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說的很對,每個父母都想讓自己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更好,讓孩子在學校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不要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在學習時候,多努力奮鬥加把勁的學,無論是語文.教學.化學.物理分數等等,都學的名列前榜,這樣自己父母也高興,自己孩子對自己學習好也自毫,天下父母都是這樣想的,可是雖然是這樣想的,有的孩子學習達不到父母的所願,父母多麼希望自己孩子在學校學習名列前榜,給父母爭光,所以現在父母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誤導。是那些培訓機構為賺錢招徠生意的宣傳語。我就不相信,我弄不明白這個起跑線究竟在那裡?是母親肚裡的胎兒還是學齡前,還是學科開始前?怎麼來介定?我只是聽說有這句話,也沒去多想。我只代表我自己瞎說說。
謝謝邀答。
可以毫不隱晦的說,這是家長的一句藉口和自欺欺人的謊言。
很多家長成天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當成口頭禪,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家長,對於這句話,連它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是起跑線,哪個階段算起跑線,什麼時候起跑,什麼才算「輸」,第二名算不算「輸」。
家長一門心思的按照自己的想法,遵從自己的安排,遵循自己的計劃,對孩子要求這,要求那,那麼「起跑線」要起跑多少次,如果全都是起跑線了,那麼你認為孩子每一次都能「跑贏」別人嗎,他們的「體力」夠不夠,他們有多少競爭對手,別人是第一次上起跑線,還是另一條起跑線上的殘兵敗將。
家長們就不要再欺騙自己了,你其實是在一心的打造你設想的產品,而不是順應孩子的天性,而那些話語,只是咱們在別人面前尷尬時,隨口說出的託辭。
靜心的想,我們有多少時候坐下來,聽孩子的訴說,聽孩子的意願,與孩子共處,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一同商量,一同完成任務。
有時候,真的覺得當家長的真失敗,居然把自己應該賦予孩子的親情和關愛,輕易地就交給了培訓機構和輔導班,孩子的童年不能和父母留下以後珍藏的回憶,而是那段在各種培訓班裡不情願的埋怨。
是時候要醒醒了,我們要充分享受父母的權利,不要帝王式的被孩子唯命是從。
這幾天,各省高考狀元紛紛出爐,孩子們的各種身家背景被深挖,特別是一個總分730分的廣西高考狀元,更是刷了無數人的屏。
大家都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了這麼優秀的孩子。
現在的父母,都非常在意自己孩子的教育,我個人以為:
在學習、思考這些能力之外,很多父母都忘記教孩子「快樂的能力」。
因為大多數的人在成年以後,會被童年時期形成的「不良模式」操控,以至於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
如果擁有快樂的能力,這個人的幸福感就會比較高,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孩子幸福的吧。
很多父母做出一些殘害孩子幸福的行為,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帶來快樂,所以「快樂教育」真的好重要,從小就要養成孩子一個中正的態度:
我做事是讓自己快樂,不是為了其他人。
01
別人好,要為他高興
在快樂的能力當中,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他人高興」的能力。
我們一般人,從小父母總喜歡拿我們和隔壁家的孩子比較,在學校也是,總有人會得第一名,贏得冠軍,出了風頭,相較之下,其他的人就被比下去了。
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快樂的時候,很難為他高興,甚至會為自己難過。
如果父母從小就告訴我們,「聽說隔壁家的王大頭得到了作文冠軍,這孩子挺好的,真是為他們高興。」
作為孩子,我們會去「偵測」父母的話中的能量。如果父母的能量是真的高興、開心,沒有任何為自己的惋惜或嫉妒的話,孩子就會放心地也為朋友高興。
這樣,一個最有利的美德就形成了。
記得《甄嬛傳》嗎?裡面所有的「壞」妃子,都是由於「嫉妒」這兩個字引起的。
明明知道皇上是後宮姐妹共同擁有的,但就是看不得別人得寵。那幾個人最後的結局,幾乎都是在幾近瘋狂的精神狀態被處死或是自殺。
甄嬛的不一樣,在於她不會被嫉妒驅使去做壞事。
她後來「學壞」了,開始設計陷害皇后,是因為她知道,只要皇后活著一天,她就不會有安寧的日子,兩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不如先下手為強,這並不是因為嫉妒。
我認為,看一個人的人品就在於:
1)他的利益被侵犯時,他的應對態度。
2)對於自己非常想要的東西,他用什麼手段得到。
而嫉妒,就會讓一個人在面臨上面兩種考驗的時候,更加瘋狂,不理性,甚至不道德。
02
吃虧,是可以的
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我們除了能為別人高興之外,是否還更能夠考慮到雙方的利益,總是尋求「雙贏」的局面,而不會弄成兩敗俱傷,或是三方都受苦的狀態呢?
就像甄嬛,她回宮後發現自己的女兒和她一點都不親,比較喜歡養母敬妃。甄嬛很受傷,而敬妃忌憚甄嬛向她要女兒,開始疏遠甄嬛,甚至開始設計陷害她。
這個時候如果情感作祟,面子最大,甄嬛可能會堅持要回女兒,樹立一個敵人。
但是甄嬛很快就放下了這件事,畢竟,她自己有個雙胞胎,也很忙,和大女兒的緣分也許就是不深,而敬妃照顧女兒照顧得盡心盡力,何必多一個敵人呢?
於是,她大方地讓敬妃照顧女兒到18歲出嫁,敬妃感激涕零,在後來的一場致命危機中,她為甄嬛挺身而出維護她,多少也幫上了忙。
這件事裡,很明顯甄嬛促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但基礎是她吃了點虧——女兒和她不親,敬妃竟然敢陷害她。
吃了這些虧,放下面子和虛榮,甄嬛做的決定是對的。
我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我發現那些一點都不肯吃虧,吃一點虧就要花多倍的時間和精力去討回「公道」的人,其實最後都不是最舒適自在快樂的人。
所以,進一步可以教導孩子的原則就是:吃虧是福。
很多人覺得,現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如果秉持著「吃虧是福」的心態,可能要被人欺負/佔便宜了。
其實,所謂的願意吃小虧,是因為心胸寬大,而自然呈現出來的大無畏的氣度和格局。
如果你是怕事,為了息事寧人而認輸吃虧,別人完全能夠感覺到這兩種能量場的差異。
後者會招來更多人欺負/利用/霸凌,前者,則是受人尊重的。
03
學會承擔一點風險
還有一種人是一點風險都不願意承受,這樣的人成天擔驚受怕的,甚至把自己的恐懼投射出來到愛的人身上。
很多父母就是如此,你發現你只能跟他們說好消息,壞消息一點也聽不得。
一點小事就可以讓他們整夜不睡,思慮擔心,然後一直問你/煩你,直到事情「變好」為止。
所以,在這些人面前,你的所有事情不得不「變好」,因為他們負擔不起任何可能會發生的不好的事。
害怕承受風險的人很多都是天生的,他們生性就喜歡擔憂,總是想要把所有事情都放在他們的可控範圍內。很多這樣的人會發展成強迫症。
所以,要學會和自己的腦袋對話,當腦袋又在用各種過去發生的危險事件來威脅/警告你未來可能面對的危險時,你要去覺察,這是合理的警告還是過度的憂慮?
通常一兩次警告算是合理的,但如果揮之不去,而且必須去採取行動時,就要注意到自己的強迫性思維了。
除了找專家治療之外,維持一個高度的觀察者的臨在也很有幫助。
如果和這種有強迫性思維的人在一起,就比較辛苦。
要和他們耐心溝通他們的「多慮/過慮」,同時在他們憂慮發作/恐怖過多的時候,保持中立的態度,耐心提醒他們要注意,而不是被拉入他們的劇情裡面和他們胡攪蠻纏。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這篇文章的重要觀點:
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培養快樂的能力,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能就是:為他人高興的能力。繼而能夠有創造雙贏局面的能力。同時可以吃點小虧並且承擔一點風險。
如果我們從小就有系統地、中正地把這些美德傳授給孩子,那麼,這些是我們可以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是事實,也是誤導!
很多家長都聽說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如果繼續問一句「這句話是誰說的?」可能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說這句話的人當初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出自一位女士~韋鈺,她是我們國家的兩院院士,教育部副部長。她曾經在中國教育報上澄清她的這句名言:我說這句話不是讓家長去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各種校外補課,而且說家長朋友們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接納的家庭環境。也就是說,韋鈺部長所說的起跑線是家庭,是家庭教育理念為核心的家庭教育環境,而不是補課班,幼兒園等其地方。那些補課班利用院士的話,作為商業廣告宣傳,先不說補課是否應該,也不說各種班質量如何,但是至少不應該曲解院士的話,讓家長誤入歧途。下圖就是韋鈺部長。
以前很多人認可這句話,現在又開始集體摒棄這句話。其實,我覺得,這句話有一定合理性,只是在之前被大家給過度消費了。
首先,之所以覺得這句話合理,是因為現在的家長很多崇尚快樂教育,甚至已經忘記了孩子在合適的年齡該做哪些合適的事情了。比如,現在五歲的時候,有幾個能夠每天收拾自己房間的?有幾個能打掃衛生的?有幾個能做洗碗收拾餐桌的?
其實不僅僅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很多方面我們都沒有讓孩子做到,比如,有多少孩子真的能夠做到感恩?有多少孩子能夠做到自律?又有多少孩子能夠做到寬容?
但是這些,恰恰是我們應該提前講給孩子的,而且是越小讓孩子學到、意識到,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利!在這一條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正確的。
其次,如果說這句話錯了,那肯定是指在讓孩子學習知識方面。知識的學習原本就有年齡規律性,讓一個兩歲的孩子學習加減法肯定不適合。但偏偏有的家長就是希望孩子能在這方面起跑早一些。
那些反對這句話的家長,應該也是對這個有意見。確實,僅僅在知識學習上,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沒有任何好處。就算那些晚點學習的孩子,依然能夠在之後趕上了。
不認同這句話。何為起跑線呢?要真正追究起來,可能在母親懷孕的時候,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了。
我覺得這句話無形中製造了一種教育焦慮,是很多早教機構或者興趣班最常用的一句廣告語。這句話使得很多父母變得很焦慮,在孩子剛學齡前階段就開始學英語,學各種各樣的才藝,這無疑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填鴨式教育,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哈佛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在兒子出生後,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才。兒子三四歲時,就已經會幾國的語言,6歲的時候考入中學,10歲上了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家每一分鐘都讓孩子不斷地「吸收」知識。18歲時,孩子卻成為了英國倫敦一家商店的售貨員。成年後的他什麼都不想幹,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特別高興。
這就是個典型的揠苗助長、物極必反的例子。父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即使滿腹經倫,給孩子帶來的也只有無盡的痛苦。
中國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認為6歲以前的兒童根本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所要學習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而且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想要孩子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必須要讓孩子按內在的規律發展。
我覺得這個是事實存在的。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身就是很激勵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我們這一代人,要怎麼去努力拼博,才能給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最優渥的條件?當自己的另一半從懷孕起,吃的,用的,穿的,住的,都是對自己下一代最好的時候,其實你的孩子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了,那麼你應該如何去創造這樣的條件呢?你是否在為這件事情而去努力去奮鬥?還是就這樣讓你的孩子再走一遍你自己的童年?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吧(有的話就自動隱身吧😄)
以前,優秀的孩子家境大部分都是貧寒的,但到了現在這個時代,恰恰相反了。條件好,人家有各種時間,各種實力,各種渠道,去培養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是對我們的一種提醒,一種鼓勵!讓我們去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最好的起跑線!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曾經實在是影響太深遠了!放在歷史的視角下,或者說它幾乎影響了一代人可能並不為過。但就它本身的意義來說,我並不同意前面幾位「偽命題」等的論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和「一個好的開頭就成功了一半」,從字面意思理解,兩者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它又究竟錯在哪裡?它只不過是被一些不良之徒別有用心地用在了「招生廣告」中,把它的意思加以歪曲罷了。是啊!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提高分數,考上重點學校。在這裡的「不輸在起跑線上」就成為了他們「提高分數」的潛臺詞,尤其用於專門針對天下所有父母那顆柔軟的心。不過這似乎也不能完全怪那些喪心病狂的學校,還有它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所在,歸根結底就是「分數教育」這個罪魁禍首。尤其我們更不要遷怒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上。人的一生其實要經過許多個階段,究竟什麼才是起跑線?「起跑線」真正的意義又是什麼?生命的起跑線可能就是人出生的那一瞬間,作為父母及時給予細心照料並給他餵奶,這樣他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文憑的起跑線可能在一年級開學的時候,父母及時為他選擇好學校,準備好書包紙墨並按時送他入學,他還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工作的起跑線或許在孩子最終畢業走出校園的那一刻,你如果能夠及時按照其所學專業和意願讓其就業,又談什麼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裡更多的人會理解為人生的起跑線,那麼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不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這其實才是最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面對今天這個大變革的時代,你必須清楚真正能夠讓孩子決勝人生的不是紅紅的高高的分數,而是要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和能夠把控生活的聰明智慧。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絕非靠那些口口聲聲叫囂「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補習班所能為,更不是靠「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所能得。我們知道:健康其實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我們要想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首先就要父母和諧恩愛,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這才是孩子健康心理的保證。再就是父母還要有工作、學習等各方面良好的習慣,通過他們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塑造孩子。尤其面對孩子生活中的事,父母要和他們交朋友,要學會尊重他們,孩子自己的事要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父母可以對孩子加以引導,但不是強迫命令。這樣讓孩子在快樂成長中學會做人,學會處事。生理健康自然是要孩子養成良好的體育鍛鍊習慣,比如鼓勵孩子(或和孩子一起)每天參加打球、跑步等體育鍛鍊。孩子擁有了健康的體魄,才是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最為關鍵的資本。
再就是要讓孩子擁有能夠把控自己人生的聰明智慧。智慧不是死記硬背,不是大量刷題,更不是看似紅紅的分數。智慧是學識,是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尤其還是在人生道路上能夠不屈不撓堅強奮進的意志和力量。教育其實並非單一學校的事,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都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尤其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對孩子所能夠做的,絕非事無巨細的絮叨和說教,而是實實在在身體力行的榜樣和示範,如果說知識更多來自於學校老師的傳授,那麼怎樣做人(世界觀的形成)則主要靠父母以及社會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在學習方面,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分數至上的錯誤認識,在課堂學習之外,更要不忘鼓勵孩子廣泛閱讀,通過讀書,拓展其視野,開闊其思維,增長其見識。讀千卷書,行萬裡路。還要讓孩子通過參加學校內甚至學校外各種有益的活動,讓他們走出社會,在生活實踐中得到鍛鍊,另外也要培養其(音樂、繪畫等)多方面的興趣,在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這或許才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正的含義和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