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過麥穗,拿回家了,因為那時已經責任制分田到戶了。
放了麥假,我就和姐姐弟弟拿個小筐子,去揀麥穗,第一,學校裡要求我們揀麥穗;第二,父母要求我們揀麥穗[笑哭]
為了激發我們揀麥穗的熱情,既當赤腳醫生又當會計的父親,想出了一個獎勵方法,撿一斤5分錢[笑哭],這不僅大大激發了我們揀麥穗的熱情,也大大提升了我們姐弟三人撿麥穗的速度。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讓老爸拿稱邀一遍,然後老爸開始發「工資」[我想靜靜],有一次,我居然一下就掙了3毛5分,要知道,當時的冰棍才2分錢一根,奶油的才5分[笑哭]。
麥假半個月,開學時,我掙了好幾塊錢了,我那個興奮勁啊,無以言表,老爸的辦法太好啦![我想靜靜]
小時候撿過稻穗,都自己拿回家了。
打懂事起,我們這地方就把集體或他人收穫完後丟棄不要的東西,統稱"野東西"。這到底是集體的時候才有,還是古已有之,沒去查證。
大集體的時候,農曆七月,生產隊把地裡的花生撥了,收穫乾淨了,地裡的花生便叫"野落盤(野花生)",孩子們,老人們便掮著耙泥(四個齒的耙子)去地裡挖落下的花生,去搜尋花生藤上遺留的花生,運氣好,一個下午便可撿到一小簍子野花生。
此外,農曆九、十月可撿野番薯,撿野禾索,十月撿野茶籽,十二月捉野魚子。
這撿野禾索,便是撿生產隊收穫過後,落在稻田裡的稻穗。
早稻收穫後,一般沒人撿,那是雙搶,人人有活幹,人人得幹活,屋裡沒閒人。那叫搶時間,爭速度,搶收早稻,搶插晚稻。
遲禾(一季稻)的稻穗就有人撿了,遲禾收割一般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後,如果最收割糯谷則在中秋節後。這時已進入農閒,我們鄉下孩子一般是上午上學,下午回家放牛。於是,下午背個小背簍或小布袋去撿禾索。這禾索,一般紮好的稈把子上有,用打禾機脫了粒的地方有,牛吃過的禾芯(再生稻)上有,還有沒割到的,散落在地上的…,運氣好,一下午可撿到一兩升。撿禾索是沒有人幹涉的,更沒有莫言先生所說的打人了。
堅持撿幾天,那便積有一大堆,放到竹盤曬乾,用擂米杵(洗衣的棒槌)捶打脫粒,用風車風乾淨,石臼中一舂,便是雪白的糯米,摘來籬笆上的新鮮扁豆,來點豬油,煏出來的新米糯米飯,那是一個香。可飽食三碗。
二季晚稻的禾索也有人去撿,主要是用以補充口糧的不足。集體的時候,補充口糧不足,主要以紅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用紅薯刨成細條,我們叫"番薯索索",曬乾,蒸飯時參入米飯中,這飯甜甜的,別有風味。
白駒過隙,逝者如斯。過去了的時光一去不復返,過去雖然苦點,累點,但生活壓力也小點。並非像某些作家寫的那麼不堪,那麼讓人充滿仇恨。
我是那個時代的過來人,1969年,我6歲,可以去撿禾索了,我們都是撿了就拿回家,從沒有遇到打人、罵人的事。
若是認為我所寫不實,你以事實駁斥,但不喜勿噴。
(圖片來自網絡)
我撿過麥穗!那時十二三歲。
由生產隊組織,我小姑帶領我們年令相當的一群小孩,等收割後的小麥裝車拉走後,尾隨其後開始撿拾,時間三個小時左右,一天按半個工記分,管午飯和晚飯。
說實話參加撿麥穗主要是奔著管飯去的,我不知其它小朋友怎樣想的,當時我是這樣想的,因為大鍋飯比家裡吃得好,吃得飽。
午飯是面卷子,有豆的玉米粥或高粱粥,稀稠有度,蘿蔔鹹菜。晚飯是白高粱面和黃豆面加工成的窩窩頭,其它和午飯一致。吃得那個香啊,想想現在都流口水。
管飯的待遇不是時時都存在,只是秋收秋種那幾天。那幾天生產隊組織的活動我都參加,不為別的,只為那可口的飯,那時的我就是這樣想的。
撿麥穗(我們這撿都叫"拾",一個意思),是交給集體還是拿回家,分情況的。關鍵是為集體撿的還是為自己家撿的。
沒有生產隊不強調"顆粒歸倉"的,不強調收割的要"淨"(不丟落麥穗)的。但收麥也有負不負責和技術好醜,有的掉落麥穗多,或割完主動回撿,或被組長隊長查看不乾淨要求回撿,這麥穗當然歸集體。再一個是小學生支農,去幫隊裡撿麥穗,那也交給生產隊。
但在生產隊一塊地麥子收割完成(含麥把也都運走)"放了",即可自由撿麥穗。也有麥把被運走的地方就放開,但一般有人看管,防止從未運走的麥把上偷麥穗,這常有出現,也有被沒收麥穗、腳踏壞撿麥穗籃子的。說實話,沒有規規矩矩撿麥穗要沒收的或追攆的,更不存在打。但比起毛手毛腳的拾的肯定少。都歸自己,哪有交公之說。
不僅撿麥穗如此,我們這裡直至今天,除了沒有拾棉花(因多年不長了),至今還有拾花生、拾山芋、拾稻穗、拾菜拾蘿蔔的,只是少了點。那時拾麥穗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大人、小孩超空超閒,農村普遍現象。我和兄弟姐妹父母都拾過。
小時候,家住膠東半島的農村,村莊不大,半面是山,半面是平原,不到200戶人家。
我村的地理位置,正好處在周圍村子的中間。於是學校便成為聯中,設有小學、初中和高中部。
很多老師是住在學校的,學校有食堂,我村派專人負責給老師們做飯。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年夏天,社員們把麥子收割完後,老師都要帶領我們去麥地撿拾遺落在地裡的麥穗。
一大片麥地裡,全是一到五年級的小學生,一人一個從家裡帶來的小簍子,一邊撿拾麥穗,一邊說笑著,還互相交流著搓麥穗的技巧。
從地上撿起一個麥穗,放兩個手掌裡來回搓揉(有技巧的能一下搓兩個麥穗)然後嘴貼兩個相對的手掌,用力一吹,麥皮輕飄飄地就飛走了,把剩下的麥粒放嘴裡咀嚼,軟糯香甜,回味無窮。
等老師查看了地裡沒有了麥穗時,我們便排著隊把麥穗交給老師,老師再和生產隊怎樣算帳,就不得而知了。
只知道,撿拾麥穗是件歡樂無比的事情,總是盼望著夏天麥子快成熟,快收割...
我們沒撿過小麥,但是我們撿過玉米、撿過黃豆、撿過高粱、撿過穀子、也撿過水稻等其他糧食作物的,雖然沒撿過小麥,但是我們這裡的農村也種小麥的,只是小麥種植的面積很小,而且小麥地管理的很好,基本上小麥地也沒有雜草的,收割小麥完小麥在裝車的時候,根本用不上小孩老人去撿的,那時候生產隊沒有外出打工的,生產隊的勞動力也多,都是生產隊社員跟車撿的,而且撿的非常乾淨。
在我們老家的農村,只所以小麥種植面積少,原因就是小麥產量很低,但是,還必須要種一點小麥,因為,當時的生產隊不種小麥的話,就吃不上白面的,而我們不是小麥主產去,交公糧是不用交小麥的,也就是多種點小麥,就能多分點白麵粉的,小麥種少了,就少分點白麵粉的,還是因為小麥產量低的原因吧,小麥種植的面積還是不多的!
至於撿玉米、撿黃豆、撿穀子、撿高粱、撿水稻等,那是年年都撿的,基本上就是生產隊把一塊地的糧食收割回來,也是生產隊的社員先撿一遍之後,才允許老百姓去撿的,老百姓撿的也不用交給生產隊了,也是誰撿的誰拿回自己的家,那個時候,我們生產隊有101公頃(晌)多一點的耕地,而且與其他生產隊的耕地都是相連的,到了糧食收穫的時候,家裡的男女老少,只要有時間都會出去撿糧食的,那個年代,到了秋天的時候,地地相連,一往無邊,家家戶戶都會撿回一些糧食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直白的說,我是當時農村鎮上居民,每年學恔都要在農忙時組織支農,生產隊管頓飯,幫生產隊收割,加撿穩。也有放學後撿麥穗拿回家的,那時我們地方,生產隊是不準撿地裡糧食的,只有等他們社員把麥穗杆收走後,才能進地,不然叫偷盜。我們撿穗主要是桔杆堆裡好撿,地裡也有。明知是不對,只能偷偷摸摸,也被社員收繳過小背簍。也知道是佔據了大家的利益,但自私心那時佔據了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