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人,應知古納新。學習欣賞古人詩詞要了解知道古韻,即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但今人用近體詩寫當代的人、事、景和抒發情懷,最好採用今韻(新韻或通韻),這樣繼承和創新兩不誤,且利於作品的傳播和詩意的理解。用今韻寫不出好詩,是天大的誤會,下面四首詩,是用今韻寫的五絕、七絕、五律和七律,看看是否是好詩,吟誦起來是否朗朗上口,有無畫面感。
五絕 雨後園林
七絕 拜讀
五律 靜夜憶母
七律 大雁塔
侯馬一景
2023.2.3晉南侯馬
寫近體詩用平水韻、佩文詩韻,韻比較窄。而用新韻的話,因為鄰韻可以通押,所以韻比較寬,比詞林正韻的範圍還要寬。
寫近體詩,用平水韻、佩文詩韻,難度比較大。用新韻比較容易一些。另外,新韻是現代漢語通用的,所以比較容易運用。
但是,在寫近體詩時,如採用古漢語語言詞匯的話,一定要採用平水韻或佩文詩韻,否則會出錯。如採用現代漢語的話,則可以用新韻。
創作仿古詩詞。必然涉及到用韻的問題。條友動問,寫近體詩用韻。應該依據《平水韻》還是新韻?
現在我來回答一下:詩與詞的韻,自隋唐以後。都是由國家按照官話的語音出具權威的韻書,作為詩人創作時用韻的依據。
但是,語言是不斷變化的動態的東西。記錄語言的文字的讀音,也會發生改變。歷史久遠,變異增多,就必須修改韻書,使韻書標註的字音。於同時代的流行語言的讀音相符。這樣的詩詞作品,才能被讀者接受。這就是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很多種韻書的緣故,新的韻書誕生,老舊的韻書必然淘汰。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韻書,必須由政府有關部門頒布推行,才具有權威性。《平水韻》就是南宋末年由禮部推出的。全稱是《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因為宋以後的各個朝代,都沒有顧得上頒布新的韻書,因此這部《平水韻》一直延用了900多年。直到2019年,國家教育部才重新頒佈了新的韻書——《中華通韻》作為詩詞、戲曲歌詞等韻文創作時的用韻依據。
仿古詩詞作者,在創作時用韻依據,當然應該以《中華通韻》為好。因為通韻,國家頒佈,權威性不容置疑!是以現在流行最廣泛的普通話的語音為標準。應用起來簡潔、科學、明了……
事半功倍。並且,擁有最廣泛的讀者群體。非常有利於作品,為讀者接受知傳播。
而平水韻在誕生的時候就已經落後。弊病很多,應用起來非常不便。雖然沒被國家廢止。事實卻是逐漸被㬱代,直至自然死亡。
以後如果有社會需求,把詩詞列入教學。進入教學大綱的一定是中華通韻。這是稍有點常識的人,都能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