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全國解放後四野的部隊都去哪了,又經歷了什麼?_四野解放了哪些城市

詩云歷史說: 四野大軍戴著狗皮帽子,浩浩蕩蕩入關,進軍中南! 話說,打完遼瀋戰役之後,東北野戰軍不等休整完畢,…

詩云歷史說:

四野大軍戴著狗皮帽子,浩浩蕩蕩入關,進軍中南!

話說,打完遼瀋戰役之後,東北野戰軍不等休整完畢,就開始入關籌劃平津地區作戰了,形勢不等人啊!

而當時東北野戰軍由於長期在寒區作戰,所以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全體指戰員的冬裝,上到林總,下到夥夫馬夫,都有一頂狗皮帽子。

各位要問,為啥不弄頂貂皮帽子,東北不是出產貂這玩意兒嘛?

可是東北貂多,也架不住咱東野人多啊,出關11萬,入關一百萬。都用貂皮,那貂皮估計供應不上。唯有狗皮才是當年可以大量出產之物,所以狗皮帽子就是這麼來的。

而東野先遣兵團,程子華所部打了密雲,傅作義部守軍就發現,是戴著狗皮帽子的軍隊,那是101的部下,東北野戰軍!

東野入關一共13個軍,番號從38軍到49軍,這12個軍分別對應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到十二縱隊,再加上長春起義的曾澤生部(國軍60軍),改番號為50軍。

此外東北軍區還有很多獨立師,此次東野全軍戰略轉移,為了更好的支援全國解放,101提議,東北軍區以13個獨立師,加強到這13個軍,每個軍都是下轄4個步兵師!

入關之時,東野基本上每個軍都是5萬人左右的規模,另外還有個特種兵縱隊,一個鐵道兵團,同時入關,合計東野入關人數在80餘萬人。

隨後,東野部隊和華北軍區楊得志兵團,楊成武兵團,一起打了平津戰役,29小時攻克天津,北平和平解放!

隨後,大批原傅作義部俘虜和起義人員,編入東野部隊,東野各軍人數繼續增加,各軍實力已經不是胖,而是非常月半了。僅僅39軍此時規模已經達7萬多人,頂得上紅軍時期一個方面軍了!

打完平津戰役(1949年1月31日結束),東野各部繼續休整,養好身體,恢復元氣,以備再戰!

到了1949年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接受的任務是解放中南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當年海南島沒有獨立建省,屬於廣東)。

隨後四野大軍兵分三路南下,12個軍過了長江,42軍沒有過長江,留在河南參與解放了安陽,新鄉兩個孤立的國民黨軍據點城市,參加了河南剿匪作戰。

解放中南六省之後,1950年韓戰爆發,上級下令組成東北邊防軍,38軍,39軍,40軍,42軍成為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部隊。

後來入朝的還有44軍和45軍組成的54軍,46軍,47軍,50軍。

13個軍中,沒有入朝的只有41軍,43軍,48軍,49軍。其中41軍,43軍是東野第四縱隊,第六縱隊,此時分別擔負重要的防衛任務,要在國內看家,所以沒有入朝。

48軍,49軍此時分別劃入地方軍區,承擔別的任務,也沒去朝鮮。48軍,49軍軍部在1952年撤銷番號。

38,39,40,41,42,43,44+45=54,46,47,50軍長期存在,直到1985年。

43軍軍部曾經和海南軍區先合併,後來又重新成立43軍。85年裁撤。

同年裁撤的還有46軍,50軍。

其餘的軍,都牢牢佔據著從24個集團軍到18個集團軍中的位置。

再到如今的13個集團軍時代,原四野主力軍,還有38軍,39軍,41軍,42軍,54軍五大主力依然存在!

十三分之五,你說四野厲害不?


補充一下,在南下過程中,四野還有新生力量補充。

1,陝南軍區。1949年5月,陝南軍區劃入四野,1949年6月,陝南軍區劃歸西北軍區。

2,河南軍區,陳再道部。

3,湖北軍區,李先念部。編有四個獨立師。

4,原來屬於2野,中原軍區的58軍,軍長孔慶德。

5,湖南和平起義的陳明仁部,編為21兵團,下轄52軍,53軍。

6,湖北起義的張軫所部,張軫為軍長,編為51軍。

7,原屬於三野系統的兩廣縱隊,也是一個軍級單位,但是一直沒有改稱為軍番號。在四野南下過程中,兩廣縱隊改為隸屬於四野。


繼續補充,四野南下大軍中,還有以下組成(1949年9月):

一,炮兵師。炮兵第一師,炮兵第二師,炮兵第五師。

二,高射炮指揮所

三,戰車師

四,騎兵第五師

五,補訓第六師,補訓第一師,補訓第二師

七,南下工作團

九,華中軍政大學

十,華中醫學院

十一,通信學校

十二,中南部隊藝術學校

十三,後勤第2分部,後勤第6分部。


這個回答應該是最全的了。找了好多資料,非常辛苦。大家看了如果覺得不錯,記得給小編點個讚哦!

歷史透鏡說:

全國解放時候,四野的隊伍共計19個軍,150萬人,負責東北、中南兩個大戰略區的軍務。

這19個軍分別是:

12兵團下屬的40、45、46軍;

13兵團下屬的38、47、49軍;

14兵團下屬的39、41、42軍

15兵團下屬的43、44、48軍;

21兵團下屬的52、53軍;

野司直屬的50、51、54、55、58軍。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第一批進入戰場的6個軍中五個來自四野,分別是38、39、40、42、50軍。

這其中:

38軍贏得了萬歲軍的稱號,在戰後駐紮保定,保衛著首都的安全直到今日;

38軍軍長梁興初

39軍號稱常勝軍隊,軍長吳信泉被麥克阿瑟譽為「極難對付的、魔鬼一樣的對手」。

戰後吳信泉調任炮兵副司令,39軍則長期駐守遼陽,保衛著祖國的東北地區;

39軍軍長吳信泉

40軍的老底子是韓先楚的「旋風縱隊」,此時的指揮者是看上去就不好惹的溫玉成將軍。

40軍戰後長期駐守錦州,在2017年被裁撤。

40軍軍長溫玉成

42軍在四野不屬於一流隊伍,本來準備就地轉業參加生產了,沒想到抗美援朝戰爭給了他們翻身的機會,軍長吳瑞林因為活埋坦克上了西點軍校的教科書。

戰後吳瑞林調任南海艦隊司令員,42軍駐守在廣東惠州,至今保留沒有裁撤;

42軍軍長吳瑞林

50軍是國軍起義部隊,但在漢江南岸阻擊戰一戰成名,成了最早攻入漢城的隊伍。

50軍軍長曾澤山因身體不好,68年以後離職休養,73年去世,50軍先駐防丹東,60年代中期換防到成都,1985年被裁撤。

50軍軍長曾澤生


除上述5個軍外,四野的46、47、54三個軍在後續也入朝參戰。

46軍是原東野第九縱隊,再往前追溯是熱河地方武裝,首任軍長詹才芳,1952年9月由蕭全夫軍長率隊入朝,據說他是《亮劍》中孔捷的原型之一。

46軍參加了三次攻打馬踏裡戰鬥,後又擔任西海岸守務任務和臨津江北岸防禦任務,戰後蕭全夫擔任了瀋陽軍區副參謀長,並在69年3月指揮了珍寶島反擊戰,2005年去世。

46軍此後駐防山東臨沂,1985年被裁撤。

46軍軍長蕭全夫

47軍是原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抗美援朝之前已經在湖南消滅了十萬土匪、肅清了湘西地區的百年匪患,該軍於1951年上半年入朝參戰,經過艱苦作戰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美軍騎兵第一師、陸軍第三師從而名震天下。

47軍軍長曹裡懷後來調任空軍副司令,負責過「強五」、「轟五」、「殲六」、「殲八」等型號戰鬥機的試飛定型等工作。

而47軍在戰後多次換防,最終駐防西安,於2017年被裁撤。

47軍軍長曹裡懷

54軍軍長丁盛,人稱「丁大膽」,在戰場上沒有他不敢幹的事,他也是《亮劍》中丁偉的主要原型之一。

1952年下半年組建54軍,1953年1月才入朝參戰,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但初生牛犢不怕虎,54軍一進入朝鮮就打了著名的金城反擊戰,還奇襲了號稱「韓軍精銳」的白虎團,為抗美援朝戰爭最後的停戰奠定了堅持的基礎。

戰後,丁盛又打了中印邊界衝突戰爭,而54軍則駐守在河南新鄉,成為了我軍三個重型集團軍之一,且至今還保留著未被裁撤。

54軍軍長丁盛


介紹完了四野在抗美援朝的8個軍,接下來說說沒有參戰的部隊。

44軍、45軍當時駐守在廣東湛江,合併為了54軍;

41軍駐守在廣西柳州,後換防到雲南昆明,軍長吳克華當年打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這支隊伍至今保留,未被裁撤;

41軍軍長吳克華

43軍駐紮在河南洛陽,1985年被裁撤,三任軍長都很有名:陳光、洪學智、黃永勝;

43軍軍長洪學智

48軍駐紮在廣東曲江,軍長賀晉年,剿匪高手、「智取威虎山」的領導者,該部1952年被裁撤;

48軍軍長賀晉年

49軍是原東野十一縱,司令員鍾偉是《亮劍》中丁偉的又一個原型,這支隊伍駐紮在遼寧開原,1952年被裁撤;

49軍軍長鍾偉

51、52、53軍都是國民黨起義部隊,51軍在廣州、52和53軍在湖南,1951年均被裁撤;

55軍也是國民黨起義部隊,軍長由陳明仁擔任,駐守在廣西柳州,1985年被裁撤;

55軍軍長陳明仁

58軍在解放河南桐柏時就裁撤了,和二野的江漢軍區部隊合併改編為地方部隊了。


總結一下,目前沒有被裁撤的原四野部隊,就是38、39、41、42、54五個軍,由此也能看出四野確實戰鬥力強,能保留五個軍的兵力,不像一野和華北野戰軍,都只剩一個軍了…

歷史軍魂說: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下轄的第1-12縱隊,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49軍,另以長春起義的滇軍第60軍編為第50軍。次年3月,東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委、劉亞樓任參謀長。

渡江戰役後,四野向華中和兩廣地區進軍。1949年7-12月,四野以國民黨軍第19兵團起義的4個師改編為第51軍、以長沙起義的國民黨部隊改編為第52軍和53軍。同年12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改名為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下轄6個省軍區、4個兵團部、16個軍、1個炮兵司令部、1個工兵司令部、1個鐵道司令部、16個獨立師、92個獨立團、8個警衛團及軍政大學共153萬人。隨著國內政局的穩定,野戰軍已不符合時宜,1955年,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撤銷,其下轄的機關和部隊分別組建廣州軍區和武漢軍區。

新中國成立後第四野戰軍下轄的部隊去向如下:

38軍:1950年1月,其下轄的第114、151師配屬二野第四兵團參加滇南戰役。戰爭結束後,第151師劃歸廣西軍區建制;第114師去湘西參加剿匪。抗美援朝戰爭時,38軍作為第一批志願軍部隊入朝參戰,先後參加了四次戰役及陣地反擊戰,1953年回國。

39軍:南寧解放後,該軍下轄的第152師脫離建制,改為南寧軍分區。1950年,第39軍先是在河南參加治理潁河工程,後奉命北上,編入東北邊防軍。同年10月,作為第一批志願軍入朝參戰。1952年移防西海岸,1953年5月回國。

40軍:1950年3——5月,第40軍和第43軍一道解放了海南島。同年7月,奉命編入東北軍區建制。10月入朝作戰,先後參加了5次戰役、陣地反擊戰,1953年回國。

41軍:1950年,該軍下轄的第154師劃歸廣西軍區建制,其餘部隊奉命由廣西開赴廣東剿匪。次年,該軍進駐潮汕地區執行保衛海防的任務。

42軍:該軍下轄第124、125、126、155四個師,全軍4.7萬餘人。1949年6月,第125、126、155三師在河南剿匪、第124師在洛陽整訓。同年8月,第124、155兩師參加鄂西戰役,而後配合二野進入川東作戰。完成任務後,第124師歸建,第155師則劃歸中南軍區運輸司令部。1950年2月,奉命調駐黑龍江。10月作為首批志願軍入朝參戰,先後參加了四次戰役及防禦作戰,52年11月回國。

43軍:1949年12月,該軍開赴雷州半島參加解放海南島的作戰任務。次年3-5月,該軍以木帆船作為渡海工具,和43軍一起突破了國民黨薛嶽的「伯陵防線」,解放了海南島。1952年,該軍與海南軍區合併為海南軍區兼第43軍,同年10月,第44軍第132師劃歸該軍建制。

44軍:該軍下轄第130、131、132、157四個師,全軍4.8萬餘人。1949年6月,該軍第157師劃歸江西軍區建制。1952年,該軍第130師和第45軍合併為第54軍,隨後該軍番號撤銷。

45軍:1950年4月,該軍158師劃歸廣州警備司令部建制。1952年8月,第133師劃歸第46軍建制。第134、135與第44軍第130師合編為第54軍,隸屬於中南軍區,隨後該軍番號撤銷。

46軍:該軍下轄第136、137、138、159四個師,全軍4.7萬餘人。1950年,該軍劃歸湖南軍區建制。1952年9月入朝作戰,1955年從朝鮮回國。

47軍:1950年1月,該軍劃歸湖南軍區建制兼湘西軍區,並執行剿匪任務。次年2月入朝作戰,1954年從朝鮮回國。

48軍:該軍下轄第142、143、144、161四個師,全軍5.5萬餘人。1949年6月,第161師劃歸江西軍區建制。1950年,第143師改為炮兵,另將第38軍第151師改為第143師。1952年,第142師劃歸中南軍區,第144師調歸第21兵團,隨後該軍番號撤銷。

49軍:1950年,該軍在廣西剿匪結束後番號撤銷,下轄3個師劃歸廣西軍區建制。1951年以第145師師直屬隊為基幹重建第49軍,仍下轄第145、146、147三師,隸屬於廣西軍區。1952年1月,該軍番號再次撤銷。

50軍:1950年9月,該軍由湖北開赴東北。10月入朝作戰,先後參加了前四次戰役,1955年回國。

51軍:該軍下轄第211、212兩師,全軍8100餘人。1950年該軍軍部改編為中南軍區空軍機關,所屬部隊與湖北軍區合併,隨後該軍番號撤銷。

52軍:該軍下轄第214、215、216三師,全軍1.5萬餘人。1950年,第216師撤銷,所屬部隊編入第214、215師。隨後該軍在廣西境內執行剿匪作戰任務,同年11月,該軍軍部和番號撤銷,所轄部隊劃歸第21兵團。

53軍:該軍下轄第217、218、219三師,1950年駐防安仁,並在此進行農業生產。同年9月,第218師撤銷,所屬部隊編入第217、218師。11月調往廣西剿匪。1951年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劃歸第21兵團。

54軍:該軍1952年在廣東組建,由第45軍軍部、直屬隊、第135、135師及第44軍第130師、第131師第391團合編而成。1953年入朝作戰,朝鮮停戰後擔負三八線前哨陣地的守衛任務,1958年回國。

55軍:該軍由第48軍軍部及第149師、第49軍第145師、第21兵團第215、219師合編而成。1952年3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第21兵團下轄第214、217師改編為荊江分洪工程部隊。另組建新的第21兵團,直轄第144、215、219三師。同年10月,第21兵團改編為第55軍。次年2月,該軍由廣西移防廣東,擔任守衛雷州半島。

此後的多次裁軍和軍改,從1985年開始,解放軍實行集團軍編制,原來四野部隊的番號保留了38集團軍(隸屬於北京軍區)、39集團軍和40集團軍(集團軍,隸屬於瀋陽軍區)、41集團軍和42集團軍(隸屬於廣州軍區)、47集團軍(隸屬於蘭州軍區)、54集團軍(隸屬於濟南軍區)。

星疏月明說:

主要分為二大部分。一部分主力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如38軍,39軍,40軍,41軍,42軍等。另一部分參加地方駐屯守備任務。如海南島駐防,廣東省駐防,湖北省,湖南省駐防。對印自衛反擊戰,就有四野部隊54軍丁盛部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也有廣州軍區原四野部隊參加。

想當公務員說:

四野是各大野戰軍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部隊,當時下轄著12、13、14、15四個兵團。

12兵團司令員是肖勁光,是南下先遣部隊,解放了湖北、湖南以後,於1950年4月,第十二兵團番號撤銷,兵團領導機關組建海軍司令部,肖勁光任海軍司令。

13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解放後被調到山西地方工作,13兵團本來也是1950年4月份撤銷番號,但是隨著韓戰爆發,又進行了重組,最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14兵團司令員是劉亞樓,1949年8月,第十四兵團機關奉命改建為了空軍領導機關,第十四兵團的番號被撤銷,其序列下的第39軍、第41軍分別轉隸第十三兵團和第十二兵團建制,而第42軍則直接隸屬於第四野戰軍總部指揮。劉亞樓任空軍司令員。

15兵團司令員是鄧華,於1950年7月,隨著第十三兵團重建,第十五兵團和第十三兵團機關對調,鄧華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十三兵團機關改稱第十五兵團兼廣東軍區。1951年4月,以廣東軍區為基礎組建華南軍區。

熱心橙子Fj說:

1945年下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德,日,義大利軍國主義失敗而告終,一直得到美國全力支持的蔣介石未等果實落地,便揮刀爭奪東北。毛澤東在此關鍵時刻,看穿蔣介石的企圖,毅然決定派出11萬人開赴關外,成立了由林彪擔任總司令的第四野戰軍進入東北。先後經過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奪取海南島等大規模戰爭,共殲滅國民黨180萬人,自身從11萬人發展到150萬人。1950年6月韓戰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第38,第39,第40,第50,第47軍原來隸屬於四野戰軍的部隊,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新的戰場上又爆發出新的光芒。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度,原屬四野的將軍就有500多人,(包括二名元帥)佔全國將軍人數的三分之一,四野在解放戰爭和韓戰的勝利功不可沒。

安全視野說:

四野了不起,首任海軍司令蕭勁光(原十二兵團司令)、首任空軍司令劉亞樓(原十四兵團司令)均出自四野。我曾服役過的步兵131、132師屬四野15兵團44軍,1952年軍的番號撤銷,部隊從東北打到海南島並參加了抗美援朝,後改為華南軍區、廣州軍區,下屬41、42、55軍,都是四野的老班底。2016軍改後,全國陸軍設立五個戰區,原廣州軍區的41、42軍併入南部戰區,並啟用了新的部隊番代號。

我是你糖爸爸說:

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四野著名將領有羅榮桓、黃克誠、劉亞樓、譚政,肖勁光。1950年4月,四野番號撤銷,隸屬各部隊分別改編和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諸軍兵種和各軍區指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49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