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連坐之人多達三萬,隨著劊子手的手起刀落,三萬人頭落地,大明鷹犬錦衣衛登上了歷史舞臺。
公元1380年,宰相胡惟庸向朱元璋上奏,說家裡的舊井湧出了澧泉,乃祥瑞之兆,想恭請朱元璋親臨宰相府觀賞,朱元璋欣然同意了。
去宰相府的當天,朱元璋的鑾駕從西華門駛出,誰知,突然從路邊衝出來一個人,拼死攔住了朱元璋的鑾駕,侍衛以為此人是刺客,當即一擁而上,將人圍住,拳腳相加。
攔駕的人被打得奄奄一息,滿身是血,話都說不出來了,依然死死地攔住了朱元璋的去路,且手指著宰相府的方向,不斷嗚咽著。
朱元璋深感蹊蹺,於是命令鑾駕重回西華門。當他登上西華門的城牆,向宰相府望去,只見宰相府的走廊兩旁和牆內埋伏了許多士兵,這架勢分明是胡惟庸要造反。
朱元璋立馬派出了軍隊前往圍剿,很快胡惟庸就被捕,立即押赴刑場,這件事在史上被稱為「雲奇告變」,而告密的宦官雲奇也在不久之後,因身受重傷而亡。
胡惟庸一案牽連甚廣,被抓的人多達三萬之多,在寒光閃閃的屠刀背後,錦衣衛也因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身穿飛魚服,手持繡春刀,冷酷無情,上到群臣,下到百姓皆在他們的監視中。
那麼,這個號稱大明最強特工機構的錦衣衛,到底有多厲害?錦衣衛又是怎樣由盛到衰,最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的?
這一切,還要從朱元璋與胡惟庸的權力之爭說起。
01
朱元璋的利箭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彼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經過多年的徵戰,建立起了大明王朝。然而,朱元璋是個草寇皇帝,對祖宗立法尚不熟悉,也不知道如何制定,於是就照搬了元朝的制度。
在元朝制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叫做中書省,按照當時的制度,政出中書,朝中萬事皆要受中書省管轄。
這樣的規定對於剛剛執掌天下的朱元璋來說是極大的威脅,不管是在掌管政事還是官員的任命升遷上,朱元璋處處被掣肘,以致於皇權被削弱。
當時,作為中書丞相的胡惟庸還算忠心耿耿,然而,隨著中書省的權力不斷地擴大,胡惟庸開始欺上瞞下,結黨營私,獨斷專權,如此囂張跋扈,朱元璋自是坐不住了。
他要將中書省連根拔起,要將胡惟庸一黨一網打盡,要將皇權牢牢地握在自己手裡,於是,他想要秘密組織一支隊伍,來幫他完成這個任務。
於是,錦衣衛應運而生!
錦衣衛的前身是拱衛司,拱衛司承擔的是朱元璋貼身侍衛的職責,這些人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是忠心不二的死士,而最精英的要數儀鸞司。
此後,儀鸞司的侍衛們開始變幻出各種身份,潛伏在各處,探查情報。這是朱元璋為自己打造的一支利箭,只為皇權,只遵皇命。
錦衣血屠九千萬,只因此命奉皇天,正是如此!
當胡惟庸還在野心膨脹,沾沾自喜的時候,儀鸞司已經將與胡惟庸緊密來往的大臣,擬定了一份名單,呈報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在看到這份名單後,十分驚駭,這滿朝文武,與胡惟庸關係密切者佔了大半,朱元璋此時才意識到胡惟庸絕不可再留了!
隨著儀鸞司的偵查與匯總,胡惟庸欺上瞞下的罪行被一一揭露,而「雲奇告變」的爆發,最後促使了朱元璋對胡惟庸痛下殺手,以絕後患。
胡惟庸被抓當天,就被朱元璋以雷霆手段處死了,而他不知道的是,將他置於死地的人正是當初他瞧不起的儀鸞司。
胡惟庸死後,遭到連坐被處以極刑的人多達三萬人,而這些人都在儀鸞司呈報的名單中。
隨著手起刀落,數萬顆人頭伴著劊子手的刀光滾落一地,目睹著這樣血腥場景的朱元璋,終於感受到了上位者大權在握的快感,這一切都離不開儀鸞司的偵辦。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親自為儀鸞司賜名「錦衣衛指揮使」,儀鸞司至此正式成為了大明最出色的情報機構,直屬於帝王,名正言順地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從此,錦衣衛的密探無孔不入,到處收集情報,為朱元璋組建了強大的情報帝國,這使得大明朝的官員終日生活在監視之下,惶惶不可終日。
然而,錦衣衛的輝煌不可能是永久的。十年之後,年過六旬的朱元璋在經歷了馬皇后的病逝,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為了保全朱允炆的皇位,清算錦衣衛的時候到了!
朱元璋繼位後,立了皇長子朱標為太子,但是朱標英年早逝,於是,皇位一下子就砸到了皇長孫朱允炆的頭上。但是朱允炆性格懦弱,為了保證皇權不旁落,他開始為朱允炆掃除障礙。
當時,被稱為武將之首的藍玉,為朱元璋南徵北戰,戰功卓著,因此被封為了梁國公,此後,自恃有功的藍玉也開始逐漸膨脹起來。
他經常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不尊朱元璋的號令,更甚者,他培植黨羽,隨意任命將領,還在回京途中,自私毀關,橫行霸道,胡作非為,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能忍受的。
隨著御史的彈劾,朱元璋更加忌憚藍玉,在皇帝的授意下,錦衣衛開始搜羅藍玉的罪證。公元1393年的一天,錦衣衛將藍玉的府邸團團圍住,藍玉被抓捕入獄。
詔獄之中,錦衣衛極盡殘酷,將各種刑罰在藍玉身上用了個遍,遍體鱗傷的藍玉為求速死,一口承認了所有的謀反罪行。
隨後,朱元璋以謀逆罪,對藍玉抄家滅祖,牽連者多達一萬人,這是繼胡惟庸一案後,又一個牽連甚廣的慘案,此時,朝中大臣幾乎被殺空,大明王朝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解決了外廷的威脅後,朱元璋深知錦衣衛的勢力已經根深蒂固,超出了朱允炆所能控制的範圍,於是,剝奪了錦衣衛審理案件的權利,將錦衣衛的職權移交給了三司。
為了平息藍玉案的眾怒,朱元璋更是將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處決了。
洪武三十一年,時年71歲的朱元璋在皇宮平靜去世,走完了他身為帝王的一生,錦衣衛也隨著朱元璋的去世,進入了低谷。
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接下了朱元璋嘔心瀝血創建的大明王朝,可是因為朱元璋的屠戮,朝臣空置,錦衣衛無權,給了燕王朱棣可乘之機。
在位四年後,燕王朱棣攻陷了南京,建文帝隨著皇宮大火失蹤,朱棣登上了皇位。然而,得位不正,對建文舊臣痛下殺手的朱棣,遭到了天下人的責難。
為了穩固皇權,沉寂了四年的錦衣衛被重啟!
在發動靖難之役之前,對燕王府實施監控的錦衣衛就曾讓朱棣坐臥難安,誠惶誠恐。如今,君臨天下,朱棣到南京後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錦衣衛。
02
廠衛合作
錦衣衛被重啟後,朱棣延續了朱元璋的管理制度,恢復了錦衣衛的職權。詔獄被收拾一新,曾經被毀壞的刑具也被搬回了原位。
一場清理舊臣的殺戮也即將到來,繡春刀一出,必定是血跡斑斑。如同他的父親一般,朱棣相信,天底下沒有殺不服的人,誰也無法阻止朱棣想要重塑皇權的決心。
當時,只要是錦衣衛出現的地方,即便是各地官員也不能橫加幹涉。不管是何地的官員與百姓,只要是流露出對皇帝的不滿,那麼繡春刀就會架在他們的脖子上。
然而,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時期,紀綱的到來,使得錦衣衛最終成了惡魔的代名詞。紀綱作為錦衣衛指揮使,熱衷於研究各種刑罰,只要有新的犯人入獄,他就會將新的刑罰在他們身上試驗。
不僅如此,紀綱利用職權之便,對官民敲詐勒索,無惡不作,甚至靠著走私貪墨,積累了巨額的財富,這些財富支持著他無限膨脹的野心。
紀綱開始培植死士,私自打造兵器,不滿足當一個錦衣衛指揮使了,然而紀綱僅僅擁有了蠢蠢欲動的狼子野心,還沒有開始行動的時候,就被人舉報了。
舉報紀綱的是一名宦官,也是朱棣實際上的心腹。紀綱被抓後,被朱棣以謀反罪凌遲處死,紀綱死後的四年,朱棣成立了東廠,負責監管錦衣衛,從此,錦衣衛只能匍匐在東廠的腳下。
朱棣死後,東廠的權利越來越大,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大太監王振帶領著東廠走向了全盛時期。當時的東廠,不僅監管錦衣衛,還對朝臣百姓進行監管,錦衣衛的權利被削弱。
為了不讓錦衣衛沒落下去,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馬順開始巴結王振,盡心竭力地為東廠打擊群臣,廠衛合作,挾制百官,大明王朝陷入混亂,然而錦衣衛卻希望以此能重獲發展。
然而,希望終究是會落空的。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親徵瓦剌,隨著兵敗被俘的消息傳回宮中,群臣激憤,奏請朱祁鈺殺了王振。隨著王振一黨被誅滅,馬順也被處死,錦衣衛只能收斂鋒芒,以待來日。
到了明武宗時代,錦衣衛直接呈報皇帝的權利也被收走了,指揮使必須將情報呈報給東廠,再由東廠呈報給皇帝,由此,錦衣衛幾乎是變成了東廠的下屬部門,只幹一些審問、抓捕的髒活累活。
然而,這還不是錦衣衛最沒落的時期,隨著另外一位宦官的到來,大明王朝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
當時的大太監劉謹深得明武宗朱厚照的寵信,得勢後,他重新開啟了西廠,用來監察東廠和錦衣衛。西廠的手段,比之東廠和錦衣衛,有過之而無不及,手段極其殘忍。
當時的大明王朝,朝臣百姓們,已經常年生活在東廠和錦衣衛密探的監視之下,現在又來一個西廠,更加苦不堪言。
為了將情報權利握在自己手中,劉謹又設置了內行廠,自己擔任提督,一舉節制了所有情報機構的權利,這樣的舉措直接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
群臣們聯合了東廠與錦衣衛,趁劉謹出宮的時候,上書皇帝,痛呈劉謹的罪行,所謂牆倒眾人推,群臣上書後,明武宗也不敢怠慢,立即下令逮捕了劉謹,隨後處死。
隨著劉謹的倒臺,西廠和內行廠相繼被廢,東廠回歸了最高特務機構的位置,而錦衣衛一直依附於東廠,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晚期。
天啟帝朱由校繼位後,面對的是一堆爛攤子。在外,遼東戰事糜爛,敗報頻傳,在內,東林黨人把持朝政,大臣們整日沉迷於權利鬥爭,不顧國事,孤立無援的天啟帝只能調用身邊的廠衛。
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徘徊在滅亡的邊緣,外有強敵不斷滋擾,而內有黨爭,且災害頻頻,民不聊生。無奈之下,天啟帝啟用了親信太監魏忠賢統領東廠。
魏忠賢出生於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他從小不學無術,陰險狡詐,遊手好閒,因欠了巨額賭債被迫自閹入宮。入宮後,魏忠賢與天啟帝的乳母客氏交好,得到上寵。
天啟三年,魏忠賢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一開始,魏忠賢為了緩和局勢,不斷向東林黨人示好,但都不為所動,反而還上書皇帝,參奏魏忠賢的種種不法行徑。
東林黨人的意氣用事,惹怒了魏忠賢!
在天啟帝的默許下,東林黨人的政敵被召入內閣,而黨爭失敗的大臣們則紛紛齊聚魏忠賢的麾下,此時的錦衣衛也成為了東廠手裡的一把刀,一時間閹黨的權勢不斷壯大。
魏忠賢一黨開始逐漸把控朝政,而他自己也搖身一變,成為了權傾朝野的「九千歲」。
天啟五年六月,東林重臣楊漣、楊漣、左光鬥、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被捕入詔獄。錦衣衛北鎮撫司都指揮僉事許顯純對他們施加了慘絕人寰的酷刑,史稱「東林六君子」事件。
據明史記載:
楊漣受傷最重,不到一個月,他已頰齒盡脫,肋骨寸斷,最後被泥袋壓身,鋼釘貫頭而死,其他五人也相繼遭受虐殺而死。
到了天啟六年,魏忠賢再次大興牢獄,以貪汙罪污衊一眾東林黨人,東林黨重臣紛紛被下入大獄,一時間哀鴻遍野,血流滿地,一次又一次地權利鬥爭中,東廠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當時,各地百姓只要見「鮮衣怒馬作京語者」,唯恐避之不及。
天啟七年8月,天啟帝暴病身亡,年僅23歲,由弟弟朱由校繼位,史稱崇禎皇帝。魏忠賢失去了最堅實的倚仗,而新君崇禎皇帝對閹黨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
一開始崇禎皇帝百般安撫魏忠賢,而魏忠賢為了試探皇帝自請辭去東廠提督之位,崇禎皇帝將計就計答應了魏忠賢的請求。
崇禎皇帝見魏忠賢辭職一事沒有激起閹黨們的反對,於是將魏忠賢解職發往鳳陽,隨即又派遣錦衣衛抓捕,魏忠賢聞訊後立即自盡。
而後,崇禎帝下令,將魏忠賢削首碎屍,族人盡斬。一代巨宦魏忠賢,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隨後,崇禎皇帝以雷霆手段肅清了閹黨餘孽,錦衣衛也一通遭到了清算,從此,崇禎皇帝棄用廠衛,錦衣衛與東廠的輝煌也不復存在。
03
實力擔當
雖然在明代歷史中,錦衣衛常以反面角色出現,繡春刀一出,寒光四起,殺人如麻的錦衣衛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這並不是錦衣衛的全部,在那個善惡交織的年代,也不乏有忠正之士,立足其中,企圖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
1、患難與共的袁彬
袁彬在明英宗時期,只是一個錦衣衛的小官,他的父親袁忠,雖然侍奉了四代君王,但是因為忠厚老實,在錦衣衛中也是寂寂無名,袁忠退休後,袁彬接替了他的職位。
如果不出意外,袁彬也會像他的父親那樣,寂寂無名,等到退休。但是,因為明英宗被太監王振慫恿親徵瓦剌被俘,袁彬也一起成為了俘虜。
在被俘虜的一年時間裡,明英宗經歷了這一生最痛苦的時光,除了陪伴在側的袁彬,他無依無靠,在弟弟朱祁鈺登基後,他更加感覺自己是被大明拋棄了。
還好,袁彬時時刻刻陪伴在他身邊,在袁彬的鼓勵下,明英宗才逐漸堅強起來,保全自己得以回到大明王朝。
八年後,明英宗復闢,深感袁彬對自己的恩情,明英宗提拔袁彬為錦衣衛指揮使。在袁彬執掌錦衣衛的這幾年,善待群臣,清廉公正,一下子就扭轉了錦衣衛聲名狼藉的地位。
2、直言死諫的沈煉
嘉靖年間,因為嚴嵩專政,殘害忠良,錦衣衛沈煉直言不諱,抨擊了嚴嵩一黨的所作所為。明史記載:
沈煉為人剛直,嫉惡如仇,性格疏狂。
就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沈煉得罪了權臣之子嚴世蕃,嚴世蕃牢牢記住了沈煉的名字,將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嘉靖29年,蒙古率軍入侵,沈煉主張應戰,而嚴嵩卻主張求和,看著這滿目瘡痍的山河,慘遭蹂躪的百姓,沈煉悲憤交加。
他上書嘉靖帝,痛斥嚴嵩父子的罪行,希望嘉靖帝能嚴懲嚴嵩,挽救大明江山。可是,這份上書在嘉靖帝眼裡,仿佛是在說自己的罪過,盛怒之下,沈煉被革去官職,流放外鄉。
然而,沈煉並沒有退縮,在被流放的時候,仍然不斷抨擊嚴嵩禍國,最後,嚴嵩將沈煉議罪抓捕,殘忍殺害。
雖然沈煉身死,但是他痛斥嚴嵩的罪狀,也成了嚴嵩父子的催命符,可以說,沈煉所處的時代,是錦衣衛難得的清廉公正,剛正不阿的時期。
3、錦衣衛最後的榮光
如果說嘉靖朝是錦衣衛的黃金時期,那麼萬曆朝就是錦衣衛最輝煌的時期。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為了援救友邦,也為了阻止日本圖謀中國,萬曆皇帝決定出兵援助。
雖然兵力已經集結,但是對日本的兵力毫無頭緒,此時的萬曆帝想到了錦衣衛,於是,派遣錦衣衛奔赴日本、朝鮮搜集軍事情報。
在大明軍隊的鐵蹄踏進朝鮮的時候,錦衣衛早已編織起了巨大的情報網,在錦衣衛的幫助下,大明軍隊長驅直入,打得日本四散潰逃。
在短短時間內,錦衣衛能組建起強大的情報網,將敵軍的實力與戰略摸得一清二楚,幫助軍隊打勝仗,實力確實不容小覷。
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錦衣衛受到了皇帝的嘉獎,然而這卻是錦衣衛在明朝最後的榮光。
04
最後的錦衣衛
萬曆皇帝駕崩後,大明王朝的國勢也急轉直下,錦衣衛也陷入了黨爭內鬥的漩渦中,在魏忠賢的帶領下,錦衣衛完全淪為了政治鬥爭的工具,被消耗殆盡。
等到崇禎皇帝上位時,大明早已是千瘡百孔,此時的錦衣衛也在過度內耗中,難以恢復。雖然在崇禎皇帝上位之前,一直想著要罷黜廠衛,然而上位後的無人可用,讓崇禎皇帝只能重用廠衛。
此時的東廠和錦衣衛早已過慣了舒坦的日子,想要這些人振興國家已經是痴人說夢,無奈之下,崇禎皇帝罷免了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命吳孟明接替,成為了明王朝最後一位指揮使。
然而,在國破家亡之際,錦衣衛不僅沒有站出來抵抗外敵,而是眼睜睜地看著李自成攻入北京。早在這之前,吳孟明早已逃跑,而駱養性則上交了三萬兩白銀,換取了性命,一直活到了順治朝。
能為了大明王朝一戰的錦衣衛只剩下李若璉一人,即便他死守崇文門,也無法改變大明滅亡的結局,最後,李若璉自縊殉國。
公元1644年4月25日,歷時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向滅亡。崇禎皇帝逼死了自己的周皇后與袁貴妃後,用寶劍砍下了長平公主的手臂,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女兒,崇禎皇帝痛苦吶喊:「你何故生在帝王家!」
在處置完親人後,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在煤山自縊而亡,結束了他作為帝王的一生。然而,大明王朝滅亡了,錦衣衛卻依然存在。
清朝入主中原後,明朝剩餘的錦衣衛又轉頭投降了清朝,清廷也效仿了明朝,設立了錦衣衛,但是僅作儀仗之用,然而僅僅存在了一年,錦衣衛被順治徹底廢除了。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帝王們妄圖通過錦衣衛,監視朝臣百姓,讓整個社會處在高壓之下,以達到集中皇權的目的。
然而,這並沒有讓大明王朝延續千年,反而加速了明朝的衰敗。後世對大明王朝的評價卻是,明非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這也印證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
自古以來所有的帝王猜疑心都特別重,他們在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利的同時,也在擔心權利的喪失,所以便誕生了很多的秘密機構,這些機構大都由皇帝一人掌控,往往它們不需要經過司法部門的同意,便可以行使緝拿、處決等權力。像漢朝的繡衣直指、唐朝的麗競門、宋朝的皇城司以及明朝的錦衣衛,都是秘密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他的首要工作便是充當皇帝的侍衛親軍和儀仗隊,選取體貌雄偉有勇力者充任。既然要充當護衛隊,錦衣衛的服裝是異常的華美,校尉穿著的是鵝毛裝飾的帽子和顏色亮麗的衣服,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飛魚服和繡春刀。但是只有當皇帝祭祀或者巡遊的時候,校尉級別以上的人才能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手持金瓜斧鉞。跟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這些文臣武將,後來有的過於驕縱跋扈,對朱元璋的皇位產生了威脅,此時朱元璋需要一個秘密機構來替自己偵緝百官,於是原本是皇帝儀仗隊的錦衣衛就漸漸的變了味道。為了能夠查到百官的不法行為,錦衣衛也就不在身穿飛魚服這麼顯眼的裝束,甚至他們偽裝成官員家的奴僕等下人。曾經有次朱元璋跟某位大臣在交談時,隨口問該大臣,昨天晚上都幹什麼了啊,這位大臣說跟某某一起打牌了,可是打著打著發現少了一張牌,於是就結束了。然後朱元璋拿出一張牌說丟的是不是這張牌啊,接著朱元璋又把當天晚上每個人所座的位置畫了一個簡易圖,然後這個官員就明白了自己府中混入了錦衣衛的人。
在朱元璋在位時,很多官員早上上朝跟家人離別時,往往抱著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心態,誰也不知道在朝堂上自己還能不能活著回家,有此也可見當時的錦衣衛耳目眾多到什麼地步。然而錦衣衛最讓人膽戰心驚的莫過於他們所創造的各種刑罰,甭管你有事兒還是沒事兒,只要進了錦衣衛就很難囫圇個的出來。錦衣衛因為只受皇帝的指派,而他們本身又是躲在暗處偵查,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也就變得愈加陰暗起來,所以他們的一些行為也是常人所難以理解的。之後錦衣衛的大頭領也多有太監所擔任,而他們本身就是刑餘之人,對正常人都有一種莫名的恨意,一些官員也往往看不起他們,當這些官員落到他們手裡之後,自然會玩了命的報復,所以後來的錦衣衛讓人聞之膽寒。
現在都說明朝有三大弊政。宦官幹政,廷仗朝臣和特務統治。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錦衣衛不是恐怖組織。而是特務組織。錦衣衛始終伴隨明朝。錦衣衛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創立。是明朝專有軍政搜集情報機構,最初的雛形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在公元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應該說,中國封建時代都有特務機構,漢朝的繡衣直指使,三國時期的校事,北魏的內外候官,唐朝的麗景門,宋朝的皇城司,清朝的粘杆處都是直接隸屬於皇帝的特務機構,這些機構機構的最大特點就是權力巨大,不受節制。所以違背司法,幹涉政務就十分正常了。而這一切錦衣衛不過做的的更大,更徹底。
明代的衛所就是明朝使用的一種軍隊編制制度,明朝軍隊編制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朱元璋軍隊設設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明朝錦衣衛最終設立於洪武十五年,為從三品,十七年,改從三品為正三品。錦衣衛的職責是,緝捕、刑獄之事。是明代親軍二十六衛之一,不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由皇帝直接指揮。錦衣衛實際是屬於子承父業,世襲制為大部分。錦衣衛最大權力在於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錦衣衛官職等級: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鎮撫使二人,從四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七品;
小旗,從七品。下屬有將軍、校尉、力士,對外有參某某事、校令等。
錦衣衛實際上就是加強皇權統治的重要手段,朱元璋直接將認為有罪的人大都移交到此處,不經司法直接審訊,因為他快速便捷,但以後就出現了誣陷,凌虐。欺壓等弊端。就是說,朱元璋是把錦衣衛當「打手」用,用來清除朝廷隱患和誅殺功臣後。這是朱元璋個人的心理陰暗,後來朱元璋禁止錦衣衛參與司法事件的處理,大小事務都由法司掌握。待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以後 恢復了錦衣衛的權力和架構。明朝對於各種特刑偵緝機構的擴展性使用,構成了皇權制衡體系中一個重的祛碼,對平衡皇權與普通官僚階層之間的政治衝突,及對官僚階層的有效制約等方面作用巨大」。
後來由於錦衣衛權力巨大,皇帝設立了以宦官為主的司禮監,也就是東西二廠,分化了錦衣衛的權力,錦衣衛自身又分化了,成立了南北鎮撫司,使其成為獨立的詔獄,同時也規定「一切刑獄毋關白本衛」,北鎮撫司就主要負責審訊,而偵緝則成為錦衣衛的主要任務,二者分別對皇帝負責。可以說,錦衣衛的權力在不斷的退化中。司禮監把持的東西二廠的權力則不斷提高。
錦衣衛是明朝專有的軍政機構,一說到軍政機構,我們肯定想到的是處理軍事和政務的機構,那麼這就相當於是一個情報機構。情報機構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既可以檢查出那些心有不軌的人士,尤其是當朝大臣,保衛國家的安全,又能為皇帝辦一些不好明面上做的事情。
錦衣衛的職能,從事偵查逮捕審問,搜集軍情策反敵將。從上面的敘述看來,錦衣衛可謂是重中之重,是屬於中樞機構的。為什麼要設立錦衣衛呢?我們不說究竟是朱元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還是胡惟庸藍玉兩個人真的做得太過分,總之他們這兩位名人涉及的兩件案子,株連甚廣,死傷無數。朱元璋越來越意識到中央統治必須集權,而錦衣衛就是這個目的,讓中央既有行政和逮捕職權。
我們看錦衣衛一開始是做什麼的,1是看門的,就是專門保護皇帝和那些大臣的周全,第2個就是偵查與逮捕,逮捕一些皇宮周邊的罪犯,但是到後來,錦衣衛的職權越來越擴大。最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有權力直接向皇上呈報自己的密奏。再到後來,更過分的是,中央的司法直接由錦衣衛階梯處理,錦衣衛的審理權力和用刑權力進一步擴大,可以說,刑法部門完全就是錦衣衛來掌管。
明朝嘉靖時期錦衣衛權力達到了鼎盛,東廠太監很厲害,但是仍然要向錦衣衛俯首。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中央集權集權到的,明面上是皇帝的身上,實際上是錦衣衛在決,斷那麼所有的大事小事凡事涉及皇宮安全,都得通過錦衣衛來處理,錦衣衛同時又擁有司法權,那麼非法羈押,長期監禁的情形,那就是普遍存在的。
錦衣衛是由皇帝直接管轄的,你不管你是朝中的什麼大臣,都無法對錦衣衛產生直接的幹擾,但是只要你犯了過錯,錦衣衛都有權力直接處理你。前面我們也說過了,錦衣衛有司法權,可以直接逮捕和拷問犯人,這其中就又夾雜了賄賂,等等一系列非法的措施,就連大理寺督察院這些司法機關都沒有權力,他們不敢過問錦衣衛的處理結果。
鼎盛時期錦衣衛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只想著保護自己的周全,沒有人來謀害自己,但是這一切都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其實東廠和錦衣衛的性質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皇上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而設立,最後卻又難以掌控,導致的是民不聊生,這是明朝滅亡的間接原因,但也是重要的原因
提起錦衣衛大家都應該不陌生,這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組織。裡面的每一個成員都是武功高強,整體素質都遠超於常人的存在,好比現在的特種兵一般。號稱古代的監控錄像,那麼錦衣衛到底有多厲害呢?
錦衣衛的起源
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專門成立的特殊組織。錦衣衛直接由朱元璋進行調遣,其實錦衣衛就類似於特務組織一般,負責收集軍事情報然後提供給皇上。
如果說錦衣衛得到專屬領導的指令後,是可以逮捕包括皇親國戚在內的所有人,然後會悄無聲息的把他們帶到一個秘密地進行審訊。
朱元璋成立錦衣衛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自信,他覺得他一個平民出生的人都可以當上皇帝,那麼其他人也可以,所以他要防備周圍的所有人,為了得到情報為了自身安全,專門設立了錦衣衛。
錦衣衛有多厲害
因為錦衣衛的直接指令人是一國之君,所以他們的權利是非常之大的。因為需要特殊審訊,所以他們直接有自己的監獄,在這裡他們可以對任何人進行秘密的審訊,然後把審訊的結果秘密的傳給他們的最高領導者。
據說他們的刑法也是十分的恐怖殘忍,動不動上來就是給你上夾棍、剝皮、斷骨、砸手指、刺心,等等十幾種殘酷的酷刑,錦衣衛的權力大到可以跳過各種機構來進行辦案。
錦衣衛的眼線也是非常之強大的,據說城內城外都是布滿著各種的眼線。上至皇親國戚下到人民百姓,背後都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他們。如果說你做了一點違背道德事情,那麼你將在短時間之內家破人亡。
當時死在錦衣衛手下的人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了,假如說證據確鑿之後即便是皇親國戚,也是可以屠殺的,在當時說到錦衣衛的名字,真的可以讓人們後背發涼。
為什麼是中國歷史上最恐怖的組織
讓人覺得錦衣衛是最恐怖的組織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錦衣衛都擁有著最好的裝備、最嚴苛的管理制度、最強大的後臺,不論你的身份是多麼高貴,只要你犯了錯誤,就有可能會受到錦衣衛對你實施各種酷刑。
第二、無論你是誰都有可能被監聽。有可能晚上睡覺的時候,黑暗中正有一雙眼睛注視著你。
第三,如果你有著謀反的心思,那麼錦衣衛會用一切殘忍的手段把你剷除乾淨。
錦衣衛往往給人們一種神秘的感覺,讓人有一種危機感。會覺得他們很可怕很恐怖,聽到他的名字就會瑟瑟發抖。
我是史憶小史官,歡迎留言評論。
錦衣衛是朱元璋為了穩固皇權而設立的私家班子。所謂錦衣,指顏色鮮豔的飛魚服,另外,他們還腰配繡春刀,個個身材高大,身手不凡。鼎盛時期,錦衣衛一度發展到幾萬人,每人每年領100升祿米,花錢少節制,晉升機會多,深受皇帝老朱家恩龐,是明朝庭的一個肥差。
起先錦衣衛只是負責安保和儀仗工作,後來疑心又多心的朱元璋利用錦衣衛監督群臣,錦衣衛扮演起特務的角色來。正是這一角色的兼任和擔當,錦衣衛變成一個恐怖的存在,一度令明朝官員人人自危:
錦衣衛無視朝庭司法制度,跳過三法司,直接處理「有問題」的大臣;
為此,明皇帝又設立一個特殊機構——詔獄(天牢),目標是針對高級官員,由錦衣衛負責;
以狠著稱的詔獄,所用刑法極其殘酷殘忍,比如上夾棍、剝皮、斷頸、刺心等等,讓人聞之禁不住透心的涼,直冒冷汗;
詔獄開展監視、調查、抓捕、審訊、行刑一條龍服務,通過捕風捉影、偵查告發,洗清了一大批朝中權臣,這為朱無璋去除了許多「心病」,使朱家之天下似乎得以高忱無憂。
在《錦衣衛2修羅戰場》中有一幕,身為錦衣衛的殷澄寧願自盡也不去詔獄,由此可見錦衣衛的殘忍。其實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麾下便有一支情報隊伍,而在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為進一步加強皇權,逐設立錦衣衛,其最初只能主要有守衛值宿、偵察逮捕和典詔獄三項,錦衣衛最為恐怖的不是職能大小,而是它的無孔不入和不受節制。
從明初到明中期,錦衣衛的職權不斷擴大
其實早在明朝尚未建立之前,朱元璋手下便已經有了一支專業的情報隊伍——檢校組織,大名鼎鼎的楊憲便是其中的骨幹乃至領導人員。
△楊憲隸屬的檢校組織是最早的情報機構
例如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打敗張士誠之後,將其地盤改稱浙東行省,並派外甥李文忠擔任行省右丞、總管軍務,楊憲作為屬官隨行輔佐。而楊憲除了輔佐李文忠的表面工作之外,另一項工作便是監視李文忠。果然,楊憲不久便向朱元璋報告了李文忠的不法之事,稱其任用儒士屠性、孫履、許元、王天錫、王橚等幹預公事,接到楊憲報告之後,他立即將這五人押解進京,徒刑屠性、孫履被殺,其餘三個人則充軍發配。
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為進一步加強皇權,監視搜集朝臣的動向,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其最初只能只有守衛值宿、偵察逮捕和典詔獄三項,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朱元璋初設錦衣衛
最初的錦衣衛其實只是朱元璋設立的臨時機構,主要用來整頓朝政進一步鞏固皇權,因而毛驤在製造了「胡惟庸案」之後便被處死,而蔣瓛也在製造了「藍玉謀反案」之後被賜死,並最終在皇權穩固之後,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為了鞏固皇位、削藩等事,再度設立錦衣衛,並將其作為常設部門,對於其職責劃分和編制進行了規定,至此錦衣衛的職權開始有所擴大,一些本由憲司負責的事項開始逐步由錦衣衛處理,而深受朱棣重用的紀綱則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朱棣將錦衣衛設為常設機構
此後,錦衣衛開始作為常設衙門出現在明朝政壇,直到正德年間,太監劉瑾大權在握,錦衣衛指揮使石義文也常對劉瑾阿諛奉承。隨著劉瑾權勢的進一步擴大,錦衣衛不得不依附於東廠,廠衛格局形式發生變化。直到嘉靖年間,尤其是陸炳執掌錦衣衛時,錦衣衛權力才再度達到頂峰,衛權甚至超越廠權,東廠亦為之低頭俯首。
錦衣衛之所以被稱為歷史上最恐怖的組織,主要源於無孔不入和毫無節制
作為一個效率極高的部門(大部分時期是這樣),錦衣衛不僅辦事效率極高,而且情報網遍布全國,簡直堪稱無孔不入,而其抓捕審問職權更是幾乎不受節制,再加上詔獄的恐怖,自然令人望而生畏。
1、偵查無孔不入。為了刺探可能威脅皇權、危害朝廷的行為和言論,在皇帝的特許之下,錦衣衛的情報網遍布天下,成千上萬的錦衣校尉被派往天下各地,以各種身份充斥民間,甚至混進大臣家中,簡直堪稱無孔不入。例如學士寧濂夜間宴請賓客,朱元璋便立即收到了其宴請賓客的名單和座次圖,不僅時間、地點、人物了解的極為詳細,就連菜品都調查的一清二楚。又如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到基層查勘水災,結果被錦衣衛查出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擁有如此強大的情報搜集能力,怎能不令天下百姓和文武百官恐懼。
2、辦案不受節制。由於錦衣衛直接向皇帝負責,且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根本無權過問。最初,錦衣衛只有審訊之權,審理完成後還要送交三法司定罪,但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錦衣衛詔獄審理完犯人之後,直接提交皇帝,三法司連定罪之權也沒了。錦衣衛這種獨立於司法體系外的存在,為他們濫用刑罰提供了可能,以至於嘉靖時期的刑科都給事中劉濟抱怨道,「國家置三法司,專理刑獄,或主質成,或主平反。權臣不得以恩怨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為重輕。自錦衣鎮撫之官專理詔獄,而法司幾成虛設。」可以說,一旦被錦衣衛盯上,便等於已經宣判了死刑。
3、詔獄恐怖無比。詔獄隸屬於錦衣衛北鎮撫司掌管,是屬於錦衣衛的獨立監獄,史載獄中「水火不入,疫癘之氣充斥囹圄」,不僅陰暗潮溼,且隔絕了一切聲音和光線,能看到的僅是微弱的燭光,而聽能到的就只有用刑時的慘叫聲,一旦被關入其中,便要承受從心理到生理上的全面折磨。而且,詔獄中的刑具極為恐懼,不僅有常見的拶指、上夾棍、剝皮、斷脊、墮指、刺心等刑具,還有錦衣衛自己發明的梳洗、灌鼻、釘指等逼供手段,根據明朝《刑法志》記載,「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盡脫,汗如雨下,死而復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獄不成」。因此,每次用刑下來,囚犯哀聲震壁,血肉潰爛,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慘毒難言。
綜上所述,錦衣衛憑藉其強大的偵緝能力,以及獨立於司法體系之外的辦案方式,再加上恐怖無比的詔獄,可以說是令人談之色變。根據傳聞,明朝時期各地的官員和百姓,只要一聽到京城口音的外來者,往往退避三舍,可見其恐怖程度。
說白了,錦衣衛就是明朝的特務機關,和近代的軍統局一個概念。是專門為明朝廷收集軍政情報的機構1382年,由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制而成。
錦衣衛直接對明朝皇帝負責, 主要職能就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對內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在軍事上負責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等。比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錦衣衛的最高長官就是錦衣衛指揮使,主要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不是什麼人都能擔任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百分百忠誠於皇帝。
錦衣衛在明朝,自設立一直延續到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錦衣衛方才退出歷史舞臺,前後延續了290年之久。
就是清朝入關後,也曾效仿明朝設立錦衣衛機構,只是就存在了一年時間。
至於錦衣衛可怕不可怕,想想近代的軍統局就知道了。可以說被錦衣衛盯上的人,一般沒什麼好下場。這個機構可以說無處不在,遍布明朝疆域內外。
只是隨著明朝的興衰,錦衣衛也跟著興衰,以至於後來孤掌難鳴,長官被殺只好隱沒人間。
因為錦衣衛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明朝的專利,其龐大也堪稱中國歷史上特務機構之最,因而被後世認為是歷史上最恐怖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