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七十年代的人能每月吃一公斤肉嗎?每月能吃20斤白面嗎?_70年代一個人一個月的口糧

tanglengshan說: 看電視劇《人世間》? 城市戶口才可能有的,還是定量配給,肉好像可以,白面應該東北…

tanglengshan說:

看電視劇《人世間》?

城市戶口才可能有的,還是定量配給,肉好像可以,白面應該東北才用。農村也有發展,但不在定量之列。

當時工業發展,布已經供應很充裕。60年代氮肥工業開始發展,培育良種,到70年代糧食產量提升大。

各級地方國企,街道鄉鎮工業辦的多,《芙蓉鎮》的酒廠,銷售有200萬元,因為酒是當時準貨幣。中國經濟結構比較優化,中小企業多,蘇聯東歐太多大企業。現代技術已經擴散。

70年代出口的紡織品,石油和煤炭,日子比以前好很多。

到1975年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

中國經濟幾個行業發展比較好,糧食,甘蔗糖,油類,酒,煙,出口棉紡織,石油和煤炭 ,經濟有不少剩餘,沒有債務。為改革開放打基礎。

多多5545說:

是誰提出的這種無知的問題?如果是現在的年輕人提出這個問題,還有情可原,因為沒有從那個年代過來,所以所知甚少,但是如果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或者說是社會常識比較多的人說出這種話,那只能說是這個人沒有良知,不會說人話,70年代的人每月能吃一公斤肉,20斤白面,想都不要想,如果能有這樣的條件,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回憶當年的苦難了,有那樣的生活,應當說是很幸福的人,所以說說這種話的人純是胡說八道。

cnog程說:

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中國人包括工,農,兵,老人和孩子大約快八億人了,平均下來哪能每個月吃一公斤肉,城市人口憑證供應也就是也就是每月一斤,油半斤,糧食平均人口按三十斤計算,百分之三十細糧,百分之七十粗糧也就是九斤細糧白面,哪有每月二十白面。農村更不用說了,一年每人能分三四十斤麥子就算好農村的大隊了,有的農村每年才分七八斤麥子,一年四季都是本地產的粗糧,過年春節初一到初五每天能吃一頓餃子🥟就算不錯了,每月一公斤肉更是奢望了。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才能吃飽,城市九三年以後才廢除糧食按票供應細糧,可由粗變細,再往以後最讓人羨慕糧站職工和食品肉類公司職工變成了下崗最早職工。

詩情畫意快樂多說:

v七十年代機關單位或廠礦,供銷社,大公司等在大夥房吃飯的可以做到!

一些小廠子,農村很難吃到!

農村可以說八二,八三年分地之後才夠吃有餘糧!大部分農農村人在七十年代生產隊還不分給那麼多小麥,加上玉米等雜糧夠吃就不錯了!

雖然那會兒食品站,主要是供銷社有賣肉那一說,但苦於掙錢少又要肉票兒是不可能每月吃上二斤肉的,生產隊到臘八年後才殺豬,每人也就分那三幾斤,平均到十二個月裡面那二三兩!

除非有事,如過禮定婚,結婚,孩子滿月,老了人等能吃上幾口肉!

蓋房都是生產隊出工出人不用管飯!自己養的豬還賣點錢哪,根本捨不得自己殺掉吃掉!

清江的書畫印說:

七十年代,我在北大荒一個國營農場工作`生活,這個農場在一九六六年以前是一個勞改農場。一九六六年以後,大城市的老六六屆初中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下鄉來到農場,改制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五年以後,到了七十年代前期,又撤消兵團建制,改為國營農場了。

農場和農村不一樣,也和縣城不一樣,在農村是掙工分,種啥吃啥。在縣城有工作的人掙工資,沒工作的人就靠掙工資的人養活,吃糧是供應制,吃肉也要拿票買。在農場就不一樣了,除了集體生產打出糧食交到國庫以外,其他一切生活上吃的主食副食全是自給自足。

因為六六年以前是勞改農場,所以農場有大批的農場職工,俗稱"二勞改",就是犯罪刑滿釋放以後沒回到原籍,統一分配到勞改農場勞動`生活。他們是農工,都掙工資,每月32元~36元不等。城市知青來到農場後,也實行工資制,每月幹二十五天半,開31`5元。那四天半不休接著幹,還給加錢,知青每月也都能開三十五丶六元。

我所在的這個農場,在黑龍江省嫩江縣以北一百裡之處,周邊有好多勞改農場又改為生產建設兵團後又改為國營農場。每個農場都有很多就業農工和知識青年,在我的農場周圍,還有好幾個部隊農場,都是人民解放軍某軍區成立的農場。就是一樣活:種地打糧食,北大荒的黑土地,肥得流油,插根筷子能生芽。

我的農場那時候就種兩樣莊稼:小麥和黃豆。農場的耕地廣闊無垠,年年糧食堆成山,一車一車往國庫送,農場的人一年到頭就是吃白面。每月不是吃2o斤白面,是隨便吃,沒有了就上倉庫去買,農場自己磨麵,一斤面一角八分五,買五十斤面花不上十元錢。也不用批,也不要票,拿錢直接上庫裡找保管員買。從總場到分場,都有磨麵車間,自己種的麥子自己磨麵吃。

每月能吃一公斤肉嗎?農場都有公家養豬場,規模都不太大,但是從總場到分場,公家都有養豬的。除了農場養豬,農工家屬也可以自己養豬,農場都有油坊,下腳料豆餅和麵粉廠的麥麩子,是餵豬的上等飼料。摻上大頭菜和土豆皮,上鍋一熬,放點鹹淡,那豬吃得香甜,豬肉大肥膘油亮亮,豬肉成地香了!

農場定期殺豬,賣給農工家屬,七角八分錢一斤,走"後門"找關係的,可以花極少的錢買頭蹄下水。家屬自家餵的豬,每到年節時,可以由農場專人屠宰,交幾塊錢手續費,豬肉全歸自家,左鄰右舍買著吃,農場睜隻眼閉隻眼,基本不管。不像縣城似地,"割資本主義尾巴",不讓買賣,農場在這上面管得很寬鬆。

我們住宿舍吃食堂的,買肉不行,不賣,但是公家給食堂分配豬肉,我們每星期都能在食堂吃一次帶肉的菜。端午節丶八月節丶國慶節,還能吃上紅燜肉,二角五分錢一盤,就著大饅頭,成香了!所以,每月都能吃上一公斤肉,更能吃上20斤白面,因為頓頓飯是大饅頭,四分錢一個,也不要票!

我的農場圖片,以及新鮮豬肉圖片和大饅頭圖片。

草根206192134說:

七十年代比六十年代初期好多了,至於每月吃一公斤肉,每月吃20斤白面,那要看什麼地方什麼人,不能說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特別是農村的人,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達不到。作為城市裡的人,可能大部分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但是,地方不一樣,家庭狀況不一樣,供養人口不一樣,生活水平都會不一樣。這也和家庭收入有關。家庭收入高的,生活水平就高一些,家庭收入少的,生活水平就差一些。

作為我當時已經參加工作了,自己掙錢自己花,生活水平高一些,四十多元錢一個人用,在七十年代是比較好的。基本上兩天吃一回肉,百分之八十的細糧,主要是白面大米,貴州人都不愛吃麵,所以白面也算是粗糧。

現在生活水平和七十年代沒法比,這都是國家富強的結果,今後的日子會更好。

真話實說說:

七十年代的人,不管是平民,或是當官的,一年能吃一公斤肉都是奢華。就連當時的毛主席,最愛吃的紅燒肉都不常吃。

當時的農村,只有春節,或來客人才吃白面,又稱八五面,"就是一百斤麥子,換八十五斤面",而吃商品糧的城市戶口人,也是粗糧為主,當時紅薯乾麵吃的燒心,玉米面吃的喉嚨疼,偶爾吃一頓用白面做的撈麵條,就是改善生活,當今的燴麵當時根本沒有,因為做燴麵不僅要用白面,還費面。

也許你問,當時種田的農民,都沒細糧白面吃,因,當時畝產低,一畝地只產小麥三百多斤,有的還更低,還要留種,還要繳公糧,一個人只能分到一百多斤小麥。

可當時人人很少吃肉,肚中無油水,菜的品種又少之又少,植物油也很少,機械又少,幹什麼都靠體力,所以人人都是大肚漢,現今街上賣的蒸饃,幾乎人人都可以吃五,六個,有的年輕力壯小夥,可以一次吃十多個[呲牙]

吳玉寧好說:

群友們兔年大吉大利歡樂健康。

珍惜今天幸福快樂富足的好日子,感謝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反對平均主義大鍋飯,反對文革餘孽思維。

七十年代前期是文革時期,是貧窮落後的年代,那個年代人們吃不飽飯,飯裡沒有肉蛋奶禽魚蝦,每人每月只有三十餘斤粗糧為主的食物,每月只有一個人半斤的肉票,每個人一個月只有半斤油,一兩麻醬,普通百姓不可能一個月吃二十斤白面,一公斤肉的。

但是當年人們貧富懸殊,高級幹部商店可以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我童年的記憶中,我的舅舅屬於高級幹部,他每月工資160多元,他家每天吃一斤肉,可以在高幹商店購買高級煙,買肉不用肉票,可以隨時購買魚蝦等產品,我們都很羨慕,到今天我還記得小時候,表哥趾高氣揚吃麵包黃油果醬饞我的時候,當時我們普通人月收入就是三四十元人民幣,基本以粗糧鹹菜為主。

翱翔蘭天鷹說:

我家鄉的農村,70年代每家至少養兩頭豬以上,一頭送國家,完成派任務,一頭自家過年殺了吃。每家每戶炕了很多臘肉,從年頭吃到年尾;平時,農民也殺豬,自己吃一部分、賣掉一部分,或者互相借著吃,即你殺豬時給我借幾斤,我殺豬時還你幾斤,大家經常有鮮肉吃。至於每人每月能吃多少,好事者自己算吧!

70年代我家鄉的農村,每人每月約能吃半斤麵粉,家家戶戶自留地種一點小麥,償償麥兒湯的鮮;主食是大米,富裕的人家可以全吃大米飯,一些困難的人家,還要吃一些紅薯、玉米等雜糧,但都能吃飽。

有的人,總是說那時餓肚子、沒肉吃,不知道是安的什麼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4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