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大多數是粗糧(地瓜幹、玉米面)為主,而且不一定能吃飽,還吃過代食品(用沒有玉米的玉米棒子與花生皮粉碎的),吃後大便秘結,需要往外摳才行。就算是八零年後,饅頭也不能管夠吃,那是感覺如果有米飯吃,不用吃菜都可以。現在的人真幸福呀!
小時候生活很苦,早上是稀糊糊,中午稀紅麵條,晚上是可照見影的稀米湯。哪時餓得和一些小朋友挖地裡剩下的白菜根燒著吃。後來好一些,每周能吃一頓紅面圪條。記憶最深的是在生產隊,夏收時,母親每天五更早起參加隊裡割麥子,將分到的一個火燒(燒餅)讓我和姐姐弟弟分著吃。那是最好的美味佳餚。
我們小時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吃玉米面和紅薯最多了,可能因為玉米和紅薯高產吧,小麥磨的白面是稀罕物。
我小時候,大家已經能吃飽飯了,雖然吃的主食是玉米面和紅薯,大家已經很知足了。
我們一大家子六口人,吃飯就是一回大事。
前一晚,母親舀出兩小洋瓷碗白面,倒在大些的和面瓷盆裡,用溫水化開一小塊老酵母,發好了酵水子,然後端著瓷盆放在熱炕頭,蓋好,用棉褥子捂嚴實,讓它自然發酵。
第二天早上,掀開看,面水已經發酵出很多氣泡,這就是發好了。
舀幾碗玉米面,用開水燙一下,和白面發的酵水摻合起來,揉勻稱,倒在鋪了溼布的篦子上,拿手拍一拍,拍成一個很大的饃饃,用筷子頭扎幾個透氣孔,然後就可以上鍋蒸了。
大多時候,是母親燒火,她把火燒得旺旺的,說趕氣得用大火,不然,饃就溜了,溜了不好看也不好吃。
看大鍋的氣上圓了,母親讓我去看地上的太陽影子到哪了,我拿根小棍子在太陽影子處劃上一條線。
也不知玩了多一會兒,猛聽得母親喊我,真子,去看看太陽影子走了多長了。
我趕緊跑去,仍然拿那根棍子丈量一下剛才畫的線和現在太陽影子所在的位置,然後用手指緊緊捏著棍子量好的地方,拿去讓母親看。
母親看棍子丈量的長短可能有一尺多兩尺了,就說,熟了,再焗一會兒。
停了火,停會兒再下饃饃叫做焗。
終於能下饃饃了,屋子裡頓時忙亂起來。
母親把鍋蓋掀開一下又扣上,然後再徹底掀開放到地方,把饃饃一層層都下出來,拿一根鐵絲打的薄片刀子蘸點水,把大饃饃呈井字型分開,四四方方的玉米面饃饃終於能吃了。
新饃饃又軟又虛,每一面看著都像海綿一樣,滿是氣孔,新饃饃散發著玉米特有的香氣,而那白霧飄渺的水蒸氣,像雲一樣把農家小屋充塞得滿滿的,如同升到了仙境一般。
那時候沒有啥鮮菜,除了蘿蔔絲鹹菜、韭菜鹹菜,就是用蘿蔔和葉子窩得酸菜了,玉米面饃饃就著這些家常菜吃,我們家幾個小孩還吃得都臉如滿月。
除了玉米面饃饃,另一種主食就是紅薯了。
那時候,紅薯很多,家裡挑了最好的紅薯放進地窖裡,隔兩天,踩著地窖兩邊的小窩窩下去拿一回,很多時候,是我下去拿,把紅薯裝在一個筐子裡,大人在上面釣上來。
地窖黑洞洞的,我心裡其實是有點害怕,但是,能幫大人做點事,我覺得自己又勇敢又有成就感,挺自豪的。
那時候,屋子裡沒有取暖爐子,冬天都特別冷,生火做飯時,滿屋子熱氣騰騰的,就當有暖氣了。
大鍋通著炕,火燒起來後,炕面就熱了,那時的炕是帶牆的,入口吊一個門帘保暖,我們放學後,洗手上炕,全家人圍成一圈吃飯,人多吃搶食,吃啥飯都是香的。
母親把第一道菜端上來了,這第一道菜可不是啥大魚大肉,而是一大篦子的紅薯,大的紅薯是切成幾片蒸的,小的細的是回的。
每一個紅薯大小不同,蒸熟了後顏色也不一樣,當然,口味也就不一樣,一家人,你挑一個深一點的,他挑一個淺色的,你說這個吃著甜,他說那個吃著面,像毛慄子一樣,然後,大家就趕緊也去嘗一點別的紅薯。
紅薯拿著吃夠了,換個花樣,泡在米湯裡,泡在開水裡,又是另一種口味。
第二道是饃饃,吃啥菜?還是酸菜和鹹菜,也有變樣的時候,有時是一碗漿水子,或者一大碗的幹紅薯片加水。
漿水子是一點白面加點水,加泡好的紅薯粉條,放鹽、油、幹辣椒麵,攪勻後蒸熟的。
另一道菜是曬乾的紅薯片加點水,就那麼上鍋一蒸,撈了紅薯片一吃,再喝點甜甜的紅薯水,也蠻好吃的。
幹紅薯片其實每家都有很多,我記得家裡有滿滿一大缸,給豬吃,也給人吃。
沒錯,那時候就是這樣的,吃飽穿暖就行,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思想,人都很窮,但是都很純樸可愛。
我小時候吃包穀面、雜豆(糧店配的粗糧像四季豆種子)、紅苕。毛芋杆子做的鹹菜、蘿蔔苖蓮白葉花菜葉大頭菜葉做的鹹菜。還吃過辣椒嫩尖、欠實(雞嘴蓮果實)菱角鮮果、桑葚鮮果、地木耳(地皮菜)、竹筍菌、雞肉菌……
我小時候是吃麵疙瘩,苗條,蘿蔔白菜,還有粉條調白菜。自家地裡夏天種的有豆角,黃瓜西紅柿。還有五分錢一個的冰棍。後來成了一毛錢一個的冰棍。有的時候還有鹹菜疙瘩,自己做的醬豆。麵條就是自己做的麵條,有時候是蒜麵條有時候是燜麵條。還有臊子麵條。晚上就是饃菜湯,早上也是饃菜湯。有時候還吃紅薯葉麵條,有時候用自己種的菜做的菜饃味道也是很不錯的嗎?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比起以前相對來說稍微好一點了,不過還是不算富裕。那時候沒有什麼奶粉,只有菊花晶,泡水喝也是不錯的選擇。平時的時候比較經常吃醬豆麵條,那時候都是自己做的醬豆,做的醬豆麵條吃起來很不錯的選擇。還有燜面滷麵都是不錯的選擇。好一點那時候地裡都有自己種的菜,還算不錯的,最起碼自己有菜吃,不用買菜還是不錯的,自己種的有菜,有小麥,自己磨麵吃,也不用買面。也算是不錯的選擇!不知道你們那時候是如何生活的!
老家東北冬天零下二三十度,那時沒蔬菜大棚運輸更別提,吃的是窖藏土豆,白菜,胡蘿蔔,蘿蔔,大白菜醃酸菜,熱天吃不了的蔬菜淹鹹菜,春天夏天曬的各種乾菜。最愛春天山上各種野菜發芽了,婆婆丁,曲麻菜,柳蒿芽,鴨嘴菜,薺菜,山白菜,槍頭菜,四葉菜,刺老芽,驢蹄菜,……。夏天園子裡茄子,辣椒,黃瓜,豆角,韭菜,大蔥,水蘿蔔,菠菜,生菜,茼蒿,……。吃的飯大米,小米,糜子,玉米面餅子,大碴子粥。到冬天玉米做的煎餅,湯子面,鍋出溜,黏火勺子,粘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