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從軍,是流傳很久的民間傳說,這個故事,雖然在北朝民歌木蘭辭中,寫的很清楚,但花木蘭的故事,可能要比木蘭辭更久遠。因此,花木蘭也成了民間的偶像。
如果從歷史角度來看,花木蘭是存在的,但她的故事,大量出現在演義和傳說裡,而正史上的記載,極為稀少,甚至花木蘭的姓氏,也存在極大的爭議。並且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也讓很多人感到費解。
如果從大量演義傳說,以及零散的史料記載看,花木蘭活躍在北魏時期,並且參加過北魏對抗柔然的戰爭。
如果從這個時代背景中,確認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真實性,那就需要看一下,當時有沒有這樣的可能。
首先就是徵兵問題,從木蘭辭可以看出,皇帝的徵兵,不是抓壯丁,而是有公文的合法招兵。
在古代,老百姓除了賦稅以外,還要服兵役,一般服兵役可以減免一部分的賦稅。
而徵兵和服兵役的區別在於,服兵役只是為了保持常規的國防力量,屬於防禦性質的。這時候服役時間不會過長,而且國家一般會三丁抽一或者五丁抽一,很少因為服兵役影響生產。
徵兵基本上就是大的戰役,甚至是舉國之戰。這樣的戰役,也就無所謂人員,根據戰爭的程度,比如長平之戰,秦國曾經徵招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進入戰場。在杜甫詩中甚至誇張到把老太太抓到軍中。
十二卷朝廷公文,可見這次徵兵是多麼著急,這樣的徵兵,一定不會像普通兵役那般的溫和,只是沒有動粗抓壯丁而已。各級官員也一定會有指標,為了完成指標,審核的流程,就會松很多。甚至不會在意參加招募的到底是不是本人,只要人數夠,能交差,那就可以了。誰也不願意節外生枝。
如果說年齡問題可以解釋為官員為了完成指標,稀裡糊塗的讓花木蘭矇混過關,那麼,性別問題,又該如何解釋呢?
這個問題,也好解釋,那就是,花木蘭生理髮育,在一群男子中,並不顯眼。
這個問題,並不是抹黑花木蘭,而是在古代,不同朝代成人會有所不同,一般年齡都在14-16歲,但北朝多是胡人政權,一般12歲以後都能騎馬打仗,如果能在一群男人中做到不顯眼,只能說明,花木蘭當時並沒有完全發育。
這個也並不難理解,比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理個小平頭,穿著和男孩一樣的衣服,是很難被認出來的。
而木蘭辭中可以看出,花木蘭是有一個弟弟的。在十二年之後,她的弟弟已經是家裡主要勞動力來分析,當時她弟弟可能只有五六歲,因此,可以推測,花木蘭從軍年齡,應該剛剛到了胡人的從軍年齡,也就是13歲左右,她的弟弟,可能只有四五歲。
如果這個解釋比較牽強,另一個故事也可以從側面進行解釋,那就是,皇帝見了花木蘭,知道花木蘭是女子,而且長得很漂亮,想納她當妃子,被花木蘭拒絕。
如果花木蘭真到了發育成熟才從軍,當時至少也要三十多歲,皇帝未必會著迷。
那麼問題又來了。女孩子就算發育的晚,也會發育的,一年兩年看不出來,十年八年,怎麼可能看不出來?
花木蘭從軍十二年,沒有被發現,只有一種解釋,她身體明顯發育之時,已經不需要和士兵在一起生活了。
這種可能合理嗎?其實是合理的,戰爭是非常的殘酷,會到處出徵,天天死人,很可能導致,昨天還是一個營帳的弟兄,第二天就生死兩隔,因此,在戰鬥過程中減員和流動非常大,一直和花木蘭並肩作戰的可能性很小。
而剛剛知道姓名,還沒來得及了解,就成了一具冰冷屍體的情況,太常見了。在這樣的緊張戰爭中,人們怎麼會在意身邊一個普通士兵呢?
從演義以及大量野史,文藝作品,以及少量正史中,可以看出,花木蘭很能打,古代人講究斬首立功,那麼花木蘭升遷一定快,當她成長為一個軍官,就不會和士兵生活在一起。
一個女孩,十六七歲就會發育成熟。這時候花木蘭可能已經是軍官,而且有自己獨立營帳,不會受到打擾。白天,在重甲保護下,也很難被人們發現。
一些文章記錄,也可以看出,花木蘭最後活了下來,還被授予將軍軍銜,從一個小孩子,經過十二年的徵戰,就當上了將軍。可見花木蘭戰鬥力之強,並且這是在打勝仗之後,皇帝封的。
而能夠有資格凱旋之後見皇帝,可見,花木蘭在軍中已經有了很高地位。
以上的分析,可以解釋,花木蘭為什麼從軍十二年,沒有人發現她是個女子,這種可能性雖然不大,但的確是可以解釋。
在南北朝北魏的時期,各地不斷發生戰爭,北方的少數民族也經常派兵南下侵擾。北魏朝廷規定,每家每戶都要派一個人去當兵,著名的《木蘭辭》描寫的就是這一時期的一個傳奇戰鬥經歷。
那麼,花木蘭為什麼從軍多年沒有被人發現是女兒身呢?因為我們也只能從《木蘭辭》中去尋找答案了。
第一:從木蘭到東西南北各地去購置的物品中可以看出,木蘭當的是騎兵。而當時騎兵的作戰方式和步兵截然不同,步兵是大家白天打仗晚上宿營都在一起打地鋪,而騎兵則衝鋒和休息都在馬背上,甚至晚上都可以睡在馬背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和同伴接觸的機會。
第二:木蘭有個姐姐,但姐姐沒去當兵反而妹妹去了,說明她不像姐姐生得那麼嬌小玲瓏,而是像男人一樣比較高大,這也讓別人不容易輕易發現她的秘密。
第三:木蘭在草原長大,從小練就了一身騎馬射箭的好身手。萬裡馳騁沙場,千裡飛渡關山對她來說如履平地,如此難得的人才很快就會得到上級的提拔,這樣木蘭就會有屬於自己的營帳,普通士兵也不敢隨便打擾她。
第四:我們從《木蘭辭》的後面幾句可以知道,木蘭的夥伴來看望木蘭了,木蘭只是在臉上貼了一點「花黃」夥伴們就好像不認識她了,說明木蘭是很懂得化妝的,而且木蘭也不差錢,這從她家可以隨便從東市買來駿馬可以看出,所以木蘭在軍中時用來化妝的物品肯定是常備的。
先天優勢加兵種優勢再加精心裝飾,木蘭從軍多年沒有被人發現是女兒身就毫不奇怪了。
木蘭是一個藝術形象,在現實中根本就沒有木蘭這麼一個人,所以說為什麼十二年沒人發現木蘭是女性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作者之所以這麼設計情節,只是為了突出木蘭這個藝術形象的傳奇般的智慧,僅此而已。
如果真有木蘭這麼一個人,她要讓戰友十二年都不能發現自己的真實性別,這根本就辦不到。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要是真有木蘭這個真實的人的話,在這十二年當中,她怎麼與戰友一同入寢,怎麼與戰友一同上廁所,還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她怎麼能夠做到滴水不漏。這可是在軍中,可不是一個密閉的私人空間,沒有隱私可言的。
答:如果說一起生活了十二年,都不知道那個人是女人,那原因就太明顯了:那個女人長得極其男性化。
不相信?
別說在古代,就說發生在現代體育競技場上的運動健兒們。
儘管以現代醫學手段判定出某些人屬於女兒身,但當她們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還是有百分之九十八人認為她們是男兒身。
話說,今年(2019年)7月11日晚,全國田徑錦標賽在遼寧瀋陽順利收官,在當晚舉行的國際田徑錦標賽女子4×400米的接力當中,湖南隊展現出了壓倒性的優勢,以3分35秒67領先亞軍廣東隊3秒左右得到了冠軍。湖南隊的成員分別是,何珂,童曾歡,陳杏用,廖孟雪。看到廖孟雪和童曾歡的外表,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發出驚呼:這兩位,長得跟男人就壓根沒什麼分別!
但是,咱們也不用疑神疑鬼,認為她們是女扮男裝前來撈金摘銀的,因為,經現代醫學手段檢測,她們的的確確就是女兒身!
因此,可以說,如果讓廖孟雪和童曾歡兩位穿越回古代、到軍營裡去參軍,誰又安能辨其雌雄?
美國人不是鬧騰著拍真人版《花木蘭》嗎?
啟用劉亦菲根本就是個錯誤。
像劉亦菲這種,軍營裡哪個男的會眼瞎得不知她水做的嬌滴滴女兒身?又哪個不想吃她的豆腐?
換廖孟雪和童曾歡兩位去試試?
話說回來,《清代野記》也記載有一個「清代花木蘭」的故事:同治初年,清軍大將多隆阿奉旨督辦陝西軍務,招募了大批服務於軍隊的役夫,有膚色黝黑、臉上長滿了痘瘢的陳姓少年被徵在軍中放養軍馬,後來在頻繁的戰事中屢屢建功,獲得朝廷賞賜的「巴圖魯」稱號,官至記名提督,隸屬於陝甘總督左宗棠的麾下。安徽有書生朱某,應試不第,投筆從戎,在軍中做了一個掌管書牘的小文員。朱某後來調到了陝西,在記名提督陳某的麾下任職,得到了陳某的青睞。某天晚上,陳某把朱某灌醉,霸王硬上弓,把他給睡了。此後,兩人如膠似漆,密不可分。長此以往,陳某懷孕了,被迫向頂頭上司左宗棠稟告了事情的經過。左宗棠大奇,愛惜她是個人才,就讓朱某改用陳某的名字,代替她的職位,而陳某改為女兒身。 不過,僭代了記名提督一職的朱某,卻嫌棄陳某太過男性化,另納小妾,弄得陳某大怒不已。最終,陳某攜帶有家財和兒子遷居到了別地,從此銷聲匿跡。
《清代野記》的作者張祖翼因此嘆:陳某的故事以遺憾收場,不為人所知,因此不能像古樂府《木蘭辭》的故事一樣為人廣為傳唱,致使「清代花木蘭」的故事湮滅於人世。
不過,無論是《清代野記》的陳某,還是古樂府《木蘭辭》的木蘭,故事沒頭沒尾,背景模糊,沒有過硬的東西加以佐證,虛構的痕跡明顯,百分之九十九是文人拍腦袋想出的奇譚怪聞,只圖博君一笑耳,並無深究的必要。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發現當然是不可能的。
古代從軍的士兵,尤其是一個伍的戰士,時刻都在一起,一般要持續很多年。
他們真的比兄弟還親,別說木蘭是女人,就算是男人屁股上有個黑痣,也早就發現了。
平時軍人行軍都是有紀律的,一般不允許上廁所。
到了宿營的時候,往往大家一起站在路上小便。
請問,到時候木蘭怎麼辦?
再說,鮮卑人和柔然作戰,都是在北方極冷的大漠上戰鬥。為了取暖,士兵們在帳篷中都是人挨人的,互相以體溫取暖,不然就得凍死。
請問,木蘭怎麼辦?
女人是有月經的,木蘭怎麼掩飾?
再說,雖然鮮卑人很少洗澡,一旦經過戰鬥,身上有了血汙和汙穢,還是必須去洗澡的。
這種洗澡,都是一群人一起洗,難道還單獨搞個浴室?
木蘭怎麼辦?
其實,戰友們不可能不知道木蘭是女人。
只是,當時木蘭家裡父親老,弟弟小,沒有辦法才讓女兒頂上去。
這種事情屬於欺君,一旦穿幫要斬首的。
所以戰友們不可能去拆穿她,誰也不可能做這種缺德事。
當時男女皆留長髮,在一般家庭,從小就幹體力活,能讀書的孩子很少,一般偏遠地方連私熟都沒有,只有官員或大戶人家才請老師教孩子,至親孩子或家族中適合兒童伴讀已算幸運兒。
無論男孩女孩都臉黑,手上長老繭,長大以後好分辯的,畢竟男孩大了長鬍子。如果花木蘭的故事是真的,那麼與她一起從軍一起戰鬥過的許多將士都犧牲了,知道她真實年齡的朝夕相處的戰友幾要麼犧牲了要麼調離。又,在殘酷的軍事生涯中,誰還有心機去探究她到底是男孩女孩
花木蘭參軍只是古代的民間傳說,歷史上並無其人,至於在軍中多年無人發現其女兒身更是無稽之談。古代流傳這些故事,無非只是反映出了古代百姓心中的一些美好願望,百姓們心中追求自由,加上我國自古以來提倡孝道,所以才出現各種民間傳說。我們對待這些民間傳說,其中故事不妨讀讀,其中意境和滋味不妨品品,但千萬不能信以為真,更不能深陷其中,要用公正客觀的眼光和態度去看待,好的東西要提倡和學習,錯的要摒棄和反思,因為好好生活過日子比什麼都強!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事情有可能發生麼?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如果木蘭是普通士兵,她是肯定會暴露的,沒有意外。
因為古代軍營設置,決定了木蘭根本不可能有私人空間。沒有私人空間的最主要原因,其實還不完全是由於物資的緊張,必須十幾個人擠一個帳篷。
而更多的還在於,為了軍隊的安全,必須是人盯人,士兵絕對不允許單獨行動。
比如去上廁所,一般廁所是設置在離軍營的下風口幾百米之外,遠離水源,集中挖坑掩埋的。所以士兵要出恭,通常都是至少幾十人集體行動,一來為了安全;二來為了防止有人逃跑或者做間諜。
再比如洗澡,天氣暖和的時候,通常會找一個天然水體,一個部分負責警戒,一部分下鴨子;如果天氣冷,或者不存在大的自然水體,那就在地上挖個大坑,燒了熱水往裡倒,跟澡堂子差不多,也是共浴;就算按照大草原上的傳統,生個篝火靠汗液搓泥巴,那也是一群人圍著一堆火。
而木蘭是女兒身的秘密在這種環境之下,暴露是沒有任何意外的,除非所有人都替他她保密。
但是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難以實現的。因為沒人可以保證每一個人都有那麼高的素質。而且一旦軍營裡,有人知道木蘭的秘密,那原始的欲望不是說控制就可以控制的。
但是如果木蘭進軍營的時候,她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士兵呢?她一進軍營就有自己獨立的私人空間呢?
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我們可以從《木蘭辭》原文裡找到證據。
木蘭從軍12年,不但活著,而且還立了很大的軍功,回朝之後,可汗要升她做「尚書郎」。這說明基本上木蘭在軍隊裡做到了將軍。
根據可汗、黃河、陰山、燕山、勅書,這些信息。基本上專家們認為木蘭是南北朝北魏時期軍戶。
那麼北魏和柔然打仗的時候,木蘭因為沒有長兄,父親年紀大了,所以替父從軍。而她父親年輕的時候,應該是在軍隊裡的,因為年紀大了,以及暫無戰事,所以回家了。所以木蘭的父親大概率是有軍職的。
而木蘭如大概率也不是以一個普通士兵的身份進入軍營的。
首先,畢竟古人從士兵到將軍,在南北朝那個時代至少還是比較難以實現的,但是如果一開始進軍營就是一個基層軍官,那性質就不一樣了。
其次,和後來明朝的戚繼光、俞大猷等類似,他們進入軍營的時候,都是襲的祖職。比如戚繼光就是登州衛指揮僉事。而花木蘭頂替父職上崗也是理所應當。
再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古代冷兵器作戰,戰損率非常高,特別是木蘭那麼英勇,如果是士兵,她的死亡率至少會比其他人更高一些。
而木蘭本身就是軍官,她的秘密會被保守住的機率會更大,即便因為受傷等原因暴露了,也可以控制在極少數人範圍內,而這些少數人極有可能成為木蘭的擁躉。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