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戰功彪炳的四大野戰軍都是由什麼部隊發展而來的?_四大野戰軍全稱

詩云歷史說: 第一,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 四野的發展是45年抗戰勝利後,中央定下…

詩云歷史說:

第一,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

四野的發展是45年抗戰勝利後,中央定下了進軍東北的戰略方針。於是各大解放區都接到了派部隊派幹部去東北的任務。比如359旅,就從陝甘寧出發去東北;新四軍黃克誠率領三師從華中長途行軍去東北。

山東解放區由羅榮桓率領,大部兵力渡海進入東北。

晉察冀部隊距離最近,冀東部隊首先向東北進軍。著名的曾克林出關就是說的這段故事。

晉冀魯豫軍區也派出了25個團的幹部,進軍東北。原本陳賡所部也要去東北,後來沒去留在本區作戰。

一共出關11萬部隊,2萬幹部。七大選出的13名政治局委員,有陳雲,彭真,高崗,張聞天四人奔赴東北。

僅僅三年,出關11萬,入關百萬。

四野部隊的前身主要是八路軍115師部隊。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三師前身是八路軍115師344旅,羅榮桓率領的山東解放區是八路軍115師343旅和山東縱隊合編而來。

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四野消滅敵人180萬,殲敵人數在各大野戰軍中排第三。不過四野消滅了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兩個,也就是新一軍和新六軍,而且是最先完成全區解放任務的大區,為我軍創造了一支戰略機動力量,一個戰略後方,居功至偉。

第二,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

華東野戰軍比較特殊,是兩大野戰軍合併而成。分別是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在羅榮桓帶領山東主力渡海闖關東之後,山東剩下的部隊再加上新升編的地方部隊,成立山東野戰軍,統歸陳毅領導。

此前華中地區是新四軍的根據地。在國民黨軍的兇猛進攻之下,雖然取得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但是隨後的漣水保衛戰,淮陰保衛戰打得都不是太好,於是華中主力也北撤山東。隨後兩軍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

華中野戰軍的前身就是新四軍,山東野戰軍的前身是八路軍115師343旅和山東縱隊。

尤其特殊的是,華東野戰軍由陳毅出任司令,粟裕出任副司令,但是作戰指揮是由粟裕負責的。

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戰績最優,國民黨五大主力,華東野戰軍消滅了三個,也就是整編七十四師,第五軍,第十八軍。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三野消滅敵軍2457915人,為全軍之冠。

第三,第二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

第二野戰軍是解放戰爭中最艱苦的野戰軍。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非常了不起。

二野的前身主要是八路軍129師。129師在抗戰中建立了三塊根據地,也就是太嶽根據地,太行根據地,冀南根據地,115師343旅一部建立了冀魯豫根據地。後來以這四個根據地為基礎,建立了晉冀魯豫根據地。

抗戰結束後,晉冀魯豫根據地組建了晉冀魯豫野戰軍。著名的三陳戰將,陳賡,陳再道,陳錫聯,以及王近山等著名戰將,都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將領。

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司令員是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

值得一提的是,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大別山之後,重新建立了中原軍區,改稱中原野戰軍。劉伯承擔任中原軍區司令員,中原野戰軍司令員,但是仍然擔任著晉冀魯豫軍區司令。此時晉冀魯豫軍區的實際工作由徐向前和滕代遠兩位副司令員負責。

二野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殲敵221萬,這個數字名列各野戰軍的榜眼。

第四,華北野戰軍。

華北軍區是由兩個大區,也就是晉冀魯豫根據地和晉察冀根據地合併而來的。晉察冀軍區是由八路軍115師的獨立團,加上冀中起義的呂正操所部,再加上收編的河北民軍發展而來。

合併的時候,晉冀魯豫軍區有4個軍(60,61,62,70),晉察冀軍區有7個軍(63到69),合併之後一共11個軍,組成了18,19,20三個兵團,所轄軍分別是60到68軍,69軍和70由華北軍區直轄。

所以華北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都是129師和115師發展起來的。

華北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殲敵101萬,這一數字也很可觀。

之所以沒有授予數字野戰軍的番號,有兩個原因。

首先,我軍番號不喜第五(因為西班牙內戰中,第五縱隊代指隱藏在後方的間諜)。

所以西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晉冀魯豫(中原)野戰軍都沒有編列縱隊番號的時候都沒有第五縱隊。只有東北野戰軍不信這個邪,成立了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

所以要是編列數字番號,則華北野戰軍編為第五野戰軍,聽起來太彆扭了。

其次,四大野戰軍攻略四方,各自劃定了作戰區域,第一野戰軍負責西北,第二野戰軍負責雲貴川,第三野戰軍負責東南直到浙江福建,第四野戰軍負責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兩廣(當時海南島算廣東的)。

所以華北野戰軍也就沒有被授予數字番號。

反而是以18,19兵團劃歸一野去徵戰西北,其中18兵團後來又轉兵西南,去和三個老大哥三四五兵團會師,不過人家本來都是晉冀魯豫系統的,自來熟。

此時華北軍區範圍內有6個軍,分別是20兵團的三個軍,直轄的69軍,70軍,另外還有個四野的42軍一直沒過長江,協同華北軍區部隊解放了安陽新鄉兩個孤立城市。而我們把首都放在北京之後,華北軍區更是承擔了拱衛京畿的職責,後來發展為北京軍區。

五 ,第一野戰軍。

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前身是賀龍率領的八路軍120師部隊和八路軍留守兵團部隊。

當初八路軍在挺進山西立足之後,就向河北進一步發展。此時的態勢是115師獨立團在北,賀龍的120師一部在冀中,129師一部在冀南。

原本的發展態勢,是三個師齊齊整整,經營河北。但是沒想到日軍企圖打陝甘寧根據地,這就需要抽調一支部隊回防,來保衛陝甘寧。

上級選中了賀龍率領的120師來執行這個任務。賀老總二話沒說,立馬從冀中回師,以呂梁山為依託,建立了晉綏根據地。

再後來為精兵簡政,晉綏根據地部隊和陝甘寧的留守兵團合為一部,成立了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一野部隊都是這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發展來的。

第一野戰軍作戰區域土地貧瘠,出產不足,人口也少,這也影響了一野的發展。解放戰爭時期,一野部隊殲敵51萬,在五大野戰軍中名列第五。

一野的司令員是彭德懷,後來出任志願軍司令,率領志願軍大戰十七國聯軍,戰而勝之,大漲我中華志氣!


好了,就寫到這裡吧。文字是詩云歷史原創,寫於寄寄齋。

歷史透鏡說:

第一野戰軍:49年共34萬多人,其中第1~8軍16萬人,以及華北那邊支援過來的18、19兵團,還有相當數量的國軍俘虜。

第一部分是1~7軍,也就是抗戰時期賀龍老總的120師部隊,以及保衛延安的八路軍留守兵團(蕭勁光部),再往前追溯是紅二方面軍;

第二部分是華北支援一野的18、19兵團,前者是徐向前元帥在山西組建訓練的地方武裝,後者則是著名的楊羅耿兵團,此兵團是跟隨聶榮臻元帥進入五臺山、創建晉察冀根據地的115師一部,再往前算是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

一野還有相當數量的國民黨俘虜兵,因為西北地廣人稀徵兵困難,胡宗南又非常不經打,所以一野對俘虜兵的政策是隨時補充隨時用,有些連隊一百多人,八十幾個是俘虜兵。

一野還有國軍起義隊伍,後來被改編為22兵團,還有一個特殊的、由少數民族組成的第5軍。

第二野戰軍:49年共27萬人,番號為10~19軍。

第一部分是原385旅(太行軍區)部隊,後來擴編產生了10、11、12、15等幾個軍;

第二部分是原386旅(太嶽軍區)部隊,擴編產生了13、14軍;

第三部分是楊勇的冀魯豫根據地,擴編產生了16軍、17、18軍;

以上隊伍是129師擴編的,往前可以追溯到紅一、紅四兩個方面軍,其中四方面軍是主要的。

二野還有一個19軍,是由陝南地方部隊和國軍孔從洲起義部隊混編而成的。

第三野戰軍:49年共82萬人,山頭非常複雜,主要來源有三個

第一部分是原新四軍部隊,由陳毅、粟裕等人在江南地區積攢下的隊伍組成,解放戰爭初期叫華中野戰軍,往前追溯就是沒參加長徵的南方紅軍遊擊隊,其中有數個小「山頭」,如傅秋濤的老一團、高敬亭的四支隊等;

第二部分是原八路軍山東部隊的一部分,代表人物有王建安、許世友、宋時輪、陳世榘等,解放戰爭初期叫山東野戰軍,這個「山頭」和華中野戰軍磨合了很久,許世友等幾人一直對粟裕不太服氣;

第三部分是八路軍南下支援部隊,黃克誠帶領的115師一部南下,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解放戰爭開始後又返回東北歸建;

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北侏儒山地區創建的新四軍第5師,他的來源最特殊——李先念從延安抗大挑選了幾十個幹部,並且與湖北的地方武裝合併建立的,這一地區距離新四軍活動的蘇北、皖南地區比較遠,所以這個隊伍是個相對獨立的「小山頭」。

第四野戰軍:49年共150多萬人,是四大野戰軍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隊伍,成分來源也比較複雜

第一部分是原八路軍115師一部,115師在抗戰初期一分為三,主力留在山西,一部分去了山東,還有一部分去了晉察冀地區,而四野的主力部隊是前兩者,即留在山西和山東的115師部隊(山東還有一部分兵力南下支援三野了),此外南下支援新四軍的黃克誠第3師,也在45年以後歸建,成為了四野的頭等主力——39軍(第二縱隊)。這支隊伍再往前追溯,是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

解放戰爭開始後,本來打算是讓林總去中原、陳毅去東北的,林總的隊伍已經走到河南了,突然接到電報要求他去東北,於是就誕生了著名的林羅劉第四野戰軍;

第二部分是原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地方部隊,即四野高層口中的「熱河地方隊伍」,主要代表人有鄧華、黃永勝、劉道生、段蘇權、詹才芳等,他們的隊伍後來改編為四野的第7、8、9、10等縱隊,番號靠後,這些隊伍的前身是八路軍冀中軍區(呂正操部)、冀熱察挺進軍(蕭克部)等。

熱河地方武裝戰鬥力不如老八路,所以林總在戰爭初期不太喜歡用他們,但鄧華的7縱和黃永勝的8縱接連打了幾個漂亮仗,一向沉默的林總點頭說:你們終於有點主力隊伍的樣子了;

第三部分是原東北抗聯隊伍,名氣最大,人數卻最少,區區700多人,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

代表人物周保中沒有授銜,幾個支隊司令後來都只是二級軍區領導人,授予少將軍銜的有王明貴、孫三、李荊璞等

強6w1y說:

題主問的是解放戰爭時的我軍第一到第四野戰軍是由什麼部隊發展而來的,我來一一回答。

那我就先從第一野戰軍說起。第一野戰軍的前身是西北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及晉綏解放區部隊發展而來的,這支野戰軍在抗戰時期主要是八路軍留守兵團和賀龍領導的八路軍120師的部隊。後來華北的兩個兵團被編入了第一野戰軍序列,就是第一野戰軍主要是八路軍120師發展而來。

第二野戰軍的前身是淮海戰役時中原野戰軍。這不同於抗戰勝利時期的中原野戰軍。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八路軍129師的主力部隊也就是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組建晉冀魯豫野戰軍。1947年6月底,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劉伯承鄧小平帶領挺進大別山,1948年5月重建中原軍區並將南徵中原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成立的時候,包括陳謝兵團以及豫皖蘇軍區的部隊,主要部隊的前身都是八路軍129師的部隊。

第三野戰軍是由華東野戰軍編成的,華東野戰軍由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主力及山東軍區八路軍一部發展而來。抗日戰爭勝利後,其後新四軍主力一部北上山東,與八路軍山東軍區留下的部隊一起組建山東野戰軍,華中新四軍部隊組建華中野戰軍,兩支部隊會合後,組成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部隊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新四軍主力,另外一部分是山東軍區的八路軍。

第四野戰軍是由東北野戰軍改編的。東北野戰軍是由新四軍、山東軍區八路軍主力部隊各一部挺進東北發展而來。四野前身部隊是由是抗日戰爭勝利山東軍區、陝甘寧邊區、晉察冀軍區、晉冀魯豫軍區各一部約11萬人挺進東北與東北抗聯部隊發展起來的部隊合編。在最早進入東北的部隊中,其中山東軍區部隊約6萬人,新四軍第三師約3萬人。這些山東軍區和新四軍第三師部隊骨架基本是抗戰時期八路軍115師部隊,當然也包括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的一些骨血。

健將27說:

四大野戰軍指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也就是一,二三,四野戰軍。一野是留在西北也就是陝甘寧邊區的部分部隊經發展後成為西北野戰軍,司令員由原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擔任,還有賀龍,習仲勳也是120師部隊的老底子。二野戰軍是129師的老底子,司令員是劉伯承後來政委是鄧小平。三野是新四軍的老底子由山東野戰軍,蘇北野戰軍等組成,領導人有陳毅,粟裕等人所以人們習慣的稱之為陳粟大軍。四野是大部分由115師發展起來的還有羅榮桓從山東野戰軍中帶去的一部分,四野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這四大野戰軍是我軍最優秀的 部隊,在解放戰爭中百戰百勝所向披靡成功的進行了著名的三大戰役及遼瀋,平京,淮海戰役。而後百萬雄獅過大江埋葬了蔣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國!

狼煙一九三一說:

簡單地說,一野是留守陝甘兵團發展起來的。

二野是原一二九師及晉察冀,晉冀魯豫邊區地方部隊發展起來的。

三野是山東地方部隊,江南新四軍即原來的華北野戰軍發展而來。

四野較複雜。四野的底子是山東地方部隊,江南一部分新四軍,和當地的抗日民主聯軍。

歷史軍魂說:

第一野戰軍由抗戰末期晉綏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而來。1947年3月,成立西北野戰兵團,彭德懷兼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和政委。同年7月,西北野戰兵團更名為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所屬之第1、2、3、4、6、7、8縱隊依次改稱第1、2、3、4、6、7、8軍。1949年6月,原直屬中央軍委的第18兵團和第19兵團,在太原戰役結束後劃歸第一野戰軍建制。1950年第一野戰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劃歸西北軍區建制。

第二野戰軍由抗戰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而來。全面內戰爆發後,晉冀魯豫軍區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組建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1948年,中原軍區重建後,晉冀魯豫野戰兵團改稱中原野戰軍,下轄7個縱隊(第1、2、3、4、6、9、11縱隊)。1949年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命令,中原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所屬部隊以原有的7個縱隊為基礎,另擴充地方武裝並吸收國民黨起義部隊,依次改編為第10-18軍。1950年2月,第二野戰軍併入西南軍區。

第三野戰軍由抗戰時期的新四軍(無第3師和第5師)和八路軍山東軍區一部發展而來。1945年11月,組建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1946年組建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委。1947年1月,新四軍和山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華中軍區番號撤銷,成立了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華東軍區以陳毅為司令員、饒漱石為政委,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所屬部隊統一改編為第1-12縱隊(無第5縱隊)和特種兵縱隊。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所屬部隊統一改編為4個兵團、15個軍、兩廣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1950年8月,第三野戰軍前委撤銷,組建華東軍區黨委。1955年,第三野戰軍番號撤銷,華東軍區改稱南京軍區。

第四野戰軍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發展而來。1945年10月組建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羅榮桓為第二政委。1946年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以原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機關為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兼政委。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委。1955年,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和機關分別組建廣州軍區和武漢軍區。

密州太守說: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合作,共同抵抗外侮。八路軍、新四軍向敵後出擊,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創建了大量的抗日根據地。到抗日戰爭勝利時,逐漸形成了山東、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中原、蘇皖(華中)和陝甘寧等七大塊根據地。

早在七大召開期間,毛主席就斷言,從中國革命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鞏固的基礎。1945年8月9日凌晨蘇聯出兵東北後,中央立即根據時局的變化,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方針。主攻北方,重點東北。控制東北全境,建立根據地。

在這一戰略方針的指導下,9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一條秘密指示:從各地抽調100個幹部團,迅速開赴東北。隨著一條條電令飛向各根據地,陝甘寧、華中、山東、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地大批部隊,分批分路、日夜兼程向東北開進。抵達東北的各路人馬,在抗聯和地方黨的配合下,很快創建了東北根據地。而在搶佔東北的同時,新四軍主動放棄了力量薄弱,處境險惡的江南的根據地,調集兵力北上。

經過一番演變,全國逐漸形成東北解放區、山東解放區、晉察冀解放區、晉綏解放區、晉冀魯豫解放區、蘇皖解放區、中原解放區、陝甘寧解放區八個大的解放區。解放軍的四大野戰軍就是依託這些解放區的主力部隊逐步發展而來的。

第一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末期晉綏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1947年2月10日,為了迎擊國民黨軍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晉綏軍區第1縱隊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所轄新編第4旅、教導旅、警備第1、第3旅,共6個旅2.8萬餘人組成陝甘寧野戰集團軍。此後不久,撤銷撤銷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成立西北野戰兵團,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兼任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4個兵團。第1兵團,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2兵團,許光達任司令員,王世泰任政治委員;第18兵團,周士第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19兵團,楊得志任司令員,李志民任政治委員。總兵力34.4萬人。

第二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的。1945年冬,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希賢任政治委員。1946年6月底,以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的第三、第六、第七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1948 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希賢任政治委員。1949 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

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共9個軍。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總兵力28萬餘人

第三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一部逐步改編擴建而成的。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4個兵團和1個特種兵縱隊。第7兵團,王建安任司令員,譚啟龍任政治委員;第8兵團,陳士榘任司令員,袁仲賢任政治委員;第9兵團,宋時輪任司令員,郭化若任政治委員;第10兵團,葉飛任司令員,韋國清任政治委員。兵力58萬餘人。

第四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逐步發展起來的。其中山東八路軍6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3萬餘人;陝甘寧邊區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及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

1949年全軍統一編號時第四野戰軍下轄4個兵團和一個特種兵司令部:第12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特種兵司令部,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總兵力103萬人。

1夢回吹角連營說:

在解放戰爭時期,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的四大野戰軍,殲滅了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在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戰功彪炳。這四大野戰軍都是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而不斷發展壯大的。

第一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末期晉綏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習仲勳任副政治委員,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第二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宋任窮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段君毅任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第三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一部逐步改編擴建而成的。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振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第四野戰軍是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逐步發展起來的。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鄧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員,譚政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四川達州人說:

嗯。

一野,主要是120師,八路軍留守兵團這兩方面發展起來的。又有晉綏軍區及後期華北野戰兵團支援兩個兵團。

二野,主要是129師與晉冀魯豫。劉鄧帶走12萬主力,陳謝帶走10萬二批。

三野,是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粟裕)山東兵團(許世友)合併。

四野,晉察冀、陝甘寧(359旅等)、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部),山東軍區(羅帥)(以上合計11萬軍2萬幹部),少部分抗聯。

華北,是晉察冀(聶部)為主,加上晉冀魯豫剩餘部分(徐向前帶晉冀魯豫第三批7萬打擊閻錫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72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