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張勳作為漢族人,為什麼一心要恢復大清?_張勳漢人為什麼復闢

談古論今時說: 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大部分清朝舊臣都見風使舵,搖身一變成為了民國的官員,唯獨張勳一直對清王朝忠心…

談古論今時說:

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大部分清朝舊臣都見風使舵,搖身一變成為了民國的官員,唯獨張勳一直對清王朝忠心耿耿,始終把復興清王朝當作了自己的目標。

張勳之所以對清朝忠心耿耿,一方面是因為張勳曾經受過慈禧太后等人的恩惠,另一方面是因為張勳本身就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

張勳年幼的時候是一個孤兒,一直到了30歲才開始投軍報國。參軍後張勳的作戰勇猛,很快就在軍隊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軍官。

袁世凱剛剛組建北洋新軍的時候,張勳擔任新軍工程營管帶,後來一路升至總兵。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身邊沒有多少部隊保護,袁世凱派遣張勳帶領部隊從西安一路護送慈禧太后返回京城,張勳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視,被授予了「巴圖魯」的稱號。

慈禧太后回到京城後,張勳擔任清朝御前護衛,經常跟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出行。後來慈禧太后提拔張勳擔任雲南提督,張勳不願意離開朝廷,沒有前去赴任之後。慈禧太后又改任張勳為甘肅提督,張勳仍然沒有赴任。

張勳之所以拒絕擔任地方大員,主要就是因為張勳對清朝忠心耿耿,不願意離開皇帝和太后的身邊。在慈禧的一路關照下,張勳的仕途非常順暢,在慈禧太后去世後,張勳被任命為江南提督,駐守在南京地區。辛亥革命爆發後,很多地方官員都紛紛響應革命,唯獨張勳帶領部隊負隅頑抗。

在清朝皇室退位後,張勳寧死不肯剪下辮子,由於張勳對待士兵非常好,張勳手下士兵數萬人紛紛效仿張勳,沒有一個人剪下辮子,張勳的定武軍也被人們稱之為「辮子軍」。

其實以張勳手中的兵力,完全能夠在民國初年成為一個大軍閥。然而張勳一直秉承忠君愛國的思想,始終把復興清王朝當作最重要的事情。袁世凱掌權時期,張勳率領辮子軍駐紮在徐州,為了能夠完成復闢,張勳拉攏了7個省的地方大員同謀。然而這些地方大員都不是真心支持清王朝復闢,他們之所以同張勳建立同盟關係,不過是看著張勳兵強馬壯,想要謀求利益而已。

段祺瑞和黎元洪爆發府院之爭後,張勳拉攏13個省的地方大員組成復闢同盟,並且親自帶領5000辮子軍入京調停,支持末代皇帝溥儀復闢。

在張勳復闢的消息傳出後,段祺瑞立刻組織了「討逆軍」攻打張勳,最終張勳的辮子軍被討逆軍擊敗,張勳被迫逃到了外國使館,從此下野不問政事。後來民國的一些官僚又想要邀請張勳出山做官,張勳知道復闢無望,拒絕了這些人的邀請。在退出政壇後,張勳做生意賺了很多錢,張勳用這些家產幫助江西地區搞了很多建設。

在張勳去世的時候,很多江西百姓都自發的為張勳送別,北洋政府的要員幾乎都參加了張勳的葬禮,末代皇帝溥儀給了張勳最高級別的諡號,就連孫中山也給張勳送了輓聯。雖然張勳是一個迂腐不化的人,但是張勳忠君愛國的作風打動了民國時期的大部分人。

楊角風發作說:

一提到張勳這個人,大家對他的印象恐怕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個人愚忠。清朝都滅亡那麼久了,他還不肯剪辮子,甚至還帶著五千辮子軍進京,玩了場復闢鬧劇。

要知道,在張勳前面,權勢滔天且手下有數十萬北洋軍的袁世凱,復闢都沒能成功。張勳難道穿越到現代從梁靜茹身上獲得了「勇氣」,又穿回去,逆天下之大不違復闢?

要想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回過頭來談一下張勳,他作為一名漢人,為什麼始終對清朝忠心耿耿?

一、

張勳復闢是有個前提條件的,而這個前提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講,跟袁世凱當年稱帝是有相同點:

那就是,國家當時的情況確實是亂七八糟,整天開會,又整天爭吵,咋咋呼呼,嘰嘰歪歪,到頭來一件事也談不成。

以前的集權制,最終一個人拍板就行了,現在是誰都想拍板,又誰也拍得不算,所以每次開會都像是打架,一片烏煙瘴氣。

袁世凱活著的時候,好歹有北洋軍坐鎮,在國內還找不出第二個比他威望高的人,說話還有點分量。等到黎元洪接任大總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本身眾人給他的定位就是「窩囊」、「傀儡」、「無能」。他接任大總統,也是其他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無兵權也就無話語權,這句話不假。

黎元洪是總統,段祺瑞是國務總理,一開始這倆人還能勉強往一個壺裡尿。可是一旦涉及到大的國家政策,分歧就出現了,比如對待一戰的態度上:

其實一戰剛剛爆發的時候,西方列強就開始拉攏中國了,袁世凱是想加入協約國的。甚至提出出兵五萬,跟協約國一起進攻青島,以便收回膠州灣和膠濟鐵路,徹底驅除德國在華利益。

但是日本人不願意啊,他們的野心是取代德國,繼續獲取他們在華的利益。所以,他們自己出兵打敗了德國佔了青島,後面就是跟袁世凱籤「二十一條」了,這裡不展開討論。

再到後來,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戰交戰雙方都陷入了戰爭泥潭,段祺瑞開始極力促成對德宣戰。

二、

至此,民國第一次黎元洪跟段祺瑞的「府院之爭」正式進入高潮:

黎元洪不想參戰,段祺瑞很想參戰,當然,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考慮,肯定是參戰有利於中國。

為了迫使黎元洪籤字,段祺瑞還把自己手下的十幾個督軍都叫到了京城,組成「督軍團」,給黎元洪施壓,其實就類似於武力威脅了。

當然,黎元洪也並非軟柿子,也有自己的手段,由於開會的時候段祺瑞就犯了眾怒。再加上他向日本人借款的事被扒了出來,民情激憤,黎元洪索性罷免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因為《臨時約法》中有規定,總統是無權罷免總理職務的,所以段祺瑞當然不服啦,嚷嚷著要武力解決。在這種情況下,黎元洪自己引狼入室,邀請「督軍團」的團長張勳進京調停。

於是,張勳率領著五千辮子軍,浩浩蕩蕩開進了京城,隨後趕跑了黎元洪,拉出了溥儀,玩了場復闢的鬧劇。

1917年7月1日,天剛蒙蒙亮,北京城內到處都是跑動的辮子軍,挨家挨戶敲門:

「宣統皇帝重登大位,各家各戶立刻在門外懸掛大清龍旗。」

這下子整個北京城都沸騰了,尤其那些遺老遺少們,一個個興高採烈,急忙翻箱底,把自己當年剪掉的辮子又戴了上去。

而紫禁城內,辮子軍的統帥張勳,正跪在地下給坐在龍椅上的溥儀三跪九叩中,恭迎宣統帝重登大位……

三、

清朝滅亡後,確實有很多遺老遺少,但像張勳這種付諸於行動的,還真是獨一份,那麼他為什麼對清朝這麼忠誠?

張勳,是江西奉新人,他之所以對清朝忠心耿耿,究其原因還在於清廷對其有恩:

張勳這個人,打小命運就不好,早年父母就雙亡了。他身體倒是挺強壯,就是種地不行,種啥啥不長,讀書也不行,字認識他,他不認識字。

所以,這輩子他當不了農民,也無法通過正常科舉走上仕途。好在這個人從軍了,倒也走上了一條捷徑,說好聽點是他尚武,說難聽點是這人打仗不要命。

最開始的時候,他跟隨部隊跟法國打仗,其中鎮南關大捷有張勳的一份功勞。再後來他又大軍北上,參加甲午對日作戰,可惜這次即使他作戰再怎麼勇猛,還是敗了,自己的部隊都被打散了。

就這樣,張勳被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收留了,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也就相當於營長的職務。袁世凱去山東的時候,張勳還一道跟著他鎮壓過義和團,也算是一員虎將了。

張勳真正得到清廷的青睞,並讓他死心塌地忠於清室,就在於庚子之變的後遺症。

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跑西安「狩獵」去了,但狩獵總不能一直狩下去,總得回京。於是回京過程中,張勳被袁世凱派去迎接太后和皇帝,負責直隸境內的護衛工作。

就這樣,張勳獲得了直接面對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機會,本人也機靈,鞍前馬後地伺候,獲得了慈禧太后的青睞。

四、

人心啊,都是肉長成的,張勳掏心掏肺地對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自然也極力回報他:

據說,回京途中,某一天天降大雪,可謂是天寒地凍,慈禧太后半夜起來撒尿。推門一看,門口堆著一個雪人,再一看,原來是張勳,這一下子感動得不得了,回了京城就給張勳升官了。

就這樣,張勳成了宿衛端門御前護衛,並且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扈從。要知道這個差事,向來只有滿人能擔任,張勳能獲得這個職務,足可見慈禧太后對他的信賴。

後來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先後去世,別的大臣也就哭哭做做樣子,而張勳是兩次都哭到吐血,足可見其對清室的忠誠。

等到了1910年,張勳被派到了南京,開始在南京任職,直到武昌起義爆發。此時張勳的手下有第九鎮新軍,面對各省紛紛獨立的情況下,他是堅決地站在了清廷一邊,拼了老命也要對抗革命軍。

但是清朝大勢已去,張勳孤軍奮戰,終於不敵,萬般無奈之下,他逃到了徐州。從此之後,徐州就成了張勳的大本營,他的部隊也仍然留有辮子,史稱辮子軍。

袁世凱活著的時候,張勳確實不敢怎麼樣,說話雖有一定分量,但還沒到能影響其他人的程度。

但是袁世凱死了,京城各派又打成了一鍋粥,張勳本就對共和不怎麼感冒,現在更是覺得他們就是在瞎胡鬧,還是重新讓宣統帝復闢才是王道。

五、

在這種前提下,張勳在一些復闢派的支持下,開始了清室復闢的策劃:

張勳也是北洋元老,袁世凱去世後,他也想到京城主政。所以,他在1916年9月份就在徐州召開了一次軍事大會,召集了七省督軍,成立七省督軍同盟,後來又擴展到了十三省。

作為召集人,張勳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十三省督軍盟主,又趕上黎元洪跟段祺瑞鬧掰,張勳作為調停人的身份,順利進京。

在進京之前,張勳召集督軍們開會,商量進京後驅趕黎元洪,解散國會,可是幹完這兩件事後,又該咋辦呢?

雖說張勳一直鼓動大家復闢,但這些督軍們都沒表態,畢竟這是逆時代潮流,前面袁世凱都失敗了,張勳怎麼可能成功?

其實到這時候,張勳就該及時剎車了,可惜,他還是著了段祺瑞的道兒。段祺瑞想到了一石二鳥之計,他命令派到徐州的徐樹錚,聯絡各省督軍,要答應張勳,支持復闢。等到張勳跑到京城趕走了黎元洪,自己再以「再造」共和的身份,驅趕張勳,至此達到重新掌權的目的。

段祺瑞的這個計謀,張勳或許看出來了,或許沒看出來,總之他被黃金屎糊了眼,鐵了心要復闢。張勳有一個手下,叫張文生,他最先猜到這可能是一個計謀。於是夥同張勳的一個夫人,也就是曹夫人下跪求張勳不要進京復闢。

但是,張勳準備了這麼久,好不容易逮到了這個機會,而且當初開會的時候,他還留了一個心眼兒,讓十三省督軍都在一塊黃緞子上簽了字,不怕他們不認帳。

六、

於是,張勳率領著五千辮子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進京的道路,不久後,就有了張勳復闢的鬧劇。

為了以防萬一,張勳還跟部下張文生定下了暗語,一旦自己復闢遇到了麻煩,就讓張文生率領四十營的軍隊進京協助。

而這個暗語就是發電報,電報內容是:

「速運四十盆花來京!」

當時張文生是一口答應了「辮帥」張勳的,只要收到這個電報,立馬派四十營軍隊入京。

事情果然往最壞的地方走了,張勳還是著了段祺瑞的道兒,復闢鬧劇剛剛開始了幾天。段祺瑞就在天津組織了數萬討逆軍,一路往北京進發,要堅決把張勳趕走:

「反對復闢,擁護共和!」

張勳還一臉懵逼呢,啥情況,段祺瑞不是支持老張復闢嗎,咋翻臉不認人啊?

於是急忙給徐州發電報:

「速運四十盆花來京!」

張文生得到電報後,立馬精心挑選了四十盆花,派出兩名副官貼身押送進京。

可想而知,五千辮子軍抱著四十盆花,哪裡是幾萬討逆軍的對手,辮子軍一觸即潰,張勳也無奈地躲進了荷蘭使館。

在歷史書上,評價張勳此舉是:

「逆歷史潮流而動,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實際上並非如此,張勳後半生的生活還算滋潤,也是高朋滿座,死後也受到了當時人們非常高的評價,這裡面就包括了孫中山、章士釗、陳毅、張作霖等人。

用張勳酷愛看京劇結尾吧,復闢失敗之後,他仍然不肯剪辮子,有人勸他,他卻用京劇腔調回應:

「吾回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

或許他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了吧?

回回來來回回說:

這叫皈依者狂熱,明朝也有一位元宗室木華黎後裔對明朝也是狂熱愛戴,明英宗被俘虜後,他哭了三個月誓死為明英宗盡忠,明末的蒙古將軍虎大威、猛如虎、滿桂比當時許多官員對明朝忠誠多了。

更搞笑的是清初,打到雲南的滿八旗看到南明永曆帝後,認為他才是真龍天子,要幫他反清復明,結果被降清入了漢八旗的吳三桂給鎮壓了,是不是很諷刺?滿人要幫著反清復明,卻給漢人鎮壓了,雙方位置給調換了。

到了清中後期,不少旗人也暗戳戳加入天理教這樣的反清復明組織。

滿清類似日本,日本當年侵華有支部隊就叫榮字1644,滿清的漢八旗就是類似日本的皇協軍的存在,可以算是滿人,漢兒習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強6w1y說:

首先,張勳在清代受到忠君思想的影響。張勳,1854年出生,在清朝統治下生活的時間非常久到辛亥革命時,張勳已經將近60歲了,他的世界觀價值觀已經形成張勳年幼時父母去世,1884年,30歲的張勳加入軍隊,並且參加了中法戰爭。就是說張勳剛參加軍隊就立刻去保衛國家,和外國侵略者作戰。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張勳更加擁戴清政府。

其次,張勳是清朝廣西提督蘇元春的參將,這個級別不算特別高。但廣西提督蘇元春對張勳的影響也是比較大。蘇元春作戰非常勇猛,對清廷非常忠誠因功獲賞太子少保、二等輕車都尉。正因如此,蘇元春的部下受蘇元春的影響很大,大多數都有那種忠君愛國的思想,張勳也不例外所以辛亥革命後,張勳還和部下還一直保持著辮子,號稱辮子軍,這在民國以後的軍隊中時絕無僅有的。

最後張勳的家境非常貧寒,他發跡後,認為這一切都是清廷帶來了,帶著樸素的感恩思想,再加上張勳是個武人,他對清初滿清對漢族的殘酷鎮壓的事情了解不多,早已經忘記漢族被異族統治200多年所遭受的苦難,所以張勳作為一個漢人,就一心想恢復大清了。

俺說說:

兩個字:愚忠!

中山先生曰:「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

張勳者,贛人也,字紹軒。清廷鷹犬,辛亥罪人。

清亡,勳,逆天命,違人心,狂妄至極,公然擁戴清室,禁其部易服剪辮,以「辮帥」聞名天下。

時,張勳,醉心於復闢清室。康有為,熱衷於尊孔保皇。一武一文,狼狽為奸。

野心變現實,鬧劇終上演。

丁巳年庚午月丁未日寅時,勳悍然發動政變,驅民國總統黎黃陂,扶總角之年遜帝溥儀,於養心殿復闢。舉國譁然,天下震驚。

「北洋之虎」段芝泉,津門通電,馬場誓師,聯直討勳,直搗京師。勳不能敵,舍主保己,逃入荷蘭國使館。鬧劇十二天,奇聞天下笑。

俺說:「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張勳的愚忠與時代格格不入,必將被時代所拋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16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