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木蘭辭》中說"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為什麼十二卷軍書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待曉兒說: 《木蘭辭》裡寫道:「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一些資料對其敷衍解釋,說「十二」是虛數,指軍冊之多,…

待曉兒說:

《木蘭辭》裡寫道:「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一些資料對其敷衍解釋,說「十二」是虛數,指軍冊之多,其實不對。「十二」是一個準確的數字,當時的軍書就只有十二卷,這是固定的用法。

那為什麼「軍書」會有十二卷之多,又為什麼每卷「軍書」都有花木蘭他父親的名字呢?是他們家的情況不一般,還是統計的人把他父親的名字抄重了?

這得從「花木蘭」故事發生的年代說起,有很多線索可以推斷。

確定《木蘭辭》故事的年代,是解惑的前提

北宋文學家郭茂倩在編纂《樂府詩集》的時候,收錄了這一首《木蘭辭》,並且將之歸類為「橫吹曲辭」中的「梁鼓角橫吹曲」。

這部詩集把收錄的樂府詩歌分為了十二大類,《木蘭辭》所在的「橫吹曲辭」是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多為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民歌,但前面為何又冠了一個南朝的「梁」字呢?

這說明,我們今天看到的《木蘭辭》並不是最初的版本,而是經過了南方文風的潤色,保留了諸多北方民間特色的同時,言辭更為整飭,韻腳更為悠朗,情節也更為細膩。很明顯,《木蘭辭》基本定版於南北文風交匯的時代,那只能是隋唐時期了。

而「花木蘭」的故事在其他的野史雜談中也有講述,背景多是隋末唐初,可以算作一個旁證。比如四雪草堂本的《隋唐演義》中,就講述了花木蘭被擒後與竇線娘結拜,其妹妹花又蘭嫁與羅成的故事。

詩裡提到的黃河、黑山、胡騎等都是常見的戰爭配套用詞,我更傾向於是虛指,並非是某一次戰爭的影射,要據此推斷花木蘭參與的具體是哪一場戰爭不免有些牽強。

但從花木蘭的準備工作、軍書的數目、以及其歸來之後的表現等描寫來看,這些細節反映了更多的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確定故事發生的年代呢?因為我們要驗證,當時是不是有某些制度,確實能導致「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的現象。

綜合來看,花木蘭的故事與當時「府兵制」的施行有關。

《木蘭辭》故事的細節,符合「府兵制」特徵

府兵制始創於北魏,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北魏分裂之後的西魏,其被廢止是在唐玄宗時期。從《木蘭辭》的諸多描述來看,此時的府兵制並非草創之時,而是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推定其故事在隋唐時期是比較有道理的。

因為戰亂頻仍,所以當時的各國很看重兵源的穩定,於是北魏在地方上主要施行鎮兵制,軍戶是世襲的。他們地位極低,行動也受限,時間一長就引起了底層士卒的不滿,紛紛逃走或者叛亂,鎮兵制也就逐漸崩潰,取而代之的就是「府兵制」。

所謂「府兵制」,其實就是當地農戶和軍戶的合一,平時為農,戰時為兵。這既解決了兵源的穩定問題,戍守地方的軍隊也更熟悉本地環境,同樣也使得軍戶的地位得到提高。

府兵不再世襲,而是一戶或幾戶按照某些要求進行篩選、徵募,比如「三丁抽一」、「獨子不入府兵」等等。府兵的戰馬、軍械皆自備,年齡也有要求,原則上需要在21歲到59歲之間,服役年限約40年。這些人於農閒時訓練,戰時其家免除租庸調等賦稅、徭役。

了解了這些內容,我們再來看《木蘭辭》,就更好理解了。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並不是說他們家一定沒有兒子,有可能是獨子,也有可能是兒子還未成年。而其父之前就是在冊的府兵,年齡當在57-59歲之間,這一次按照軍帖的要求,理應被徵召,這才有了木蘭替父從軍的先決條件。

而木蘭的戰馬、軍械皆自行採買,更是符合府兵制的要求。同樣,木蘭在歸來之後恢復女兒裝扮,她出門就能見到同行十二年的夥伴,更是說明了這些兵源都來自於同一地方,被統一編制,統一調配,這也是府兵制的特點。

府兵制下,軍戶都需造冊管理,戰時按冊徵召,所以到底能徵召多少府兵,這是必須要清楚的事情。

於是,在戰爭頻仍的地方,府兵名冊一年一修,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三年一修,每一次都要記錄名冊上府兵的基本信息,並及時補充缺額,否則驟逢戰事,能徵召的士兵遠少於在冊府兵,那樂子可就大了。

所以,《木蘭辭》當中所說的「軍書」,指的就是每三年編訂一次的府兵軍冊,而「十二卷」就是所有的名冊了。因為一個人如果21歲被徵入府兵,經過三年訓練合格後,24歲會第一次被記入軍冊,而他最後一次出現在軍冊上就是在第十二卷,時年57歲,等到下一次編訂軍冊的時候,他就已經60歲了,超過了府兵要求的59歲年齡。

實際上,這個提法也並不是只有《木蘭辭》中存在,岑參也寫過「篋中賜衣十重餘,案上軍書十二卷」。可見,「軍書十二卷」在當時應該是一個固定的提法,並非一些資料中所說的「虛指」。

順便一提,如果是一年一修軍冊,軍書就會超過十二卷。但之前也提到過,《木蘭辭》是經過隋唐時期潤色過的,以當時人的認知來看,「軍書十二卷」就已經把意思表達清楚了,不必再去細究木蘭故事裡的府兵軍冊到底有多少。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有書共讀說:

我從事初中語文教學三十三年,講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的次數也應該有幾十次吧,我們約定統一的解釋都是虛指,與後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十二」一樣的意思。

文言文中表示虛指的數詞有「三」,如「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可見這裡面的「三」都是虛指。後來的成語「三番五次」「三令五申」都是虛指,表示次數多。

「九」也在文言文中表示虛指,「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其中「九皋」指深遠的水澤淤地,而後把水的最深處稱為「九淵」。

賈誼在《吊屈原賦》裡有言「襲九淵之神龍兮,湯深潛以自珍。」「九死一生」、「九泉之下」、「九霄雲外」和「九牛一毛」現在還在用,都是極言多、大、深、遠。

可見《木蘭辭》中,「軍書十二卷」也應該是虛指,形容軍情緊急,刻不容緩。至於「卷卷有爺名」,表現的是命令不能違抗,也表現木蘭的擔當。

當時父親已經年老,弟弟還年幼,那父親肯定不會讓尚未成年的兒子去奔赴前線。木蘭知道,讓年老的父親去出徵,很可能九死一生,一別就是永訣。想到這些,木蘭就選擇了挺身而出。

木蘭從軍是發生在北魏到隋朝之間的故事,這時候實行的是府兵制度,府兵制士兵用服兵役的方式來免除一定的賦稅。但是士兵要自己準備戰爭所需要的一切物資。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樣的描寫一方面反映了木蘭的準備工作做得從容充分,也是因為有這樣精心的準備,木蘭才會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殘酷鬥爭中倖存;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的府兵制下的真實寫照。

府兵農忙時節耕種土地,農閒的時候參加訓練,訓練的時候每年都有花名冊。戰爭爆發的時候根據需要確定徵兵的人數,這樣就可以減少國家的軍隊開支。

一般來說,訓練的時候只要是成年的男子都要參加訓練,有的家可能有多個。

但木蘭家「阿爺無大兒」,所以平時參加訓練的只有木蘭的父親,所以「卷卷有爺名」。前些年都有徵兵,但因為木蘭家男丁少,木蘭家沒有被徵,這次戰爭規模很大,全面徵兵,每一戶都得派人。

木蘭深感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所以主動請纓從軍,表現了木蘭申明大義。

「巾幗不讓鬚眉」,從花木蘭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她危難時刻顯身手,她「位卑未敢忘憂國」,更可貴的是戰爭中有謀有勇,能夠憑藉女性的細膩化險為夷,真是女性的驕傲。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讚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漁樵之人W說:

謝謝邀請!為什麼「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裡的軍書「十二」卷,十二是虛數,並非實指,說明徵兵的文告之多,徵兵之急。這和下文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的「十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中的「十二年」理解都是一樣的,都是虛指,說明木蘭在沙場徵戰時間之長,喬裝雖然不易,但是無人察覺,說明木蘭喬裝非常機智。古代漢語中虛指的用法是很多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中的「三人」可以理解為幾個人,如果理解為三個人,就不妥了。再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尺」和「九天」都為虛指,是來形容山高、天高。若理解為實指,就不對了。

亮亮25252743說:

您好謝邀!《木蘭辭》也稱《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徵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第一段寫木蘭決心代父從軍,以「唧唧復唧唧」開頭,暗示木蘭憂心沉重,此時已無心織造,則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見出手不凡。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指徵兵名冊,十二卷是比擬其多,「卷卷有爺名」意言父親應徵,冊上有名,千真萬確的。

這句話主要突出了花木蘭的父親花弧是北魏時期的一位後備軍官,按現在的說法就是「預備役」,也是一位善騎射的名將。每一卷徵兵文書上都有他的名字,這顯然與他的身份有關,也強調了木蘭的父親必須要上戰場。但此時花弧已近花甲,如果再上戰場,基本上是有去無回的了。緊接著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道明了家中情況,這也正是木蘭替父從軍的主要原因。

謝謝!祝您生活愉快!

唐風宋月說:

我來解讀花木蘭。

關於花木蘭的身世,唯一參考資料就是《木蘭辭》這首詩歌。因此任何一個考證者都必須從這首詩歌入手,從而撥草尋蛇,捋出一條線來。我現在就用胡適之先生所謂「小心假設,大膽求證」的態度,試為大家一一開釋,以為引玉之磚。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木蘭為何要「當戶織」。織就是織布織緞。為何要織,為了給國家交稅。大唐賦稅制度為租庸調製。租就是地租,「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粟2石」;調就是繳納布匹綢緞。「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絹2丈、綿3兩( 或布2丈4尺、麻3斤)」;庸就是做義務工,參加國家修橋鋪路等公共基礎建設和建陵寢造長城等大型項目建設。「服役20日,稱正役,不役者每日納絹3尺(或布3.6尺)」 。為何代役用絹布而不是糧食,因為在大唐絹布也作貨幣使用,屬於硬通貨。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即軍中文告,貼在牆上的關於軍事信息的布告。簡明扼要的寫清楚為什麼打仗,跟誰打仗,相當於戰爭動員令。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書就是徵兵花名冊。一般來說,書寫花木蘭父親名字的軍書只要一卷即可,用不了十二卷。為何需要十二卷,原來花木蘭家族屬於北魏六鎮治下的軍戶,六鎮居民屬於遊牧民族,每隔三年造一次兵冊,名叫「比丁」,也叫記名字。凡男子年滿十六歲即記名入兵籍,至六十歲退役。木蘭父親十六歲入兵籍,經過十二次比丁,最多五十二歲,沒到退伍年齡,因此需要繼續服役。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阿爺就是父親。

唐人稱呼父親為阿爺,耶耶,哥哥。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大唐實行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種民兵性質的義務兵役制。農忙務農,農閒訓練,開戰入伍。府兵在服役期間本人免除課役,但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陌刀、長槍等)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均須自備。每一火(一火十人)還得共備供運輸的馬六匹,即所謂「六馱馬」。

這就是花木蘭一家人為啥要買馬的原因所在。至於武器鎧甲等等裝備,都在兵器庫存著,標著服役者的姓名編號,平時庫房有專人保管,只在訓練和出徵時才會發放。因此不用臨時買,只要去兵器庫領取即可。

東市西市是長安城的兩大集貿市場,長安城沒有南市北市。當然花木蘭不是長安人,她也不是在長安城買東西。後世的東西一詞就來自唐時的東市西市。那麼花木蘭是哪裡人,這裡留個懸念,後文解讀。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裡說的很清楚,花木蘭從家鄉出發,一天走到黃河邊。第二天從黃河邊出發,一天走到黑山。打仗地點就在黑山。在黑山只聽到陣營中燕山胡騎嘶鳴。啾啾,悽切尖細的聲音。為何戰馬的聲音會悽切尖細,因為唐軍都是訓練有素的沙場戰士。懂得控制駿馬嘶鳴。這裡的燕山胡騎是唐軍的騎兵,並非敵人的騎兵。

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 十二月,唐遣大將薛仁貴率軍攻伐契丹,大軍進入草原,戰於黑山,俘虜契丹首領阿不固,解至洛陽。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就是薛仁貴,壯士就是花木蘭。花木蘭沒有當過將軍,她的"孝烈將軍"是後來英雄事跡突出之後武則天追封的。武則天當了皇帝,為了提高婦女地位,更為了證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於是樹立了花木蘭這一榜樣,號召全國婦女學習。於是大周上下掀起一股巾幗不讓鬚眉的風氣,女兒們出門一律男裝胡服,騎馬射獵,強勁之風盡顯。

這裡的百戰,十年都是藝術修辭,唐朝沒有十年的服兵役期,最多三年就會輪換。唐朝末期就是因為士兵們服役期太長不能回家導致譁變,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的。因此花木蘭不可能在外打仗十年。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廟」。「王者造明堂、闢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唐高宗時長安缺糧,因此每隔幾年就會帶著朝臣去洛陽居住,被人稱為「逐糧天子」。明堂就是辦公場所。這裡的明堂為隋煬帝所建,後來武則天為了稱帝,進行了大規模改建。

《新唐書/高宗紀》:顯慶五年十二月辛未,獵於安樂川。己卯,如東都。

《新唐書/薛仁貴傳》:(顯慶五年)與辛文陵破契丹於黑山,執其王阿卜固獻東都。

就是說,唐高宗李治是在東都洛陽的明堂裡接見了薛仁貴和花木蘭等人,對有功將士進行了賞賜,而且舉行了獻俘禮。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尚書郎指尚書省的員外郎,從六品,掌付諸司之務,舉稽違,署符目,知宿直。就是說,這個職務比較忙,既要批審文件,還得晚上值班。相當於皇帝的秘書班子成員。上面有尚書左右丞(四品),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尚書令(正二品)。尚書員外郎是尚書左右丞的副手。

這個職位一般由男子擔任,很少有女子。公元677年(儀鳳二年),武則天召見了年僅十四歲的上官婉兒掌管宮中詔命。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就是說,花木蘭是武則天要的人,不是唐高宗。武則天當時是皇后,人稱「天后」,喜歡重用有才有勇的女子。花木蘭是個最合適的人選,還能當貼身侍衛,何樂而不為。

有人說尚書郎是尚書令,相當於宰相,其實哪跟哪。用腳趾頭都能想出來不可能。如果花木蘭真是回來給個宰相,那得多大功勞啊。侯君集平高昌那麼大功勞,回來想當宰相李世民還不願意給呢。

千裡足即明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寫道:「駝,性羞」。「《木蘭》篇『明駝千裡腳』多誤作鳴字。駝臥,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裡。」

明代楊慎在《丹鉛總錄·明駝使》寫道:「唐制:驛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後來楊貴妃就曾用明駝給安祿山密報軍機大事,事瀉被殺。楊妃被殺的主因在這裡。因此李隆基不能保,也不想保。

唐代為何看重明駝,原來在北魏時,孝文帝元宏準備定天下四大姓,隴西成紀李姓怕不入圍,星夜騎著明駝從甘肅天水跑到洛陽,但還是晚了一步,因為四姓已經定了。(北魏四姓為範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李氏深以為恨,自稱「駝李」。

所以才有木蘭提出希望李治特批一匹明駝回家的請求,這匹明駝不僅是一匹駱駝,更重要的是榮譽和待遇。騎著這匹明駝回家看父母,想想什麼情況,比你現在開輛跑車回家拉風多了。

這就叫榮歸故裡,也就是項羽說的「衣錦不能夜行」。每個人都有榮歸故裡的情結,花木蘭也不例外。

有人說李治和武則天不知道花木蘭是女的,其實此說欠考慮。一來花木蘭要見的是皇帝,如果不表明身份,被發現就是欺君之罪,要殺頭的。不管你立了多大功。二來即使想瞞也瞞不住。因為花木蘭是軍人,軍人想要見到皇帝需要過政審和安檢兩道關卡。安檢這關需要換衣,由皇帝的安保人員親自在旁監督,以示你沒有身懷利器,以免對皇帝造成傷害。如果發生了「圖窮匕首見」之類的危險事件,誰都負不起責,要滅族的。因此李治和武則天是知道花木蘭女兒身的,所以武則天才要她在身邊做個秘書兼保安的工作。但是花木蘭拒絕了,想回家。

武則天沒有強求。特批了一匹明駝,讓她回家了。

有人說花木蘭被皇帝識破女兒身之後就想納入後宮,但是花木蘭不同意,被逼無奈自殺了。這都哪跟哪。我在這裡只想說,皇帝不缺女人,沒那麼饑渴。這些無聊文人你們這麼編一位巾幗英雄真的好嗎?

《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諡『孝烈』」。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這裡的夥伴應該不是一起從鄉裡走出去的夥伴。否則鄉裡鄉親的住著,花家有沒有一個壯年男子還能不知道?因此應該是她在戰爭中認識的戰友,陪她一起回鄉的。十二年不可考。因為花木蘭沒打十二年仗。風月君淺陋,望有識者告我。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為何要用雙兔為比喻,難道除了兔子就分不出男女?因為當時接見花木蘭的是李治和武則天兩人,稱為天皇天后,其實共同掌權,武則天已經是牝雞司晨,李治由於身體等各方面原因,基本上已經不管事了。

寫到這裡,其實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花木蘭哪裡人,花木蘭姓什麼,文中的可汗是誰。

其實這個問題早已被各路專家學者寫濫了,我也就不抄了。結論如下: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木蘭。木蘭為鮮卑姓氏,不是名。就是說,有一位姑娘,她有一些孝心,她的姓就是木蘭。(看過還珠格格的唱一遍)

那麼木蘭是哪裡人?可以確鑿無疑是內蒙古人。不會跑到中原地區。至於是內蒙古鄂爾多斯人還是涼城人,或者呼和浩特人,尚待商榷。我認為她是涼城人。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時期,拓跋珪派人到今天內蒙古的五原和固陽地區屯田,定都大同以後將屯田範圍擴大到涼城地區。涼城古稱參合坡。

拓跋珪接著將各氏族部落編制打散,定居一處,不讓隨意遷徙,各部落酋長的的地位都降格為屯長。(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這些屯田地區一律實行軍事管理制度。「這些軍事將領們在自己的轄區內既是軍事長官,又是行政長官,有直接隸屬即類似於君臣之關係與名分的義務」。《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這些軍事將領被部民稱為「宗主」,部民們都跟隨宗主姓。

到了後期,雖然這種宗主都護制度消亡了,但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卻遺留了下來。比如都務農,都尚武,都豪俠,都使長槍等等。隋唐的山東豪傑如徐懋公程咬金單雄信劉黑闥竇建德等等,都是這種後裔。

但是他們都在山東地區,漢化比較成熟,不像花木蘭所在的邊塞地區,漢化晚。

因此文中的可汗,只是花木蘭對其居住地所在領隊之稱呼。她是跟隨這個領隊參加作戰的,應該是她的頂頭上司。

歡迎點讚。

鄭鎮陣說: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花木蘭晚上看見軍帖,可汗在徵兵了,在眾多的徵兵文書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意思是說,可汗對地方政府下發了徵兵的軍帖,而在地方的徵兵戶籍文書上面寫著父親的名字。不過,花木蘭的父親應該沒有看到,而是花木蘭看到了,所以就有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古代的文書是捲起來存放的,叫卷宗。由上而下一級又一級的徵兵,徵兵的卷宗有很多卷,地方政府在徵兵的戶籍名冊上面,都寫了花木蘭父親的名字。不過《木蘭辭》當中的「軍書十二卷」並非實指「十二」,這裡是樂府詩的一種寫作手法,意思是很多的意思。在《木蘭辭》裡面數字「十二」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軍書十二卷」,第二次是「策勳十二轉」,第三次是「同行十二年」。頻繁的用數字「十二」,說明在《木蘭辭》當中就是一個虛詞,這個和「大火燒了三月」或者「三月不知肉味」是一個意思,「三」和「十二」是古代文人寫作時慣用的手法。

假如,《木蘭辭》裡面的「十二」是實際數字。那麼,第一個「軍書十二卷」下發了十二卷軍書,第二個「策勳十二轉」是十二級軍功,第三個「同行十二年」是同行軍打仗十二年。《木蘭辭》中的一卷,代表服役一年的意思,所以花木蘭的父親要服役十二年。但是,北魏時期的兵役制度,差不多是終身服役,閒時為農,戰時為兵,差不多一生都在當兵。所以,十二年服役期也不對。

如果把「十二」看作是「很多」的意思,那麼就是很多卷軍書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在多年的作戰生涯當中,花木蘭立下多次戰功,可以說戰功赫赫,最後接受了天子的朝見。其實,我們不用咬文嚼字,懂得大概意思就可以了。我認為,這裡的「十二」就是很多的意思。花木蘭父親年老,膝下又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如果去當兵了,肯定是九死一生,所以花木蘭代父從軍。

以文為名說:

關於「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我們學過這篇課文的都知道,「十二卷」是虛指,意思就是上面發出了很多軍書,而軍書中每卷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

在這裡,我們需要討論的是,為什麼軍書拉著他的父親不放,為什麼一定要他父親去參軍?

第一,推斷花木蘭參與的哪場戰爭。

《木蘭辭》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後收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一般認為是描述的南北朝時期,北魏與鄰國之間的戰爭。

我們從「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以從歷史角度去推算是哪一場戰爭。既然由「可汗」出面,絕對是大戰役。

而當時的情景,北魏還沒統一北方。和北魏接壤交戰的勢力有,南朝東晉,東面的後燕,西邊的胡夏,還有北邊的柔然,可以說四面皆敵。

因戰爭和戍邊的壓力很大,朝廷的軍戶本裡,每家每戶都要有男丁參戰。木蘭的父親年邁,既然連老年的軍戶都已經算進在內,那麼這勢必是一場舉國之戰。

而根據歷史,最值得北魏以舉國之力,發動全國男子作戰(14-60歲)共47萬人,就是398年,北魏拓跋珪發動攻打後燕的那一戰。

而《木蘭辭》中說: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木蘭從離開家到抵達戰場,只花了兩天時間。花木蘭的故鄉根據推測,在今河南商丘。從這個位置出發,騎馬2天就到,戰場應該發生在河北一帶,那麼更加傾向於,敵人是後燕國。而文中的「燕山胡騎」,也佐證了這一點。

第二,這場戰爭,木蘭的父親必須參軍。

文中提到,「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說明這場戰爭打了超過十二年之久。

我們再看歷史。

395年,後燕首先發兵攻打北魏。但是在參合坡之戰中,被北魏殲滅了後燕的主力。

396年,北魏拓跋珪以舉國之力,發動47萬大軍攻打後燕,奪取了後燕大片疆土。後來北魏內部發生動亂,北魏撤軍,沒有最終消滅後燕。

423年,北魏拓跋濤再次發動戰爭消滅後燕殘部北燕,這之後才結束了割據遼東的最後一股勢力。

由此可見,北魏對陣北燕的戰爭,一共持續了二十多年。而在這中間,北魏還和柔然、胡夏都有過戰爭。可以推測,中間花木蘭可能也參與了攻打胡夏和柔然的戰爭。

之所以不斷的作戰打仗,是因為對於北魏的來講,不主動發動戰爭,就會被別的國家吞併。

處於這種歷史背景下,我們再去理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花木蘭和他父親,就生在最動亂的那幾十年。而發動戰爭,就面臨著減丁死人,不斷的戰爭,不斷的減員,所以北魏的政策就是,不管你年齡多大,只要能走路,是個男的,就必須參軍,這種嚴苛的軍制,是導致木蘭替父親從軍的根本原因。

因此,才有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簡秋習文說:

「青娥洗卻鉛粉妝,纜轡關山備戎行。」

唐代詩人韋元甫在《木蘭歌》中,盛讚花木蘭「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木蘭從軍」的故事,通過戲劇、電影的傳播,讓我們耳熟能詳。

木蘭,源自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樂府民歌《木蘭辭》,木蘭生活的時代應該是北魏,詩中提及因為「有戰爭了,可汗開始點兵」。

這場戰爭,根據史學家考證,應該是北魏與柔然的戰爭。

在詩中寫到: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為什麼有了戰事,相關部門就會下發各種文件,而在每個文件都要求木蘭父親趕緊去打仗呢?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中,一是涉及「十二」這個虛指,強調數量之多;二是涉及北魏時期的世兵制以及西魏宇文泰開始的府兵制。


「十二」數量多的虛詞

在文言文、古文、詩歌中,「十二、九」等量詞含有「很多」的含義,是一種虛詞。

比如在南朝王融的《望成行》裡就這樣寫:「金城十二重,雲氣出表裡。

用「十二」來形容數量多、程度深。

在古詩中,有相當一部分「數字」都是虛指。比如辛棄疾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木蘭辭》屬於民歌形式的樂府詩,相當於歌詞一樣流傳於民間。

我們會注意到,在《木蘭辭》中,有好幾處運用「十二」的詩句: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在解釋「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時,很多時候都是理解為「很多卷徵兵文件上,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強調「木蘭父親不得不去參軍」,為「木蘭替父從軍」做鋪墊(後面兩句中的「十二,也多指很多的虛詞」)。

這個觀點我個人是認同的。


從北魏世兵制看「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大部分史學家認為,木蘭辭中所描述的故事大致發生在鮮卑人拓跋一族建立的北魏時期,詩中說到的戰事,應該是指北魏和柔然兩個少數民族之間發生的常年、多次的戰爭。

柔然是黑山、燕然山一帶的北方遊牧民族,時常南下侵擾北魏(後期的東魏、北齊)

為了和柔然長期作戰,北魏創建者拓跋珪使用世兵制,來提高軍事戰鬥力,補養兵源。

世兵制,就是將士兵全家老小從普通的老百姓中剝離出來,讓他們不再屬於民籍,集中居住,成為軍籍。

世兵制,是世代為軍人,父親是兵,兒子也一定是兵,女兒則只能嫁給其他當兵的軍人,被抽離出來的士兵一家被稱為「士家、軍戶」,直到他們被赦免,他們才能取得普通人的身份。

在此兵役制度初期,為了穩定軍心,政府給軍戶家庭提供了相對不錯的待遇,軍戶不用繳納各種賦稅,也免除了勞役。

軍戶在沒有戰爭時就種田,由於沒有勞役與賦稅,國家要求軍戶參軍打仗時要自備軍需用品。

隨著鮮卑族封建化日益加深,歸附的士兵甚至叛逃者、罪人及其家屬被強制編入軍戶,軍戶的社會地位日趨下降,後期軍戶幾乎淪陷為賤民一等。

但後期由於長期戰爭消耗,士兵逃亡、私家分割等諸多原因,世兵制逐漸衰落。

(北魏宇文泰開始使用「府兵制」。)

在北魏與柔然戰爭的大背景下,推測木蘭一家為「軍戶」,「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既然是軍戶,那按照相關文獻記載,木蘭父親自然是在冊。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所以,按照軍籍規定,儘管木蘭父親年齡大了,也必須要從軍作戰。


「軍書」,軍籍文件

按照最通行的理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的「軍書」是指軍籍登記的冊子,文書。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對於軍籍的登記有各自不同的時間規定,有的是兩年一計冊,有的是每年登記入冊。

北魏時期使用的世兵制,是每年入冊,到東魏時期使用的府兵制是三年登記一次。

不管是每年登記,還是三年一登記,按照大部分朝代的徵兵年齡18-60歲計算,木蘭父親登記十二次的軍籍卷冊,應該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50多歲的木蘭父親,是在參軍的規定年齡範圍內的,但是由於身體年老體衰,木蘭心疼父親,才上演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END------ -----

我是簡秋,感謝您的閱讀!

北京華姐的慢生活說:

木蘭辭中說,軍書十二卷卷有爺名,為什麼十二卷中卷卷都有他爹的名

這裡邊所說的12卷,是虛數,表示很多的意思。

強調的是,名字已被列在上邊無法更改。只能自己帶父從軍。

木蘭辭,歌頌的是魏晉南北朝時候花木蘭的故事。是真事兒。

前兩年自駕,去了一趟花木蘭的家鄉。本文中照片是我在哪裡拍的。

那裡不是什麼旅遊景點。所以去的人不會很多。

今天我借著這個題目,順便給朋友們介紹一下花木蘭的老家。

花木蘭的家鄉,在河南商丘虞城縣。

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課上講了這麼多遍,到了河南商丘了一定要去花木蘭的老家憑弔一下。

於是,我和老公從商丘驅車50多公裡,來到了位於商丘城東南的魏園村。

一路上很荒涼,也特別顛簸。費這麼大的勁去看木蘭祠。自己也覺得很好笑。弄得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專業考古的了。

好不容易到了。

花木蘭的老家魏園村挺偏僻的,幾乎看不到人。

還好,祠堂規模和修繕的程度對得起花木蘭的威名。祠堂的南側是花木蘭的出生地魏園,祠的北面是花木蘭墓。

從一個門洞可以看到墓地裡邊是一片荒地,也沒有看到墓穴。門洞門口地上,坐著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攔住了我們的去路。買票!她說。

這麼一個荒涼的地方,這麼一位老婦人,和買票,有點兒不搭吧。

她說我在這裡收費,每位30塊錢。看著這麼不正式,就問她,能不能便宜一點?她說,今天已經便宜了,昨天比今天人多,我收50呢。這是我們家的地,我隨便收。聽她這麼說,更沒了買票的欲望。

隔著門洞,往那片荒地望了望,拜了拜。

重點參觀了木蘭詞。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殿房。

裡面燈光比昏暗,有花木蘭的塑像,還有整個牆上是完整的木蘭辭的配圖。我都把它們拍了下來。

得知花木蘭不姓花,她姓魏。是老魏家的女兒。

在花木蘭約十五歲時,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下進犯,北魏當朝規定每戶出一男丁進入軍隊作戰。家中弟年幼,父親又多病,花木蘭遂代父從軍。

替父從軍12年,辭官回來後,終身服侍父母,死後葬於故裡。

花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下面這段話摘自網絡)

據了解,河南人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陝西人說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說她是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亳州人,江蘇人說她是泰州人,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市和林格爾)和包頭人,河北人說她是完縣人。關於花木蘭故裡的傳說就眾說紛紜。

我這裡不想討論這個問題。謝謝。

我是寧老師,一生做教育,現在與兩個外孫朝夕相處,教育經驗豐富,教育對象跨度大(零歲—18歲)歡迎關注我。

與君共學說:

這個問題的重點是問這個句子在《木蘭辭》中的作用是什麼,而不是爭論「十二」是虛數還是確數。我認為這個句子是為木蘭從軍作了重要的舖墊。有了這個句子,前方戰事的嚴峻,形勢的緊迫就顯而易見了,說明花家要出一個兵員的任務是不容推託的。這樣木蘭替父從軍就顯得所應當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3793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