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孝莊太后輔佐兩代君王,權勢滔天,為何自己不效仿武則天做皇帝?_孝莊太后自稱孝莊

雍親王府說: 孝莊太后,即孝莊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

雍親王府說:

孝莊太后,即孝莊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一部《康熙王朝》和一部《孝莊秘史》,讓我們了解孝莊這位清朝初年的傑出女政治家,也是公認的滿蒙第一才女,孝莊文皇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孝莊太后。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本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9年)生下福臨,也就是日後的順治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年僅6歲的順治皇帝即位,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莊文皇后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不算是順治還是康熙,可以說都是幼年登基,孝莊文皇后全心全意輔佐自己的兒孫,幫助他們穩定政局,平衡朝堂內外關係上做出了積極地努力與貢獻,可以說孝莊為了順治和康熙,為了大清朝初期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孝莊太后在面對兩位皇帝幼年登基的情況下,沒有選擇效仿武則天奪權稱帝,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孝莊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像武則天一樣掌握絕對的權力。

武則天能夠廢唐立周,改元稱帝,是因為武則天從唐中宗李治在位時期,就已經掌握了絕對的權力。

正是因為李治的身體原因加之其對武則天的信任與依賴,武則天輔佐、協助李治處理朝政,因而就有了「二聖臨朝」的說法,從這個時候開始,武則天就已經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唐中宗李治去世後,唐睿宗李旦繼位,武則天則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實際上,武則天才是這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這也為武則天稱帝提供了堅實的權力基礎。

反觀,孝莊太后,則自始至終都沒有這樣絕對的權力。

在皇太極時期,還是永福宮莊妃的孝莊太后,在「五大福晉」中僅僅排在最後一位。

在皇太極生前,孝莊太后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皇太極所冊封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

位居首位的是中宮清寧宮皇后哲哲,稱國君福晉,即孝端文皇后,也是孝莊太后的姑姑。

位居第五位的是次西宮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稱西側福晉,即孝莊文皇后也就是孝莊太后。

其中,地位最高的還是當屬皇后哲哲,而她還是孝莊太后的親姑姑,而最受皇太極寵愛的莫過於關雎宮宸妃海蘭珠,而孝莊太后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另外兩位從察哈爾部林丹汗處改嫁給皇太極的兩位遺孀,所以這個時候的孝莊,沒有任何權力優勢可言。

順治時期,政權主要集中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

在皇太極去世後長達十七天的大清皇位爭奪戰中,由於多爾袞和豪格兩派勢力的僵持不下,最終選擇了一個雙方利益能夠實現平衡的方案,那就是由孝莊太后為皇太極所生的兒子——福臨繼位,這就是順治皇帝。

雖然福臨登基成為了皇帝,但是此時的福臨只有6歲,期初權力還是掌握在滿洲貴族議會以及兩位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手中。之後多爾袞通過一些列手段,打擊代善、濟爾哈朗等滿洲傳統貴族勢力,並且除掉了豪格等政敵,從而實現了大權獨攬,成為大清朝真正的實際掌權人。

所以這個時候的莊妃應該考慮的並不是自己要不要效仿武則天,而是要防著多爾袞自立為帝,畢竟,這個時候如果真的多爾袞要稱帝可以說是易如反掌,而對於孝莊而言是沒有任何的一點機會的,而她能做的也是首要確保的,就是維護她的兒子,順治皇帝的皇位。

即便是在多爾袞死後,朝堂上的順治皇帝已經親政,再加上濟爾哈朗、索尼、鰲拜等人的輔佐,孝莊也不掌握權力,因而也就沒有了稱帝的可能。

康熙時期,政權主要集中在輔政大臣的手中。

順治臨終前,為了防止多爾袞專權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因而安排了四位並非皇室成員的輔政大臣,即索尼、遏必隆、蘇克沙哈以及鰲拜。期初,四位大臣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但是,隨著索尼的年老以及鰲拜勢力的崛起,使得輔政大臣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在索尼病死和蘇克沙哈被殺後,出現了鰲拜的專權局面。

在用計處理掉鰲拜之前,康熙已經親政,而在擒拿鰲拜之後,康熙隨即大權獨攬,並且由明珠、索額圖、陳廷敬等人輔佐,也使得孝莊太后沒有掌握任何的權力。

而此時的孝莊也已經到了人生的晚年,也沒有那個精力去過多的參與政務,對於效仿武則天,也確實不太實際了。

「後宮不得幹政」,是滿清王朝的組訓,孝莊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掌握到像武則天一樣掌握絕對的權力,因而也就失去了像武則天一樣奪位稱帝的政治基礎。


不得不說的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和統治者是滿洲人,作為蒙古人的孝莊太后,是根本無法多的一個滿洲人王朝的統治權的,何況她還是個女人。

如果放眼在世界歷史上,可以找到一個外民族的女性統治國家,並成為這個國家元首的例子,這就是沙皇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一位普魯士沒落貴族的女性,硬是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徵服了整個歐洲,也徵服了俄羅斯人。

但是葉卡捷琳娜是在俄羅斯,並不是在中國,中國社會歷來有著「男尊女卑」的傳統。武則天當年臨朝專政就已經遭到了極大的反對,稱帝後,反對聲音更是從未停歇,直至「神龍政變」,武則天下臺,重新恢復李唐神器,反對的聲音才算停歇,但是歷朝歷代對於武則天的稱帝行為的批判之聲明顯多於褒獎之聲。這些都說明在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中,對於女人當政統治的排斥。

而更為重要的是,孝莊太后並不是出自於滿洲,不是出自於建州女真本部,更不是姓愛新覺羅姓氏,而她是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這對於滿洲貴族以及整個滿洲集團而言,意味著是國本發生變化,是意味著自己的先人浴血奮戰打下的江山要被蒙古人搶奪而去,這樣的結果是必然不能接受的。

因而對於孝莊太后而言,別說是效仿武則天稱帝,即便是想要在掌握一定的權力,也會受到封建倫理和滿洲貴族議會的雙重打壓,而變得舉步維艱。

而從孝莊本人而言,效仿武則天並不是她真正的想法,她只想好好的輔佐自己的兒孫。

當年,作為政治聯姻的籌碼,能夠嫁給比自己大二十歲的皇太極,安穩度過這麼多年,就說明孝莊太后的責任心以及她對於滿清王朝以及科爾沁部落的感情。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份責任心,才讓孝莊太后全力維護大清王朝的政局穩定,盡心培養自己的兒孫,為大清王朝能夠奪取天下,統治全國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康熙皇帝在追憶孝莊太后時就曾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雍正皇帝更是稱其為:「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足可見孝莊太后的地位及影響力。

多寶趣談說:

這是孝莊太后活得最明白,最高明,最睿智的地方。

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由於死得突然,皇太極還沒來得立接班人。

清朝是少數民族,他沒有漢民族「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他的繼位形式是「八旗共同推舉」制度,也就是「八王議政」。

八旗旗主共商立儲。大會充滿了火藥味,會議由多爾袞主持。多爾袞由於戰功卓絕,贏得了不少人擁戴,這是皇太極長子豪哥站出來反對。

利益面前,各人心思各異,也有不少人支持豪哥,為了權衡利弊和各家利益,最後多爾袞和豪哥都退出,推舉年僅8歲的福臨為繼任之君。福臨生母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后,史稱:孝莊文太后。嫡母哲哲被尊稱為母后皇太后。

大清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多爾袞為攝政王,後遷都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為太皇太后;1688年孝莊文皇后去世,享年75歲。

順治和康熙,都是8歲登基,孝莊文皇后全心全意輔佐自己的兒孫,幫助他們穩定政局,平衡朝堂內外關係上做出了積極地努力與貢獻,可以說孝莊文太后為了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為了大清朝初期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順治初期,主要權力在多爾袞手裡,為了兒子,孝莊太后不惜身份和多爾袞虛與委蛇,這就是多爾袞去世後,順治親政後,把多爾袞鞭屍的主因。

康熙8歲登基,清王朝也是風雨飄搖,外有三藩之亂,鄭氏臺灣割據,沙皇俄國和葛爾丹勾結,羅布旦增在西北擁兵造反,內有四大輔政大臣勾心鬥角,真正的內憂外患,孝莊先用立後拉攏了首輔大臣索尼,後有為了麻痺權臣鰲拜揮淚斬殺輔政大臣蘇克薩哈,一步一步穩固了政權,繼而平定三番,收復臺灣,到康熙26年孝莊太后去世,強敵基本肅清,為清王朝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孝莊太后是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

慈禧太后也是母以子貴。

秉燭讀春秋說:

謝邀,雖然孝莊太后能力強,但她不想效仿武則天稱帝,這是因為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能力比她強,稱帝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孝莊太后,說實話,她能把兒子扶上位就『燒高香』了。

孝莊太后

話說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由於死的突然,皇太極還沒來得及立嗣,就是還沒立接班人。權利出現了真空,這必定引起皇族子孫的窺視。

由於清朝是異族,他還沒有漢民族『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他的繼位形式是「八旗領導人推舉」制度,也就是大傢伙商量著來。

這種方法實在不靠譜,做皇帝誰不願做呢?這不,八旗頭領集合到了一起了。大會充滿了火藥味,會議由多爾袞主持。

當時稱帝呼聲最高的是多爾袞,他的勢力確實強大,他自己不但文武兼備,而且身後有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作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不過皇太極長子豪格也不示弱,他也有自己的死黨。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

這樣的話,最後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相爭,誰也不相讓。

孝莊影視人物

此時的孝莊皇后,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因為自己和皇太極所生的兒子還很小,無論如何都競爭不過多爾袞和豪格。再者說了,孝莊此時祈禱兒子能當上皇帝就知足了。恐怕此時她壓根不敢想自己稱帝吧。

最終多爾袞權衡利弊,多爾袞心裡想道,「假如自己稱帝,會成為眾矢之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多爾袞這一舉動實在是明智之舉,這樣避免了大清的分崩離析。其實這也是經驗之談,『兩強相爭,弱者得利』。

綜上所述,皇太極雖然早死,但他的兄弟,兒子都健在,並且個個強大無比,孝莊太后沒有機會奪權,也沒有辦法效仿武則天稱帝,簡言之,沒機會。

接下來我們看看他兒子死後,孫子康熙繼位後。孝莊太后能不能自己稱帝呢?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臨即位,改年號為「順治」。

順治十八年順治駕崩,順治的第三子玄燁即位為康熙帝,也就是孝莊太后的孫子稱帝。那麼,她會不會奪孫之位呢?

孝莊和康熙影視人物

孝莊太后熟讀『四書五經』,時常引經據典的給孫子講故事,祖孫二人有許多溫馨感人的畫面。

孝莊太后生活內斂儉樸,不事奢華。在孫子和吳三桂死磕的時候,孝莊時常鼓勵康熙,說實話,當時康熙年紀不大,能鬥過久經沙場的吳三桂,還多虧了奶奶在背後出謀劃策,這也包括康熙智擒鰲拜,誅殺索額圖,都是康熙的奶奶在暗中支持的結果。

在平定三藩時,孝莊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徵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併支持兒孫的事業。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

孝莊影視劇人物

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你想想看,孝莊能像武則天那樣廢除兒子或者孫子自己稱帝嗎?

武則天和孝莊不同,武則天是冷酷無情,她連自己的女兒和兒子都不放過,只要擋住她奪權和專權,毫不手軟的毒死或殺死。

孝莊則有一顆善良和仁慈之心。當初他的兒子順治在婚姻問題上特別叛逆,做母親的無非是為了鞏固他的權利,選擇了順治不喜歡的女人,順治一直和母親不大合得來。孝莊也沒有因此嫉恨兒子,畢竟母子連心吧。

到了孫子康熙時候,更是隔輩親,簡直就當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講真,祖孫的關係比母子關係要強許多。這也是孝莊皇太后,死後37年不肯葬在昭西陵,而是葬在了兒子不遠的陵墓旁,目的就是死後守候在子孫身邊。

老年的孝莊和康熙影視劇人物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讚和留言評論】

靈楓歷史閣說:

1643年,30歲孝莊成了寡婦,牽著6歲兒子登基。18年後,兒子去世,她帶著8歲玄燁走上皇位。2次輔佐幼帝,位高權重的孝莊,為何不效仿武則天當女皇?

孝莊本名布木布泰,是科爾沁草原上最美的小公主。

然而,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幾個男人。

她出生於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父親和哥哥都是當時首領級別的人物。孝莊是她孫兒康熙給她的諡號,後人一般習慣用孝莊稱呼她,本文暫且也這麼稱呼。

孝莊的命運跌宕起伏。

她13歲就被迫嫁給了自己的親姑父皇太極,淪為生兒子的工具,只因姑姑一直沒能生下兒子。

但兒女緣分是天定的,結婚十幾年,姑姑生了3個女兒,孝莊卻連1個孩子都沒能懷上。

娘家人著急了,又把孝莊的親姐姐海蘭珠也塞了過來。

就這樣,姑侄三人、共侍一夫的和諧畫面,就此形成。

不過,這種和諧的畫面,和孝莊沒有關係,因為在這3個人裡,她是過得最慘的。

她的姑姑哲哲,是正位中宮,後宮所有妃嬪都必須尊稱她一聲「姐姐」;

她的姐姐海蘭珠,雖然26歲才入宮,可一入宮就得皇太極盛寵,誰也不敢小看;

唯有孝莊自己,無寵無愛,要不是娘家給力,可能連妃位都混不上。

十幾年的相伴之情,最後換來的,是五妃之末的地位,而她的姐姐才入宮不到一年,就成了關雎宮宸妃,位列第二,受盡了恩寵。

不過,當時的她們,恐怕誰也不會想到,多年之後最有地位、最有權勢的會是孝莊。而孝莊的崛起,是從她成為寡婦後開始的。

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匆忙得甚至都來不及留下遺言。

此時,汗位空懸,按照慣例,誰來繼承汗位,應該由大家一起推舉。

當然了,說是推舉,實質上就是比誰的權勢大。

此時,爭奪汗位的有2個人,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兩虎相爭,必然兩敗俱傷。

此時,後金入關在即,經不起多餘的折騰。

於是,孝莊果斷出手,她悄悄找到稍微弱勢的一方,即多爾袞等人,許諾攝政王之位,請求他推舉自己的兒子福臨繼位。

這一年,福臨還只有6歲。

他是科爾沁草原和愛新覺羅家族唯一的血脈,若是他繼承汗位,那麼科爾沁家族會誓死效忠愛新覺羅家族。

多爾袞一想,反正和豪格爭鬥,勝負五五開,不如和孝莊合作,穩操勝券。而豪格等人也認為,孝莊、福臨這對孤兒寡母,實在太好控制了,還是等入關之後再說。

就這樣,大家喜滋滋把6歲的福臨推上了汗位,後來,福臨也成了第一位入關的皇帝,即順治帝。

但孤兒寡母真的好控制嗎?孝莊給所有人都上了一課:永遠不要小瞧一個帶孩子的母親!

6歲的福臨,確實什麼都不懂,可他的母親孝莊,可不是個好捏的軟柿子。

女真族馬上取天下,讀書的人並不多,基本上都是大老粗。皇太極、多爾袞算是努爾哈赤兒子中的另類,權謀這塊也發展得很不錯。

但孝莊也絲毫不遜色於他們。

她素日酷愛讀史書,也研究過不少權謀之術,如今,三方局勢穩固,兒子登上至高無上的寶座,她的能力,就被盡數發揮了出來。

《北遊錄》:無他玩好,麗獨嗜圖史。

孝莊是怎麼玩的呢?我簡化一下,她大概做了這麼幾件事:

  • 第一步,先借多爾袞的手,穩住滿清江山。

第二步,多爾袞在明面上打壓豪格,自己在暗處使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孝莊和福臨,既收穫了權力,同時又有了好名聲。

  • 第三步,對付多爾袞。

在以上三個步驟中,對付多爾袞是最簡單的,因為孝莊還沒來得及動手,39歲的多爾袞就跑去郊外打獵,一不小心墜馬受傷,感染而亡。

多爾袞剛去世時,順治帝在母親的授意下,大肆追封多爾袞,還給了他皇帝的廟號,即清成宗。

但幾個月後,順治站穩腳跟,翻臉無情,不僅剷除了多爾袞殘餘黨羽,還對多爾袞掘墓毀墳,讓他死後也不得安寧。

完成這一切的順治帝,還只有14歲。

他能如此迅速完成一系列部署,絕對少不了母親孝莊的出謀劃策。

而18年後,同樣的事情,再一次發生在了玄燁身上。

玄燁8歲登基,15歲擒鰲拜,隨即宣布鰲拜幾十條罪狀,徹底將他釘死在恥辱柱上。

試問這樣的準備,要策劃多少年,才能如此萬無一失?

而孝莊又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軍師角色?

如果這樣的事情只發生了一次,我們還能說是巧合,可在孝莊輔佐後人時,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接二連三的出現。

從史書上來看,清朝的史書並沒有記載多少孝莊本人的政治事件,她好像一直與世無爭。但在清朝史學家眼中,她卻也一直是公認的出色的女政治家。

公認,是需要深不可測實力的。

如果孝莊只是單純教養了順治和康熙兩位帝王,那她絕對算不上出色的女政治家。

而歷史上,同樣被評價為「罕見有謀略、有頭腦」的女人,就是唐朝的女皇武則天了。

武則天也先後伺候了兩代帝王,也處理了不少朝政大事,是個非常有手腕的女子。

到了晚年,權勢滔天的武則天,甚至直接當起了女皇。

那麼問題來了。

孝莊也曾具備和武則天一樣的時機,甚至,她的機會比武則天當女皇的機會還要好。

當年,武則天想要當皇帝,活生生幹掉了自己好幾個兒子;而孝莊的兒子24歲去世,留下的孫兒都還非常年幼。

只要孝莊願意,她完全可以效仿女皇武則天,自立為帝,為什麼她沒有這麼做呢?

孝莊一直到75歲去世,都從未效仿過武則天。

她唯一出格的事,只是留下遺言,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從當時的局勢和孝莊的個人性格來考慮,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其一,皇太極的兄弟和兒孫太厲害,孝莊 一直沒有掌握絕對權力。

皇太極在位時,孝莊的位份是莊妃,在後宮五妃中排名倒數第一。

在這個位置上,她只能自保,讓自己不受欺負,絕無可能當皇帝。

而孝莊開始擁有權勢之際,是在兒子順治、孫兒康熙當皇帝之際。

這個時候,她有沒有機會當女皇呢?

我認為,一個女人想要當皇帝,需要在繼承人最弱之際,乘虛而入,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當上女皇。

如果在皇帝最弱之際,你錯過了機會,那麼後面還想要揭竿而起,就很困難了。

基於這個認知,我仔細盤算了孝莊的時機,發現她還真沒有必勝的概率當皇帝,因為她從始至終都沒有掌握絕對的權勢。

  • 兒子年幼時,多爾袞一直虎視眈眈,從攝政王變成「皇父攝政王」,基本上把持了整個朝政,還拿走了調兵遣將的符印。

此時,別說當皇帝了,孝莊天天想的是,如何不讓多爾袞威脅到皇位。

在這個過程中,孝莊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優勢,借力打力,在多爾袞的威脅下為自己和兒子尋找生存的縫隙。

在這個時候,她是絕無可能去搶皇位的。

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皇帝也年滿14歲了,開始正式親政。

和母親一樣,順治的性格也非常強勢,對權勢也有非常強的掌控欲。

這一點從他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可以看出。

當時,順治還非常小,乳母擔心他坐輦轎時摔著,便想陪他一起坐,結果小順治直接說: 「這不是你該坐的!」

《清世祖實錄》:「此非汝所宜乘。」

一個小小輦轎,順治都不容許旁人染指,更何況是皇權呢?

因為母子倆性格很像,兩人的關係也一度非常僵硬,順治曾多次忤逆孝莊,在這種情況下,孝莊自然不可能掌握絕對的權勢。

  • 1661年,24歲的順治去世,玄燁才僅有8歲,此時,孝莊有機會當女皇嗎?

答案很可惜,還是不行。

此時的孝莊,手握大權,能夠左右朝政,可她還要受到四大輔政大臣的掣肘。

順治帝去世時,專門留下遺詔,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輔政。

這幾個人,一個比一個厲害。

他們都是硬拼打出來的功勞,也對權勢、地位有著超乎常人的崇拜,尤其是鰲拜。

4位大臣虎視眈眈,此時的孝莊,就算想要當女皇,也無法做到,她必須要和這些人周旋,然後小心翼翼撫養孫兒康熙,等孫兒長大,滅掉鰲拜後,他的羽翼也豐滿了,孝莊就更沒有機會當女皇了。

因此,很多人認為孝莊的條件比武則天好,其實忽視了當時內憂外患的局面。

其二,八旗制度之下,孝莊根本沒有機會當女皇。

從制度上來看,孝莊當上女皇的概率也很低。

當時,滿清奉行的是八旗制度,皇太極統領了兩黃旗。這是皇帝最強的戰鬥力,在君主死後,他們也只會忠於皇帝的兒子們。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皇后、太后有短暫的指揮、控制能力,但也必須以愛新覺羅家族的利益為先,否則,兩黃旗會直接罷工。

換言之,孝莊確實可以指揮兩黃旗,擁有最強的戰力。

可她只能利用這股戰力,保護順治的皇位、保護康熙的皇位,卻無法利用這股戰力來讓自己登基稱女皇。

因為她不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女人。

只要她選擇當女皇,那麼瞬間,兩黃旗就會成為她的敵人。

此前,多爾袞被迫扶持福臨,也是因為兩黃旗只認皇太極的兒子,而不是弟弟。

其三,滿蒙聯姻下,孝莊想當女皇得不到娘家人的支持

孝莊的家人不會同意她當女皇。

孝莊的家族是科爾沁的博爾濟吉特氏,屬於滿蒙聯姻中的「蒙」。

在當時的滿蒙聯姻中,愛新覺羅家的女兒要嫁給蒙古的兒子為妻,而蒙古的女兒也要嫁給愛新覺羅家族的兒子為妃。

兩家早已血脈相融,不分彼此。

在這種情況下,蒙古是滿清最忠實的後盾和盟友,蒙古部落只希望有和愛新覺羅家族血脈的孩子,來穩固這種聯盟,絕不允許染指人家的皇位。

此時,孝莊就算想要把人家皇位直接端走,娘家人也不會同意。

其四,孝莊本人,沒有做皇帝的渴望。

外在條件再不完備,只要足夠渴望,當女皇這件事還是可以去試一試,大不了殺身成仁嘛!

不過很可惜的是,孝莊本人壓根沒有什麼當女皇的野心。

她是個非常識大體的女人。

在後宮時,不受寵的她,能和姑姑、姐姐和睦相處,一起努力生兒子,一起為母族的利益努力。

成了太后,她依然是那個顧全大局的人。

兒子登基時,滿清的江山並不穩固:南明勢力還沒有完全剿滅,反清復明的呼聲高漲,內部奪權此起彼伏。

此時,任何帝王的更迭,都會引起江山的動蕩。

若孝莊一意孤行,非要當女皇,恐怕要掀起一場大清朝的巨大地震。

說不定,滿清可能就要在這個時候結束對中原的統治,再一次回到山海關之外。

孝莊絕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

事實上,任何一個有格局的女人,也不會允許出現這種狀況。

當年,武則天當皇帝,是因為處在盛唐時期,國家還經得起折騰,如果這事發生在初唐或者晚唐,國家肯定吃不消。

孝莊酷愛史書,不可能不知道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

為了大局,她不可能當女皇。

而從性格上來看,孝莊雖然有謀略,但她並不是個貪權戀權的人。

比起權勢,她應該更喜歡安穩祥和的生活。

否則,孫兒康熙想起她時,不可能句句都是感恩: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

寫在最後

很多人認為,孝莊和武則天很相似,但我卻認為,這兩人除了都有謀略、有頭腦、有手腕之外,並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從時期來看,武則天生活在盛唐,可以瀟灑肆意;孝莊活在滿清早期,內憂外患,必須穩紮穩打;

從寵愛來看,武則天是唐高宗的心頭寶,專房之寵,地位崇高;孝莊卻並不受重視,一直隱忍發展,委曲求全;

從後人來看,武則天兒子很多,可英明神武、雄才偉略的,卻很少,這才有了她的可乘之機;而孝莊卻只有一個兒子,痴情痴佛,有野心有能力,孫兒康熙更被譽為千古一帝。

從野心來看,武則天野心勃勃,想要開創時代;孝莊只想含飴弄孫,最擅長周旋和談判。

由此可見,孝莊和武則天,完全是兩種人,她們要走的路,也是兩個方向。

如果一定要區分,武則天更愛衝鋒陷陣,上場殺敵;孝莊更愛出謀劃策,當幕後軍師。

如果給你選擇的機會,你會想當武則天,還是孝莊呢?歡迎留言。

尋根拜祖說:

武則天稱帝是特定環境下的偶然,是一個很難複製的奇蹟。皇權不僅是一把龍椅,也不光是一枚玉璽,而是政治天平中的支點,是權力系統的一環。所以,它不是哪個人,單憑自己的意願就可以隨心所欲的。

表面上看,順治和康熙都是衝齡即位,按照古代慣例,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大權在握後,學武則天登基稱帝,似乎易如反掌。這是完全忽視了朝中政治勢力的存在,及客觀歷史環境的制約因素。

我們就拿武則天的經歷做參照系,假設孝莊太后也有稱帝的願望,看她是否具備條件。

唐朝的開放環境不復存在

古代中國,女人的地位有一個逐步下降的過程。西漢兩任太后是二婚,甚至還有歌舞伎出身的皇后,這種狀況,到明清時代簡直不可想像。兩漢、南北朝,甚至北宋,太后聽政幾乎是慣例,到了明清則是偶然現象。

唐朝的開放程度,恐怕是中國古代史上,女人最後的輝煌。那個期間,出現了一大批的女政治家,甚至女將軍。比如太平公主、上官婉兒、韋皇后、平陽公主等,甚至還出現了有人謀求「皇太女」身份的事件。

慈禧太后的陵寢建築,有鳳在龍上的圖案,以炫耀自己在男權社會的殊榮。這事如果放在武則天身上,她會嘲笑慈禧像撿了一錠銀子的乞丐,人家伺候先皇,還能再入宮當皇后,還能與皇帝並肩坐朝,稱「二聖」,沒人會因為性別問題,對武則天指手畫腳。

在女人毫無政治地位的滿清環境下,孝莊連垂簾聽政的資格都沒有,如何枉談稱帝?

武則天的政治才能歷史無二

後人對孝莊的政治價值,有明顯的誇大傾向,客觀講,她的政治才華,尚不如慈禧太后。孝莊終其一生,從來就沒有出現在政治舞臺的中央,她對順治和康熙的輔政,僅限於監護人身份的護佑,對朝中大事,也僅僅停留在建議層面。

議政和實操之間的差距太大了,前者是見識問題,像孝莊這樣一輩子活在政治漩渦中的女人,經驗就是財富,她不缺洞察力,可以扮演參謀的角色。後者是操作層面,光動嘴不行,還得有本事把計劃落實到位,需要綜合能力。

孝莊顯然沒有這方面的訓練。舉個例子,歷史最大的誤會,認為是孝莊給兒子順治運作來皇位。筆者曾撰文分析,順治即位跟孝莊沒一毛錢關係,它是多爾袞與豪格鬥爭的必然結果,當時有資格的三位候選人,順治即位幾乎毫無爭議。

武則天則不一樣,她從感業寺回到皇宮,就一路拼殺,踩著血腥一步步走上龍椅。其才華,不光沒有一個女人能望其項背,就連男人們,也沒幾個可以與其媲美。

曾經有人拿慈禧跟武則天對比,其實根本沒有可比性,武則天是鳳凰,慈禧是雞,她的高度跟武則天差了十萬八千裡,孝莊亦如此。

孝莊沒有對抗皇權的政治勢力

最關鍵的因素,是政治勢力,沒有堅強的擁護勢力,即便名正言順的皇帝都坐不穩龍椅,何況搶龍椅。武則天最難以複製,甚至不可能複製的地方就在這裡。

  • 1.武則天順應歷史潮流,成為寒門士族階級的代表

人們總是批評李治昏庸無能,認為是他縱容了武則天,其實不然。武則天能走向前臺,首先是因為她與李治有共同的政治訴求——打倒門閥士族集團。

李治為何廢掉王皇后?因為王皇后背後是關隴門閥集團。又為何立武則天,因為武則天是新興士族地主階級的代表。這才是武則天起家的根,她切合了皇權的需求,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武則天就是在團結寒門士族地主階級,幹倒門閥集團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所以,本質上武則天的成功,是歷史發展潮流的結果,換一個環境,十個武則天捆一起都不行。

孝莊所處時期,正是皇權與士族地主階級共治天下的穩固期,沒有培養新勢力的環境。老的政治勢力,孝莊也沒有資本拉攏。外戚?蒙古王公都沒有資格參與中央朝政。士族階級?人家與皇權合作模式穩固。宗室?宗室與皇權從來矛盾大於合作。

孝莊能做的,頂多是拉攏個別人,做不到培養一個擁躉集團,這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是歷史機遇問題。

  • 2.武則天充分利用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尖銳矛盾

武則天上臺經歷了三步走。第一步,高宗時期與皇權合作,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第二步,中宗時期,利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幹掉皇權;第三步,把持皇權,扶植傀儡過度。

武則天完成了第一步計劃後,中宗李顯與宰相裴炎的矛盾,給她送了份大禮。倘若李顯與裴炎等宰執班子和平相處,武則天想奪皇權,難度很大。宰執班子與皇權的決裂,讓武則天輕鬆地完成了廢黜皇帝的舉動。

到這時候,武則天完全把控了朝政,反過頭來又幹掉宰執班子,換上自己的擁躉,為登基掃清所有障礙。

孝莊則不然,順治時期是皇權與多爾袞勢力的矛盾,康熙前期是皇權與輔政大臣之間的矛盾,孝莊沒有自己的勢力,她只是皇權的擁護者,而不是第三極,所以,她也只能做皇權的監護人。

即便如此,孝莊也不算合格的皇權監護人,順治時期,母子倆關係一度緊張到如同陌路之人,甚至孝莊病了,順治都不去探視。

因此,在孝莊的政治生涯中,她始終以一個弱小的個體存在,而不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第三方平衡力量。

綜述

很多歷史事件,在表象上存在共性,所以迷惑了人們的視線。只有當我們看清楚歷史背景、發展潮流,及社會和主要政治矛盾,才能看清本質。

武則天稱帝,絕對是特殊歷史環境,以及個人才華、偶然事件等,多因素綜合的結果,是一段無法複製的歷史。歷史上還有很多比孝莊更接近皇位的女人,比如呂雉、鄧綏、劉娥,甚至慈禧,這些人尚且不能稱帝,何況孝莊呢?

漁樵之人W說:

謝謝邀請!為什麼孝莊皇太后寧願一輩子做太后,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王,自己不效仿武則天做皇帝?

原因是清朝入主中原後,愛新覺羅氏的政權本身立足未穩,保持安定,確保兒子順治登基極為重要。順治登基時才6歲,孤兒寡母,實權還在愛新覺羅家族手裡,不把皇位搶去就不錯了。康熙即位時才8歲,也是個娃娃。想這個皇位的人太多了,多爾袞、鰲拜等人,都在打康熙的主意,孝莊皇太后能確保康熙皇帝登基和親政就很不簡單了。

孝莊皇太后本身根本沒有這個想法。如果孝莊皇太后效仿武則天,把兒子或孫子的皇位奪來,自己做皇帝,這就是外戚掌握政權了,這愛新覺羅氏的天下,幾代人打下來的江山,就到了孝莊家族手裡了,必然要出大亂子,本來孝莊皇太后是蒙古族人,不是滿族人,愛新覺羅氏絕不會讓孝莊皇太后這樣做的。

對比武則天,不同的是,高宗李治還沒有去世,武則天就掌權了,孝莊是皇太極的皇后,皇太極去世後,孤兒寡母,沒有一點兒實權,還要聽從他人的。康熙即位後,孝莊皇太后有些實力了,可她沒有這個想法,一心為了孫子,為了愛新覺羅氏的大清朝著想。

孝莊皇太后,是我國歷史上優秀的女性,輔佐兒子、孫子兩代君王,為大清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一口老牙說:

滿族人從前居住的東北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一直以來都是依靠男人出去打獵捕魚維持生存,出去打仗和搶東西也都是男人的職責,女人沒有很強的地位和話語權,主要任務就是生兒育女做好家務。滿族人的大哥死後妻妾們就要再和弟弟結婚的習俗就充分說明了女人們地位的高低。所以滿族人就沒有女人做主的傳統,孝莊太后如果仿效武則天做皇帝,那所有的男性皇族都會不服氣起來造反的,這樣不但她自己的命保不住,連順治帝的命都難保。所以慈禧太后儘管在朝廷裡已是說一不二,也依然要扶個兒皇帝上去做做樣子的。

史論縱橫說:

女人想要登基稱帝,首先必須垂簾聽政,孝莊連垂簾聽政都沒有過,談什麼稱帝。

要說,順治是一個有福氣的皇帝,順治的母親孝莊也是一個有福氣的太后啊!雖然生前不受寵,但死後,母以子為貴啊!

皇太極受漢文化影響很大,因此在死之前,應該是有意讓自己的兒子登基當皇帝,不然兩黃旗不能咬住不放,必須要皇太極的子嗣繼續皇位。但是,滿族人向來也有兄終弟及的傳統,因此,皇太極死後,除了皇太極的兒子,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都有繼承的可能,代善歲數大了,不想參與權力的鬥爭,在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沒有和皇太極爭,在皇太極死後,更不可能跟別人爭了,但是,多爾袞想爭啊!

於是,皇太極的兒子豪格與多爾袞發生了激烈的爭奪皇位行為,雙方誰都不服誰,最後兩黃旗倡議,雙方各退一步,選皇太極年僅6歲的兒子,順治當皇帝,以多爾袞為攝政王。

一般,主少國疑,很可能發生兩種狀況,第一種輔佐大臣輔佐皇帝,比如,多爾袞輔佐順治,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輔佐康熙;另一種就是太后垂簾聽政,後來的慈禧就是這樣的,當然,鹹豐也不想讓慈禧垂簾聽政,而是設置了顧命八大臣,但是,這八個老爺們被慈禧給滅了,因此,就有了慈禧垂簾聽政。

而縱觀順治登基和康熙登基後,都有輔臣,而且基本都是位高權重者,比如多爾袞和鰲拜,都熱衷於攬權,根本不會允許後宮垂簾聽政,染指最高皇權的事情發生。

而且,孝莊對權力也不是十分熱衷,子孫孝順,自己說話也好使,在後宮也是達到權力巔峰的人物,所以,對於軍國大事,雖然有主見,有謀略,但是,並不會過多的去幹預,而是讓康熙自己去決定。並且支持康熙的決定。

在康熙著手削藩,雖然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也是冒極大風險,帶有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成分的,但是,當三藩已反時,孝莊馬上權力支持康熙削藩,並且對朝臣說,三藩削要反,不削也要反,極力維護康熙的決策。

退一萬步講,孝莊會搶自己親兒子的皇位,還是搶孝順的孫子的皇位,感覺以孝莊的人品幹不出那事。

因此,孝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更沒有心思去登基稱帝。

錦水含月說:

清太宗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率領百萬清軍入關之後,不斷對明朝作戰,佔領了幾乎明朝關外的全部城鎮,為清軍迅速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此正式稱帝,改國號「大清」。
在此千秋創業未半之際,祟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時年五十二歲,其在位十七年。
孝莊大玉兒,太宗皇太極的爰妃,她出生在蒙古科爾沁草原的王族之家。那一年,皇太極繼承了父親努爾哈赤的汗位,娶了草原上最美麗的姑娘大玉兒。皇太極稱帝後,大玉兒被封為永福宮的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皇太極去世時,他的苐九皇子福臨,也就是大玉兒的兒子,年僅只有四歲。
孝莊大玉兒,一位極為美麗聰慧的女人,她為什麼沒有象武則天一樣做皇帝的心呢?我認為,一是她是位聰明賢良的女人,不可能做出不利於朝政的行為。苐二,她沒有做女皇的先決條件。這裡的先天條件並不是指她本人,就論孝莊大玉兒的聰穎智慧和才能完全可以和武則天相媲美。
在影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皇太極殯天的彌留之際,在他的病榻前,幾位王公重臣皇子面前,曾準備宣讀這樣的聖旨,準備要他的愛妃大玉兒一同殉葬的,但是他游離的目光停頓在了他的親弟弟睿親王多爾袞的臉上,他看到的是他憤怒,冷峻下堅決如鐵的表情,與他那如火如毒的目光相遇,皇太極因此收回了君命,最後改為皇后去陪葬。
他深深的知道,他的親弟弟多爾袞,是完全有可能為這個女人不惜一切,去死去拼命的,然而他所創建的大清江山有一大半都是他勇猛無畏的弟弟多爾袞率領千萬鐵蹄,浴血奮戰掙來的,即使此刻他死了,他的大清江山仍然離不開這個威猛無比的弟弟,他是他們大清朝百萬雄獅英勇的統率、表率,況且大清的江山根基還末完全坐穩,前明勢力還待消失貽盡。
此時此景的睿親王多爾袞,他又怎能會讓他帶走自己朝思暮想,心愛的女人,他和她的相識早在他之前,命運的陰差陽錯,儘管她嫁給了自己的哥哥皇太極,但是她們相識在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她曾坐在他的馬背上在遼闊的草原上馳騁,她是那麼的美,象草原盛開的鮮花,象天空的白雲,那是他一個永遠不可磨滅的美麗的夢,願意用一生去追逐的夢,他會不惜一切來保護她,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皇位。事實最終亦是如此,多爾袞王爺是最勇猛的勇士,也是最多情的男人,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美人,放棄了他可以垂手可得的皇位,而且輔佐了幼小的福臨,聽取了漢臣範浩正的諫言,效仿周公,當他的攝政王。有多少次,在那張金光閃閃龍椅面前,在他兩個親弟弟的慫恿面前,他的心底也曾在掙扎,在激烈的鬥爭,但是,他對大玉兒的愛,對天下蒼生的責任和愛,勝過了他內心的欲望,他也因此戰勝了自己,做一個可親可敬的皇叔,千萬軍士擁護的攝政王。
當時的境況是這樣的,誰會想到一個四歲的福臨會當皇上呢!就在皇叔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兩派勢力相持不下,兩股勢力水火不溶,眼看就要兵戍相見,朝野上下殺氣騰騰了,為了避免朝堂之上又一場的血雨腥風,你死我活的皇位之爭,八旗議政會有人提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除了多爾袞和豪格,另選一位皇子來做他們的皇上,有大臣就看中了天姿聰明的九皇子,四歲的福臨,那身攬重兵大權的皇叔多爾袞因此也就放棄了皇位之爭,自然臣服的推舉小皇帝福臨了,自己只做他身邊的攝政王,那是他夢中情人孝庒大玉兒的愛子,一度他也把他視做自己的兒子。
可以說,順治帝福臨的繼位是天亦所賜,按祖規制度也輪不到一個九子小毛孩來當皇帝,此時最有資格繼位的應是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的多爾袞,幾位皇子,更有皇長子豪格,但是命運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寵幸了這個四歲的小福臨,也是皇叔多爾袞親手將他扶上了至高無上的大清國的寶座。
當然在這裡我們可以明白了,這裡的皇位和孝莊大玉兒不會有多大關係的,她沒那個心思,更沒機會去做武則天,八旗議政會不容,祖規法典也輪不到一個莊妃,身邊皇太極的繼承人,對龍椅虎視耽耽的人多著呢。儘管她在人們眼中美麗、智慧,超群。
直到後來,她的兒子順治帝出家,那時的孝莊應該是有做女王的條件了吧,成熟、有眼光,更有政治家的頭腦,朝庭之事深知熟慮,那時的她為什麼也沒做武則天,而是孜孜不倦的教誨小康熙帝,把他扶上皇位?
我想這正是孝莊太后與眾不同的地方,一個聰慧的女人,一個識大體的女人,國運恆昌,家國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是她一生最希望看到的,一個知書達理不同凡響的女人,或許她深深知道,一個國號、王朝的改姓易主,對一個國家和蒼生意味著什麼?不願看到的是流血,戰爭,百姓的流離失所,這才是史上聰慧睿智的孝莊。
雖然說清孝莊文皇太后,不象慈禧,沒象武則天,做一個萬人之上的女皇,但是她在大清的歷史上,中國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是中國女人的驕傲,她是美麗慈祥,智慧的母親,皇祖母,國人敬仰的聖母皇太后。她親自輔佐幾代君王,她的功勞千秋不可沒。
她是位幸福的女人,有甜蜜的愛情,她的爰情貫穿著大清的歷史,影響著大清的歷史,因為他與多爾袞王爺悽美偉大的愛情故事,大清的歷史上多少次化幹戈為玉帛,少了血雨腥風的宮庭風雲變故。
對於美麗賢達的孝莊,天下天平才是她最大的願望,儘管命運坎坷,她仍是美麗幸福的,一生贏得了歷史幾個風雲人物的愛,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帝、康熙帝他們都深愛著的一個女人,也贏得了天下人的愛戴,她的千古芳名也是至高無上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94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