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70年代的十塊錢在飯店能吃些什麼?_70年代10塊錢能買什麼

痴騎朽翁說: 這個時間跨度有點大。 70年和79年比較,物價會有不小的差距 農村供銷社的飯店和大城市的飯店,因…

痴騎朽翁說:

這個時間跨度有點大。

70年和79年比較,物價會有不小的差距

農村供銷社的飯店和大城市的飯店,因為擋次不同,價格也有差異。

就農村的供銷社食堂(飯店)來說,十塊錢如果是一個人消費,吃他們那裡的最好的食材,肯定是用不完。(當時的供銷社飯店裡不提供煙,酒和茶水,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憑票供應的)

我給你們說一個我自己親身的經歷,那是在1976年,我們部隊往四川萬州(當時的萬縣地區)送一批覆員的老兵,我們送兵的六個幹部,住在萬州地區招待所。

他們的夥食團團長和我們聯繫,你們在這裡就餐用什麼標準?

我們說我們六個人按八個人交給你們夥食費,每人每天兩元錢,共六個人十六元錢。

當時他們夥食團的團長就愣住了,說你們六個人交八個人的錢,而且每人兩塊錢,在我們這裡從來沒有這麼高的標準,怎麼給你們安排呢?

我們說你們看著隨便安排吧!

結果就是:早,午,晚每頓飯,全部都是十二個菜,兩個湯,三種主食(米飯,包子或饅頭,麵條)。

這就充分說明,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們的物價水平是相當低的。

人間一塵說:

一九七三年五月,我出徒成了一級工。工資由23元,長到了36.7元。

為了慶祝,八個師兄弟,一人拿了二塊錢,第一次正式下飯館。每人點了一個過油肉,一個苜蓿肉,共十六個。因為原先未去飯店吃過,所以才像在職工食堂買飯那樣,說這兩個菜好吃,就一人來了一盤。

飯店的人都吃驚的看著我們,現在想起來,應是開了分餐制的先河。

有人說,咱們還應喝點酒,又點了四五個涼菜。好像有牛肉,雞,香腸等。又點了西紅柿炒雞蛋,燉羊肉.等四五個熱菜。還買了兩瓶酒。記得當時過油肉0.41元,牛肉五角左右,沒有超過八角錢的。

白酒一點五元左右。

點了那麼多,吃完飯後,還剩了二塊多錢,幾個人又去照了個合影像,還剩了幾角,又買了些水果,這才把一人二塊錢花完。

朝文社老張說:

在上世紀70年代,十塊錢人民幣放飯店裡,究竟是什麼分量?得先看看十塊錢在當時,到底有多值錢。

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城鄉工資,漲幅一直都很慢。哪怕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工作二三十年的職工,工資水平通常在四五十元左右。也只有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廣東等省,城鎮居民平均月工資能達到五十元。

當時還在煤礦工作的作家周梅森回憶說,青年工人月工資也就二十多元。1977年演員張鐵林在西安做裝卸工時,一個月工資18塊錢。同時期的作家阿來在工程隊開拖拉機,工資比張鐵林要高些,以他自己話說「我當工人的時候拿五十來塊錢」,幾年後他考取大學,畢業後做了老師,月工資卻只有三十多塊。

而放在農村,十塊錢的分量更是不得了。到1978年時,中國農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133元,每月也就剛到十塊錢多一點。很多農村地區甚至根本達不到這標準。1977年,安徽省一位領導對農民收入進行調研,得出了觸目驚心的結論:安徽全省28萬個生產隊,近百分之七十的生產隊人均年收入不到六十元,更有四分之一的生產隊,年收入在四十元以下。這位領導不禁痛苦自責說:「原來農民的生活水平這麼低啊。」

對比下來,對於當時的城鄉群眾來說,別說十塊錢,一塊錢的分量都是極重。1977年恢復高考時,考生報名費本想定在一元錢,結果引起了各方反對,認為定得太高,最後降到了五毛錢。就這今天看上去沒啥的幾毛錢,卻足以讓當時多少考生做出抉擇,改變命運。

甚至當時城裡人結婚,男方的聘禮通常是100元現金,來賓送的紅包,極少有10元錢。以學者陳煜的話說:「在當時,上了10元可都是重禮,是自家至親好友才捨得送的。」

在那個時代裡,「去飯店吃飯」也被稱為「下館子」,屬於中國家庭難得有一次的奢侈事。那如果拿10元錢去「下館子」,又能吃到啥呢?如果參考《天津物價志》的話,天津特產的狗不理包子,1970年的價格是每斤一塊一,1976年的價格升到了每斤一塊七,單是買包子,就能買不少。

而以《鄭州物價志》做參考的話,上世紀70年代,在鄭州飯館裡吃一盤大碗合記燴麵,要花六毛錢。一碗雞絲渾沌兩毛五,七寸盤的炒肉絲和炒肉片都是六毛五,最貴的燒海參是三塊二。拿十塊錢下個館子,真能吃得很豐盛。

如果照這麼看,揣著十塊錢在上世紀70年代下館子,確實是件很讓人嚮往的事。但實事求是說,如果只拿著十塊錢下館子,那也很可能啥都吃不著——因為在那時代,吃飯也好採購也罷,不止要有錢,更要有糧票。

就以買早點來說,如果在當時的天津買早點,一個五分錢的饅頭要收2兩糧票,三分錢的花卷收一兩糧票。去飯店吃飯,沒糧票大多數情況是寸步難行。

當然也有「小部分情況」: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只有少數高檔飯店不收糧票,比如大同酒家、東來順、萃華樓飯莊、曲園酒樓等十八家飯店,都可以不用糧票。但如果想去這裡用餐,就得提前一天預約,領取號牌後第二天光顧,每天號牌數量都是有限的。雖說不用糧票,但這裡實行的是「高價銷售」制度。如果只揣著10元錢來光顧?那真可能吃不到啥。

在那時,每家每戶的糧票、肉票、油票等票據,都是定量供應,每月買糧買菜,除了錢還要票。在很多時候,糧票比錢更金貴。如果我們拿著10元錢「穿越」到那個年代,就算找個飯店吃十個包子,也得交一斤糧票。買一斤紅薯需要二兩糧票,不開玩笑說,身上沒有糧票,大多數情況下身上再有錢,最多也只能在飯店裡喝幾碗湯。

也同樣是「下館子能不能只用錢」這事兒,最終推動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糧票制度的變革:1982年4月,深圳的一些飯店就遇到了糧票難題,作為特區的深圳,經濟發展迅速增長快,飯店客流量增大,但「沒糧票的客人來了點不了飯」成了常態。於是一邊是飯店掙不到錢,一邊是大批「闖特區」的弄潮兒有錢吃不上飯。當時的深圳市政府,就先在一些國營飯店試點「取消糧票」,結果「沒糧票能吃飯,大家都說好。」

這個政策推廣後,很快產生了各種連鎖反應:市場經濟更活躍,人口也更多,兩年以後,深圳市政府決定徹底取消糧票,這個改革,也成了改革開放歷史上的一件大事。1992年起,以糧票為代表的「憑票供應」制度,也陸續在全國各地取消。拿錢下館子,也終於可以敞開吃了。

10塊錢能吃到啥的話題,見證的,就是這其實並不遙遠,卻已讓現代年輕人有些陌生的變革。

參考資料:陳煜《中國生活記憶》、徐德霞《兒童文學 五十年最精粹》、王擁軍《路遙新傳》、《少年優秀作文選:第十屆「小紅花」獲獎徵文選評》、董卿《朗讀者》、《圍觀名人故事:魯豫有約》、項飈《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武愛民《當前城鄉居 民收入和消費的形勢分析 及對策研究》、黃寧斌《十元錢改變了我的命運》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會飛的饢餅子說:

謝謝,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70年代,是我們父輩那一代的回憶,他們經歷中國的歷史巨變,轉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而放眼70年代的世界,已經形成了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格局,此時的中國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造就了很多人進入了工廠,開啟了工人時代。而此時的人們基本都靠著工資生活。

記得我爸當時說他們那個時候的工資有著明確的劃分,有什麼一級工、二級工等等,但是工資大概範圍在24元-36元之間。到70年代的中後期工資每月可以拿到37元到55元之間,看著不多吧,但是在當年你如果了解完當年的物價,你就知道是什麼水平了,根據從我父輩哪裡了解,以及查閱資料,我列舉了當時的一些物價:

火柴:0.02元一盒。

  食鹽:0.13元一市斤。

  醬油:0.20元一市斤。

  食醋:0.08元一市斤。

白酒:一般為散裝的瓜幹酒,0.60元一市斤,1.10元的瓶裝」景芝白幹。

茅臺酒,8.00一瓶。

汾酒和竹葉青各為3.00元一瓶。

豬肉:一律0.72元一市斤。

麵粉:0.18元一市斤。

雞蛋:根據大小一般在0.55元10個左右。

根據上述的物價,我們不難得出70年代在飯店10元絕對讓你吃的滿意,吃的飽。10元絕對是有酒喝,有肉吃。還讓你有剩餘。

在當時中國一些飯店基本上都是公有制或者是國有制的,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只是給一些人提供一些方便而已,這樣才陸續的開了一些飯店。為了讓你了解70年代飯店的每樣菜的價格我特地找了74年寫在黑板上的飯菜目錄和價格。你看了後就知道,我說得是不不是真實的了。

在當時如果你拿個10元的大團結,人家絕對把你看成超級大款或者是華僑,因為當地人都知道10元錢,相當於家裡一個月的生活費,也不會一次那這多錢去飯店吃飯,如果那這多錢去飯店吃飯,那人家肯定來一句話「你家的日子還過不過了」所以說當時在70年代10元錢的含金量有多大了。

在我家常聽見我爸說』你媽是我花80元取得老婆,看看伺候了這麼多年」我媽就會打罵我老爸。想想過去的物價還真的低,現在有的一盤菜都要80元,真的是時代不同了,物價也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總之70年代10元錢可以讓你吃到你想吃的所有菜,還能喝上一瓶茅臺酒。至於我爸這個來自農村的漢子,就比較實惠,給出的答案是可以吃10斤豬肉大蔥餃子。我現在知道我老爸為什麼特別喜歡吃豬肉大蔥餃子了,不知道在坐的你,還知道那些70年代美食,花10元可以買多少?歡迎給我留言。我會給大家分享更多美食故事。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違規聯繫速度刪除)

閒雲野鶴0128說:

記得那時候豬肉大蔥水餃,一咬一兜兒油,兩塊五一斤。一斤指的是乾麵粉的重量。和面加少半斤水,餡兒是一斤七兩,加起來是三斤一兩。現在的一斤餃子,是包好後連皮帶餡兒的重量。也就說,那會兒一斤餃子,合現在的三斤還多。

十塊錢能吃五斤豬肉大蔥餃子。至於炒菜價格,記得一毛五的素丸子(十六個),燒白菜一毛一,肉炒菜一般都是一毛五到兩毛之間;兩毛到兩毛五的,都是肉炒細菜或剛剛下來的如燒茄子(夏天燒茄子最低時一毛三,剛下來時兩毛三);等到兩毛五以上,就是甲菜了,兩毛五的有紅燒肉,小酥肉,焦溜肉,紅燒丸子(六個丸子底下是燉白菜),紅燒雞塊兒,紅燒帶魚;三毛的有紅燒排骨,櫻桃肉,咕咾肉,滑溜肉片,米粉肉,黃花魚等。

吃過兩次肉炒餅,五塊一斤(一斤乾麵),肉絲和餅絲都是外焦裡嫩,一咬咔吃咔吃的聲音,聽著就特別的饞人。後來成家,別的那些菜,自己都能琢磨出來,味道也還可以,就是那個肉炒餅,做了多少次,沒有一次是接近的,後來也放棄了。

我是卓卓媽說:

我是61年的老牛,15歲那年,我在縣城最大的一個百貨商店門口的臺階上,撿了一個別人遺失的錢包,心裡那個砰砰跳啊,一口氣跑了半個小時才小心翼翼地把錢包打開,裡面竟然有一張十塊和兩張一元的的鈔票,餘外還有一分兩分的幾個鋼蹦,幾斤糧票布票什麼的,老實說,我自打生下來從來沒有擁有過這麼多的錢啊。

10歲以前我對錢沒什麼概念,那時候農村的小姑娘手上哪能有什麼零花錢啊,充其量媽媽賣了雞蛋後會偶爾給我一兩毛錢,買扎頭髮的橡皮筋,鉛筆擦什麼的,記得舅佬佬特別喜歡我,每年去舅佬佬家拜年,他都會給我一張五塊的壓歲錢,70年代五元錢紙幣比現在100元都大,可總是還沒有手裡捂熱就被我媽收走了,大家想一想,當時我一下子得到了十多塊錢是什麼樣一種心情啊。

請寬恕那個年代貧窮的我,我最先想到的是要去城裡的餐館吃一碗雜燴麵,在我的印象中,一毛錢一碗的雜燴麵還是幾年前過十歲時媽媽帶我吃過一回,那是一個很大的黑色海碗,淺黃色的鹼面用開水淘一淘,再加一滿勺豬肚、豬腸、牛筋、心肝等雜碎澆在麵條的表面,最後在湯汁上撒一把蔥花,那個香啊,哎呀,不行,我得趕緊去,一刻也等不急了。

縣城裡的餐館比鄉鎮的餐館要寬敞很多,一溜擺著十幾張方桌,桌子中間有一個筷子簍,四周一邊一個長條板凳,大廳最內邊還有一個長條小桌,一位說書的老先生正楊柳頓挫地在說著書,我不只要了一碗雜燴麵還買了兩個油條,這些東西怎麼吃下去的,我當時竟然一點味道都沒嘗出來,叫第二碗時候旁邊的人都用詫異的眼光看著我,現在回想起來,也許用當今最流行的四個字來形容最恰當:吃相難看。

兩碗麵條加兩根油條花了2.5元錢,雜燴麵一毛錢一碗,油條兩分半一根,去年春節我在深圳姑娘家過年,給我的大外孫講起過這個故事,小傢伙聽完後一臉的懵圈,那有論半分買的東西啊,呵呵,他不相信。

大家也許會關心,十二塊多錢還剩十一塊多啊,怎麼花的?

好吧,今天索性把這個故事講完,儘管我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富人,從我們村裡到縣城有30多裡的路程,我當時還是選擇了走路回家,這當中有三個原因,一是真捨不得再花一毛錢坐汽車,二是這點路我一向是憑雙腿走來走去的,如果坐車回家豈不是有露財露富的嫌疑?第三點是最要緊的,我得利用走回去的時間好好考慮一下,撿的錢要不要交給老師,就算不交給老師要不要告訴媽媽,不交給媽媽怎麼藏好不讓她知道,等等等等可把我糾結死了。

十一塊七毛多錢我最終用手絹包好,藏在我房間門框的門洞裡,直到我考上中專的那一年才拿出來,這期間感覺自己走路都比以往腰板要挺直許多,78年上中專生活費都是由國家負擔的,79年暑假那年,我們幾個同學約著第一次去省城武漢玩了一天,中午在航空路的一個餐館大家一起湊錢吃午飯,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正規的餐館吃飯,七個人AA制每人平攤了2.28元錢,結帳一共花了16塊,那次可把我心疼死了,具體什麼價格現在記不清了,只記得我們點了五個菜一個豬肝腰花湯,有蒜苔炒瘦肉絲,回鍋肉,白菜炒豆腐,清蒸武昌魚,粉蒸肉,可能是份量小或是餓極了,吃完飯連盤子底都整得乾乾淨淨。

寫在最後:

現在回想起來這件事對我感觸很深,大家常說貧窮限制了想像,何存不是啊,十二塊錢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講不夠叫一餐外賣,可對於70年代的我們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那可是一個普通家庭一個月的生活費,今天回答這位朋友的提問讓我回憶這段往事,一絲發生內心的愧疚油然而生,歲月滄桑,願當年的失主苦盡甘來,原諒一個沒見過世面的農村小女孩,70年代的我實在承受不了那種巨大的誘惑。

高臥北說:

1973年9月,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訪華,這是中國外交活動中的一件大事,周總理負責了全程的接待工作。

按照當時的慣例,有重要的外賓來華訪問,周總理都會陪同他們到祖國各地去轉一轉,讓他們欣賞一下中國的大好河山,領略一下古老東方大國厚重的歷史文化。

周總理先是陪同蓬皮杜等人去山西大同參觀了雲岡石窟,然後又乘飛機來到著名的杭州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湖風景如畫,秀麗多姿,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此時,蓬皮杜身患白血病,周總理身患膀胱癌,均是不治之症,對於兩位老人來說,這是他們所剩不多的擁抱大自然的機會。

遊覽完西湖以後,已近中午時分,法國外賓們由其他領導人陪同用餐,忙碌了好幾天的周總理獲得了難得的閒暇時刻。

自蓬皮杜訪華以來,許多中方的工作人員整天跟著周總理忙前忙後,辛苦不已,現在抽出空來,周總理便對秘書說:「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去樓外樓吃便飯。

樓外樓是西湖邊的老牌餐館,創建於1848年,已有百年歷史,名字來源於南宋詩人林升的著名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樓外樓歷史悠久,聞名中外,主要經營杭州本幫菜,魯迅先生作為浙江紹興人,生前就曾多次光顧這家餐館。

巧的是,周總理的祖籍也是浙江紹興,每次到杭州來,如果條件允許,他就會光顧樓外樓,品嘗一下家鄉風味。

據統計,周總理曾九次光顧樓外樓,這一次則是最後一次了。

當時樓外樓屬於公私合營的餐館,故沒有老闆一說,最高管理者就是經理。

經理和廚師們一聽說周總理要來,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聚在一起仔細商量著菜單。服務員們則趕緊去將靠近西湖邊的一間餐廳打掃得窗明几淨,一塵不染。

11點剛過,周總理便與隨行人員談笑風生地走過西泠橋,漫步白堤,來到了樓外樓餐館。

經理十分熱情地將周總理等人迎進餐館,周總理同他見過好幾次面,朝他微笑著打招呼,然後吩咐說:「隨便安排幾個菜就行,我們就這麼些人。」

進了餐廳,見到服務員們按照迎接貴賓的宴會標準布置餐桌,周總理趕緊制止道:「一切從簡,飯菜做得簡單一點,少一點,多了浪費。

周總理請客吃飯,大家都十分興奮,在飯桌上爭先恐後地向他敬酒。

事實上,周總理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不適宜飲酒,但在當時對外還是嚴格保密的,只有隨行的保健醫生張佐良知道實情,在一旁暗暗著急。

張佐良無法明言,只得委婉地勸阻大家少向周總理敬酒,但周總理卻不答應,他覺得大家辛苦了這麼久,難得放鬆一下,不能掃了大家的興。於是,周總理主動同大家一一碰杯,感謝他們順利完成這次接待任務。

當周總理看到服務員端上一盤盤他喜愛的家鄉菜時,一邊舉筷品嘗,一邊興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紹:「這是杭州名菜西湖醋魚,這是產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花子雞,還有紹興梅乾菜蒸肉,豆芽菜,黴千張,味道不錯,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餚……

儘管周總理一再要求菜品簡單一點,但廚師們出於對他的尊敬和愛戴,想著他難得來杭州一次,還是做了許多特色菜餚出來。

從周總理的這番介紹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桌菜餚算得上十分豐盛了,在70年代,老百姓的餐桌上很難同時出現這麼多葷菜。

那麼,回到我們的問題,70年代的十塊錢在飯店能吃些什麼?

看看周總理請客的這頓飯花了多少錢,我們心裡應該就大致有數了。

吃完飯以後,周總理讓衛士高振普去結帳,陪同前來的浙江省領導趕緊阻攔道:「不必讓總理付帳,我們地方報銷就行了。」

周總理一聽很不高興地說:「今天是我請客,怎麼能讓你們報銷?當然應該由我來付錢。

地方上的同志知道周總理的脾氣,便示意經理,按照他的意思辦。

高振普去結帳的時候,周總理同樓外樓的職工一一握手告別,他平易近人的樣子,十分讓人感動。

過了一會兒,高振普回來了,周總理細心地問道:「付了多少錢?」

高振普一揚手中的發票說:「11元2角9分。」

周總理一聽便覺得不對,從剛才豐盛的菜餚推斷,餐館一定是少收了錢,他催促道:「那麼便宜,不夠,再去加錢。」

經理見到周總理一臉嚴肅的模樣,只好又收了5元錢。

不料周總理依然不肯罷休,他板著臉說:「不夠,要按牌價收足費用,不要搞內部價,你們不要像哄小孩一樣哄我。

無奈之下,高振普又掏出5元錢遞了過去,周總理見狀,這才勉強同意,起身走下樓去。

就這樣,三次一共收了21元2角9分錢。

周總理離開以後,樓外樓餐館的工作人員們都感慨萬千,深深為周總理這種廉潔奉公的精神所感動,尤其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廚師們,在建國以前,他們何曾見過高官出來吃飯還自掏腰包的?

周總理當天晚上便要乘飛機回北京,但他心裡還是有些不踏實,在去機場的路上,他對高振普說:「樓外樓這種做法很不好,應該按照實際價格收費,表面上看是為我好,實際上是幫了倒忙,什麼時候這種風氣才能改變呢?

想了一會兒,周總理又擔憂地說:「我看21元也不一定夠。」

高振普回答說:「是的,我從服務員那裡看到,好像要30元才夠。」

到了杭州筧橋機場,周總理臨上飛機之前對高振普說:「樓外樓的飯錢沒有付夠,你再補交10元錢讓省裡的同志帶回去。」

高振普不敢怠慢,立即拿出10元錢交給前來送行的省裡的同志,讓他們帶回去交給樓外樓餐館。

簡簡單單的一頓飯,兩袖清風的周總理竟然付了好幾次帳,一共30多元,這讓地方上的同志驚訝得目瞪口呆。

當時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是20多元,30元算得上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了,樓外樓的經理收到這筆錢以後,心裡很不踏實,他便決心按照周總理的吩咐去做,他將當天中午的菜單翻了出來,嚴格按照牌價算出了準確的價格。

周總理回北京以後不久,一封來自樓外樓的信送到了他的辦公桌上。

經過認真核算,周總理當天中午的飯錢是19.90元,而他實際上付了31.29元。

樓外樓隨信寄來了標明價格的飯菜清單,還有多出的11.39元。

周總理看了信以後,微笑著說:「這就對了嘛,不能搞特殊。

就這樣,周總理在杭州西湖樓外樓三付飯費的故事廣為流傳,時刻警醒著後人廉潔奉公,嚴於律己。

好了,現在回到我們的話題,周總理這頓飯花了將近20元,把他的這份菜單打個對摺,去掉一半的菜品,大致就是10元錢在飯店能吃到的東西了。

赤兔馬257說:

要說七十年代十元大團結鈔票能夠吃啥?那麼我跟你說說在1973年的下館子的經歷。1973年冬至,我老伯出差到我們家,我爸帶著我請客吃飯,那時的飯店已經改名叫工農兵食堂,因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菜品基本上都是普通家庭菜,原來老字號的海參席,魚翅席全取締啦!我們爺仨就按照現有的菜品點的。涼菜是老醋蟄頭,醬牛肉,熱菜是宮保雞丁,蝦仁獨麵筋,甩袖蛋湯,一斤包子(40個)四兩散白酒。我爸僅花費2.35元。吃的那叫一個餘忒!再給你說說當年的經營方式與現在不同之處,因為革命化提倡勞動人民最光榮,飯店是沒有跑堂服務的。進門在訂餐檯選擇好菜品,主食後就交錢拿上幾個不同顏色的塑料卡片,找好桌位就聽著取餐口的叫聲,一叫宮保雞丁好了,就趕緊去交菜卡取菜,要的就是人人平等,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所以當時十元大團結的幣值是相當值錢的!但是從1978年以後幣值就開始漸漸毛了,工資開始上調,物價也開始水漲船高啦!

史料五千年說:

10塊錢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了,聽我爺爺說,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20多,我爺爺是我家當地的一位民辦教師。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收入不錯的了。

所以,70年代的10塊錢還是很有購買力。去不是太大的飯店,能把當日的所有飯菜都買走。不過,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你不見得會有足夠的肉票和糧票。如果拋開糧票的限制,那真的會買很多。

咱們來看下1974年一家飯店的菜單。

首先,來看肉菜,可以看的出來肉菜的均價都是在2角左右,其中最貴的就是土豆燒牛肉了,才2角5分錢。

諮詢了一下當時的肉價基本在0.8角一斤,即使這樣當時的很多家庭也根本不捨得購買。只是過年的時候,才能買上幾斤肉回家,而且也不是直接炒菜,都是做成了豬油。

在當時,能吃上,豬油拌飯已經超級幸福了!

素菜和主食,那就更加便宜了。炒雞蛋,土豆絲基本都是5分或者1角。饅頭5分一個,窩頭1分錢一個。

如果普通人吃飯的話,也就是一個1角的素菜,再加上1分錢的窩頭基本就差不多了吧。

所以這麼來看,拿10塊錢來這裡吃飯,是不是真的隨意吃,還可能會把老闆給嚇一跳。

所以在那個年代,10塊錢對於一個普通人家真的算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如果全部買米,能買70斤左右。如果買肉也能10多斤,完全夠一個人很好的生活一個月。

到了如今,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10塊錢已經真的不算什麼了,在一些大城市可能連早餐錢都不夠,而這一切才僅僅過了幾十年而已。

讓人不禁有一絲感嘆,這社會的前進。時代在進步,我們也應該要努力了。

善良十三香說:

70年代的人很少很少的人拿十元錢進飯店吃飯的,農村人更是天訪夜談,進城糧食局去交任務,推400糧食,小車單耕生產隊出盤費0.30元,花一至兩角錢吃頓飯,節省出錢備用,十元錢相當於一個月的工分資金,我記得74年造年底分配方案,每個工日價值0.35元,造好了方案隊長不讓趟,為了加上2分錢,我打了一個通宵把方案翻了,每個工日價值0.37元,隊長高興社員高興的不得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43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