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 .54萬畝。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1年,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始創,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漢陽(大馬營)大草灘,直達祁連山西端。擊敗盤踞在焉支山、大馬營草原的匈奴各部,敗退的匈奴族悽然回首,發出千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山丹軍馬場風光旖旎。遊客到大馬營後,繼續東行50公裡到軍馬場一遊,可舉行騎馬旅遊、野營,參觀賽馬或馬術表演,並遊覽自然風景名勝,這裡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視場地。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紅色康拜因》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並播出後,山丹馬和軍馬場都名聲大振,成為重要的影視旅遊勝地。唐代詩人李白曾有詩云:"雖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頰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南面的祁連山白雪皚皚,峰戀疊翠,山中的原始森林蒼松挺拔,翠柏生輝,漫山遍野花草繁茂,灌木叢生。野生動物犳、熊、狼、狐、鹿、巖羊、黃羊、鬼、旱鏉、獐子等出入期間。旅遊景點主要有窟窿峽景區、將軍石景區、大黃溝峽谷森林景區等。
山丹軍馬場位於祁連山腳下,2012年時我去過,並在那裡呆過一個月,這裡夏季溫差較大,晚上睡覺還得蓋被子,渠裡的水來自祁連山上的雪和泉水,十分冰涼。七、八月份油菜花盛開,景色怡人,空氣清新。特別是在雨後,草地上有許多蘑菇,這裡的蘑菇也特有名氣,我記得那裡還有白酒廠,酒度數也高。那裡還有金礦,是武警部隊開採的。總之,那裡的景很美。
一、山丹馬場自然資源稟賦出類拔萃,那裡氣候溫涼、空氣清新、地域遼闊、水草肥美,是馬匹生長、繁育的天府之國,更是世界現存的最大馬場。二、在金屬機械沒有使用以前,人類的歷史演進幾乎都是由馬匹帶動的。馬匹是交通運輸、作戰的必備物資,因此擁有大量優質馬匹是統治階層和平民百姓的共同願望。三、自漢朝霍去病、衛青等把山丹作為馬匹繁殖培育基地之後,歷朝歷代都掌控著這塊源源不斷輸出馬匹的寶地,無論與匈奴的作戰、歷代王朝的更替、百姓的日常生活等,山丹輸出的馬匹都助推了歷史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四、隨著馬匹退出歷史舞臺,這塊風水寶地依然為祖國的軍供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的天然草原面積遼闊,但歷史悠久又規模巨大的軍馬場卻並不多,而山丹軍馬場算是最傑出的一個,也是古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軍馬場。
從漢朝攻伐匈奴拿下河西開始,山丹軍馬場就逐漸走向輝煌,至今不衰。
位於河西走廊的山丹軍馬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軍馬場,也是歷史最悠久的皇家馬場,在蘇聯的頓河馬場消失後,山丹軍馬場成為世界最大軍馬繁育基地。
先秦時,生活在漠北的匈奴原本只是不起眼的遊牧部族,然而中原混戰數百年之後,在楚漢爭雄之際,匈奴急速興起,在漢朝初期成為了北方重要的邊患。
漢初實力薄弱,只能休養生息,以和親方式與匈奴虛與委蛇,到了漢武帝繼位的時候,漢朝人丁興旺府庫充盈,其實力已空前強悍,漢武帝也開始著手收拾匈奴。
衛青與霍去病大規模西徵北伐之後,匈奴遭受重創,漢朝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據兩關,從此打通了連接西域的道路,並且得到了優良的天然馬場。
中原地區向來以農耕為主,缺乏天然草場,沒有足夠的條件進行大規模馬匹馴養,因此戰馬在古代的中原是十分珍貴的。
河西走廊的山丹牧場位於祁連山山麓,這裡地勢平坦水草豐美,是相當理想的養馬地,漢朝得到山丹之後,這裡很快就成為了中原最主要的養馬馴馬之地。
漢朝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都極其重視山丹牧場,尤其北魏時代,山丹馬場巔峰時期養馬多達兩百萬匹,興盛之狀令人瞠目。
五代之後,由於西夏據守西北,中原王朝失去了對於山丹馬場的掌握,而後的金朝、元朝等都出現了其他的馬場,山丹馬場的地位不斷下降。
元明清三朝時期,雲南、蒙古與遼東等地的軍馬不斷增加,山丹馬場的地位也大不如前,但一直到清朝,山丹馬場仍舊還馴養著數以萬計的軍馬。
建國之後,曾經被軍閥佔據的山丹馬場交由我軍管理,正式組建現代化的山丹軍馬場,為部隊生產訓練騎兵馬,這裡也成為我軍重要的後勤生產基地。
說起山丹馬場的特點,首先就是規模巨大,整個山丹馬場橫跨甘肅與青海,毗鄰三市六縣,面積超過了2195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個新加坡。
名義上是個馬場,但山丹馬場所在的大馬營草原除了大片的草原,還有很多的耕地與天然森林等地區,自然生態條件優越,絲毫不遜色於蒙古草原。
長久以來,山丹馬場都歸屬我軍直接管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每年都向全國各地輸送數萬匹優質良馬,是我國重要的良馬培育基地。
再者,目前世界上再也沒有哪個大型軍馬場的歷史之悠久,能夠與山丹軍馬場相比,從漢武帝時代正式開闢以來,山丹軍馬場作為皇家軍馬場超過千年。
而早在三千多年前,這裡就是西戎與秦國先祖的養馬之地,漢朝之後,大量來自西域的名馬也在此培育,使得山丹馬名揚天下,經久不衰。
如此悠久的歷史,使得山丹軍馬場有著極其奪目的文化內涵,這是許多現代化軍馬場所不具備的,也無法具備的,是山丹軍馬場的天然優勢。
表面來看,山丹軍馬場只是個馬場,但實際上遠不僅此,因為這裡還是我軍最大的糧油乳肉等生產基地。
經過多年的經營,山丹軍馬場早就形成農牧工三位一體的發展聯合體,這裡是河西之地最重要的糧食與肉類綜合生產基地,各種農產品十分優質。
山丹軍馬場物產豐富生態優越,各方面產業都很發達,因此被稱作「絲綢之路上的綠寶石」,已經輝煌了兩千多年的山丹軍馬場,必然還會繼續輝煌下去。
我沒去過山丹軍馬場,但我知道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在二千多年前大秦中期就已經有了,到了西漢漢武大帝時期就成為了軍馬場。當時漢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的騎兵軍隊中就有山丹馬場戰馬,是橫打兇奴的一支重要力量,到了唐,元,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軍馬場和優秀戰馬的出產地之一。為中華民族抵馭外族侵略做出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大捷,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驅匈奴於漠北,開始在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與焉支山間的漢陽大草灘(即今大馬營草原)上築土城,屯兵養馬。同年,漢武帝在漢陽大草灘設牧師苑。
2000多年來,這片牧馬場雖有沉浮,但經久不衰,始終是歷代王朝的皇家馬場,以及在中原的重要軍馬繁殖基地。
2001年9月,曾經的焉支山牧場、西漢的牧師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山丹軍牧場轉為民用,整體移交給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更名為甘肅中牧山丹馬場總場。
據史料記載,漢初西北邊郡設牧師苑36所,繁育軍馬達30萬匹。霍去病破匈奴,長途奔襲祁連山,拿下匈奴焉支山牧場時,就繳獲了軍馬十幾萬匹。山丹牧師苑的繁盛為漢王朝騎兵得勝、所向披靡所需良種戰馬提供了保證,也見證了漢武帝開疆拓土的輝煌歲月。
北魏時,包括漢陽馬場在內的祁連山一帶的大片草原被皇家劃為官牧地,牧馬上百萬匹。拓跋宏年間更為鼎盛,僅漢陽馬場一處就牧馬十萬匹。
時至609年,隋煬帝大業五年,煬帝楊廣西巡張掖、御駕焉支山,會見突厥及西域27國王公使者,親臨大馬營草灘,並下令在大馬營草灘設牧監,牧養官馬。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太僕張景順主持牧馬事業24年,牧場管理科學、有序,戰馬供應充足。據史籍稱:「祁連大草灘在唐代養馬極盛時期,逾七十餘萬匹以上。」
宋朝在陝、甘、川諸地廣開馬市,以茶葉換馬,精馬充軍,羸馬輸送大馬營草灘等地牧養,以備戰時之需。後大馬營草灘被西夏攻佔,馬場一度被廢棄。
及至元朝,專責馬政的機構尚牧監設立,統管各地馬場,大馬營草灘牧場再度復置。
明太祖年間,朱元璋派兵河西走廊,置大馬營草灘為官辦牧場。及後,朝廷重建大馬營城堡,大搞大馬營各牧場基建。據統計,彼時有草場8913平方公裡,駿馬四萬餘匹。
清代設置大馬營守備。至晚清時,時局動蕩,馬政衰微,陝甘暴亂,大馬營軍馬被哄搶一空。1891年,山丹馬場復建,大馬營草原只有馬匹數百匹。
1940年中華民國政府軍政部設山丹軍牧場大馬營分場,後正式獨立為山丹軍牧場。
1949年9月21日,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派部隊接管了山丹軍牧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後勤軍牧部山丹軍牧場。軍馬總場下轄4個馬場,30多個農牧草隊。之後的50多年,山丹軍牧場雖幾經更名,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在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後,佔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運用和農業機械的推廣,山丹馬需求量銳減。2001年9月,山丹軍馬場更名為甘肅中牧山丹馬場總場。之後,山丹軍馬場歷時兩千多年培育軍馬的使命悄然結束。
在山丹縣工作30年,夏天軍馬場每月都去,景點比較多,最有名的是槐溪小鎮,在軍馬一場向南祁連山平羌口建設,周邊有驃騎將軍大營、鸞鳥湖度假村、窟窿峽等,還有自駕營地。風景很獨特,經過河西走廊的必須去一次,每年7-8月是最美時節,油萊花開,舉目一片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