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解放前四川地區有袍哥,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麼來的?_四川袍哥現象分析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說: 袍哥組織非常出名的當屬賀龍元帥,袍哥是哥老會這樣的幫會組織在四川地區的稱呼,晚清社會動蕩…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說:

袍哥組織非常出名的當屬賀龍元帥,袍哥是哥老會這樣的幫會組織在四川地區的稱呼,晚清社會動蕩,這樣民間的秘密組織得到迅速發展。他的組成人員主要是社會中下層人士,比如破產的農民,小手工業者,遊民等。

四川袍哥各堂口設有內八堂、外八堂,內八堂是核心領導層,主持重大事務,按常例設12位大爺。外八堂由內八堂領導,有十個序列,稱「十排」(十牌),當年賀龍是「十排老么」。實際只有八牌,因為袍哥避忌四牌和七牌。

做袍哥大爺,一般都是當時當地有權有勢的人物,為了維護財產和特殊利益而加入袍哥,平時給兄弟們小恩小惠,說幾句公道話,給自己樹立主持公道的形象。

漸漸袍哥大爺們威信很高,甚至知縣也要禮敬他們三分。袍哥也是用仁義禮智信組成五堂,仁字號,義字號……。

袍哥也是有嚴厲的幫規,甚至對行禮和語言等瑣碎都有規定,講禮節,講禮語比如:怪道昨夜燈花爆,卻系來了大英豪。大弟迎駕來遲了,還望仁兄要涼高。這是歡迎語。袍哥在稱對方碼頭時叫「貴龍碼頭」,自稱「蔽碼頭」或「小碼頭」,稱對方父母用「令尊大人」,「令堂」,……,更不可能容忍成員幹土匪勾當,否則受到的懲罰相當嚴厲。袍哥的規定詳細而服人,這有益於整個組織的發展,可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幫辦紅白喜事是袍哥的基本活動,很能收買人心,遇到貧苦人家,會給予金錢上幫助,遇到有錢人家,辦事裡外都幫打理的妥妥噹噹。

這個組織也時常開會:單刀會(紀念關公),中元會,團年會,茶會,月會,開香堂等。茶館則是袍哥們公共活動中心。

清朝肯定是禁止袍哥活動的,而各地袍哥走貨又要相互聯繫,所以就有了暗語。

結仇叫「結梁子」,報仇叫「拿梁子」,調解仇怨叫「搭臺子」,雙方和解叫「撈梁子」,招了口供叫「拉稀」,酒叫「燒衝子」或「火靈子」或「黃湯子」,肉叫「片子」,

作為民間團體在當時有它積極的一面,但是害群之馬也很多。幫會組織裡誕生了很多紅色袍哥,也有出了不少無惡不作的匪徒。

1909年,17歲的賀龍,在湖北恩施用騾馬運鹽巴,經當地同盟會員又是袍哥首領唐伯義介紹,加入袍哥組織,與其他兄弟一起參與反清鬥爭。有一回賀龍被抓,袍哥舵把子鄧淵如,變賣家產,買通官府,營救賀龍,全了袍哥的「義」。

賀龍常年在外奔波,與各碼頭袍哥大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們都很喜歡這位「小老么」。1911年,賀龍回老家與本縣女子徐月飴結婚,賀龍有三個姐姐,三個姐夫都是袍哥組織的成員,大姐夫谷虎成了那一帶的龍頭大爺。一家人拉起了一支民團武裝,聲援辛亥革命。

1914年,留日青年陳圖南到賀龍家鄉發展「中華革命黨」,賀龍用「賀雲卿」的名字登記加入。1916年,賀龍帶著袍哥兄弟,在石門縣號召1千多農民,組成「湘西討袁獨立軍」。從此,袍哥領袖兼革命黨人的賀龍開始了戎馬人生。

袍哥裡走出來的優秀人士還有王伯高(解放前夕犧牲),徐茂森,杜重石等,他們中有人寧可犧牲性命,也不輸氣節。

當然組織中也有罪行累累的,比如綿陽大袍哥左漢章,此人從小家貧,但因為是家裡獨苗,父母嬌慣他,少年時不愛讀書,就愛和人稱兄道弟,17歲經人介紹加入袍哥,20歲就帶著200人的兄弟幹起了土匪勾當。左漢章工於心計,喜怒不顯於色,發展很快,民國時期,勢力一度涉及十餘縣,招納當地土匪頭目,自成一袍哥體系,無惡不作。

可笑的是,此人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驚嚇而死,全國解放在即,他也知道自己末日來了,在家寢食難安,終日喃喃自語,最終因驚嚇過度,一命嗚呼了。

再介紹一位,重慶大袍哥石孝先,人稱石三,從小就是個惹事生非的主,還弄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因為太年輕不能出山當大爺。父親石青陽管不了他,就想著給他娶個兇悍的媳婦,期望能管住他。還真找到一個叫金淵女子,家裡是做生意的。金淵很厲害,石三很怕她,但是金淵有兩個不學無術的哥哥,每每石孝先要幹一些勾當,就和金淵報備,和金二哥金三哥在一起。

金淵也控制不住了,父親又把他送黃埔軍校去,是黃埔第三期學員,沒畢業就被學校開除了,之後父親又把他送義大利留學3年多,直到父親病逝才回重慶。

石孝先利用父親的背景,把持著袍哥界,目中無人,蔣介石沒辦法把他秘密放在公館裡「讀書」。

1949年,重慶解放,石孝先嚇得肺病發作,咳血不止,解放前半個月他還搞了個10萬人遊行,他一直在想會不會殺他。結果重慶解放第三天,石孝先大吐血而亡,「徒子徒孫」還想給他大辦喪事,結果被壓下去,石孝先和普通人一樣下葬。

從以上正反兩面可以看出,袍哥雖然組織結構複雜,論資排輩嚴苛,但是無法真正約束組織內成員的行為。

在中共的宣傳影響下,很多袍哥都參加了革命,解放後,袍哥的一般成員自行回家參加工作,不予追究,對於參加反革命的頭目嚴懲不貸。

對於袍哥,在當時社會環境下誕生的組織,我們還是更多看到他們中很多人,不怕犧牲投身抗戰中,不少人為國捐軀。

關中客說:

提到江湖這個詞,我們首先聯想到的是武俠小說中那些仗劍走天涯的俠客,刀光劍影,行俠仗義。說到民國時期的江湖,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青幫」和「洪門」。但是對於川渝一帶的人們來說,他們的江湖是由「袍哥」所書寫的。民國時期的「袍哥會」,與「青幫」、「洪門」並稱為當時的民間三大幫會組織。其中,「袍哥會」的成員被大家稱為「袍哥」。

「袍哥會」作為一個非官方的秘密社團組織,其幫派精神,集會的利儀或規範,都深深地影響了川渝地區的精神文化,乃至川渝一帶的方言。「袍哥會」與那些由地頭蛇組成的黑幫勢力有著本質的區別,民國時期,川渝一帶曾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口加入到了這一組織。他們中不僅有當地的知識分子、軍隊人士、政府官員,還有社會底層的農民、乞丐、苦力、做小生意的人等。他們在日常的交往中,使用隱語和暗號交流,並遵循一套自定的教義規則,形成了一個具有一致身份認同的江湖聯盟。

「袍哥會」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就被取締的組織,已消失七十餘年,雖然早已不在江湖,但江湖卻一直有它的傳說。正是因為人們對「袍哥會」的真實面目缺乏了解,所以人們對「袍哥會」的傳說編撰得越來越神化,以至於「袍哥會」早已失去了其原本的面目,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了解「袍哥會」, 是了解川渝地區近代社會的必修課。

關於「袍哥會」的起源,現無確考。大部分學者認為,「袍哥會」的前身是四川地區的哥老會。哥老會是近代中國活躍於長江流域,聲勢和影響都很大的一個秘密結社組織。關於哥老會的源頭,根據對官書、檔案等相關文史資料的研究,多數學者認為哥老會系由川渝一帶的「嘓嚕」演變而來。

川渝地區因明朝末年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清朝初年,清廷採取強制手段將其他省份的百姓移民至四川。到了乾隆後期,入川移民中一部分人因各種原因失去生活來源,成為遊民。為了生存,他們便結成團夥在陝南、湘鄂西、貴州、雲南等地的州縣場市,或偏僻的道路地區,或在江、河、湖上,帶刀搶掠民間財物,並從事賭博、殺人、放火、強姦等各種犯罪活動。這些異姓結拜團體,被稱為「嘓嚕」,其成員被稱為「嘓嚕子」。 「嘓嚕」並無嚴密組織、章程,也無明確政治目標和信仰。

到了嘉慶年間,四川、湖北等地發生了白蓮教起義。當時大批的「嘓嚕子」加入到起義軍之中,有些「嘓嚕子」甚至還成為了起義軍的主力和首領。比如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十月,四川達州爆發了徐天德、王登廷、冷天祿、王三槐領導的起義。

隨著白蓮教起義的失敗,「嘓嚕子」在各地遭到了清廷的殘酷鎮壓。但他們並未消亡,繼續在各地活動,甚至不少人還滲入到清軍與衙役之中。同時,他們也意識到,一盤散沙是無法與官府對抗的。為了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加強內部的組織聯繫,他們逐步大量吸取早已傳入四川的天地會的組織形式與聯絡辦法,或直接與天地會信徒融為一家。到了清道光年間,逐漸發展成為了幫會組織「哥老會」。

「袍哥會」對自身的起源,也有一套自己的詮釋。在「袍哥會」內部有一本堪為經典的書,叫《江湖海底》,又稱之為《海底》、《金不換》。根據《海底》的說法,明末鄭成功退到臺灣後,將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並於公元1661年在臺灣金臺山明遠堂開山立堂,開始了秘密結盟,該組織被定名為「漢留」。為此,鄭成功還寫了一本《金臺山實錄》,裡面詳細規定了組織內部的規則,以及用來聯絡彼此的黑話。到清軍攻克臺灣的時候,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為了免於秘密被發現,就把這些早期的文獻《金臺山實錄》封到了鐵匣子裡,沉到了海裡。

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四川瀘州永寧(今敘永)人郭永泰在福建遊歷的時候,從一戶漁民的家裡發現了此書,於是花了一千錢(大概一兩銀子)將此書買了下來。當時和這本書放在一起的還有一枚玉石印章,其內容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印」,郭永泰花十兩銀子把這個印章也買了下來。

哥老會成立的標誌是開山堂,即一個哥老會獨立組織的成立儀式。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郭永泰在四川永寧開藎忠山,始有山水香堂,以「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的印信相號召,標誌著「哥老會」的誕生。同年,郭永泰把《金臺山實錄》整理印行。因為這本書是打撈自海底,被稱之為《海底》。

天地會也有類似的故事,《海底》和鄭成功有關係嗎?學者作了很多的努力也沒有找到直接的資料,無法證實。或許是郭永泰根據天地會規則,自己編造出來的。天地會作為「反清復明」的組織,是清廷的重點打擊對象,郭永泰藉助於天地會在民間的影響力發展自己的同時,又想規避和天地會的關係,於是編造了這麼一個說法。而把「哥老會」的歷史和鄭成功聯繫起來,即能提高「哥老會」的地位,又強調了「哥老會」是比天地會更正宗的反清組織。

郭永泰的故事表示了「袍哥」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的。事實上,郭永泰的《海底》刊印以後,哥老會開始了四處開設山堂。除了郭永泰首開藎忠山外,還有李雲久開青城山,彭立山開回龍山,顏鼎章開大峨山,李煜清開巍峰山,胡文翰開九成山,張聯弟開華陽山,彭煥如開飛龍山,等等。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整個川渝地區幾乎山堂林立。

成立哥老會組織被稱為「開山堂」,該組織的總部稱做「公口」,又叫「碼頭」。組織內部一般分為八個等級:大爺叫「龍頭大爺」、「舵把子」;二爺基本是軍事的角色;三爺主要管理內部事務;沒有四爺這個角色,至於原因一說是當年陳近南在雅安開精忠山的時候,四爺背叛了,另一種說法是「四」和「死」諧音,不吉利;也沒有七爺這個角色,原因是「七」和「截」近音,也是忌諱。

因此,上四排一般是指大爺、二爺、三爺和五爺,這其中的五爺又分為紅旗五爺和黑旗五爺,黑旗五爺管外,紅旗五爺管內。然後下四排就是老六、老八、老九、老么。在《海底》這本書中,記載有口令、旗幟、排陣、會場布置等信息,袍哥開會或舉行儀式會場呈四方形,人們是站在四方的。

關於「袍哥」名稱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根據《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含義來的;第二種說法是「袍」與「胞」諧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第三種說法是當年關二爺被逼降曹之後,曹操贈予了關二爺很多金銀財帛,而他僅僅只收了一件錦袍,穿上錦袍時還要用舊袍罩在外面。曹操問其原因,關二爺告訴曹操,舊袍是我大哥玄德所賜,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舊袍。當然,無論哪種說法,「袍哥」都以講豪俠、重義氣、解衣推食、急人之急相號召,又以舊禮教的五倫八德為信條。

「袍哥」的組織形式屬於橫行組織,即所謂的「兄弟道」,以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信條。其聯絡的聚點,最初稱為「山頭」、「香堂」,隨著參加的會眾日益增多,才由「山頭」、「香堂」改為「碼頭」(又叫「公口」、「社」)。

「碼頭」分為五個堂口,即仁、義、禮、智、信(又稱威、德、福、智、宣)。參加五個堂口的人,性質分別不同。參加仁字旗的是舊社會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參加義字旗的是有錢的紳士商家;參加禮字旗的是小手工業勞動無產者;至於智、信兩堂的人,都是當時社會中「最低級」的體力勞動者。當時一個流行的說法就是「仁字講頂子,義字講銀子,禮字講刀子」。

在「袍哥」的組織辦法中,有些規定顯得莫名其妙,如操下等職業的娼妓、燒水煙、修足匠、搓背、理髮、反串的男人等,按規定不能參加「袍哥」;還有盜竊的小偷,妻子亂搞男女關係的,母親再嫁的,也都遭到鄙視,不能參加「袍哥」。但是搶劫財貨的土匪流氓卻又可以參加「袍哥」,按照他們的說法,搶劫對象是貪官汙吏,屬於「渾水袍哥」。

「袍哥會」之所以能在川渝地區大規模發展起來,和這一地區的基層百姓構成有很大關係。明清時期,朝廷對地方的治理主要依靠精英階層,如鄉紳等利用宗族的權力,還有就是保甲制度。清初的移民政策造就川渝地區的人員構成不同與其他地方,移民的流動性使得川渝地區的宗族勢力十分薄弱,這就給「袍哥」組織與地方精英與保甲制度爭奪地方權力提供了可乘之機。清鹹豐、同治年間,適逢亂世,「袍哥」乘機在川渝地區擴大勢力範圍。

對於清廷來說,他們自然意識到「袍哥」組織帶來的危害性,但是他們又束手無策。如果派遣軍隊去進剿,「袍哥」隨即解散混跡於百姓中難以識辯,所以清廷對於四川幫會日盛的情勢難以控制。當時的「袍哥」已經發展到了官僚階層,可謂是無孔不入。清末重臣左宗棠曾感慨說:「入會者自紳商學界,在官入役,以及勞動苦力群,不逞之徒,莫不有之。」以至於有一種說法,川渝地區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男子都與「袍哥會」有關係。擁有如此龐大全面的會眾背景,「袍哥會」在川渝地區的興旺可想而知。

「袍哥會」雖然分布面廣,但仍有很強烈的反清情緒。清鹹豐年間爆發的以四川為主戰場的李永和、藍朝鼎、李藍農民起義,前後歷時六年,起義軍的的基本力量就是「袍哥會」。之後發生在川渝地區的歷次以反洋教為中心的反清教案,其主力也是「袍哥會」,如「一紳二糧三袍哥」就是四川最大教案,即大足教案的主力。

清朝末年,四川瀘州的「袍哥大爺」佘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東渡日本,面見孫中山,成為堅定的同盟會員。回到四川後,他帶領袍哥弟兄四處發動起義,意圖建立反清復漢的新政權。數次起義,數次失敗,最終不幸被俘,將要處以死刑。「袍哥會」的兄弟們為救大哥,先是前往衙門頂罪自首,後又籌謀法場劫走佘英。可惜,兩次計劃都以失敗而告終,佘英與兄弟先後赴死。但是他們的死並非毫無價值,一場聲勢浩大的四川保路運動隨之而來,最終實現了推翻滿清政權的革命目標。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四川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反抗腐敗的清朝政府,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袍哥會」是其中的主力。然而,一意孤行的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志會代表蒲殿俊、羅綸等人,查封同志會和鐵路公司,並用武力鎮壓請願群眾,死傷數百人,造成「成都血案」。

同盟會成員龍鳴劍、「袍哥大爺」秦載賡等人認清了鬥爭的形勢,立即召開了各路「袍哥會」共同參與的「攢堂大會」。會議商定,一旦成都有變,各路英雄群起響應,共同反抗趙爾豐的殘暴統治。「成都血案」發生的當夜,龍鳴劍翻越城牆,巧用水電報通知各路「袍哥」。一夜之間,成都城外遍地」袍哥」,趙爾豐的統治岌岌可危。清廷見趙爾豐的鎮壓兵力不足,便從武漢調動新軍入川,想儘快平息這場騷亂。清廷怎麼也不會想到,湖北新軍前腳剛入川,武漢便爆發了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大清王朝。因此,「袍哥會」也算是終結滿清政權的主要推手之一。

民國以來,「袍哥」中開始出現「職業袍哥」和「半職業袍哥」,其成員、職業也逐漸複雜化。「職業袍哥」一般專門從事袍哥活動,各堂各公口,從執事大爺當家管事到么滿十排,都有他們的身影,俗稱「光棍」。「職業袍哥」的行為一般有例規,每日定時坐在公口茶館,與兄弟夥碰頭聽消息,俗稱「一個老鴉守一個灘」。 他們加入「袍哥會」的目的是解決生計問題,儘量增加收入,所以難免會做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情,「職業袍哥」也被稱為「渾水袍哥」。

「半職業袍哥」也稱為「清水袍哥」,一般擁有自己的事業,有固定的收入來源,但必須依靠「袍哥」組織才能維持自己的事業,他們基本從事的都是合法活動;「渾水袍哥」大多以袍哥組織聚眾為匪,他們大多聚集在偏遠的鄉鎮,散則為民,聚則為匪。他們的頭目被稱為「老搖」或「邊棚老闆」。他們也分堂口,聚會稱為「武堂子」。四川達州渠縣的「袍哥」首領範紹增是「渾水袍哥」中名氣最大的,少年時即入禮字袍哥,在綠林「拖棚子」。公元1919年爆發的「護國運動」中,率眾投軍。後來又投靠了第二國民革命軍楊森部,官至師長,其部屬多來自「渾水邊棚」。

雖然「袍哥會」被宣布為非法組織,但是這個組織卻又為政府服務,地方上的許多事物也需要它來運轉。於是「清水袍哥」便成了川渝地區鄉村權力結構中的重要骨幹,他們往往是作為地方鄉紳,為自己的牟利的同時完成一些政府的職能任務。比如四川金堂縣的「袍哥」首領賀松以低廉的價格承包了當地徵收屠宰稅、市場稅等稅的事務,然後再以高價轉讓出去。他還私設關卡,向過往的商販徵收布匹稅,糖稅等。即便政府擁有稅務部門,但仍不得不藉助賀松這樣的「袍哥」來幫助他們完成包稅任務。在「清水袍哥」的眼中,是瞧不起「渾水袍哥」的。

抗戰爆發後,淪陷區的國民政府機構大量遷往四川,原本以長江中下遊為主要活動區域的洪門、青幫組織也隨之遷來,他們與川渝地區的本土幫會「袍哥」相互滲透,一些幫會中人便竭力宣揚洪門、漢留(哥老會)源出一家,皆為鄭成功首創之說,使得四川的「袍哥」組織狀況變的更為複雜。

於是,「袍哥會」開始逐漸廢止其經典《海底》中規定的儀式程序,改行新禮;同時,還放寬入會人等身份的禁限,可以自由新建「公口」,不受堂口限制,自由參加,不講班輩,也不限堂口,組織總社,統一全堂」公口」等。一時間,「袍哥」組織泛濫,會眾數量猛增,聲勢更加浩大。軍政人員、黨派頭目、社團首腦、鄉保長、富商士紳、教育文化人士及地痞無賴紛紛組成堂口,借「袍哥會」勢力以自重。民國時期,當過四川省省長、成都大學校長的張瀾就是「大袍哥」。

國民政府眼見「袍哥會」的勢力發展壯大,對自身的政權造成威脅。先後於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兩次以危及社會安定為由下令解散「袍哥會」,四川省政府也先後發出《懲治哥老會締盟結社條例》、《懲治哥老會實施規章》。然而,對於那些地方官來說,僅僅只是照轉而已,未敢認真執行,四川各地的「袍哥會」繼續發展,以至於成為地方實力派的政治工具。

對於抗戰後期的四川來說,城市鄉鎮,無地不有「袍哥」組織。事實上,到了民國後期,「袍哥會」已成為各派地方勢力的政治工具。無論在稅捐承包、派系傾軋、甚至地方議員、省參議員、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的競選中,「袍哥會」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公元1946年,重慶在選舉第一屆參議員時,參加競選的人中就有五六十名來自「袍哥會」。其他的參選者感覺前途無望,於是花費重金去請求「袍哥」退出選舉,但「袍哥」始終堅持「不為利所動」。據統計,四川省議員中的「袍哥」比例一度達90%。

與此同時,一些以混跡於鄉鎮的地痞惡棍、慣匪為主體的「渾水袍哥」,則漁肉鄉裡,欺凌善良,搶劫掠奪,無惡不作。甚至有些還淪為土匪,成為地方公害。解放後,這些鄉鎮「袍哥」還受到當時國民黨殘餘勢力的利用,多數參加了反共武裝暴亂。隨著四川的全面解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民主建政等工作的陸續開展,「袍哥會」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已不復存在,曾在川渝地區民間流傳數百年的「袍哥會」最終解體。

解放後有人做過專門統計,整個川渝地區的「清水袍哥」和「渾水袍哥」總數曾達1700萬,相當於當時四川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當時的大部分四川成年男子都與「袍哥會」有聯繫。「袍哥會」是時代的產物,在時代的變革中,已消亡七十餘年。但是它對川渝地區的文化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川渝的方言中含有大量的「袍哥」暗語。至今,「袍哥人家,從不得拉稀擺帶」的俗語還在川渝地區廣為流傳。

平陽狐狸奇談社說: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風緊,扯乎!」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江湖黑話,而最懂江湖黑話和綠林切口的當屬四川人。四川人不但懂還能說,而且天天說年年說。

比如出賣朋友叫「點水」,鼓勵加油叫「紮起」,折了面子叫「臊皮」,無法無天叫「天棒」,共同承擔叫「打平夥」,遵守規矩叫「落教」,闖蕩江湖叫「操社會」。這些曾經的江湖黑話和綠林切口,如今已成為四川話的一部分,人人都能說,這是四川話的一大特點。

所以但凡到了四川重慶一帶,你會經常聽到朋友之間互相「紮起」,親戚之間經常「打平夥」。老一輩教導小一輩時,你也會聽到什麼「狗日的天棒娃兒」,「不落教的東西」,「小小年紀操什麼社會」。

四川人講四川話,四川話中多黑話。當然這並非因為四川人喜歡「操社會」,都是「不落教」的「天棒」,這些語言習慣的形成與 100 年前流行於四川重慶一帶的袍哥組織有關。

袍哥從何而來,說法不一!有說是以前川渝地區打家劫舍的強盜,有說是天地會的分支,無法考證。

無論是打家劫舍還是反清復明,都是刀頭舔血的勾當,殺頭的買賣,自然都是秘密進行。加之入會者多為底層百姓,自然難以留下足夠多的確鑿史料,無法追究其緣由,也在情理之中。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師傅陳近南為天地會的總舵主,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平生不見陳近南,自稱英雄也枉然」嘛。天地會「拜天為父,拜地為母」,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天地會與四川袍哥乃至哥老會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團漿糊。

清朝嘉慶年間發生的白蓮教大起義,袍哥便深度參與其中。白蓮教起義失敗後,連同袍哥在內的民間組織遭到清政府的嚴厲鎮壓。為了求存,袍哥不得不借用白蓮教、天地會等成熟組織的組織結構和經驗,加強自身的組織建設,這是袍哥形成的一種說法。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遍及大江南北的哥老會是天地會的分支和變種,而在四川地區的哥老會成員則稱為袍哥,這是袍哥的另一種說法,二者之間在相互獨立,相互從屬,還是在相互融合中共同發展,不得而知。

袍哥的源流無法考證,但活躍在晚清民國的社會中,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清末的各種反清鬥爭中,無論是四川的保路運動還是辛亥革命,到處都能見到四川袍哥的身影。抗日戰爭時期, 350 萬川軍出川抗日,中間也不乏四川袍哥。

四川袍哥與中國古代民間其他的秘密社團相比,有一系列極為顯著的特點。

一是參與的廣泛性。上至士紳商賈,下至平民百姓,軍隊官府還是流氓強盜,無所不包。

據統計,解放前四川有 1,700 萬袍哥, 10 個四川人中便有 4 個是袍哥。這種廣泛的參與性和社會基礎,使得袍哥內部的江湖語言體系廣泛地融入到四川方言中,這是極為罕見的文化現象。

同時,袍哥組織尊奉武聖關公,講義氣,重交情,為朋友兩肋插刀,一呼百應。這也深刻地影響了川渝地區的民眾性格,即所謂的「袍哥精神」。若去中國足球在成都或重慶的體育場,那山呼海嘯般的聲浪,便可見一斑。

解放後,政府取締一切會道門,所有幫會組織集體退出歷史舞臺,無論是青幫洪門天地會還是四川袍哥,都是如此。

《詩經》有言「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又道「袍」同「胞」,故稱「袍哥」。這麼看來,原本江湖氣十足的四川袍哥,似乎又多了一絲溫情默默的人情味。

殘陽餘暉3說:

袍哥是民末清初成立的民間組織。宗旨是反清復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就成了公開的民間組織。民國袍哥始鼎盛起來。袍哥的成分複雜,可以說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上至軍警憲特下到販夫走卒。像《》哈兒師長》的樊哈兒就是袍哥,他拉隊伍時,兄弟夥都來給他紮起。

舊時的場鎮就有個袍哥舵爺。我聽母親說大舅舅也是袍哥。但他的輩分不高 ,是那場鎮的老么(就是幫有錢人打雜的),每逢地主收租他就去幫人家刨穀子。聽說舅舅的心有點黑,借出的穀子就把量鬥刨得平平的,收租時那量鬥卻堆得滿滿的。外公聽鄉鄰說了,就跳起腳去罵舅舅,舅舅冒火竟然向外公動手。媳婦兒鎮上的老人說原來鎮上也有袍哥。

鎮上袍哥管事的,一天到晚都坐茶館裡喝茶,鎮上有啥擱不平的事就來找他理論擱平。若是事情擱平了,事主就得拿錢請客,酒桌上由袍哥大爺主持讓衝突兩家握手言和。原來坐圖書館,看過一本關於袍哥的書,袍哥開始是反清復明的民間組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袍哥組織才公開了,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加入,沒有背景的人加入袍哥就是找個靠山。

四川的袍哥比較鼎盛。基本上每個場鎮都有袍哥,袍哥的主事者多半是有錢人,因為有錢才有勢嘛。像《哈兒師長》裡的樊哈兒,本來是某場鎮的街頭青年,但他的交際較廣泛;一旦拉起隊伍,他的那些袍哥兄弟夥就來了。該劇對袍哥的描寫基本寫實,「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至於說吃麻將之類就是詼諧搞笑了。謝謝題主的提問。

殘陽餘暉3

文字拾荒人說:

袍者,長袍也,這是針對短衫而言。短衫一般是指苦力,穿長袍的人自然是社會上有頭有臉,又有些江湖氣息的人,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漂白後的商人。在四川的哥老會成員被稱為袍哥,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取《詩經。無衣》:「與子同袍」之義,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說是袍與胞諧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兩種解釋大致相同。

在當時的四川地區,袍哥組織卻是一隻家喻戶曉,令人聞而生畏並且在之後的革命事業中起到過很大影響的隊伍。袍哥們經常說的一句話「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是指很乾脆,一言九鼎。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袍哥,是指有一定社會地位,亦正亦邪的一群人。

因之前欣賞過吳天明導演執導的電影《變臉》,電影帶有川渝地區濃厚的江湖色彩,多有提及「袍哥」這一元素,饒有興趣,故查閱資料細究一二。

一、形成與發展

何謂袍哥?《詩經》有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或曰:「異姓如同胞,見面稱哥弟,取『胞』『袍』諧音之義。」意即只要加入袍哥組織,就能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生死與共的兄弟。

在四川,人們習慣把民間幫會哥老會的組織成員稱為袍哥,而加入哥老會又叫「燒袍哥」、「嗨袍哥」。李子峰的《海底》指出:「哥老會或稱哥弟會,亦為天地會一支,其成立在乾隆年間。同治時,平定粵亂以後,湘勇撤營,窮於衣食之途,從而組織各團體,於是哥老會之勢力始盛。」

哥老會勢力的最盛地方,在四川、兩粵、兩湖等省,揚子江沿岸各省次之,其他各省,沒有一處不有其會員。實際上,袍哥源於巴蜀移民社會,是近現代社會失序的產物。從清代至民國,巴蜀社會處於混亂無治狀態,哥老會這種江湖幫派組織應運而生,並廣泛滲透於巴蜀社會各個角落。作為巴蜀隱秘社會,袍哥的活動受到官府的鎮壓,其開山立堂等活動多秘密進行。

清同治年間,四川宜賓王靄廷曾在外地參加哥老會組織「金華山」,回鄉後秘密建立「真戎山」,直到光緒末年,袍哥的各項會事才在一些地方逐漸受到政府允許。據《宜賓縣誌》記載:「至光緒後期(約1906年後),經府、縣默許,宜賓城及府屬各地哥老會轉為公開活動。」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先生十分重視會黨工作,在他的指示下,四川同盟會積極聯合袍哥,「在川西,同盟會設立『漢流改良自治會』,以羅致群眾,作為同盟會的外圍組織。」

二、壯大與分布

袍哥組織創立之後,「由於民族矛盾激烈,廣大人民產生了強烈的排滿情緒,而哥老的各項活動又能和廣大的群眾相結合」,所以袍哥組織得到迅猛發展,開山設堂遍及貴州、雲南、甘肅、湖南、廣東等省,尤以四川開山最多,「各省漢留之盛,莫過於四川」。

先後有方安瀾開「蓬萊山」,郭禹欽開「華嚴山」,李雲九開「青城山」,郭永泰開「藎忠山」,彭立山開「回龍山」,彭煥如開「飛龍山」,顏鼎章開「大峨山」,胡文翰開「九成山」,張聯弟開「華陽山」,李煜華開「巍峰山」,黃華成開「大寶山」等等。這些開山者及袍哥組織,都與清兵發生過多次壯烈戰鬥,給滿清王朝以很大打擊。

到清末民初,袍哥勢力得到進一步壯大。「即四川省會一區,仁字旗公口,就至三百七十四道之多,禮義兩堂不與焉。至各鄉區各保,與夫臨路之腰店,靡不設有公口,招待往來者,目不睱接。故民間有『明末無白丁,清末無倥子'之謠」,足見袍哥人數之眾,勢力之大。

清王朝倒臺後,袍哥的政治目的已達,袍哥組織逐漸演化為社會團體,在全國各地正式公開開山立堂,設立公(堂)口。特別是抗戰時期,各省「漢留」除在淪陷區秘密活動外,大部分都集中在川、黔、陝、甘、青、寧等地公開活動。

四川的袍哥發展尤為迅猛,各地紛紛開山設堂,建立袍哥組織。主要計有:廣漢侯少煊、郫縣鍾次方、灌縣董如松、綿竹趙竹三、什邡馬崑山、簡陽劉惠安、大邑劉文彩、威遠周興武、潼南陳南平、大足王公輔、榮昌張烈武、江津周化成、合江夏之時、合川楊作蘭等。

重慶作為抗戰陪都,袍哥組織更是碼頭林立,堂口眾多,其中的袍哥組織計有:

(1)仁字總社,負責人張永隆、田德勝、石孝先。雖名為總社,其實對其它區縣仁字袍哥沒有約束力,且內部矛盾重重,很不統一。

(2)義字總社,以楊紹軒、馮什竹為社長,陳蘭亭為名譽社長。總社下又分孝義社、義聯社等。

(3)禮字總社,以何佔云為社長,範紹增為名譽社長。各地設禮渝分社。

(4)智字總社,負責人穆珊和等。加入的人不多,各地有分社。

三、發展壯大的契機——有一定的「政治力量」色彩

在巴蜀近現代史上,反洋教鬥爭、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以及抗日戰爭中,袍哥都有其獨特的貢獻。後來進入軍隊時,就如同水滸傳中,朝廷對梁山好漢的招安,袍哥從地方勢力轉換為政府軍隊,開始得到正規組織和訓練。其實袍哥隊伍裡不乏很會打仗的人,政府一面拉攏他們,一面也是在吸引有勇有謀的優秀人才充實壯大軍隊。然而,袍哥絕對不算是軍閥,甚至連指揮中心權利也沒有。

舊中國的四川袍哥充盈於各地各階層。從組織勢力和人數來講,四川袍哥在全國的秘密社會組織中都是比較少有的。到1949年,成都和重慶是袍哥組織最發達的地方。公口、分社和支社在成都就有一千多個。雖然重慶的袍哥組織比較少,有五百多個;但是重慶的職業袍哥卻達到將近十萬人。

四川保路風潮與辛亥革命中,袍哥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民國成立後,四川袍哥轉入公開活動,在四川,「省會一區,仁字旗公口至三百七十四道之多,禮、義兩堂不與焉。至鄉、區各保,與夫臨路之腰站,靡不保有公口,招待往來者,目不暇給。」當時的巴蜀宛若袍哥王國。民國時期,雖然袍哥被多次限制、取締,但還是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在四川軍閥爭戰中,袍哥滲透於軍隊,並在民國政府黨、政、軍組織結構之中都有發展,形成其獨特的社會力量。

哥老會發展到後期,在所謂「袍哥要操亮,必須把官當」的口號下,加緊與國民黨省縣鄉各級黨、政、軍、警相結合,四川的基層政權幾乎為哥老會的頭目所包攬。基層的市息、鬥口、屠宰稅等,均由當地的袍哥堂口承包。地方上的惡霸、土匪、煙幫、賭場和妓院老闆莫不與袍哥有牽連。四川的革命黨勢力遠不及反動勢力強大,經常遭到鎮壓和破壞。

廣大群眾生存艱難,政治上又得不到伸張,急需一個能拯救他們出苦難的力量。袍哥的口號便是劫富濟貧,反對貪官汙吏和反動統治者,提倡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對參加的人進行保護或免受欺壓。這些正符合廣大群眾的迫切需要。

袍哥在其發展中,也曾作為國民黨反共的重要工具。新中國成立後,作為一種幫派組織被鎮壓、取締而最終退出巴蜀社會的歷史舞臺。

四、清水袍哥與渾水袍哥

袍哥作為秘密社會組成部分,其成員良莠不齊,根據袍哥社會行為與社會性能分為「清水」袍哥與「渾水」袍哥。

清水袍哥一般有固定職業,且多由當地有權有錢有勢的官僚士紳組成,在民眾中有一定聲望,常為民眾主持公道。據1949年印的《四川幫會調查》顯示:「清水袍哥大多是有正當職業的,社會地位較高的,是比較『奉公守法,講義知禮』的人,其中工商業者、開明士紳、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居多,只有個別下九流分子。渾水(混)袍哥多從事不正當職業,成份比較複雜,惡霸、土匪、強盜,三教九流無所不有,但都為非作歹,其中主要是職業土匪。」

「清水」袍哥一般扮演著巴蜀近現代民間社會的重要角色,扶危濟困,維持社會秩序等。「清水」袍哥與「渾水」袍哥不同:「清水者皆有恆業,官紳子弟,亦有側其間者,不過藉以聯絡徵逐。渾水者則殺人越貨,直是盜賊,然不敢入城。城內皆清水一種,豪霸者有之,從無搶劫不軌之舉。」

「渾水」袍哥一般是一些殺人越貨、打家劫舍的土匪,常遭到民眾的鄙棄。晚清至民國時期四川土匪猖獗,這與「渾水」袍哥有重要關係,這對巴蜀近現代社會以及巴蜀民眾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四川曾流行如下民謠:「仁號一紳二糧,義號買賣客商,禮號又流行如下民謠:「仁號一紳二糧,義號買賣客商,禮號又偷又搶,智號儘是扯幫,信號擦背賣唱。」

由此可見當時巴蜀「清水」袍哥、「渾水」袍哥成員身份、地位、性質良莠不齊的情狀。事實上,袍哥在近現代巴蜀社會的真實情形,以及這種「清水」袍哥與「渾水」袍哥的社會性能劃分也許要複雜得多,他們的角色常相互轉化:「清水的『金帶皮』袍哥,即金指錢,皮有面子,這種人把錢揮霍完了,或無面子了,被渾水兄弟夥一拉,就去幹搶劫、販毒、窩贓等事,自己變成渾水袍哥。而渾水袍哥搶劫、販毒、窩贓發了財,或拉隊伍作軍官,有的買田買房,在家閒居,成了地方上的士紳、工商業者、社會上的知名人士,另立公口,搖身一變為清水袍哥,不再參加土匪活動。」

不同於清水袍哥,渾水袍哥則是以打家劫舍、「關圈拉肥」等土匪行為為主的袍哥組織,他們多繼承了袍哥前身的匪性,「始乎賭博,卒乎竊劫」「以盜竊為武差事,賭博為文差事」。渾水袍哥實際上是土匪袍哥。渾水袍哥成分比較複雜,大多屬於禮字公口,多從事不正當職業,惡霸、土匪、強盜,三教九流無所不有,為非作歹,其中主要是職業土匪。晚清民國時期,巴蜀之地土匪猖獗,民間俗稱「棒老二」多為渾水袍哥。

袍哥是中國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條件產物,從十七世紀中葉產生到二十世紀中葉消亡,經歷了三百餘年的歷史。袍哥是明末清初民族矛盾非常尖銳的條件下產生的,以「反清復明」為宗旨,以會黨為組織形式,以農民、小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為主體的民間秘密團體。

它具有封建性、秘密性和特殊性。其早期是一個政治性組織,民國以後逐漸轉化為經濟性的黑社會組織。

聰穎星空WGT說:

袍哥是解放前四川等西南地區特有的民間組織,源於清末民初的哥老會。後借用《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的詩句改稱為「袍哥」,提倡「汗衫打夥穿,婆娘打夥睡」的所謂袍哥義氣。

袍哥首領稱為「舵把子」,副首領稱「三爺」,「二爺」這個位子是留給關公關二爺的。也沒有「四爺」,因為楊四郎是個叛徒。袍哥人家從不拉稀擺帶,對於不講義氣的叛徒懲罰很嚴厲,通常是「三刀六個洞」,要他死得很難看的。

重慶、成都地區的袍哥組織,其形式與全省其他縣市相類似,是橫行組織,即所謂「兄弟道」,以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信條。

聯絡的聚點,最初叫「山頭」、「香堂」,隨著參加的會眾日益增多,才由山頭、香堂改為「碼頭」(又叫「公口」、「社」)。

碼頭要分五個堂口:「仁、義、禮、智、信」(又稱威、德、福、智、宣)」。五個堂口是五類性質的人參加:仁字是舊社會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義字旗是有錢的紳士商家,禮字旗是小手工業勞動無產者。有幾句概括特徵的口頭語:「仁字講頂子,義字講銀子,禮字講刀子」。

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口頭語:「仁字旗士庶紳商,義字旗賈賣客商,禮字旗耍槍」。至於智、信兩堂的人,都是舊社會中「最低級」的體力勞動者,不過其組織辦法中,有些莫名其妙的規定。

如舊社會被認為操下等職業的娼妓、燒水煙、修足匠、搓背、理髮、男藝人演女角等類人,都規定不能參加袍哥,還有搞盜竊的,妻子亂搞男女關係的,母親再嫁的,也都遭到鄙視,不能參加袍哥。但是搶劫財貨的土匪流氓卻又可以參加(他們自圓其說是「搶劫對象是貪官汙吏,那些是渾水袍哥幹的」)。

每一個公口(堂口)的組成份子為十排:頭排首腦人物稱為「大爺」(又叫「舵把子」,如行船掌舵之人)。大爺中除了「龍頭大爺」或「坐堂大爺」之外,還有專司賞罰的「執法大爺」,另處還有些不管事的「閒大爺」。二排是一個人,稱為「聖賢二爺」,這是大家推舉出來的人正直,重義守信的人,隱譽為桃園結義的「關聖人」,但這個人一般在碼頭上不起作用的老好人(「聖賢」與「剩閒」諧音)。三排中有一位「當家三爺」,專管內部人事和財務收支,尤其在開香堂時,負責安排規劃各類事務,這是一個全碼頭的重心人物。五排稱「管事五爺」,分「內管事」、「紅旗管事」、「幫辦管事」、「閒管事」。「內管事」即「黑旗管事」,必須熟悉袍哥中的規模禮節、江湖術語,辦會時,由他掌管禮儀,唱名排坐,和傳達舵把子的吩咐。「紅旗管事」專管外交,負責接待三山五嶽,南北哥弟,在聯絡交往中,要做到來有接,去有送,任務相當複雜。袍哥中有兩句流行口語:「內事不明問當家,外事不明問管事」。五排以下,還有六排的「巡風六爺」,在辦會期間或開設「香堂」時,他便專司放哨巡風,偵查官府動靜,負通風報信的專責,八排九排的人,平時專給碼頭上各位拜兄跑腿辦雜事,一到開設香堂的會期,他們最為忙碌,聽從當家三爺的支配提調,全碼頭就靠這些人上下跑跳,十排又稱「老么」,老么還要分「大老么」、「小老么」(大爺、三爺的兒子,又稱「鳳尾老么」)從一排起到十排止,總稱為「一條龍」。在成都,一般碼頭都稱「公」和「社」,社還要分「總社」和「分社」。

用戶何生華說:

袍哥是社會中流行的一股不好的勢力,看過《傻兒司令》都知道,樊傻兒拉起來的隊伍,都是一些流氓爛崽,相當於黑惡勢力,但是,都是鄉裡鄉親的,經過樊傻兒的調教,變成了聽話,百依百順的人,像樊傻兒打重慶歌樂山的時候,全得他的袍哥們,在那裡舉起旗幟衝鋒,最後取得勝利!歌樂山這一仗打出了袍哥們的氣勢和威風,也使人想起出門幾桿槍,上陣父子兵,袍哥也能夠打天下的傳奇故事。從此,樊傻兒打天下的他的袍哥組織成的一支袍哥隊伍,樊傻兒的名氣大增……

四川達州人說:

袍哥不僅是四川與重慶有,湖北湘西貴州雲南陝南等地都有。

袍哥清朝初期就有。最初是民間基層零散組織,後因白蓮教起義被附帶鎮壓,基本隱藏起來並滲透地方。清末開始發展,普遍具備反清意識形態。1911年保路運動興起,袍哥組織公開化,得到四川軍政府的支持。隨後迅速與大小軍閥結合,蓬勃興盛起來。1930年代在四川和重慶就擁有最少1500個碼頭,約90%的成年男子都參加了袍哥。1950年後基本消失。

袍哥沒有統一組織,以行業或者地域為界限,大體以縣、鄉為主。以龍頭大爺、管事三爺為主要管理人,大部分是八排九排的普通成員。

袍哥主要經濟來源:1、經營茶館,與人說和。2、佔據碼頭,收取規費。3、提供保鏢。4、囤積貨物。5、走私軍火、運輸私鹽。6、收其他碼頭的拜山費。

袍哥也分清水,渾水。清水袍哥,從事各種正規的職業。渾水袍哥,以打家劫舍販賣鴉片為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306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