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帶大的孩子,不僅是媽媽很討厭,嬸子也討厭好不好。
好吧,我就是那個嬸子。
我大伯子家的孩子小波,是我婆婆一手拉扯大的,那個脾氣啊,真的是讓人接受不了。
在小波六歲那年春節,我們回去過年。那個時候我家孩子還沒出生,家裡就小波一個孩子,所以一大家子人都是疼著寵著的。但我發現,那個孩子已經被寵的沒邊沒沿了。
但一次讓我不喜歡這個孩子,是他跟他媽吵架。直接提著他媽媽的名字喊,並且說,你滾吧,我們家不要你了。
當時或許是因為當著我們的面,我妯娌的臉色頓時就變了,眼淚都出來了。所以後來我妯娌當著面抱怨爺爺奶奶都把小波給帶的沒法沒天,我保持了沉默。
第二件事,讓我見識了這個孩子的混不吝。
我們回家的時候給他帶了一箱兒童飲品。當時給他的時候告訴他,可以喝,但一天最多喝一瓶,不能多喝。
人家聽而不聞,直接拿出來了兩瓶,然後剩下的全都提到他們一家三口居住的房間。
我覺得已經跟他說過了,只讓喝一瓶,就應該收起一瓶來,只讓他喝一個。結局等小波從他們房間過來,看到桌子上只剩下了一瓶飲品,立刻直接平身就躺在地上了,然後嗷嗷的哭了起來。
當時我愣住了,感覺這個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大?而我婆婆和妯娌則是趕緊上去抱起來哄,我妯娌還跟我說,這個孩子脾氣就是這麼大,只要不順著他,能直接哭得背過氣去。
見此,我還能說什麼,只能是默默的把自己收起來的那瓶飲品拿了出來。而我妯娌則是乾脆去他們房間把其他的飲品都拿了過來,跟小波說,給,你別哭了,你想喝多少喝多少吧。
眼看著我婆婆和我妯娌圍著他團團轉,我暗自嘆了口氣,直接走了出去。當時在心中暗暗想,要是等以後我家孩子要是這樣,不用他哭,我也會直接把他給打的哭起來。
題主意思是大女兒不是親自帶大的,9歲前和奶奶一起生活,9歲後接回家才發現大女兒品性像奶奶,所以很不待見,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
孩子何其無辜?成人之間的矛盾為什麼要遷怒孩子!這位媽媽把對婆婆的不滿轉移到了自己第一個孩子身上,而這個孩子從出生起就沒享受過一天母愛!
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出生即是原罪!因為讓父母為難了!
從這位母親的描述語言裡就可以看出女性出生在有愛的家庭環境裡是多麼重要!女性在成為妻子前有獨立人格、健康情感是多麼重要!女性在成為媽媽前有愛己愛人的能力是多麼重要!
這位媽媽需要長大呀,你的年齡一直在長,可心智明顯沒有跟上,如果說你以前的不順利不如意是你過往經歷帶給你的,可現在你不是一個人了。
你有了自己的孩子,幾個也好,一個也罷,要學習做一個心智健全的成人,對自己對孩子負起責任,而不是像父母輩那代人只憑本能對待自己的孩子,時代進步了,你還在原地踏步,你不焦慮誰焦慮!
很多小女生進入青春期後還沒感受到青春的新鮮和活力呢,就急急忙忙一頭扎進所謂愛情的幻像,無心學習更無心成長,為什麼?缺愛!缺健康的母愛!
說母親偉大,其實是健康的母愛偉大,偉大在哪?母親會用自己的天然影響力傳遞強大的精神力量,讓孩子無論身在何處,一想起媽媽,心就暖暖地,充滿了力量,而不是一腔子蒼涼。
別和我槓父親如何如何,父愛和母愛是不一樣的存在,誰也替代不了誰。控制不了自己生活狀態的人,無論男女,搞不定對方是肯定的,生活的雞飛狗跳和孩子又沒關係,只因為孩子弱小就不得不「背鍋」,太可悲了。
這位媽媽心理問題很嚴重,心智弱小是無法承擔應對現實壓力的,為掩飾內心虛弱對更弱小的孩子施虐,悲劇會繼續傳承,希望這位媽媽能勇敢些,覺察自己及孩子的問題,通過學習獲得成長,生活裡才會有愛、幸福和希望。
看見這個作者提的問題以及容,我的心裡非常擔心,大孫子五歲了,一直是我在帶,自然也和我特別親,和他媽媽一點都不親,他媽媽特別討厭他,他媽媽對小的孩子特別親,兩孩子一打架,她就不分清紅皂白把大的一頓揍,我看見了特別心疼,越是心疼她越是打,她特別偏袒小的,把小的捧手心裡,我時常在想一個當媽的怎麼可以這麼偏心,現在想想她打孩子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對我有意見,那照這樣下去這孫子我還有再帶下去的必要嗎,這樣不是害了孩子嗎?是不帶孫子兒子媳婦又不答應,到底怎麼做才好呢
其實你討厭的可能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討厭孩子身上隨奶奶的諸多毛病,另一方也說明你特看不慣奶奶帶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
要不現在教育都提倡父母帶呢,隔輩只疼愛卻少了教育與正向引導。
孩子的情況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要改變也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耐心陪伴吧,慢慢引導與改正。
我家有四個孩子,我是大姐,二妹在成型後檢查出是女孩就被引產了,我曾經夢到過她沒有墳墓,被扔到了一口井裡。計劃生育的年代三妹出生就被抱走寄養了。我沒有奶奶,她在爸爸一兩歲時就去世了,所以二妹(實際上她是老三)出生後被寄養在了爸爸的堂姐家。
不要說養在有婆媳矛盾的奶奶家,我妹妹養在關係不錯的堂姑家,在三、四歲回家時,我和父母弟弟都不能接納她。雖然知道那是我的親妹妹,但因為沒有從小在一起的感情基礎,每次看到她我的內心都有一股不適感,那種感覺像一種被入侵的敵意。我的不適感和家人對待她的態度比起來什麼也不是,我清晰的記得,妹妹剛回來時因為到了陌生環境膽怯恐懼等諸多原因,多次把大便拉在褲子裡,媽媽會非常生氣的讓她自己洗,如果是弟弟,她是捨不得這樣對他的。早晨做雞蛋餅,我和弟弟的都是黃色的,唯獨妹妹的是白色的,我,那是因為她的雞蛋餅裡並沒有雞蛋,我背後對媽媽大發雷霆問她為什麼這麼做,媽媽從不承認,好在兩次之後她就改了。我生氣卻不敢把自己的換給她吃,我怕她嘗出來味道不同…
爸爸的態度也非常不同,有一次我忘記了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件很小的事,根本就不到挨打的程度,爸爸把妹妹一腳從一個屋子門口踹到另一個屋門口,鄰居看到都說他外面養大的孩子果然不心疼。當然了爸爸揍弟弟更是一手夾起來打,我小時候也被踹過但最接受不了家長打孩子,只要讓我看到弟弟妹妹被打,我就玩兒命攔著然後罵媽媽為什麼旁邊看熱鬧[捂臉]
我們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具,每次妹妹都是偷玩比她小兩歲的弟弟玩具,媽媽看到都是批評她,弟弟有樣學樣也是會哭著罵她不讓她碰自己的玩具。
再來說說我,我每天要在內心給自己多次強化「她是你親妹妹,要對她好」,即便這樣,我們和鄰居妹妹三個人一起玩過家家的時候,總是把不好的角色分給妹妹,即便有血緣關係,她也不如從小玩到大的鄰居親暱。
這種彆扭的狀況持續了好幾年才有所好轉。村子裡我們這種家庭特別多,都是為了追生男孩會把小女兒寄養在別處,這種家庭都是重男輕女的家庭,都和我家一樣,大姐從小懂事早努力學習走了出來,小妹中途輟學留在了農村,家裡幾乎傾盡全力培養支持弟弟上學走出來並在大城市安了家。
寄養在外面的孩子回家最初幾年大人孩子都是不適應的,即便後來有所好轉,孩子和媽媽也是沒有那麼親暱,她們之間似乎始終有一層屏障無法跨越。最糟糕的簡直都像後媽後爸一樣。
家裡多次勸我把孩子養在老家父母或公婆身邊,免得孩子拖累我不能安心上班,都被我拒絕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還是有那麼多的留守兒童,隔代撫養可以,但我特別反對家長不在孩子身邊,尤其是媽媽,媽媽的愛無法替代,父母和孩子在早期建立起來的感情連接,將終生浸潤孩子的心田。再苦再難,請不要把孩子送出去,讓他幼年就要承受輾轉流離和寄人籬下的苦楚。
「你媽呢?你媽什麼時候回來?」
「我明天想回自己家,回家找我奶奶!」
同事家雙胞胎的姐姐總是這麼跟妹妹說話, 你的媽媽,我的奶奶,分得很清楚,仿佛不是親姐倆!
單位同事12年前,生了一對兒雙胞胎,因為她一個人帶不過來,孩子滿月以後就讓奶奶把大女兒帶回了農村老家。
一直到孩子6歲,該上小學了,她才把大女兒接回身邊,她跟我們說起大女兒時,滿臉的嫌棄。
她說大女兒很髒,不喜歡洗澡,一周也不洗一次,睡前也不洗臉,也不洗腳,襪子自己也不洗,隨手就扔在地上。
她說大女兒跟她不親,娘三個一起逛街,小女兒總是拉著她的胳膊,大女兒總是跟在她身後。
她說大女兒不叫她媽,說話總是「哎,哎!」的叫。
她說大女兒不知道心疼她,她病了,小女兒又是遞藥又是遞水,大女兒連一句問候都沒有。
她說大女兒沒禮貌,家裡來客人了不知道叫人,總是躲回自己的房間裡。
她說大女兒笨,學什麼都慢,英語更是一竅不通。
她說大女兒都像她奶奶,不講衛生,還滿嘴髒話,又懶又笨還很饞,像什麼也沒吃過似的。
但是,她說,大女兒對奶奶很好,家裡吃什麼好吃的,大女兒總是說:「我奶奶吃不著!」回奶奶家的時候,恨不得把家裡所有的好吃的都裝上車,帶回家給奶奶。
奶奶病了,大女兒會急得不行,眼淚在眼圈轉,寧可不上學也要回家陪奶奶。
大女兒從來不花錢,把給她的零花錢都攢著,回家都偷偷給奶奶花!
我跟同事說,這些不能怪孩子,她從小在農村長大,她沒條件天天洗澡,也吃不到好吃的,更沒見過世面,也沒得到過好的教育,她奶奶一個農村老太太知道啥?
怪就該怪你自己,你沒把她帶在身邊,她沒有得到過媽媽的溫暖,她怎會給你親?
她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她過上好生活,也不忘記曾經跟她相依為命的苦命的奶奶,孩子是好孩子,媽不是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