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孫權當政,哥哥孫策子孫的結果都如何?_孫權和孫策誰是哥哥誰是弟弟

歷史影視小迷弟說: 小霸王孫策在東漢末年是一員猛將,他先是跟著父親孫堅南徵北戰,孫堅死後,孫策為繼承父親孫堅未…

歷史影視小迷弟說:

小霸王孫策在東漢末年是一員猛將,他先是跟著父親孫堅南徵北戰,孫堅死後,孫策為繼承父親孫堅未完成的事業而屈事袁術,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後,孫策與袁術決裂,回到江東。此後三年的時間裡孫策統一江東,當時他也才25歲,堪稱是年少有為。不過也是在當年,孫策在丹徒狩獵時被刺客所傷,傷勢嚴重,臨終之際他沒有將江東大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反而是全部交給了弟弟孫權。那麼孫權當政後,孫策的子孫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孫策有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建安五年他去世的時候才25歲,所以推測他的兒子孫紹的年齡應該不會很大,229年孫權稱帝後,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從對父兄的追封來看,孫權還是有私心的,畢竟他是從哥哥孫策的手中接過的權力。孫權封孫紹為吳侯,後來改封為上虞侯,孫紹有一個兒子孫奉,270年被吳末帝孫皓所殺。

孫策的三個女兒嫁的都不錯,他們由孫權做主,全都嫁給了東吳世家大族,長女嫁給了東吳丞相顧雍的長子顧邵,次女嫁給了東吳大都督陸遜,三女嫁給了東吳將領朱治的次子朱紀。

總的來說,孫權對自己的侄子侄女還是不錯的,不過孫策的孫子孫奉被吳末帝孫皓所殺,孫策一脈僅三代就絕嗣了。

西嶺散人說:

孫策有一子三女,唯一的兒子叫孫紹,先封吳侯後改封上虞侯,三個女兒倒都嫁的不錯。總的來說孫策死後,孫權對哥哥的子孫待遇是很一般的,孫權稱帝,居然只追諡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而且還不能世襲罔替。

(孫策為許貢三門客所害)

孫策是三國時期吳國政權的奠基者。早年,孫策繼承父親遺業而屈事志大才疏的袁術,但在袁術處屢不得志,遂有離開袁術創立基業的想法。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從袁術處借得3000精兵東渡長江,大敗揚州刺史劉繇,大破會稽太守王朗和吳郡豪紳嚴白虎,終於在江東站住腳跟。袁術僭越稱帝後,孫策與之決裂,得朝廷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及劉表部將黃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正當孫策躊躇滿志準備發兵北上之時,這一年的四月卻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手下三門客所傷,不久後即身亡,年僅二十六歲。臨終前,孫策召來其弟孫權,將江東之事託付於他。

(孫策、孫權之父孫堅)

年僅18歲的孫權接替兄長統領江東軍國大事,並最終把東吳帶到了與魏蜀並列的三國鼎立之勢。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即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追諡其父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且不說孫權是接過兄長孫策的權力才開創了吳國基業,單就他在稱帝後對父親和兄長不同追諡上,就可以看出孫權的私心。畢竟晉武帝司馬炎在建立晉朝後,連他的伯父司馬師都被追尊為景皇帝。

長沙桓王孫策共有一子三女,這其中,三個女兒後來都是由孫權做主,嫁給了很有名望的東吳世家大族。長女嫁給了吳國丞相顧雍長子顧邵;次女嫁給了吳國大都督、丞相陸遜;三女嫁給了吳國名將朱治次子朱紀。孫策的女兒不是嫁給功臣之後,就是嫁給當世名將,而且全部由孫權做主,可見孫權對這三位侄女確實是非常疼愛的。

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孫策二十六歲的時候遇刺受重傷,推斷當時孫紹的年紀還很小。當時東吳基業才草創沒幾年,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孫策不是沒考慮過繼任人問題,但是孫紹實在是太小了,要讓一個小孩來總攝江東大局,不僅孫策自己不放心,所有與他一起打江山的部下也不放心,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選擇自然是自己最親近的弟弟孫權了。孫策臨終前,意味深長的對孫權說了一段心裡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這一段話感人肺腑,既是孫策的臨終遺言,也是對弟弟孫權的極大肯定。接過代表江東最高權力印綬的孫權痛哭流涕,發誓要以父兄為榜樣,建立不朽功業。

孫策一共有4個弟弟,分別是孫權、孫翊、孫匡、孫朗。在這4個人當中,孫權的個人能力最強。這一點,孫策心知肚明。孫策非常欣賞孫權,認為他在有的方面超過了自己。既然由於各種原因所限,不能將江山傳給長子孫紹,那麼退而求其次,傳給弟弟孫權,由孫權來傳承江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吳大帝孫權)

可是,孫權在稱帝後,在對父兄的追諡一事上,是明顯區別對待的。孫權之父孫堅被追諡為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而兄長孫策,則僅追諡為長沙桓王,不管孫權是出於哪一種想法,他的江山畢竟是從孫策手上接手的,自己稱帝後僅僅追諡兄長為長沙桓王已屬說不過去,最讓人可氣的是,這個長沙桓王還不能世襲罔替,也就是說,王爵只屬於已經死去的孫策一人,孫策在世唯一的兒子孫紹還沒有資格繼承王位。

孫權稱帝時,孫紹被封為吳侯,此爵非同一般,一來吳侯乃朝廷所封,首任吳侯便是孫策,次任吳侯是孫權,孫紹承父爵本無可厚非。但很快的,孫紹連吳侯爵位都被取消了,改封了個上虞侯,沒有封王已經夠憋屈了,畢竟孫權稱帝後他幾乎所有的兒子都封了王,唯獨對這個侄兒另眼相看,孫紹現在連父爵都不能繼承,莫名其妙的封了一個上虞侯,他心裡應該有多憋屈啊。

(孫策一脈只傳三代便絕嗣,令人可惜)

分析孫權的做法,其實大家不難想像孫權這是在極力「去孫策化」,消除孫策在東吳政權的影響力,鞏固自己的地位,特別是自己作為東吳政權繼承人的合法性。但是孫權這一做法依然在後世廣受批評,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孫權稱帝後權力已經穩如泰山,他完全可以追諡兄長孫策為帝,西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後,不是一口氣追諡了祖父司馬懿、父親司馬昭和伯父司馬師三人為帝。由此可以看出,孫權在這件事上是明顯存在著私心的。

孫紹卒年不詳,他只有一個兒子叫孫奉,在孫紹死後承襲了上虞侯爵位,270年,孫奉被吳末帝孫皓誅殺,孫策一脈絕嗣。

小島知風說:

孫策一生有一子三女,其實從孫權建國之後對待孫策及其後人的結果就能看出來,孫權的器量真的不大,孫策的子孫最後都斷子絕孫了。

孫策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孫策外號江東小霸王,而在歷史上孫策也被評價為類似於霸王項羽的英傑人物,歷史上的孫策驍勇善戰,統一了江東地區,但是孫策卻在26歲時就英年早逝,最終把位置讓給了弟弟孫權,而正是由於孫策奠定的基業才使得孫權最終開創並建立了三國之一的吳國。

孫策和孫權之父孫堅在與劉表部將黃祖作戰時被殺,當時年僅17歲的孫策便承擔起了振興孫家的重任。此後孫策東徵西討以驍勇善戰聞名於世,袁術就曾經感嘆過自己如果有孫策這樣的兒子死而無憾。

公元200年,孫策奪取了豫章郡(現今江西南昌)基本統一了江東地區,當時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時,孫策便想出兵北上,趁曹操與袁紹對峙之機後防空虛,率精兵奇襲曹操的老巢許都(現今河南許昌)迎取漢獻帝。

當初孫策曾對曹操展現出了臣服,於是曹操不以孫策為意,還以漢獻帝名義冊封孫策為吳侯,這樣孫策才得以有機會統一江東地區,但是後來曾被孫策打敗的吳郡太守許貢為了奪回自己的吳郡地盤,許貢給曹操秘密上奏摺,稱孫策有項羽之勇,野心勃勃,建議曹操以朝廷名義徵召孫策入京。

許貢這番密折如果被曹操看到,那麼曹操為了和袁紹對峙時掃除後顧之憂,肯定會以漢獻帝的名義徵召孫策到許都,孫策如果接受徵召,那麼就會被曹操監控起來,江東地區也就不足為慮了,孫策如果不接受徵召,那麼就意味著孫策公開背叛朝廷,與東漢朝廷決裂,那曹操就有理由號召江東地區其他的軍閥起兵討伐孫策,這樣一來孫策剛剛統一的江東地區在人心不穩的情況下又會重新四分五裂,孫策的辛苦也就白費了,因此許貢這一招很厲害。

但是很不巧許貢的奏摺被孫策截獲了,孫策看到之後既驚且怒,於是孫策盛怒之下將許貢滿門誅殺,只有許貢門下三名門客拼死護著許貢幼子跑了出來,此後許貢三門客就一直尋找機會刺殺孫策為許貢報仇。

也就是在孫策準備奇襲曹操老巢許都之際,許貢三門客找到了機會,他們趁孫策遊獵的時候落單的機會,對孫策實行了刺殺,孫策為人十分驍勇,當場擊斃一名門客,但是另外兩名門客卻重傷了孫策,不過兩名門客被隨即趕來的孫策護衛所殺。

雖然三名刺客全部死於當場,但孫策卻重傷難治,孫策病危時就開始與手下商議繼承人選的問題,當時孫策家裡的情況很尷尬,孫策年紀最長也不過26歲,由於孫策常年徵戰,因此他的子女並不多,當時僅有一子三女,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當時才2歲。

孫策當時就面臨三種選擇,一種就是讓手下扶持2歲的兒子孫紹繼位,但是想一想孫紹那麼年幼,會不會夭折且不說,就說這麼年幼怎麼能服眾,而且當時江東地區還十分不穩定,如果讓兒子孫紹接位的話那麼孫策創下的基業肯定就會分崩離析。

第二種選擇就是當時孫策的手下建議立孫堅的次子孫權繼位,孫權雖然當時年僅19歲,但為人老成持重,很有謀略,還經常跟隨孫策東徵西討,聲望很高。

第三種選擇就是以謀士張昭等人為首,建議孫策立三弟孫翊繼位,當時孫翊年僅17歲,不過相比於孫權,孫翊的性格和行事風格與孫策更像,都是驍勇善戰之輩。

最終孫策在三個選擇中選擇了讓二弟孫權繼位,孫紹年幼這是孫策不可能選的,孫翊確實很像孫策,驍勇善戰,但孫翊為人性格暴躁,沒有城府,喜怒形於表面,因此孫策考慮到江東基業剛剛穩定,急需要一名有城府有謀略的人來鞏固穩定基業,而孫翊適合開疆拓土,卻不適合鞏固基業,因此孫策才會選擇讓孫權繼位。

所以孫策在臨終時對孫權說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孫策這意思就是希望孫權可以守成,確實後來歷史也證明了孫權是很合適的守成之君,他在接替孫策之後只是在孫策的基礎上進行了小規模的擴張,始終沒能北上與曹操一爭長短。

可以說孫策沒能讓自己的兒子孫紹繼承吳侯之位還是無奈之舉,畢竟孫紹當時太過年幼,因此孫策只能讓弟弟孫權繼承了吳侯之位。

後來孫權憑藉孫策留下的基業終於開創了與魏國、蜀國並立的吳國,公元229年孫權先在武昌稱帝,隨後遷都南京,也是在遷都之後孫權開始追諡父兄並為之立廟,孫權追諡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但是卻只追諡了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

如果說孫權不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是為了避免侄子孫紹捲入皇位之爭,擔心孫策被追封為皇帝,孫紹就有了皇子身份,就有資格和孫權的兒子們爭奪皇位了。

可如果孫權真是這樣想的,那為何孫策的長沙王爵位居然不是世襲爵位,孫權在稱帝之後雖然追諡孫策為長沙王,但他的侄子孫紹卻沒能承襲長沙王爵位,而是最先被冊封成了吳侯。

從這就可以看出孫權的器量有多麼狹隘,而且孫權在掌權後一直努力在江東地區淡化孫策的政治影響,他在稱帝後封侄子孫紹為吳侯,也是想告訴所有人,吳國的基業是他孫權開創的,而他的哥哥孫策只是吳侯,現在把吳侯的位置還給孫策的兒子孫紹,就算是他們兄弟之間兩清了。

孫權的私心其實很重,他在掌控江東統治權後,一直努力淡化哥哥孫策的影響,他想給人打造出一種吳國基業全都是由他一手創立,尤其是赤壁之戰後,孫權在江東地區的去孫策化最為明顯。

主要就在於用人上,孫策臨終時給孫權留下了包括周瑜、張昭等人在內的不少部下,但是在赤壁之戰後,除了立下大功的周瑜之外,其他孫策舊部基本都被孫權所邊緣化,最主要的就是張昭。

張昭這個人出身江東名門望族,在江東地區很有威望,孫權最開始依靠張昭凝聚了江東士族人心,但是由於張昭曾經推薦過孫權的弟弟孫翊當繼承人,加之他在赤壁之戰時屬於主降派,因此在赤壁之戰後,孫權表面上雖然尊重張昭,但內心中卻很反感張昭,最後張昭的結局也十分悽慘,在孫權稱帝後,張昭被虛職高位賦閒供養起來,只能在家中著書立作度過餘生。

可以想像周瑜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恐怕未來也會被孫權卸磨殺驢如此對待,對孫策舊部的邊緣化,也代表著孫權在江東地區極力想淡化孫策的影響。

而且孫權在稱帝之後,對外一再表示自己之所以能稱帝,除了靠自己運籌帷幄之外,就是依靠的周瑜,要知道周瑜是孫策的至交好友,也是孫策留給孫權的得力幹將,孫權寧可凸顯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也不肯承認自己稱帝的基業是哥哥孫策為他開創的,可見孫權就不想讓別人提起自己是依靠哥哥孫策才開創了吳國。

所以孫權追封孫策為長沙王,還不許侄子孫紹承襲王爵,其實主要也是為了淡化孫策的政治影響,如果讓孫紹承襲了長沙王爵位,那不就代表著孫權承認了孫策之前的功勞,所以孫紹不能承襲王爵。

後來孫權還覺得封孫紹為吳侯,而吳侯這個爵位畢竟是之前漢朝冊封給孫策和孫權兄弟的爵位,孫權自己也在吳侯的爵位上很多年,因此他覺得容易引起誤會,所以他又改封侄子孫紹為上虞侯,到孫紹被封為上虞侯之後,這個爵位基本就和外姓大臣獲封的爵位差不多了,要知道吳國名將陸遜的爵位也就是江陵侯,和孫紹的上虞侯等級是一樣的。

相比之下同時代兄終弟及的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則比孫策和孫權兄弟好看多了,三國最後為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創立的晉朝所統一,而晉朝能統一中國其實是靠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祖孫三代四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司馬師貢獻最大,可以說司馬師對晉朝建立的貢獻等同於孫策,也是屬於奠基者。

司馬懿為兒子鋪平了道路,但是帶領司馬家族在魏國做大做強實際上還是靠得司馬懿長子司馬師,但是司馬師一生無子,只有三個女兒,因此他臨死時也面臨了選擇誰當繼承人的問題,最終他選擇把位置讓給年長的弟弟司馬昭,也是兄終弟及。

司馬昭對大哥司馬師讓位之恩很是感激,因此他把自己優秀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為嗣子,司馬昭臨終前還不忘叮囑兒子司馬炎不可忘卻伯父司馬師創業之功,因此司馬炎在稱帝後,不僅追諡了爺爺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為皇帝,連大伯司馬師也被他追諡為晉景帝。

司馬師可不是單純的因為沒有兒子才被追諡為晉景帝的,要知道司馬攸是他的嗣子,從古代禮法上來說嗣子和親生兒子享有同等的繼承權利,而且司馬攸一度還真對司馬炎的皇位威脅很大,但是司馬炎還是不顧這些堅持追封大伯司馬師為皇帝。

後來司馬炎追封司馬師為皇帝後,果然就有了麻煩,由於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衷也就是後來的晉惠帝智力不太健全,因此就有不少朝臣建議司馬炎冊立弟弟司馬攸為皇太弟,理由就是司馬攸既有司馬昭的血統,名義上又是司馬師的嗣子,立他當皇太弟可以兼祧兩支。

雖然司馬炎沒有聽從這些建議,但是從這還是可以看出司馬炎追諡司馬師為皇帝後,由於司馬師有嗣子,確實給他帶來了一定的麻煩,可是司馬炎在追諡司馬師時他就應該會想到這些,他還是堅持給司馬師追諡了皇帝諡號,這也說明了相比之下司馬炎比孫權有氣量多了。

其實孫權不僅對待哥哥孫策如此,他對待其他的弟弟和近親宗室也是非常刻薄,孫權除了三弟孫翊之外,還有兩個弟弟分別是四弟孫匡和五弟孫朗。

孫翊由於脾氣暴躁,最終被下屬媯覽和戴員所暗殺;孫匡是曹操的侄女婿,當初曹操為了籠絡孫策,特意把親侄女嫁給了孫匡,而五兄弟中就屬孫權與孫匡關係最為親密,不過孫匡英年早逝沒有太多的事跡;孫朗是孫堅的庶出之子,與孫權算是異母兄弟,關係本來就不太好,後來孫權借著孫朗觸犯軍法,將他永遠圈禁起來。

孫權稱帝後,他這些親侄子基本都不得重用,只有與孫權關係親密的孫匡之子孫泰經常被孫權帶在身邊,不過孫泰後來在合肥之戰中替孫權當了一箭就死了,相比之下孫權反而更加器重與自己血緣關係比較遠的孫氏宗親。

在孫權稱帝時孫紹已經成年,但與父親孫策不同,而是成長為一名文士,不過孫權也沒有重用孫紹,只是因為孫紹精通禮法,所以孫權在稱帝時命孫紹和張昭共同制定吳國禮制。

孫紹在吳國建立後基本碌碌無為就去世了,孫紹去世後他的兒子孫奉繼承了上虞侯爵位,但是到了孫權的孫子吳末帝孫皓時期卻慘遭滅門,原來孫皓繼位之後殘暴無道,沉迷酒色,有一次很久沒上朝,因此民間傳言孫皓已經去世,孫權第五子孫奮和孫策的孫子孫奉二人中一人將有可能繼承皇位。

後來孫皓知道這個消息後十分震怒,於是他將孫奮及其子孫全部誅殺,孫奉滿門也被孫皓所殺,所以在吳國後期孫策就基本斷子絕孫了。

從孫皓殺孫奉滿門也能看出來孫策對於東吳地區的影響確實很大,一直到吳國後期,孫策已經去世70多年,東吳地區的人還希望孫策的子孫能繼承皇位,也難怪孫權想極力淡化哥哥孫策的影響力。

所以從孫權的所為也能看出他的猜忌之心很重,他唯恐皇室近親尤其是孫策的兒子孫紹來爭權奪位,因此對近親都很提防猜忌,更願意重用血緣關係較遠的親戚。

不過孫權對孫策的三個女兒還算不錯,給她們都選了一個好夫家,孫策的大女兒嫁給了吳國丞相顧雍之子顧邵,二女兒嫁給了名將陸遜,小女兒嫁給了吳國大將朱治之子朱紀,孫權給侄女們選的夫婿都屬於當時的名門望族青年才俊。

總得來說孫權對哥哥孫策的態度以及對孫策的子孫並不算太好,而孫策子孫的結局也比較悽慘,最終斷子絕孫。

在《三國志》中作者陳壽就這樣評價: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這意思就是說開創割據江東基業的人是孫策,但孫權卻對他不夠尊崇,可以說孫權是很不夠意思的人。

孫權對待自己至親的人如此刻薄猜忌也顯得他很沒有氣量,也難怪孫權最終只能固守江東當一個土皇帝,他的氣量與哥哥孫策相比確實差了不少,比之晉武帝司馬炎更是差遠了,只可惜江東小霸王孫策憑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奠定了割據江東創立吳國的基礎,最終卻只成了一個還不能世襲的長沙桓王,而且還斷子絕孫了。

圍爐煮酒話春秋說:

孫策去世的時候,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弟弟孫權,孫權本應感恩戴德才對,但他稱帝之後,既沒有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對孫策的子孫也不怎麼好。

孫策,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史書說他是類似項羽那樣的人物,而在演義中則將他稱之為江東小霸王。

說起來,孫策的創業之路確實不容易,他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孫堅就去世了,部眾也大多被袁術給吞併了,他因此變得一無所有。

不過,孫策懂得隱忍,他先是藉助袁術的勢力,逐步做大做強,後來又在江東一帶徵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因此逐漸成為了一方諸侯。

200年,孫策攻佔豫章郡之後,得到了整個江東,當時曹操正與袁紹對峙於官渡,孫策便打算趁機攻打許都,將漢獻帝迎接到江東。

然而,就在當年四月,孫策卻在丹徒山狩獵的時候,被許貢三門客給行刺了,不久不治身亡。

許貢,原本是吳郡太守,孫策在攻佔吳郡之後,許貢因此失去了地盤,但他很不甘心,就暗中寫信給曹操,與曹操勾結在一起對付孫策,哪知道信在途中被孫策的部下給攔截下來,孫策惱羞成怒之下,將許貢給殺死了。

許貢死後,其幼子與門客逃到江邊隱居起來,後來孫策準備攻打許都,剛好駐紮在江邊,還到山中狩獵,許貢的三個門客就尾隨而去。

當時,許貢三門客用箭射中了孫策的面頰,孫策當場就暈死過去,好在他的部下及時趕到,將許貢三門客給斬殺了,這才將他救了出來。

孫策被抬回去之後,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就召來張昭等人,說打算傳位給弟弟孫權,他還將自己的印璽交給孫權,讓孫權好自為之。

事實上,當時孫策有一子三女,他之所以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傳位給兒子孫紹,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第一,孫紹年紀太小,當時只有幾歲,不足以成為江東之主,而孫權當時已經十八歲了,是個成年人了,是唯一合適的人選;

第二,正如孫策在臨終前所言,孫權打仗不如他,但在治理國家方面,他卻不如孫權,因此讓孫權作為繼承人,做一個守成之君,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在交代完後事之後,孫策就去世了,死時只有二十六歲,留下美貌的小妾大喬,以及年幼的四個子女。

可以說,在繼承人這個問題上,孫策是沒有存半點私心的,但凡他自私一點,肯定會跟其他諸侯一樣,傳位給兒子孫紹的。

而對於孫權來說,在哥哥有兒子的情況下,自己卻成為了江東之主,等於是天上掉餡餅,他本應該感恩戴德才對,那他對孫策及其子女如何呢?

我們先來說說孫權如何處理孫策的身後事。

孫策去世之後,孫權在他的基礎上,帶領江東一步步走向強盛,最終與曹魏、蜀漢三分天下,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

229年,也就是孫策去世二十九年之後,孫權登基稱帝,建立了吳國,他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封母親吳夫人為武烈皇后。

按道理來說,孫權作為哥哥孫策的繼承人,他怎麼著也應該追封孫策為皇帝才對,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而且不能世襲。

孫權為什麼這麼做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孫權如果追封孫策為皇帝,那孫策的兒子孫紹豈不是皇子了,這樣不就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了嗎?

當初,孫策選孫權當繼承人,這樣的心胸無人能比,現在孫權當了皇帝,是不是把江山還給孫策的兒子孫紹,這樣才顯得公平呢?

也就是說,孫權是存有私心的,他為了讓皇位由自己的兒子繼承,所以刻意不追封孫策為皇帝,這樣就避免了孫紹與自己的兒子爭奪皇位了。

再一個就是,孫權繼位之後,為了凸顯自己的功績,一直在做一些事淡化孫策的影響力,比如他在重用孫策舊臣張昭、周瑜的同時,還提拔了程普、呂範等人,作為自己的心腹將帥,這其實就是為了擴大自己權威的一種表現。

而在赤壁之戰之後,孫權對除了周瑜之外的孫策舊臣,進行了嚴厲打壓,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張昭。

張昭,出身於江東大族,其家族的影響力非常大,孫權繼位之初,將他當做老師來對待,並藉助他的影響力,樹立自己在江東大族中的威望。

不過,在赤壁之戰中,張昭作為投降派之一,被孫權所厭惡,等到孫權稱吳王之後,在選擇丞相的時候,故意沒有選擇張昭。

孫權稱帝之後,更是將張昭明升暗降,以高官厚祿奉養起來,讓其不再參與朝廷決策了。

孫權對張昭的態度,表面上看是張昭主降造成的,其實是他想要淡化孫策在江東的影響力,從而凸顯出自己的功績,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動搖,張昭不過是他達到目的的工具而已。

孫權一方面打壓舊臣,另一方面又提拔新人,哪怕是當初與孫氏一族為敵的江東大族,也是他拉攏的對象,比如說陸遜,他家族當中一百多人因為孫策而死,但孫權繼位之後,卻將他召入自己的幕府任職。

經過孫權的不懈努力,他最終達到了一個目的,東吳的文臣武將,幾乎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只有極少數人是孫策時期的舊部。

同樣的道理,孫權對孫策子孫的態度,其實跟「去孫策化」有莫大的關係,我們就來他是怎麼對待孫策之子孫紹的。

按照漢朝時期的一般慣例,父親去世了,兒子是可以繼承爵位的,孫策生前是吳侯,那麼兒子孫紹理應繼承吳侯爵位才對。

但是,孫權卻沒有讓孫紹繼承爵位,原因是當時孫權也沒有爵位,如果讓孫紹繼承吳侯,那江東之主豈不是孫紹了,那孫權將以什麼身份統領江東呢?

等到孫權被曹丕封為吳王的時候,身份地位算是徹底確定下來了,這個時候總應該冊封一下侄子孫紹了吧,但是他依然沒有。

並且,那時候孫紹已經長大成人了,可以為國家效力了,孫權卻沒有給他任何職務,而是讓他幹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幫助張昭等人一起制定帝王臨朝的禮儀,等等。

由此可見,孫權對孫紹一直都是十分忌憚的,他不願意讓孫紹地位過高,從而威脅到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兒子。

一直到229年,孫權稱帝了,在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的同時,冊封孫紹為吳侯。

這個做法就很值得玩味了,因為孫策被追封為長沙王,爵位卻無法繼承,兒子孫紹只是繼承了他的吳侯爵位。

通過這件事,孫權的私心昭然若揭,因為孫紹如果繼承王爵,那他就跟孫權的兒子們一樣就都是王了,權勢不是侯爵可以想相比的,這是孫權不願意看到的。

並且,孫權讓孫紹繼承吳侯這個爵位,可以向東吳臣民暗示一個事實,那就是江東基業是他打下來的,因此他當皇帝沒有問題,而孫策不過是個吳侯,他讓孫紹繼承吳侯爵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也就是說,孫權封孫紹為吳侯,其實是夾帶了很多私貨的,不過沒過多久他就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吳侯代表的含義太大,因為他開創的政權是吳國,孫紹作為吳侯,給人的感覺就是,整個吳國都是孫紹的封地 。

於是,孫權便將孫紹改封為上虞侯,以上虞(位於浙江紹興)作為孫紹的封地,這樣從名號上來說,孫紹就是吳國的一個侯爵了,也是孫權的臣子,顯得更加合情合理。

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至此,孫策子孫的地位就徹底定下來了,不過是吳國的一個侯爵,地位遠比孫權及其子孫要低。

孫紹去世之後,兒子孫奉繼承爵位,原本與孫權及其繼承人相安無事,但在270年的時候,孫奉卻被殺掉了,孫策由此絕後,這是怎麼回事呢?

那時候,東吳皇帝是吳末帝孫皓,孫權的孫子,他是個昏庸暴虐之人,將殺人當做遊戲,誰要是敢違背他,只有死路一條。

270年,孫皓很寵愛的一個妃子左夫人去世了,他傷心到哭得死去活來,待在宮中幾個月都不出來。

由於大臣們長期看不到皇帝,因此一個流言就開始傳播開來,說孫皓其實就早去世了,外戚何氏已經將其掉包,派了一個人假冒孫皓,孫權的第五子孫奮或者孫奉當中的一個人,將會奪取吳國皇位。

孫奮和孫奉之所以會捲入皇位爭奪傳言當中,還在於孫權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皇位而相互殘害,到孫皓繼位的時候,已經死得差不多了,只有孫奮還活著;而孫奉作為孫策的孫子,也是少數幾個有資格競爭皇位之人。

事實上,孫皓雖然不出門,但對於天下大事都是一清二楚的,當他得知流言之後,就認為孫奮和孫奉是巨大的威脅,於是下令將二人處死。

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

由於孫奉沒有兒子,因此爵位無人繼承,孫策這一脈就就此絕後了。

說完孫策的兒孫,再說說他的三個女兒,她們的結局看起來很好,其實都成為孫權的棋子。

孫策的三個女兒,在他去世的時候,年紀應該都不太大,等這三個女兒長大之後,都在孫權的安排下,嫁給了江東豪門大族。

當時,江東有許多豪門大族,孫權即位之初,以顧氏、陸氏、朱氏、張氏為首,這四個家族都位於吳郡,孫權將哥哥孫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這是個家族當中的三個。

其中,孫策大女兒嫁給丞相顧雍的長子顧邵;二女兒嫁給了孫權的親信大臣陸遜;三女兒則嫁給了大將朱治的次子朱紀。

表面上看,孫策的三個女兒都嫁得很好,當江東豪族的媳婦,至少生活上是有保障的。

但其實,孫策的三個女兒,也是孫權籠絡江東大族的棋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孫權雖然是江東之主,但其實孫氏一族在江東並不顯赫,在很長時間裡都得不到認同。

當初,孫策剛剛佔領江東的時候,就遭到了一些江東大族的堅決抵抗,比如陸遜的父親陸康,就曾在廬江郡抵抗了兩年,家族當中一半的人因此死掉。

後來,孫權為了拉攏陸氏一族,就將二十一歲的陸遜召入幕府,並將哥哥孫策的女兒嫁給他。

在得到陸遜之後,陸氏一族也因此臣服,後來逐漸成為孫權十分依賴的一股勢力,並且陸氏一族人才輩出,為東吳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也加深了孫權對陸氏一族的信任。

當然了,像顧氏、朱氏這樣很早就跟隨孫策的家族,後來也是孫權的支持者,這兩個家族在江東的影響力很大,是孫權不得不依靠的對象。

為了與這兩個家族加強聯盟,孫權又將哥哥孫策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顧邵和朱紀,顯然是個很好的辦法。

孫權的想法是,只要搞定了最大的四個家族,其他家族就好說了。

當然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孫權除了將三個侄女嫁給豪門大族作為聯姻之外,其實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畢竟這三個侄女長大了總要嫁人的,總不能讓她們嫁給平民百姓,或者遠嫁到曹魏或者蜀漢去吧,這樣人們會怎麼看待孫權呢?

其實,孫權除了將哥哥孫策的女兒進行聯姻之外,他自己的女兒也都是如此,比如他有個女兒嫁給了周瑜的長子周循,其他幾個女兒也都嫁給了全氏、劉氏、朱氏和滕氏這幾個大族。

不同的地方在於,孫權的女兒,大多嫁給了新晉升的豪門大族;而孫策的女兒,則全部是嫁給了傳統的豪門大族。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

還在於孫權想要培養更加忠心於自己的豪門大族,畢竟傳統的豪門大族大多都是孫策的親信,他心中還是有所顧慮的。

而在孫權執政後期,他最為依賴的幾個家族,除了陸氏一族之外,已經很難看到傳統豪門大族的身影了,大多都是全氏、呂氏、步氏這些新晉豪門家族之人,這也符合孫權一貫的「去孫策化」策略。

從這一點來看的話,孫策的三個女兒雖然嫁得還不錯,但跟孫權的女兒相比,還是要差一點。

總結一下,孫策去世之後,繼位的孫權其實對他的身後事,以及他的子孫,總體來說是不好的。

孫權為了穩固自身地位,刻意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也沒有重用孫策之子孫紹,這一點與司馬炎的做法相比,就差得遠了。

司馬炎繼位之後,不但追封祖父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為皇帝,也追封了伯父司馬師為皇帝,因為司馬昭就是從司馬師手中繼承權力的,司馬炎這才有機會建立晉朝,他必須做出回報才行。

並且,司馬炎對自己的堂兄弟,尤其是作為司馬師養子司馬攸及其子孫,也都是十分厚待的,並不吝嗇封王封爵,心胸比孫權開闊了不知道多少。

而在史書當中,孫權對孫策及其子孫的做法,也受到了廣泛批評,比如陳壽在《三國志》中就曾這麼說: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說孫權之所以能夠割據江東,都是孫策的功勞,但他對孫策卻不怎麼尊崇,既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孫策之子孫紹也不過是個侯爵,這在大義上說不過去。

如果孫策在天有靈,知道孫權對自己及子孫這麼刻薄,不知道會不會後悔傳位給孫權。

D大師兄說歷史說:

繼承父業,依附劉表

孫權能成為孫策之後的江東接班人,是意外,也是現實的需要。

我們都知道封建時代的權利繼承制度,絕大多數是子承父業,像這種兄終弟及的情況是少之又少。孫堅原本也是討伐董卓的一路諸侯,在和世仇劉表水戰時,被劉表所敗,身負重傷,去世時年僅37歲。孫堅去世時,江東地區還不在孫家的手中,他們的勢力還沒有大到要衡量繼承人的問題。

孫堅去世於192年,這個時候的孫策已經年滿18歲,無論是從年齡,還是從能力上來看,孫策都是繼承孫堅事業的合適人選。為了完成孫堅爭霸中原的遺願,剛接手父親事業的孫策,手中只有幾百人的隊伍。於是想用手中的傳國玉璽作為條件,向袁術換回了原本屬於孫堅的部下。

袁術知道孫策是個能屈能伸的漢子,依附於他,只是一種無奈之舉,更是暫時的。因此他沒有馬上答應孫策的條件,而是使了一個讓孫策投奔堂兄孫賁,舅父吳景的計謀。就這樣靠著自己的舅舅,孫策才有了近千人的隊伍,作為以後稱霸江東的本錢。

孫策的上級袁術是個懂得享受,根本就沒有進取之心的公子哥,孫策在他手下「打工」,雖然建立了不少戰功,可始終得不到袁術的重視。而且袁術是一個反覆無常、不守信用的人。孫策建立戰功後,他曾許諾讓孫策出任九江太守,可後來又改派自己的親信出任,這是孫策想脫離袁術自立的重要原因。等到孫策為袁術拿下廬江時,原本繼任太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可袁術卻空降自己的老部下劉勳接任。

可以說孫策寄人籬下的幾年是不得志的幾年,雖然他為袁術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始終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等到197年,袁術仗著手中有傳國玉璽,在壽春自立為帝,孫策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選擇和袁術決裂,走上了自立創業的道路。

三年創業,一統江東

脫離了袁術節制的孫策,憑著手中的近萬人馬,拉開了稱霸江東的道路。等到200年,孫策基本清除了江東的各方勢力,完成了一統江東,也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立足之地,從此不再需要寄人籬下,委曲求全了。也是這一年,為了完成統一北方的曹操,為了拉攏孫策,曹操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了孫策的弟弟孫匡。

早在孫策投奔袁術時,就表現出了自己的大志,一統江東後,趁曹操和袁紹決戰官渡,許昌兵力空虛,孫策有了襲擊許昌,將獻帝操控在自己手中的想法。可惜得到江東的孫策,也樹立了不少敵人,就在他在丹徒山中打獵時,被仇家徐貢的手下偷襲,面部中箭,只有26歲的孫策,就這麼意外的身亡了。留給他的是該立誰為江東的掌舵者的問題。

面對現實,兄終弟及成了最佳選擇

公元200年,26歲的孫策,18歲的孫權,自知沒有多少時日的孫策選擇把江東交給了弟弟孫權,臨終前他對孫權說了這麼一段話。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在孫策看來,能打下江東、甚至於爭奪天下,孫權是趕不上的,如果說選賢任能,保境安民的話,孫策又不如孫權。為了保住江東這塊基業,選擇孫權是現實的需要,孫權也有這個能力守住江東。更何況孫策的兒子孫紹還小,只有十來歲,如果選擇讓孫權輔佐,搞不好江東又會陷入內鬥,內鬥的結果是好了別人,損害了自己,讓好不容易到手的地盤有被人搶走的風險。為了江東,孫策得選一個有才能的人,要守得住;為了兒子的安全,為了避免內鬥,孫策在現有的人選中,也只能選擇孫權。就這樣孫權成為了江東的掌舵人。

年少的吳候,如何對待子侄

18歲接任江東的孫權,在劉備、曹操這些大佬的眼裡,還只是一個小孩子。為了保住江東,孫權一直採取的是尊奉曹魏為正朔,自己甘心當個吳候,這也算是領悟到了兄長的遺願,守住江東,也從側面說明孫策不僅有自知之明,更有識人的本事。

229年,孫權即位稱帝時,按照禮儀是需要為自己的父兄追封的。出人意料的是,除了父親孫堅被追封為王,對於兄長孫策,只是被追封為長沙桓王,對於孫策的兒子孫紹只能封為吳候。後來為了封自己的兒子為吳候,只得改封侄子為上虞侯。

雖說只是追封,從這裡也看得出孫權作為哥哥的繼任者,也只是把兄長當作一個創業未竟者,還不夠資格被追為帝,或許他是出於現實的考慮,為了避免給孫氏家族,特別是自己的侄子孫紹錯覺,只有孫權的子孫才能繼承他的帝位,而子侄為王為侯可以,不能染指帝位。這樣的安排,對孫策多少是有些不公平的,他作為江東的奠基者,沒有得到應有的名分。

孫紹的兒子孫奉,因為謠傳會即位為帝,而被孫權的兒子孫皓給殺了,到這裡作為孫策的血脈算是斷了。

而孫策的三個女兒,都是嫁給了東吳的將領為妻,並沒有什麼出格的事情發生。

西堤說文史說:

孫策死後,東吳由孫權當政之後,自從孫策的兒子孫紹去世,孫策的孫子孫奉被吳末帝孫皓所殺,孫策這一支就沒有了記載,似乎絕後了。

孫策一世英名,沒想到竟然落得個這種下場,難怪《三國演義》裡給他起個小霸王孫策的外號,那楚霸王項羽下場也差不多啊。

1、孫策打了十年江山,子孫啥都沒撈著,都歸了弟弟孫權

孫策十七歲喪父,父親孫堅死後,十年之間,先是依附袁術,後又依附舅舅,最後聯合江南四大家族,拉起一支隊伍,在二十幾歲時,於漢末混亂的時代,打下幾乎整個江南的地盤,可謂一代少年英雄,歷代人對孫策的評價都特別的高,說他英勇邁人。

而在孫策打江山的過程中,孫權還是個小孩子,幾乎沒怎麼參與,沒多少功勞,可是,孫策最終把家族的大權交給了弟弟孫權,對孫權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事兒,畢竟孫策還有其他兄弟。

最後孫權稱帝以後,後來很多人都為孫策的兒子孫紹打抱不平,覺得孫權至少應該表示表示,把吳國的皇位讓給孫策的後代,孫權卻沒這麼做,甚至於孫權也只是追封孫策為長沙恆王。

有人還舉出後來司馬昭的例子,說當初司馬懿死後,司馬家的當家人是司馬師,司馬昭家族最終能篡魏成功,都是司馬師打下的基礎,司馬師死後,司馬昭坐收了這份豪華大禮,當時司馬昭還知道謙讓一番,表示將來要把家裡的大權讓給司馬師的後代。很多人說,孫權連虛偽的司馬昭都不如。

孫策十七歲時,他的父親孫堅被一箭射死,由於孫堅曾是袁術的部將,於是袁術把孫堅手下的兵馬都給收了回去,孫策要為父報仇,便渡過長江,投靠了袁術。結果袁術雖然很看重孫策的勇猛能戰,卻並不信任孫策,袁術屢次欺騙孫策,說讓孫策去攻打誰誰誰,成功了就封他為太守,等孫策攻城略地大勝回來,袁術又食言而肥。

孫策無奈,最後又回到江東,投靠了自己的舅舅,然後在江東的時候,孫策聯合當時江南的四大家族顧、陸、朱、張,從百十人的小隊伍,拉起了五六千人的大隊伍,不斷地在江南攻城略地,擴大地盤,後來孫策的好朋友周瑜回到江南,孫策如虎添翼,最終平定除荊州以外的整個江南地區。

在孫策和周瑜一統江東的過程中,孫策跟袁術徹底決裂了,原因是袁術得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想要稱帝,孫策勸說他不聽,於是孫策和周瑜放開手腳,把袁術在江南的地盤都搶了過來,袁術死後,孫策和周瑜又帶兵打到江北,把孫策大本營都打了下來,俘虜了袁術的家眷和廬江郡的很多婦女。

在孫策和周瑜攻打廬江郡皖縣後,他們俘虜了這裡的婦女,其中有原來漢朝太尉橋玄的兩個女兒,大橋和小橋,《三國演義》裡誤寫成大喬和小喬,這兩姐妹都是國色天姿,絕世美人,正是少年英豪、血氣方剛年紀的孫策與周瑜,自然不客氣,孫策娶了大橋,周瑜娶了小喬。

孫策娶了大橋以後,仍然在南徵北戰,然而,在床笫之間,孫策也沒放鬆,最終孫策有一個兒子孫紹,還有三個女兒。

很多人誤以為孫策就大喬一個老婆,其實大錯特錯,孫策娶大橋的時候,已經25歲,而孫策26歲就死了,大橋怎麼可能來得及為他生下一男三女?

所以,孫策應該還有一個正妻,甚至還有其他妾室。其實想想也不意外,古人成婚早,孫家又是名門,孫策喪父時十七歲,也許十七歲的他都已經有妻妾了,所以,孫策的兒女大體上並不是大橋所生,大橋估計是個妾室,就算不是妾室,最多也是續弦。至於孫策的正妻是誰,歷史沒有記載。

我們前面講,孫策把家族大業託付給孫權,原因也就看出來了,孫策死時只有26歲,他唯一的兒子孫紹,撐死十歲,由於當時各路諸侯還在逐鹿中原,孫家也只是得到了江南,曹操對江南仍然虎視眈眈,孫策不可能把家業交給自己不到十歲的兒子,如果他真的把家業教給兒子孫紹,孫家大業未成,恐怕先禍起蕭牆了。

此時孫權已經十八九歲,成年了,孫策把家業交給弟弟孫權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2、孫策三個女兒成了孫權拉攏孫策舊部的犧牲品。

可是,我們也說了,東吳的家底都是孫策打下來的,江東那些東吳的舊部大臣們,都是孫策帶出來的,孫權沒有根基,怎麼辦?畢竟當時還有人提議要孫策把家業給他的另一個弟弟孫翊。

孫權必須要鞏固自己剛得來的東吳的大權,這就需要拉攏孫策的舊部和江南各大家族。古代鞏固這類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姻。

於是,孫策的子女成了政治聯姻最好的辦法,我們講過,孫策能在江南起來,與江南吳郡四大家族的支持密不可分。

為首的是張昭的張家,孫權就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張昭的孫女,先讓張昭幫自己穩定自己接任後的江南士族。

接著,孫權把孫策的三個女兒,全都嫁給了當時江南其他三大家族的子弟。

孫策的長女嫁給了顧氏家族顧雍的兒子顧邵。顧雍是最早追隨孫策的江南大家族人物,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孫策的次女嫁給了陸氏家族陸績的兒子陸遜,陸遜後來可是為孫權立下了汗馬功勞,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是陸遜和呂蒙的合謀,劉備夷陵之戰也是大敗給陸遜。其實,孫策當年還跟陸家結過怨恨,袁術曾派孫策攻打陸績的父親陸康,當然,孫策自己並不想跟陸家有矛盾,只是被袁術逼得。

孫策最後一個女兒嫁給朱氏家族朱治的兒子朱紀,朱治是孫策麾下重要將領,孫權不得不拉攏他。

3、孫策子孫捲入皇權鬥爭,孫子最後死於非命,孫策這一支消失在了歷史雲煙中。

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在孫權自封為吳王后,孫紹奉命和張昭、滕胤、鄧禮等人,根據周朝和漢朝的舊禮而制定帝王臨朝的典禮。可見孫紹是個博學的人,也可能是他故意學文,而不是學武,因為他學武的話,孫權對他不放心啊。

孫權稱帝以後,孫紹被封為吳侯,後來又改封上虞侯,從吳侯改封上虞侯,孫權為什麼這麼做呢?

漢朝的吳郡,相當於現在的蘇州,上虞相當於現在的杭州,離吳國首都建業也就是南京,越來越遠了,此外,吳郡是吳國早期都城之一,孫權不再把孫紹留在吳郡,說明孫紹被孫權降級了,側面說明孫紹得到了孫權的信任,孫權不怕孫紹再有異心。

孫紹就這樣做了上虞侯,他死後,上虞侯的侯爵由他的兒子孫奉繼承。

孫紹在孫權時期,說白了,裝孫子,平安度過了一生,沒有被卷進皇位爭鬥這種漩渦裡,可是他的兒子孫奉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孫奉當上虞侯的時候,孫權和他兒子孫和已經去世,當時當皇帝的是吳末帝孫皓。孫皓這個人早期還行,後來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連晉武帝司馬炎都感到孫皓這個人很恐怖。

有一次,東吳民間謠言孫皓已經死了,或者被人替換掉了,說孫權的第五子孫奮或者孫策的孫子孫奉打算爭奪帝位,這讓並沒有死的孫皓非常憤怒,孫皓後來為了制止民間謠言,把孫奮和孫奉都殺了。

然後孫策的子孫們就再也沒有被人提到過,似乎是絕後了。

妖火說歷史說:

對於哥哥孫策的子孫後代,孫權其實很擰巴。

一方面,對於孫策的女兒,孫權堪稱視若己出,甚至比自己親閨女還親。孫策的幾個女兒,在孫權的操作下,全都嫁給了吳國重臣的孩子,甚至比孫權自己的女兒嫁得都好,一生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但另一方面,對於孫策的兒子,孫權給的待遇,真的很不咋地。孫策唯一的兒子,也就只封了一個侯爵。最重要的是,後來孫策唯一的孫子,還讓孫權的後人給殺了,直接絕後了。

當然,孫權這麼對孫策,其實也不是他真的薄情寡恩。而是因為以孫權在世時候的局面來說,孫權必須在東吳集團內部,去『孫策』化。只有這樣,東吳政權內部,才能相對穩定。

公元191年,孫氏集團的創始人孫堅去世。孫堅去世的時候,孫策和孫權的年齡,其實都不算大。所以孫堅死後,他的很多舊部,都被他的老領導袁術吞併了。只有少量舊部,被孫堅的侄子繼承,但是數量也是極少。

而孫堅死後,因為當時有守孝的規定,所以接下來的兩年裡,孫策和孫權一直忙著守孝。直到兩年多以後,孫策才去投奔袁術,然後從袁術手裡討要回來一些老弱殘兵。再之後,孫策靠著孫家在江東地區的聲望,提出要幫袁術平定揚州。當時揚州正處於分裂狀態,袁術當時也沒想到,孫策真的能平定揚州,只是想讓他去做個炮灰而已。

但沒想到,接下來的幾年裡,孫策竟然真的翻盤了,打下了偌大的江東地區。恰在此時,袁術又因為貿然稱帝,被大家圍攻,孫策趁勢脫離的袁術,然後自立一方。但是就在孫策獨立之後沒過多久,孫策就因為被人刺殺,最後不治身亡了。

因為孫策去世的時候,只有26歲。而且孫策去世的時候,他只有一子三女。唯一的一個兒子孫紹,當時只有兩歲。而當時的江東孫氏集團,也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政權,更像是一個聯盟性質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孫策去世之前,自然不能讓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只能讓自己的弟弟孫權來接班了。

而孫策去世之後,孫權確實也扛起了整個東吳集團。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樣,孫策雖然是東吳集團的奠基者,當年後來整個吳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地盤,其實都是孫權拿下來的。

孫權接班之後,先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平定東吳集團內部的叛亂,確保了東吳集團不會分裂。然後又和劉表開戰,拿下了當年孫策都沒能佔領的荊州江夏郡。再之後,就是劉表病逝,曹操南下,孫權聯手劉備,打了歷史上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而赤壁之戰結束以後,孫權又趁機南下交州,佔領了整個東南沿海地區。

等到拿下交州之後,孫權又和劉備曹操你來我往,逐漸佔領了荊南地區。到了這個時候,吳國的地盤才算是徹底成型了。

而對於孫權來說,自從他掌權的那天開始,他就必須要面對一個問題:作為孫家的帶頭人,他到底要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孫氏家族。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孫策去世的時候,其實並不是江東地區的最高官員。孫策一直到死,都沒做過揚州牧或者揚州刺史,他只是揚州六郡之一的會稽郡的太守。從職務上來說,揚州其他幾個郡的太守,和他其實是平級的。只不過大家之前是一個聯盟,然後孫策是一個聯盟的盟主而已。

所以,孫權剛剛掌權的時候,繼承的也是這個盟主的位置。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孫權即位之初的時候,他下面的很多郡守,才會直接反叛。因為嚴格來說的話,大家其實是平級,並不存在隸屬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想要坐穩位置,就必須強化自己的權威。這種強化,不僅僅是在整個江東集團內部,同時也是在孫家內部。因為孫策去世之後,孫家內部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很多人也不太支持孫權,甚至還有直接叛亂的。

比如孫堅大哥家的孩子孫輔,當時正擔任廬陵太守一職。見到孫權上位之後,孫輔認為孫權根本就守不住江東,所以就暗自和曹操來往,都已經打算直接投降曹操了。多虧了孫權及時發現,把他軟禁了起來,這才沒有出大亂子。

再比如孫堅弟弟家的孩子孫暠,當時更是直接帶著兵,打算正面奪權,由自己取代孫權。後來多虧了孫權早有防備,這才沒有被幹掉。

當時孫家內部,都已經是這種情況了。那孫家之外的那些江東世家,到底都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孫權必須強化自己的權威,讓整個東吳都覺得,只有自己才是東吳集團的真命天子,只有自己這一脈,才是東吳的合法繼承人,其他人都不合法。

而這樣一來的話,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處境就很敏感了。

從法理上來說,孫紹作為孫策唯一的兒子,自然有資格繼承孫策的一切。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如果將來孫紹長大之後,孫權應該把江東之主的位置,還給孫紹呢?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孫紹自己不想,只要孫紹存在,就始終是東吳集團內部的一個變數。一旦將來孫權去世,又有人支持孫紹接班,那到時候對於東吳政權來說,絕對是一個大麻煩。

所以,想要解決這個隱患,孫權必須盡力弱化孫紹的存在感。最好的選擇,當然是直接找個理由,從肉體上消滅孫紹。但孫權顯然沒有那麼狠,對於自己哥哥唯一的後代,孫權肯定是下不了這種狠手。所以,孫紹稍微長大一點之後,孫權就一直把他朝文官的方向培養。而且孫紹負責的工作,還是禮儀制定方面的工作。他在東吳集團內部,有點像後來的禮部尚書。

這種定位,既保證了孫紹不會接觸兵權,沒能力造反。同時也能保證孫紹的地位,讓他享受榮華富貴。

除此之外,後來孫權登基之後,只是追封自己的父親孫堅為皇帝,而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這也是為了淡化孫策的影響力,孫權登基之後,只是追封孫策為長沙王。更有意思的是,這個長沙王的爵位還不能世襲,只是給孫策一個人的,孫紹不能繼承。

所以,後來孫紹的爵位是吳侯,也就是當年孫策在世的時候,被漢朝封的爵位。孫權這個舉動,很像是一種有借有還的感覺。你爹當年是啥,我就給你啥,這樣也算是兩不相欠了。直到後來,孫紹才被改封為上虞侯。

客觀來說,孫權的這個處置,其實已經很高明了。同樣也是三國時代,後來司馬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司馬昭也是接的他哥哥司馬師的班。但是後來司馬炎篡位之後,還是追封司馬師為皇帝。所以孫權的這個表現,看起來似乎是有點小氣。

但同時,孫權的這個處置,卻能讓孫紹遠離權力鬥爭。既不會威脅自己的後人的皇位,也不會讓自己捲入朝堂鬥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孫策後代延綿不絕。畢竟,孫策就這麼一個兒子,孫權還是不想讓孫策絕後的。

當然,孫權也不光是對孫策這樣。對於其他幾個兄弟,孫權也是如此。孫堅一共有五個兒子,除了孫策和孫堅之外,還有孫翊、孫匡、孫朗這哥仨。對這三個弟弟,孫權也談不上如何厚待,都是極力淡化他們的存在。

只是孫權大概怎麼都沒想到,後來到了他孫子孫皓在位的時候,民間忽然有了一個傳言,說孫策的孫子,孫奉,會最終奪回皇位。可惜孫奉從小到大一直都是一個文官,從來就沒怎麼碰過實權。但是結果,這樣謠言出來之後,孫奉還是被孫皓給殺了。

就這樣,孫策徹底絕後了。

除此之外,對於孫策的幾個女兒,孫權其實還是很夠意思的。畢竟,女兒沒有繼承權,不會威脅到孫權的地位,所以孫權也願意給這幾個侄女榮華富貴。在孫權的安排下,孫策的大女兒,嫁給了吳國丞相顧雍長子顧邵;二女兒嫁給了陸遜;三女兒嫁給了大將朱治的次子朱紀。

總之,孫策的三個女兒,嫁得都非常好,而且後來都享盡榮華富貴,並且得以善終。

要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孫權其實對孫策的後代,其實也還可以。至於說後來孫皓殺孫奉這件事,孫權在世的時候,恐怕就真的沒想到了。

樓哥看歷史說:

「打仗你不如我,宮鬥我不如你。」

這大概就是對於孫策和孫權兄弟倆的客觀評價。

自魏國太和元年(公元229年)孫權自立為帝,至西晉鹹寧六年(公元280年)滅亡為止,東吳政權存在時間長達52年,是魏蜀吳三國中存活最久的國家。如果算上孫權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從兄長孫策手中接過江東基業的時間,幾近80年之久。

孫權素以刻薄寡恩著稱,那麼在孫策死後,他會如何對待兄長的一子三女呢?

江東基業奠基人:孫策

在《三國演義》中,孫策有一個威風的外號:「小霸王」,這真不算過譽。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策、孫權的父親孫堅,被荊州牧劉表手下黃祖所殺,年僅37歲。當時的孫策年僅17歲,卻毅然挑起了家族的重擔。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從袁術那邊借了一千人馬,到歷陽(今安徽省和縣)會合舅舅吳景和堂兄孫賁,準備從此地出發向江東發展。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渡過長江,連續擊敗揚州牧劉繇、吳郡太守許貢、會稽太守王朗(對,就是被「諸葛村夫」罵死的那個)。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孫策順勢與其絕交,就此成為一方諸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東漢朝廷正式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已經一統江東,其勢力甚至已經引起了曹操的側目。

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吳歷》

然而當年四月的一次狩獵,讓這一切都戛然而止。當時孫策率眾外出打獵,因其馬快,隨從被遠遠甩開,結果遭到了前吳郡太守許貢門人的狙殺。孫策以一敵三,不幸面頰中箭。自知傷重難起之後,孫策將印綬交給弟弟孫權,命張昭等人輔佐新主。當晚孫策去世,年僅26歲。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孫權確實進取不足,守成有餘,最終也達成了開國稱帝的目標。那麼問題來了,他會如何處理孫策及其子女的名分問題呢?

孫策子女的待遇

由於祖上並無顯赫人物,孫權稱帝後除了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外,並未追尊其他先祖。至於兄長孫策,孫權追封其為長沙王,諡曰桓。孫權的這個決定歷來都飽受詬病,認為對江東政權的實際締造者孫策太不公平。

我們實事求是地來分析,如果追尊孫策為帝,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反應?孫權登基之時,孫策的獨子孫紹仍然在世。若孫策為皇帝,則孫紹也是皇子,他能否在孫權死後入繼大統?換句話說,孫紹是不是也應該封王?他和孫權諸子之間就存在著直接的競爭關係,這對於其本人的安危也是不利的。

據《吳錄》記載,孫權稱王之時的典禮儀式,還是由孫紹和張昭等人參考周朝和漢朝的舊禮而制定。說明這位江東「小霸王」的兒子,早就轉型成了學者。最終叔父登基後,孫紹先是被封為吳侯,後來又改封上虞侯。

不封孫紹為王,是孫權對侄子的保護。封為吳侯,則是對兄長孫策的致敬。換句話說,東吳開國之時,還有部分孫策時代留下的老臣,孫權必須對孫紹有所表示。但是出於內心深處的猜忌,等到權力穩固之後,吳侯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封號,自然不能再留給孫紹。

孫紹去世後,其子孫奉襲封上虞侯。建衡二年(公元270年),末帝孫皓數月未曾臨朝,民間傳言其已被殺害,上虞侯孫奉將入繼大統。結果孫奉因此被殺,其實也側面證明了當年孫權僅僅追封孫策為長沙王,確實對孫紹有極大的保護作用。否則只怕等不到孫奉襲爵,他的父親孫紹就已經在孫權諸子的奪嫡大戰中受到牽連。但無論如何,孫策一脈至此而絕。

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

至於孫策的三個女兒,孫權倒安排得不錯。長女嫁給顧邵,丞相顧雍長子。次女嫁給陸遜,東吳丞相,被贊為「社稷之臣」。第三女嫁給朱紀,當年追隨孫堅起兵的元老、毗陵侯朱治之子。

結語:若是孫策無子,相信孫權並不介意追尊其為皇帝。其實西晉建立之時的教訓,反過來驗證了孫權的明智。眾所周知,西晉的奠基人除了司馬懿之外,還有其長子司馬師。司馬師死後將基業交給弟弟司馬昭,最終由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改朝換代。西晉建立後,司馬炎追尊祖父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追尊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追尊生父司馬昭為文皇帝,廟號太祖。按理司馬師無嗣,本來應該不影響西晉朝政。但是司馬昭把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大哥,一下子讓他也有了皇位繼承權,可以說是「八王之亂」的重要誘因之一。從後世的教訓來看,孫策僅為長沙恆王,孫紹僅為吳侯、上虞侯,算是孫權難得流露的一絲溫情。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說:

孫策死後,孫權上位,對他的侄兒侄女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但其中也是另有苦衷的!主要有兩大原因。

三國時期的孫策是一個非常驍勇之人,被人稱為江東小霸王,與項羽相提並論。在他的帶領下,孫家很快崛起,一統了整個江東。而他本人還頗有大志,有一統天下的志向,曾經計劃北上襲擊許都,迎接漢獻帝到江東,以此挾天子而令諸侯。不過遺憾的是,孫策大業未成,就遭到了刺客的襲擊,不幸遇難。而孫策死後,東吳也發生了奇怪了一幕,出現了兄死弟繼的畫面。

孫策孫權

孫策、孫權是倆親兄弟,感情還算是不錯的,身為孫堅的兒子,兩人都是頗具才幹。當時孫堅去世後,孫家基本是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往日榮光已然不在,而孫策也在袁術手下謀生路了。原本的孫策打算就這樣好好過了,跟著袁術建功立業,然而袁術處事不公,經常打壓孫策,引起了孫策的強烈不滿。苦力孫策幹,封賞沒他份,眼見跟著袁術也沒有前途,孫策打算去江東自立門戶,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而當時的江東也是十分的混亂,袁術覺得孫策就算去了江東,也不會有大的發展,就任由孫策離去了。

孫策離開袁術後,猶如猛龍入海,一發不可收拾。他迅速的擊敗了眾多強敵,橫掃江東,兵鋒之下,無人敢擋。短短時間內,孫策就一統江東,成為了一方諸侯。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樹敵太多,且自身防衛不足,孫策最終死於刺客的刺殺。而在他臨死之際,他將大位傳給了孫權,就這樣,孫權接替了孫策統領江東。而孫權上位後,雖然在進取方面沒有孫策厲害,但是在守成方面還是不錯的,最終也成功的登基稱帝,建立的了東吳。

到這裡,故事似乎都非常圓滿,然而我們卻非常好奇了,孫策死前,為啥要將位置傳給孫權呢?為啥不傳給自己的兒子?

實際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孫策選擇傳位給孫權也是迫於無奈的,因為當時孫策死的時候也才二十幾歲,他的兒子太小了,根本不足以服眾,也做不到穩定江東基業。唯有孫權有這個能力。

《三國志》: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孫策還是很看重孫權的能力的,雖然孫權不善於進取,但是守成是完全有餘了。當時江東的情形也十分微妙,那些世家大族連他孫策都敢暗殺,強勢的領頭人勢必會引起內鬥,只有孫權這種外表和善的人,才能暫時穩定江東。

那麼孫權上位後,又是如何對待孫策的子孫呢?為啥沒怎麼聽說過孫策子孫的事跡了呢?

孫策死後,留下了一個兒子,三個女兒,而孫權對待這些侄兒侄女雖然也說不上差,但是也說不上好。孫策的長女嫁給了顧邵,次女嫁給了陸遜,三女嫁給了朱紀。而孫策的長子孫紹剛開始是被封吳侯,後又改封上虞侯,安度一生。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孫策的孫子孫奉由於謠言,被孫權的孫子給殺了,但此時孫權已經去世了,和孫權沒啥關係了。

縱觀孫權的做法,雖然沒有將大權還給哥哥一系,而且對他們也不是非常重視,沒有給多大的權力,甚至有人說孫權對孫策的子孫比較涼薄,算得上是刻薄寡恩了,哥哥孫策待他如此好,他卻如此對待孫策的後人。但實際上我們反過來一想,其實孫權這麼做也有他的苦衷。

一、形勢不允許

等到孫策的兒子長大以後,孫權已經牢牢的掌握了東吳大權,而且東吳外部還有曹操這個強敵,終東吳一朝,曹魏都是十分可怕的敵人。如果孫權將權位還給孫紹,東吳勢必人心動蕩。大家都會瞎猜,到底是選孫權還是選孫紹,白白耗費東吳的經歷。而且,就算大權歸於孫紹,他也不一定有能力保得江東太平。畢竟他沒啥經驗,而孫權已經在此間摸爬打滾這麼多年了。

二、保護孫策後人

如果孫權對孫策後人表現出非常的重視,給予他們權力,孫紹很有可能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東吳前中期一直不太平,很多人也不喜歡孫權,一旦他們跟孫紹糾纏在一起,等待著孫紹的就只有死亡一條路,畢竟孫紹確實是東吳法理上擁有繼承權的第一人。即便孫權大度,可以容忍孫紹,那麼孫權的後人會這麼想嗎?權力面前,可沒有親人一說,最終孫策的孫子不就因此而死嗎?所以說,孫權不給孫策後人權力,不重視他們,其實是一種變相的保護,一旦給予他們權力,他們就會被迫的加入奪權鬥爭,最終將會落得身死的下場。與其如此,那還不如做個富家翁呢!

結語

雖然現在很多人對孫權的評價不高,但也不能否認他是一個雄主的事實。而他之所以對哥哥孫策的後人,不是那麼的重視,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保護。雖然他們沒能掌握權力,但是能做富家翁,好好的度過這一生,也算是不錯了。

漁樵之人W說:

謝謝邀請!漢獻帝興平二年,孫策運用父親意外得到的傳國玉璽作為抵押,向袁術借3000精兵,回到江東父親遺業的地方,力圖重振孫家基業。

孫策到了當年父親的土地,僅五年的時間,就統一了江東,因此,世人讚賞孫策是真正的英雄。

正當孫策準備幹一番大事業的時候,沒想到在一次打獵的時候,被許貢的三個門客,用暗箭射中,因為箭頭有毒,不治而死,年僅26歲。

孫策在臨死前,把弟弟叫到床前,取出將印,交給孫權,語重心長地說:「東徵西戰,攻城克地,你的能力比不上我,但在使用人才,保住家業方面,我不如你,從祖上到我這一代,好不容易才開闢江東這一塊領地,你要想想父輩創業的艱難,可要好好地守住它。」孫策又一一囑告部下,好好地幫助弟弟,說罷,與世長辭。

18歲的 孫權接管江東以後,在周瑜、魯肅等人的幫助下,能好好經營,不僅保住了江東這塊領地,勢力範圍還在不斷擴大。

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和曹操、劉備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稱帝後,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策有四個孩子,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兒子孫紹,開始封為吳侯,次年,又改封上虞侯。長女嫁給吳國丞相顧雍的長子顧邵;次女嫁給大都督陸遜;三女嫁給名將朱治次子朱紀,都是孫權保媒。

孫權對待孫策的三個女兒,做得還是蠻不錯的,可是,對待孫策、孫紹父子,做得就不妥當了。江山本來就是孫堅、孫策父子打下來的,只是孫策死時,孫紹太小,還不懂事,只能把孫家的基業交給孫權。孫權按理說不能虧待孫策、孫紹父子,應當給孫策追封為帝,孫紹封王,才能對得起哥哥。可是孫權沒有給孫策追封為帝,也沒有給孫紹封王。他這樣做,明顯有私心,因為如果給孫策追封為帝,孫紹封王,孫紹就有稱帝的機會,現在給孫紹封侯了,孫紹就沒有稱帝的機會了。這是孫權為他的後代著想。吳侯本來是孫策的封號,孫權封孫紹為吳侯,又認為不妥,很明顯是怕孫紹今後參與權利之爭,所以又改封上虞侯。

孫紹的兒子孫奉,在270年,被殘暴的孫皓殺害,孫策這一脈就沒人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83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