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的十大功績
一:修《永樂大典》
二:六下西洋,九巡北海
三:五徵漠北
四:浚通運河,修建長城。
五: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六:經營東北,開發邊疆
七:八十萬軍降服安南。完善三宣六慰,形成了中南半島諸國臣服於明的政治形勢
八: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構建海洋貿易霸主帝國,萬國來朝。
九:以藩王入繼大統,並削藩成功,維護了中央集權。
十:遷都北京,奠定了後世北京首都,華北政治經濟文化格局。
有此十項,朱棣不僅是明君,而且鮮有帝王可與之媲美。
朱棣在明朝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他們在位期間也是明朝疆域最大的階段,派鄭和下西洋使得中國聲威遠播四海,也是明朝國力最強盛時期。他奪侄兒皇位屬於家族內部矛盾,與李世民爭位有相似之處,不是因為這點就否定他。
謝邀!
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兩面性。朱棣也不例外。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棣肯定是逆子。朱棣的作用就是帶兵打仗,戍邊守疆,不需要治國理政;朱標作為太子,就是繼承大業,治理國家,不需要帶兵打仗。他們的作用已經被朱元璋提前規劃好的。朱棣不守規矩,擅自回來謀權篡位,朱元璋如果沒死的話,也得氣死,這屬於大逆不道,是十惡不赦的逆子!
但同時,朱棣在歷史上也是很有作為的,絕對稱得上是一代明君。對內休養生息,減免賦稅,安撫百姓,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國富民強;整治疏通運河,大力發展漕運航運事業;編纂最全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永傳後世;朱棣在位二十多年,是明朝社會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對外五次北伐,開啟了「天子守國門」的歷史先河,讓明朝鐵蹄稱霸漠北;派鄭和七次下西洋,鞏固與南洋各國的關係;派兵肅清倭寇,將日本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的納貢體系;幫助安南陳朝平定胡氏叛亂,一度將交趾重新納入大明帝國版圖;設置奴兒幹都司,管轄東西伯利亞及東北的廣大地區。朱棣在位期間,明朝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方面都達到了明朝最強盛時期,締造了永樂盛世。
作為一國之君,對百姓有利,對國家有功,就可以稱為明君。至於朱棣謀權篡位,得位不正,濫殺建文帝舊臣,這在封建社會皇權爭奪過程中都避免不了,皇帝也是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肯定要清楚異己,是很正常的。
所以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辯證觀點來看,朱棣既是一位逆子,也是一位明君,兩者並不衝突。
關於朱棣的歷史評論,在很大一部分人中間一直存在著一個爭議:他到底是逆子還是明君?關於這一問題,個人覺得這完全是兩個角度的問題,集逆子與明君於一身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元璋所指定的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這是逆子無疑。
但一代明君李世民怎麼樣呢?他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還把他們的家人殺得乾乾淨淨,最後還逼其父李淵退位,要說這可比朱棣狠多了吧,應該是典型的逆子吧?
但歷史是怎麼評價李世民的?他被人稱為明君!
古代封建帝王的傳承不都是這樣的麼?
也有人會說:朱棣登基後大肆屠殺建文舊制。但這不很正常麼,如果是你,你願意身邊之人都是前朝舊臣麼?你不害怕他們哪天背後捅刀子麼?
答案肯定是沒有人願意,因為都害怕。任誰走到這一步都會有這種舉措,而且殺舊制也是穩定朝政的必要手段。
從另一方面來看,其實朱棣繼位也非常不錯。朱棣繼位後遷都北京,親自守護邊陲、北伐蒙元殘部、開疆拓土、收復安南、編纂《永樂大曲》、派鄭和出使西洋、整治運河等等一系列措施,締造永樂盛世,把明朝治理得國富民強,一片欣欣向榮。
個人並不覺得建文帝朱允炆如果一直在位,就一定能比他更強,恐怕他不一定能夠做出如此成績吧?!
明成祖朱棣不是一個純粹的好人,
但一定是一位繼往開來建功立業為民造福的好皇帝。
⒈五徵漠北蒙古軍,
封狼居胥,
設立奴兒幹都司,
統治安南納入中華版圖,
恩威並施招撫東北女真族人,
只為華夏子民不再受戰亂之苦。
⒉全力支持鄭和六下西洋,
實現貿易大順差,
賺盡全世界海洋貿易財富,
賺的盆滿缽滿,
大遠航開啟國際地理大發現,
亙古未有的開發美洲、中亞等地區,
揚我大明中華國威,
朝貢藩屬國數以百計,
趨之若鶩。
⒊政治上,
有效削藩,加強皇權,
組建內閣,
民生上疏浚大運河,
遷都北京,
營建紫禁城,
奠定了北京城故宮六百年的歷史地位。
⒋文化上修書,
耗時四年,
編撰華夏集大成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浩如煙海,文化科技的無價瑰寶。
⒌百姓安居樂業,
稅負極低,
永樂盛世,
遠邁漢唐!
朱棣篡權奪位在老子朱元璋眼裡就是逆子。在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眼裡就是謀反!
但是,朱棣的才能遠在侄子朱允炆之上,朱棣封地元大都燕京,現在北京。所以也稱燕王!
在眾多皇子中能夠鎮守邊關,能力絕對出眾!朱棣從小跟隨徐達,藍玉身邊磨鍊,領兵打仗能力很強,這都是朱元璋早早培養的,和哥哥朱標不一樣,朱標一直作為朱元璋的接班人好好培養,走的文治,朱標也很仁義,只是朱標暴斃!打亂了所有!
本來朱棣是沒可能的!只是世事難料,朱標病逝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活著還好,死後這些建文帝的叔叔們都是蠢蠢欲動了!當然這也和建文帝聽從文臣建議急著削藩有太大關係!這個暫且不說!
朱棣登基,轟轟烈烈幹了很多事,遠徵大漠,即便沒有達到預期結果!但是也使元朝殘餘很長時間不敢南下!
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這些都表明國力已經強盛!
所以朱棣才能是有目共睹的,說起篡位歷史上權力的傳遞兄弟之間的爭鬥少不了血腥!
明君還是忤逆子?這兩個詞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二選一?
他是不是忤逆子是他和他爹的事,跟我沒關係,跟你沒關係,跟普羅大眾都沒關係,跟他是不是明君也沒關係。
導師說過:「中國革命的任務就是反帝反封建。其中所謂反封建就是反對君權、父權和夫權。」明朝是封建禮教的大本營,明粉要小心,再怎麼粉也不能粉萬惡的吃人封建禮教,這是一條底線。
說回到朱棣。他武裝推翻了老爹指定的繼承人,忤逆子肯定能算得上,否則他幹嘛遷都北京,不敢在他老爹建都的南京當皇帝?遷都以後,他爹的墳他也不去上了。死後不能「子隨父葬」埋得離他爹遠遠的。
至於明君呢,這個還可以討論一下。我覺得肯定也算不上。
現在網上有個說法叫什麼「永樂盛世」,因為他又幹了這個幹了那個,而且沒像隋煬帝一樣亡國。按照成王敗寇的邏輯,一切有為之君,只要沒成為隋煬帝那樣的亡國之君,就一定是明君。
但是,看一個君主是不是明君,不是看他有沒有為,而是看他給子孫後代留下了什麼資產。國家就像普通人家一樣,這一代添點資產,下一代再增點資產,時間長了積累多了才能真正興旺。所謂明君,必須能蔭及子孫,蔭及萬民。
朱棣留下了什麼呢?
永樂大典?這是一本皇帝專用的類書,就是讓皇帝查典故用的,從沒在世流傳,也沒在任何文化領域產生影響。這東西可能客觀上起了一點保留文化古籍的作用,但說是什麼文化盛典,我一點也看不出。
鄭和下西洋?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帶來繁榮的貿易,帶來生產的進步,帶來時代的進步。和人家對比,鄭和下西洋是在禁海基礎上搞的,沒開創航線,只不過沿著被明朝人為割斷的海上絲綢之路走走,啥也沒留下,除了一個朝貢體系。
說起朝貢體系,明粉吹得山響,什麼「遠邁漢唐」說的就是這玩意。但明朝一方面斷絕民間貿易,一方面讓人家進貢土特產,同時回饋大量的真金白銀,真的是什麼「國際影響力」嗎?利瑪竇認為明朝的朝貢體系本質上是明朝在給各國進貢。這真算不上什麼遺產。
朱棣北伐蒙古,武裝遊行示威,不僅沒解決蒙古問題,反而拖垮了自己的財政。他死後十年蒙古就又打進來還俘虜了明朝的皇帝,說明朱棣北伐的功績實在有限,可能還趕不上武宗應州殺敵數十人的「大捷」。
所以說,所謂「永樂盛世」實在務虛,沒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朱棣也算不上什麼明君。
明朝歷史評價最高的是仁宗宣宗。他們父子推翻朱棣留下的弊政,把明王朝從亡國的邊緣救了回來,得到了喘息和發展。對「仁宣之治」的肯定其實就是對朱棣和「永樂盛世」的否定。
明朝自己對永樂皇帝的評價也是不高的。
朱棣既不是明君,也不是逆子。他是明朝唯一的雄主!
明君:至少明辨君奸,不搞濫殺牽連無辜。
明君往往在法律和道德上必須區分的清楚。他誅殺建文一朝的文武官員,殺得南京城血流滿地。
株連上下無辜人眾。
這不是明君的做派。這是梟雄和部落首領的野蠻做法。
他遷都北京後,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以及重新穩定天下人心。即便如此,他還是會忍不住大興訟獄。他重用錦衣衛,大搞私刑,他建立內宮二十四衙門,讓太監參政。
錦衣衛是朱元璋往年廢黜的部門,並且告誡後人不得再啟用。他沒有聽!
朱元璋不許太監參政,並且在宮中懸了一個牌子警告。他沒有聽!
朱元璋搞海禁政策,片板不許下海。他沒有聽!
朱元璋想著在西安或者南京長久設都,他沒有聽!
朱元璋下令在洪武二十八年版的《皇明祖訓》宣布將朝鮮、日本、越南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徵討。他偏偏打了四次越南。他不聽!
他對朱元璋的許多安排和計劃都不聽從。並且他還花了三年的時間,發動內戰,把一個剛穩定了幾十年的國家重新打的落花流水,漢人國度再次遭殃。對於朱元璋的繼承制度,他不聽!
他處處不聽朱元璋的安排。他是逆子嗎?
非也,他在行為上叛逆的,但他的追求和朱元璋一般高遠,他在戰略規劃上甚至高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
他雄心勃勃的計劃,其實是對朱元璋意志的繼承和超越。
創造大明的輝煌,對他們朱家人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孝順。
然而,朱棣是個運氣很壞的人,屬於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皇帝。
他的努力除了耗費生民財力物力命運,一無所存。反而有失。
他的戰略視角不只局限在陸地,草原和海洋也是他的徵途之內。奈何他的心胸甚小,他始終徘徊在篡位的陰影中。他和他的父親一般殘暴,但他父親的殘暴總能換來收益。而他更多的是陷入了個人的洩憤之中。
他徵草原,結果是丟了草原的防線;下西洋,賺了吆喝賠了錢,而且吆喝聲很短暫。四平安南,最後還是放棄領土,弄出個幾百年的越南世仇。就是修個《永樂大典》,也被意外燒毀。遷都,本意是要居於漢胡之中央的,結果導致了被動的二百年守國門。
作為明朝最優秀的戰略家,因為在執行上總行差踏錯,他因此從未收復過民心。在他死後,民間老百姓和官場幾乎可以公開詆毀、肆意嘲弄於他,極少褒揚。他的後人也很少維護他。
朱棣本來立志追趕忽必烈,行到半百,發現遙不可及。又想掉頭效仿李世民。悲催的是,努力爭來的太宗廟號,還被自私的嘉靖褫奪,最終變成了個不倫不類的明成祖。
即便如此,他依然還是明朝最有進取心的皇帝。他殘暴,不是明君,但是絕對的雄主。
他叛逆,不守祖宗制,然而在維護朱家人的利益上付出的最多。
朱棣這個人在歷史上很有爭議,他奪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而登基成為皇帝。大家都認為他篡位是違背了朱元璋的意願的,被稱為逆子好像也不為過。
然而我們看到朱允炆做皇帝,並沒有讓明朝興盛起來,朱棣比朱允炆更有皇帝的魄力,也更有作為和能力。從家族的角度來講,朱棣是大逆不道的;從明朝的發展來講,朱棣還是一位有功勞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歷史中可謂是一位明君,但是在朱元璋心中,估計就是逆子了!這倆個身份放在朱棣身上,並不衝突!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朱棣罷了!
明君的功績
1.遷都北京,五徵蒙古,加強對帝國北方的控制!
2.改革朝廷,確立內閣制度,可謂是明朝中後期政治的保障(不然很難想像明朝那麼多奇葩的皇帝朝廷是怎麼能運轉下來的)
3.鄭和七下西洋(並不是全都發生在永樂年間),加強與東洋各國文化交流(當然主要是宣揚國威)
4.《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可謂是朱棣最不能被黑的一點)
朱元璋眼中的逆子
無論如何,朱元璋最屬意的接班人並不是朱棣,當然也不是朱允炆,而是朱允炆的父親朱標,但是沒辦法朱標早死,只能傳位給朱允炆了!
朱棣從侄子朱允炆手中搶了老爹朱元璋傳下來的皇位,對於強勢的朱元璋來說可謂是不可接受,估計要是朱元璋和朱棣再見面的時候,朱元璋會給朱棣一鞭子「你小子能耐了啊,老子給孫子的東西你都敢搶」
總之,朱棣無論是從軍事還是文化上都可以稱為一代明君,永樂大帝名不虛傳!但是就跟李世民一樣,皇位來源不正,總歸是一個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