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對於一個中醫愛好者來說應該怎麼選擇中醫書籍?_中醫愛好者最適合看的書

碎片國學說: 相信所有人都會說是這幾本,但是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萬卷書,不…

碎片國學說:

相信所有人都會說是這幾本,但是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萬卷書,不如一卷書讀萬變。只要是中醫,都會提到《黃帝內經》,但是真正讀懂的人,寥寥無幾。中醫界最大的笑話就是,所有人都承認《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但多數人心底並不認可其內容。

《黃帝內經》非一人所著,非一時所著,就是闡述多系統的無限嵌套模型。所以其包含兩儀先天天人觀(站在模型外看模型)、三才後天天人觀(模型內一份子看模型)、四象先天運轉(生、長、收、藏的循環)、五運後天運轉(生長化收藏的循環)、六氣循環(兩套三才疊加)、天幹(五運再分陰陽)、地支(六氣再分陰陽),等看似不同的體系合為一體。人的天分有高低,有的人幾天可以頓悟,有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中醫的頓悟就在《黃帝內經裡》,就是建立先天為體、後天為用的天人觀,以站在無限嵌套模型之外看模型的數據做參考,以身為模型一份子看模型的視角做方法論。一旦頓悟,看什麼書都沒障礙,否則看的越多越糊。

《道德經》也可以幫助頓悟,「負陰而抱陽」就是先天天人觀,「二生三」就是後天天人觀。

《神農本草經》,用氣、味解釋藥性,酸苦甘辛鹹五味就是靶向,指哪打哪。寒熱溫涼四氣,就是功能,改變靶向位置的動能。

《傷寒雜病論》,用兩套三才(開閡樞)疊加為六氣的診斷學、方劑學著作。沒有頓悟的人看傷寒,就是拿病名去靠藥方,這就是先天的天人觀,也有機率成功,上網搜個病名方子也有效果好的。頓悟之後的人看傷寒,就是準確理解用藥物,去驅動人體陰陽恢復平衡,準確性就更高。

《難經》,人體經絡學專著。可以用看《神農本草經》的方法看,取穴位置就是靶向作用(中藥裡的味),補瀉就是調整功能(中藥裡的氣)

《四聖心源》,用最貼近現代的語境,解釋上述經典。

無法頓悟,看的越多矛盾越多,一旦頓悟,真偽立辨。底層邏輯不清晰的時候,不建議多看醫案,自己會以盲人摸象的心態去理解。完整的體系建立之後,可以多看看名家的醫案,這時候才能去偽存真。

溫柔船帆0P5說:

把郝萬山教授的《傷寒論》講座從頭到尾的多看幾遍。再從地攤上買本文化大革命期間或以前出版的赤腳醫生學習讀本的《中醫學》,再弄本考研考博的《中醫學指導大綱》。再遇到幾位大小醫院專家教授院士治不了病的親人或者自己,直接實習,直接體驗。不然用別人牽涉犯罪。自己救自己,自己救家人不違法不犯罪。給他們或者自己治癒了。極有可能一下子就成了名醫。因為起點就比醫院、醫生、專家、院士、教授高!

大地大地001說:

看過《傷寒論》看不懂,後面看倪海廈的視頻學中醫沒看懂,後來看《四聖心源》也是沒有感覺,後來看胡希恕解讀的傷寒論還是不知道說的啥。

後面發現還是從學校的教材入手比較好,先學《中基》,至少看三遍,然後學《中藥》,《方劑學》,方劑學選用鄧中甲的視頻,看五遍左右,邊看遍記,另外每天背一首《湯頭歌訣》,這樣基本就把中醫基礎打牢了,再學《中診》。後面就開始研究傷寒金匱,李東垣,等等。基本也就入門了,至於要成為大師,高手,這個恐怕還想多拜師等等

仇錦生愛三農中醫生活說:

我是典型的中醫愛好者,現微信等網名仍用:仇錦生業農愛好中醫!怎樣選擇中醫書籍?集眾人之共識,選擇《傷寒論》和《醫宗金鑑》。古代人學醫多從《傷寒論》背起。中醫臨床高手,多數是熟讀《傷寒論》的人。學習中醫途徑很多,自學是投資少又便捷的最佳選擇。有許多人僅靠《醫宗金鑑》而自學成功的。說說本人怎麼樣自學中醫的。我接近退休才自學中醫的。先讀啟蒙類中醫圖書,以培養興趣。中醫教科書《中基》讀讀,了解中醫藥全貌。當年尋到適合自學的一套醫書,由王綿之教授主編,西安出版的三本,中醫治法,中醫診法和組方,全買了。網際網路時代來臨觀看視頻資料很方便。本人仍然是傳統的觀看電視上講座,如央視的《中華醫藥》和《健康之路》,北京臺的《養生堂》等,用五年左右吧,觀看超2000集,如年青人追劇似的。至於中藥書,《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天天必翻,用方劑,必須接觸中草藥的。我對自己及家人開方1700首之多。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否則紙上談兵,一輩子也學不會。

向陽而生xfx說:

先上騰訊視頻看倪海廈講《黃帝內經》,打好基礎,如果很著急治病,可直接看倪海廈講《傷寒論》,很快一點傷寒中風(此中風非西醫的中風)都可治。確定喜歡可在網上買倪海廈的書,全套44本,九百多塊,還有一個移動硬碟,可插手機,插電視,插電腦,隨時學習。

愛好中醫的營養師說:

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2013年在網上接觸了一些學中醫的人,當時我就問了這個問題,他們給我的建議就是買大學中醫教材五大本,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中藥學,中醫內科學,中醫診斷學。這幾本書基本上通讀過,知識量太多了,看似懂了,但是碰到問題還是不會辯證,收穫就是會用一些中成藥還有單味藥,也能解決一些小問題。

去年五月份在小濤養花知識上無意看到倪海廈的視頻,跟著倪師的節奏從人際針灸學,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依次聽,還記了筆記,但是有時倪師講得比較快,加上還是臺灣腔,有的地方需要聽好幾遍。有一次無意中看見一個小濤養花知識號有學倪師的微信群,進入群後才知道大家都在某多多平臺買了倪師講話紙質版書籍,有了這些書對著書本聽的確是方便了很多。

我花了五個月時間聽完了第一遍,說實話,這五大經典中我就針灸學比較熟悉些,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是第一次聽,感覺跟聽天書一樣,根本不太懂,尤其對藥性也不是特別熟,不知道這些方子裡為什麼要用這味藥。要想會開方子必須熟悉藥性,那就需要多看多記神農本草經裡的各種藥藥性,要想學精就要多看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主要講述了病的起因、治療原理、原則和方法。

去年10月中旬我開始了第二遍的學習,在學針灸學的時候,買了一寸和一寸半的針灸針,邊學邊實踐,針灸真的跟艾灸按摩不太一樣,有些小問題,如果按摩那個穴位可能不會立馬好,但是一針下去,再留針20~30分鐘,疼痛感立馬消失,很神奇。在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時對著一些症狀可以給自己開藥方了,尤其去年12月份全面放開後,群裡很多師兄師姐都用自己學的給自己和家人開經方藥,很多一劑兩劑症狀消失。加入了一些中醫群,認識了很多朋友,有的師兄都已經學十多年了,大家互相交流心得,學習不能閉門造車,需要溝通交流,這樣才能進步得快一些。

有時跟師兄師姐們說咱們都掉進中醫的坑裡了,中醫需要學的東西很多,幾千年的各種醫家書籍,估計讀一輩都研究不完。很多人學中醫都是為了自己或者家人,中西醫都治不好病,只能自學自救了,有的把自己的病都治得七七八八了。學了中醫明白了病因,在生活中起居坐臥知道如何避免一些不好的習慣,在情志上不要過分表達,預防大於治療,有病了,或艾灸,或針灸,或湯藥,儘量少去醫院,當然必須去的時候還是要去的,這就是學習中醫的意義吧。

童釋釋說: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中醫是個比較艱苦漫長的摸索過程,如果對中醫缺乏熱情❤️,沒有興趣很難堅持下去。俗語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歷代大醫,多有國學的功底,中醫屬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分支,作為中醫人要主動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可以說,越是中國傳統文化功底深厚的人,越容易接受中醫,且越能迅速提高醫術。

如果有國學、古文功底的中醫愛好者,一定要讀經典、聖賢之書,如《黃帝內經》;還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明老中醫之路》等等;古文、國學功底相對差的,推薦《古代漢語讀本》、《名老中醫之路》,看看小說《隱者慧醫》,這本書📖把向來比較難懂的中醫醫理,以講故事的形式講🉐️很清楚,很易懂,也很生動有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27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