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稱石家莊欒城為"三蘇故裡",欒城與蘇東坡有什麼關係?_欒城是「三蘇」的祖籍

別酒流年說: 身為一個石家莊人,我對「三蘇故裡」還算比較了解。 三蘇故裡指的是石家莊欒城,具體來說是位於欒城縣…

別酒流年說:

身為一個石家莊人,我對「三蘇故裡」還算比較了解。

三蘇故裡指的是石家莊欒城,具體來說是位於欒城縣城西北的南趙村和蘇邱村。

先說蘇邱村。

蘇邱村是現在的名字,以前叫蘇丘村。丘,本義是小山,後來引申義為墳墓。蘇丘也就是蘇家墳的意思。既然叫蘇丘,那肯定村裡有蘇家大墓,村中的蘇家大墓就是唐代蘇味道墓。後來朝廷命令獲鹿縣(今鹿泉區)簡良崔氏家族守冢,進而形成村落。至今蘇邱村仍然以崔姓為大姓。

在清朝雍正年間,為避諱孔丘(孔子)之名,改名蘇邱村。

當地名酒味道府之名就源自蘇味道。當年蘇味道邀天下名仕共飲味道家釀,留下千古名篇《正月十五夜》,自此味道府酒名揚九州。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唐代 ·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至於南趙村,則是蘇味道家族所在,緊鄰蘇邱村。

蘇味道祖上是東漢并州刺史蘇章。蘇章是扶風平陵(今屬陝西鹹陽西北)人,曾任冀州刺史,因此在冀州安家。其後代蘇則搬家至趙州(今河北趙縣)形成了趙州蘇氏。

說了這麼多,還沒說蘇味道是誰。

蘇味道(648—705年),字守真,唐初政治家、詩人,武則天時期兩度躋身相位,是唐初名將裴行儉女婿。

蘇味道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大力創作近體詩,對唐代律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蘇味道為相數年明哲保身,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此稱其為「蘇模稜」或「模稜手」,成語「模稜兩可」亦源出於此。

神龍政變(705年)時,蘇味道阿附武則天寵臣張易之,之後被貶為眉州刺史。後來蘇味道又遷為益州刺史,在上任途中病逝卒,被賜冀州刺史,歸藏於家鄉,也就是今天欒城縣蘇邱村。

蘇味道有四個兒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業」做了官,只有老二蘇份落戶眉州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

蘇份的後代出了個名人叫蘇洵,蘇洵有兩個兒子叫蘇軾和蘇轍,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蘇」。

三蘇不用過多介紹,從小學就學習他們的詩詞文章,「唐宋八大家」蘇家父子佔其三。

父親蘇洵的文章說古論今,縱橫評說,長於分析,很有氣勢,代表作《六國論》。

蘇軾擅長詩詞、繪畫、書法。蘇軾的作品視野開闊、想像豐富、筆力奔放、雄健豪邁,代表了北宋文學鼎盛時期的成就。蘇軾也是宋代詞壇豪放派的創始人,現存2300多首詩,340餘首詞和散文。

蘇轍是個善寫多種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溫粹,似其為人。」他的詩受哥哥蘇軾影響,風格也相近,現存詩1189首。[hé]

現在四川眉山的蘇氏宗祠的門聯是清代名臣張鵬翮[hé]所寫,十分簡練的概括的蘇氏的成就:「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對於祖籍,蘇家人並沒有因為久居眉州而忘記,尤其是蘇洵父子。

眉州蘇氏,上有唐朝宰相蘇味道,下有北宋三蘇,你一定認為這是一個才人輩出的書香世家,但自從唐初蘇味道之子蘇份一直到宋初蘇序(蘇序是蘇洵的父親、蘇軾的爺爺),雖然代代識書認字,卻一直沒有出仕之人,也沒有文學家,甚至連大地主都沒出過,只是家有薄田,不用為生計操勞而已。

拿蘇洵舉例。

蘇洵後面取得那麼大成就,一般人肯定以為他自小就是勤奮讀書之人。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用蘇洵自己的話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遊。」

這是蘇洵自己說的,在別人看來,年輕的蘇洵遊手好閒,整天遊山玩水。不過這也開闊了他的眼界。

有一天,蘇洵的哥哥蘇渙(和蘇洵一樣年輕時喜歡遊手好閒,後來發憤圖強)問:「你遊歷了那麼多名山大川,能不能寫出來啊?」

這可把蘇洵難住了,真可謂「腹中縱有千言語,難吐一詞須叟間」。

蘇渙又說:「既然寫不了文章,那就編寫我們的族譜吧。我們蘇氏自蘇味道以來就沒有整理過族譜。」

這之後,蘇洵開始查詢史書書信,這過程中,蘇洵才知道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必須發憤讀書,才能將心中所思,形成文字。這過程中蘇洵也了解了祖籍欒城,此後在文章、詩詞、書畫上經常署名為「趙郡蘇洵」。

蘇洵整理《蘇氏家譜》的方法也成為了現代修譜方法之一,影響巨大,與歐陽修創立的另一譜例一道,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

在父親蘇洵的影響下,蘇軾、蘇轍也對於祖籍欒城有著特殊的感情。

蘇軾和父親一樣,作品署名經常是「趙郡蘇軾」,死後的墓志銘上明確寫著「蘇自欒城,西宅於眉」。

蘇轍則出品了一部作品集《欒城集》,自己還被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實封食邑二百戶。

蘇耿仁說:

此提問的答案是:有!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蘇味道,蘇味道(約公元648—公元705年),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蘇邱村)人。因阿附張易之,唐中宗時貶郿州(現四川眉山市)刺史,死於任所。蘇味道死後葬今欒城蘇邱村,其一子蘇份留四川眉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綿延至今。

宋時"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為蘇份後裔,所以眉山蘇氏之始祖為蘇味道。

(圖1)今天,在四川眉山三蘇祠啟賢堂內,還供奉著眉山蘇氏始祖——唐鳳閣鸞臺平章事蘇味道的畫像。

(圖2)明代兵部待郎範志完書寫的《眉山發跡碑》,即蘇味道的後裔「三蘇」在眉山重振文壇之意。欒城明清兩代所修現存的三部《欒城區志》中均有蘇味道墓、蘇邱村、蘇味道傳等記載,且都明確提出「三蘇源於欒,興於眉」。

(圖3)河北欒城蘇士福閱覽《蘇氏源流錄》。

從「蘇氏源流錄」、「蘇味道與三蘇」、「蘇氏歷代名人」和「燕趙明珠」欒城五部分,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我國民族人文文化的歷史發展,展示了蘇洵、蘇軾、蘇轍與欒城的族原支派及其懷念故土的思鄉情愫。

(圖4)眉山市雕塑廣場的"三蘇"像。而「三蘇」父子,對祖籍欒城也是念念不忘,牆上懸掛的文章、詩詞、書畫作品中,署作「趙郡蘇洵」、「趙郡蘇軾」的比比皆是。據說,三蘇之所以稱「趙郡」,是因欒城於南北朝至唐初,曾數度隸屬趙郡(今河北趙縣)管轄。此外,蘇轍還曾被宋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戶」,並把個人文集命作《欒城集》(圖4)。蘇轍為蘇軾所撰墓志銘中開篇即題:「蘇自欒城,西宅於眉」,足見蘇氏後裔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圖5)2019年10月17日晚,「古欒韻·三蘇情——欒城有味道」2019三蘇祖籍文化節開幕儀式於河北傳媒學院興安校區田徑場盛大開幕。

及第君說:

三蘇是蘇洵蘇軾蘇轍,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三,以文章、詩詞聞名。雖說他們出生在四川眉州,但是祖上卻在河北欒城。欒城如今是石家莊的一個區,在石家莊南三環之外。

由於古代對族譜的重視,可以清晰看到三蘇的祖先乃是唐朝的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蘇味道。蘇味道也是文學大家,被稱為「文章四友」之一。要知道,文章四友還包括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所以蘇味道的文學水平還是很高的。

蘇味道做過眉州刺史,而蘇軾一系就是就在這一支的後人。蘇家是書香門第,從蘇軾的爺爺蘇序到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無一不是在文學上極有造詣的。

注:看圖知蘇家是長著大鬍子的家族。

投向元宇宙說:

《正月十五夜》唐 •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儂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描寫的是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年在正月十五舉行詩歌比賽,有一位叫蘇味道的人在這次詩歌比賽中拔得頭籌,上面這首詩就是他的奪魁之作。

這首詩描寫了唐朝人們在正月十五歡度元宵佳節的情景。

我們現在說的成語「火樹銀花」就是出自這首詩的首句。

蘇味道生於648 年,唐高宗乾封年間,蘇味道20歲便中了進士及第。曾兩度為相。

《舊唐書·蘇味道傳》裡說武則天當政時期,蘇味道先後官居宰相數年,但卻不能在朝廷政務上有所建樹,只是一味阿諛圓滑於君臣之間,屈從附和。他曾常對人說:「凡事只要模稜兩可就行了」,世稱「模稜宰相」。

我們現在說的「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這個成語在當時是對他官德的寫照。

欒城,位於石家莊市東南部,東與藁城區接壤,南與趙縣為鄰,西北連接鹿泉區和元氏縣,北與裕華區相鄰。

據《欒城縣誌》記載,公元前587年,春秋時晉中軍元帥、正卿欒書封於此,是為欒城建置之肇始。

後來在漢朝末年和唐朝初年期間,在欒城居住著一個大家族——蘇氏家族。

在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的欒城,曾數度隸屬於趙郡(今河北趙縣)管轄。所以稱為「趙郡蘇氏」。

到了唐朝,這個蘇氏家族就出了個高官,他就是女皇武則天時的宰相蘇味道。也就是這首詩的作者。

後來蘇味道的弟弟也入朝為官,除了管理女皇武則天的膳食外,還要陪太子讀書。兄弟倆在當時可以說是顯赫一時。

蘇味道文學才能卓著,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又大力創作近體詩,對唐代律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在公元705年,唐朝的政局發生了劇變,武則天去世,唐中宗復位。

神龍初年,58歲的蘇味道因為親附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被貶到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任刺史。過了沒多久就在當地病故了。落葉歸根,他的靈柩被安葬在故鄉欒城,他的墓地旁邊形成了今天的蘇邱村。

蘇味道有四個兒子,他死後,老二蘇份留在了四川眉山,從而孕育了今天的眉山蘇氏一脈。他就是四川眉山蘇氏的始祖。

蘇洵的《族譜後錄上篇》,其中寫道:「味道,……貶為眉州刺史,遷為益州長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歸,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蘇氏。」

這眉山的蘇氏一支,歷經三百年發展,雖非名門望族,倒也算人丁興旺,再加上樂善好施,在當地獲得一定的聲望。

蘇洵的父親,蘇軾的爺爺蘇序,便是這良好家風的繼承人。

蘇軾的父親蘇洵是蘇份的第十世嫡傳子孫,蘇軾和蘇轍是第十一世嫡傳子孫。

蘇洵和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就是我們說的「三蘇」。

蘇味道不僅留下了「三蘇」這一脈後人,今天在欒城縣境內仍生活著不少蘇味道的後人以及蘇味道的弟弟蘇味玄的後裔。這些蘇味道和蘇味玄的後人,就是蘇東坡的「親戚」。

欒城人對蘇氏一族如數家珍,而離鄉的」三蘇」父子,對祖籍欒城也是念念不忘,在他們在文章、詩詞、書畫作品中,署作「趙郡蘇洵」」趙郡蘇軾」的比比皆是。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在「三蘇」之中,以蘇轍的祖居情結、欒城情結最為濃重。

因為蘇轍還曾被宋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戶」,並把個人文集命作《欒城集》。蘇轍為蘇軾所撰墓志銘中開篇即題:「蘇自欒城,西宅於眉」,足見蘇氏後裔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蘇味道的家,據考證應該是在現在的馬家莊鄉大裴村一帶,明代以前叫蘇家莊。靖難之役中蘇家莊被毀,後人改名為裴村,現在分為大裴村和小裴村,「現在村裡的老人都能講一段『燕王(明成祖朱棣)馬踏蘇家莊』的故事,也都知道村裡唐朝時出過宰相。」

後來明代兵部待郎範志完書寫的《眉山發跡碑》,即蘇味道的後裔「三蘇」在眉山重振文壇之意。欒城明清兩代所修現存的三部《欒城區志》中均有蘇味道墓、蘇邱村、蘇味道傳等記載,且都明確提出「三蘇源於欒,興於眉」。

鄉下老果說: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來到都城東京,很受歐陽修的賞識,在他的推譽下,三人的文章很快受到天下世人的推寵,爭相誦讀。宋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才識》中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蘇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三蘇之名由此得來,一門三學士被譽為美談。

為什麼稱石家莊欒城為「三蘇故裡」呢?這首先得從三蘇祖上蘇味道說起。

蘇味道,趙州欒城(河北省石家莊欒城),武后時位居宰相,被稱為古今元宵節詩第一的《正月十五夜》,即出自其筆下,其中「火樹銀花」成為描述元宵節夜景的典故,流傳至今。

蘇味道在神龍初年被貶於四川眉山,生一子於眉,為四川眉山蘇氏的初祖,蘇洵和蘇軾.蘇轍三父子即是蘇味道後裔。

「三蘇」對欒城祖籍念念不忘,在他們的詩詞文章中經常署名「趙郡蘇洵」,「趙郡蘇氏,「趙郡蘇軾」」。欒城在南北朝至唐初曾數度隸屬趙郡管轄,蘇轍曾被授於「欒城區開國公」,其著作名為《欒城集》。蘇轍在為蘇軾撰寫墓志銘中寫有「蘇自欒城,畫宅於眉」之句。

明代時期,兵部侍郎範志宅在其著作的《眉山發跡碑》中,有蘇味道後裔三蘇在眉山重振文壇之風。在明清編修的《欒城區志》中,明確提出「三蘇源於欒,興於眉」,並記載了蘇味道墓,蘇邱村,蘇味道傳等。

現在,欒城當地人因「三蘇故裡」而引以為榮。

魅力華夏文化中原說:

1、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2、一代文豪蘇東坡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沒有葬在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郟縣。

蘇東坡為何選中郟縣為他的最終歸宿?是因為郟縣風景秀麗與蘇東坡的家鄉四川相似,還是因為蜀道崎嶇難以歸葬?蘇東坡的這個選擇給後人留下了千古難解之謎,也給郟縣平添了一種厚重。

「三蘇墳」坐落在郟縣茨笆鄉蘇墳村東南隅,距縣城23公裡。此地宋時屬汝州郟城鈞臺鄉上瑞裡,蘇軾、蘇轍兄弟葬此後就改稱蘇墳村了。「三蘇墳」處在許(昌)洛(陽)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對汝水曠川。「三蘇墳」東西的兩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兩道劍眉。據郟縣縣誌記載,蘇軾生前多次路過此地,見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類其鄉」,「美似家鄉峨眉山」,就有了終老於此的願望。公元1101年,蘇軾病死於常州,臨終前,他給弟弟蘇轍寫信說:「即死,葬我於嵩山下,子為我銘。」第二年,蘇轍和蘇軾的幼子蘇過一起遵照遺囑將其從常州移葬於此。蘇軾死前,蘇轍就已經隱居在今天的許昌,謝絕賓客,閉門著書。蘇軾遷葬小峨眉後,蘇過也遷到許昌定居,每年到父親的墳上祭祀。蘇軾、蘇轍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難與共。蘇轍與夫人史氏相約,死後願和兄長同葬一處。公元1112年,蘇轍在許昌去世,其子依囑將他葬在蘇軾身邊,從此,這裡被稱為二蘇墳。

3、到了元代至正年間,郟縣縣尹楊允到二蘇墳拜謁。楊允認為蘇軾兄弟之學皆出於其父老泉先生,蘇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這裡數千裡,父子往來好不麻煩,於是在蘇軾、蘇轍兩座墳墓之間為蘇洵建造了衣冠冢,並在附近的廣慶寺裡建起了三蘇祠。這就是「三蘇墳」的緣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58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