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我是反對寶媽們這樣子對小朋友們的,對小朋友施加太多壓力,是不健康的行為,危害很大的。
當然條件已經允許了,給孩子學習幾個技能還是不錯,不像我小時候條件不允許,導致現在什麼文藝細胞都沒有[流淚]
首先鋼琴和主持這兩個,肯定不是必須的,這個得看孩子的天賦和興趣。可以先報班讓孩子試試幾節課,試過後,孩子沒有天賦並抗拒心理強烈的話,那麼請停住,不要逼孩子繼續,這是不可取的;反之,如果孩子自己確實喜歡的話,而且天賦不錯,那麼可以繼續,但也請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一定要求孩子往知名鋼琴家或知名主持方向走,這很容易有反效果,而且太功利了對孩子價值觀塑造也是不利的,給予適當支持和鼓勵即可。
其次英語和書法,則可以先要求作為必學興趣來培養,報一個短期班讓孩子學習,收穫成果。先說英語,這肯定對今後學習考試或者以後工作或留學是有很大優勢的。
而書法學習的益處也是很多的,它和我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
古人言:字如其人,未見其人先見其字;字寫得正確、清楚、整齊, 就能先給人一個好的印象。小朋友們都要寫作業、答試卷、記筆記、填表格等等, 這時候好看的字就能先得到不錯的印象分了。
另外學習書法可以陶冶性情,鍛鍊意志,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的,「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養成這樣的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因為書法是一項十分精細的活動,要想把字寫好,須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要腦、眼、手相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緩急。這樣久而久之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
還有學習書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審美素質,而審美素質的培養在新時代,可是一個很重要的培養方向,現在很多職業都要求有一個高的審美素質。而書法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孩子學習書法,有淨化心靈、提高審美素質的作用。人們在欣賞書法的同時,對於書法的美,或沉雄、豪勁,或清麗、和婉,或端莊、厚重,或高逸、幽雅,無形中受到薰陶,感情為所滲透,人格為所感染,心緒為所改變,嗜好為之提高,漸漸地將審美水平提高。
最後要說,父母想要孩子有十八般武藝、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迫切心思也可以理解,但請記住適可而止。小朋友的童年,除了好好學習以外,可以開心玩耍也是很重要的。兩者之間好好的平衡,我們祖國的花朵才能開心快樂的成長,謝謝!!!
孩子才一年級嘛!還是個兒童,報那麼多補習班幹啥?何必要泯滅孩子的天真和童心呢?
不是不學習,就算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要根據孩子的習趣和愛好報補習班,並不是多多益善,多而不精,有害無益!
話又說回來,孩子也要以學業為主,報那麼多補習班,孩子都不知孰重孰輕了,小小年紀哪能吃得消呢?如此勞民傷財的事呢還是要左思右想為妙![捂臉][捂臉][捂臉]
孩子一年級給她報了書法、鋼琴、主持和英語四個班,感覺都必須學,可是孩子很辛苦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首先書法、鋼琴、主持和英語這四個班不存在「必須學」之說。英語屬於文化課,學校裡老師會教,沒有必要一定再報英語輔導班。至於鋼琴、書法和主持,如果按琴棋書畫來論,從家長的希望出發,難道學的還缺少了畫畫不是?
但題目問的是孩子報了這四個班,很辛苦怎麼辦?那還能怎麼辦,只能學得少些再少些不就得了?既然一開始我就說明了不存在必須學之說,那減少學的項目,孩子不就輕鬆了?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入學,當然應該以學校學習為主,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抓手。至於課外文藝方面的學習,應根據自家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有所取捨,緊盯一二項才藝學下去就行。
素質教育是個趨勢,除了學習之外,擁有一技之長的才藝,尤為重要。但孩子正在長身體,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童年,不應該全都消耗在疲於奔命的課外輔導上。
學藝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圖全,更不能指望孩子琴棋書畫唱歌跳舞什麼都會。家長問問自己,你擁有這樣的才藝嗎?你的童年是這樣過來的嗎?太多太多學了好多,最後什麼都沒學好的事例。
綜上,孩子才藝方面,可以學,應該學,但建議學習一二項,足矣!
一年級被報了四個班,根據″孩子很辛苦"展開分析,孩子可能承受著慢性壓力和失去掌控感的徵兆。孩子很辛苦,哪有志趣應付四個班。
古代教育家張載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失去內驅力,心裡留下"傷疤″。用辛苦代價,換取四個班學習,將學習當作學習機器,忽略孩子童心童趣,失去個體自我意識。殊不知,心靈傷疤隱隱作痛,走向抑鬱,失去了健康和快樂,這才是真正"輸在起跑線。″
墨子告誡我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就是說,一切從實際出發。四個班,四塊枷鎖套在一個孩子脖子上。家長於平視目光中感受孩子世界,尊重和接納童心童趣,才能頗合孩子脾胃。不知道孩子,何以成為家長。目標太高,如同"上刑″;有點"入錯門"、"嫁錯郎。"
積矽步以至千裡。一年級孩子是"謙謙君子"養成階段,德育為先,把一種風範與不拔高純淨有品質教育,放在首位。
這些年,各種美術、英語等五花八門輔導班盛行。讓孩子上課外班,似乎是父母冠以愛的名義施壓給孩子。對於沒背景的家庭來說,付出更苦的努力以改變命運,代表很多家長的想法。讓孩子上課外班,似乎大勢所趨,風氣盛行。
家長對孩子課外班有了更多更高要求,常常走入極端,以犧牲孩子身心健康的代價換取了更多的學習時間。參與各種課外班日程安排,細化到每分鐘嚴格安排和落實。有的老人說:"不見孫子想孫子,見了孫子怕孫子,天天課外班手忙腳亂接送忙了老孫子"。
家長辛苦,孩子也辛苦,做自已主人絕不限於做自已肉身主人。花了大量人力財力,確信他們付出最終有回報。我只想說,重要不是一年級上四個班,"而是你對孩子教育的態度,目標與實際投入程度″。(錢煒)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樂"之者,效率最高。"苦"之者,不如"好"之者,激發孩子愛好學習興趣。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這是為人父母的初心,讓我們來探討這個話題。
我認為這麼多的課,那怕孩子有沒有興趣,我們先不議論。但是我們總是要給孩子一些空間呀…
現在的學校布置的作業可夠多的,我看見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每天都背著重近二十斤左右的書包上學,可是晚上回來天都蒙蒙黑了。正好有一天我吃過晚飯,站在門口叫一聲「鐵蛋」,這孩子轉過頭來朝我應了一聲,還叫了我一聲「董爺爺好!」。我說:鐵蛋你每天這麼遲回家?鐵蛋說:我在學校做作業,怎麼這麼多作業?今天還算少的呢?做完就回來了…我一看鬧鐘都晚上六點鐘了。作為家長如果再給孩子壓上以上書法、鋼琴、主持和英語課外課?這這孩子還有業餘時間嗎?完全沒有孩子自己的空間了。我個人認為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完全掌握在家長手上和心裡,孩子有孩子的愛好和休息時候的,作為家長不要把孩子總是用繩子牽著就放心,幹涉多了,孩子逆叛會起反作用的…這就是我的一滴滴嘮叨的告白而已,供參考…
謝謝邀請。
孩子上一年級,歲數太小,報四個班超過了孩子上一年級學習的內容,建議還是挑一兩個孩子認為感興趣的班上為好。
報的班多,孩子學習如果沒有興趣,等於白花錢,而且佔用孩子大量玩的時間,這樣是「勞民傷財。」
我孫子上幼兒園大班,他的一個同學父母為他報了繪畫、播音主持、舞蹈、英語、機器編程等五個班,孩子每天放學後都要延遲1個小時學習課外課,孩子學習厭煩了,每天早晨父母送孩子上學,孩子都是哭著不想上。
這個問題等於在自圓然不得其說,魚與熊掌可兼得否?中國的孩子自幼被家長們寵慣著同時又被寄予著,仿佛非龍鳳不成人,於是就有了起跑線之說,輸得那叫一個徹底,可笑而又悲哀!孩童時代,什麼最重要?當然是快樂而又純真,學知識僅僅是成長初期一個啟蒙的概念,在於引導在於興趣所在,你拿一堆學業去束縛他,能快樂嗎?你知不知道:這在扼殺他的創造力!家長們需要做的是:規範孩子的行為,幫其塑造真誠坦蕩不畏艱險的人格,正本清源才是教育之根本。同時,家長也要補上一課:德要先行,德要配位,立德才能致遠。
謝謝邀請! 這是典型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啊!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孩子吃不消,而且是拔苗助長,效果可能並不好,所以不能這樣做。
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想辦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是讓她學很多東西。只要孩子產生了學習興趣,自己願意學習,以後家長會輕鬆很多,否則的話,家長有的苦吃啊!
我從事30多年的小學教育工作,我認為這種現象確實很普遍,這是當今大多數家長遇到的一個困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後於別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力強大,什麼都會,什麼都懂,像關公那樣過五關斬六將,成為最厲害的人,比爸媽厲害百倍千倍家長更滿意。
究其原因主要:
1、許多家長不懂孩子,也不懂教育。家長在功利心的驅使下,完全不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希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除了學校學的課程以外,還給孩子報了許多輔導班。用這種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心態對待孩子的學習,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無形傷害。但是,因為許多家長看不見,仍然樂此不疲。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好習慣才有好未來。在嬰幼兒階段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知識的學習不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許多家長弄反了。
2、受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些廣告詞的誤導而產生的教育焦慮。國家為了減輕家庭教育負擔和學生學習負擔,更是為了制止因早教給孩子們帶來的傷害,專門出臺了「雙減」這一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來保護未來的接班人,但是,因為劇場效應,很多家長周末仍然把孩子送去了培訓班。
那報培訓班就真的沒有必要嗎?
當然有,只是不是越多越好。開始的時候甚至可以多報幾個班試試,目的是了解孩子的興趣。因為孩子小,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們許多家長也不了解、不知道孩子的特長,可以通過報幾個班,經過一段時間後,看孩子真正喜歡什麼,以後就只參加喜歡的就可以了。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越多越好,因為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大家都知道藝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所謂的「百藝不如一藝精。」這樣,即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減輕了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的興趣愛好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孩子也有多餘的時間鍛鍊身體了,身體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
我是穆老師,關注我,在教育的路上我們共同探討,發揮好我們的教育智慧,不走冤枉路,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立即砍掉一些,給孩子減負鬆綁!我以自己為例來說說這事。這位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跟我當年有一拼。那時我也選擇了畫畫,舞蹈,古箏,播音主持,文化課補習等課程給孩子報名了,怕她輸在起跑線上。孩子走馬燈似地學了這個學那個,剝奪了課外的時間。我呢,也累得跟牛似的,幾乎沒有雙休日陪孩子學習。結果呢?錢也花了,古箏及書籍也買了,孩子學了大半年,忽然不學了!說是老師說她手指頭短,不適合學彈古箏。我再怎麼逼她也不去。播音主持也一樣,半途而廢。只有舞蹈堅持住了,但也沒學個啥名堂,只能算是有個玩耍的藉口罷了。最可氣的是文化補習,而且還是由我任語文老師組織的,她有牴觸情緒,遇到快上課了,不是鑽廁所就是鑽化妝室,總之各種磨蹭。氣得我恨不得把門踹開!有次,數學老師說她課堂上根本就不學,不是和別的孩子交頭接耳,就是玩手中鋼筆,要不然就是課本上塗鴉,氣得我差點沒吐血!直到現在想起來都心發痛。最最讓我接受不了的是,逼孩子學習,讓她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埋下厭學、「仇恨」文化課的種子。甚至連親子關係都幾乎失去了,她恨我,至今和我都跟仇人似的很少往來。我花錢花心血,到頭來啥事都不頂用,孩子學習還是馬馬虎虎。最後讀了一所三類大學,畢業就是失業,連個像樣的工作都沒有。血的教訓告訴我當年我有多麼瘋狂,失敗的家長,失敗的教育工作者!希望這位家長趕快懸崖勒馬,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