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犯了當時的政治正確問題,當時中蘇關係屬於蜜月期,直接點名那他這個論文別說通過了,軍裝都得脫了。丁偉肯定也清楚在論文裡把蘇聯列為假想敵在當時是會出問題的,但作為一個保家衛國的軍人來說他的研究,完全是有必要的。
《亮劍》最後一集,丁偉的論文答辯中先後提出了ABC三個假想敵。
A國,擁有第七艦隊,又剛籤過《板門店協議》,毋庸置疑,是美國。
B國,在中國的東邊,二戰期間的軍事工業已被全部摧毀,說的是日本。
C國,與我們邊境線的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接壤的軍事強國,只能是蘇聯。
丁偉用A國開頭,簡述了一下東南防務,很快話鋒一轉,指出A國的體制限制,使它不會輕易陷入大型戰爭。
這句結論已經很與主流不合了,儘管按照我們現在的觀點,丁偉闡述的是更接近正確的,但是新中國建立之初,意識形態領域比較涇渭分明,美國是整個陣營中被樹立起來的敵方,以它為假想敵才符合當時的政治正確。丁偉的論述顯然是非主流——哪怕他一直解釋自己不從政治、外交領域分析,而只是從純軍事防禦角度來著眼。
關於B國,丁偉的論述中更是一帶而過,B國充當了丁偉畢業論文答辯中的打醬油角色。
C國才是丁偉畢業論文的核心,雖然論述過程中被考官以「你的政治立場很危險」為由打斷並駁斥,但丁偉還是堅持著基本闡述完畢,十幾年後的事實告訴我們,丁偉的論文簡直是未雨綢繆,他的擔心成為了現實,這才是軍隊優質主官的良好視野。
丁偉在論述中這樣說到:
一、建立永備國防工事,加強防禦縱深,強化戰略預備隊。
二、讓出無險可守的戈壁草原,主力屯兵在山脈地帶,據險可守。
三、不被動防禦,要全攻全守。
為了加強闡述第三條,丁偉甚至舉了個例子,敵人進攻我們時,我們可以針鋒相對的跨越到敵方境內,破壞其運輸大動脈——西伯利亞鐵路,使他們失去後勤保障。
考官就是在這個時候打斷了丁偉的答辯,好傢夥,你這小子思想太危險了!那個時候(論文答辯的時間大約在1954年)的蘇俄和我國是蜜月階段,你丁偉居然想到了去破壞西伯利亞鐵路,這要是傳到對方耳邊,那你就是破壞兩國和平友好睦鄰關係的罪魁禍首。
丁偉擅長逆向思維,在晉西北鐵三角中,他慣以頭腦冷靜、喜歡鑽研戰略戰術著稱,按軍事思想境界來評定,不客氣的說,他的這篇論文的軍事價值要比李雲龍的《亮劍精神》要高上一大截。
再聯想到丁偉在論文答辯的開始階段,曾經舉過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例子,毫不客氣的指出這個大家庭隨著強人家長的死去,未來一定將陷入分裂狀態,這簡直就是期盼蘇俄解體了,無怪乎丁偉的畢業論文「技驚四座,引發了一場軍事學院的八級地震」。
《亮劍》劇中南京軍事學院院長一句「軍事學院畢竟不是總參謀部」,得以延續了丁偉的軍旅生涯,劉帥吩咐手下將丁偉的畢業論文通過但是存檔(不公開發表),算是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在中蘇關係的「蜜月期」將老大哥設定為假想敵,捅出去就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讓丁偉脫了軍裝,儘管,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問題中稱為俄羅斯當然是錯誤的,應該是前蘇聯。這篇論文十年之後的60年代中蘇交惡,東北、華北和西北所面臨的軍事壓力,非今天的年輕人可以了解的。小時候常去父親的辦公室玩耍,滿眼全部是蘇軍坦克師和摩託化師的資料,那已經不是什麼「假想敵」,ZBD已經打起來了,只是因為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兩國的克制,沒有爆發全面戰爭而已。
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因此,丁偉的論文確實是未雨綢繆,國與國之間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經常搞搞兵棋推演沒有壞處,用劉帥的話說,在軍事學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把任何國家的軍隊當成假想敵」。
只不過,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公開討論對蘇戒備肯定是大忌,丁偉只能打打擦邊球,以「C國」代指前蘇。至於代號「B」的日本已經無所謂了,抗日戰爭打完沒有幾年,血海深仇;而跟代號「A」的美國已於1950年正式交手,即便是丁偉上臺發言的時期,仍然處於敵對狀態,這倆國家根本沒什麼可顧忌的,他們被用字母代指,完全是沾了前蘇聯的光。
術業有專攻,晉西北的「鐵三角」在軍事上各有所長,李雲龍長於戰術突擊,孔捷貴在執行堅決,而丁偉的戰略眼光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所展露,比如憑空判斷平安格勒戰役的形勢、比如分析楚雲飛進佔大孤鎮等橋段,因此在畢業論文中闡述我國未來的國防戰略問題,一點也不稀奇。臺下的常乃超都聽懵圈了,這就是差距,軍人不能僅僅是一把槍,需要有思想。
丁偉的論文題目是《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實際上研判和規劃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未來二十年的防禦重心和應對戰略,我們沒有必要深究太專業的軍事理論,不妨歸納為三點中心思想:
1,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及其軍事聯盟,它的穩定性是相對的,總有支離破碎的那一天,丁偉用「一個大家族的老太爺總有過世那一天」,隱晦地預言了「華約組織」的解散乃至蘇聯本身的解體和,兄弟之間反目成仇尚比比皆是,況國家乎?歷史發展的事實是,史達林逝世後,確實產生了巨變。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日本的軍事工業和戰爭能力,在美國的管控下,它至少在20年內形成不了軍事威脅;美國雖然幫助國民黨協防臺海,但蔣介石並無力大規模反攻,最多是局部騷擾,而美國自己剛從半島抽身,以及國內政治體制的約束,也輕易不會捲入全面戰爭,那麼,ABC誰能對我國構成真正的威脅,已經不言而喻了。
3、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的地形無險可守,極利裝甲集群和摩託化部隊的快速推進和大縱深鍥入,應在東北建立永備國防工事,建立兩線兵團的縱深防禦;華北和西北則讓開一馬平川的草原與戈壁,後退至山嶽地帶實施主要防禦。這個論點與60年代解放軍的防禦戰略完全相同,不過是借丁偉的嘴提前說了出來。
中國古代歷來推崇「文死諫,武死戰」,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站在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慮軍事問題,絕對是本分,也是應該大力提倡的,我們該為丁偉將軍點個讚。哪怕是今天,有些將領的言語和論點稍顯過激,也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的,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是正確的,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看看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克蘭,什麼都明白了,記住丁偉的話吧:
「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永遠高於意思形態的信仰,別的,都是扯淡」!
丁偉這是為了自保,因為他的論文不合時宜且存在風險。
一、丁偉講了什麼?
丁偉的論文《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非常宏觀,用的是總參謀部的視角,對我國在當時的國土防禦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然後歸納出了一個需要未雨綢繆的重點。
從原則上講,國土防禦應該包括八個方向和海陸空三個層次,顯然丁偉沒打算那麼幹,而是提煉了一個重點,那就是他口中的C國。
丁偉認為,大國A剛打完韓戰籤下板門店協議,再加上國內問題也比較多,一時間沒法再次發動一場大的戰爭。
大國B則剛剛在二戰中被打成一堆廢墟,二十年之內根本無力再戰。
因此,我國的國土防禦重點只剩下一個在東北、北方和西北都和我國大面積接壤的大國C,理由主要有三點:
1、兄弟感情再好早晚也要分家。
2、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沒有哪個大國願意自己的鄰國也是強國。
3、地理條件導致東北、西北和北方三個區域無險可守,存在巨大隱患。
就是這篇論文,在整個學院引起了巨大爭議,在臺下聽論文的學院領導、教官和學員很多都睜大了眼睛表現出來一些驚慌和驚恐之色。
二、丁偉的論文很有道理
客觀來說,丁偉的論文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還具有極強的前瞻性(當然,這個前瞻性是《亮劍》作者給他的,不是丁偉的,李雲龍的嶽父田墨軒那些話同樣如此)
這個道理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現實中的問題,二戰中C大國表現出了極強的裝甲集群突擊能力,大縱深大迂迴的戰術徹底讓我軍開了眼。
C大國和我國的接壤地區幾乎到處都是適合裝甲集群突擊的地理地貌,這時候你就算是不打算馬上部署防禦,至少也應該先紙上談兵一下,也就是沙盤推演,以免到了真有事的時候連個防禦戰略預案都拿不出來。
打個比方,你家有個黃花閨女,隔壁鄰居家有個大齡男青年,你就算不防著白菜被拱,是不是心裡也得先有一個警惕,他有裝甲集群,我有大平原大戈壁,一個道理。
另一個方面就是劉院長所說的,一個軍事學院的學生原則上可以把全世界任意一個國家的軍隊當成假想敵,軍事學院本來就是紙上談兵的地方,不可能只學一種進攻一種防禦,防禦裝甲集群突擊本來就是二戰後很多國家軍事學院的必修課,作為本來就有著廣袤國土的國家,提前學習並討論一下相關戰略戰術當然是合理的。
三、丁偉的論文不合時宜風險太大
雖然丁偉的論文很有道理,但這篇論文卻有些不合時宜,因為他把C大國當成了假想敵,不僅是當假想敵,而且還大書特書,整篇論文幾乎全都是圍繞對C大國的防禦進行探討。
C大國是誰不言而喻,而在當時,我國執行的外交策略是「一邊倒」,不僅在政治上,同時在軍事上,外交上以及經濟上都嚴重依賴C大國。
實事求是講,C大國在我國建國初期對我國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比如軍事上的抗美援朝,C大國向我們提供了從飛機到坦克,從高炮到火箭炮,從汽車到衝鋒鎗,從汽油到彈藥全方位的支持,尤其是到了抗美援朝後期,我軍甚至已經可以用包含喀秋莎火箭炮在內的重炮部隊和敵人展開炮戰,這在抗美援朝初期是不可想像的。
長津湖戰役中如果九兵團當時能換裝蘇式裝備,美陸戰一師逃脫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如果不是後來C大國的空軍和我空軍聯合打出了「米格走廊」,志願軍的後勤供應將會遇到非常大的難題。
有人說那些裝備都是我們花錢買的,問題是就算當時咱們有錢,那也得有人願意賣給咱們才行,沒有那些裝備,我們依然能取得抗美援朝的重大勝利,但付出的代價將會大大增加。
而在外交上,面對美帝動不動祭出的核訛詐,已經列裝核武器的C大國則給予了強烈回擊。
更重要的地方則是經濟,C大國在十年之內向我國援助了156個重點工業項目,如耳熟能詳的鞍鋼、本鋼、第一工具機廠和第一汽車廠都是「156工程」中建立起來的。
可以說,如果沒有C大國的援助,我國不可能在十年內就走完了西方國家用百年走完的工業化歷程,沒有大規模工業化作為基礎,我國的國防和經濟都會面臨極大的困難。
《亮劍》在李雲龍和丁偉他們畢業時間問題上有些BUG,正常情況下李雲龍和丁偉他們所在的高級指揮系應該是在1952年畢業的,1955年授銜前畢業的是兵團級的戰役系學員。
不管是1952年還是1955年,當時我國和C大國的關係都正值蜜月期,C大國給我國提供的資金、裝備、工業設備和專家正源源不斷進入我國,各地工業化的浪潮正如火如荼。
這個時候,如果丁偉將C大國作為假想敵的論文一旦被洩露甚至發表,雖然C大國也明白這是軍事學院在紙上談兵,但這篇論文無疑將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爭議和質疑,不利於我國當時正在進行的全面工業化進程。
《亮劍》只提到了我國和C大國之間的政治、外交問題,卻沒有提到更關鍵的國防和經濟問題,這是有些偏頗的,包括李雲龍嶽父田墨軒在《亮劍》中說的那些話,其實都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一窮二白還嘴硬。
從這方面講,不論是丁偉的論文還是《亮劍》都是存在一定問題的,而丁偉的論文無疑是具有很大風險的。
四、丁偉的自保
正因為丁偉的論文不合時宜存在一定風險,因此他做了兩個舉措。
在演講中,丁偉先後三次強調了一件事:我今天所談的不是政治問題也不是外交問題,而是單純的國土防衛問題。
而在具體論文中,丁偉則將三個國家設定成了ABC三國,其中A國和B國就是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其實完全可以不用代號的。
但是,C國的名字是萬萬不能明目張胆提出來的,哪怕在座的各位都心知肚明,但你只要沒提名字,別人也不能說出什麼來,你要非說出來,那可是你說的,我老丁可不認這個帳。
因此,為了掩護C國,本來完全可以說出名字的美國和日本也只能委屈一下用A和B來代替,你說這是掩耳盜鈴也罷,說是聲東擊西也罷,反正這玩意就是地圖上的ABC三國。
用軍事學院劉院長的話講,老丁要是高興了,改成阿貓阿狗都行。
其實在動漫裡和網絡上流行的「鷹醬」、「腳盆雞」和「毛熊」不過是老丁ABC三國叫法的變種。
不過,丁偉百密一疏,還是在論文中露出了一點小破綻,那就是他講到要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大動脈時,這時候傻子都聽出來了,你這個C國離點名不遠了。
所以,那位臺下直接提醒丁偉「你很危險」的學員其實也是在幫老丁,讓他適可而止,老丁如果用「X鐵路」來代替西伯利亞大動脈,估計也就沒這個插曲了。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丁偉的論文確實有道理,但也確實不合時宜,當然,不論是批評丁偉還是表揚丁偉,其實都是扯淡,因為這些東西都是《亮劍》作者讓丁偉說的。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我來回答,歡迎關注!
在《亮劍》裡,丁偉在最後的論文答辯中討論國土防禦的重點,將我國當時的假想敵列為「A國」、「B國」和「C國」。其中,A國擁有第七艦隊,又籤署過《板門店協議》,毫無疑問這指的就是美國;而B國位於我國的東方,在二戰中,B國的工業基礎全部被摧毀,這指的是日本。
講日本與美國這無可厚非,因為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韓戰,都是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同時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這兩個國家又是中國潛在的「敵人」。那為什麼要用「A國」、「B國」來指代呢?丁偉作為一名軍人,討論國防政策可以說是單純地學術研究,在地圖上做戰爭推演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如果直接點名「別國」,這就多多少少上升到了政治層面,這是不合適的。
而且,丁偉講的重點主要是「C國」,他認為在當時的外部環境下,蘇聯才是中國的主要威脅。在五十年代初的中國,這種觀點意味著什麼,看看丁偉講話時臺下那些人的反應就知道了。如果丁偉不用「C國」來避諱,直接講出「蘇聯是中國的威脅」,那估計他的報告是做不完的。
別說這個情節會在電視劇裡引起什麼反應了,就是這個虛構的情節,在現實中也差點夭折。丁偉的飾演者王全有曾經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講到,在《亮劍》上映前,這個橋段差點被刪除,理由是普京訪華。
2005版的電視劇《亮劍》肯定給大家留下了特別深刻回憶和印象。
亮劍中最後一集丁偉在畢業論文中說ABC三個國家,而不是直接說成日本、美國和俄羅斯呢?
毋容置疑,在丁偉的論文答辯中先後提出的ABC三個假想敵。A國,擁有第七艦隊,又剛剛籤過《板門店協議》,毫無疑問,這就是美國;B國,位於中國的東邊,在二戰期間的軍事工業已被全部摧毀,說的就是日本;而C國,與我國的邊境線的西北部、北部以及東北部相接壤,這只能是蘇聯。
當時的中國剛剛解放,蘇聯和中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相對於中國而言,蘇聯是老大哥,而且當時國際情況和環境是處於冷戰中。在建國初期蘇聯對我們的幫助是很多的,所以在當時是沒有人敢說蘇聯的,只能用字母代替。而且特別重要的是,在丁偉論文中還把蘇聯當成假想敵,他認為我國內陸領土的防禦重點應該放在西北部、北部以及東北部邊境。毋容置疑,丁偉所提出的的問題是相當準確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了丁偉所說的觀點是正確的,在1966年中蘇關係交惡,兩國在邊境都部署了很多兵,隨時準備開戰,但是後來蘇聯忌憚國際環境沒有打起來。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如果公開討論對蘇戒備的話肯定是大忌,對此,丁偉只能打擦邊球。
不過對於用B代替日本已經無所謂了,因為當時抗日戰爭已經打完了好幾年,中國和日本有著血海深仇;同時和代號A的美國已經在1950年的時候,在戰場上已經正面交手,即便是丁偉上臺發表言論的時候,中美還處於敵對的時期,這兩個國家是沒有什麼顧忌的。
最後,中國自古以來推崇的就是「文死諫,武死戰」,作為一名軍人,站在國家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慮軍事問題,應該是大力提倡的,放在現在的時代,有些將領的言論和論點稍有過激,也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的,因為出發點都是正確的,所謂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亮劍》不明示國名的原因:
- 出於政治影響方面的考慮;
- 畢竟只是演繹「假想敵」,代號即可;
- 不說國名大家也都能意會。
根據《亮劍》最後一集,丁偉論文的描述,我們不難發現:A——美國,B——日本,C——俄羅斯。
《亮劍》是一部很多人喜歡的戰爭劇,峰子哥也曾前後看了不下三遍。
《亮劍》所塑造的硬漢形象「李雲龍」一角,把人們帶入了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
在《亮劍》中,英雄光環加持的李雲龍,提出「亮劍精神」,這一精神貫穿整部劇。
那麼,何為亮劍精神?
即兩人對弈,當對手亮出劍時,即便自己明知不敵,也要敢於亮劍!亮劍精神,大無畏精神!
《亮劍》中楚雲飛曾說過一句話:「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著!」
雲從龍,風從虎,時勢造英雄。
李雲龍,楚雲飛,國共雙方的軍官代表。二人從合作抗日,戰場搭檔,宛如兄弟,到最後為了各自的主義信仰,不得不在戰場狠狠廝殺。
李雲龍、楚雲飛都是好漢,沒一個是孬種,打日寇都不含糊。一個是黃埔軍校科班出身的國軍將領,一個是泥腿子錘鍊出來的共軍指揮官,形成巨大的反差感,讓人物層次鮮明!
《亮劍》最後一集,李雲龍的「老夥計」丁偉,在軍事院校回爐深造,他的論文中當時提到一個反主流的論斷:誰會成為我國最大的威脅?
丁偉論文指出:A在板門店被迫止戈,暗示抗美援朝戰爭,美國受挫;B喪失反擊能力,短時間內不會對我國構成威脅,暗示二戰日本戰敗。
於是,丁偉論文最後提出論斷:假想敵C,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成為我國最大的威脅。此話一出,全場震驚!
因為在當時,我國與C國關係密切,素來友好,處在蜜月期。
不過後來C國與我國關係惡化,C國撤走了專家和對華援助,兩國陳兵邊境線,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差點幹起來,也印證了丁偉的論斷。
總結:《亮劍》不直接說國名,而是以ABC代號,一政治影響考慮,二隻是藝術演繹,三不說國名也不影響理解。
看過原著小說的人都知道,丁偉在這場經典的論文中是沒有任何掩飾的,每一個國家他都指名道姓,甚至也提到了印度三哥。並且他在論文中也同樣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判斷:我們與三哥交界的位置由於地形太過於限制,未來即便發生衝突,也只能是小規模的戰役,大打的可能性不會太大。至少經過了這幾十年的驗證,丁偉在這個環節上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
不過到了連續劇裡,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個本應該出現的D國乾脆就沒有出現。
而在本劇的實際拍攝中,也同樣處於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丁偉拍的這場戲在臨近播出的時候遭遇大幅度的刪減,A國和B國得到了保留,但有關C國的戲份卻刪的一乾二淨。
至少對於《亮劍》老影迷來說,這個細節大家應該還記得很清楚,從2005年上映到2011年之前,六年的時間裡,上映的《亮劍》刪節版始終刪掉了有關C國的討論。直到2011年之後,27集的《亮劍》恢復成了完整版的30集,觀眾才驚訝的發現,李雲龍最後的那段答辯根本就不是高潮,丁偉的這場論文才讓人感到嘆為觀止。
而這一段的刪節其實也關乎到了另外一段刪節,丁偉在放假期間拜訪李雲龍,又恰逢李雲龍的嶽父嶽母來此探望,他們五人圍坐在一起聚餐時,李雲龍的嶽父就在飯桌上給出過一個大膽的預警:我們的身邊絕對不能有一個強悍的對手。
而在第二天李雲龍與丁偉的私下聊天中,丁偉更是講起了1945年8月百萬蘇聯紅軍在半個月之內成功圍殲了同等數量的關東軍的經典戰役。其實在那一年,丁偉就已經對蘇軍圍殲日軍的戰法感到後怕,因為按照同樣的打法,即便是多年後的我們,恐怕也難以抵擋得住。
結果上述三段戲在當年全部被刪,尤其是論文答辯的那一場,經過大幅度的削減之後,丁偉的答辯完全變成了雞肋的戲份。
至於當年實際拍攝的時候,劇組為什麼不敢指名道姓,而是用ABC來代表對手的名字,答案在此也再清晰不過,當然是為了能夠上映唄,誰能保證指名道姓的拍法在過審時不會受到阻礙?
前蘇聯沒法提,三哥沒法拍,總不能有的國家指名道姓,有的國家確實用字母代替吧?是不是就有點太尷尬了?
所以乾脆就別指名道姓,直接用字母來代替,反正大家不可能看不懂這字母代表的到底是誰?就算看不懂,論文裡的丁偉不停的指著地圖,觀眾們總不能連地圖都看不懂吧?
專業的前瞻性軍事論文不會初現假想敵國名,只會出現代號,無論在正文中明顯的所有人一看就知道,還是隱晦的必需在注釋中標明代指哪一國或哪一方,但是正文中只會有代號。《亮劍》中丁偉的論文也是如此,不過在這個故事裡,丁偉的論文用代號,是還有更嚴峻的壓力,這個壓力已經不止是壓在丁偉身上,而是由劉校長出面替丁偉這個學生擔當了很大一部分。現在我們很多時候會對敏感字、404之類感到不快和討厭,其實這些真的已經很客氣了,在一代目時期,因一句話沒說好,丟性命、誤終身、挨批鬥的人群數目。
放在今天,那就是都用那個APP,那個APP就是大火的節奏。所以丁偉和劉校長在中蘇蜜月期間,因這篇論文所受的壓力可絕不像電視裡那麼風輕雲淡,沒有劉校長那句話擔肩膀,丁偉也不僅僅只是什麼解除軍職,滾蛋回家的事。從這件事情還可以看出來的就是丁偉作為軍校正軍級高級學員,能給他、給劉校長造成壓力的,都是些什麼人?這麼一個人群,你認為有可能蠢嗎?即使確實也會有專業把對口,反應遲鈍一點的,等看到丁偉的論文,難道還會反應不過來這篇論文的價值?還會不清楚這批學員中,丁偉是最具國家戰略價值的學員?那麼依舊對丁偉、對劉校長施壓,真相就非常殘酷了……
對,《亮劍》僅僅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一部虛構的電視劇,可是這部戲之所以那麼受歡迎,就在於它的昂揚的精神風貌,就在於它裡面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有我們所熟知的歷史背景和原型,沒有那種憑空架空的內容。丁偉這篇論文的價值,要感謝現代教育,幾乎每一個讀這本書、看這部劇的人,都可以理解這篇論文的價值。然而,人一到某個位置,總會有覺得自己才有決定某種價值的神奇感覺,比如丁偉的這篇論文,在五十年代受到這個待遇,還可以理解的話,到這部電視劇過審時,已經二十一世紀了,劇中丁偉論文這一段,照樣差點刪減,原因就是普京訪華,這種把這篇虛假論文都覺得會惹事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有這種思想的人,還可以以國家名義,宣布這段戲會影響國際關係、給國家添亂。
這是誅心版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到這種位置的人,很難想像他們愚蠢,那麼只能說他們壞了!所以中央提出的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是件多麼任重道遠的事情?大家還是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耐心。
丁偉最後論文中的假想敵。雖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哪幾個國家,但是這是不能明面上說出來的。
1.新中國剛建立百廢待興。在外界各國沒有真正觸犯中國利益的時候,即使你能確定以後會發生那種事情,你也不能在明面上說出來。明面上說出來,和私下說完全是兩碼事。明面上說出來,就代表了中國國內軍事力量的思想。私下只能是代表個人。
2.這只是假想,在沒有事實發生的基礎上,就將假想敵擺到明面上來說。這確實是很危險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