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軍艦為什麼要先下水後舾裝,一步到位不可以嗎?_軍艦下水為什麼掛那麼多國旗

兵器知識譜說: 軍艦為什麼要先下水後舾裝,一步到位不可以嗎?答案是不可以。 歡迎關注兵器知識譜,今天我們來科普…

兵器知識譜說:

軍艦為什麼要先下水後舾裝,一步到位不可以嗎?答案是不可以。

歡迎關注兵器知識譜,今天我們來科普關於軍艦舾裝的知識。

軍艦舾裝指的是軍艦在建造階段中,艦體下水後的安裝工程,可以簡單理解為軍艦設備的安裝與裝修。

軍艦的建造工藝由三部分組成,即艦體組裝、舾裝、塗裝。舾裝為建造工藝第二部分,當舾裝結束後再完成塗裝,軍艦就可以進行海試驗收,然後入列服役了。

可見舾裝這個階段決定了軍艦建造的成敗,為了確保建造過程萬無一失,這個過程必須在艦體組裝完成並成功入水後才能開始。

由於此時艦體已經離開船塢,完全以自身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因此進一步的安裝工程被稱為「舾裝」。

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軍艦都是國家的重要資產,軍艦的建造則是國家的重要投資項目,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貴!

下圖為正在舉行下水儀式的大清水師致遠艦,圖中合影留念的人群為大清公使、致遠艦部分官兵、大英官員以及造船廠代表,軍艦的建造事關軍國大事,任何細節都不容疏忽。

比如說在甲午海戰中被日軍擊沉的「致遠艦」,由大清向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定製,造價為84.5萬兩白銀。

要知道大清最興盛的乾隆初年,歲入也不過4000萬兩白銀而已,僅一艘軍艦的投資就相當於花掉了一個國家2%的年度財政收入。

現代軍艦的建造同樣耗資驚人,比如說003型航母「福建」艦,建造成本約為500億元人民幣,加上配備的艦載機,服役後的總投資接近700億元人民幣,僅一艘軍艦的造價就超過了世界上70%的國家的年度國防預算。

可見海軍建設實在是太燒錢了,像軍艦這類重要裝備必須確保建造過程的萬無一失,為了達到這個要求,軍艦必須進行舾裝,而不是一步到位才下水。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軍艦必須進行舾裝才能確保建造的萬無一失呢?

軍艦的本質仍然是船舶,是需要浮在水面上航行和作戰的平臺,這就意味著它與船舶一樣,都存在沉沒或者翻船的風險。

下圖為下水時發生傾翻的印度護衛艦,旁邊是一艘正在舾裝中的姊妹艦。它的主炮炮塔已經安裝,說明建造方並未嚴格按照工藝流程進行施工,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增大建造成本,延長交付時間,得不償失了。

這樣的風險又以巨艦最高,比如說排水量3000噸以上的軍艦。這麼大的艦體建造意味著人們只能在紙面上設計它的浮力、適航性等理論性能。

一旦存在設計缺陷,下水後就會出現艦體傾斜、漏水、傾覆甚至沉沒等等問題。如果只是出現傾斜或者漏水這樣的小問題,還可以通過查缺補漏修改不合理的地方,可一旦傾覆沉沒,巨額投資可就打了水漂。

比如說印度在建造「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時就出現了上述事故(F39「Betwa」艦),該艦滿載排水量為3800噸,造價7.5億美元,在結束組裝,進入下水舾裝階段時,入水過程發生大角度傾斜,最後側翻。

假設該艦沒有嚴格按照工藝流程進行建造,而是一步到位建成,下水時恐怕就不是側翻,而是沉沒,對國家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資產損失,同時也是對國家的犯罪。

軍艦的建造成本中,艦體部分的成本只佔總投資的30%~40%,最昂貴的投資部分恰恰是舾裝流程中需要安裝的各種設備。

比如說武器系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逃生系統、生活設施等等 因此小艦舾裝前需要通過下水來測試它的設計合理性,當下水沒有問題後才能開始舾裝。

下圖為舾裝中完成1130近防炮安裝的國產新型航母,它配備的是換裝了相控陣火控雷達的改進型1130近防炮,該炮全系統製造成本為2000萬,屬於軍艦上成本較低的武器系統組成部分,如果因一步到位造船導致泡在水裡,損失是非常巨大的。

大艦則更謹慎,需要以一定的速度向船塢內放水,直到艦體完全漂浮,並且檢查各項指標都符合設計要求,才會考慮進入舾裝施工階段。

一旦在放水過程出現漏水、傾斜等問題,就會停止放水,並且需要把放進船塢內的水抽乾,重新檢查修改,直到解決問題。

可見舾裝的意義不僅在於檢驗軍艦設計合理性,更在於最大限度上挽回設計缺陷帶來的重大損失。

如果一步到位建造結束才下水,萬一發生了因設計缺陷釀成重大事故,包括作戰系統在內的昂貴設備設施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這樣的「萬一」並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歷史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真實,比如說1628年瑞典建造的「瓦薩」號巡洋艦,該艦採用三桅杆設計,標準排水量為1200噸,搭載64門前裝火炮,設計性能為當時世界第一。

遺憾的是該艦下水後發生了嚴重傾斜,在海中搖曳不到半個小時就沉沒了。

下圖為瑞士瓦薩沉船博物館陳列的瓦薩號巡洋艦,它於1970年被打撈出水,它的沉沒原因並非戰事和天災,而是人禍,該艦的沉沒嚴重打擊了瑞典民族和統治階層的自信和士氣。舾裝的意義就在於避免這樣的人禍再度發生。

事故原因是該艦存在重大設計缺陷,在上層甲板和二層甲板左右舷各搭載32門重炮的情況下,船底密封艙內沒有設計合理的配重,即壓艙物。

導致下水後艦體重心不穩,傾斜角度逐漸增大,最後在萬眾矚目中傾覆沉沒。

這就是軍艦建造一步到位帶來的風險,試想,假如「瓦薩」巡洋艦在建造過程中,嚴格要求工藝流程進行舾裝,那麼重心不穩的射擊缺陷必然會在下水和舾裝時暴露出來。

該艦的設計缺陷也就完全來得及修改,將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最大限度上挽回損失。

事實上,軍艦不僅僅是國家的重大資產、軍隊的重要裝備,它還體現了一個民族士氣的高低,一旦在建造階段就發生重大事故,損失幾個錢是小事,打擊了民眾熱情,降低了民族士氣,那可是多少錢都換不回來的,這樣的影響可能比在戰場上打了敗仗還要糟糕。

下圖為下水成功的美國「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首艦「美利堅」號,它將在通過各項下水後的檢測後開展舾裝,舾裝的開始標誌著軍艦在設計上符合要求,沒有一步到位的軍艦建造施工,即便是小炮艇同樣需要下水合格後才會進行下一階段的建造工程,而這個階段的工程就是舾裝。

海員大哥說:

福建艦,18號總艦長316.5米,寬78米,在長度上略短於福特號的332.1米,但寬度卻比福特號的76.8米寬,令人沒想到的是一艘完整的服役軍艦需要先下水後舾裝,到成功入列航母群,這還需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能一步到位,這裡涉及到很多船舶的冷門知識。

我是一名遠洋船員,航海十幾年,也經歷了船舶的船塢建造、下水、舾裝、試航、到再次入幹船塢,再下水,啟航的整個過程,這裡的每一步都顯得那麼的重要,而且每一步都是對船舶不斷完善的過程,商船也好,軍艦也罷,這些過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用簡單、直觀、好理解的方式給大家科普船舶(軍艦)的相關知識。

在平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船舶的建造情況,尤其是對幹船塢的理解,那麼什麼是幹船塢呢?

簡單的理解就是建房子的時候的房子地基

幹船塢通常是指岸上公司通過在海邊建造的一種封閉船槽,這個船槽的整體儲水高度和海平面的高度稍高一點,船塢入口會用塢閘進行封閉式關緊,達到儲水和放水的兩用功能。

船舶需要入船塢前,打開塢閘是海水或者河水湧入幹船塢,使得船塢不斷地儲水後的水平面能夠和外面海平面一樣高,船舶便可以自由進出。

一旦船舶進入船塢,就可以把塢閘關緊,把船塢的水排乾,使得船舶正確地坐立在船塢的橋墩上,船舶就可以進行維修和建造。

那麼軍艦或者商船在初始建造的時候,是利用一個幹船塢為地基,通過各種船舶鋼構在船塢內進行大量的焊接,組裝,一般是從舭龍骨開始建造,然後將多個橋段藉助塔吊或者龍門吊船塢進行不斷的組合,最後形成一個船舶整體的基礎結構。

這一步就如房子在地基的基礎上,不斷地建設毛坯房的過程。這也是船塢的用處所在。

我國船廠很多,每個船廠的船塢卻數量有限,很多船塢的承受能力只能承受小型船舶的建造,全國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船廠有大型船塢,用於建造超大型船舶。

其實,003號航母在船舶中並不是最大的,只是在中國航母群裡是最大的,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貨櫃達到了399.9米,這樣的長度要比航母還要長,高度要比航母還要高,是四個標準足球場面積那麼大,而航母只能算三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

而003號航母就是在我國大型江南造船廠建造的,他們的船塢能夠容納更大的船舶建造能力,也為世界上建造了更大的超級大船。

那麼為何船舶不在船塢裡一步到位,反而要讓船舶下水後再繼續舾裝建造呢?

1.上文提到,船舶的船塢比較少,就如地基比較少一樣,是限量版的船塢,尤其是建造這種超大型船舶的船塢是非常少的。國內大多數都是小型船塢。

船塢的數量少,必然就需要每一艘大船在船塢裡加急的趕緊組裝,以便能夠及時的騰出更多的空間,為下一艘航母打造作準備。

2.目前世界航運市場回暖,船舶建造廠不僅僅只接受了中國的航母建造,就如中船集團公司,他們每年要接世界上各大船運公司的船舶製造訂單。

很多船公司和建船公司都籤訂合同,有約定建造時間的。而且這幾年航運市場回暖後,更多訂單讓船廠需要加急再加急的建造,以便及時的讓船舶得到交付。而有限的船塢只能讓每一艘船在基本完成符合下水的要求後,及時地讓船舶離開船塢。

3.不僅船廠公司會考慮賺錢和成本的問題,船公司也一樣會計算成本的問題,假如船塢的一天建造租用費用是5萬美元,而船舶下水靠在普通的碼頭上的費用是2萬美元。

在金錢的權衡下,船公司肯定會考慮讓船舶及早的下水,讓船舶及時的騰出空間,也可以減少費用。

這次的003艦就不同於上一艘山東艦,福建艦下水之前的舾裝程度比山東艦的舾裝更完整,很多設備都已經提前安裝,而山東艦隻是在船塢裡建造了船殼和基礎設備。

以上是出於船塢的作用以及使用船塢的成本上考慮,如果從船舶的本身設計上考慮,又是為何要下水舾裝呢?

1.雖然現在的焊接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但是再好的焊接技術都有瑕疵的時候,更何況是鋼板與鋼板的焊接。船舶整體的焊接組合好後,需要對船舶的密閉性進行檢測,這個時候就需要船舶下水才有辦法做測試。

2.船舶在幹船塢建造的時候,只能做整體的建造,並不能檢測船舶的應力程度。一旦船舶下水,就會接受外界的作用力,比如船舶的浮力。通過船舶的浮力,重力,剪力等等外界的力共同作用,才能檢測船舶在海裡的承受情況,船舶才能充分地受到大海的力矩,去見證船舶的整體應力。

船舶未裝貨或者還沒舾裝的時候,船舶的變形會更小,一旦船舶裝載貨物後,船舶就會出現變形,這個時候就考驗船舶的承受能力的時候。這也是為何要下水的原因,所謂「臺上十年功,臺下一分鐘」的檢驗。這一步很重要。

一旦船舶下水後,受到外界的力量作用,檢測出問題後,可以及時地回到船塢再次進行檢修。

3.如果所有的舾裝都是在下水之前安裝好,船舶一旦出現異常,比如進水,失火,那麼船上所有的新設備就會受到損壞,這樣的損失不容小覷。

要知道,船舶一旦進水,很多設備和我們小車泡水一樣,就不能再使用,同樣的,船舶因為是新建造,很多電器電線是剛安裝的,並沒有在幹船塢的時候就得到檢驗,只有下水才能做測試,這個時候就有可能出現線路短路的現象,一旦短路出現失火,那船舶的救火力量就需要很大,出現的損失就會更大。

那麼軍艦和商船一般在船塢的時候主要是建造哪些基礎建設呢?

1.船舶的主機

船舶的主機是船舶的心臟,是為船舶的航行提供動力的,船舶要想從幹船塢下水航行到碼頭上停靠,就需要有主機的動力提供。船舶的主機是核心部件,一般在下水之前就已經安裝好。一般主機安裝後,就會順帶把船舶的螺旋槳也一同安裝,這是一個整體,船舶的螺旋槳是給船舶提供向前向後的動力,起著推進的作用。這必須在下水之前安裝,而且這麼做,有利於船舶下水後做試水測水,船舶試水測試,可以檢驗船舶的主機尾軸管的進水測試,這一步很重要。

2.船舶的輔機

船舶的輔機是船舶的血管,是船舶的電力系統提供設備,一條船舶要想正常航行,還得電力的提供,不管是生活用電還是應急用電,都是需要有船舶的輔機作為後備力量這個缺一不可。

船舶的駕駛臺設備都是需要輔機的電力供應,不然船舶就等於瞎子摸黑,沒有航海儀器的輔助就沒辦法正常航行。

3.船舶的駕駛臺設備

船舶的駕駛臺設備包括很多,主要設備是電子海圖,船舶雷達,船舶導航設備,船舶信號接收設備,船舶的通訊設備。

其中的電子海圖,雷達,導航設備必須在船塢就已經安裝好,這樣才能使得船舶下水後,不會摸黑。船舶才能安全航行,當然,不安裝這些也可以,那就需要多艘拖輪協助拖帶,給大型船舶做方向矯正,使得船舶能夠順利靠泊。我們的上一艘山東艦就是這種下水方式。

4.船舶的舵機設備

船舶能前進後退還不行,船舶在大海上航行,還必須會轉向,這個時候就涉及到船舶的舵機和舵的作用。這猶如人的關節,人除了要會走路,還要會調頭,轉向。

船舶的舵機和舵的設備就是必須在下水前進行安裝,提前安裝後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船舶下水後,可以做試水測試,防止舵機連接處進水。當然,也是檢驗船舶的舵機設備的靈活性和準確性,方便後續的調整。

5.側推器

船舶不光有舵能夠為船舶提供轉向的作用,船上的側推器也能夠為船舶提供輔助轉向的作用,一般舵機在船尾,而側推器在船首,有些船船尾也會有側推器。

船舶側推器的使用,一般是在船舶靠碼頭的時候使用,用於船舶調整船頭的方向,使得船舶能夠平穩地靠到碼頭上,當然,側推器還有很多別的方面的作用,比如,船舶自引自靠的時候,側推器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側推器也是涉及到螺旋槳等問題,它們也是有側推軸管,在下水之前安裝也是為了方便在下水後進水水密性測水。

從以上五個大部件來說,這些設備都是船舶的主要設備,也是和水緊密接觸的,也是必須在下水之前進行安裝。

看似完成的船舶,似乎可以正常在海裡航行,其實這個時候的船舶才到達百分之五十的組裝,還不能滿足試航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的舾裝。

以上五種設備安裝完成基本就可以下水,當然有些設備也在造船的過程中已經安裝,比如船舶的焚燒爐,船舶的起重吊等等,都是會隨著船舶各個結構的焊接之前,按照先後順序進行組裝。完成整體的建設後,船舶也不再需要佔用船塢的資源,船廠公司不願意讓你「佔著坑」不走的意思。

那麼船舶到了這個地步後,還需要有哪些方面的舾裝呢?

1.電力設備的檢測,比如船舶在下水後,可以對主機,舵機,輔機,駕駛臺設備的電力實驗,很多是在水裡才能做測試,才能檢測出船舶的問題,尤其是電力的安裝問題,比如輔機在給主機提供電力時出現問題,輔機在給側推器提供電力時,這些都是需要船舶在水裡,開啟設備後,才能檢測到。而且這些設備可不能在船塢就進行測試,以防設備幹轉燒毀。

2.船舶廚房設備的安裝,船舶生活區內的布置,這些都是後期可以做的,比如船上的廚房設備,電爐,電鍋等都是後期靠在碼頭上進行安裝的。不影響船舶下水的使用和測試。生活區內部的設置也是可以後期安裝的,比如船員房間的床鋪,衛生間碼頭,辦公桌等等都是後期可以在組裝。

3.軍艦和商船都是一樣的,都需要有滅火設備、救生設備,這些東西都是船舶的標配,往往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後期安裝,安裝後再進行檢測。當然,這些東西是缺一不可的,在船舶交付之前都是需要經過合格的檢驗的,只有達標後才能夠頒發證書。

比如船上的消防滅火器,船上的救助艇和救生艇,以及船上的救生筏,都是需要有權威的證書才可以滿足船舶的航行。

這也是船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都是關乎船上船員和貨物的安全的設備,船上一旦出現危險,消防設備可以及時地撲滅火情,船舶出現沉沒可以及時的通過救助設備進行逃生。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上的布置都需要在船舶下水後進行下一步詳細地布置。這些小設備都不會很大方面的影響船舶的下水,可以在後續的圖紙布置上,不斷地安裝。

當然,對於軍艦來說,肯定還有很多武器需要秘密安裝,這些都可以在後期安裝中完成。

一旦船舶在碼頭舾裝完後,船舶就可以進入到下一個測試--試航。

其實試航是有風險的,很多設備都是全新的,並且都是沒有測試過的,甚至沒有深入的測試,會使得船舶在海上試航的時候出現各種問題。

試航的時候,工程師都會在船上,船上的基礎船員會在船上,比如有舵工,駕駛員,這些都是會在船上,只是在配員上不需要滿足船舶正常航行的配員要求。

通過船舶的不斷試航,不斷讓問題凸顯,工程師在船上及時地調整。當然,在很多問題上,要是在船上無法及時地完成,那麼船舶就需要被開到碼頭上甚至重新進入船塢進行最後的維修。

往往需要再次進入船塢,說明有些設備達不到船舶的標準,可能是設備型號不對,船舶有進水現象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只有船塢裡能夠正常的作用。

寫在最後

船舶的建造僅僅憑藉上面簡單的介紹是往往不夠的,還有很多很多的細節以及各方面的建造,才能夠讓船舶符合下水航行的要求,而船舶的試航不等於適航。

船舶的建造是一個大工程,需要很多工程師和工人,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ZhaoAnXinYu說:

什麼是舾裝?

船體主要結構造完後,就從造船平臺下水,舾裝是指艦船下水後艦船內的機械電氣電子設備的安裝。外舾裝:包括舵設備,錨設備,系泊設備,救生設備,關閉設備,拖帶和頂推設備,還有梯子,欄杆,桅杆等。內舾裝:艙室的分隔與絕緣材料的安裝,船用家具與衛生設施的製造安裝,,廚房冷庫和空調系統的組成與安裝,船用門窗的安裝。

為什麼要在下水之後才進行舾裝?

一:釋放船體應力,要讓船體在水中達到完美變形狀態後才開始進行岸壁舾裝。

二:各種艦艇上都會裝備大量的高精密儀器設備,艦艇下水時船體的震動很強烈,如果先舾裝再下水的話勢必會對精密儀器設備造成損害。

三:縮短佔用船臺的工期,艦船主體完工後下水進行舾裝,可以騰出造船的乾塢用於建造新的艦船,特別是能建造大型艦船的船塢並不是很多,所以主體建好後騰出來再舾裝,能加快新艦建造速度。

軍艦下水後到能入列形成戰鬥力的過程:

第一是舾裝,即軍艦所有設備、裝置和設施的安裝工作。不同軍艦舾裝耗費的時間也不相同,對航母這樣的大型軍艦來說,這個過程可能會歷時數年。

第二是試驗試航,即檢驗軍艦的動力系統、武器裝備等是否達到相關設計指標。是保證軍艦設計建造質量的關鍵環節,通常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第三是交接入列,即軍艦所有權從船廠交到海軍手中。這才是軍艦正式完工的標誌。軍艦交接入列一般由軍方組織盛大儀式,宣布入列艦艇的艦名、舷號以及艦長等軍事主官的任命,給新艦艇授予軍旗,頒發命名證書,進行隆重升旗。

完成各項安裝驗證工作後軍艦才能正式形成戰鬥力,馳騁於蔚藍大海,威懾敵對勢力,保衛祖國領海安全!

建康楊玄明說:

不行!

應力有變化,必須下水再裝。

軍艦都是幹船塢建的,就是「幹」建,無水、無水壓。建成後下水,下水之後,有水、有水壓,艦體會發生變化,鋼材內部應力也會有變化,全艦體各部分的尺寸也變化。

下水一段時間,長短不一,一般2~3月,艦體才可定型,這時舾裝,才可永久。

梁老師說事說:

梁老師說事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舾裝?說實在話,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還真就不知道是幹什麼的。

說句丟人的話,沒查資料之前,一直認為舾裝嗎?應該就是給軍艦上塗料的,塗料一上完,估計就可以開到大海上了。

後來特意地查了一下資料,這次才知道舾裝是幹什麼的。

所以想要把這件事說明白了,最好了解一下舾裝是幹什麼的,然後把軍艦建造的過程梳理一遍,這個問題就可以回答完美了。

艦船的舾裝

簡單地說,舾裝就是船的主體結構打造完成之後,開始給船舶安裝錨,桅杆,電路等等設備的一道工序。

所以船舶在還沒有舾裝的時候,這條船也就是一個船殼而已,沒有價值的。

那麼現代化船舶的舾裝,又被分為三個大類,這裡邊包括船裝,機裝,電裝。

而通常說的舾裝,指的其實就是船裝。船裝又被分為外舾裝和內舾裝兩個部分。

外舾裝,可以認為是船舶外部設備的安裝,包括錨設備,舵設備,系泊設備,拖拽設備,起貨設備,消防設備,救生設備,甚至梯子,桅杆,圍欄等等都在這個內容裡。

內舾裝,可以理解為船舶內部設備的一個安裝,比如說艙室的分割,船用家具的安裝,絕緣材料的安裝,廚房設備,空調設備,甚至是船用的門窗都被列為內舾裝。

總之一句話,舾裝是打造艦船工程量最大的一個環節,它的工程量可以佔到總工程量的一半以上,甚至一些複雜的艦船,這個比例會更高,達到70%都是有可能的。

說道這裡,猜也能猜到,艦船開始舾裝,整條船上的人員是相當多的。

所以舾裝同樣也是建造船舶最亂,也是最容易發生事故的環節。

畢竟通常的船再大能有多大?施工場地不大的情況下,很多大型設備要往船上吊裝,各種材料到處都是,再加上人員一多,不亂都不可能的。

所以如今船舶舾裝都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就這還不行,每年關於舾裝方面的研究,論文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不過為了加快建造船舶的效率,壓縮建造船舶的成本,目前也開始推行起,預舾裝或者叫先行舾裝的工藝。

什麼意思呢?就是船體建造的過程中,就開始進行舾裝了。

為了達到這種預舾裝的效果,舾裝開始進行單元化舾裝,分段舾裝。

當然了,預舾裝並不說所以的設備都可以和主體結構一塊進行的,只是一些簡單的部件可以這麼做,比如什麼鐵舾件,管子零件,局部裝配這些部件可以進行預舾裝,其他是不行的。

至於原因就是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是先下水,後舾裝了。

關於這個問題,最好是從造船的過程來說說。

話說艦船的建造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開始焊接第一塊鋼板開始到下水,這個階段主要做的事情是對整個艦體的建造和焊接工作,以及動力系統的一個安裝工作。

第二階段就是艦船下水之後,開始的舾裝工作,第三個階段是舾裝之後開始的海試。

如果是軍艦的話,海試之後,就要小批量地生產一艘兩艘的,放到部隊裡進行磨合,磨合期間出現問題,在對原有的設計進行一個修修補補,最終才會列裝服役。

那麼在進入到第一階段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工作呢?

首先得給艦艇選個船塢,整個第一階段的工作必須在船塢裡邊完成。

船塢這個東西,早在宋朝時期就被一個叫張平的人發明出來了。

當然了,哪個時候的船塢也沒什麼高科技,就是沿著河岸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挖出一個大坑,然後工匠在這個大坑裡完成船舶的建造。

等到船舶建造好之後,就要在大坑邊上掘開一個口子,把河裡的水引入到坑裡,那麼水進去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把坑裡的船給託起來。

當坑裡的水和河裡的水持平之後,船就可以開出去,在大河上航行了。

那麼這個造船用的大坑就是船塢。

這個辦法很古老,但流傳到現在依然好用,如今所謂的幹船塢,其實就是在河邊或者海邊挖上一個大坑而已。

當然了這個大坑比起宋朝時期的大坑就有講究了,坑挖出來之後,是要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加固的,四壁啦,船塢的底部都得加固。

而整個船塢也被分成了塢門,塢室(就是哪個大坑)和水泵站三個部分。

當艦船開始下水,啟動水泵站,將水注入塢室,讓船先飄起來,等到塢室的水和外邊的水持平了,在打開塢門。

也不用船開出去(也開不出去),而是使用拖船將艦船給拉出船塢。

這個過程就被叫做船舶下水。

當然這僅僅是艦船下水中的一種,也是比較好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被叫做船塢下水法。

其他還有機械下水,傾斜滑倒下水,以及我們自己獨創有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氣囊下水法。

其中機械下水法,是指使用升船器,或者乾脆直接上起重機,將準備下水的船舶直接吊放到水裡的方法。

不過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適合一些小的艦船,比如什麼快艇,巡邏艇,衝鋒舟之類的船舶。

至於氣囊下水是指將船舶放置在特製的船用氣囊上,從陸地轉移到水裡的方法。

氣囊下水法適合一些中小型的船舶,如今我們造船之後,中小型艦船要下水,全部都是使用氣囊下水下水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不管是海邊還是河邊,想要找一個地方挖大坑製作船塢,不容易的,畢竟海邊還是河邊是有限的。

那麼在海邊和河邊有幾個船塢,同一時間也只能同時建造幾艘船,接到更多的訂單之後,是也沒辦法同時開工的,有船塢數量的限制。

而氣囊下水法就不一樣了,造船的過程全部是在陸地上完成,那麼這種造船的場地選擇範圍就大了很多,只要接到訂單,有足夠的空地想同時建造幾艘都可以,只要人手夠了就行。

至於最後一種傾斜滑倒下水法,這就需要用到船臺這個裝置了。

船臺這個設備其實就臨近海邊和水邊的一個斜坡而已,然後在上邊裝上軌道。

那麼打造艦船的時候,找好支撐艦船的墩木和一些固定船舶的防滑木。

然後在這上面打造艦船。

這種下水模式聽著就有點擔心。

怎麼說呢?當年蘇聯打造航母的時候,使用的下水方式就是這種傾斜滑道下水模式。

下水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情比較多,看氣候,看風速,然後才能去掉束縛船舶的止滑木,鋼索,讓船舶隨著重力下水。

說來特別的有意思,這種下水模式,早在二戰之前,為了便於船舶下水,還會在船體上塗抹上牛油,目的是便於船舶滑行。

別看塗抹牛油貌似不需要什麼技術,是個人就能幹的了,其實根據溫度不同,這牛油的塗抹量還不一樣。

當然了,如今這種下水模式也不再需要塗抹牛油了,而是開始塗抹一種石蠟的化合物。

不過這種下水模式有點不靠譜,比如在1934年的時候,英國人打造了一艘3.7萬噸的瑪麗女王號豪華郵輪。

這首郵輪使用滑道傾斜法下水,結果這船在進入水中的一剎那,受到水的衝擊實在是太大了,直接導致船體的板架出現了嚴重的變形。

當時所有的人都傻眼了,這船歪了,造船廠虧大了。

所以從這裡開始,西方這些國家在建造大型船舶的時候,就不再使用這種滑倒傾斜法下水了。

開始使用古老的船塢造船法造船了。

不過說實在的,傾斜滑道下水法的投資可要比船塢投資的要小很多,畢竟就是一個船臺而已,幾塊木頭,而船塢又是鋼筋又是混凝土的,技術要求也複雜。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還能夠看到傾斜滑道造船法的原因,倆字便宜。

那麼通過上面的描述。

應該了解一個內容。

大型的船舶都是在船塢裡打造而成的,而船塢這種打造船舶利器的裝備,並不多。

那麼在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打造船舶的成本問題了。

如果將船舶在船塢裡全部製造出來,最後在下水,這個時間可就太長了,那麼勢必就會影響到造船的效率。

如今海上運輸業哪是欣欣向榮,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運輸屬船舶是最便宜的。

也就是說需要造的船就多,而大型船舶建造周期本來就長。

結果讓一艘船至始至終在船塢裡建造,就會將其他船舶的建造時間嚴重滯後了。

而將船體打造完成,就讓這還沒有完工的船舶下水,舾裝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在海上或者河上進行建造了,這就會給船塢騰出招待別的船舶時間,從而大大提高船舶建造的時間。

這還是時間,中間還有成本問題。

最簡單地說,如果船塢不是造船廠的,是租來的,這可是按照天來計算租金的。

而船殼下水之後,停靠在碼頭上,就算是收取租金,能有船塢裡的租金高嗎?這中間至少有著一半的差價,兩下一比較,造船廠的選擇就不用多說了吧。

所以在船殼造出來之後,提前下水,無論是對造船的廠方,還是對等著船舶使用的船主都是有利的。

所以提前下水就成了一個默認的規則。

那麼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

舾裝之前的船舶就是一個空殼,而這個空殼說到底就是一塊塊的鋼板焊接而成的。

好吧,誰能保證,這些鋼板的焊縫異常的牢固?難道下水之後,就沒有漏水的風險?

如果有這種情況,不下水是不知道的。

而舾裝之前下水,遇到這種問題就可以提前處理了。

如果舾裝完成之後,再下水,遇到漏水的問題,這個後果就會嚴重很多。

畢竟這個時候,電子設備,電路板,各種內飾都裝上去了,維修的過程中遇到這些東西,是拆了修,還是不拆修呢?

這些裝備,萬一被水泡壞了怎麼辦?

這要是有損失,就不會是一個船殼的損失了,船廠要虧得厲害了。

當然了,漏水問題,這個概率應該不會太大,畢竟現在各種先進的科技裝備有的是,各種探測裂縫,探測氣泡都可以探測出來。

所以提前下水,其實還有一個考量。

船舶在船塢裡僅僅受到重力和支撐物給與的支撐力而已,那麼船舶是要在水裡工作的,水中的環境可是相當複雜的。

比如什麼浮力啦,剪力啦,各種海水的衝擊力啦等等,局外人想像不到的各種力,還有各種腐蝕性。

一艘船的船殼遭遇到這些力的共同作用,會出現什麼問題,就算是最先進的手段,也不可能判斷的非常詳細,只有拿到大海裡進行實際的驗證,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文章之前就提到的1934年,英國人打造的瑪麗女王號豪華郵輪,僅僅使用傾斜滑倒下水,一個水浪的衝擊,船就歪歪了。

這種船,要是到了大海上,遇到大的風浪會是什麼樣,還真就不好說啊!

所以船舶提前下水,在舾裝的過程中,有的是時間去驗證船在海水裡經受的各種考驗。

那麼在舾裝的過程中,還可以對船體進行隨時的檢查,這是一個很好的驗證方法,即節省了時間,又接受了考驗,就算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無法挽回的問題,損失都會降到最低。

當舾裝完成之後,這艘船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進行海試或者叫試航。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檢驗設備,還要檢驗船舶在大海上航行的可靠性。

這一趟下來之後,一艘船就可以交給船主了。

當然了要是軍艦的話,還要多一道手續,和軍隊的磨合,最後才能服役。

不過,要是在海試的過程中,船舶出現了問題,不僅要及時修理,問題大的話,還要重新回到船塢裡,接受維修。

如果是進入到船塢裡維修,只能有一個答案,這船毛病大了。

大多數情況,都是船體出現了毛病。

比如受不了大海的風浪,各種力量的衝擊,船漏水了。

那麼今天就到這了,喜歡的話,點個讚,再加個關注,方便以後常來坐坐。

Bgbbz1說:

有個事叫船塢周期,一艘船主體結構只能在船塢或船臺上製造,這步完成以後,船體就無須再佔用寶貴的船塢空間,可以拖出船塢漂浮在港口裡,完成剩下的工作。騰出船塢用於下一搜船舶的建造。我們的船廠很忙的,後面的訂單排的滿滿。

大軍0520說:

早點下水就可以早點做測試,畢竟在此之前都是在乾涸的船塢裡搞焊接組裝。下水後就可以正兒八經的試密封性,水裡的平穩性,可以一邊做測試一邊搞內部裝修。只要外殼好了不漏水,剩餘搞裝修安武器這些活兒擱水裡漂著也是可以幹的,還能騰出船塢接著焊下一艘。

睿思天下說:

福建艦已經下水了,直通甲板,帶有電磁彈射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下水以後將進行系泊實驗和航行試驗,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並沒有提曬裝這個環節,這樣來看,福建艦可能完善度很高,可能會打破曬裝這個傳統環節了。

那麼原來為什麼大型船舶都要進行下水曬裝呢?下面就來給大家說一說。

1、曬裝的工作內容

船舶下水曬裝,其實打個比方,意思就是毛坯房變成精裝房的過程。從原來船舶的建造流程來看,軍艦在船臺上的時候,主要是進行主體工程施工建造,而在主體工程完工以後,具備下水條件了,那麼就下水進行曬裝工作。

船舶舾裝對於艦船來說,非常重要,通常佔到船舶建造工程總量的50%-60%。船舶曬裝主要包括船裝,機裝,電裝等系統及相關的管路,動力與控制裝置的安裝。

船裝包括內裝和外裝,內裝主要就是各個艙室裝修,家具和生活設施等,而外裝主要包括甲板塗裝和油漆,門窗圍欄,桅杆等等的安裝。

機裝包括船上所有機械裝備等的安裝,包括主機的安裝,各類輔助機械和鍋爐的安裝,機艙管線,水管,通風管,蒸汽管等的安裝等等。

電裝,就是指船上所有電力設施的安裝。不僅包括艦上的高壓供電系統,包括變壓器,配電站以及電纜鋪設等等工作,而且還包括通訊線路的安裝等等,包括全船總線控制系統的安裝,通訊,光纜等管線的安裝等等。

因此,曬裝對於船舶來說,是非常關鍵的過程,相當於毛坯房精裝修的過程,主要包括上面所說的船裝,機裝和電裝等工作。

2、曬裝的目的

那麼原來為什麼要下水以後才進行曬裝作業呢?這個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對船廠有好處。一般大型艦艇都是在幹船塢進行鋪設龍骨等作業的,而大型船廠的幹船塢一般投資巨大,好多船廠幹船塢不算多。而船舶在幹船塢成型具備下水條件以後,船舶下水曬裝就可以離開幹船塢,到港口等地方進行曬裝,而空出來的幹船塢又可以進行下一艘大型船舶的鋪設龍骨和建造等工作了,這樣一來,船廠就可以最大化利用幹船塢,這樣對於船廠來說更有好處。

第二,防止有些精密設備在下水震動時損壞。很多大型船舶上面也有不少的精密儀器和設備,而下水的時候,有可能會有震動,這樣一來,如果是提前裝備好,那麼就可能在下水時由于震動可能導致設備損壞。

第三,害怕船舶變形導致一些問題。在原來的時候,設計可能並不算非常的精準,在幹船塢建造船隻的時候,沒有水壓,而只有下水以後才可以觀察船舶是否有變形等情況,這樣等到下水以後,曬裝可能就會更靠譜一些了。

因此,可以看出來,下水曬裝的目的其實主要就是以上三個。

3、一步到位也是可行的

現在船舶設計建造技術越來越先進了,一步到位也是可行的。現在船舶建造技術越來越先進,而且基本上都採用了模塊化技術,不僅有工廠造好的船隻分段的大模塊,而且還有很機械電氣設備等已經做好的小模塊,這樣一來,模塊只要來了,就可以利用幹船塢上面的重型吊機,直接將模塊一次安裝到位,這樣一來,在重型吊機的參與下,大型船舶就像搭積木似的,效率大大提升,建造時間大大越短,這樣就可能實現一步到位了。

而且,現在船舶下水技術也越來越先進了,可以在幹船塢中緩慢注水,這樣一來,大型船舶下水時受到的震動也就會非常小,就不會對已經安裝好的精密設備造成影響了。

因此,現在隨著船舶建造技術的發展,隨著安裝技術的提升,隨著下水技術的提升,未來船舶一次到位也是有可能的。

4、結論

綜上所述,福建艦下水了,而且說的是下水以後將按照計劃進行系泊實驗和航行試驗,而沒有說曬裝,這樣一來,福建艦可能建造技術更先進,而且更完善,這樣一來就可能打破船舶曬裝這個傳統環節了。

沃德觀察室說:

大家知道,造艦必須在船塢裡面進行,但是,在船塢裡面的主體結構,如果已完成,就沒有必要再待在裡面,騰出空位讓給下艘艦船的製造,這樣可以加快艦船製造,縮短造船工期,主體結構完成後剩餘的工程,完全可以在船塢外面安裝。

馮唐李廣說:

軍艦也好,其他船隻也罷,關鍵是在水中的平衡性。

先下水後舾裝的好處是先確認船殼是不是平衡,然後邊施工邊觀察,這樣能確保船隻建成後穩定平衡。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模擬程度和施工精度都大大提高,一步到位不是不可以。這部,今天中午下水這位估計就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226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