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現在醫生很少用經方治病?_現在中醫為什麼經方派很少

中醫王平旦說: 只要能治病管他經方驗方時方祖傳秘方。仲景傷寒論方謂之經方,對證之時用之效如桴鼓,所以被稱為經典…

中醫王平旦說:

只要能治病管他經方驗方時方祖傳秘方。仲景傷寒論方謂之經方,對證之時用之效如桴鼓,所以被稱為經典方,是中醫學習方劑的基礎,雖然現在講傷寒方也可用於雜病,也是後世一千八百多年新運用成果,但是經方仍然有局限,可用藥味選擇局限,所治證型選方局限,例如脾胃病,例如溫病,所以後世進行補充發展有脾胃論、溫病條辨等經典之作。所以不但要學習經方用好經方,還要學習後世之方,一句話能治病,怎麼好怎麼用。[祈禱][祈禱]

陝西太和醫學流派說:

有其事必有其理。

經方用的少,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經方之難精也。經方用藥精煉簡便,但對醫者要求甚高。先須熟悉經典,無論黃帝內經中人體生理病理還是天人合一養生之道都需有一定了解,對傷寒金匱條文至少必須清楚,六經辨證思路明晰,標本中見氣化之理基本熟悉。至少得做到方證對應才能看到療效。如果基本功不過硬,選方用藥六經不清,經腑不明,寒熱混淆,虛實紊亂,不但無效,甚至有害。

第二,經方處方,所選藥物,多數價格低廉;組方多數簡練而藥味甚少;用藥得當時療程簡短。如此一來,收費低廉,不符合當下商業社會發展要求,產業鏈不夠豐富,利潤不夠豐厚,不論主管部門還是經營者都不滿意,甚至醫生也無法依此而養家餬口,連部分百姓也覺得藥材如此常見而不值錢所以難以信任。

第三,看著沒有西醫科學。太過簡單土氣,沒有貴重高端上檔次的設備背書,不夠高大上。

所以,經方要想流行,得翻土啊!

如此這般,

專攻滑膜炎說:

經方藥簡力專,對症時起效非常快,往往當天就甚至一劑就能看到明確的效果,從這點上講中醫根本不是慢郎中。但是相對應的對辯證要求也非常高,辯證不準就無法對症,給病人用了就沒效果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別說一個普通的中醫學生,就算是國醫大師也經常有辯證不準的時候。歸根結底,從根本上來說,中醫最難的還是辯證,只要辯證準確,用藥就是水到渠成順水推舟的事。

另外現在的醫院都講究效益,經方不但用藥少,而且用到的藥材往往很便宜,這就讓很多醫院包括中醫院都不願意用,因為產生不了效益,君不見某醫院掛著條幅說手術室裡都是錢?

還有一點就是,也不一定非得用經方,中醫也是一直在發展的,在使用過程中很多驗方效果也很好,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病治好。當然,用最小的代價最小的成本治最大的病始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白衣先生中醫隨記說:

所謂經方,可能主要是說《傷寒雜病論》裡的方子,這些方子大部分有一個共同點:藥味少,劑量大。很多藥都超出了藥典規定劑量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現在的醫生如果按照原方劑量用,療效或許不錯,但是風險很大,一般不敢。如果按照原方用藥但是劑量減少到現在的習慣用藥劑量,安全性高,即使出了問題也算是按藥典要求合理用藥,有法可依,不至於惹上太大的麻煩,不過療效欠佳。這就導致經方實際使用很少了。現在解決用藥量小藥力不足問題的方法就是同類藥多用幾味,這樣單味藥量不大,可以規避風險,總藥量不小,可以保證藥效。

兒科中醫楊東新說:

【為什麼現在醫生很少用經方?】

中醫界關於什麼是經方,有多種說法。

  • 一是指《漢書·藝文志》方技類記載的經方十一家,包括漢代以前「經方」十一家著作中所記載的方子。
  • 二是指唐代以前,包括唐代醫著中的「經驗方」。如漢代名醫華佗所撰,孫思邈編集的《華佗神方》;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的方子。
  • 三是指《黃帝內經》《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所記載的方劑。

《內經》中只有湯液方劑13首。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則主要論述湯方的辨治,總計載方377首。

  • 四是特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377首方劑。中醫界目前公認的經方,主要就是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方子。

《傷寒雜病論》經方組方謹嚴,配比合理,藥簡力專,出神入化,方證病機針對性強,思路縝密而又圓機活法,久經臨證考驗而療效不衰,且經得起臨床重複驗證,是足堪師法的千古名方。

五是經方除《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外,還應當包括《小品方》及《深師方》中的方劑。

《小品方》又名《經方小品》,十二卷,系東晉南北朝醫家陳延之所撰。原書佚,佚方保存於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醫家王燾的《外臺秘要》及日本丹波康賴的《醫心方》中。

明代醫家成無己說「自古諸方,難可考評,唯仲景之方,最為醫方之祖」。仲景之方被譽為「醫方之祖」,後世醫家贊《傷寒雜病論》為「活人之書」,仲景被尊為「醫聖」。如皇甫謐稱仲景之方「用之多驗」,孫思邈曰:「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此處不稱「藥方」,含意之深在於視仲景之方十分重要。這正說明仲景醫術的高明及其經方效驗,引起世醫的高度重視和珍愛。可見仲景所著醫學巨著,其理法方藥具有很高的實用性、科學性,並具有極高的效驗性,經過千百年的實踐驗證,其價值永盛不衰。

經方是方簡藥精

經方組成,精明簡煉,配伍恰當,藥少效宏。

經方有優良效價

經方在中醫學史上,堪稱名方佳劑,其方小效宏,既有一方多用之能,又有單方專用之功。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經方還沒有佔據中醫界的主流,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 第一,經方太便宜,醫生開經方賺不到錢,於是不用經方;
  • 第二,經方的理論很多人不了解,有認為古方不能治今病,認為方證相應就是對症狀論治,有違辨證論治的原則,於是鄙視經方;
  • 第三,經方教學資源奇缺,臨床上經方家寥寥無幾,中醫院校中沒有開展經方教學,學生大多不懂,於是淡忘經方;
  • 第四,經方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經方普及和推廣極其艱難,於是經方沉寂民間,自生自滅。

近年因為療效也越來越受到各級醫生及老百姓、中醫愛好者的追捧,就像追星一樣,明星就是「張仲景」,我們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傳承幾千年不絕,就是因為中醫有療效。但從長遠來看,經方前景光明。理由是:

  • 第一,經方安全有效、價格低廉,符合我國國情;
  • 第二,經方規範,可重複性強,可持續發展,最容易走向世界,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是中醫學中最令人驕傲的內容;
  • 第三,經方派雖沉寂民間,但餘緒未絕,只要政府重視,社會關注,將迅速發展壯大!

學中醫難、學中醫苦,自學中醫更是難上加難,這是實話。但是,不能因為難而選擇放棄,醫學是神聖的,我們肩負著使命,張仲景是其中最傑出的,他通過《傷寒雜病論》建立起來的經方醫學體系是最科學的,當然也是最實用的。數千年來,許多醫家從此入門,從此發揮,從此而成大醫。這是中醫發展史上一個重要事實。但是,《傷寒雜病論》的原文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讀,這難讀,是難在簡略。要攻克這個難關,不在於如何解釋條文上,而在於如何應用經方上。不用經方,何讀《傷寒雜病論》?只有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磨鍊、不斷地應用,才能體會經方的魅力,才能掌握中醫治病的真訣,才會領略中醫藥的神奇!

兒科中醫楊東新

——傳承中醫&育兒之道 呵護寶寶健康成長

動動手指分享知識、感謝您的關注與轉發!

雲涯深處見紅楓說:

謝邀!我是雲涯紅楓,也來答下。

現在的醫生也有仍用經方治病的,特別是一些醫科院校初畢業的學生。但大部分老中醫不會照搬原方,而是用的經改方,也即驗方。我舉身邊一二例解說,可能會更明白原因。

附近有一中醫院研究生,在鄭州某私立醫院上班,周六日回來在家為別人看病,其父母也弄了些中藥在家。全是經方,致多八九味,少別4,5味,量3克,多9克至15克,基本上是書上標寫量。去藥店:價格也便宜幾塊錢,後他自個弄些中藥就15.20元收費,對一些常見雜病,感冒,清熱,胃腸等確也有效,一些複雜的效果並不明顯。在農村,研究生頭銜,加藥少便宜開始也吸引了一批人,後慢慢就那樣了。我曾也接觸過他,以妻子這邊論我是他的長輩,論及藥方及量,他的觀點,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經方,不敢添亦不敢減。

我的乾爸,地方一位民間知名老中醫,病人都是提前一天排號,每天40,一周休2天。自幼隨其學習,常和我講,經方要了解君臣佐使,要辯證,據病人體質等定量!原書中藥量可隨症加減,還要看現在的藥材。可一方加減,也可二,三方合用。他據多年行醫經驗對一些病有自己的獨特驗方,往往一劑兩劑可見效。他常說,現在中醫多都是學習古人,同等條件很難超越,要懂得活學活用,懂得與時變通。經方給我們指出治療方法,理論,但具體情況以病人實情為主!

以此二例,可以看出為什麼用經方和驗方了!個人理解,多謝指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290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