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太平天國歷史,包括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林鳳祥、李開芳等人均在被俘之後受凌遲酷刑而死,反觀清軍將領,如張國梁、李續賓、江忠源等人皆在戰敗之時為免受辱而自盡身亡。這不禁令人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太平天國的將領們寧肯被俘遭受酷刑而亡也不肯自盡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出於保護部屬的原因,如石達開是在大渡河畔陷入絕境,主動請降,捨命以全三軍。另一方面,大多數太平軍將領是在遭人陷害或者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俘,以致於失去了自盡的機會。如陳玉成被叛徒苗沛霖設計陷害被擒,李秀成在逃出天京後被當地村民抓獲並扭送至清營。林鳳祥被俘時身受重傷,李開芳意欲詐降,不料弄巧成拙被俘。他們被俘的經過大相逕庭,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在人生最後時刻都表現出對無俱生死的巨大勇氣,換句話說,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孬種,全都是鐵骨錚錚的英雄好漢。石達開在給時任四川總督駱秉章的乞降信中寫道:大丈夫既不能開疆報國,奚愛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軍,何唯一死!隨後石達開讓隨軍妻妾五人和幼子兩人投水自盡,自己與手下將領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以及五歲幼子石定忠赴清軍大營投降。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和手下將領在成都處以凌遲酷刑,受刑之時,被割幾千刀,石達開從始至終默然無聲,他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極為震驚。陳玉成被叛徒奏王苗沛霖從廬州(今合肥)誘騙至壽州(今安徽壽縣),隨從盡數被害,陳玉成被送到清軍勝保大營,勝保聞訊大喜,即開中軍營帳,令人押陳玉成入帳,見陳玉成傲然而立,大聲喝道:大膽陳玉成,見到本帥還不下跪。陳玉成手指勝保大罵:「你這個勝小孩,在妖朝乃第一誤國庸臣。本王乃天朝開國之勳,三洗湖北,九下江南,你與我交戰四十一場,場場皆敗,有何面目讓我跪你!白石山一戰,你全營皆沒,僅率十餘騎狼狽竄逃,還是我罷兵不追,饒你一條狗命。如此這般,你怎配我跪,好一個不知自重的物件!」罵完,陳玉成席地而坐。勝保又想用榮華富貴來誘降,陳玉成聞後喝道: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1862年6月4日,陳玉成在河南延津遭凌遲酷刑,兩名劊子手有感於陳玉成的英勇之名,待監刑的勝保走後低聲說了一句「英王好走」,一刀直捅其心,給了這位威震天下的英雄一個痛快了斷。李秀成在天京陷落當晚護送幼天王洪天貴福逃出城外,並將自己的戰馬讓給幼天王,一路邊戰邊逃,最終失散。他與兩三個隨從攜帶一些財寶逃至一座破廟,被一群趁機發戰亂財的村民碰見,脫身不得。村民們因分帳不均,兩夥人互相打鬥,最終把李秀成扭送到清軍營地。湘軍名將曾國荃聞訊又喜又怒,喜的是終於抓住了這位太平軍最重要軍事統帥,怒的是許多年來湘軍數萬人命喪此人之手。曾國荃竟然手持尖錐,上前對渾身鐵鏈縛身的李秀成一陣亂捅,李秀成不為所動,笑曰:「曾老九,打仗各為其主,你這樣做又是何必呢。」隨後湘軍統帥曾國藩趕到,對李秀成好言相勸,為此,李秀成花了十天時間寫了七萬多字的「供詞」,結果依然難逃一死,曾國藩派幕僚告知,李秀成聞訊後說:「中堂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圖報!」曾國藩出於對李秀成的愧歉,下令免於凌遲酷刑,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斬首,時年42歲。他也是這幾位太平天國將領中唯一未遭凌遲酷刑之人。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首發!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讚,歡迎轉發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答:這位網友提出的問題是一個偽命題。
太平天國將領被俘慘遭凌遲,那是不得已的事兒,雖然有石達開、林鳳祥等等硬漢寧死不屈,面對敵人的剮刑,鋼牙咬碎,不吭一聲,但這畢竟是少數啊。
大多數是嚇哭、嚇尿、嚇昏、嚇死過去的——史書就沒必要一一記載了,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就是懦夫、膽小鬼,實際上,能自動自覺投身到這場波瀾壯闊的反清起義運動中去的絕大多數,都堪稱時代的猛士,面對千刀萬剮的剮刑,流露出怕痛懼死之色,乃是人之本性,並不能說明太多東西。
就因為史書裡只記載了石達開、林鳳祥等視死如歸的硬漢、鐵漢;而不記那些在死亡面前露出怯懦之色的普通將眾,就給人造成了一個錯覺:太平天國的將領寧願被俘慘遭凌遲,很少選擇自盡。
太平天國的將領被俘後,有沒有人想過自盡的呢?
有,並且是絕大多數。
問題是,他們已經階下囚,人為刀殂,他為魚肉,還有選擇死亡的自由嗎?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吧。
太平天國中,與林鳳祥齊名的人是誰?
對,李開芳。
李開芳與林鳳祥奉命興師北伐,最終都是被俘後押解北京就刑。
李開芳是條真漢子,義不肯降,知道到了北京不會有好果子吃,就尋思著自殺,但是身困籠車,雙手被縛,怎麼自殺法呢?
想來想去,唯有自殺一途。
於是,他在路上不進水米,面對檻送官員的屢次婉勸,均垂頭不語,堅拒不食。
但是沒有用,從茌平縣馮官屯到北京,餓了七日七夜,愣是餓不死。
最終,奄奄一息的李開芳還是被劊子手一刀一刀切割而死。
其實,在李開芳部在馮官屯覆滅時,其部下將士有一百多人是自殺了的,只剩下他和黃懿端、謝金生、李天佑,譚有桂、韋名傅、曹得相來不及自殺,被檻送北京而已。
與李開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檻送途中,黃懿端有講有笑,吃飯吃肉,養精蓄銳,到了刑場,他被從籠車中提出時,突然連續踢飛腳,把敵人踹死兩個,踹傷兩個,揚眉吐氣。
還有,1862年陳玉成兵敗被俘前,曾派陳得才、藍成春出徵西北。
陳得才是陳玉成的叔父,在1864年回援天京途中,所部將官紛紛帶領軍隊投降,他擔心被俘後慘遭剮刑,服毒自殺了。
藍成春也擔心被俘後慘遭剮刑,早早率本部人馬向僧格林沁投降,可惜最終還是被僧格林沁以「粵中老賊」之名,將之凌遲處死。
看到了吧?並不是人人嚮往凌遲罪名的,想提前自殺的大有人在;想跪地向敵投降的,也不在少數。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雖然有不少將領兵敗被俘,但是真正投降的將領並不多。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清代,犯上作亂的人基本上都是要誅滅全族的,別說太平軍的主要將領,就是一般的士兵,被捉住了都是難逃一死。所以就不難理解早期的太平軍為什麼幾乎都是拖家帶口的離開了金田,一路上發展的速度也很快。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太平軍直到城池被攻破,完全沒有勝算還要繼續戰鬥到最後一刻。
所以整個太平天國運動中,除了個別將領迫於無奈選擇了投降,以及後期大勢已去被清廷招降了一些將領之外,多數將領都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離開太平天國之後,率領著自己的隊伍轉戰各省,最後在大渡河岸邊陷入了絕境。之所以選擇了投降,並非是幻想著自己還能留下一條性命,更不可能指望著清廷對自己特赦。這並非他害怕死亡,不敢自盡,他應該非常清楚自己最後的命運肯定是被凌遲處死,他選擇了放棄抵抗是因為想要挽救手下的幾千名弟兄,用自己的性命換取手下一條生路,這恰恰是石達開偉大人格的體現。
首先,石達開加入太平軍,並不是因為貪圖富貴,而是為了純粹的反清。
關於石達開的出身,有人說他是當地的豪門望族,家裡非常有錢,也有人說他是書讀詩書的地主出身,也有人說他是相對富裕的地主,儘管爭議很大,也無法再去考證,但是他應該並非是單純的貧困農民出身,至少是家境相對優越的富農。
所以石達開加入太平軍,和洪秀全,楊秀清等人不同,他並非是家裡活不下去了,整天想著殺死地主,自己成為新的地主,也並不是指望著統領千軍萬馬,改朝換代自己做皇帝。石達開反清可以說是純粹的反清,是基於對當時時局的不滿,所以選擇了反清。
其次,石達開並非沒有機會避開最後的結局,但是他真的是一位光明磊落的義士。
在天京事變之中,石達開主張儘可能的減少殺戮,這是他的仁義的體現,而在返回天京之後遭到了天王的排擠和打壓,他也沒有選擇弒君篡位,而是選擇了離開天京。雖說他選擇帶兵出走,置太平天國的大義不顧並不正確,不過在當時他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
在離開太平天國之後,石達開並沒有反水加入清軍,也沒有另立山頭自立為王,他依舊以太平軍的翼王自稱,軍隊依舊對外聲稱是太平軍,雖說這樣的選擇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也是「你對我不仁,但是我對你並非不義」的體現,即使是失敗了,也失敗的光明磊落。
最後,石達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舊展示出了偉岸的人格。
石達開之所以選擇放棄了抵抗,去清軍大營慷慨受死,完全是為了換回手下將士的生命,雖說這種想法是可笑的,但是他沒有喬裝打扮選擇逃跑,也沒有服毒自殺逃避最後的刑罰,這是他偉岸的所在。
據說石達開在被凌遲受刑的時候,毫無懼色,自始至終都沒有發出痛苦的呻吟,在場圍觀的百姓與官員無不震驚,贊他為「奇男子」。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絡,徽南城意小濤養花知識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讚與關注!)
太平軍悲歌悍將:心存希望,血戰到底,拒不投降,受凌遲而死。彈盡糧絕,無路可退,也能從容赴死,自盡而亡,可歌可泣。
一、林鳳祥、李開芳:心存希望,血戰到底
對待太平軍俘虜,清朝幾乎都是凌遲,割千刀,很殘酷。林鳳祥、李開芳等十幾位北伐軍將領,都在燕京遭受凌遲,這是太平軍興起以來,首批被凌遲的將士。
太平天國早期,論作戰勇猛程度,羅大綱、林鳳祥、李開芳當仁不讓,他們是西王蕭朝貴麾下悍將,充當前鋒,所向披靡,令清軍聞風喪膽。
1850年「耕牛事件」,林鳳祥幫朋友照看耕牛,地主率十幾人來索要。林鳳祥二話不說,一人單挑十幾人,將地主打跑。接著,地主增加人數,數十人包圍林鳳祥家,李鳳祥主動出擊,跟幾個朋友殺出來,地主再次逃走。
第三次,地主糾集兩百餘人,林鳳祥率二十幾人在街道兩邊埋伏,將地主武裝暴打一頓。可以說,林鳳祥不但勇猛善戰,還很有謀略,是大將之才,也難怪「天兄」蕭朝貴賞識他。
1852年10月,蕭朝貴率2千人奔襲長沙,中彈身亡。此時,長沙城內清軍,以及前來增援的向榮、和春、江忠源部清兵,總計3萬餘人,局勢對太平軍不利。
林鳳祥、李開芳臨危不亂,一邊組織太平軍攻城,一邊派人去郴州報信。區區2千太平軍,既要攻城,又要阻止清軍增援,壓力可想而知。但是,林鳳祥指揮得當,清軍居然不敢輕易出擊。
1853年,林鳳祥、李開芳相繼奪取武昌、南京、鎮江、揚州,旋即授命率2萬太平軍北伐中原,攻取燕京。此次北伐,路途遙遠,困難重重,但林鳳祥依然所向披靡。
半年時間不到,林鳳祥、李開芳殺到了天津城下,鹹豐皇帝惶恐不安,打算逃回東北,躲避太平軍兵鋒。可惜,太平軍後勤補給跟不上,已經是強弩之末,獲勝希望渺茫。
林鳳祥、李開芳從天津城下撤退,僧格林沁、勝保率領6萬兵馬追擊,也不敢輕易出戰,而是採取圍困戰術。如果能果斷撤退南下,林鳳祥、李開芳即便損失慘重,也能保存骨幹力量,但楊秀清遙控指揮,前線將領不能自作主張,坑死了這些兵馬。
阜城、連鎮、高唐、馮官屯,太平軍相繼退守這些要地,苦苦等待援軍,然後繼續北伐。林鳳祥、李開芳撤兵,不是為了保命,是為了補充軍力,繼續執行楊秀清既定的「直取燕京」戰略,錯過了逃生時間。
馮官屯,區區400太平軍防守,李開芳還能硬剛僧格林沁的2萬清軍,如果不是叛徒出賣,也不至於被俘虜。可以說,太平軍心存希望,不輕易放棄北伐,才導致災難。
林鳳祥是第一個被凌遲處死的太平軍高級將領。兩個月後,李開芳等十幾位將士被僧格林沁俘虜,押送到燕京凌遲。臨死前,黃懿端還踹死兩個劊子手,踢傷兩人,也是夠猛。
二、陳玉成、陳坤書:前途渺茫,也要放手一搏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首義五王」時代結束,一批新生代崛起。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護王陳坤書、慕王譚紹光是代表,即便前途渺茫,他們也要放手一搏。
陳玉成,驍勇善戰,還非常講義氣,朋友遇到困難,可以兩肋插刀。1858年11月,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全殲湘軍6千精兵,悍將李續賓陣亡,這是太平軍興起以來,殺傷湘軍最多的一次戰役。
「三河大捷」後不久,太平軍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太平天國一度出現了中興局面,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山頭主義」林立,諸侯王擁兵自重,太平天國在內耗中走向滅亡。
1861年9月,湘軍攻克安慶,陳玉成麾下精兵悍將損失殆盡,被迫退守廬州孤城。此時,湘軍大舉進攻安徽,李秀成又率兵東徵,陳玉成想守住廬州,難於上青天。
前途渺茫,但陳玉成並未放棄,他在廬州分兵出擊,一度遠徵到陝西、甘肅、漢中地區,招兵買馬,試圖東山再起。廬州受困,陳玉成率兵突圍,想尋找苗沛霖合作,不幸落入叛徒之手,受凌遲而死。
陳坤書,李秀成麾下第一悍將,是開路先鋒。1862年,陳坤書鎮壓蘇州官紳反抗,李秀成遷怒,陳坤書惶恐不安,跑到常州鎮守。
洪秀全為了分割李秀成權力,抓住這次機會,冊封陳坤書為「護王」,率領常州兵馬,作為領地。對此,李秀成非常不滿,卻也無可見奈何,他不想跟洪秀全鬧翻。
安慶陷落後,曾國藩三路出兵,同時開闢天京、江蘇、浙江三個戰場。李鴻章奉命組建「淮軍」,進攻江蘇,攻打李秀成的大本營。左宗棠「楚軍」,攻打浙江的李世賢。曾國荃率「吉字營」,攻打南京。
東西兩線作戰,李秀成來回奔波,太平軍疲憊不堪,「三江五湖」籍的太平軍將領紛紛投降。1863年12月,譚紹光被郜永寬刺死,蘇州陷落,4萬太平軍被淮軍屠殺,無一倖存。
蘇州陷落,常州危急,陳坤書據城死守,拒絕投降李鴻章。彈盡糧絕,淮軍殺入城內,陳坤書率兵巷戰,擊殺敵軍千餘人,全身都是傷。街道失守後,陳坤書退入王府,壘砌石塊,繼續抵抗,力竭被俘虜,被凌遲處死。
三、石達開、李秀成:到了絕路,還謀求東山再起
自古英雄出少年,石達開19歲就能統帥千軍萬馬,戰功赫赫。天京事變後,石達開意氣用事,不甘心受洪秀全掣肘,率十萬大軍外出單幹,獨自創業。
單幹後的石達開,判若兩人,屢戰屢敗,沒有贏得像樣的勝利。但是,石達開並不服輸,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想辦法東山再起,繼續抗清,精神可嘉。
1859年,寶慶之戰慘敗,石達開退守廣西,回到老家。童容海、汪海洋等七十多位將領率20多位裹挾而來的「雜牌軍」北上南京,投奔洪秀全,石達開差點成了孤家寡人。
局勢萬分不利,石達開苦苦支撐,在賴裕新支持下,很快就拉起一支6萬人的隊伍,繼續殺入四川。清軍沿途封鎖,圍追堵截,太平軍血戰拼殺兩年,終於進入四川,看到了一絲希望。
也許是上天不佑,石達開從雲南分兵進入四川時,前鋒大將賴裕新在山谷中滾木砸死,導致石達開在大渡河畔孤立無援,陷入了絕境。如果賴裕新活著,北路大軍增援大渡河,石達開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大渡河畔,洪水暴漲,太平軍沒有水師,石達開窮途末路。此時,石達開打算主動「請降」,希望駱秉章能赦免6千太平軍將士,自己甘願受凌遲。
駱秉章解除6千將士武裝,其中2千精壯男子被殺,4千老弱遣返,石達開算是全軍覆沒了。兩天後,賴裕新餘部抵達大渡河,洪水退去,太平軍從這裡渡河北上,進入漢中,歸順陳得才。
忠王李秀成,與英王陳玉成並列,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頂梁柱。安慶之戰,陳玉成的精兵損失殆盡,長江上遊註定守不住,為了延續太平天國,李秀成出兵東徵江浙,開拓基地。
李秀成文武雙全,能帶兵打仗,也能治理一方。東徵不到一年,李秀成就奪取了江浙地區,給太平天國注入活力,有續命兩年多。沒有李秀成的努力,太平天國熬不到1864年。
1861年,清朝聯合歐洲列強,「借師助剿」,一起鎮壓太平天國,從東線、西線同時發起進攻。1862年6月,陳玉成被俘虜,安徽基地全部丟失,李秀成的處境更加苦難。
局勢不利,但李秀成並未放棄。李秀成在東線、西線之間來回奔波,與八旗、湘軍、英法聯軍、洋槍隊、淮軍、楚軍死磕,不輕易人數。天京之戰後期,李秀成還剩下3千兵馬,還主動出擊,迎戰10萬湘軍,勇氣可嘉。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虜,寫下數萬言《自述書》中。行文中,李秀成還希望曾國藩能承擔起「大義」,與清朝抗爭,卻未能如願。可以說,到了絕路,李秀成都不輕易放棄。
四、賴文光、譚體元:一絲希望尚存,就不會放棄
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虜,但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而出,太平天國尚有一絲希望。此時,各地太平軍數量眾多,還有幾十萬人,實力不容小覷。
1864年8月,幼天王被俘虜,押送到南昌凌遲,年僅16歲。12月,陳得才軍團在湖北覆沒,十幾萬「雜牌軍」投降,陳得才服毒自盡。
沒了幼天王,陳得才軍也團覆沒,太平軍士氣低迷,尤其是北方的將領,他們找不到一面「旗幟」,不知何去何從。但是,遵王賴文光並未放棄,他還剩下3千兵馬,繼續扛起抗清大清,縱橫中原。
賴文光,洪秀全的堂妹夫,賴蓮英的堂弟,驍勇善戰。天京陷落後,賴文光從湖北突圍而出,去兩淮尋找「捻軍」合作,與張宗禹、任化邦搞好關係,重新組建太平軍,以「復國」為己任。
賴文光、任化邦重新組建的軍隊,史稱「新太平軍」或「新捻軍」,以騎兵為作戰力量,機動性、衝擊力都很強悍。八旗馬隊、湘軍、淮軍都吃過虧,損失慘重。
1865年,張宗禹、任化邦、賴文光在山東菏澤高樓寨設伏,全殲7千八旗馬隊,僧格林沁被打死,讓清朝膽寒。僧格林沁,清朝滿蒙陣營中少有的名將,這7千精兵,也是清朝的家底,此時被全殲,損失慘重。
僧格林沁敗亡,八旗精兵所剩無幾,曾國藩、李鴻章相繼北上督師,湘軍、淮軍的勢力延伸到中原。1868年,賴文光在揚州戰敗被俘,拒絕投降,受凌遲處死。
北方有賴文光,南方則是譚體元,與清軍戰鬥到最後一刻。譚體元,廣西「老兄弟」,作戰意志堅定,曾追隨石達開遠徵。1861年,譚體元從廣西返回,重新投奔洪秀全,隸屬李世賢麾下。
天京陷落後,李世賢節制南方太平軍,但汪海洋不配合,還刺殺李世賢,奪取了他的兵馬。1866年,汪海洋率兵堅守嘉應州,在一次戰鬥中被槍枝擊中,不治身亡,譚體元成為全軍主帥。
譚體元不放棄突圍打算,制定了嚴密計劃,且親自斷後,掩護主力。可惜,叛徒黃十四出賣軍情,左宗棠掌握太平軍的行動路線,半路設下埋伏,譚體元以少擊眾,身受重傷,縱馬跳入下山崖。
也許是戰馬充當緩衝,譚體元摔傷,卻沒有死,他躲在山林中。一個月後,譚體元認為清軍早已撤退,便從山林裡走出來,想去召集舊部,繼續抗清。半路遇到叛徒黃少春,譚體元被俘虜,拒絕投降,凌遲處死。
五、曾立昌、陳得才:陷入重圍,自盡而亡
1854年,6萬清軍圍攻揚州,曾立昌嚴加防守,屢次擊敗清軍。不久,楊秀清派主力增援,曾立昌率4千將士突圍,回到天京,保存了有生力量。
曾立昌突圍後,楊秀清交個他一項任務:率7千兵馬增援北伐,救回林鳳祥、李開芳。4月,曾立昌從浦口出兵,快速北上,從商丘渡過黃河,進入山東。
太平軍所向披靡,連戰連捷,與據守連鎮的林鳳祥距離只有兩百裡,只要加一把力,他們就能順利會師。可惜,曾立昌缺乏謀略,非要去攻打臨清,想奪取裡面的物資,補給軍糧。
臨清是運河的樞紐,經濟發達,曾立昌強攻十四天,破城而入。但是,清軍早已焚燒糧食,城內一片火海,太平軍一無所得,還損失了不少人馬,更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清軍反包圍,臨清城內沒有糧食,曾立昌血戰突圍。但是,許宗揚、陳仕保等將領不服從主帥命令,擅自行動,往南撤退,引起全軍混亂。曾立昌戰敗,不願被俘虜,也不想回京,他連人帶馬,直接跳進黃河。
陳得才,陳玉成麾下悍將,驍勇善戰。1862年,陳玉成困守廬州,讓陳得才率兵攻打河南、陝西、山西,去招兵買馬,然後回來救援安徽。
陳得才離開沒多久,陳玉成被俘虜,受凌遲而死,陳得才改隸李秀成,卻獨自領軍,只是名義上的部下。陳得才、李秀成約定:「2年後回京,解除京師之圍。」
告別李秀成,陳得才繼續西徵,在漢中所向披靡,還招募了20萬大軍,雖說不是很精銳,但聲勢浩大。1864年初,陳得才恪守諾言,率兵南下,攻打湘軍腹地湖北,試圖迫使曾國藩撤兵。
陳得才在湖北進展較順利,但天京戰局進展,他轉而率兵東徵。陳得才還沒出湖北,天京已經陷落,他還是繼續東徵,並未放棄希望。可惜,軍心動搖,人心思變,十幾萬人紛紛投降,陳得才服毒自盡而亡。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
太平天國裡面的石達開和李秀成之所以寧可被俘虜也不自盡,是有他們各自的原因的,石達開投降是為了義,李秀成投降是因為忠。下面我詳細為大家講解一下為何說他二人是為了忠義投降滿清的。
石達開之所以被迫投降,源頭是在天京事變,天京事變中石達開的家人都被北王韋昌輝給屠盡了,雖然最後天王洪秀全不得不站出來把韋昌輝當做替死鬼給滅了,但是天王洪秀全與翼王石達開之間已經產生了裂痕。最後石達開被迫再次帶兵離開了天京。從石達開帶領十多萬精兵脫離天京的那一刻起,石達開算是和洪秀全正式決裂了。所以石達開領兵在外得不到太平天國任何的補給和幫助。
滿清敵軍得知石達開的狀況後,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戰術,就是要活活餓死這支戰鬥勇猛的太平軍。石達開帶領的太平軍由於長時間得不到補給的供應,軍隊戰力慢慢下降,而且到了最後僅剩不足萬人的太平軍被滿清軍隊圍困在了大渡河的北岸,石達開為了能夠讓手下的弟兄活命,決定投降清軍,用自己一命換手下活命,但是沒想到清軍不守信用,最後把石達開和手下都殺了,石達開被凌遲時挨了上千刀,但是石達開竟然都沒吭一聲,所以說石達開投降是為了義!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忠王,他投降曾剃頭也是為了忠,類似三國時期的姜維,投降其實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搞事情!李秀成被曾國藩活捉後,在獄中寫下了五萬字的自述書,目的是為了勸曾國藩反清加入太平天國,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太平天國的制度和體質和地主出身的曾剃頭正好相剋的事實,所以他的勸降註定不可能成功。
李秀成不僅勸降曾國藩不成功,他的「勸降書」還被曾剃頭刪改之後變成了「投降書」獻給了老佛爺,讓他一世忠誠毀於一旦,讓後人以為他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而且最後曾剃頭怕李秀成進京之後亂說,竟然把他殺人滅口,私自做主把他凌遲處死!李秀成投降是為了忠,可是最後落得個不忠之名!
以上就是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和忠王李秀成為何會投降滿清,又為何會被凌遲處死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歡迎到留言區留言指正,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太平天國運動歷時14年,提出了一整套綱領、制度和政策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太平天國運動同波斯,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人民的反殖民主義鬥爭,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民革命的最高峰。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農民革命中,太平天國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石達開、林鳳祥、李開芳、陳玉成、李秀成等均遭凌遲處死,那麼他們為什麼寧願凌遲也不自盡呢?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理想信念堅定,蔑視清朝統治者。他們寧願為天國獻出生命,讓民眾看清清廷的殘暴,用鮮血和生命喚起民眾的反抗精神。這些人如石達開、陳玉成、林鳳祥、李開芳等。翼王石達開受刑時,被割一千多刀,始終默然無聲。他的凜然正氣和大無畏的精神令清廷官兵震驚。英王陳玉成被割第一刀時冷笑言道:「好快的刀」,然後不語,三天後氣絕身亡。北伐將領李開芳、林鳳祥在受刑時「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昂首揚眉,怒目四顧」毫無懼色,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2、對清朝政府抱有幻想。如忠王李秀成在被俘後對清廷抱有幻想,不曾自盡,並寫了一萬餘字的投降書百般討好清廷想留下一命(也有認為是詐降)。然而,清廷對他並沒有寬恕同樣施以凌遲之刑。
3、統治階級的殘暴。企圖用恐怖血腥的極刑,打壓人民的反抗意志。天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被俘時年僅16歲,還是個半大的孩子。洪天貴福被俘後多次表達了自己願作大清順民的殷切希望,並說想讀書考秀才,20歲娶妻生子。就是這個不諳世事,天真無知的少年,清朝統治者也沒有放過他,1864年11月18日被凌遲處死於南昌。
太平天國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即太平軍的大小將領很少會選擇自殺,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拜上帝教的影響。
雖然拜上帝教的教義和正統的基督教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但太平軍的將領們卻不這麼認為,他們相信,自己的教義更正統。
而這些教義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反對自殺——他們認為人是「天生天養」,不能自行了斷。雖然太平天國的大部分人對所謂的教義只是機械式的應付,並非真正的信仰,但較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下,許多人就慢慢接受了拜上帝教教義中的部分觀點,其中就包括對自殺的態度。
所以和同時期的天地會相比,太平軍中自殺的將領比較少,他們或戰死,或被俘後慘遭殺害,很少會選擇自殺。
除了受拜上帝教教義的影響,還有就是為了生存,或者是為了保全部下。
清軍有時候會招降,理論上只要投降了是有生存的可能性的,例如太平天國北伐軍中的李開芳,他的投降帶有一定的詐降性質,他試圖用暫時投降的方式,先投降後設法逃走,可惜清政府經過短暫的爭議後,還是將其殺害。再比如蘇州殺降案,郜永寬八人如果知道李鴻章等人言而無信,自然也不會選擇投降。
此外,太平軍的將領投降,有時候還是為了保護部下,比如石達開,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投降換取部下的性命,可惜駱秉章言而無信,事後直接殺害了石達開的部下。
而且,太平軍的將領投降時,很多是沒有想到會慘遭凌遲的,否則,與其痛苦死去,還不如直接自行了斷。只能說,清軍的招降帶有很強的誤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