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其實都在羨慕你。二十年,真的走到人生的雞肋,跳出體制內可惜,不出去一輩子就定格了。建議先發展一點個人特長,至少考慮一下跳出去過怎樣的生活;體制內呆久了,人也變得高不成低不就,如果有一技之長,可以跳出去感受一下市場的殘酷,不然還是算了吧!
不光你有這個感覺,體制內的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要不就不會有春節晚會《坑》那個小品了——像郝主任那樣「躺平」。
我也是一個體制內工作人員,畢生精力都奉獻給體制了。從我的體會來看,你可以作一下考慮:
一是考慮離開體制。這個要下很大的決心。畢竟體制內的工作還是比較穩定的,收入雖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中等偏上,養家餬口還是沒問題的;而且社會地位也較高,工作環境好,工作文明。疫情這三年,很多人都很羨慕體制內的工作,形成了現在的「考公熱」。離開體制,要確保以後的處境也比現在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是不能保證,還是打消這個念頭。
二是考慮工作進步。提高職務職級,提高職稱待遇,在體制內是最有吸引力的一個追求了。但正是因為最有吸引力,所以競爭也比較激烈,想進一步也是難若登天。尤其現在體制內,在這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潛規則,一些不正當的競爭,更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但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唾手可得的,不努力不追求,永遠也不會有希望。如果努力了,即使得不到也不會留下遺憾。
三是考慮業務提高。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學習鑽研業務,提高政策理論和專業技術水平這個可以由自己決定,無需看別人的臉色。一旦你把心思都用到學習上,就會發現有很多樂趣,而且工作上也會獲得很多突破。學習之餘可做一些調研,寫點文章,參與一些交流,拓展自己的工作面,開闊自己的視野。當你的見識與眾不同時,你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也就來了。
四是考慮內部交流。一個崗位幹久了,如果沒有進步的機會,也沒有專業提升的想法,那麼就可以通過不斷地崗位交流來獲得工作的興趣。新的崗位總要迫使自己去學習適應,因而總會產生一些動力。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業務能力,拓展自己的業務面;說不定在交流中還能發現自己的興趣點。當然,這個交流也可以再拓展一下空間,與別的小部門和大部門之間進行交流,這樣,對自己工作動力的激發更強一些。
需要提醒的是,「躺平」是不可取的。不必說對工作,對自己的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單對自己的青春來說是一種揮霍浪費;已經幹了二十年了,所剩青春沒有多少了,還是應該珍惜逐漸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