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麼主要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大多數農村人靠種田過生活,而種田又有農忙與閒時區分,農村時不用說,大家都忙得忙,即便是走親戚也是互相幫忙幹農活,幹好活還要回家幹自己家裡的活,那有時間留宿呀!
但到閒時就不同了,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地裡沒有什麼活幹,待在家裡又閒得無聊,這個時候很多農村人就會互相走動,特別是往娘家,兄弟姐妹家走動。親戚來了,肯定是要用心熱情招待,而熱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買平時不捨得買的菜,留客人住幾天。
那個時候外孫外甥們過寒暑假也特別喜歡去外婆舅舅家住,一來在外婆舅舅家可以吃到好吃的,二來也躲開了父母的嘮叨埋怨。
九十年代後,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入人心,農村人拋棄了靠地生活的觀念,開始搞種養業發家致富,或者是進鎮開店,進廠當工人,很多時候農村人忙於掙錢,當然也就沒有閒功夫走親戚了。
當農村人把掙錢當成主要目的,人與人之間掙錢方法,掙錢觀念,掙錢多少,慢慢變得越來越有差距。
當親戚聚會時,談得是掙了多少錢,差距大了,就有攀比心理。
大家都很窮時,恨不能掏空家底幫助親戚。等有貧富差距時,富的怕窮的開口借錢;窮的怕富的看不起。
經濟上去了,讓很多農村人的心態觀念改變了,親情關係常常敗給金錢利益。
九十年代,農村家庭開始普遍有電視機,到了本世紀,電子產品越來越豐富,讓孩子入迷上癮,更喜歡宅在家裡,當然也不想走親戚了,更不用說留宿親戚家。
特別是近幾年,不僅僅是年輕人不想拜年,就是年紀大的,也不樂意拜年。
連過年時,親戚都不走動,更何況是平時呢。
總的來說,經濟發展了,大家不再為吃穿發愁,平時能宅家娛樂的東西越來越多,加上掙錢的壓力,親戚家貧富差距等等原因,造成了現在親戚家走動留宿現象越來越少了。
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缺吃少穿,走親戚是改善生活、密切關係、增進感情的最佳形式!留吃留住是基本的待客之道。今天,有吃有喝了,不用通過走親戚改善生活了。交通方便了,不用在親戚家住了。鄉村開放了,人們到五湖四海去工作,親戚間走動也減少了!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鄉村性減弱,親戚間互助、互動減少了。
未來親戚間互動不會減弱,更不會消失。親戚間互動形式會發生變化,親戚間走動目的會向著滿足彼此精神需要發展。
記得小時候,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還沒有上小學,常跟著奶奶走親戚,因為可能會吃到家裡吃不到的東西。
奶奶走的親戚一般是她的娘家、妹妹家還有她的侄女和女兒家等。那是沒有啥交通工具,就是步行,走路去。好在親戚家都不遠,大都在方圓十裡以內。走親戚有時當天回來,有時會住一天兩天。
我們家裡也會有親戚來,我姨奶,我姑奶,我表姑等等,他們都是來看我奶奶的吧,走的時候奶奶會讓他們或多或少帶些東西回去。有吃的,有用的,甚至還有小孩衣裳啥的。那時,生活條件不好,孩子多的會缺吃的穿的,奶奶就常周濟她的窮親戚們。我姨奶家成份較高,生活相對困難,四個表叔就經常輪著在我家吃住。還有一個遠親姨奶,曾經在我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有表叔用架子車拉來再拉回去。
現在,農村人走親戚卻沒有這樣子了,都是逢春會來往一下,或者是誰家辦紅白事了走動一下,平時很少走親戚,更不要說在親戚家住了。這是為什麼呢?
小濤養花知識上的朋友們,歡迎討論交流。
我覺得主要原因是以前農村人太閒了,因為那時候工業不發達,農村人除了農忙那幾天很忙以外,其它時間都沒有很多事做,所以可以在親戚家住幾天,現在工業發達,賺錢機會多,大家都忙起來了,年輕人勤快點的都出去打工賺錢了,剩下老人在家需要照顧孩子,照顧菜園子,照顧雞狗之類的牲畜,所以天天都忙,沒有時間在親戚家住了。
另一個原因,也是現代科技發展了,交通工具改善了,以前大部分人出行都靠雙腳,去遠點的地方,走過去就要一天,比如,我們去我外婆家,我家住在鎮上,我外婆家住在山裡,那時候不通車,我們每次去外婆家,都要從早上走到傍晚,所以每次去不多住幾天,感覺都對不起自己的這雙腳。現在通公共汽車了,坐車過去只需兩個多小時,上午去,中午吃個飯,下午就可以回家了,另外,現在農村家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摩託車,有了摩託車,去哪裡都方便了,所以都是隨時去隨時回。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前通訊不方便,那時候大部分農村家裡連電話機都沒有安裝,親戚間除了見面聊聊,平時只能在心裡想念,所以去親戚家一次,就會住一、兩天,多聊聊天,多親熱親熱,現在人人有手機,天天可以視頻見面,所以線下見面時,也沒有那麼多可聊了。
最後一個原因是,以前農村的娛樂設施太少,沒電視、沒網絡,大家除了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沒什麼好玩的,所以那時走親戚,住幾天,和親戚聊聊天,打打牌,也是一種娛樂。現在的娛樂方式太多,想聊天打牌,都可以在手機裡進行,還可以看電視,看電影,跳廣場舞,等等,大家都不孤獨寂寞無聊,所以也不想去親戚家住。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現在的人自我意識更強了,不喜歡去親戚家住,也不喜歡受到別人的打擾。
因為過去生活是慢節奏,忙的是解決溫飽;現在的生命是快節奏,大家都忙著致富!
過去,沒汽車,沒手機,聯繫不方便,交通不便利。逢年過節才能見面,叫「走親戚」!現在來去很方便,通話也容易。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習俗,都忙隨之而變!
時代不同了,走親戚也走得不一樣了。
一、現在人的忙活程度和過去相比不知要高多少倍,你忙人家也忙,哪有時間像過去那樣閒拉亂扯哼哼哈哈一聊一天。
二、現在招待標準和過去相比不知要高多少倍。過去一盤花生米一瓶老白乾大家喝的津津有味。現在這些東西擺不上桌了,動輒上百甚至更多。人家招待一頓兩頓還可以,第三頓就煩了。聰明人,趕快走。
三,現在人的獨有空間意識明顯增強,自己的生活空間不喜歡他人涉足。
四,現在小孩的學習任務十分繁重,除學校的學習外,各種興趣班丶『輔導班參加很多,根本沒多少時間走親戚閒住。
那個時候,交通多差啊!
在農村,哪家有事,有些親戚來,如果他們年齡很大或者距離太遠,吃過晚飯天都黑了,農村可是連路燈都沒有的!如果趕上下雨,全部是爛泥,怎麼走?不得不留下啊!
當然那個時候還有一點,很多老人在,他們是那個年代過來的,還是很講親情的!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在親戚家留宿,會有很多話要說!
現在呢,很多老人走了,親情淡了,所謂的走親戚也就是去看看而已!
現在很多人住進了城裡,也沒有條件提供住宿了!
現在交通發達了,不僅公共運輸發達,很多人都有私家車,這樣非常方便出行!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現在發展太快,一切向前,所以各種情都淡化了!年輕人走親戚那是因為長輩在沒辦法要去看看,然後呢,去了也是玩手機之類的,變得無話可說!還有很多,人情向錢看齊,那麼人情就淡了,連走親戚都懶得去了,那怎麼可能還考慮住!?
我奶奶就是這樣,每年都會拿出兩三個月的時間住在姊妹家裡。
有的時候我也跟奶奶開玩笑,我跟奶奶說,奶奶你說閒著沒事的時候你就去人家家裡面待一段時間,而且待的時間還不短,這一次就待個一個月兩個月的。
你說人家那些親戚朋友們不嫌棄你嗎,你住在人家家裡把人家的生活節奏都給打亂了,人家不會覺得人家不會覺得你來了之後彆扭嗎?
本來就是跟奶奶開玩笑,奶奶聽了之後卻非常認真地說:「可不能這樣說,你說去年的時候我沒去人家家裡面,人家還打電話問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不會是遇到什麼點挫折吧?反正當時說了好多的話,你看我要是不去咱們親戚家裡面住幾個月的話,那親戚們保不齊還以為我這個老太婆子已經駕鶴西去了呢。」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我也有點懵懂無知,因為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奶奶會有這樣的思維。
而且我不但我奶奶這樣想,我奶奶的那些親戚朋友們也都這樣想,在這些親戚朋友的思維認知當中,有事沒事的時候去他們家裡面玩一玩,而且一玩就是玩好幾天甚至一個月兩個月,那才是正常的親情往來。
像我們這些晚輩給那些長輩拜年的時候,磕個頭馬上就走,長輩們都說了,我們不像樣子天底下哪裡有這麼拜年的呀,這不是把關係越拜越少了嗎?
直到後來我和奶奶又對這個話題談了一次,這才明白原來現在的一些老年人他們去親戚朋友家裡面一住就是住10天半個月,而且都習慣了,是有原因的,但這一部分原因又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一些。
第1點,早些年的交通不便利,出行很費勁。
就像我奶奶,我的奶奶一共有四五個兄弟姐妹,關係都處地非常不錯,我奶奶如果想要去兄弟姐妹家裡面最近的那一戶,人家騎自行車要兩天兩宿才能到。
兩天兩宿是什麼概念,我騎著我的山地車一天的時間也就是整整10個小時,我能騎100公裡。
兩天兩宿,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山地車,按照一天走80公裡,兩天時間就得160公裡,現在的160公裡聽起來簡單,開著車,4個小時或者三個小時就能到,但那時候可沒有這麼便利的條件。
而我奶奶那邊最遠的或者關係很好,但能來往的親戚當中,最遠的那一個需要坐火車,坐完火車之後轉公交車,公交車完了之後還要轉牛車,轉完牛車自己還要步行個四五公裡,才能夠到那個親戚家,那個時候的交通方式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奶奶到了他們那邊之後,二話不說就要要求了自己,必須得在這待上半個月或者一個月,親戚那邊也不著急滿口答應著,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來迴路上最起碼5天的漂泊。
為什麼去見親戚朋友,那不就是思念對方了嗎,好不容易能見到對方了,你說今天來到明天就走說不過去,最少也要待過一周兩周的。
第2點,那個時候的農忙和農閒是分得清的。
其實像在四五十年前,那個時候沒有上班,加班一雙也沒有,996一說,那個時候其實就是做一個簡單區分,分成了農忙和農閒。
什麼叫做農忙和農閒呢?農忙的時候也就是秋收夏收的時候,無論是收小麥還是收玉米,家裡沒有機器的就得來回幫忙了,這來回一幫忙最少是半個多月,甚至一個月的時間。
那個時候小麥是怎麼收的,我到現在都有印象,就是拿著那個大鐮刀把所有的小麥全部都割下來,割下來之後放在一片空地上,再拿到拖拉機後面拉著一個大石碾,然後大石碾子往地面上轉,轉的差不多了,地上的小麥就出來了,然後再把這些小麥再曬乾,在自己家裡面堆一個小的儲物庫,把這些小麥全都放在儲物庫裡面,還得堆好了,要不然受蟲著涼,這整個小麥就都發黴了。
用我奶奶的話說,那個時候忙到什麼情況呢?你甚至一天一宿都不帶睡覺的,因為你還時刻要盯著天,萬一變天了或者突然之間下雨了,那就相當於自己來回白折騰了,得等到什麼時候天晴了天氣變好了,抓緊時間立刻麻溜的去準備所有的東西。
除了準備這些東西之外還有很多的農活要做,把小麥收上來之後當然要種玉米,玉米種完之後當然要種小麥。
這中間沒有什麼耽擱地,唯一能耽擱的就是到了冬天的時候,那個時候會有大概一兩個月的空閒時間,再配合著過年的時間,其實過年的時候也沒有多少空閒時間,無非就是擠出來的時間,因為你還需要去幹其他的活,反正差不多的時候了,該溜就得溜了,抓緊時間找自己的親戚去,因為一年到頭只有這麼幾個月的時間,或者這麼一兩周的時間,有機會能去親戚家裡面待一段時間。
第3點,那個時候的習慣就是如此。
你就像前一段時間家裡面一個老人去我的姥姥家裡面了,那個老人應該是我姨姥姥那邊的某一個親戚,具體是什麼親戚我都不知道,親戚來了之後也不見外,來了之後就吃飯,吃完飯之後就要休息,然後說了自己最起碼在這得呆上個三天5天的,我姥姥聽了之後非常開心,
姥姥說:「你呆三天5天幹什麼,那不見外了嗎?要帶咱們就呆上一個月「沒有想到親戚是真聽話也真實在就真的待了一個月,這一個月的時間裡面每天陪姥姥出門遛彎,再說了一個老人家也花不了多少錢,我們之間晚輩看了之後也開心。
而我好說,不說的又問了這個問題了,為什麼你們願意再親一下裡面一待就待那麼長時間呢?
我的那個親戚聽了之後撓頭想了想說:「其實也沒認為是為什麼,就是習慣了。」好像那個時候走親戚都是這樣,找到親戚之後一旦就得待好長時間,你要是說待上個一兩天馬上就走,那肯定是和這個親戚鬧彆扭了。
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明白了原來走親串友,原因其實最後一條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習慣了周邊的環境,大家做這樣的事情也就見怪不怪了。
但是要注意那只是對於老人來說,他們好長時間沒有見到好朋友了,見到自己的好朋友也好,親戚也好,甚至是尊敬的長輩和愛戴的晚輩,見面就是聊聊天說說話,說完話之後呢,該怎麼辦是怎麼辦事,該怎麼生活還是怎麼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習慣.
第4點,給年輕人一個啟示。
為什麼我們能夠得出這個道理來了呢?舉一個簡單案例。
前段時間我的一個好朋友向我吐槽抱怨,說他和自己的好姐妹鬧矛盾了,跑到人家家裡面呆了一周,人家那個好姐妹就翻臉了,說你怎麼還不走啊,一直待在這裡影響到我的個人生活了呀。
我那朋友就說了咱們以前是很好的朋友啊,怎麼到現在我在你家才呆了一周,你就出這個問題啊。
人家那個小姐妹就說了,拜託你開什麼玩笑呢,但一周時間已經很長了好不好?你還想怎麼辦?還想繼續在我們這呆下去,就這一句話問的,我那個好朋友啞口無言,一下子都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了。
所以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來,那就是所謂的走親訪友,一次就來上10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兩個月的這種情況能存在而且存在這種情況大家也都會見怪不怪,但見怪不怪有一個前提,就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還能夠試用,對於年輕人來說沒有這個習慣。
年輕人講究的是效率,追求的是獨立,你跑到人家家裡面去膩歪,膩歪一周人家不煩你才怪。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的中老年人來說,這樣的日常生活是一種正常節奏,但對於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生活簡直就是反人類的節奏。
我們很容易總結出來這一點,接下來我們如果面對年輕人給自己拜年或者給自己請個教授吃飯,那麼他們來了馬上就走,這是他們的正常利益,或者是他們自認為最高的利益。
那個千萬不要對他們發出來,都來了在這待上一個月兩個月的吧,先不說孩子們有沒有學業什麼的請求,人家這些年輕人又怎麼願意和我們這些年老的人在一塊湊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