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晚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的屈辱歲月,可就是這段屈辱歲月中也曾出現過一抹亮色: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的阿古柏侵略軍在英、俄兩大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入侵新疆。當時已70歲高齡的老將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徵,從而成功保住了我國六分之一的國土。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在屈辱的晚清時代實在是一場難得的勝利。當時的清王朝正值多事之秋。左宗棠的功績與才能甚至在國際上也得到了認可。
就在阿古柏入侵新疆五年前清政府剛結束與英法聯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在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前一年太平天國才剛被鎮壓,波及皖、蘇、魯、豫等省的捻軍起義此時尚未被鎮壓,陝甘等地的回民武裝也趁機紛紛起事......阿古柏就是趁清王朝如此內憂外患之時侵入新疆的。1870年阿古柏越過天山攻陷北疆的烏魯木齊以及吐魯番盆地等地。1871年7月4日沙皇俄國趁火打劫佔領伊犁地區。
正當清政府準備出兵收復新疆時日本政府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3000人進犯臺灣。一時間中國的東南海疆和西北邊防同時告警。這時左宗棠一針見血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式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非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中國的山川形勝皆起自西北,棄西部即棄中國」。
左宗棠要收復新疆面對著兩大敵人:一是在明處的阿古柏侵略軍,二是幕後的英、俄帝國主義。首先要解決的第一目標就是阿古柏。阿古柏侵略軍其實根本不是哪個國家的軍隊,而是浩罕汗國滅亡後逃出來的一群流竄犯。阿古柏剛到新疆時身邊不過只有五十個侍衛。按說正常情況下這樣一小夥流竄犯根本不可能成什麼氣候。阿古柏其實是趁清王朝內憂外患之時依靠英、俄的支持才得以佔據大半個新疆。
阿古柏作為外來者在新疆實行殘暴的統治。這激起了當地維吾爾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各族人民的憤恨。阿古柏建立的所謂「哲德沙爾汗國」即使在疆域最大時也從未完全佔領整個新疆地區。當清政府被內憂外患攪得焦頭爛額而無暇顧及時阿古柏也許能佔到一些便宜,可當清政府下決心反擊時其實還沒開打就已註定了阿古柏必然失敗的下場。1875年左宗棠根據新疆的敵情和地理特點制定了「先南後北」、「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
左宗棠在肅州(今酒泉)集結起了以道員劉錦棠部、都統金順部、提督張曜部為主的七萬西徵軍。這七萬西徵軍並非全部參與了入疆作戰。實際入疆與敵接戰的是以劉錦堂部為先鋒的三萬精兵,而左宗棠自己則統率20餘營在星星峽以東擔任警戒作為戰略預備隊。左宗棠認為收復新疆之戰的要點就在於兵不貴多而貴精。左宗棠一開始就意識到要戰勝阿古柏這樣的流竄犯並不需要太多的兵馬,而是一定要優中選優挑選精兵強將。
真正令左宗棠困擾的是後勤補給問題:軍餉從哪兒來?糧草從哪兒來?武器從哪兒來?左宗棠在給朝廷的奏章中明確提出:「糧、運兩事為用兵西北最為要緊者」。簡單來說就是要把解決糧草軍餉的籌集和運輸作為重中之重。左宗棠在出兵之前大概算過他率領的七萬大軍每年需要餉銀約六百萬兩。如果再算上出關運糧的經費實際上的開銷在八百萬兩左右。這還沒將諸如整編軍隊、汰弱留強所需要的補償費、士兵回到原籍的路費等等計算在內。
此外收復新疆後當地的治理建設、安撫人心等工作又需要一大筆錢。當時內憂外患國庫空虛的朝廷只能撥給左宗棠五百萬兩的軍費。左宗棠只好請早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就為自己籌備軍餉的胡雪巖出面向洋人借款。胡雪巖以江蘇、浙江、廣東海關收入作擔保先後六次借得外債1870萬兩白銀。左宗棠借到錢後並沒採用傳統的後勤供應模式,而是創造性地通過俄羅斯商人採糧:他將清軍的後勤採購和軍糧運輸的艱巨任務承包給了俄羅斯商人。
英、俄支持阿古柏無非不過是想趁機在中國攫取好處。阿古柏在英、俄兩國眼中無非不過是拿來利用的棋子。其實英、俄兩國更想看到的是阿古柏和左宗棠打得兩敗俱傷好讓自己趁機攫取更大的好處。左宗棠從俄國人手中買糧就使自己和俄國實現了商業利益上的捆綁。當時俄國商人從伊犁地區徵糧高價賣給左宗棠。這讓坐收漁利的俄國巴不得左宗棠和阿古柏打得越激烈越好。
俄國人有俄國人的算計,左宗棠有左宗棠的算計。這樣做不僅降低了俄國在外交上對阿古柏的支持,而且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軍糧食轉運的困難。俄國商人前前後後幫左宗棠採購和運輸了1500萬斤糧食。除了從俄國人手中買糧之外左宗棠還讓軍中老弱在哈密開墾屯田,同時又從甘肅、蒙古等地採購糧草運送到巴裡坤、奇臺等地。左宗棠還為此在歸化(今呼和浩特)和肅州(今酒泉)分別設立北局和南局負責糧草運輸補給事宜。
當時中國經過洋務運動已能成功仿製一些洋槍洋炮。當時西北地區的西安機器局和蘭州製造局就是中國早期的近代兵工廠。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中所用的槍、炮、彈藥多採自於這些中國早期近代軍工企業。左宗棠還從廣東、浙江招來專家和熟練工人。在這些人的指導下西北軍工企業開始製造抬炮、仿造德國的螺絲炮......這就解決了西徵大軍的武器裝備問題。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既然軍餉、糧草、武器的問題已解決就該動兵馬了。左宗棠根據新疆的敵情和地理特點最終總結制定了「先南後北」、「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緩進就是準備好了後勤等工作再發動攻勢;急攻就是進攻的速度一定要快且一擊致命。戰略確定後關鍵是要找到能準確執行戰略的精明將領。當時朝廷推薦了兩個人:景廉、金順。左宗棠認為景廉無應變之才;金順可以為將,但不適合作為大將。最終左宗棠選定了劉錦棠統一指揮前路各軍。
1876年8月上旬劉錦棠部在金順部配合下採用聲東擊西的戰法一路迫近到烏魯木齊北面的重地古牧地(今米泉),接著在掃清敵方外圍據點後用大炮轟塌城牆衝入城內。劉錦棠部在此戰中殲敵五千餘人。1876年8月18日烏魯木齊克復後左宗棠命劉錦堂部駐守烏魯木齊:一方面防止阿古柏軍北犯;一方面繼續清剿山中殘敵。與此同時左宗棠又命金順部揮軍西進:一時間昌吉、呼圖壁、瑪納斯北城之敵皆聞風潰逃。
1876年9月初金順部開始進攻瑪納斯南城,隨後劉錦堂、伊犁將軍榮全相繼率部增援會攻該城。11月6日清軍攻克該城後天山北路被阿古柏佔領的地區已全部收復。1877年4月14日收復了烏魯木齊的劉錦棠部自烏魯木齊南下達坂城。與此同時張曜部自哈密西進,記名提督徐佔彪部出擊巴裡坤。劉錦棠部於4月19日攻破達坂城,隨即分兵一部助攻吐魯番,主力部隊則直搗託克遜。駐守在託克遜的阿古柏次子海古拉於4月下旬棄城西逃。
這時張、徐兩部也已連克闢展、勝金臺等地,吐魯番守敵白彥虎望風西竄,馬人得率部投降。至此清軍在半個月內連克兩道防線、殲敵萬餘。戰爭進行到5月下旬時左宗棠的西徵大軍已取得收復新疆的決定性勝利。眼見大勢已去的阿古柏在庫爾勒服毒自殺。阿古柏長子伯克·胡裡在英國的扶持下稱王。1877年4月14日左宗棠以劉錦棠部為」主戰「之軍,以張曜部為」且戰且防「之軍長驅南進逼近敵軍的大本營喀什。
到了1877年10月份劉錦棠部以勢如破竹之勢馳騁兩千餘裡相繼收復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南疆東四城。至此盤踞在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和闐(今和田)、喀什噶爾南疆西四城的敵軍已成孤立之勢。12月中下旬劉錦棠部又連克喀什噶爾、葉爾羌、英吉沙爾,伯克·胡裡逃入沙俄境內。1878年1月2日清軍攻克了阿古柏政權在新疆的最後據點和闐。
左宗棠收復新疆,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創造了歷史上的奇蹟!
擊敗阿古柏的戰爭,可以用十二個字形容:戰略高超,準備充分,執行到位!
1、左宗棠的戰略設計,精妙絕倫
(1)背景
1864年,大清面臨內憂外困,太平天國剛被鎮壓,西北地區又開始大亂。
遙遠的新疆「起義」四起,很快出現了五個「割據政權」,分別在喀什葛爾(喀什)、和田、庫車、迪化(烏魯木齊)、伊犁。
割據政權的興起,讓俄國人和英國人異常激動,他們要在大清身上收割更多的「肉」,新疆是個不錯的選擇。
很快,英國人支持的阿古柏勢力,吞併喀什葛爾、和田和庫車,這三個地方都是南疆的區域。看到勝利來得這麼容易,阿古柏勢力又在1870年控制了迪化周邊地區。
英國人的「代理人」阿古柏取得的輝煌戰果,完全刺激了沙俄,他們不願意錯過「大口朵頤」的機會,一邊和阿古柏勢力「接觸」,一邊在1871年直接出兵佔據伊犁。
伊犁可是清朝設立「將軍府」的地方,這生生打了大清朝的臉。
1874年,面對新疆的情況,大清朝廷出現了一個大爭論:要海防,還是要塞防?
李鴻章等人主張注重海防,練水兵,買大船,防英法等國。
而左宗棠提出了著名的「海塞並舉、東西都防」的論斷,並指出「先塞防後海防,先西邊再東邊」。
在左宗棠看來,新疆不收復,陝甘清軍就會被長年牽制。新疆一丟,華夏的西大門就沒了,無論是沙俄還是大英帝國,都可以俯衝而下,通過河西走廊威懾中原大地。
其中,左宗棠的一段內容相當打動人,大意如此:新疆並非不毛之地,如妥善經營,可長期固守。「剿撫兼施」、「糧、運並籌」,收復新疆,並非難事!
從左宗棠的觀點可以看出,此人極具戰略眼光,比李中堂眼高一籌。而歷史的行進,再次證明了左宗棠當時的英明。
最終,朝廷同意了左宗棠的觀點,並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但時,收復新疆,不是過過嘴癮就可以,要面對錢少、兵器少、地方遠的三大難點,如何克服?
(2)左宗棠是個「戰略大師」
左宗棠沒來過新疆,但在這之前,他認識一個堪稱偉大的人,那就是林則徐。
左宗棠對新疆的了解,最早就是從林則徐那裡了解到的。如果收復新疆之前林則徐沒死,一定會被左宗棠聘為顧問的。只是,林則徐已經死去25年了。
仔細分析新疆局勢,左宗棠的兩大目標先後出現,一是阿古柏,二是沙俄。第一目標肯定是阿古柏。
阿古柏侵佔了南疆、東疆的吐魯番、北疆的迪化。
阿古柏的主力軍在南疆,北疆的迪化周邊的實力稍弱,這就讓左宗棠有了兩個選擇:一是進入哈密後,向南疆進發,打垮阿古柏的主力軍,然後再調頭攻擊烏魯木齊;二是進入哈密,向西北前進,進入古城(奇臺),一路向西,經吉木薩爾、阜康,再進攻古牧地(米泉一帶)、迪化。
三思又三思,左宗棠選擇了第二種路線,先取迪化為中心的北疆,打敗阿古柏在北疆的勢力,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先聲奪人,提升信心;二是北疆地區是糧倉,後勤補給更為容易。
所以整體戰略為「先北疆後南疆,先阿古柏後沙俄」,而配合這一行動的策略是:緩進急攻,
這就是高手,一出手就是綿裡帶針的穩步推進的殺招!
一出手,就是一篇新的「隆中對」。
2、左宗棠很注重後勤,準備充分
到新疆作戰,路途遙遠,補給艱難,花費甚巨!
左宗棠如何解決銀子、補給、兵器?
(1)錢從哪裡來?
左宗棠很注重後勤,他明白打仗就是打錢的道理。
但是,朝廷很無奈,只能解決200萬兩,各省的支持量只有300萬兩,就這500萬兩白銀,可能一個北疆都打不下來。
朝廷說,自己想辦法,可以借洋人的。於是,左宗棠從外國人那裡借了500萬兩。
1000萬兩能把新疆收復嗎?不能,完全不夠。或許,這才是李鴻章解決不了的問題,沒錢怎麼打?
但是,左宗棠志在必得,邊打仗邊籌措,在紅頂商人胡雪巖的協調下,左宗棠在1877年、1878年、1881年三次借洋人的款項875萬兩白銀,總計借了洋人1375萬兩白銀。與此同時,借了胡雪巖等華商的846萬兩白銀。
資金能夠及時到位,這讓左宗棠後來的戰爭順利了很多。
(2)兵器從哪裡來?
到新疆打仗,武器裝備得跟得上,英國支持的阿古柏武器不差,俄國人的也不錯。
左宗棠為了保證武器的及時供應,設立了西安機器局和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這兩個單位專門製造洋槍洋炮。
有人說,當時的中國能自己生產嗎?可以,左宗棠從廣東、浙江招來專家和熟練工人,可以製造火槍,可以製造抬炮,而且還能仿造德國的螺絲炮,還有後膛七響槍。
已有軍隊的一些武器,加上西安和蘭州的武器製造局,解決了大軍的裝備問題。
(3)糧食從哪裡來?
糧食方面,左宗棠策劃得非常不錯,總共有五個來路。
第一,讓軍中的老弱,直接在哈密開墾屯田。如此,既優化了隊伍結構,也保證了一定吃糧問題。但是,缺陷是,種的糧食夠六七萬軍隊吃半年。
第二,從甘肅直接採購運送過來。
第三,從蒙古採購運送到巴裡坤、奇臺。
第四,直接在哈密地區、奇臺、吉木薩爾等地採購
第五,買俄國人的。這個很絕,一邊和阿古柏打仗,一邊去買沙俄的糧。有人說,沙俄為什麼要賣?為了錢。據說,沙俄免費從伊犁地區徵的糧,賣給左宗棠賺大錢。在他們看來,左宗棠不見得能幹過阿古柏,賣點糧掙點錢,沒啥錯。左宗棠和阿古柏打得越激烈越好,如此,沙俄才可以坐收漁利。好算計!
解決好了錢、糧、武器的問題,接下來就看左宗棠的表演了!
3、左宗棠的軍隊:緩進急攻,執行到位
(1)收復迪化(烏魯木齊)周邊的區域
1876年4月,左宗棠一聲令下,西徵軍六七萬人向西而去。
當時嚴格按照戰略制定,到達哈密後,分兵兩部分,一部分有劉錦棠率領,總計25營地,目標直指迪化;一部分有提督徐佔彪和張曜率領,守住奇臺、巴裡坤、哈密一線,防止敵人向東竄來,襲擊哈密,繼續作亂。
一切說明,在左宗棠的 總指揮下,在劉錦堂等人執行下,從1876年8月13日開始,四天解決古牧地,8月18日一天解決迪化守軍。
但頗為波折的是,從迪化向西,在瑪納斯受到了頑強的阻擊,左宗棠屬下金順部和伊犁將軍榮全部,為了奪得頭功,協作性有些差。
即使如此,歷經兩個半月,在11月6日搞定瑪納斯。
可以這樣說,從大軍出發開始算,7個月收復北疆(伊犁地區除外)。從8月13日開始進攻古牧地算,不到三個月,收復北疆。
當消息傳到四面八方時,阿古柏慌了,左宗棠的人為何這麼厲害?他決定率眾守住南疆。
(2)收復南疆
得知北疆丟了,阿古柏調兵遣將,達坂城、吐魯番、託克遜三地部署重兵。
來過新疆的人知道,達坂城是烏魯木齊通往南疆的出口,吐魯番是哈密通往南疆的要道,託克遜是吐魯番和達坂城去南疆的必經之地,這三城就像一個「Y」字型,都在交通要道上。
採取「緩進急進」的策略,準備要充分一些,打仗要快一些猛一些。所以,從1876年11月,準備了一個冬天,1877年四月,開始進攻這三個重鎮了。
在內地打了無數仗的劉錦堂等人,計謀百出,阿古柏的所謂重兵,竟然沒能抗住半個月,就丟盔棄甲,三城盡失。四個字形容阿古柏 的軍隊:潰不成軍!
劉錦堂等人貫徹左宗棠「剿撫並舉」的策略,告訴打了敗仗的俘虜們:回去吧,我們行仁義之事,不處理你們,好好生活!
這樣的舉動,讓俘虜們感激涕零,一個個成了義務宣傳員。不得不說,這一招很高,要比阿古柏高太多了。
阿古柏更慌了,本來人在喀喇沙爾(現在的焉耆縣),直接逃往庫爾勒。逃過去沒幾天,就在當年的5月30日死了。
這下群龍無首,亂得一塌糊塗。
左宗棠讓人做好準備,直取南疆。
這一路下去,勢如破竹,到1878年1月,阿古柏勢力控制的南疆北疆,全部收復。
消息傳回,朝野震驚,老左這仗打得太漂亮了。此時的李鴻章是何感受?應該相當難堪,如果聽他的,新疆就會永遠地丟了。
從1876年4月,6萬多大軍出發開始,一年八個月完成新疆大部分地區的收復。如果按照1876年8月作戰開始,一年五個月,收復新疆。
來過新疆的朋友,如果有過自駕遊就非常清楚了,從南疆到北疆,光是開著越野車跑,都花費不少時間,何況當時的情況?
這是奇蹟,也是左宗棠創造的壯舉。
奇蹟能繼續嗎?
(3)左宗棠:誓與沙俄決一死戰
左宗棠西徵之時,雖然第一步的目標放在了阿古柏身上,但他明白:沙俄才是硬茬子!
繼續推進戰略,緩進急攻,南疆部隊安排好後續事宜,準備一路北上了。
悲催的事來了,清政府不知道受了誰的蠱惑,竟然派人去和沙俄談判。
談判的人叫崇厚,在1879年8月17日,和沙俄籤訂了《裡瓦幾亞條約》。
條約規定:伊犁城給大清,霍爾果斯以西、特克斯流域、塔城地區齋桑湖以東土地,都劃給俄國;賠償二百八十萬兩白銀;給予各種通商優惠政策。
這個條約,把左宗棠氣得夠嗆,朝野罵聲一片。
左宗棠怒道:「按條約所言,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裡間皆俄屬部,孤注萬裡,何以圖存?」
朝廷也火了,認為崇厚談判有大問題,不準!並下了斬首命令,後來此人捐了30萬兩白銀,饒了性命降了職務。其實,誰都知道,崇厚就是代人受過了,不殺才是正常的。
1880年4月,左宗棠讓大軍分成兩路從南疆殺回,一路從烏什北上,由劉錦堂率領;一路有張曜率領,從阿克蘇北上。金順部守住天山北路,防止沙俄殺到迪化地區。
當年5月,左宗棠從總指揮部肅州(酒泉)抬棺西進,誓與沙俄決一死戰。
沙俄也急了,除了調兵遣將支援伊犁外,還派了軍艦向東前來,給清政府以壓力。
這次慌了的是清政府了,下了兩個重要命令,一個是調回左宗棠,一個是派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和俄國人談判。
左宗棠非常氣憤,對外說道:「俄國人就是虛張聲勢,海軍過來也幹不了啥!看地形,分析戰事,絕對有一戰之力,可以收復我們的國土。」
但是,清政府並不敢冒險,堅持調回左宗棠,平了阿古柏的精銳之師,也禁止北上開戰。
曾紀澤談判前挺忐忑,但還是發現了俄國人的猶豫,他們也不想打,1878年停戰的俄土戰爭讓他們也受了內傷,他們無意開戰。
1881年2月24日,曾紀澤和俄國籤訂了《聖彼得堡條約》。
條約重要內容有:割讓出去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給沙俄,比之前少了很多。但賠償金額增加了近一倍,達到五百萬兩銀子左右。
不得不說,這仍然是個不平等條約,但清政府滿意了,畢竟敢於推翻前面的條約,又爭取了一些利益,算是讓損失少了一些。
只有69歲的左宗棠感覺壯志難酬,滿懷憤慨.....
回到題目,左宗棠西徵時的6萬多軍隊,為何能在一年半左右擊敗阿古柏?還是開頭那十二個字:戰略高超,準備充分,執行到位!
左宗棠收復新疆,最難攻克的,從來不是阿古柏,而是現實條件。
阿古柏的確很強,背後有土耳其、英國、沙俄的扶持,但他的強大也僅限於中亞地區而已。清朝再不濟,也是直接和英國、沙俄平起平坐的大國,怎麼可能搞不定一個他們扶持起來的狗腿子政權呢?
所以說,收復新疆的痛點,不在阿古柏身上。那麼左宗棠有哪些難以克服的困難呢?那就太多了。
困難一,朝廷不太支持。
雖說左宗棠收復新疆,是造福華夏的大好事。可問題是,這事兒對當時的清朝來說,未必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清朝當時被列強虐了一遍又一遍,但凡手裡有幾條船幾桿槍的列強,都敢來清朝敲詐一把。這可把慈禧太后給愁壞了。
因此當時塞防和海防之爭中,慈禧是更傾向於海防的。列強可以開船從天津登陸,隨後直奔慈禧的老巢而來,這事兒慈禧經歷過,所以她更害怕。
但是你說列強能從新疆那兒一路進軍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繼而抵達京城,我看這條路就沒那麼容易了吧?
所以說,從清朝自身的統治來說,慈禧更加支持李鴻章的海防論。她更加願意把資金投入到海軍建設中去。
所以說左宗棠嘴皮子都磨破了,老太后還是愛答不理。最後雖說也答應支持塞防,可問她要錢的時候,對不起,沒有!錢要拿去修園子,還得支持老李的海軍建設。
好說歹說,慈禧太后給左宗棠湊了200萬兩銀子,又讓全國各省合夥給左宗棠湊了300萬兩,合計500萬兩銀子。這點錢夠幹什麼的?去的是新疆啊,不是石家莊,這點錢連幾萬大軍的路費都不夠。
困難二,經費捉襟見肘。
由於政策上不太支持,直接導致左宗棠沒法子啟動部隊。這個時候的左宗棠,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有收復國土的想法,可幾萬大軍也不可能不吃不喝不領工資跟著你幹吧?
人家家裡可都是車貸、房貸、孩子培訓費要給,每個月的硬性指標得達到啊!所以說左宗棠要想出兵,就必須要先籌錢。
眼看著塞防計劃就要泡湯了,這個時候左宗棠找到了富商胡雪巖。胡雪巖這個人神通廣大,和各國銀行都有生意來往。
由胡雪巖牽線搭橋,左宗棠再以關稅作為抵押,總算先後從外國銀行借了3次款,合計1375萬兩,此外又從華商那兒借了846萬兩白銀。這才把軍費給湊足了。
左宗棠借款的對象,還是比較講究的,他專門挑利息高的銀行借款,比如說曾經向英國滙豐銀行借款。滙豐銀行擔心左宗棠打輸了還不上錢,所以會給英國政府施壓,從而導致英國不便插手幫助阿古柏。畢竟滙豐是他們自己人,而阿古柏只是狗腿子而已。
困難三,路途遠。
道阻且長,這個詞用在左宗棠收復新疆這件事上,再合適不過了。那時候交通沒那麼發達,別說鐵路了,連四輪車都沒有。
前往新疆,基本只能靠兩條腿。從肅州到哈密,就有1700多裡地要走。再從哈密進軍烏魯木齊,又是1300多裡地。還沒怎麼動手呢,大軍就得先走3000裡路。
攻克北疆以後,又要前往南疆,還是以千裡為單位進軍,這對軍隊士兵的體力要求非常高,一般人根本扛不住。
士兵身體強悍,勉強還能熬過去。可運送軍糧的後勤部隊,那可真的是吃盡苦頭了。他們的行軍速度遠遠比不上前線作戰的部隊,但是他們又必須要迅速趕上前線部隊,否則人家就沒飯吃了!就問你難不難!
困難四,吃飯喝水難。
剛才提了一嘴後勤部隊長途運輸的困難,進而會造成前線部隊吃不上飯的可能。其實除此之外,糧食購買渠道也是一大難點。
畢竟手裡的錢不多,運輸成本當然是能低則低,所以左宗棠的糧食採購點,必須要考慮運輸路線的問題。
- 第一,左宗棠在甘肅河西購買軍糧。這裡是軍隊出發的地方,可以從嘉峪關、玉門關運送到哈密。
- 第二,直接在新疆東部採買。這地方糧食有限,但是距離上比較方便,所以能夠解決緊急問題。
- 第三,向沙俄購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沙俄屯兵在附近,向他們購買雖然價格高,可極為方便。
- 第四,在蒙古進行採購。從蒙古草原直接運送到新疆東部的巴裡坤或者古城,也相對便利。
為了保證糧食運送得到保障,左宗棠在新疆設立了大量的運糧臺站,有點兒類似中原地區的驛站。
除了吃飯難以外,還有就是喝水難。幾萬大軍一起喝水,能瞬間喝光一條河有沒有?為此左宗棠做出了分兵計劃,讓劉錦棠、金順分別帶領一支軍隊先後出兵。此外又讓他們將部隊分成一千人一隊的規模,隔日出發,以此保障沿途飲水不會斷絕。
打仗是個技術活,不僅看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後勤補給也是重中之重。很顯然,左宗棠是個深謀遠慮之人,把這一切都給考慮進去了。
困難五,缺少武器。
阿古柏的軍隊,清一色配備的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洋槍洋炮。之所以說阿古柏強大,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反觀左宗棠手裡的楚軍,他們手裡的武器實在是太不起眼了,基本還是當年攻打太平軍時所用的舊式武器。
為此,左宗棠特地在蘭州設立了蘭州製造局,專門負責打造槍炮,專供收復新疆的西徵軍。同時左宗棠還從廣州、浙江抽調了不少武器專家過來,進行武器的製造和研究。
這期間,蘭州製造局仿造出了德國的螺絲炮和後膛七響槍。使得西徵軍在武器方面,和阿古柏的軍隊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
總結:關鍵是要有這個決心。
乍一看,收復新疆的工作繁雜且沒有頭緒,大多數人恐怕都不願意接這個活。畢竟收復了新疆,慈禧那邊未必給你好臉色,沒收復新疆,那左宗棠可就要遭各種批鬥了。
因此左宗棠能夠確立收復新疆的決心,這是難能可貴的!一個人,下定決心做某件事,才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確立好目標,堅定了信念,剩下的只有不斷努力了。
左宗棠之所以能在一年半內打敗阿古柏,其原因就在於八個字:緩進急攻(後方安定、糧草無憂、購買武器)、用人得當。但基礎還是統兵主帥左宗棠的個人作用。
(1)左宗棠收復新疆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其基礎在於左宗棠領導
某些人經常拿晚清「外戰不得力」「不敢對外一戰」歸結於這歸結於那。但說實話,軍人沒有為自己「苟安活命」找藉口的理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位要求、行業要求、人品要求!作為軍人既然皇帝已經下達命令,你就只有想:如何打好仗的義務和責任。
左宗棠的一生是軍事統帥、地方行政官員、改革者三位一體,但其根本的軍事統帥是作為軍人的面目,他的一生完全符合對「軍人」的要求。
縱觀左宗棠的一生,面對任何敵人只要清廷命令他出徵,還沒怯陣過;甚至清廷不讓他打,他照樣讓手下人先去打(例如中法戰爭中)事後尋求清廷承認。當然,在戰爭過程中,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戰術要求,清廷的某些命令他也沒遵守。
(2)反對某些無聊的言論:阿古柏乃烏合之眾
有人說「阿古柏集團又不是三頭六臂,不過一群烏合之眾而已」。其實,阿古柏藉助某些因素享有地理優勢,其戰鬥力在清朝正規軍之上,並非烏合之眾。浩罕國的軍事裝備、戰鬥力雖不如俄國,但萬餘名浩罕國的士兵加入阿古柏集團,對整個外國入侵軍隊的整個戰鬥力是有大規模提升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人會說出這種話?
這明顯是在嚼李鴻章在140年前吐剩下的饃!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李鴻章就公開說過,阿古柏乃烏合之眾。
但別忘了,李鴻章收復新疆前的態度是:阿古柏虎狼之師,左宗棠人老兵疲。新疆與伊朗(奧斯曼帝國)、俄羅斯、英國等勢力接壤,即使這次收復了也會丟失。當年,乾隆打回來就是錯的,每年300萬兩花費,用3000萬兩外債收回無用之地,只會造成國家衰敗。
此段是李鴻章在1875年到1876年,反對左宗棠收復新疆、對外借款時的總體言論。
但收復新疆後,卻將阿古柏稱為烏合之眾、稱白彥虎為流寇。
但如果真乃烏合之眾,為何沒有收復之前那麼反對?只不過是一種顯示自己比別人牛的語言而言。
收復新疆第二功臣
如果真的是烏合之眾,自阿古柏入侵以來,從1865年到1876年,清軍何以接連敗仗?烏魯木齊將軍成祿一直躲在甘肅不出?
如果真是烏合之眾,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還用得著親筆獻媚?真乃烏合之眾,英國、奧斯曼也不會大批援助軍火了吧。
由此,毫不客氣地說,左宗棠統帥西徵大軍能在1年半內解放大部分新疆地區,這在晚清歷史上是一個奇蹟!阿古柏軍隊裝備並不差、戰鬥力也不弱,並非烏合之眾。
左及麾下部隊代表那個時代封建制部隊的最強音,完克阿古柏。其有三個優勢:1、左自身是一個頂級戰略大師,從軍幾十年只有少數幾次戰術層面的敗績,戰役方面從未失手,天賜統帥之才;2、麾下部隊強悍,核心部隊湘軍及後期融入的回軍都是百戰之師,先後擊敗悍不畏死的教民大軍、機動靈活的捻軍以及太平軍的人海,對付騎兵軍團、暴民人海都很有經驗;3、裝備精良,配備了大量當時最先進的槍炮。反觀阿古柏,騎兵比不上為生存而戰的捻軍靈動,教民大軍抵不上身負血債的回軍兇悍,人口有限,人海更不如太平軍,唯有地利和外部援助。左經歷了前期幾十年的苦戰歷練,打阿古柏,應該算是最後的畢業大考,大獲全勝是理所應當的。
第一、後方支持度不同。
儘管起兵之初有過著名的左李海防、塞防之爭,但清廷中樞很快統一了認識,對左宗棠的西北用兵給予了大量支持,重臣文祥徵得西太后同意後不僅設立西徵專餉,還允許自行借外債,並授予左宗棠專權,使之事權如一,心無旁騖。當然,塞防比較接近清朝傳統邊防思想,更容易被清廷接受(文祥就曾在為左宗棠辯護時說徵西符合乾隆的遺願)。
相反,阿古柏出兵後其母國浩罕被沙俄吞併,他的哲德沙爾成了無根之木,一些論者只看到他受英國支持,卻看不到這區區支持力度不足以讓地廣人稀的這個羈旅「客國」對抗一個龐大的王朝和一支強大的軍隊,至於沙俄,圖謀的是趁火打劫,實際上並沒有直接幫助過阿古柏,甚至不妨說一直在拆阿古柏的臺。
第二、內部團結不同。
左宗棠部的6萬人中有他直系的左系楚軍,有少量湘軍(劉錦棠等部),有地方軍(如河南的張曜部),有少量八旗(他副手金順所部),還有民團等,甚至還有太平軍和捻軍的降眾(如桂錫禎部),但這些來源不同的部隊都完全聽命於左宗棠一人,如臂使指,幾乎看不到清軍在西徵之役中有過較大戰略、戰役思想分歧、衝突的痕跡。反觀阿古柏,因為是鳩佔鵲巢,原本邀請他的金相印等人不滿,勉強屈服於兵威的妥得璘、索煥章等地方勢力不滿,從陝甘寧青一路逃來的回眾更是心思不一,外敵不來還好,外敵壓境則不斷「出狀況」,從戰場情況演變也可看出,最初幾戰後阿古柏這邊就內訌不斷,最終實際上是自己打敗了自己。
第三、左宗棠後勤保障得力。
戰前左宗棠花了一年半時間準備後勤供應,不僅設立了蘭州這個總後方,囤積大量糧草輜重,而且設立蘭州機器局就近供應槍炮彈藥,甚至專門開設了一間製作軍服的新式工廠。在糧彈運輸上不僅沿途修路、設兵站,而且精打細算地普及用駱駝替代車馬以節省沿途損耗,這種被左宗棠稱為「緩進急戰」的打法針對性很強,看似建功緩慢,卻步步為營,耗死了對手。整個清代,戰爭中後勤保障的滯後屢屢誤事,左宗棠徵西是為數不多在這方面解決較好的。
第四、戰略戰術得當。
戰略上左宗棠一反清代在西域用兵先取伊犁的套路,而是先取烏魯木齊,再取北疆,最後取南疆,這樣不僅可以先奪取落腳地,震懾瓦解對方士氣,而且可以避免過早和沙俄發生直接衝突,從而令戰局複雜化;戰略上左宗棠強調加強野戰火力的綿密度,大量使用野戰炮和快搶,用火力轉移替代兵力轉移實現戰場遮斷,令擅長騎兵野戰的阿古柏軍隊越打越彆扭,最終土崩瓦解。
第五、政治頭腦勝過一籌。
左宗棠初戰告捷後便積極採用分化瓦解措施,對新疆當地各族首領、原清軍被迫投降將官和被迫歸附的地方豪強竭力爭取為己用,從而令阿古柏從浩罕帶來的親信和少數從陝甘寧青逃來的「回眾」陷入越來越孤立的境地,最終便如杜預所形容的那樣「數節之下,勢如破竹」,用較小代價和較短時間解決了阿古柏問題。
第六、軍隊素質不同。
左宗棠軍雖人數不多,但大多是經制之師,且經歷過發、捻、回諸役,戰鬥經驗豐富,訓練有素;阿古柏號稱二十萬大軍,其實真正訓練有素的核心專業化軍隊人數很少,佔多數的附和烏合之眾可以一起打小仗、勝仗,碰上大戰、血戰、拉鋸戰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左帥西徵,在到達甘肅之前,帶的是地瓜,此物餓了充飢、渴了當水果,又可保存,徵購也相對比較容易和便宜,另外,他的緩進激戰的總方針,也是便於後勤保障,沿途種樹,是準備長期作戰植被後人,修復坎兒井也是一樣的道理。
左宗棠收復新疆,一是有中華兒女不畏一戰的氣質;二是整飭軍隊並裝備先進化;三是有先北後南、緩進急攻的核心方略。
>>左宗棠,字季高,號湘上農人,今湖南湘陰人,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
公元1864年,新疆不斷發生暴亂,庫車、和闐、喀什等地先後建立地方割據政權。公元1867年5月,在英國的支持下,浩罕汗國首領阿古柏在新疆建立洪福汗國。沙俄見狀,以幫助清政府安定邊境為名,強佔伊犁地區,160萬平方公裡的新疆事實上已與中國脫離。當時日本又入侵臺灣,海防問題顯露。於是在朝廷上便有了海、塞之爭。「海防派」李鴻章等人認為新疆乃化外之地,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左宗棠則堅稱若不及時收復新疆,沙俄定會蠶食整個北方。最終左宗棠成功說服了慈禧,同意發兵新疆。
公元1875年5月,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新疆軍務。左大帥此次統率的西徵大軍來自五湖四海的九個省,共121個營,計8.7萬人。為了打勝此仗,左大帥還做了三件事,一是整飭軍隊;二是武器裝備先進化;三是練心練膽。此外,其明確新疆用兵的核心方略是:先北後南、緩進急攻。
左宗棠深知劉錦棠的軍事謀略才能,於是其親自坐鎮蘭州,而將西徵軍事大權全部交給劉錦棠。公元1876年4月,劉錦棠率軍出徵,兩個月後攻佔烏魯木齊,又一個半月攻佔瑪納斯城,阿古柏首次乞降。公元1877年4月,劉錦棠大軍收復吐魯番,一個多月後阿古柏在庫爾勒自殺。到公元1878年初,除伊犁外,新疆全境被收復。
左宗棠的西徵史中,其「抬棺西徵」被廣為流傳,也讓後世為之動容。
公元1880年2月,清廷任命曾紀澤赴俄專門為伊犁問題進行談判。左宗棠為了配合外交,在哈密設抗俄司令部,並做好了收復伊犁的軍事部署。同年8月,左宗棠抬棺西出玉門關,兵臨伊犁城下,擺出了決戰態勢。此驚世駭俗之舉,一來鼓舞了全軍士氣,二來震懾了一切內外之敵。
次年,沙俄和清政府通過多輪談判歸還了伊犁,新疆全境回歸祖國的懷抱,清廷於公元1884年設置「新疆省」。
左宗棠收復新疆,顯示了泱泱中華不畏一戰的氣勢,保衛了近六分之一的中華領土。
阿古柏以一介浩罕國僱傭軍首領的身份,能在新疆建立哲德沙爾汗國,其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有著強大的武裝力量,而是因為當時清政府正忙於鎮壓陝甘回民大起義,對新疆地區的叛亂鞭長莫及所致。俄羅斯與大英帝國出於各自爭霸中亞的利益,對阿古柏哲德沙爾汗國均先後給予承認,而俄國更是直接出兵以平亂為名侵佔了新疆北部重鎮——伊犁,可以說,清廷如果還對收復新疆猶豫不決的話,該地區就此被阿古柏與俄國瓜分的前景即將出現。
圖為阿古柏伯克
經過朝堂上爭鋒相對的廷議,及迫於國內外輿論的壓力。公元1875年,清廷以新繼位的光緒帝的名義,任命已成功平定回亂的陝甘總督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第二年春,左宗棠以心腹湘軍為主、輔以原新疆殘餘諸軍,合計近六萬人組成西徵軍,正式開始了收復新疆的徵程。
按照原議定計劃,西徵軍以湘軍大將劉錦棠為先鋒,先攻北疆烏魯木齊,而後擇機揮軍天山以南。此時阿古柏從各路情報中已知曉清軍的預謀,他讓被自己收留的陝西回軍首領白彥虎部,在烏魯木齊以東布防,充當抵擋清軍的第一道防線。自己則派軍駐紮達坂城和託克遜一帶,成為阻擋清軍前進的第二道防線。
次年春夏之交,激戰得以展開,劉錦棠部湘軍以收編的降將董福祥、張俊為先鋒,猛攻白彥虎部的防線,一鼓擊潰,乘勝拿下烏魯木齊,白彥虎推駐達坂城,企圖繼續頑抗時,清軍跟蹤追擊已到,在金順炮隊不斷轟擊、董福祥坑道挖掘同時進行的打擊下,白彥虎等死守月餘後,終於棄城遠遁,另一叛亂首領清真王妥得璘被清軍俘獲處斬。至此,北疆被清軍迅速控制。
經過一個冬季的修整後,劉錦棠揮師南下,與自本壘、哈密前來的徐佔彪、張曜兩軍合擊吐魯番,敵守將馬人得眼見眾寡不敵,直接領部下萬餘人出降。吐魯番被攻克後,通向南疆哲德沙爾汗國的大門已經被打開,此時各地的阿古柏部屬們人心惶惶,多有動搖瓦解者,當年四月,正在庫爾勒糾集軍隊的阿古柏,被軍心已亂的部下們殺死,他的兒子海古拉率一部分阿古柏生前心腹,攜阿古柏的屍體,逃往老巢——喀什葛爾,不想其兄伯克胡裡率軍在途中截殺了海古拉,奪取了搖搖欲墜的哲德沙爾汗國可汗的位置。
伯克胡裡企圖整頓軍心,再與清軍較量,他讓白彥虎等駐防庫爾勒充當炮灰,自己屯軍阿克蘇備戰。不想,白彥虎也不是善茬,對之陰謀洞若觀火,當劉錦棠七月筆記庫爾勒時,白彥虎悍然掘開都河,使庫爾勒城陷入一片澤國,自己則一路大掠百姓後,退往庫車。各路清軍雖被洪水襲擊,遭到了一定的損失,但是之後繞過庫爾勒洪泛區後,在庫車、阿克蘇和烏什等地連破敵軍,勢不可擋。十月間,清軍直搗哲德沙爾汗國的重心——西四城,這時沿路百姓群起響應清軍,紛紛圍攻各自駐紮的敵軍。伯克胡裡、白彥虎等已淪為「過街老鼠」,最終分別自葉爾羌和喀什葛爾逃奔俄國境內,喧囂一時的哲德沙爾汗國,就此在歷史舞臺上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