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近代史上河南籍名將都有誰,誰能排第一?_近代史河南省的名將

天香雲外飄說: 個人比較崇拜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1940年2月23日),男,漢族,原名馬尚德,字…

天香雲外飄說:

個人比較崇拜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1940年2月23日),男,漢族,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27年,楊靖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

zj史海拾貝說:

河南,中原大地,名將輩出。據不完全統計,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中,河南就有2名上將、13名中將和51名少將,現介紹幾位將軍。

△許世友(1906.02.02-1985.10.22),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等。

△洪學智(1913.02-2006.11),生於河南省商城縣湯家匯(今屬安徽金寨)。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軍現代後勤工作的開拓者,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

△李德生(1916年4月—2011年5月8日),河南省新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第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徐立清(1910.04.05-1983.01.06)河南商城,共和國開國中將、中國政治工作領導人 ,歷任第一野戰軍1兵團政委、人民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副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濟南軍區政委、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鄭維山(1915—2000),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歷任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

△尤太忠(1918-1998.07.24)河南光山,南信陽光山磚橋鎮陳崗村尤崗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1988年被授予上將。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七軍副軍長、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內蒙古軍區司令員、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成都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紀委第二書記。

袁衛宇說:

彭雪楓

彭雪楓,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人,抗戰時期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是抗戰時期新四軍方面犧牲的最高軍官,也是我軍在抗戰時犧牲的高級指揮官之一。

彭雪楓在新四軍任職期間,多次率部和日偽軍激戰,給日偽軍以承重打擊。光復多個縣城。可惜天不假年,1944年10月,彭雪楓在夏邑縣和偽軍作戰時,壯烈殉國。時年37歲。如果彭雪楓能活到建國,應該是大將。

許世友

許世友,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開國上將。

抗戰時期,許世友任先後任八路軍第129九師第386旅副旅長、山東縱隊第三旅旅長、膠東軍區司令員等職。在八路軍任職期間,他多次率部和同日、偽、頑等敵對勢力進行堅決的鬥爭,給他們以沉重打擊。

解放戰爭中,許世友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東線兵團(後稱山東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

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歷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

伊春美食美客說:

不管是什麼樣的歲月,歷史的車輪走過去以後。我們都應該銘記過去的歷史。不管他是輝煌的,還是曾經讓我們感覺到屈辱的。我們都要銘記這段歷史。

因為在這段歷史當中,總是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顯示出中華男兒的,錚錚鐵骨。所以我們要 銘記那些為中華做出貢獻的名人志士們。河南籍的將軍有吉鴻昌,
有許世友,有楊靖宇,有彭雪楓等等。這些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中華好男兒。在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的過程中,他們犧牲個人利益,甚至是生命,用血的代價換來了今天的幸福。所以說在這裡,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感謝革命老一輩對我們現在社會的貢獻。而且我們今天獲得的幸福感都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

簡介者說:

河南是北方出將軍(解放軍)的大省,沒有名次,只有英名。

安陽:

王秉璋,張步峰,趙冠英,餘潛,

焦作:

馬寧,王文英,李雪三,常仲連,

濮陽:

鐵瑛,郭奇,張西三,郭寶珊,

漯河:

吉合,蘇進,張萬春,趙曉舟,

鄭州:

劉放,曲競濟,鄭大林,

信陽:

呂清,趙傑,錢鈞,黎原,潘焱,楊恬,楊森,陳奇,陳波,尤太忠,王大華,王才貴,王世仁,毛和發,葉泰清,葉道友,朱致平,許世友,劉少文,劉德海,成少甫,李士懷,李德生,李迎希,宋治民,肖永銀,肖德明,肖志賢,楊明山,吳世安,吳華奪,吳釗統,扶廷修,張百春,張世功,張池明,張吉厚,張祖諒,餘成斌,餘克勤,餘述生,陳成義,鄒善芳,範朝利,範朝福,鄭維山,官宗禮,胡立聲,胡立信,胡賢才,高立忠,高厚良,唐少田,徐長勳,徐明德,黃光霞,常玉清,曹思明,程世清,魯加漢,傅家選,鮑啟祥,蔡炳臣,譚友夫,譚知耕,廖政國,熊作芳,潘壽才,

濟源:

李健

開封:

李毅,王闌西,

南陽:

孔令甫,王黎生,慄在山,曹誠,

周口:

方中鐸,

洛陽:

王學武,王靜敏,趙章成,雷英夫,

商丘:

白辛夫,孫端夫

新鄉:

靳來川

許昌:

周吉一

駐馬店:

周慶鳴,胡煒,趙峰,柴成文,

三門峽:

劉豐,張汝光,

鬼馬2010說:

到1965軍銜製取消時,河南共有將軍109名,其中上將1名、中將9名、少將99名。上將即許世友將軍。1988年恢復軍銜制後,有兩位開國少將被授予上將銜,就是尤太忠將軍和李德生將軍,同期萬海峰將軍晉升為上將。至此,河南共有四位上將。巧合的是,這四位新中國時期的河南籍上將都來自信陽。

要說河南近代最著名的將軍,非彭雪楓將軍莫屬。

彭雪楓(1907-1944),生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參加過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裡長徵,組織過土城嶺戰役,兩次率軍攻佔婁山關,直取遵義城,橫渡金沙江,飛越大渡河,進軍天全城,通過大草原,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2009年9月10日,彭雪楓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彭雪楓,是公認的德才兼備、文武雙全、智勇過人的名將。

遵義會議之後,很重要的一場戰役就是遵義戰役,戰役的高潮點就是攻打婁山關,彭雪楓當時率領的紅軍十三團是擔任打婁山關的主力,繼婁山關打下來以後,他又在軍團彭德懷的領導下,二下遵義城,取得了遵義戰役的勝利。

抗日戰爭爆發後,彭雪楓先後任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四師師長。他組建自己的騎兵部隊,橫掃中原大地,在洪澤湖地區取得了著名的淮北反「掃蕩」作戰(又稱33天反「掃蕩」鬥爭)的勝利,取得了敵我傷亡比例5:1的輝煌勝利。

1943年3月,彭雪楓新四軍第四師參加山子頭自衛反擊戰,是役大獲全勝,活捉蘇魯戰區副司令長官、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擊斃頑軍頭目王光夏及獨立第六旅旅長李仲寰。

1944年9月上旬,率部西進,滌蕩各地頑軍,基本上收復了豫蘇區八個縣的地區;在圍殲夏邑縣八裡莊頑軍時,彭雪楓同志親臨前線指揮,不幸中流彈犧牲,時年三十七歲。

犧牲時彭雪楓任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對比當時的新四軍序列,第一師粟裕大將,第二師張雲逸大將、羅炳輝,第三師黃克誠大將,第五師李先念;彭雪楓犧牲以後,接任他第四師長是張愛萍上將,這麼算的話,要是彭雪楓將軍沒有犧牲的話,差不多可以到大將

上將許世友:

傳奇將領,1905年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家窪。出身貧苦農家,曾在少林寺當和尚。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副部長,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副旅長,山東縱隊第三旅旅長,山東縱隊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員。在土地革命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世友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軍委常委等。1985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81歲。

中將李雪三

李雪三,焦作修武人,西北軍出身,寧都起義的一員。

因為有一個在軍閥部隊中當軍官的叔叔,出身貧寒的李雪三得以走上從軍之路。寧都起義之後,他長期在部隊中做政治工作,走過長徵,又回到了北方,在徐海東領導的紅十五軍團任職。

八路軍成立,這支部隊編成了344旅,然後南下和新四軍會師,發展成了新四軍第三師,抗日戰爭勝利,李雪三在黃克誠的率領下,挺進東北,他當過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九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東北戰場一系列戰爭。建國後,李雪三當過總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中將王秉璋

安陽市安陽縣人。王秉璋跟李雪三的經歷非常相似,他們可以說是戰友,原來都在馮玉祥的部隊,1931年參加了寧都起義。起義之後,王秉璋給紅五軍團長季振同當傳令兵班長,後來王秉璋被調到紅一軍團任職,走完長徵。

八路軍成立,王秉璋在115師司令部當作戰科長,在林總的身邊工作。115師挺進山東,王秉璋接替楊勇當過代理教導第三旅旅長、教導第四旅旅長,然後長期在冀魯豫軍區任職。

冀魯豫軍區走出了劉鄧大軍第一縱隊、第七縱隊和第十一縱隊,王秉璋是第十一縱隊司令員。當年的中原野戰軍只有7個主力縱隊,王秉璋和陳錫聯、陳再道、陳賡、王近山、楊勇、秦基偉等都是縱隊司令員。王秉璋是第十七軍首任軍長,建國後改行當了空軍,是新中國的首任空軍參謀長,後來還當過空軍副司令員。

中將劉少文

劉少文,信陽縣人,早年留學蘇聯,回國後給瞿秋白當過秘書。可惜的是瞿秋白沒有參加長徵,後來慘遭殺害,而劉少文參加了。劉少文還參加了偉大的遵義會議,他是會議的秘書,親眼見證了這一偉大的時刻。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劉少文的名字,他沒有在前線領兵打仗,而是長期在白區從事情報和統戰工作,和潘漢年是戰友,遺憾的是潘漢年沒有軍銜,而劉少文最終授了中將。建國後,劉少文當過軍委第二部部長等職。

中將張祖諒

張祖諒,信陽商城人,是名揚朝鮮戰場的志願軍軍長。他本來是第六十軍的軍長,因為身體原因,剛開始沒有參加入朝作戰,結果由韋傑統領第六十軍進入朝鮮戰場,其中一個師嚴重失利。

消息傳來,張祖諒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奔赴朝鮮戰場。老軍長歸來,第六十軍很快打了一個翻身仗。張祖諒一戰成名。回國後,張祖諒被許世友搶到南京軍區當參謀長,他兢兢業業工作,直到病死在任上。

中將錢鈞

錢鈞,信陽光山人。錢鈞是許世友的少林寺同門師兄弟。從13歲進入少林寺,到18歲離開,錢鈞苦練了5年武功,有一身硬功夫,尤其擅長鐵砂掌,能手劈青磚巖石。

他和許世友是同鄉,都因家中窮得沒法存身,小小年紀,就流落到少林寺當苦役。他比許世友遲三年進寺。兩個人一起在寺中呆了五年,同一年出的寺門。當時寺裡僧人云集,兩個「菩薩」雖在一座廟裡,卻各不相識。直到長徵到了延安,他們彼此談起往事,才知道原來還有這等事。

抗日戰爭時期,錢鈞和許世友都戰鬥在山東,只不過許世友是膠東軍區司令員,錢鈞在魯中軍區。建國後,錢鈞曾接任膠東軍區司令員。在許世友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時,錢鈞當過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中將吳先恩

信陽新縣人。吳先恩是一位參加過黃麻起義的老紅軍。他的名字和當年的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很像,沒錯,他倆是一個村的好朋友。正是在吳煥先的帶領下,吳先恩走上革命道路。吳煥先還是吳先恩的入黨介紹人。

可惜,吳煥先犧牲在長徵路上,建國後,吳先恩寫了情真意切的回憶吳煥先的文章。在最困難的時候,沒有吃的,他們只得扒老鄉的紅薯吃,還留下字條和白洋五元。

紅軍長徵結束後,吳先恩參加了西路軍,西路軍失利,吳先恩突圍了108天,終於回到延安,受到了朱老總和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後來,吳先恩長期戰鬥在晉察冀,建國後當過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中將範朝利

範朝利,信陽新縣人,紅四方面軍的一位老將,長期擔任參謀長一職。長徵後期,他就是紅四軍第十師的參謀長。八路軍成立,他在陳錫聯領導的769團當參謀長,陳錫聯升任385旅旅長,範朝利還是參謀長。

到解放戰爭時期,範朝利在劉鄧大軍第二縱隊當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十軍成立,杜義德擔任軍長,範朝利是副軍長。建國後,範朝利當過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他非常高壽,活了99歲。

中將張池明

張池明是新縣泗店鄉人,他是英雄的紅二十五軍將領。吳煥先救過他的命。張池明被「肅反」派抓起來,吳煥先發現後,非常吃驚,這個十五六歲的娃娃怎麼也成「肅反」派了?吳煥先經過詢問,親自把張池明保釋出來。

如果沒有吳煥先的相救,張池明可能就被當成「肅反」派錯誤殺害了。然後,張池明就在吳煥先身邊做秘書工作,跟隨吳煥先戰鬥了三年之久,直到吳煥先犧牲。

張池明和李雪三的經歷很相似。抗日戰爭爆發,他先是八路軍,然後跟隨黃克誠南下,加入新四軍第三師,最後挺進東北,所不同的,李雪三在第二縱隊,張池明在第六縱隊。李作鵬擔任第四十三軍軍長,張池明是軍政委。建國後,張池明也是在總後勤部任職,當過副部長和政委等職。

中將鄭維山

張池明是新縣泗店鄉人,鄭維山和他是老鄉,也是泗店鄉人。顯然,鄭維山的名氣要在張池明之上。事實上,鄭維山應該是河南9位開國中將中,名氣最大的一位,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位。

上面八位,有做後勤工作的,有當參謀長的,有政委,而鄭維山是帶兵打仗的司令員,是一名威風凜凜的虎將,他是華北戰場第三縱隊司令員,這一點只有王秉璋可以與之相媲美。

但是後來的成就,就無人能與鄭維山相媲美了。吳先恩、範朝利和錢鈞,都只當過大軍區副司令員,而鄭維山不但當過北京軍區司令員,還當過蘭州軍區司令員,他是河南9位開國中將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在鄭維山的家鄉,當地政府為他修建了管理很完善的故居和紀念館,供後人瞻仰緬懷。而至少到現在,我還沒有找到其他8位開國中將的故居或紀念館。

少將尤太忠

1918年,尤太忠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光山磚橋鎮陳崗村尤崗,家境貧寒。他13歲的時候參加了紅軍。由於年紀太小,領導讓他在部隊中當勤務兵和司號員。在過草地的時候,尤太忠身患重病,不能走路。尤太忠遇到了詹才芳將軍。詹將軍說:「這個大個子肯定是打仗的好手,好好養著肯定有用處,給他個馬尾巴吧!」就這樣,尤太忠靠拉著詹才芳將軍的馬尾巴走出了草地。

解放後,尤太忠將軍擔任過北京軍區副司令、成都軍區司令、廣州軍區司令。1988年在上將中,有兩位是1955年的開國少將,就是尤太忠和李德生。而李德生,也是尤太忠將軍的兒女親家。尤太忠的女兒嫁給了李德生的兒子李和平,李和平是一位軍人,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擔任過12軍36師的副師長。

尤太忠將軍的小兒子尤海濤曾任第42集團軍軍長,於2014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2016年1月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副司令員。

少將李德生

李德生於1916年出生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李家窪村。1928年時,李德生的家鄉解放了,他成了兒童團團長。1930年,14歲的李德生參加了紅軍,在川陝根據地一次反圍攻的戰鬥中,他不幸被子彈打中左胸,受了重傷,因為傷及神經,一隻手留下了殘疾。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德生因為作戰勇敢,從排長升為團長。

1949年時,李德生成為野戰軍35師師長。1951年3月,李德生同志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2軍35師師長、副軍長、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先後率部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金城以南地區防禦作戰和上甘嶺戰役。在金城以南地區防禦作戰中,他率第35師先後與敵人進行大小戰鬥421次,殲敵1.9萬餘人,改善了我軍的防禦態勢。在上甘嶺戰役第二階段,他奉命統一指揮在前線作戰的第12軍、15軍所屬部隊,機智靈活,浴血奮戰,反覆爭奪,擊退敵人數百次猛烈進攻,贏得了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

1954年,李德生任12軍軍長,次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3年到1985年這十餘年間,李德生同志一直擔任瀋陽軍區司令員。1973年的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德生少將入選政治局常委。1988年時他被授予上將軍銜。2011年5月,李德生將軍因病逝世,享年96歲。

簡單辰星8說:

感謝邀請,在近代史上河南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名將,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籍的名將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樹立了榜樣,他們在我們眼中也都是第一名。

吉鴻昌

吉鴻昌將軍是河南扶溝人,如今在扶溝還有一座吉鴻昌紀念館屹立在那裡,吉鴻昌將軍在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武裝暴動早期,也曾計劃帶領舊部在河南起義,但在天津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然後蔣介石下令將吉鴻昌將軍殺害,當時他也只有39歲。

彭雪楓

彭雪楓將軍出生於河南鎮平,在蘇維埃政權時便跟隨黨的腳步東徵西討,後來參加長徵到達陝北後,又積極的回到河南一帶在太康、睢縣、杞縣一帶進行抗日活動。並在永城建立抗日根據地,如今在河南鎮平、夏邑、安徽宿州等地也有彭雪楓將軍的紀念館。

楊靖宇

楊靖宇為河南確山縣人,在1932年受命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後來在一次戰鬥中僅剩下他一人,於是他就靠吃棉絮在冰天雪地裡與敵人周旋,幾晝夜後不幸遇難,後來吉林的濛江縣也改名為靖宇縣。

許世友

許世友將軍是河南新縣人,堪稱是一員虎將,在1928年加入工農紅軍後,便戰功赫赫,在建國後也歷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重要職位。

此外河南還有許許多多的將軍英雄,河南的新縣也被譽為將軍縣,走出了40多位開國將軍。不僅如此,據《抗戰期間各省歷年實徵壯丁人數統計表》統計,在抗戰期間,河南共出兵達190多萬,位居全國第二位,因此中原大地近代史上也同樣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些先烈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讚、評論、轉發,謝謝!

豫川876說:

近代史上河南籍名將,首推彭雪楓,其次吉鴻昌、楊靖宇、吳煥先、高敬亭、葉成煥、陳錦秀、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王秉璋、張祖諒、侯鏡如、王凌雲、鄭廷珍等。彭雪楓文武全才,軍政並茂。吉鴻昌、楊靖宇、葉成煥、陳錦秀四位將軍偉大的抗日犧牲精神,令人敬仰。

歷史寶藏說:

晚清時期,袁世凱當排第一。

河南項城人袁世凱,雖然當皇帝時間不長,並且也有很多人說他是竊國賊,但是袁世凱能夠推翻清王朝,開創民國,以新軍首領之職,做到「皇帝」的位置,推行了很多近代化的措施,除舊鼎新,也是值得長載青史的。

抗戰時期,彭雪楓文武全才。

河南南陽鎮平人彭雪楓,不僅帶兵打仗有一套,還是個文物全才的好將領,在艱苦的革命歲月裡,撰寫了《遊擊戰術》、《戰略戰術講授提綱》等作品,毛澤東和朱德都稱讚彭雪楓是「共產黨人的好榜樣」。作戰勇敢,在38歲時,親臨作戰前線指揮殲敵,不幸中流彈而犧牲。

彭德懷與彭雪楓

彭雪楓也是抗戰時期,中國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戰功赫赫。

許世友是河南信陽人,年少在少林寺習武,可謂練家子出身。許世友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經過了無數的磨練,逐漸成為一個有經驗的軍事家,尤其在解放戰爭期間,擔任華野九縱司令員,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等硬仗,戰功赫赫。解放後擔任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要職,戎馬一生。


更多河南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坦坦蕩蕩的尚格說:

毫無疑問是楊靖宇將軍!用草根棉絮充飢,讓日本人明白中國人是不可戰勝的。新中國成立後,朱德總司令親自題詞「人民英雄」,毛主席、周總理分別給楊將軍敬獻花圈。

1940年2月23日,年僅35歲的楊靖宇犧牲。1946年,吉林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100名日軍的圍攻下,持續戰鬥了20分鐘的楊靖宇倒下了。在日軍確定是楊靖宇的時候,日本這樣報導當時的情況:

「是揚啊,於是所有的討伐隊員都發出了男兒之泣。」

這是身為侵略者的敵人的報導,楊靖宇的的犧牲連他們自己都受到感染,不能掩蓋。因為楊靖宇被他們包圍了太多天了,他們根本不明白是什麼力量讓楊靖宇堅持到現在。於是在濛江縣醫院的解剖中,他們發現了楊靖宇胃裡的草根、樹皮等等,在解剖時這些東西還沒能消化

「中國竟然有如此威武不屈之人!」

楊靖宇最後幾天的情況是:

斷糧五天、患重感冒、雙腳嚴重凍傷、孤身一人、最後三支槍和200多發子彈。

真可謂: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我軍威

在一份日本記錄當時的情況的文檔裡,這樣記錄的最後一段對話:

日軍:「我們是通化的警察隊。在我們的部隊裡面,曾經是君之同志的程(斌),崔(胄峰),都擔任著警察隊的指揮。安參謀(叛變的人,楊將軍是被出賣了)也在總部工作。若是君能歸順,岸谷廳長必會熱切相迎。現在這個地方,要逃脫是不可。的了,何必急著去死呢?考慮一下歸順可好? 」

揚:「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願。很多(我的)部下都犧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個人。雖臨難,但我的同志們在各地轉戰,帝國主義滅亡之日必將到來。我將抵抗到底,無須多說,開槍吧。 」

說著,(楊靖宇)開始用兩支手槍朝我們射擊。

滿天星,數不清,東邊道,出英雄;抗日英雄無其數,楊靖宇數第一名。

這個小標題是在當時東北傳唱的一首民謠。

楊靖宇出身於河南一戶貧窮的農民之家,原名馬尚德,1932年馬尚德改名楊靖宇,靖宇取驅除外敵之意。

很少有人知道楊靖宇是唯一與毛澤東、朱德並列當選為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名譽主席團委員的中共黨員。

在楊靖宇將軍犧牲後,日軍在福馬林的玻璃缸中保存了他的頭顱,1948年劉亞光才排除萬難取回了英雄的屍首,存放於東北烈士紀念館。

1957年楊靖宇的遺骨才由靖宇縣移至通化市,並舉行萬人公祭大會。在大會中,中共中央派代表、國防部代表、吉林省省長、黑龍江省副省長、遼寧省副省長、河南省副省長、楊靖宇將軍生前友好代表伊俊山發言哀悼。楊靖宇將軍的兒子馬從雲致謝詞。

1958年河南確山縣建立楊靖宇紀念館。

楊靖宇將軍曾寫下一首《西徵勝利歌》結尾一段如下:

同志快來高高舉起勝利的紅旗,

拼著熱血誓必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鐵騎縱橫滿洲軍隊已有十大軍,

萬眾蜂起勇敢殺敵祖國收復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49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