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早期都是物物交換,隨著社會生產能力的提高慢慢產生了貨幣。天然的貝殼因為便於計價,還非常漂亮可以作為裝飾品成為了貨幣!和金錢貨幣有關的,好多漢字都有貝字旁,比如說賈、資、貴、賦、財、賞等等。這裡的賈:有商人的意思,這裡的財:有人很有錢的意思。
貝幣的材質有很多種有玉石材質的
青銅材質的,黃金材質的最早是天然的貝殼
上圖為銅鎏金材質的貝幣
上圖是黃金貝幣
上圖是天然的的貝殼,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不去海邊撿?這是因為,能夠成為貝幣的貝殼種類很少,主要分布在,亞熱帶熱帶比較深的海域。不容易獲得。就像黃金一樣都知道好。但是不容易得到,而且,天然的貝殼還要經過打孔雕刻,才能成為貨幣。還有當時的人們出行非常不便,還要加工弄不好就搞破了得不償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並不是所有貝殼都是流通貨幣。
商代的貝幣,對貝殼是有明確的要求的:「大貝四寸八分以上,錢二百一十文,二貝為朋;牡貝三寸六分以上,直錢五十文,二貝為朋;么貝二寸四分以上,直錢三十文,二貝為朋;小貝一寸二分以上,直錢十文,二貝為朋。」
看到了嗎,不同種類的貝殼都有一定的要求,絕非撿到什麼就算什麼。
只有符合標準的貝殼,才會被選擇成為貝幣。
也就是說,可能一整個海灘都是貝殼,你找了一整天,只找到一二個符合標準的。
第二,貝幣絕對不是一個天然的貝殼。
官府找到合適的貝幣以後,會進行一個標準化的操作,讓他成為貨幣。
這個標準化操作就是進行打磨後再鑽孔。
打磨的目的是讓貝幣光滑防止割傷人,同時也可以藉此識別。
鑽孔的目的是便於攜帶,可以用繩子串很多貝幣。
大家應該知道,加工貝殼的難度很大,尤其在古代加工機械不足的情況下。
貝殼外表堅硬,內部脆弱,用力大了就會碎裂,用力小了又無法加工。
所以加工貝殼需要較高的技術,專業工匠才可以勝任,幾乎等於今天的首飾。
這種加工好的貝幣,普通人都可以一眼識別出來,不是那麼容易偽造的。
第三,偽造貝幣不值得。
任何犯罪都有個性價比!
在中東地區,盜竊的行為很少見。
為什麼?根據教法,盜竊是要被砍掉一隻手的。
就為了盜竊一點小錢,就失去一隻手,誰會做這種傻事?
同樣道理,商代的法律還不完善,刑法不多,而且都很殘忍,動輒就將人殺死或者弄成殘廢。
那麼,這同在中東盜竊是一個道理,如果偽造貝幣只是被抓捕坐牢一段時間,還可以接受,如果斬首或者弄殘就不值得了。
第四,有偽造條件的人不多。
古代住在大海邊上的老百姓,其實數量很少。
這是因為大海附近的土地,一般沒有內地的土地肥沃。
而且住在海邊容易受到颱風、海嘯等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得不償失。
說捕魚的話,商代捕魚還很落後,漁夫只能用很小的船在距離岸邊不遠處捕魚,就這樣也很危險,因為海上有風浪。與其這樣,還不如在內陸的江河湖泊捕魚,反正當時漁業資源極為豐富。
所以住在沿海的居民不多,而商代的交通非常落後,醫療也差,內陸人根本不可能為了偽造貝幣刻意跑到海邊去。
其實,商代的社會還很原始,那時候的人也老實。
大家記得《尋秦記》項少龍穿越回到古代的趙國,兩個農民老夫妻對他照顧。當年的人與世隔絕,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沒有今天商業社會老百姓那麼多壞心眼。
第五,貝幣使用的時間不長。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就已經被廢除了。
春秋早期,就出現了大量的金屬貨幣,後來更是越來越多:有鏟幣、刀幣、圜錢、楚幣。
顯然金屬貨幣更為堅固耐用,用幾百年都沒有問題,而且體積小便於攜帶,還不容易偽造。
貝幣畢竟是存在被偽造的可能性,而由於銅是稀有金屬,偽造銅錢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犯罪分子也不太願意去做。
《莊子·逍遙遊》裡,有一句話大意是:
「如果只是去城外溜達的話,那趕得上回家吃午飯;要是出行百裡,就要準備過夜的餐食;出行千裡,就要準備三個月的消耗。」
巧得很,莊子也是先秦人物,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人出趟遠門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到海邊旅遊一圈,順便帶回大把的貝幣,除了消費還有盈餘。這種好事在那個年代不會發生。
貝幣誕生自商周,到戰國就已然衰落。當時文明的核心區域在黃河到江淮一帶(只有在這個區域裡,才能把貝殼當錢使用),不管你在其中的任何地方,到海邊去的話,也相當於一次千裡之行了。
當時的地理環境還是相當原生態的,一路上疾病、飢餓、盜匪、猛獸、甚至土著政權都足以威脅生命;除此之外離家遠了,可能你連路都分辨不清。
到時候,你是計劃找一個蹲樹上啃香蕉的野人問路「勞駕,請問海邊怎麼走?」;還是試試GPS有沒有信號?
長途跋涉壓根不是那個年代的普通百姓玩得起的,再說了,以當時的信息條件,壓根也不會有幾個百姓知道貝幣這玩意就產自海邊。
有實力這麼玩的,無非就是使團、軍伍和商隊罷了。但這三種人,哪個會跑去撿貝殼?
使團代表的是國君的威嚴:要是被傳出放著正事不幹,跑去挖貝殼的事情,這丟人就丟大發了,難保史書不會記上一筆當做笑料;
軍隊就更犯不著這麼幹了:長戈在手,天下我有。直接撬開鄰國的府庫難道不香嗎;
先不說商隊跑到,荒無人煙的海邊去幹什麼。就算是去了也不會帶貝殼回來呀,把錢壓在手裡,等於做無用功。
按照呂不韋說的:販運糧草,十倍的利潤;販賣珠玉,百倍的利潤。那麼直接帶貝殼(錢幣)回返呢?利潤就是1:1,這是要做調和油嗎?
上面說的是,老百姓不具備去海邊淘貝殼的實力,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
以當時的生產力,主要還是處於以物易物的階段;貝殼作為一種稀罕物,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替代交易物的角色。
一旦每個人手裡,都有大把貝殼的時候,貝殼就失去了稀罕的屬性,那這玩意就啥也不是了。
我的觀點:普通百姓一沒能力、二沒必要,所以沒人專程跑海邊撿貝殼。
貝幣這玩意沒必要太過神化,它大致就相當於超市沒錢找零給你的那兩枚糖而已~
古代以貝殼作貨幣,可不是什麼貝殼都行。雖然種類不一,但以「齒貝」最為通行。齒貝,學名「貨貝」,我國商周時期,以齒貝為貨幣。後來由於真貝不夠,乃用仿製品,有珧貝、蚌制貝、骨貝、石貝、陶貝、銅貝等。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度的形態。
由此可見,當時作為貨幣使用的貨貝是相當稀缺的。它不是我國北方海岸出產的物品,可能在南海以及更遠的地方才有。商、周的統治範圍在中原一帶,人們是不可能跑到遙遠的南方海邊撿拾貝殼的。這些貝殼一定是商周在和南方的民族作交易時得到的。
現在的人們到東南亞等地遊玩時,可能會買到齒貝製做的工藝品,但是它早已不用作貨幣了。
這個問題問得好。現在紙幣是流通貨幣,為何百姓不造紙印鈔票一樣的道理。是受當時生產力決定。當時生產力低下,交通極為不便,去撿貝殼的難度很大。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不出村子,還長途跋涉,冒著疾病野獸的風險去撿貝殼,難度不亞於現在普通人用紙造紙幣!
我也想過這個問題,甚至於小時候還想過古時候的銀票是紙做的,自己畫一張行不行。
商周時代曾使用過一種「貝幣」,這也是最早的錢幣之一,現在像是「財」、「貨」、「貿」等很多經濟活動相關的字眼,都帶著「貝」字,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貝殼並不是人工製造出來的,而是天然產物,如果用貝殼當做錢幣使用,那麼海邊到處都是貝殼,直接去海邊撿貝殼回來當錢幣,豈不是非常好。
但理想跟現實,完全是兩碼事,現實情況就是,根本不可能這麼做。
貝幣起源於夏朝時期,在商朝大規模使用,周朝前期也有一定範圍的流通,而那時候咱們的祖先基本上都聚集在中原的黃河流域生活。
不管是商朝還是周朝,其主要的人口都聚集在黃河流域的內陸地區,與海邊相去甚遠。
就目前出土的商周貝幣來看,當時作為貝幣使用的貝類,主要是虎皮貝、紫貝、擬棗貝等等,這些貝殼都有個特點,那就是清一色出產於熱帶海域。
能夠出產製作貝幣的貝殼的海域,主要是南海北部灣一帶,還有印度洋沿岸,這些貝殼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到中原,總量其實是非常稀少的。
上古時代可不像今天,那時候的人去一趟海邊,真的非常困難。
商周時期的人們,主要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內陸地區,距離南海有數千公裡的距離,當時南方長江流域水網密布,到處都是原始森林,還有大量的毒蛇猛獸、瘴氣等等。
別說商周時期,就是到了千年之後的兩宋時期,嶺南之地還被當做流放地。
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原內陸的人,想要去海邊撿貝殼當貝幣使用,根本是異想天開,不僅路程非常遙遠而且一路上全都是致命的危險。
即便是到達了海邊,那些能夠製作貝幣的貝類也不是那麼容易找的,古代又沒啥裝備,更不可能潛水去海裡找貝殼,在沙灘上撿貝殼,都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
內陸的人去撿貝殼不行,那海邊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也不行。
渤海、黃海與東海沿岸的居民,當時與中原腹地之間的往來不是很多,而且當地的經濟發展程度非常落後,主要還是以物易物,用不著用什麼貝幣。
況且這些海域,也並不出產那種能夠得到中原認可的,能夠製作貝幣的貝殼。
而像是出產貝幣原材料的南海沿岸,商周時代主要是越人的活動範圍,這些地方的發展程度就更加落後了,貝殼只是一種裝飾品或者食物,並不是用來做貝幣的。
所以說,用貝殼作為錢幣使用的年代,去海邊撿貝殼也是不現實的行為,如果製作貝幣的貝殼那麼容易能夠獲得,就不可能被當做錢幣使用那麼長的時間。
不說先秦,宋朝蘇東坡去惠州都是發配邊疆。你以為你坐個高鐵飛機馬上就到了,住著五星級酒店,順便撿一袋錢?很多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去過最遠的地方也就是縣城集市,那時候去個省城就是可以全縣吹牛,去個北京就可以光宗耀祖了。古代除了道路地圖沒有外,還有一個核心要素,你要出戶籍所在地是要路引的,你偷偷跑出去是可以砍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