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如果把這些地轉化為養老保險,農民會不會願意?

淮北平原莽撞人說: 個人淺見,成千上萬的分散的農村村莊其實是我們社會的穩定器,農民在城市混不下去回自己一畝三分…

淮北平原莽撞人說:

個人淺見,成千上萬的分散的農村村莊其實是我們社會的穩定器,農民在城市混不下去回自己一畝三分地即使很落魄也能基本上安分守己,相比於城市,這次疫情爆發中很多農村老人對死亡看的比較平淡,死在祖輩生活的村莊他們覺得安心,進入城市打工,農村有個退路,挺好

正義凜然精靈I6說:

我看可以,過去繳過公糧,出了一輩子力,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現在都8o歲以上了,沒有功勞還有苦勞。老有所養存在問題。宅基地,承包地化為養老保險,合情合理合法,利國利民。可徹解除農民老有所養和富了再富,自己已買了養老保險的農民。皆大歡喜!

未雨綢繆180973058說:

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這才剛剛開始,還沒有看到先例,也就是說,退出一畝耕地多少錢?退出一平方宅基地多少錢?那些宅基地上面的房子一平方又退多少錢?老百姓還沒有看到明確規定。假如報酬非常豐厚,老百姓會踴躍參加,假如僅僅得到微不足道的錢,我覺得農民不會輕易的退出耕地和宅基地。

再一個關鍵問題是,這些耕地和宅基地退給誰?是退給村集體,還是退給國家?退給個人行不行?我覺得這需要國家立法,不然的話,誰有錢都可以去買耕地?這豈不是亂了套了嗎?

本來是八字還沒有一撇的問題,現在卻要進一步討論,問把這些地轉化為養老保險行不行?請問是把這些錢當保險金投給保險公司呢?還是把這些錢當做養老費投給福利機構呢?是只管老年人呢?還是包括兒童全家所有人呢?在沒有具體錢數,又沒有確定養老多少人,多長時間,什麼標準,誰敢來接這個差事呢?

老百姓辦事,不看你講的天花亂墜,看的是白紙黑字,看的是真金白銀,讓我說,等老百姓轉讓耕地宅基地的錢到手後,再由他們確定如何養老吧!

農業空間說:

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與土地,這是實事。土地轉化為養老保險,農民願不願意兩者都是假設。用前一個假設去推測後一個假設,本身就不合理。

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與土地,這是基於農民自願的基礎上的,其實質是讓農民生活得到提高,從而也使農業生產率得到提高,是好事。那麼問題來了,有人願意退出,有人不願意,那麼好辦,採取自願。

不願意有不願意的想法,那麼這個願意的國家會給與什麼樣的補償呢,農民又憑什麼願意呢?畢竟土地是農民的根哪。

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與推測,不代表國家政策,個人看法而已。

有償退出宅基地與土地,不是單純的一次性的補償農民多少錢。我想,國家會建立一個保障體系,讓退出土地的農民生活得到保障,這個保障不同於養老保險。這個保障可以兼得,有養老保險的農民不必擔心會失去應有的利益。沒有養老保險的農民不要把其看成養老保險,也就是把土地與宅基地轉化成養老保險不可能,可能轉變成一種生活保障。

那麼不願意的農民怎麼辦,當然是採取自願。不願意那就按原來那樣按部就班進行,繼續承包經營土地。但我們大家都知道集體土地只有承包經營權,經營承包權是三十年。集體土地沒有繼承權,沒有出售的權利,也就是土地是所有農民的根,不是某個農民的根。我們知道,住宅房有兩種產權,一種是國有產權,一種是集體產權,國有產權有70年50年40年產權,允許自由買賣。農村宅基地是集體產權,個人擁有使用權,產權無年限,但房子倒塌或沒有居住用處,使用權將被收回,所以農村宅基地沒有自由買賣的權利,也沒有繼承權。農村實行的一戶一宅制也是在此基礎上的。但國家今年出了新政策,允許集體土地入市,我想集體土地入市就會允許農村宅基地自由買賣,並可以合法繼承,這也會使農村宅基地產權明晰。所以我認為宅基地願不願有償退出沒有多大區別,但土地如果不願有償退出,肯定要吃虧的。

這都是我的分析,我的看法不代表別人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看法可以討論。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社保小達人說:

感謝邀請,更感謝樓主的提問。

樓主你好,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如果說把這些地轉化為養老保險,農民會不會願意呢?實際上對於這些溼地農民來講,國家確實有相應的政策,也就是說作為溼地農民他可以參加職工養老保險,並且由國家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自己只需要承擔企業單位個人所承擔的繳費比例大概也就是1/3左右,所以說失地農民實際上是可以享受到基本養老金待遇的。

因為作為農民來講,土地的所有權是歸集體所有,並不是屬於哪個個人的。而且土地要徵用的話,那麼作為農民來講,也是需要無條件的來進行無償的轉讓。所以說轉移成為這種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那麼作為農民來講也是只能夠無條件的去選擇,當然作為實地農民來講,國家財政給予較大部分的補貼,那麼我們的農民朋友基本上在自己退休之後都可以獲得一筆養老金的待遇。

因為畢竟它是按著這種職工養老保險的形式來給予補助的,並且是給予繳納大部分的繳費比例,那麼作為個人來講,就需要僅僅繳納很小一部分的繳費比例,所以相對來說,這部分失地農民自己對於養老保險繳費的經濟壓力上是不會產生任何的經濟壓力,畢竟大部分的繳費都是由其國家財政來給予補貼的。

感謝閱讀,請加我的關注。

純正農家養蜂人說:

這種政策完全符合民心,民意,這也完全體會了社會上人人平等的國家好政策。

因為工業走的就是這種國家分配政策,當工人退休以後,也等於是交回了工廠的使用權力,國家才發放給他們養老退休金的,工人們照樣能過上好的生活,才解決了自己的養老問題。

如果農民到了六十以後的年齡,也和工人以樣自願交出自己的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力,按照國家其它不同工種的退休養老退休金發放,這完全解決了農民的養老生活費用問題。

如果真正按照這種政策的推廣使施,農民們是拍手歡迎的,因為這是一項最好的富民政策。

如果國家在農民種的糧食政策上加以改進,適當增加農民的收入,這可以完全說就是一本完善的農民新政策,新富民大綱,這對現在的農民拋荒,和以後的士地安全糧食生產,都是極好的上策。

就不需要農業的其它種植模式,農民就會去積極的種糧食。盼望這項好的富民政策早日實現,讓這些老一代農民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

驛動星期六說:

我想對這個問題說一下我的看法;

1;首先得確定農民的地位問題,農民也是國民,他們和城市的市民一樣,也是有所屬的,有他們自己的管理單位,當然那就是村委會,然後是鄉政府,縣政府,市政府,一級一級往上捋,最後和市民一樣落到一個單位。

2;市民絕大部分都有養老金,不論多少,以前誰給代繳的,或者是自己補繳的,總之因為過去那些年,市民收入相對好一點,畢竟就算補繳養老金也能交得起,解決了年老以後的生活保障問題,那就是退休金養老金。

3;農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在過去那些年,收入並不很高,也沒有任何單位為他們代繳過,關於養老金退休金之類的防老費用,他們自己也交不起,沒有單位接盤,這就造成了所有農民都沒有養老保障經濟來源,儘管後來很多農民自己也買了養老保險,那個比例很低,也僅限於有經濟條件的家庭。那沒有養老保障的農民,他們老了依賴於什麼得到保障呢,在大多數人看來那就是承包地和自己的房屋和宅基地,轉來轉去,他們只能寄希望於這些。

4;他們如何把現在能拿在手裡的這些資產,轉化成既能維持當前生存延續,又能得到未來保障的利益呢,城市市民是有的,因為他們得益於早期的生存環境好,收入高,日積月累多少年下來,就得到了老年保障,而農民目前都在嗷嗷待哺,事實上國家也真沒那個氣力一下子把所有農民和市民待遇拉平,政策壓到地方,地方也都搖頭晃腦踢皮球,實際上他們也沒那個實力。於是又催生出了土地流轉這個問題,土地流轉本意是好的,目的是農民把承包地租出去,得到等同於種地的收入,以保證不因失去土地而減收,從而保證起碼有土地帶來的現實生活需要,有能力的就可以輕裝上陣去賺自己能賺到的錢,沒有了承包地不用投工,就有更多的時間多賺點,從而增加收入,改善當前的生活水平。

這樣一來,農民就必須在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以前,擁有承包地持有權,他才能保證租金不會泡湯,年年拿到手,不減收。(退休年齡以後的事放在後面討論)

5;農民的房子和宅基地,這是他們居住的的地方,誰也動不得,誰要想動,那就得給他們建一處他們滿意的安置房,只有保證他們比原來住得好,提升生活質量,讓他們不覺得吃虧,而且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有住房,他們才願意交換,不然他們的房子和宅基地就是他們後代的住所,其實就是解決所有農民的安置房房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得好,農民願意交換,那麼農民就有了和城市市民一樣的生存水平。單從現實生存條件上實現這個水平,他們不覺得委屈,畢竟用老房子老宅子換得了全家滿意的住所。承包地還在那,還有收入,沒吃虧。

6;農民養老問題,就是在城市,在法定退休年齡以前,不工作也是沒收入的,也是沒人管的,農民也一樣,就算有土地,你不去種一樣絕收,沒收入,農民市民在這個階段,性質是一樣的。問題出在退休年齡以後,市民絕大多數都有養老金退休金,不論多少,那是他們早期交了錢了才有的,而農民絕大多數都沒有,就是因為前期沒交錢,實際上前期他們也交不起,怎麼辦?人老了,沒有養老金退休金,靠什麼生活,他們唯一的依賴還是那承包地,因為他有承包地持有權,他就能拿到轉租費(這就跟城市租房子一樣),如果誰想拿走他的承包地,那就得給他和土地對等的養老金,甚至按照市場消費水平再提高一些,問題就出在這裡,土地租金和養老金之間差距不是一點點,相差十幾倍,誰來買單,只能政府去解決。就像問題提到的,拿承包地換養老金,那必須在到達退休年齡以後,以前不行,否則農民會失去生存保障。

7;問題提到拿宅基地換養老金,問題沒那麼簡單,(首先得找到接盤者),他們得首先換住房,先保障住房,再說養老金,政府只需要提供辦理機構就可以,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這樣一來就又有了問題,承包地人人平等,但宅基地卻等等不一,所以承包地承擔一部分(也就縮小了那個十幾倍的問題,解決起來容易些),宅基地承擔一部分,這樣一來,由於宅基地的不同,自己願意交換的多少也有差距,甚至很多就沒有,那麼養老金領到手的多少就不同,這怨不得誰,宅基地是繼承來的,換多換少是你自願的,但承包地是固定的。這樣一來就和城市的市民一樣,有的單位領的多,有的少,後來補繳的就多,沒補繳的就少,這樣就又拉平的市民和農民的差距感。

8;最後說一下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實際內在實質就是財富轉移,財富有序漸進的在從城市流向農村,本質就是縮小貧富差距,只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農村之所以不如城市富裕,就是因為過去幾十年,一直是農村流向城市導致的,不過在十年前城市流向農村就開始了,只是人們沒有那個概念而已,房地產經濟就是這個作用,修公路鐵路等等各種基礎建設的佔地用地都是這個作用,只不過是局部地區而已。如果你有心你就會發現,凡是佔地用地的地方,那裡的農民都改善了各種生存條件,這就是例證不是嗎。現在很多人天天叫著喊著,這個那個這個那個,如果你不是別有用心,那就多想點實際的東西,財富不會因為你喊的兇就是你的,農民是個大群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需要時間,不服你去乾乾試試,保你解決不了。

朱增林呀說:

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是大勢所趨。是中國農業未來一段時間必須要走的道路!為什麼呢?是中國所具有的農業特點所決定的。

我國曾是典型的農業閏,當時八億人口的中國曾經七億人民搞飯吃。就是現在農村人口基數仍舊有八九億人。且和城市相比經濟條件和經濟收入差距很大。

這就決定了:

1:實現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不需要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多的人口在這麼狹小的土地上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

2:中國要實現富國,強國。要使全體人民極大的提髙生活水平。必須大比例的減少收入低的農民群體。

要使這麼多的農民離開農村,離開土地。有償讓農民退出宅基地,退出承包地。是個好辦法。但不是包辦一切的辦法。農民的有償退出一定要尊從農民的意願,不能強迫。

退出去的農民一定要按排好他們的生活並使他們迅速地提高收入。

零界10說:

這是一個不錯的提議!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向工業化進程邁進一大步。城鎮化即將完成,這對空心村的整理,整合,新農村建設是積極的。穩定洗腳上田的農民在城鎮工廠就業起決定作用,也解決了老農民們養老的難題。化解土地再次承包帶來的困擾。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起到積極作用。先行試點過渡,再全面推廣,有序進行。

痴騎朽翁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無中生有大謠言,國家從來沒有鼓勵過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

農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他們離了這兩樣東西,他們的生存環境就會比現在苦難上百倍。

土地是幾億農民生存生活的根本,也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先決條件。

一個社會現在動不動就拿農村人和土地說三道四,這不是一個正常社會應該出現的現象。這從根本上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應該受到遣責的。

說老實話,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排世界第二,國人的生活水平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人成了富豪甚至是億萬富翁。但農村老農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相比,他們極大的拖了社會的後腿,很多人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一下,過著非洲人的生活。

這樣的人群,如果再讓他們把土地和宅基地有償退出,就從根本上斷了他們生存的後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49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