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一樣農民起義,為何朱元璋能震懾屬下,太平天國內鬥不斷?_朱元璋農民起義為什麼成功

天問晨曦說: 太平天國起義,是舊式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它能在富庶的長三角搞割據,跟清廷政權,鑼對鑼鼓對鼓地打了十…

天問晨曦說:

太平天國起義,是舊式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它能在富庶的長三角搞割據,跟清廷政權,鑼對鑼鼓對鼓地打了十幾年,在歷代起義運動中是極為罕見的。可是,同樣都是農民起義了十幾年,朱元璋能成功稱帝,太平天國為何卻失敗了?

太平天國運動,是對異族統治的一次大反抗,是反清復明運動的繼續。從此漢族開始登上清朝政治舞臺,掌握國家命運,開始了民族振興之路。

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動搖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喚醒了民眾,振奮了有志青年,有了洋務運動,有了康梁,有了戊戌變法,有了孫中山袁世凱……

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滿清的統治仍是鐵桶一般,繼續由閉目塞聽,不知進取的滿清貴族把持朝政,必將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殖民地,列強瓜分,中國四分五裂,中華文明將喪失殆盡。

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從自身找原因的話,一是楊秀清和洪秀全的二元領袖體制的失衡,最終演化為天京事變,這場內戰導致太平天國元氣大傷。

天京大內訌,作為失敗的首因,歷代農民起義,就沒見過這麼內訌的,幾天之內,就把自己的核心領導層殺了個乾淨。歷代政權建立後內部的清洗,都是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溫水煮青蛙,天京這事搞得太爛了。

二是他不承認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受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民國還於1929年出臺了一部《禁止污衊太平天國法案》,為太平天國正名。

在此之前的歷代農民起義,形成割據政權的時間都很晚,李自成割據荊襄是崇禎十六年,此時的明朝已經就剩下一口氣了。朱元璋割據雖早,但長期沒有被元廷針對,更早的黃巢等農民軍則被認為是流寇了。

在整個太平天國的歷史中,它始終是以正規戰的形式,面對清政府的全力圍剿。雖然在同時期也有捻軍、天地會、大成國等農民起義,但清政府對於太平天國的圍剿,始終放在最高級。

太平天國面對的形勢,遠比朱元璋差的多,朱元璋起義時面對的元朝,正沉迷於內鬥中不可自拔,徐達都開始北伐了,元廷還在內訌。

太平天國前期發展迅猛,因為清廷的軍隊早就糜爛不堪了,八旗綠營統統不行了,理論上最後的依靠,只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

其他的清軍,當時要多廢有多廢,如果不是太平天國自己內鬥,清軍根本無法取勝。就算最後南京城破,三千多缺衣少食的太平軍,居然能從十萬湘軍包圍圈正面突圍。

1851年的獨鰲山之戰中,太平軍以七勇士向多達千餘人的清軍發動衝擊,清軍竟然無一人敢肉搏,而是突然潰散,連陣地都不要了,「全行棄營,哄然由山頂潰下」,甚至「有跪受賊刃者」,把清軍副都統烏蘭泰差點逼到自殺。

事後烏蘭泰在奏摺中痛心疾首地報告皇帝:「奴才在山下看的甚真,僅止七賊。以一千兵不及七賊,突出情理之外」。

太平天國之前,清廷嚴格控制漢人掌兵。等到了太平天國時,不得已開放了漢人掌兵,出現了各種兵勇,出現了曾國藩,左宗棠等地方實力派。

太平軍進攻南京的戰略構想,確實是值得稱讚的,但是定都天京的戰略,就極其失敗。包括偉人在內,都認為定都天京,是一個錯誤的做法,他沒有抓住主次矛盾。

攻克天京,在正面意義上,一來有利於扛起反清復明之大旗,重新開創新王朝的宏願,還能拿下清朝的賦稅重地,是殲滅清軍有生力量好機會。

二來,也可為太平天國壯大聲勢,使不滿於朝廷統治的人,開始出現反叛心思,並在攻克天京的未來一段時間裡,根據形勢的變化,策定攻守之戰略。

但定都天京,就意味著要將主要的力量,用於維護天京為中心的太平天國根據地,而這又意味著,必將面臨喘息之後的清朝的全力圍剿。

戰爭的目的,是在於消滅戰爭,天京的確易守難攻,但是,反而成為了太平軍的包袱,太平軍並沒有發動運動戰的本事,而是圍繞天京作為根據地,四面出擊,失去了推翻滿清王朝的最佳時機。

從後來的太平軍北伐看,如果在攻克天京之後乘勝追擊,很有可能推翻掉軍隊戰鬥力腐化嚴重的滿清王朝。而太平軍止步江南,則給清廷以喘息的機會。

四面出擊又疲於奔命的太平天國,如果沒有一場如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負,則註定要與清朝陷入到一場持久戰的深淵,但滿清王朝畢竟存在著統治基礎,也有如曾國藩,左宗棠等牛人作為對手。

並且定都天京,必然要提前面臨一個完整性政權所要面對的制度改革、處理各類矛盾等等一系列問題。《天朝田畝制度》雖好,卻只能是空中樓閣。

《資政新篇》,則又因為陷入戰火而難以實施,利益的分配,以及內部的爭權奪利,使得太平天國陷入滅亡的深淵。可以說,定都天京,就是這一系列事件的起點。

太平軍內部傾軋太嚴重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為軍師和內部潤滑劑的馮雲山沒了,之後再沒人願意,或者說有能力和有眼光來調停上層矛盾,洪、李、韋等人都忙著爭權奪利,結果導致西徵和北伐出擊時,再沒有諸王級別的領導參與其中。

太平天國之所以能堅持十四年,天京(南京)城的城防堅固也功不可沒。明初歷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將南京城建成為世界第一大城市,城牆長達35公裡,高14~26米,闢有城門13座,「高堅甲於天下」

清軍圍困天京城,面對高大堅固、把守嚴密的天京城門、城牆,主要使用冷兵器,只有少量火槍火炮的清軍,整整兩年都無法攻破天京城。

最後清軍發現了天京城的一處致命薄弱處,公元1864年7月19日,清軍在太平門東邊城牆下埋入3萬斤炸藥,將其引爆。一聲巨響,驚天動地,城牆被炸開二十多丈。大批清軍蜂擁而入。

太平軍雖然拚死抵抗,終究沒能抵擋住如狼似虎的清軍,天京城遂告失陷……至此,經過十四年,太平天國運動方才宣告失敗!

南京的城防,在太平軍手上就固若金湯守了十幾年,但之前,太平軍進攻南京時,也就一會兒,清軍就崩掉了,說明城牆、工事、堡壘都是次要的,人才是主要的因素。

鮮為人知的是,太平軍攻佔南京外城極其輕鬆,但進攻內城卻吃了大虧,原因是守南京外圍的清軍都是綠營兵,長期欠餉又不訓練,太平軍一來就一鬨而散。而守內城的是八旗兵,待遇高且定期訓練,自然拼死抵抗。

當時的皇上鹹豐帝,並不比洪秀全強,他可謂是個脾氣好的崇禎皇帝,剛愎自用而又無能。應該說鹹豐繼位後,也算是奮發努力的,可處處用不對地方。

鹹豐死後,他精明強幹的老婆慈禧,和更精明強幹的弟弟恭親王奕訢上位,英法為了保住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既得利益,開始援助清政府甚至直接下場作戰,以1861年鹹豐之死為分界線,之後太平天國局勢便迅速惡化並被絞殺。

英法是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場外力量,他們最早也是選邊下注,英法一開始的判斷,是大清要完,所以也和太平軍接觸,但後來發現,太平軍打不垮清朝,加上北京條約以及太平軍多次進逼上海,於是決定和太平軍翻臉。

選擇倒向清政府,或許也就是一念之差,畢竟太平天國滅亡後,英國又有政客後悔了,因為清政府裡保守派勢力還是很強,伊藤博文後來還吐槽,你們英國人瞎管閒事,幫清廷滅了太平天國就是個錯誤。

因此,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除了其自身的原因,滿清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用賣國投降,取得了英法等外部力量的支持;用答應不平等條約,來換取對太平軍助剿。而太平天國不如大清會賣國,還要臉,於是站著被內外反動勢力打死了,這也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有他們的原因!

艾迪特說:

這個問題很好。值得深入研究分析。我目前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朱元璋在解決北元前,採用的是「共富貴」的策略,即對於部屬採用高封賞,小處罰;二是「高築牆,緩稱王」降低外部壓力,巨大的外部壓力,很容易引起內部爭鬥;三是任人唯親、任人唯能。對比朱元璋與洪秀全在用人識人方面,高下立判。

困惑的打工仔說:

朱元璋杯酒釋兵權,講很多有功之臣都整回家養老了,以防止他們功高蓋主。太平天國洪秀全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就開始大肆揮霍,封了很多王,結果導致這些有兵權的將領都上行下效,開始揮霍無度。和李秀成一樣最終導致失敗。

漢關駝鈴說:

朱元璋是天才,是五百年只出一個聖人的人物,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很強,他的威望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參加起義軍後,所經過的大小戰役基本上都是他親自指揮的,而且很少有失敗,所以他在軍隊中的威望很高,那些將領基本上都是他的兄弟。

朱元璋的政治能力也很強,首先就是認識到必須有一塊革命根據地,並且建好根據地,因此他選擇當時還是元軍佔領的南京城。佔領南京後就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治策略,建設鞏固根據地。朱元璋雖然有很多謀士,但政策基本上都是出自於他的手,國家政治機構也都他親自建立的,大的方針政策都是他親自製定並執行。

所以朱元璋無論是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威望都極高,起義軍中無人能超出其右。朱元璋的政治手腕也很強,他手下的將領都很怕他,所以後來朱元璋發動胡藍案時那些功臣們根本沒人敢反抗。

洪秀全沒有多少政治軍事能力,他只是創建了拜上帝教,依靠宗教迷信來維護自己的教主地位。楊秀青的軍事能力遠高於洪秀全,太平天國前期的重大戰役基本上都是楊秀青指揮的。

其它諸王的軍事能力也都比洪秀全強,因此他們才都不服氣洪秀全。而且太平軍封王太早,各個王都自領一軍,誰也不服氣誰,所以才會產生內鬥。

洪秀全的政治能力也很弱,太平天國的各項政策都不是他制定的,進入南京稱天王后便基本上沒有出臺過啥治國方略,連後期的天朝田畝制度也不是出自他手。

所以洪秀全只有秀才的水平卻當了皇帝,根本壓不住場。而朱元璋是千古一帝,手下人非常崇拜他,根本不敢鬧事。

翩翩正公子說:

主要是領導者的能力與其用人的差異。

朱元璋投奔濠州郭子興之際,便著手收攏有濟世經邦才能的儒生隱士。在這些人才中,有「裡中長者」李善長,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有起草「北伐檄文」的宋濂,有「略如基謀」的劉基。善於用人是朱元璋的一大特點。同時朱元璋將最高全力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有絕對的領導權。

而太平天國這個拜上帝的組織從上至下充滿了矛盾。起事之前,楊秀清取得了「天父特差」的身份,凌駕於洪秀全之上,埋下了兩人不和的禍根。太平天國攻下南京後,身為東王的楊秀清「自恃功高,一切專擅」。最終釀製了「天京事變」。 其次洪秀全濫封王爵,用以制衡權力,各種封王超過2700位。這麼做的後果是「朝中政事,並未實託一人,人人各理一事」,政出多門,職責不清,彼此爭權內鬥。

田大大很是鹹魚呢說:

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的形成雖然都源於農民階層的反抗,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首先,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有著比較明確的政治目標和綱領。他不僅有著反元復明的政治主張,而且在起義後積極籌備和組織政權建設,包括制定和實施農民法和宋憲書等法律制度。此外,朱元璋也在組建軍隊、加強武器裝備等方面進行了大力改革,從而逐漸壯大自己的力量,最終成功地建立了明朝政權。相比之下,太平天國的形成缺乏政治目標和綱領,其領袖洪秀全雖然提出了一些「三民主義」等口號,但缺乏具體的政治和經濟方案,而且在建立政權方面的努力也比較有限,僅僅在南京建立了一個短暫的政權。其次,朱元璋能夠震懾屬下,主要是因為他有著比較明確的軍事指揮和組織能力。在起義後,朱元璋不僅成立了自己的「八虎軍」,還和其他起義軍組成了「義軍」聯盟,通過加強組織、改善武器裝備和加強訓練等方式,逐漸壯大了自己的軍隊。此外,朱元璋在戰略和戰術方面也有著一定的才能,能夠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控制自己的軍隊,並最終實現了對元朝的推翻。而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則缺乏軍事指揮和組織能力,其部下也缺乏一定的紀律和統一性,導致內部鬥爭不斷,而且在與清朝的戰爭中也往往表現出一定的軟弱和不足。最後,朱元璋的農民起義在起義前有著一定的社會基礎和政治背景。明朝的建立有著歷史的和文化的背景,而且在起義前朱元璋等領袖也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經驗,能夠凝聚起一定的社會力量和政治支持。

與此相比,太平天國的形成則缺乏明確的社會基礎和政治背景。雖然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借鑑了基督教的思想和教義,提出了「上帝國度」的概念,但其思想和理念缺乏社會根基和歷史支持,難以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支持。此外,太平天國領袖的行為和作為也讓一些原本支持他們的人感到失望和不滿,從而導致太平天國內部的分裂和瓦解。綜上所述,儘管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的形成都源於農民階層的反抗,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朱元璋能夠成功地建立明朝政權,主要是因為他有著明確的政治目標和綱領,以及較為明確的軍事指揮和組織能力。而太平天國領袖的思想和理念缺乏社會根基和歷史支持,內部鬥爭不斷,導致其無法形成統一的政治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37926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