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西方國家為何稱呼中國為sino?_為什麼稱西方國家?

閒看秋風999說: 看似簡單的題目,如果要給出比較滿意的回答還真的不簡單。 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了英語的前世今…

閒看秋風999說:

看似簡單的題目,如果要給出比較滿意的回答還真的不簡單。

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了英語的前世今生,也就是英語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

一般認為,英語單詞足足有50萬,而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native speaker(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至少要掌握20000個單詞。不過,在這20000單詞中,卻只有大約2000個屬於英語「核心」詞彙,即土生土長的英語單詞,其它則都是「外來的」。

比如題主問的Sino就是一個外來詞,Sino是法語,它的祖籍確是拉丁語,意思是「中國,會中國的」,如,Sino–America 中美,sinology 漢學,等等。

那麼,英語的外來語為什麼會這麼多呢?

因為英國人在歷史上也是飽受屈辱,屢次遭到外族入侵,自己的文化反而越來越沒了蹤影。

居住在今天英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從幾千年前直到公元元年左右,一直都使用居爾特語——也就是說英語起源於居爾特語,而最初的居爾特語卻在英語中消失了.英語也該屬於居爾特語。

不過,從公元450年開始,來自北方的西日爾曼人徵服了英國,因此日耳曼語才真正是英語的起源。來自日耳曼語的詞彙就是英語的核心單詞,如以下6個基本動詞,get、give、make、have、take、do。

只要熟練掌握這這幾個詞的用法便可學會英語對話的基本動詞。而且在日常會話中反覆出現的基本詞1000詞中,六、七成都是日爾曼語詞彙。如果牢牢掌握了基本詞彙,英語詞彙的學習也就能顯著進步。

此外,英美國家的語言學家們根據這一特點為英語學習者編纂了兩本非常好的詞典,深受全世界英語學習者的好評: 一本是《牛津》,另一半是《朗曼》。這兩部詞典都是用英語解釋英語,而所用來解釋單詞詞義的英語就是英語的核心單詞。如果英語學習者在手頭準備一部這樣的詞典,勢必如虎添翼,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會有質的飛躍。如上述Sino,詞典的解釋就是China。而sinology的解釋就是,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especially their language,literature ,history and culture。

另外,1066年,英國又被人入侵了——這就是Norman Conquest(諾爾曼徵服)。這一次又帶來了大量的法語單詞(以前回答過了,不再贅述)。因此,英語單詞的來源就可以確定一下,即拉丁語,法語加上日耳曼語,其中外來詞佔80%,而核心單詞即中國人說初中英語詞彙只有大約2000左右。不過能夠熟練掌握這些單詞,即聽說讀寫四會的話,也就夠用了

博物閣說:

「Sino」跟「孔夫子(Confucius)、功夫(kungfu)」一樣,是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一個事物有多種稱謂很正常現象,如「中國文明」也可以叫「華夏文明」。

「中國石化」的英文,就以「sino」為構詞詞根:Sinopec,「pec」是「石油化工」的縮寫:

而中國石油卻用的「China」:

在英文構詞成分中,「sino」既是詞根也是前綴,是不能單獨使用的「非單詞詞根」:

西方諸語言中的詞源考證是個大學問,起碼要懂拉丁文、古希臘文,因為英語、法語中凡是「高大上」一點詞彙基本來自這兩種語言。

我連英文都馬馬虎虎,我不敢隨便百度一下,搬運一些我分辨不了對錯的東西。

那麼,我只有「訴諸權威」,引用英語詞彙學專家汪榕培教授的論文:

(注意:權威不是說絕對正確,而是結論相對比較可靠,而且有信息源給你提供線索。這個世界是術業有專攻的,我不可能什麼都懂。你病了,需要找醫生,這就是一種訴諸權威和專業。)

汪榕培教授認為「Sino」的詞源是漢語的「秦」:

汪榕培. (1986).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 外語與外語教學(1), 8-14.

「Sino」並不是直接從漢語進入英語的,演變過程是:漢語-阿拉伯語-希臘語-拉丁語-法語-英語

汪榕培, & 常駿躍. (2001). 英語詞彙中漢語借詞的來源.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7(4), 70-73.

其實「China、sino」詞源考證有很多爭議,沒有取得一致,作為外行沒有能力衡量眾多說法中的可靠性,也不敢隨便下言之鑿鑿判斷。

只搬運一種,供讀者參考。

比如我看到有些人把這個貼出來,這個圖片又沒有一個信息源,你、我都不認識上面的文字,何以見得這上面就有cina這詞呢?

我不是說這是錯的,而是這根本就是想當然而已,就算是對的,你、我也沒有辦法明白,根本就不懂上面說了什麼。

如果你從某個研究專家轉引過來,可以交代一下信息源,可以核實真假,這我是相信還是不相信?

我稍微查閱了一下,這是古印度文獻《摩柯婆羅多》【俱盧野之戰】中的插畫。

總之,我分辨不了,舉證責任不在我。我也懶得繼續去查。

-------------------------------------------------------------------

所以,我只能明白,且認為可靠的只有兩點:

1、「Sino」是英語中的漢語外來詞。

2、在英語中,「Sino」是不能單獨使用的「非單詞詞根」。

至於「Sino」詞源說法眾多,來自漢語「秦」只是其中的一種。而且『秦』的發音到底是『絲綢』還是『秦國』,都是有很對爭議的。

我沒有能力判斷,我也不想百度一些轉手了十八次的信息,拿出來唬人。

其實,能有理有據討論這些問題,在中國根本沒幾個人。

中國只有少數幾個大學開設拉丁語專業,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作為漢奸本來是要被槍斃的,就是因為懂希臘語,毛拍板說要把周作人養起來,搞出版工作。

詳見:唐弢,《關於周作人》(《魯迅研究動態》1987年05期)一文所述

懂一門冷僻語言,改變了周作人的命運。

周作人翻譯的希臘語作品:

日慕鄉關說:

第一眼看成了sina!開個玩笑!

sino 這個詞在現實生活中使用頻率很少,許多中國人並不知道西方人怎麼稱呼我們,大家學習的英語都是用china來指代中國,所以sino很陌生!

sino是古希臘對中國的稱謂,大家都知道古希臘的歷史非常遙遠,主要分布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持續了約650年,具體 相當於中國的東周到西漢初年。這段時間中國和古希臘有沒有產生經濟貿易往來有各種說法,但是缺乏統一意見。

古希臘稱呼中國為sino 的原因也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來自秦(Qin),根據發音有一定相似之處(我聽不出來),一種認為是來自古蒙古部落戎狄,還有一種認為來源於中國絲綢(這個 發音有一定類似性,個人以為可信度比較高)。

希臘文明後來雖然被毀滅,但是古希臘的許多詞彙被拉丁語繼承,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拉丁語滲透到歐洲各民族的語言中,sino產生了很多變種,例如:china,cina,sina,只不過由於sino比較古老,現在使用範圍已經很小,加之sino產生的時代背景,指代範圍較小,已經無法用來描述現在的中國,所以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這裡順便要說說另外一個詞彙:支那!

這個詞高頻出現在抗日神劇,日本人經常輕蔑的稱呼國人為:支那人,去年的港毒分子也高喊:支那人!

古印度人讀中國人成為cina. 這個詞和sino淵源很深,有種說法認為中國稱呼最早就是由印度傳入歐洲,高僧翻譯梵文佛經時根據音譯把cina翻譯為「支那',這個詞被日本人廣泛採用,開始沒有任何感情色彩。最近大火的「妖貓傳」主人公空海,正是把「支那」一詞引入日本的第一人,此時的支那不但沒有貶義,甚至還有褒義。

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人對中國十分鄙視,「支那」這個迅速貶值,成為日本蔑視中國的代名詞,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後,日本政府規定不管中國國號是什麼,以後再怎麼變,一律稱呼國人為「支那」。

民國初期,許多留學日本的中國人對此十分不滿,在公開場合稱呼日本為「倭人」(倭是中國對日古稱,原來也沒有貶義),還用「japan」的音譯稱呼日本人為「假扮」。

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直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我是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歷來現實說:

一說中國叫sino,很多人拍案而起,支那?又是可惡的小日本兒!

曾幾何時,它是一個褒義到你都不好意思承受的褒義詞。

熟悉地理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埃及的東北部,有一個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這個地方是埃及的尼羅河文明與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的必經之路上,算是交匯點,距離三大宗教的聖城耶路撒冷非常近,近到步行就能到。西奈半島上的西奈山,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中的神山。摩西就是在這裡接受的「十誡」,這裡是神居住的地方。

希臘語中,表示中國的形容詞叫做Sinaean,原意就是「神居住的地方」,可能是湊巧,但無論如何,夠高抬中國的吧。

sino這個詞也是希臘語,意思就是中國,直到現在,在中石油的標記上,在中歐企業家峰會上,我們還經常能夠看到它的出現。

sino的來源,有好幾種說法,有說是來自於秦(Qin),有說是來自於絲綢(silk),也有說是源於印度人稱呼中國的cina。不管是cina、sina、sinai、sinae、sino、chine、china,他們都是表示中國。沒錯,那個前著名門戶網站,也是這個名字。

日本人最初稱呼中國為支那,也並不帶有貶義,只是後來隨著大清越來越落魄,日本越來越進步,支那慢慢成為了一個特指的貶義詞。日本戰敗之後,國民政府向日本政府施壓,才從日本官方層面禁用此詞。

每日熱搜說:

Sino,就是「中國、東方」的意思, 這個詞只能作為前綴使用,不能單獨講。西方社會有時使用「Sino-」來表示「中國(的)」的意思,但是「Sino」均為連接詞,並非單獨用來表示「中國」之語。如表達中美,中日,中歐關係等場合:Sino-US;Sino-japan:Sino-Euro。SINO就是中國的形容詞,多用於組合詞的前綴,是一個前綴,權威詞典的解釋:1986年出版的『新英漢詞典』中,對sino一詞的解釋為「構詞成分可表示中國的」。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Sino或其變體,如中國模具(sinomould),中國石化(sinopec)等等。

三隻腳的大烏鴉說:

sino源自梵語,一開始應該是古印度人對絲綢的音譯,古印度人見了絲綢後直接被閃瞎了鈦合金狗眼,覺得這玩意太牛逼了,能生產出這玩意的國家太牛逼了,然後問商人這玩意叫什麼,商人說按生產國的語言這玩意叫絲綢,於是印度人就直接用絲綢來稱呼這個國家。sino就成了對中國的稱呼,其實音譯過來就是支那。但支那一詞並非蔑稱,古印度人一般在支那前都要加摩訶兩字,摩訶支那,意思是偉大的中國。支那一直都是中國很高大上的一個代稱,變成蔑稱完全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被日本人帶歪了格調。

從印度到阿拉伯到南歐到法國,基本上都是用sino或者相近發音來表示中國的,都是從古印度人嘴裡聽來的。波斯語的cina,拉丁語的Sinae(或者叫Seres,賽裡斯,意思也是絲綢的),法語的Chine,其實都是sino的發音,英語直接抄的法語,但英語裡國名是陽性,所以把e改成了a,變成了China(法語裡中國是陰性)。但英語很多時候也會直接用sino來表示中國。

五味社說:

Sino是東方的意思,作為前綴,不能單獨使用。Sino-意為中國的。

Sino是希臘語中中國的稱謂。1986年版的《新英漢詞典》,Sino的解釋為:

構詞成分可表示中國的

除了Sino,另一個希臘語Sinaean也表示中國,這次除了表示中國,還有另一層意思是「神居住的地方」。

如今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非常少,大多是英語China或法語Chine。

Sino構成有:sinopec中國石化、sinotruck中國重汽、sinoweaving中國織造等。

探秘古埃及說:

關於西方人稱呼中國為「支那」的原因,是存在爭議的。目前,學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支那」一詞來源於對「秦」的音譯;其二,「支那」一詞,來源於公元前4世紀,馬來群島航海家對廣東沿海一帶的稱呼,所以該詞原為馬來語;其三,還有少數人認為,「支那」一詞,來源於對「日南」或者「滇國」的稱呼。

目前,學界主流的觀點為前兩種,特別是對第一種觀點,認同的學者較多。

下面,給大家介紹下這兩種說法:

其一,「支那」一詞,來源於「秦」的音譯;

這一說法,最早由義大利傳教士和漢學家衛匡國(Martin Martini)提出。公元1655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刊發其《中華新圖》(Novus atlas Sinensis)時,首次提出這一說法。隨後,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也主張這一說法,且其認為「支那」一詞,來源於對「秦朝」的稱呼。

此為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

其二,「支那」一詞,來源於公元前4世紀,馬來群島航海家對廣東沿海一帶的稱呼,所以該詞原為馬來語;

針對伯希和的主張,洛弗爾表示反對。他的反對理由為:在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315年,印度孔雀王朝大臣高底裡雅(Kautilya)在其著作中,就曾提及「支那」一詞。而此時秦朝還沒建立。

據此他認為,因為在公元前300年時,中國已經被稱作「支那」了,所以這一稱呼不可能從秦朝演變而來。

除了上述觀點外,學界還有裡希霍芬之「日南」說,拉古貝裡「滇國」說。目前,這兩種觀點認同的人非常少。

上弦月A說:

Sino的詞源很多,但Sino並不是一個獨立詞彙,只是前綴,通常以Sino-的形式出現,後面連接其他詞使用,比如Sino-Euro(中歐)。Sino指"中國(的)"、"東方(的)",但不能像China或Chinese那樣單獨使用。

關於Sino的來源,說法很多,源自秦(Qin),源自絲綢(silk的音譯),源自希臘語、阿拉伯語、梵文Cinah……確切詞源已不可考。不過,無法考證恰恰就是最好的證據,說明Sino或其變體的前綴用法非常久遠。


1.Sino詞綴的來源

早在漢朝,中原就開始了對外貿易。張騫出使西域後,西漢開始發展對西域和西亞的通商往來。中原絲織品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轉運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這就是"絲綢之路",是當時中外經貿和文化交流的樞紐。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古代歐洲要打入遠東地區,必經阿拉伯地區和波斯,而這些地區和中原往來已久,他們對中國地理、行政、商品等領域一定很熟悉,並產生相應的本土詞彙。

古代歐洲人同中東打交道,並獲得中原絲織品,自然會接觸並了解中原文化。歐洲人很可能奉行了拿來主義,借用了上述地區對中原的稱呼。很容易推測,Sina,Sino, Cina,China等詞彙應該是同源無疑。


還有一個表示"中國"的詞彙Sinaean,源於希臘語。Sinaean另有一個極具褒義色彩的用法,表示"神居住的地方"。

古波斯非常強大,位置在中西之間,對外交流和戰爭很複雜,其中包括希臘。那麼希臘語中有類似Sino的詞彙也就正常了。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儘管後來沒落,但文化和藝術交流沒有斷。西方也可能受此影響。

另外就是發音的習慣。法語中的Chine,德語中China,輔音Ch發音和C類似,我們音譯過來就是"西"音。所以Sino在西方文化裡的適用性和通用性都很強。


2.另有很好的佐證

小編的專業和行業都關乎對外交流和商貿,讀書時就留意到Sino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主要用在對外商貿、對外合作、文化交流等領域。在具體語境中完全可以使用"China"或"Chines",但經常用Sino代替。這種現象應該是源於某種習慣。

再回看歷史,今天Sino的使用場景,恰好與古代商貿和文化交流吻合。

可見,Sino的用法一直沿用了古代習慣,包括適用的領域,並約定成俗。這也是Sino一直作為前綴使用,而沒有發展出獨立詞彙的原因,它沒必要成為廣泛性的詞彙。


3.關於Sino的用法

作為前綴,Sino常出現在商貿和各種對外交流領域,Sino-後面常接國家或地區名。

Sino-US(中美)

Sino-Russia relations(中俄關係)

Sino-African Petroleum Cooperation(中非石油合作)


Sino也有變體,多用在商品等領域。

Sinopec(中國石化)

Sinotrans(中國外運)

Sinosteel(中鋼集團)


4.衍生詞Sinology

西方專門整出一個很板正的獨立詞彙☞Sinology(漢學或東方學研究),主要研究漢語、中國經史、華夏習俗和政治等領域。

International Sinology (國際漢學)

Traditional Sinology 傳統漢學

Sinology Conference (漢學會議)

British Sinology (英國漢學)


Sinology包含兩層含義:

研究者,指中國之外的學者。

研究對象,有關中國的各領域,重點研究內容為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


一點感慨

只研究東方是不夠的,只有學者研究是不夠的。所以呢,全世界都在學漢語、了解漢文化,他們愁得哭,不影響學得起勁。

一烏拉圭客戶,幾年前時不時半夜騷擾我,讓我跟他講漢語。曾寫了一大段拼音讓我檢查。L是L,N是N,前鼻音是前鼻音,後鼻音是後鼻音。我說別再問我了,你可以出師了。我只是一說,他再來中國時已經不講英語了,還挺鄙視其他老外。

沒辦法,一個民族最強大的力量就是文化,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只有接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37934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