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銀行的工作人員,我可以明確的回答大家:中國絕大部分的商業銀行,都會和保險公司合作,在銀行網點銷售銀保產品。這麼做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字---「錢」。
銀行提供客戶,保險公司提供產品,都能各自賺到大錢。銀行賣保險,就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銀行開門做生意就是為了盈利,而賣保險賺錢的速度,可比正常攬儲要快多了
以前銀行靠什麼掙錢?
先攬儲,然後再放貸,賺這中間的利息差。
比如說,攬儲一萬塊錢,給儲戶的利息是2.0%,貸款出去的利息是4.0%,那中間賺的利息差就是200塊錢。但是,這個流程就涉及到銀行的很多部門,攬儲的、貸款的、審核的。涉及的人太多,那發工資的人就多,利潤就會被分掉。
像我上班的銀行沒有貸款業務,攬儲一萬塊錢定期一年,上面只發放20塊錢的獎勵。其它的錢,都被別的部門工作人員分走了。
辛辛苦苦一個月攬儲幾百萬,然後工資也就幾千塊錢而已。
但是,賣保險不一樣,這裡面的利潤太大了。像保險躉交產品(一次性繳費的那種),賣一萬出去,保險公司至少給500塊錢以上的酬金。發到基層網點,仍然有將近100塊錢。
保險期交產品(每年交一次,連續交多少年的那種),每銷售出去一萬,保險公司要給銀行兩三千塊錢的酬金。發到基層網點,仍然有1000塊錢以上。
普通的員工,一個月只需要賣十多萬保險產品,工資就能過萬。
一個網點,以前每年要攬儲一個億,才能完成「綜收」任務。但是賣保險以後,每年只需要攬儲5000萬,加五百萬的保險就可以了。
這一下子任務壓力大大的減輕。拿的收入還比以前要高。銀行賣保險,能沒有動力嗎?尤其是某國有銀行,差不多就是把賣保險當成第一要務。什麼都沒有賣保險重要,攬儲都要靠後。
保險公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銀行為了完成收入不斷給基層員工壓力,再加上很多員工見錢眼開,就導致了一個後果:保險售後不斷
現在網上經常有新聞爆料,儲戶在銀行存錢的時候,不小心就變成了保險。然後滿期取錢的時候,要麼就是不能取,要麼就是本金有損失。
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領導,不知道下面業務員的具體情況?
當然知道,只不過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已。
保險公司從來都只問業績,只要你有業績,業務做的好,它才不管你是如何賣保險的。哪怕你是逼著客戶買的,它也不管,反而誇你有本事。
萬一以後出現問題,保險公司就直接甩鍋給下面業務員。都是員工個人行為,和公司無關。
銀行會稍微好一點,對理財經理要求比較嚴格。但是,銀行為了完成收入目標,不斷的給下面員工壓力。
很多員工本來就不太懂保險,每個月還必須賣出去多少份額。那怎麼辦?只能想著法子忽悠客戶。
賣保險既是業務要求,同時錢也多,那只能閉著眼睛賣。忽悠一個算一個,萬一以後出問題,以後再說。
這裡又要說到某國有銀行了,網上只要出現保險糾紛,基本上都是它家的事情。
保險產品不是不能買,因為產品不會騙人。但是,賣保險的人,就不一定不騙人了。
我國的商業銀行,之所以這麼熱衷賣保險,歸根結底就是為了錢。財帛動人心,沒有誰會和錢過不去。
雖然保險產品不會騙人,但是賣保險的人就不一定了。
所以銀行保險條例可以購買,但是你必須要保證,要麼你非常懂保險,要麼你能保證銷售人員不會忽悠你。
如果你啥都不懂,為了貪圖一些禮品,就是輕易地購買銀行保險。那你現在買的有多爽,可能日後取錢的時候,就會哭的有多慘。
謝邀。原創首發。
銀行為什麼要賣保險?簡單地說,就是為了通過賣保險來增加收入。
我們知道,銀行的業務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負債業務,也就是存款業務;第二是資產業務,也就是貸款業務;第三是中間業務,包括代理保險、證券、基金、代理收付等等。中間業務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其收入佔銀行收入的絕大部分。
銀行賣保險,是受保險公司委託,籤訂保險代理協議,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
銀行賣保險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銀行網點多,客戶多,人員多,代理保險業務可以增加銀行的收入。
現在,我國的所有銀行,都是經過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會批准,代理保險業務。。
銀行還可以將自己的網點,安排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來賣保險;銀行也可以讓自己的員工賣保險。這些手段都是為了更方便有效地推銷保險產品,獲得更多的手續費收入。
保險產品一般期限較長,收益率不穩定。所以客戶在購買保險產品時要注意自己的資金安全周轉需要,不要相信業務人員的誇大宣傳。保險合同有十天的思考期,在這十天中可以退保。如果合同正式籤訂,退保就要蒙受巨大的本金損失。所以客戶要注意自己的選擇,不要聽業務人員的忽悠。
銀行代理的保險產品是否好?銀行工作人員可能通過保險產品收益率比銀行存款利率更高的方式來推銷保險產品,其實是迴避了儲蓄期。保險產品期限較長,通常在五年以上,而銀行存款短則一年,長則五年,收益率低是正常的。由於保險產品鎖定期長,提前退保可能會遭受本金損失,所以如果該筆資金短期需要使用,不建議投保保險產品。
銀行不是熱衷於拉存款嗎?為何要賣保險?銀行會根據經濟形勢變化調整經營策略。在經濟形勢轉差的情況下,貸款壞帳率上升,吃存貸差風險較高,但帳上存款還是要給儲戶支付利息。這個時候,銀行就可以將存款客戶轉為保險客戶,一方面省去存款利息的支出,另一方面獲得保險手續費的收入。
銀行賣保險是銀行多元化經營發展的需要,從客戶需求、豐富產品、經營效益等方面,銀行能很好的發揮渠道功能。
首先,銀行有龐大的客戶資源,在滿足客戶需求方面,增加了保險,豐富了銀行的理財渠道。
其次,銀行是代理保險公司保險產品的最佳渠道。一方面獲得客戶信任,另一方面為保險公司提供了營銷渠道和便利。
第三,銀行經營需要。中間業務收入是銀行利潤增長點,代理保險業務能取得代理手續費,而且銀行利用現有的資源,不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就能獲得很好的效益。
評論員洢婷:首先銀行具備保險兼業代理證,具備銷售保險的資格。銀行的業務不僅限於存貸款,還有基金、理財、保險 ,貴金屬等各種業務,這些業務都屬於銀行的中間業務。
保險公司要在某一個銀行銷售一款保險,需要先籤訂總公司對總行的銷售協議,然後在各地分公司和分行籤訂協議後,才可以在銀行銷售。籤訂協議就會規定中間業務收入的費用,這對銀行的收入是可觀的。保險相對其他業務銷售起來也比較容易 賺錢也多 工作人員就更願意銷售保險。
另外,銀行是保險公司每年保費的主要來源,然後保險公司可以做更多的投資。
總之就是大家都賺錢!
1、獲得額外收入來源
銀行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靠存貸差。但由於吸收存款的難度越來越大,僅靠存貸差很難維持收入的增長,因此需要拓展其他業務來增加銀行收入。很顯然,銀行代理保險產品肯定不是無償的,每賣出一份保險,銀行必然有一定的提成費用,而且提成比例應該不會很低,否則怎麼會那麼熱心去推銷保險?
2、變相吸收存款
銀行代理保險產品,一個可能難以讓人理解的問題是,銀行自己攬儲都不容易,還要讓錢流進保險公司的口袋,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其實不然,因為就算儲戶的錢拿去買了保險,這錢也未必會從銀行流走。因為能在銀行賣保險的保險公司,多半都是與銀行有業務往來的。就算儲戶的錢流入保險公司的口袋,最終還是會存進銀行。對銀行來說,保險公司的存款也一樣是存款,並沒什麼損失。而且,保險公司因業務關係也願意把錢存銀行,這反倒有利於防止銀行存款的流失。因為如果是換成儲戶的話,就可能會把銀行存款挪走換作它用。
只不過,銀行代理保險產品得到的也並不全是好處,其最大的壞處就是可能失去儲戶的信任。如果儲戶連銀行都不去了,別說想買保險,就是拿再高的利息吸引儲戶存錢,恐怕也無濟於事了。所以,錢要賺,但在維護儲戶的利益上,銀行是不是也要多考慮考慮呢?
既然在銀行有可能買到保險產品,那麼對於儲戶來說,在銀行存款或買理財時,就要擦亮眼睛了,一款產品是否值得買,要再看清相關條款後自行判斷,不能盲目信任銷售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