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如今的政治環境和其地理位置等不無關係,而這也導致了加拿大相對而言十分安全,而且並沒有太多的事務需要處理。
首先,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部,南部是美國和墨西哥,北部是寒冷的北冰洋,東部則是大西洋,而西部則是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接壤,這樣的地理環境在其他大洲是比較少見的,其周邊國家少,自然外交事務等就少得多,而由此導致的軍事衝突等就會更少了。
像歐洲,由於不同的文化等等原因,導致近代及之前的歐洲國家林立,很多都是小王國,德國直到近代才完成國家統一,而由於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直接導致了不斷的的戰爭,更是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像亞洲更是由於族群,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等等原因導致很多國家之間關係複雜,而北美洲早在英國大規模殖民之前幾乎是一個處女地,只有少量的印第安人以其歐洲遷徙而來的荷蘭人法國人等等居住在這裡。
不過後來隨著美國的獨立,美國曾意圖吞併加拿大,由此爆發1812年戰爭,最終加拿大以及英國等經過戰鬥之後擊敗了美軍,這也是僅有的加拿大遭遇軍事威脅的例子。而在現代,加拿大作為大英國協國家,主要幫助英國作戰,比如其在二戰中就有很多人參軍幫助英國作戰,為二戰中同盟國的勝利同樣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而在冷戰中,美國和加拿大建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等機構,同時很好的解決了加拿大的安全問題等,而由於國防需求不大,所以加拿大軍隊的建設十分有限,軍隊規模也不大。其在國際事務中也和西方國家有一定的合作,參與了像阿富汗戰爭等行動。
加拿大遠在北美大陸的最北端,是世界上面積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國。
相較於美國來說,加拿大擁有比他更好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拿大除了南部和西北部與美國接壤之外,北邊是北冰洋、西邊是太平洋、東邊是大西洋,唯一一個被認為是敵人的俄羅斯,還被美國的阿拉斯加州給擋住了,成了加拿大和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區。
某種程度上說,加拿大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國家,可以和北大西洋的冰島、南太平洋的紐西蘭相媲美。
以至於加拿大的國防力量處於非常低的水平,與他的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地位嚴重不匹配。
加拿大擁有998萬平方公裡的地盤,軍隊總兵力才6萬人左右,陸軍連個像樣的飛彈都沒有;瀕臨三大海洋的海軍卻沒有大型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只有小型的巡邏艇;海陸空三軍也就空軍實力稍微強一點,擁有兩三百架戰機、教練機、運輸機等戰機。
說實話,加拿大這點軍事家底,別說跟日本相比了,就是跟韓國、以色列這樣的小國相比,都處於下風。
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加拿大愛好和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求自家安」呢?
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加拿大不僅熱衷於管閒事,還喜歡瞎湊熱鬧,甚至攪進戰爭中,或者插手大國較量中……
我可以簡單列舉一下自二戰以來,加拿大所參與的外國戰事:
其一是韓戰。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操控聯合國安理會,以聯合國名義組建侵略朝鮮半島的「聯合國軍」,全球共有16個國家加入了「聯合國軍」的行列,分別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紐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衣索比亞。
這其中,加拿大竟然派出了2.5萬人,還有幾艘海軍艦船參戰。最終的結果是,加拿大軍隊千裡送人頭,被志願軍暴揍。
其二是海灣戰爭。1991年因伊拉克薩達姆揮軍入侵科威特,受到以美國為首的34國聯軍討伐,其中加拿大派遣了2艘驅逐艦和1個CF-18戰機中隊支援聯軍地面部隊打擊薩達姆大軍,這是繼韓戰之後,加拿大軍隊時隔40年第二次參加大規模實戰。
其三是阿富汗戰爭。2001年美國發動旨在推翻塔利班的阿富汗戰爭,加拿大派遣了特種部隊和地面部隊,幫助美軍等北約部隊圍剿塔利班武裝,最終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加拿大這一待就是20年時間;20年後,塔利班卻捲土重來,加拿大緊急撤軍,上演了一出信誓旦旦地來,灰頭土臉地走的尷尬把戲。
以上三場戰爭的爆發地,全都距離加拿大本土千裡之外,既沒有招惹過加拿大,也沒有威脅到加拿大,而是加拿大主動參戰,跟著美軍到處製造戰事。
可能有人就疑惑了,加拿大兵力這麼少、國防實力這麼弱、又沒有美國那種追求霸權的野望,為何要跟其他國家爆發衝突,主動攪渾水呢?
我想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加拿大是主動參戰,可以刷存在感,爭取國際影響力;加拿大給人的印象就是地盤大、比較富裕,但要論國際影響力和存在感,他還不如土耳其、伊朗、以色列,始終游離於世界大國行列的邊緣化地帶;為了博得世界關注,一個最有效的法子就是主動參與到有爭議的問題上來,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肇事方」,沒事我就掐掐你。
另一方面,加拿大是被動參戰,必須響應美國北約的軍事調遣;加拿大和美國、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同屬盎格魯人,五國結下緊密的同盟關係,在美英起主導作用的背景下,像加拿大、澳大利亞這類國家只有當美國的跟班,「帶頭大哥」讓幹啥,加拿大就得幹啥,他沒有選擇駁斥的權利,只有一味順從。
所以,我們評價加拿大無端參與外國軍事衝突,就是一種「沒有大國的命,卻犯了大國的病」的病態思想在作祟。
有啊,差點把隔壁美國打吐血,白宮都燒了,你說猛不猛?
後來,加拿大真還沒有被其它國家侵擾過,最多,加拿大就是跟著美國、英國等大佬在外面耀武揚威,大佬們吃肉,他們啃些骨頭。
接下來,我們就聊一下,「美加戰爭」的衝突前後、加拿大的軍事情況,以及為什麼沒有國家侵略加拿大。
1、美加戰爭,加拿大大勝,美國被打殘
你可能想不到,你認為弱雞的加拿大,曾經痛揍美國,讓美國大為震撼。
說起來,就要從美國建國後說起了。
美國當初建國後,版圖的擴大,一是靠了用金錢買,二是用武力擴展。
看似美國建立了民主國家,但那個所謂的「民主」,僅僅是對於美國白人而言,對於黑人和印第安人,何來「民主」?
另外,建國後,美國和「老子」英國已經鬧掰了,因此,進攻北邊的「英國控制的加拿大」,變得相當的堂而皇之。
但是,美國小看了加拿大。
1812年,美國卸任的總統託瑪斯·傑斐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
當時的傑斐遜雖然卸任了,但影響力依然很大,很多人對其奉為神明。
美國的政府,也認為傑斐遜說得有道理,並且制定了攻打加拿大的計劃。
從1812年的六月開始,美國組織了6.5萬軍人,分成三路進攻加拿大。
而當時的英國和加拿大,在陸地上只籌集了7千英軍和一萬加拿大民兵。
如果這是一道算術題,好解決,美國勝利,加拿大輸!
但是,這不是算術,這是戰爭,而且是心態會變化的人的戰爭。
起初美國氣勢洶洶,後來英加聯軍氣勢如虹,逐漸佔據了主動,最後,英國和加拿大反被動為主動,一路英軍攻入美國總統府,總統麥迪遜倉皇逃出,總統府被一把大火燒了個火光沖天。
這是美國歷史上的慘痛記憶,也是恥辱。
那時的美國,戰力真的一般,是他們高估了自己。
後來,雙方籤訂了停火協議,永結秦晉之好。
而燒損的總統府,經過修繕,被粉刷一新,清一色的白,於是,「白宮」之名漸漸傳開,後來成為了美國的象徵。
所以,美加戰爭,就是加拿大歷史上最大的軍事衝突,後來,就沒有了此類事件。
2、後來,為什麼加拿大沒有了和其它國家的軍事衝突?
加拿大沒有和其它國家直接發生軍事衝突的原因有兩個:
1、地理位置
加拿大的地理位置其實很好,東西北三端,都是海洋。
東邊是一些島嶼,最大的格陵蘭島,屬於丹麥。
丹麥的體量,和一貫的風格,以及格林蘭島上的人數,不足以和加拿大發生大的衝突。沒有直接的接觸,就少了直接的摩擦。
西邊是美國控制的阿拉斯加,這是加拿大的盔甲,如果俄羅斯要到加拿大,就要先過白令海峽,就要先過屬於美國的阿拉斯加,於是,西邊也相對安全。
北邊,則是極冷區和北冰洋,沒有國家,也就沒有了侵擾。
南邊是美國,雖然直接接壤,但兩個國家好得就如穿一條褲子,甚至邊境都沒有圍欄。
這樣的地理位置,除非吃多了,否則,誰願意去侵擾?
而南邊的美國,是有概率和加拿大發生衝突的。
但是,這美國就是加拿大的大哥,加拿大也聽話,美國也不採取各種過激措施,於是,也很安全。
2、加拿大自拔虎牙,美國很有安全感
如果,加拿大是個老虎,那麼,自己的虎牙早就被自己拔了,甚至沒有讓其長出來。
加拿大很大,但人口很少,只有三千多萬。
三千多萬的人口,如果加大國防,發展百八十萬的軍隊,那麼就會出現兩大問題,一是軍費開支過大,佔的比重過高,不划算;二是,加拿大加大國防建設,大力發展軍隊,那麼最擔心的就是美國了,兩國在邊境就會有大量的摩擦了。
鑑於美國的強大,英國都退位了,加拿大還能怎麼樣?
轉換思路,只當美國的小弟,以美國馬首是瞻,才是最好的出路。
所以,加拿大全國的軍隊只有6萬人左右,這點軍隊真不夠美國塞牙縫,於是,美國放心得一塌糊塗。
那麼,加拿大的周邊安全誰來防護?如果有國家從海上來侵犯,加拿大該怎麼辦?
加拿大說:不怕,有大哥美國在!
是的,美國罩著加拿大,加拿大的國防安全,美國責無旁貸。
誰如果動加拿大,就得考慮一下全球第一強美國的心情。
於是乎,沒國家敢上門來挑釁,路途遠,不討好,風險大,傻子才幹!
而沒有國家侵擾加拿大,加拿大就安靜了嗎?不是。
美國這個大哥在全球實行霸權主義,駐軍多到數不過來。
每當美國有「收拾小國」的舉動,那麼,加拿大或多或少都會派兵,給大哥鼓氣加油,表明明確的政治立場。
綜合而言,一百多年來,加拿大除了和美國有過一次衝突,再也沒有和其它國家直接發生大的軍事衝突。
原因只有兩個:一是加拿大絕佳的地理位置,導致他國侵略成本太大;
二是,加拿大是美國的小弟,誰如果敢動加拿大,誰就是動美國,誰敢動美國?
沒有敢動的國家,於是,加拿大一直安全地存在著。
加拿大確實衝突少,跟美國一樣,美洲大陸基本都是白人從土著手裡搶來的地盤。經過上帝努力勸說,土著居民放棄了反抗,在一些角落裡「快樂」的生活。這個國家打美國是打不過了,土著基本斬草除根了,沒啥可打的了。唯二的潛在對手對於加拿大來說實力都很懸殊。作為美國的盟友,總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加拿大武備還是很了得的。殖民者出身的加拿大人戰鬥力應該也不弱,不過不知道紀律性怎麼樣。不要以為加拿大是老好人,在不久的將來,在北極資源的爭奪中,美俄加中日歐將會有一場博弈,面對家門口的經濟利益,加拿大必將當仁不讓,很有可能找個差不多的對手打一架來展示自己的存在,這個對手沒準就是中日俄中的一個。
加拿大的對外軍事行動一直沒有間斷。
加拿大於2001年10月向阿富汗秘密派遣了第一批士兵,正式參與阿富汗戰爭。2011年,加拿大從阿富汗撤出了大部分部隊,2014年3月15日最後84名加拿大士兵離開阿富汗,結束了加拿大在該國12年的軍事存在。加拿大軍隊在阿富汗死亡159人,在戰鬥中受傷635人,還有1412人在巡邏或非戰鬥情況下受傷,傷亡數量在歐美國家中僅次於美英。
加拿大軍隊裝備水平高,但規模小,只有幾萬人,主要任務是協同美軍保衛北美,以及跟著美國英到世界各衝突地區去執行任務。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介入的每一次大規模戰爭,加拿大軍隊都會參與。
加拿大北方是北極,南邊和西北邊是美國,兩國有8891公裡的陸地邊界不設軍事防禦。有美國罩著,加拿大不需要維持龐大的軍隊。
根據2021年全球火力網站的數據,加拿大常備軍7.2萬,預備役3.5萬,軍機377架,坦克82輛,裝甲車1535輛,牽引火炮163門,軍艦64艘,國防預算234億美元。常規軍力排世界第21位。
自1867年加拿大成立自治領以來,參與了大大小小20場戰爭,大致情況如下:
1866-1871年芬尼安突襲,敵對方是芬尼安兄弟會,加拿大死22人,傷32人。
1870年沃爾斯裡遠徵,敵對方是梅蒂斯人,無傷亡。
1881-1899年馬赫迪戰爭,加拿大軍隊跟隨英國介入埃及和蘇丹之間的衝突,加拿大死亡16人。
1885年紅河叛亂,敵對方梅蒂斯人,加拿大死26人,傷103人。
1899-1902年第二次布爾戰爭,加拿大軍隊跟隨英國到南非同布爾人作戰,加拿大死亡267人,傷250人以上。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加拿大死亡6.7萬人,傷17.2萬人。
1918-1920年俄羅斯內戰,加拿大死亡14人,傷24人。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加拿大死亡4.5萬人,傷5.5萬人,在諾曼第登陸中就傷亡了近2萬人。
1950-1953年朝戰,加拿大死亡516人,傷1042人。
1990-1991年海灣戰爭,無傷亡。
1992-1995年索馬利亞內戰,加拿大死亡1人。
1992-1995年波赫戰爭,加拿大死亡20人。
1998-1999年科索沃戰爭,加拿大無傷亡。
1999–2000年東帝汶行動,加拿大無傷亡。
2001年以來的阿富汗戰爭,加拿大死亡159人,635人在戰鬥中受傷,1412名士兵在巡邏或非戰鬥情況下受傷。傷亡數量在歐美國家中僅次於美英。
2011年第一次利比亞內戰,加拿大無傷亡。
2014年介入敘利亞,死亡2人,傷3人以上。
加拿大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領土南邊與美國接壤,經濟發達,與美國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周邊與他國無領土之爭。還有一點是加拿大是大英國協製成員國,自己國家連總統都沒有,只有英王認命的總督,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7世紀開始,英國和法國的殖民者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了激烈的鬥爭,雙方都各自拉攏了一些原住民部落。
1763年,英國最終控制了整個加拿大,並對法裔加拿大人採取了同化政策。在美國革命中,英屬北美選擇了忠於英國。在成功獨立後,美國人開始嘗試擴大自己的版圖,並在1775年和1812年兩次入侵了英屬北美。儘管英軍與當地武裝成功地擊退了美國的入侵,但是美國的威脅還是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才消除。這個威脅也是加拿大於1867年獨立的原因之一。
剛剛誕生的加拿大還沒有完全的自主權,它的宗主國英國對它的內部事務依然擁有很高的影響力。也正因為如此,在英國參加第二次布爾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拿大自動地派出了軍隊來協助英軍。
在1931年英國頒布西敏寺法令後,加拿大獲得了完全的獨立自主權。儘管如此,加拿大與英國的關係還是很緊密,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得到了加拿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