出兵打仗硬搶。後來日本真的就這麼幹的。臉面嘛,要那玩意幹啥。

12、田中倒臺,恰恰說明炸死張作霖不是底層軍官擅自幹的

田中倒臺了,但是是在炸死張作霖一年多以後,所以,他的倒臺也許和炸死張作霖有關,但不是為張作霖事件擔責。要是的話,張作霖被炸死的時候就該辭職才對,才有時效性。

這恰恰說明:關東軍炸死張作霖,日本高層是知道的,但具體細節就沒有管了。日本天皇生氣的有兩點:1、為什麼炸死張作霖以後,那些目的都沒達到,形勢變得更差,都是反向發展;2、為什麼不選擇更加合適的時間、地點,這麼幹明顯逃脫不掉干係。

所以,對於除掉張作霖,日本關東軍是具體計劃的制定者、執行者;田中義一是知情者、支持者;日本天皇不會管這種事,不用他批准。當事情變得更壞以後,他把「把事情搞砸」了的田中義一趕走了,這時,張作霖已經被炸死一年多。

扶持張作霖當傀儡的計劃落空,反而激起了東北軍的易幟;在這樣發展下去,日俄戰爭搶到的利益有泡湯的危險。

於是,日本人馬上連臉都不要了,在1931年9月18日,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重新奪回對東北的掌控權。

實際上,這也算是當年「皇姑屯事件」的一部分:用東北大亂為藉口,武力介入。區別只是沒有藉口,所以他們就不要臉地硬幹。

還要扶持個傀儡呀?於是就有了溥儀的偽政權。

歷史縱橫帝說:

導讀:這個問題非常有欺騙性:其實雖然日本首相和陸軍大臣辭職下臺和張作霖被炸有點關係,但是主要原因還是日本統治集團高層的顳部紛爭造成的。說白了,就是日本天皇以這個為藉口和理由對當時的首相田中義一和陸軍大臣解職。

張作霖被炸的歷史背景

首先咱們現說說張作霖,如果咱們聽過單田芳老爺子的《亂世梟雄》那麼我們基本就知道張作霖從幹保險隊的時候就和日本人有接觸。當然那個時候是日俄戰爭前後,日俄雙方都需要當地的大小土匪武裝幫助自己控制地方。

當然隨著張作霖的步步高升,日本也加大了對他的拉攏和資助。其實這個時候的日本估計資助的也不是張作霖一個人,這跟現在的風投類似。多方下注,如果有一個能做大就有機會從中獲益。但是張作霖多精明,如果不是必要基本都是把日本人的糖衣吃進去炮彈吐出來。並且嘴上一個勁的應承,就是不賣國。

當張作霖經過直奉大戰坐上北洋海陸空三軍大元帥的時候,日本加大了對他的壓迫。尤其是在在北京,日本公使希望他接受日本在東北開礦和修鐵路的特權。張作霖雖然作為軍閥辦過很多壞事,但是堅決不賣國。日本首先田中義一和張作霖死角還是不錯的,況且在兩次直奉戰爭以及郭松齡叛亂的時候日本人都給了張作霖巨大的支持。所以田中滿以為張作霖會答應日本的條件的。但是當張作霖坐專列返回奉天的過程中,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中的激進派軍人河本大作炸死。

皇姑屯事件後續

其實這次炸死張作霖並不是日本官方的行動,日本二戰前盛行下克上的傳統。那就是現幹了再說,河本大作就屬於這種情況私自所為(也有人說河本大作是日本天皇的人)。總之張作霖被炸死之後,情況並沒如同他們之前的設想東北陷入崩潰。反而是少帥張學良迅速接管東北,並在之後易幟。

先說張作霖被炸死以後,輿論濤濤。日本做了事情卻沒有收到預計的效果。日本天皇下令調查,結果首相田中義一很憤怒提交的報告說是日本陸軍中的關東軍負責策劃實施的。你也許覺得這個名字耳熟,沒錯這個老鬼子就是那個提出以朝鮮為跳板,先佔領滿蒙再佔領中國的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的起草者田中義一。他認為是日本關東軍壞了他的事,所以向天皇告狀。

日本陸軍對田中首相非常不滿,說這不是他們陸軍幹的,是河本大作自己的行為。也有一種說法是河本大作的後臺很硬,涉及到日本關東軍的高層甚至是日軍國內的高層。田中這下坐蠟了,究竟處理不處理河本大作,如何處理都成了問題?沒有經過天皇授權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天皇火冒三丈。相當于田中加在了陸軍和天皇之間,兩面為難?

由於日本陸軍在那個年代勢力非常大,所以田中義一就再次提交了內容不同的報告。這下天皇火了,你這改來改去的究竟是怎麼回事啊?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和日本陸軍大臣先後辭職。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蘭臺說:


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後,田中義一併不是辭職,而是被辭職;他實際上是被日酋裕仁給罷免了首相,因為田中義一代表內閣總辭職,陸相當然也只能辭職了。

認真來說,張作霖被炸死與田中義一「被辭職」關係並不大,更多還是日本元老、政府以及軍部的矛盾所導致的結果。

先說張作霖之死,張作霖被關東軍河本大作炸死,這是讓田中義一非常生氣的,因為當時張作霖面臨北伐軍的軍事壓力,已經快要同意執行《滿蒙新五路》條約了,如果張作霖真的執行這一條約,用張作霖日本顧問町野武馬的話說,張作霖要執行《滿蒙新五路條約》 「每條鐵路都附有租借地,所以滿洲就等於是日本的了。」

當時滿鐵株式會社社長山本條太郎也說張作霖如果執行《滿蒙新五路條約》,「這等於(日本)購得了滿洲,所以不必用武力來解決了。」

至於為什麼日本軍部少壯派還要炸死張作霖,除了日本的文武矛盾以外,更重要原因是日本少壯派軍人嫌棄張作霖「賣國」賣的太慢了。早在1928年二月,日本少壯派軍人組織「二葉會」在東京開會時,當時日本少壯派軍人領袖永田鐵山等人就已經決定要「幹掉」張作霖了。

應該說河本大作炸死張作霖,實際是幫了中國一個大忙,坑慘了日本政府。

當時正好日本軍部與元老和政府矛盾比較深,田中義一和西園寺公望這樣的明治元老和代表日酋裕仁的宮中集團都想藉此機會打擊日本軍方的「囂張氣焰」。

所以當田中義一和西園寺公望會談,得到了西園寺為代表的元老絕對支持後,他立刻就上奏天皇,表示這件事情政府的意思是嚴肅處理獨走的陸軍,哪怕因為公開張作霖被日本軍官炸死這件事會導致國際輿論大譁也要追查到底。

裕仁在宮中集團代表內大臣牧野伸顯的遊說下也同意田中義一「查明真相,嚴懲陸軍」的提議。

然而,河本大作以及少壯派炸死張作霖這件事,日本軍方大佬們真不知情,比如陸軍總參謀長,也是田中義一密友的宇垣一成就對田中義一的決定很不滿,宇垣一成認為這是田中義一幫著不喜歡軍方的宮中集團以及元老派系打壓軍方。

而且後來田中義一與軍方派出的聯合調查委員會其實已經基本查清楚了這件事,不僅日本軍部上下覺得這件事要整個日本陸軍來負責太荒謬,就連內閣也有不少成員認為這件事確實不是軍部指示,嚴懲陸軍沒道理。

所以田中義一「嚴懲」的要求遭到了軍部上下強硬的抵制,當時日本陸軍覺得自己遭受了不白之冤,抗議強烈程度都讓元老和不少內閣認為陸軍要兵變了。

田中義一面對陸軍強烈的反彈,想找密友宇垣一成代為疏通,但是遭到了宇垣一成的拒絕。宇垣一成還快意的在日記裡寫下了「他(田中義一)輕率地對元老等人保證,如何收拾呢?這下有好看的了。」

面對陸軍強硬態度,田中義一無奈只有屈服,在與陸軍相關人士開會時,田中義一無奈的表示說這件事如何處理,完全按照白川義則陸相的意見辦理。

但是此時裕仁以及宮中集團已經並不關心張作霖之死的真相,只是想藉此機會打壓陸軍氣焰,以凸顯裕仁「親政風範」。

所以內大臣牧野伸顯和侍從長鈴木貫太郎極力反對田中義一對陸軍妥協,甚至不惜推動裕仁多次明確提出要嚴查張作霖被炸事件。

這個時候田中義一等於是成了陸軍與裕仁鬥法的工具,夾在中間兩頭受氣;如果田中義一強行處分陸軍,別說陸軍是否會兵變,陸相白川義則肯定選擇辭職,陸軍肯定也不會再派出新陸相,那麼田中義一內閣也就等於總辭職;可如果田中義一按照陸軍方案上奏,等於打了裕仁的臉,那麼裕仁肯定不會讓田中義一好過。

不過田中義一通過反覆權衡,最終還是決定「得罪」 裕仁,畢竟他本人是陸軍出身,另外得罪裕仁最多是賦閒幾年,將來還能再組閣,可要是得罪了陸軍,那麼田中義一政治生命等於終結了。

(宇垣一成)

而田中義一完全按照陸軍提出的調查報告來敷衍張作霖被炸一事,這不但讓裕仁威風掃地,更說明在田中義一內心裡,即使日酋裕仁也不如陸軍和自己仕途重要,這種「不忠不孝」的臣子,不收拾還留著過年?

所以裕仁罕見的幾乎明確表示了對田中義一的不信任,田中義一被裕仁公開表達了不信任,那麼他也只有辭職一條路可以走了。裕仁後來在二戰後曾經表示「今日想來,(公開批評田中義一,導致其辭職)是那時年輕所致,但還是那麼做了。」

田中義一也因此成了日酋裕仁政治生涯中唯一「叱責」的日本首相。

這就是田中義一內閣倒臺以及田中義一本人辭職的全過程,說起來田中義一的辭職導火索是張作霖被炸死,但是到了中後期,張作霖為什麼被炸死,炸死張作霖導致日本東三省侵略遭受多大損失已經不是日本政客們關心的重點,田中義一、日酋裕仁、內大臣牧野伸顯為代表的的宮中集團、西園寺公望為代表的元老以及白川義則、宇垣一成代表的日本軍方都在為自己小集團利益在進行內鬥。

歷史總探長說:

民國大部分軍閥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勢力扶持,直系軍閥的背後是英美兩國,皖系軍閥和奉系軍閥的背後是日本。

在張作霖被炸死之前,日本人和張作霖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合作。郭松齡叛變的時候,張作霖假裝許諾給日本人特權,日本人相信了張作霖的許諾,幫助張作霖擋住了郭松齡的部隊,為張作霖翻盤贏得了時間。然而在郭松齡叛變平定後,張作霖沒有兌現這些承諾,日本人多次派遣大使找張作霖交涉,張作霖是一個外交高手,他把日本人耍的團團轉,始終沒有讓日本人佔到一點便宜。

張作霖的狡猾激起了日本少壯派的極度不滿,少壯派是日本軍隊裡面的狂熱分子,他們的侵略野心十分的大,做事從來不考慮政治影響。在張作霖遇害之前,北伐軍已經進攻到了華北,日本國內還沒有做好侵略中國的準備,這時候的日本非常需要張作霖活著。因為只要張作霖活著,奉軍就仍然是一股強大的勢力,北伐軍就無法完成國內的統一。

日本一直都有侵略中國的野心,他們最想要看到軍閥們打的你死我活,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和平。

假如張作霖不死的話,那麼以張作霖的梟雄作風,在奉軍退回東北後,張作霖肯定要重新整軍再戰。東北是民國時期的重工業基地,憑藉著工業上的優勢,張作霖肯定還有機會再次出關。張作霖和北伐軍拼個兩敗俱傷,恰恰又是日本人最願意看到的事情,因此對於日本人來說,殺死張作霖絕對是一次錯誤的行為。

張學良晚年回憶張作霖遇害的時候,曾經評價說:日本人希望我們繼續打內戰,但是日本人又痛恨他(張作霖)。因為張作霖活著對於日本人沒有多少壞處,張學良一直都不明白日本人為何要殺死張作霖。實際上暗殺張作霖的命令並不是日本首相和天皇下達的,而是一群日本關東軍軍官繞開陸軍部,私下密謀實行的這場暗殺。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上方傳來了一聲巨響,一代梟雄張作霖被炸死在皇姑屯。事後日本陸軍部查明了事情的真相,田中內閣想要審判殺死張作霖的兇手,張作霖遇害前是北洋政府的領導者,殺死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已經違背了當時的《國際法》。田中內閣審判兇手的提案遭到了陸軍部的反對,陸軍部不承認日本關東軍殺人,田中內閣不堪壓力,只能放棄了審判暗殺張作霖的兇手。

張作霖遇害之後,張學良從前線回到瀋陽,日本人派出代表找張學良交涉,想要讓張學良領導東北獨立。張學良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公開宣布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關東軍之所以殺死張作霖,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東北混亂起來,然後關東軍趁機侵佔東北。然而張學良順利接管了張作霖的地盤,並且公開宣布東北易幟,打破了關東軍侵佔東北的設想。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的首相和陸軍大臣先後辭職謝罪,殺死張作霖的幾個主謀也都受到了處分,不過在侵華戰爭爆發後,這些人又重新被重用。

和煦齋文史說:

張作霖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大軍閥東北王,他本身是依靠日本人起家,被日本人扶持才得以有了那麼大的家業。不過後來他的所作所為可能不大符合日本人的利益,關東軍就在他必經的路上埋下炸藥把他炸死,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因為這次行動是日本關東軍的河本大作所為,日本高層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所以這件事情在國際上引發了很大的轟動,一度讓日本天皇和政府相當的被動。因為當時日本陸軍的勢力很大,而且陸軍少壯派中下課上的現象比較嚴重,很多少壯派軍官根本不聽高層的命令,胡作非為,而高層往往還不得不追加承認。

而炸死張作霖這件事情正是日本陸軍的少壯派所為,剛開始的時候,日本的首相田中義一還非常的憤怒指出這件事是日本陸軍所為,準備處理這件事情,並且向天皇做出了保證,畢竟這件事情讓天皇也很惱火。但是河本大作還有關東軍他們有日本陸軍高層的支持,所以壓根兒就不買田中義一的帳。

田中義一這下子傻眼了,他根本就無法處理河本大作和關東軍,因為當時幾乎日本陸軍的所有高層都支持關東軍。田中義一一看沒法處理關東軍,所以就向天皇回報,想矇混過關,結果讓天皇更加惱火,天皇就把他訓斥了一頓。田中玉一夾在日本陸軍和天皇之間有點裡外不是人的意味,而政敵也拿這件事來攻擊他,所以田中義一最後就乾脆下臺了。而一般首相辭職的話,整個內閣的所有大臣都會跟著辭職,所以陸軍大臣也一塊辭職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圍爐煮酒話春秋說:

「皇姑屯事件」爆發的時候,日本的首相是陸軍大將田中義一。田中義一是十分支持日本侵佔中國東北的,但是他的做法不是利用武力,而是想通過控制張作霖來實現。在最開始實施這個計劃的時候,田中義一將此事報告給了昭和天皇,昭和天皇對此是持同意態度的。

當時的東北情況複雜,各種勢力糾結在一起。作為東北實際的統治者,張作霖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也出於名族大義,他一方面在表面上同意與日本合作,一方面在暗地裡處處阻擾日本的計劃,甚至最後騙了日本人大筆的經費和物資。

張作霖的做法當然使日本軍中的激進分子十分不滿,這些激進分子一向是以武力佔領東北作為首選,所以他們對于田中義一的做法十分不滿。在這些激進分子當中,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有著與田中義一完全不同的想法,在田中義一謀劃控制張作霖的時候,河本大作已經開始制定計劃刺殺張作霖,從而迫使日本政府使用武力佔領東北。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爆發,聽聞消息的田中義一嚇得說不出話,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他也知道這意味著日本軍中已經公然開始對抗他了,這對於作為陸軍大將的他,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田中義一將此事匯報給天皇,天皇對他很不滿,認為他首尾不一,有欺君的嫌疑,於是把他從皇宮趕了出去,還告訴他以後不想再見到他。

就這樣,田中成為了兩頭受氣的老鼠,軍中無法控制,天皇也對他不信任,他只要辭職下野,不久之後鬱鬱而終。可以說,河本大作的一包炸藥,炸掉了張作霖和田中義一兩條人命,也讓日本激進主義逐漸得勢,加速了侵略東北的步伐。

腦洞趣味歷史說: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坐的火車在經過皇姑屯時,被日本關東軍埋下的火藥炸翻,張作霖也在這起事件中身亡。

當這起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策劃的謀殺事件,傳回日本國內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十分震怒,他接連感嘆:「一切都完了」。

「陸軍幹出這種事來,將使我們的一切計劃化為泡影!」

同樣震怒的,還有昭和天皇,天皇在意的當然不是張作霖的死,而是誰未經他許可,就擅自策劃了對張作霖的刺殺。

1、出人意料的結局

昭和天皇的憤怒配上首相的憤怒,兩人下定決心要徹查此事,好找到是誰膽子這麼大,敢做這種事情。

調查出來的結果,讓田中大為吃驚,竟然是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一手策劃。

田中很憤怒,他向天皇報告了這件事,並且表示一定會對河本軍法處置。

但田中這個舉動碰了石頭,陸軍中少壯派板垣徵四郎、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人,加上陸軍大臣白川義則及陸軍上層人物荒木貞夫聯名反對田中的提議。

面對這些位居陸軍高層的實權派,田中慫了,他選擇了妥協。

於是,在第二次給天皇的上書中,田中寫到:此事和陸軍無關,是南方革命軍幹的

昭和天皇這下子更生氣了,你是把我當傻子吧,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操作真實秀。

感覺被田中當成傻子的天皇,把怒火發洩到了田中身上,1929年7月2日田中被迫辭職。

2、田中和張作霖的關係

田中義一和張作霖之間,是救命恩人、朋友和合作夥伴的關係,同時張作霖也是田中策劃從中國分裂東北、蒙古的重要棋子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張作霖和田中義一都還未成長起來時,張作霖率領的土匪被日本人抓住了。

由於當時正處於日本的國運之戰時,日本很敏感,把張作霖當做了俄國探子,打算槍決示眾。

危難關頭,是時任陸軍參謀的田中義一向福島安正少將求情,才保住了張作霖的性命。

兩人自此之後,多次合作,關係融洽。

誰也不知道,僅僅二十年,張作霖就成了東北王,手握三十萬大軍,坐擁中國最先進的兵工廠,硬是讓日本在東北限制住了。

按照田中義一的布局,他試圖拉攏說服張作霖,幫助自己完成分裂任務,所以河本大作的行為讓他覺得自己理想破滅了。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12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