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慈禧臨終前說了什麼?_慈禧死前說了什麼

糯嘰嘰年糕糕說: 縱觀封建帝制時期,女人掌權的情況並不太多,但能駕馭住整個帝國的女人,各個都不簡單。 西漢的呂…

糯嘰嘰年糕糕說:

縱觀封建帝制時期,女人掌權的情況並不太多,但能駕馭住整個帝國的女人,各個都不簡單。

西漢的呂雉、遼朝的蕭綽、唐朝的武則天、清朝的慈禧,這四個風雲人物可謂是女人中戰鬥機,她們在當朝所發揮出的能力,那是連男人也為之汗顏。

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們都有一個共通的地方,那就是心狠手辣,想想也是,在那男尊女卑的年代,不狠又怎麼將男人壓製得絲毫不敢反抗?

不過這四人也是有著區別的,她們雖然掌握了整個國家的權力,但最終只有武則天邁出了最後一步,登基稱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

但當不當皇帝又能如何呢,對於剩下的三位來說,終究是個虛名,作為名義上國家主宰的皇帝在她們的手中只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罷了,而她們生前已經享受到了皇帝才能擁有的各種特權,甚至在去世後所享受榮耀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就拿慈禧來說,她在去世之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這諡號一共22字,其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孝慈、本朝孝德、孝貞兩位正宮皇后,也是清朝歷代皇后中最長的,甚至在歷代皇后中能超過她的人都沒有。

不過,在這四人之中,慈禧也是最受後人詬病的一位,畢竟其她三位掌權期間,王朝並未走向衰亡,而慈禧卻葬送了整個大清朝。

慈禧掌權期間,她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生活上也是奢侈至極,動不動便是滿漢全席,一頓飯甚至可以吃掉普通人家一年的口糧。

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慈禧在臨終的時候也留下了2句遺言,內容令人氣憤,每一句都打在了她自己的臉上。

究竟是什麼遺言呢,我們一起來看。

慈禧黯然去世

1900年,對於大清帝國來說,是無比黑暗的一年,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很恥辱的一年,這一年,西方列強為了攫取私利,撕下了偽善的面具,以武力公然入侵。

他們組成了侵華聯軍,以圍剿義和團的名義,進攻北京城,當此危急關頭,作為大清朝實際掌權者的慈禧,本該力攬狂瀾,挽救大廈於將傾。

可是此時的慈禧想到的就是一個字——跑,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慈禧還特意將西逃說為西狩,竭盡所能為自己的臉上貼金。

為了改變自己的形象,慈禧在西逃期間,還假惺惺地實施了新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可是這種改革僅僅只是面子工程罷了,根本沒有觸及到當時的政治制度,大清王朝這輛幾近報廢的車子依然在守舊無能的道路上緩慢行駛。

慈禧再次回到北京城時,京師已經千瘡百孔,被嚴重破壞的圓明園時至今日依然是國人心口一道無法修復的傷疤。

只是慈禧對此並沒有表現出憂愁,好似一切都和她無關,而她在紫禁城中依然還是縱情享受、得過且過。

慈禧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她明明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挽救大清,但依然不肯將權力交給光緒皇帝,甚至在西逃時,也沒忘記趁機將一直攛掇光緒奪權的珍妃給投進井裡,也沒忘記帶走光緒讓他無法趁機掌權。

1908年,慈禧已經74歲了,她或許也預感到了大限將至,所以她安排了很多事情,而在她黯然離世前夕,也交代了自己的臨終遺言。

慈禧臨終遺言

不過相比較光緒皇帝的暴斃,慈禧的這種突然也似乎是稀鬆平常,光緒是在慈禧太后去世前一天暴斃的,當時的他只有37歲,此時正值一個男人的黃金時期,怎麼會突然死亡呢?

所以在她臨終之前,將光緒一併帶走也是情理之中,就好像帶著光緒西逃一般,只是這次確實要了他的命。

光緒暴斃了,慈禧也放心了,而她的人生也走到了終點,臨終時,慈禧似乎也回顧了她的一生,似乎也意識到了大清一步步走向衰敗的緣由。

她向身邊的人,交代了臨終遺言,僅僅只有兩句話:

此後,女人不可與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

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

這兩句遺言其實就說了兩件事,一是不讓女人幹預國事,二是不讓太監幹預國事。

如果拋開慈禧生前的所作所為,這兩句遺言倒是沒什麼問題,但是這話從慈禧嘴中講出來後,就變了味道,因為這兩件事都是她一直在做的。

慈禧打自己的臉

在中國所有的朝代中,不讓女人幹政幾乎是一條鐵律,明清時期更是把這件事擺在了明面上,擺在了祖宗家法的地位上。

如果真的較真來看,清朝前期出現的另外一個女強人孝莊,其實也算是幹政,只不過她做得非常好,不僅將大清朝帶上了正軌,還竭盡全力為大清培養接班人,更不貪戀權力,所以即便是她幹政了,這也讓後人覺得她幹政做得好。

可是慈禧就不一樣了,她的幹政更類似是一種獨裁,為了獨享權力,甚至可以不顧整個國家的存亡,而慈禧頂著違背祖訓的大帽子,在幹政的路上一走就是近半個世紀。

縱觀歷史上的朝代,在太監手中亡國的並不在少數,風光一時的秦帝國在宦官趙高的手裡走向了崩盤,明朝的太監們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打著皇帝的名頭,胡作非為。

可是慈禧掌權期間對太監也是相當重用,甚至他們的實際地位能凌駕於百官之上,就拿李蓮英來說,他就是一位在當時幾乎可以一手遮天的大太監。

仗著慈禧的寵愛,他在後宮中是可以橫著走的,一旦惹到了李蓮英,那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而為了提高李蓮英的地位,慈禧不惜再次打破「太監品級以四品為限」的祖訓,將李蓮英封為正二品總管太監。

由此可見,慈禧的這兩句遺言,著實令人氣憤,句句再打她自己的臉,至於說慈禧是不是真心悔過才說出這樣的話,這點沒有答案。

但是我認為,她只是在為自己強行洗白罷了,不然為何又會將大清朝交到一個3歲的孩子手裡,這不是明擺著再次將大清朝推向了無底的深淵嗎?

Ps:侵刪

橙紫講史說:

慈禧是清朝時非常有名的人物,對於她的評論基本是一邊倒的差評。

慈禧這輩子做過禍國殃民的事兒大家都知道個大概,我們今天不光聊該問題的答案,也聊聊關於慈禧的一生都做過什麼好事。


慈禧是誰

慈禧,本名葉赫那拉杏貞,不知道小夥伴你有沒有看過《甄嬛傳》,裡邊的皇后總稱呼自己葉赫那拉。慈禧是鹹豐的媳婦,同治的老娘。在晚清時垂簾聽政,雖然有小皇帝坐在龍椅上「指揮天下」,但誰都知道,真正說了算的,就是慈禧。這段歷史大家都比較熟悉,簡單帶過,不做深述。


慈禧做過的大好事

1、「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務運動

慈禧最初還是很支持洋務運動的,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符合慈禧自身的利益。支持洋務運動,不光能學到洋人先進的練兵方式,學習先進的製造技術,從而造出先進的火器,還能利用洋人來鎮壓叛亂,對於慈禧是相當有好處的,如果真的能有成就,內憂外患都可以解決,對於慈禧來說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嘛。

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慈禧既不屬于洋務派,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她的心思只是放在對權力的掌控,對物質的享受,只要能過著天下最好的日子,沒有人能動搖得了自己的權力,慈禧就滿足了。國家的權力和命運掌握在這種人的手裡,是十分可怕的。

洋務派的勢力膨脹速度過快,讓慈禧非常擔心,表面上她很信任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實際上慈禧卻處處控制著三人的權力,這三人中,讀懂慈禧心中心思的只能無奈自保,沒有讀懂的,喪失權力。

曾國藩為求自保,平了太平天國之後,解散了大部分湘軍。左宗棠西徵勝利,嚴密布陣準備抗擊沙俄侵略,這時就有人彈劾左宗棠擁兵自重,慈禧趁機將兵權收回。慈禧每次需要商議要事,都少不了李鴻章的意見。可是慈禧在軍機處安排很多李鴻章的政敵,李鴻章卻始終未能進入軍機處,還經常遭到彈劾。

不管怎麼說,如果慈禧最開始就阻撓洋務運動,國運只會更加慘澹,所以說,慈禧還是「一定程度上」的做了件好事兒。

2、廢除科舉,興辦學堂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聯合張之洞聯合上奏,請求廢除科舉制度,改為新學考試來選拔人才,慈禧太后還真的就準了,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上諭,從隋朝開始存在了2000年的科舉制度徹底的結束了。

科舉考試限制讀書人的思維,八股文格式內容非常死板,將讀書人的思維固化了,將創新意識泯滅殆盡。雖然隋朝乃至後世幾百年都是先進位度,但是到了清朝,已經是阻礙國家發展的一種形式了。

3、禁止吸食鴉片

「自鴉片煙弛禁以來,流毒幾遍中國,吸食之人廢時、失業、病身、敗家。數十年來日形貧弱,實由於此,言之可為痛恨。今朝廷銳意圖強,亟應申儆國人鹹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著定限十年以內將洋土藥之害一律割除淨盡。其應如何分別嚴禁吸食並禁種罌粟之處,著政務處議妥章程具奏。」——慈禧禁鴉片懿旨。

4、興辦女學,禁止纏足

1906年,慈禧太后下令禁止纏足,開了中國婦女解放的先河。不光如此,雖然沒有正式的下旨,慈禧還是默許了逐漸在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逐漸產生的女子學堂,學習新學的女子越來越多。可以說,慈禧也算是走出了「男女平等」的第一步。

5、派遣留學生,興建學堂

這件事影響極為深遠。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留學生獎勵制度,規定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普通中學5年後如果順利畢業,並且得到優等文憑,會受到相應的獎勵。

慈禧利用美國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華園修建清華學堂,也就是今天的清華大學。1902年,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師範館成立,這就是西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的前身。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


慈禧遺言

1、打臉的遺言

為啥說打臉呢,因為這第一條遺言,就是要後人女人不準幹政。其實,自古以來,女人就不準幹預朝政,而且大清開國時也借鑑了這條規矩,是慈禧自己破壞了規矩,自己爬到政治金字塔的最頂端,掌控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死後她竟然提到這點,自己打自己的臉,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2、可笑的遺言

第二條遺言,太監不得幹政。大清朝從建朝開始,就基本沒出過有權利的太監,唯獨慈禧老同志掌權的這些年裡,沒少出像安德海、李蓮英等權力通天的太監。據說李鴻章這樣位高權重的大臣都要賄賂李蓮英,可見此時的太監權力已經高到何等地步,實在可笑。也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吧。

3、可怕的遺言

第三條遺言是有爭議的,就是立溥儀為皇帝。當時溥儀很小,只有三四歲,據說慈禧還幻想著自己如果病好了,還要繼續垂簾聽政,到時候要怎樣能讓皇帝繼續聽自己的話呢?立個不太懂事的小皇帝就解決了。

如果這條遺言是真的,我只能說慈禧實在是無恥,而且結合第一條遺言來看,慈禧就又一次打了自己的臉,明明說女人不準幹政,自己還要繼續幹預,堅持就是無恥至極。但小編覺得真實性不高,只是作為道聽途說的野史與大家分享一下吧。


好了,老規矩,一首打油詩結束答題。

太后一生實在忙,壓內跪外怕列強;

死後狂抽自己臉,誤事誤國狠心腸。

鄧海春說:

「玉座珠簾五十春,臨朝三度抱衝人。扶床一見雛孫拜,定省儀鸞僅隔晨。」這是後人述及清末慈禧太后死時情景的一首宮詞。

慈禧於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1908年11月15日)死於中海儀鸞殿,其時年已七十四歲。對她的一生是非,後人有許多議論。她自鹹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晨(1861年11月2日)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以後,兩度垂簾,一次訓政,立過三個幼帝,操縱清末政權幾達半個世紀。此即上引宮詞中所謂「玉座珠簾五十春,臨朝三度抱衝人」之原意。

對於慈禧太后之病情及其去世,野史演義之類並後人的傳說頗為紛雜,但多數均謂她是因患痢腹瀉不止而最終衰竭致死。關於她得病的時日,有的說是在十月初十日(慈禧生日)以前,有的則說是在此後;有的說早在光緒帝去世之前多日,慈禧已臥病不起;有的則說光緒去世之日,慈禧曾親臨瀛臺涵元殿視喪。如光緒時曾任御史的惲毓鼎說,早在十月初十日之前:「時太后病瀉數日矣」,又說當光緒帝的皇后在十月二十一日得知光緒帝已死後,便「哭而出,奔告太后,長嘆而已」。又如《慈禧外紀》中說:「是年太后七十三歲,萬壽之期……太后高興已極。不幸至晚著涼,又吃乳酪、蘋果等物過多,遂又病痢。此病於夏間曾纏綿多日也。」如此等等,當然均難作憑證。

考諸正史及清代官修史籍,則又略焉不詳。《清史稿·后妃傳》載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劇。壬申,太后命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癸酉,上崩於瀛臺。太后定策立宣統皇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東普陀峪,曰定東陵。」

《德宗實錄》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甲戌之記載是:「是日,太皇太后疾大漸。未刻,崩於儀鸞殿。申刻,大殮畢,奉安梓宮於乾清宮。」同日,《起居注》之記載是;「是日,聖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漸。未刻「慈馭升遐。」

在慈禧去世之前一日,還親自決策立溥儀為帝,授溥儀之父為監國攝政王等,也算是她臨死前的遺囑吧。而有關於病因、病狀等則毫未涉及。只有在她死後清廷以她的名義所發布的遺誥之內稍有提到,茲摘其要如下:

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詔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機待理,心力俱殫。幸予體氣素強,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遂至彌留。

這段遺誥的要點,無非是說慈禧得病之由,是因為政務殷繁過於勞累。其患病的時間,則是在光緒三十四年夏秋之際,其死因是對光緒帝之死過於悲痛。由此可見,這些正史或官方記載,與野史演義及社會流傳之說迥乎不同。正史只記載了太后有疾,太后崩。沒有寫什麼遺言之類。

很多文章都說慈禧彌留之際最後說的一段話是: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就連騰訊歷史、人民網歷史頻道都有發表。這個說法來自所謂「慈禧太后最後一個情人」英國的年輕記者伯克豪斯(巴恪斯)。在慈禧太后去世以後,1910年,伯克豪斯與人合撰了《慈禧外記》(又名《太后治下的中國》),之後又出版了《清室外記》,大打隱私密史牌。記敘了慈禧太后與清宮之中,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成為了中國宮廷研究的專家。雖然作者聲稱在庚子年北京混亂之時,搞到很多宮廷密檔,仍因其太過於驚悚,「有些歷史學家和學者指責他是偽造歷史的高手,稱為遠東最著名的無賴和最無恥的騙子」。我勸大家還是別信這個人的記載吧!當時那麼多人在場,為何《清史稿》的編著者,將這樣的正能量省略?為何朝廷裡某些喜歡記日記的官員沒記?一句話,憑什麼,它來自於外國人的書中?

漢史趣聞說:

慈禧太后是大清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物。

她執掌大清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當然了她在執政的那段時間裡,做了很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

這也是她在中國一直名聲都不怎麼好的原因。她在位的時候,對外國列強,又是量中華之物力,結餘國之歡心,又是割地、賠款,當真是做盡了壞事。

那麼慈禧太后,作為中國歷史上如此舉足輕重的一個人物,她最後一天又是怎麼過的呢?

慈禧太后臨死前的一天,光緒帝就去世了。

那時候的光緒帝三十多歲,正是一個人的壯年之時。

當時人們就覺得光緒死的有點蹊蹺。最近經過專家,對光緒的衣物進行檢測,得出的結論是,光緒帝是被砒霜給毒死的。

但是,到底是誰毒死的光緒帝,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太后肯定是嫌疑人之一,因為那時候她和光緒皇帝的關係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慈禧想害他,也不是不可能。

正是因為光緒帝死了,所以,到了第二天慈禧,還是照常洗漱完用膳,然後處理政務。當時,她是在和大臣們商議,選立接班人的事情。

最終他們選擇的就是溥儀來繼承皇位,當時的溥儀也只有三歲。溥儀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皇帝。

上午慈禧剛把接班人給選好,中午的時候,慈禧就覺得不自己不行了。似乎她也要不久於人事了。

所以,她必須要安排後事了。

慈禧心目中國家大事當然是第一位的了,既然立了溥儀為皇帝,肯定是不能改的了。但是,當時的溥儀年齡尚小,不能執政,不得已就只好讓溥儀的父親來當攝政王,監管朝政了。

慈禧還說到,以後絕對不允許女人專政了。

你看掌權了半個世紀的慈禧,到了臨死前,竟然有這樣的覺悟,這說明她對於自己在位幹的這些事,也是不認同的。

本來清政府就有規定,女人是不可以幹政的。但是,慈禧把這個記錄給打破了,她享受都了權力帶來的好處。

到了臨死前,她想在自己去世之後,再恢復女人不能干政的制度。

說完這些慈禧就散手人寰了,她去世的那一天是1908年11月15日。這是慈禧太后在世的最後一天,確切地說不夠一天的時間。

她是在死後一年的時間,才得以下葬的。

但是,就在她去世之後三年,大清王朝就亡國了。在她去世的二十年,她的陵墓就被孫殿英給盜了。

恆心飄香說:

光緒駕崩了,這是慈禧盼望已久的事兒,她終於拔掉了眼中釘肉中刺。

國不可一日無君,得趕緊弄個皇帝上來。

其實有沒有也無所謂,有慈禧在,皇帝就是傀儡,弄個皇帝上來只是換個傀儡而已!

慈禧害死光緒的想法由來已久,所以新皇帝讓誰當她早就想好了,那就是三歲的溥儀。

為什麼是溥儀呢?

第一,溥儀是同治和光緒的下一輩,過繼過來繼任光緒的皇位,也是繼任同治的皇位,鹹豐的後代沒有絕,而且皇位世世代代將傳承下去。這就是慈禧對鹹豐的忠誠,其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

第二,溥儀還小,才三歲,她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慈禧是十分自信的,放眼看去,整個愛新覺羅家族中,她是最有能力的,作為大清朝的掌權人沒有比她更適合的。雖然這些天她身體欠佳,拉肚子。不過沒問題。整天吃山珍海味,喝人奶,一大堆保健醫生為自己服務,這點小病無大礙,她對自己身體也很自信,活不了百歲,也能活過87歲。為啥是87歲?超過乾隆,拿個大清朝掌權者長壽冠軍唄。那樣73歲的慈禧,垂簾聽政時間至少還有14年,到那時,溥儀17歲,親政正合適。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中午,慈禧突然昏厥了,隨即便進入彌留之際。昨天還夢想著未來,今天就不行了,突如其來的打擊把慈禧這個政治老手給打蒙了,慈禧思想沒轉過灣來。

先是說讓載灃當監國攝政王,處理一切日常事務,遇到大事由隆裕太后定奪。隆裕太后是慈禧的親侄女,這決定是讓隆裕代替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說這話時還算比較清醒,只是時間緊迫她沒有來得及認真思考。

之後慈禧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清醒時她反思自己的一生,也考慮了大清的未來。

她說,自己一生為大清朝鞠躬盡瘁,垂簾聽政是逼不得已。這是她對自己的真實評價。她就是這麼認為的。

她還說,今後大清朝,一是女人不得幹政,二是防止太監誤國。

慈禧的這句遺言叫人難以理解,大清朝女人不許幹政早有祖訓,她幹政了,太監最高四品,她破例給李蓮英二品,而且她寵信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好幾個太監。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其實不是。

當她做出讓隆裕太后繼續垂簾聽政的決定時,慈禧自私的本性暴露無遺。

然而,之後她回憶一生經歷,想到自己為大清朝鞠躬盡瘁時,她被自己的「偉大」說服了,她要繼續「偉大」下去,首先就是要拋去自私。不能讓隆裕再垂簾聽政了,她不行,沒那兩下子。也不能讓李蓮英有機會專權,那樣國家也會玩完。讓載灃掌握大清政權,溥儀是他兒子,他不會奪兒子的權。這才是慈禧深思熟慮的結果,也是最好的結果。這樣才最有利於大清王朝。

為了鹹豐家族的延續,犧牲了葉赫那拉家族的利益,臨終的慈禧覺得自己非常偉大。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稗史候說說:

慈禧臨死前說了什麼?到底該如何解讀?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病逝沉重的慈禧太后進入彌留之際,手腳忙亂的太監們開了一劑益氣生津之方,想要來個妙手回春:老米一兩,人參五分,麥冬五錢,鮮石斛五錢,水煎溫服。

這一個藥方是慈禧太后身前最後一個藥方,此方可以益氣生津,卻無法拯救慈禧之命。一個時辰之後,慈禧太后命歸黃泉。不過,慈禧在臨死前說了最後一句遺言: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慈禧的臨終遺言令人震驚,也留下了一個歷史謎團。一個成功上位登上皇權的女人,一個可以媲美武則天的女人,為何最後會留下這樣的遺言?一直以來,慈禧的遺言也被人們反覆分析,卻始終不得其解。

慈禧的遺言該如何解讀?主要有三點:

一、慈禧臨死前已經預感到了大清將滅亡在自己手裡,她知道這個內憂外患的國家交給一個孩子,只怕是難以保全了。她之所以讓女人不準幹政,就是怕後繼者隆裕太后學習自己,加速大清的滅亡。

二、慈禧認為自己的一生是個特例,歷史上除了武則天,只有她能一個女人掌控大清江山48年。雖然這48年艱難撐持,但後繼者只怕沒有這個能力和魄力,所以杜絕女人幹政,興許能讓大清多活幾年。

三、慈禧本身是個傳統的人,這個社會畢竟是男權社會,她無法想像若後繼者再出她這樣的人,還能否讓大清江山持續下去。事實上,她心裡很清楚,大清走到今天,基本上是油盡燈枯了。

作為一個風雨飄搖王朝的最後掌舵者,慈禧太后希望讓愛新覺羅家族重振雄風,希望後世能出一個康熙乾隆那樣的雄主,但可惜的是溥儀不是這樣的雄主,時代發展的大勢已經不容許有這樣的雄主出現。

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已經沒有繼續拯救的必要,推翻打倒之後重來建設,也許會有一線生機。慈禧死後三年,大清帝國就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宣告落幕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慈禧遺言並未記載在《清史稿·后妃傳》中,而是慈禧的情人伯克豪斯在她去世兩年後在其《慈禧外傳》中第一次披露出來的,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歷史課課代表說:

公元1908年,已經統治了中國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自然身體康健,這個清朝老寡婦對於自己治下的帝國仍然很滿意,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出色的統治者,不遜於帝國之前的任何男性君主。

然而,剛剛過完七十三歲生日的慈禧太后突然得了痢疾,不停下瀉,連服鴉片也沒有止住,此時,已經被慈禧太后囚禁了十年的三十八歲的光緒帝突然駕崩,慈禧也已經病勢沉重,但是她仍然堅信自己身體很好,更沒想到自己會死。所以,她故伎重演,依舊選擇了為三歲的孩子作為皇帝,這就是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溥儀繼承同治皇帝的皇位,兼繼光緒皇帝的皇位,這就是所謂的「繼承同治,兼祧光緒」,由於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早已去世,所以作為光緒帝遺孀的隆裕太后就成了溥儀法理上的母親。光緒帝去世後的第二天,事實上也就是20多個小時後,慈禧太后病危,她預感自己行將就木,最終留下遺旨,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意思:

一、女人不可預聞國政,這是本朝的祖訓,當年文宗駕崩時的情況你們是知道的,我不得已垂簾聽政,是我破壞了這條祖制,從今以後,這條還要恢復起來。

二、所有軍國大事交由攝政王全權處理,遇到重大事件,仍要請示皇太后(隆裕太后)裁決。攝政王畢竟是臣,而太后是君。

三、不得重用太監。國家多事之秋,皇帝幼小,太后年輕,攝政王資歷尚淺,要防止宦官弄權,明朝的宦官專權之事一定要引以為戒。

說完這些話,這位一生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三度垂簾聽政,擁立三位皇帝、統治中國四十七年的太皇太后慈禧就咽氣了,在宗親個群臣一片痛哭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原創:歷史課課代表

歷史茶坊說:

1908年11月15日,74歲的慈禧太后走向了人生的終點。臨終前,慈禧留下了三句遺言,出人意料的是這三句遺言不僅讓後人嗤之以鼻,甚至連史學家都認為極度無恥。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慈禧究竟留下了什麼遺言,讓後人如此反感呢?

女人不得預聞國政

1861年8月,鹹豐帝病危,立唯一的皇子載醇為皇太子,命大學士肅順、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等八人贊襄政務,輔佐幼帝,史稱讚襄政務八大臣或顧命八大臣。皇帝年幼,由親貴重臣輔佐政務,這是自順治朝沿用下來的祖宗家法之一。鹹豐帝駕崩後,慈禧太后為了滿足自身貪婪的權力欲,聯合在京留守的恭親王奕訢,秘密發動政變,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一網打盡,實行垂簾聽政,將軍政大權牢牢攥在手裡長達47年之久。慈禧臨終遺言之一:此後女人不得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慈禧聲稱「女人不得幹預國政」是祖宗家法,可自己年輕時迫於形勢,不得已而掌管朝政,今後還要將這條祖制恢復起來。這是實打實的打臉,誰不知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大臣都是由肅順一手提拔起來的,況且當時英法聯軍已經退兵,太平天國安慶被克復,剩下的捻軍只不過是強弩之末,哪有什麼形勢危急,純粹是找藉口罷了。

不得令太監擅權

清朝有鑑於明末宦官亂政現象,對太監的管理非常嚴格,順治帝曾頒布「宦官不許幹預朝政」敕諭,並讓工部做成鐵牌,分別立於交泰殿,內務府和慎刑司三處地方。乾隆帝要求宮內所有太監一律改姓秦,趙,高三姓,意在時刻提醒自己,秦朝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相互勾結,不僅幹預國政,甚至廢立儲君,務須以史為鑑,嚴加防範。慈禧臨終遺言之二: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慈禧這條遺言再度打臉,清朝兩百年來一直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現象,唯獨到了慈禧太后時期,出現了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等幾位太監,他們勾結外官,賣官鬻爵,收受賄賂,慫恿主子大興土木,修三海,修頤和園,使晚清吏治腐敗進一步加深。

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

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幼年繼位的有五位,分別是順治(6歲),康熙(8歲),同治(6歲),光緒(4歲),宣統(3歲)。前面兩位是孝莊太后的兒子和孫子,後面三位都是慈禧太后所立,而且年齡上有越來越小的趨勢,這都是由於慈禧太后攬權的結果。正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慈禧為了一己私慾而置天下福祉於不顧,必將被歷史釘在恥辱柱上。慈禧臨終遺言之三: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過繼穆宗,兼祧德宗,入承大統。

1861年8月,31歲的鹹豐帝英年早逝,由6歲的兒子載醇繼位,這無可厚非。可當19歲的載醇駕崩後,慈禧太后為了達到繼續垂簾的私慾,也為了血緣上的親近,把親妹妹的兒子,4歲的載湉過繼到自己膝下,立為皇帝,即光緒帝。臨終前,慈禧還擔心萬一病體痊癒,由長君繼位將來恐怕難以操控,於是立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慈禧太后可謂將這一理念發揮到了極致。慈禧臨終前的三句遺言,前兩句是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臨死前卻告誡後人務必杜絕,這樣直接打臉的話也能脫口而出,實在是無恥之極。後一句話充分說明慈禧自私自利的性格已深入骨髓,在這樣極端短視的當權者統治之下,清朝又豈能不亡!

文/歷史茶坊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首發!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讚,歡迎轉發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湘西小木魚說:

1908年,慈禧太后病逝。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儀鸞殿去世,結束了自己禍國殃民的一生。慈禧太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被很多人罵一人的奢侈陪葬的是大清王朝,其實還是有道理的。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慈禧太后臨終前也有遺言,但是卻讓人嗤之以鼻。為何會這樣了?先去看看這些遺言吧: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過繼穆宗,兼祧德宗,入承大統。」

慈禧太后的遺言是女人不能干涉國政,太監不能擅權,溥儀繼承皇位。這三個遺言其實都很荒謬,因為慈禧太后就是幹涉國政了,她也是無比信任太監,幾次讓一個孩子做皇帝更是有自己的私心,想病好後繼續掌權。

女人不可預聞國政。

首先看第一條遺言是女人不可幹涉國政,這就很荒謬了。1861年8月,鹹豐帝病危時立唯一的皇子載醇為皇太子,命大學士肅順、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等八人為顧命八大臣輔佐幼帝。但是鹹豐帝駕崩後,慈禧太后卻和恭親王奕訢,秘密發動政變,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一網打盡,最後實行垂簾聽政,成了晚清的實際掌權人,長達47年之久。

同治帝去時候,慈禧太后立醇親王和自己親妹妹的兒子,年僅四歲的載湉為皇帝,就是光緒帝,慈禧太后繼續臨朝聽政,是晚清掌權人。

慈禧太后自己掌管國政多年,卻遺言女人不能干涉國政,當然是很荒謬讓人嗤之以鼻的。

不得令太監擅權。

慈禧太后第二條遺言是太監不能專權,但是安德海和李蓮英都是因為慈禧太后的寵愛而權勢燻天的。特別是安德海更是囂張跋扈,出京辦事時還打著慈禧太后的名號欺壓當地官員和百姓,被忍無可忍的山東巡撫丁寶楨給殺了,好在慈禧太后也自知理虧,沒有深究此事了。

因為明朝宦官亂政,清朝對太監管理很嚴格,順治帝就頒布了「宦官不許幹預朝政」敕諭。

從慈禧太后的遺言來看他是知道清朝的這個規矩的,可是她卻寵愛安德海和李蓮英,導致安德海做事無法無天。「太監不能專權」這樣的遺言在世人看來自然也是一個笑話令人嗤之以鼻。

溥儀過繼穆宗,兼祧德宗,入承大統。

光緒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緒帝載湉病重的時候,慈禧太后就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光緒帝去世後,慈禧太后命溥儀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繼承皇統做了宣統皇帝,這也是慈禧太后的遺言了,因為沒過多久慈禧太后就去世了。

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幼年繼位的有五位:順治(6歲),康熙(8歲),同治(6歲),光緒(4歲),宣統(3歲)。前面兩位是孝莊太后的兒子和孫子,孝莊太后是用心培養自己的兒子和孫子沒有絲毫私心。後面三位皇帝中同治帝是鹹豐唯一在世的兒子只能他繼承皇位,但是卻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最後兩位小皇帝都是慈禧太后所擁立的,慈禧太后是有私心的,因為皇帝小,自己可以繼續輕輕鬆鬆控制皇帝把持朝政

慈禧太后臨終前又立下一個小皇帝溥儀,為何會這樣了?因為慈禧太后想著萬一病體痊癒了還得繼續把持朝政,年幼的小皇帝好操控,於是就立下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這樣的遺言自然讓人嗤之以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86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