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死亡的真相是什麼?人類為什麼會恐懼死亡?是因對未知的恐懼嗎?_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

玉河人家說: 什麼是死亡?人的死亡主要是狹義上的生物學上的死亡。人的精神存在超越生命的力量,普通人的精神一般被…

玉河人家說:

什麼是死亡?人的死亡主要是狹義上的生物學上的死亡。人的精神存在超越生命的力量,普通人的精神一般被其周圍的他個體所繼承。人死亡的標誌是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及腦死亡。死亡是生命(或者是物件)系統所有的本來維持其存在(存活)的屬性的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而最終變成無生命特徵的物體。

除了屬於大腦新皮質機能活動的高級神經活動如思維、語言、定向等以外,機體作為一個整體的機能還包括屬於腦幹各部分的若干機能,例如神經內分泌調節、體溫調節、覓食行為等等。因此,作為死亡的標誌應當是全腦的死亡,即全腦機能的完全的、不可逆的喪失,而不能只是大腦新皮質機能的喪失。

生物為什麼會發生死亡?這不僅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生物演化中真實存在的終極拷問。生和死這兩者在個體生命的兩端辯證而統一的存在著,串聯起個體生死乃至物種存亡,是繁殖這一重要使命的一環。對於人類個體,死亡帶來的往往是不幸與苦難,古今中外人類始終抱有長生不老的夢想。但是從更廣闊的時間軸上來看,個體的衰老和死亡與新生一樣,對整個物種的繁衍是極其重要而有價值的。為了物種的長盛不衰,殘酷的物競天擇教會了地球上的生物至關重要的兩條生存定律,即足夠維持種群的個體數量和滿足適應環境變化的基因多樣性。在有限的資源環境裡,以合理的時間和形式完成世代更迭,以利於整個物種的發展。

世代更迭:死亡不可避免,死亡開關的開啟很大程度上與發育和性成熟有關,這其實也是自然選擇和進化的必然結果。個體的存在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資源,隨著種群內個體越來越多,必定會引入種間競爭、優勝劣汰。前面已經講到物種的長盛不衰靠的是種群內可繁殖個體的數量以及基因多樣性。在有限的資源環境裡,以合理的時間和形式完成世代更迭,有利於整個物種的發展。這一現象在單次繁殖的昆蟲和部分魚類裡最為顯著,一旦完成繁殖任務這些個體便會快速死亡完成世代更迭,最出名的或許就是「朝生暮死」的蜉蝣,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也遵循這樣的邏輯。能逃脫死亡魔咒的生物少之又少,久負盛名的燈塔水母是唯一已知的能在性成熟後再次回到幼體階段的物種,這種被稱為分化轉移的能力理論上可以讓它們獲得無限的壽命。

死亡的意義對我們來說,死亡的發生總是令人難過,但在自然界面前,死亡其實是為了更好地活著。我們知道,對於生物而言,沒有什麼比傳宗接代更重要的事情了。然而自然界中的能量是有限的,為了提高種群中幼崽存活率,一些衰老個體的死亡能夠節約一部分能量,這部分能量就可以使幼崽更好地活著。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自然界最偉大以及最成功之處,就是演化出了死亡,儘管在我們看來,死亡過於殘忍。生物想要「永生」,就必須要具備自我複製功能,而自我複製就是生育。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生物在自我複製時還必須要不那麼精確,這樣才會有一批基因突變的出現,等到未來環境突變時,其中一些基因突變能夠適應環境的物種則會被保留下來,其他的個體將會被淘汰。而這些被保留下來的物種繼續繁衍生息,久而久之就會演化成另一種物種。地球生物就是憑藉著這項本領,才能從生命誕生之初一直延續到現在,從未發生過中斷事件。

為什麼會懼怕死亡?人對死亡的恐懼,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宗教信仰在塑造死亡觀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對於無宗教信仰的人來講,死亡意味著肉體及意志的永久消亡,意味著與自己發生聯繫的一切事物徹底作別,意味著一生即將蓋棺定論,意味著「世界仍是這個世界,但一切將與我無關」。想到死亡,湧現出的是無力感與恐懼感。

而對於擁有宗教信仰的佛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等等,應當是比我們這些無宗教信仰的人們更加從容地直面死亡。因為他們相信人死後還有另一個世界,死後亦可繼續活下去。比如,部分穆斯林嚮往72個處女,佛教徒嚮往極樂世界,基督教徒嚮往天堂。

縱觀宇宙,沒有任何東西或者說物質是永恆的,也沒有任何物質是靜止的,下到原子,上到星際與星體,都在不斷的進行微觀與宏觀的運動,新生然後又滅亡。物質在運動才是存活,倘若靜止了那是寂滅。假如一千億年以後,宇宙膨脹的程度會不會就保持這個大小不動了從而永生,或許那算宇宙寂滅死亡了,還怎麼永生呢,倘若宇宙收縮又回到一個原點,那也是存活。也許宇宙也只是構成另一個事物的一個不斷運動的物質而已。從地球的角度而言,如果生命要永生,那地球上誕生的第一個生命的開端,從誕生一開始就不能滅亡,但顯然它沒有足夠的條件做到,可能只存活了短短幾秒鐘就滅亡了。死亡從一開始就伴隨誕生而來,或者說沒有誕生之前它就沒有存在,不存在與滅亡消失寂靜才是長久的,誕生與點亮本質上就是短暫的。

最後我想說一句:拋開個體的生死,一個物種能夠長久的存在並繁衍,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永生。

來看世界呀說:

生存和死亡是反義詞,生存需要從自然界攝入物質和能量,而死亡後又將物質和能量歸還給自然界。生物存在時間越長,體內細胞受到的傷害累計就越強,越不利於生存。

現在很多人老糾結「本質」|「真相」這些詞,但其實以現代人類的科技實力,對宇宙絕大多數事件,都還不能知道其本質,就像宇宙為什麼這麼大、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那麼長,至今沒有準確明晰的答案。像此類具體到某一現象的「本質」解釋,人類還是相當無力的。死亡也是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光生物會經歷死亡,宇宙所有的一切怕是都逃不了「死亡」一詞,物質變換世界日新月異,而這在某一天終將不復存在,至少存在的也不再是我們知道的那個世界。對於生物而言,死亡就是家常便飯,全世界每日大約有20萬人去世,也有一二十萬新生兒誕生,至於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死亡有多少新生,也不能知道每日有多少新物種產生,說到最後鬥不過是物質形態和屬性的變化,因為我們所認識的宇宙仍是物質的宇宙,那所有的現象都是物質的運動。

對於生物而言,死亡是物質和能量重歸自然界,開啟另一段的循環。對於生命而言,死亡就意味著徹底消失,組成生命意識的微觀粒子最終也是要回歸自然界的,這些物質有可能飄到太空,有可能重新進入生物體內,有可能被科學家逮去做了可能核聚變,甚至可以說你的體內都有當年在秦始皇體內存在過的物質粒子。可不管物質從哪裡來,最終將去往何方,那些過程和生命過程已經沒有關係。生物學家們認為死亡是由於地球生物構造使然,碳基構造一生中都在遭受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蝕,壽命的長短和新陳代謝有關,新陳代謝的頻繁程度又和基因的損傷密切相關,碳基物質由於相對比較活躍,不斷地遭受有害侵襲,生命若不能以某種方式獲得新生,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基因適應了自然界的變化,企圖以變異、遺傳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永生,具體做法就是拋棄肉體,而僅僅是將基因複製傳遞給後代,由此帶來了生物種群的更新換代和長時間存續。

恐懼死亡可能出於人類高度複雜的意識和情感,在於接受不了人終將死亡的事實。古代人嘗試了很多辦法來延長人的壽命,世界各地的古老醫學都是這樣的手段的存在形式,為了長生吃下了術士煉出的毒藥,為了長壽相信了古醫家的採陰補陽,還幻想了各種「理想鄉」來安置亡人靈魂,但那對任何人都是不可捉摸的世界,或許可能使人有源於未知的恐懼,但基本上也就是自己的腦補而已,只是無法接受人終將死亡的現實,害怕自己被這個世界遺忘,但只是時間而已,功績彪炳如秦始皇,若干年後還有沒有人記得也說不定吶。

馬振廷1說:

沒經過死亡,看到過死亡的慘狀,能不恐懼嗎?死不是好死的,不難受死不了,死只有難受時間的長短,有的快還沒反應到就死了,這樣就是得好死,最理想的死法。都認為是修來的,如高僧或道士知死期的人從容而死,很慈祥。恐懼痛苦死相最難受難看。

清風朗月zgh說:

死亡與生存相對應。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人的生命是由肉體和意識構成的,這就好比是電腦的硬體與軟體。人的肉體不在了,意識還在不在呢?若在,又在哪裡呢?人,是懼怕死亡的。一想到死,許多人便對生產生不可把握感、不可確定感甚至虛無感,進而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產生困惑和懷疑。人,應該進化到不懼死亡的程度。而這關鍵在於人的意識,可人的意識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據說還是未解之迷。到了不懼死亡的時候,相信人的幸福感將會大大增多增強,人生將會非常美好。

自由愛生活的小Y說:

死亡的真相是什麼?

沒有人知道死亡的真相,知道的都已經死了。

人類為什麼會恐懼死亡?

人類如果判斷死亡狀態比現實狀態優越,會選擇自殺。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大腦自動判斷死亡很可怕,NO,不要選擇。

對未知的恐懼

人類的每一天都是未知的,人類為什麼會怕死亡而不是怕明天呢? 答案如上。

這個問題很好,讓我也理順了這個邏輯。 贊題主!

感知主義者說:

天下事最不講道理的就是死亡,天下邏輯到死亡就戛然而止,因為死亡既莫名其妙,又不可理解,所以死亡成為人間最大的思維陷阱,我們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出路,死亡成為終極的存在。為什麼有死亡?這問的並不是人為什麼要死,問的是為什麼有死亡的概念。因為我們想不通死亡的實質是什麼,死亡是什麼意思?死亡既不是喪失,也不是毀滅,按說死亡是最正常不過的事物變化,但為什麼對於人,是最大的事件,其重要程度完全超越了一切存在。人要死,這是天下第一大事,人命關天就是這個意思。在我們的意識中,死亡不但是最徹底的毀滅,還是人最大的痛苦,最大的悲哀和最不可接受的終止。而根本的悖論在於,我們一生下來就註定要死,人的一生就是在準備和等待死去,我們竟然是為承受最大的痛苦而出生的,這樣的邏輯叫人怎麼能接受?

人會死,並且可以即刻發生,這絕不是可以置之不理的事情,死亡的威脅和恐懼近在咫尺,人能安之泰然?人無法面對死亡的結果,無論你處於何種境地,你都無法理解死亡,誰也無法替死亡找到欣然接受的理由,人都在不得以地、無可奈何的死去。最大的問題卻是,還未死去而必將死去的人怎麼辦?這時的我們有什麼心理?我們在死去之前是個什麼狀態?不難想像,越是敏感的人、多思善感的人、瞻前顧後的人、患得患失的人、錙銖必較的人、多才多藝的人、有錢有勢的人、福樂盈門的人……凡是認真生活的、珍惜生命的、責任感強烈的人,就都越具有死亡意識的憂患與壓迫。人誰不怕死?死其實不是用來承受的,而是用來懼怕的,死亡的實質性意義其實就是使人恐懼。

感知論在質疑生命概念的同時,也質疑了死亡的概念,死亡存在嗎?死亡難道不是人的一種主觀認識?死亡的意義難道不是人為製造的?死亡的恐懼難道不是人的一種主動行為?跟誤解生命的性質一樣,人也誤解了死亡,或者說,跟製造生命理念一樣,人也製造了死亡理念,生和死都是人為的主觀的精神意識產品,人類就困繞在生與死中間,永世不得安寧。

感知論認為,生存與死亡都只是感知的過程與正常的感知規律,是極為正常的感知現象,其運動過程中根本沒有我們強行賦予的生存理念和死亡後果,也就是說,根本沒有生或者死的概念,更沒有生的僥倖與死的恐懼。生物趨生避死是感知的需要,也就是感知運動各方都在保持著感知運動的穩定,避免感知失序,感知的痛楚是保證感知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感知運動的有效運行就是活躍、有序、持續的狀態,對於感知體就是愉悅的感知。不良的感知反映即痛苦與死亡是對於良好感知的保護,以保證正在進行的感知運動處於良好的狀態之中。這才是我們和事物存在的真相,而我們主觀的用生存和死亡來詮釋事物的存在,必然陷入無法自圓其說的重重矛盾之中。

感知論指出,人類製造出來的生死觀害了自己,除了使人生活得更茫然、更緊張、更痛苦、更恐懼以外,這些人為製造的觀念並無多大益處,弊大於利,最重要的是,它們並不符合存在的本質和人的要求,與存在的根本規律相悖,最終會被人類放棄。

目前,人們意識不到生與死並不存在的意義,並不是感知論生造出來的觀點,是存在本身不應該作如此詮釋,這就是說我們把好端端的愉悅存在反著用,把愉悅的生活當成了痛苦的遭遇,用通俗的話說,生死現象本是愉悅的感知過程,我們卻用主觀觀念將其製作成痛苦的來源,如果不是用感知來重新認識存在,人類可能永遠會將自己蒙在鼓裡。

蒼狼068說:

死亡就是你什麼都不再存在了,沒什麼靈魂之類的東西。有生必有死,很正常的自然現象。活著就好好活,沒事別想死後會怎麼樣,因為你死了,你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很多人不想死,害怕死,不想和害怕都解決不了不死的問題。編造出什麼靈魂永在的人其實跟不想死的人的想法一樣。所以,活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心,坦然,有什麼可怕的呢?

閒雲野鶴555555說:

死亡的真相是什麼?用佛教的話講是「非斷」、「非常」。意思是說死了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還有一個原來的我存在。肉體死亡後不是變沒了,而是分解,變成其他物質塵埃。精神呢?死後當然也不是沒了,而是有連續的東西存在。不過這個連續的東西巳不是活著的我了,而是另一種個體,這就是「相續無常」。所以人類怕死,是害怕死後什麼都沒有,這是錯誤的!恐懼真的是源於無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50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