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轟炸機為什麼難造?_轟炸機為什麼好多國家造不了

翻開歷史書說: 我要是說,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最難造的軍事裝備,估計肯定會有人反駁我的。不過我想說,這也許就是個…

翻開歷史書說:

我要是說,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最難造的軍事裝備,估計肯定會有人反駁我的。不過我想說,這也許就是個無可爭議的事實。目前世界上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其實只有兩個:俄羅斯和美國。

當然了,俄羅斯的產品那還是繼承了蘇聯得來的。可以想像的是:連英、法這樣的軍事強國都與戰略轟炸機無緣。

我們家倒是有一款轟炸機轟6,,目前好像發展到了轟6K系列了。不過說到底這也是蘇聯50年代的產品,我們自己也還是沒有完全地掌握——製造轟炸機的技術。

目前世界上主流轟炸機大概有這麼幾款,俄羅斯的:圖160、圖95;圖22;美國的:B52、B1B,還有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隱形戰略轟炸機B2了。

不過B2轟炸機由於價格實在是太高、維護費用實在是太大,美國人目前也僅僅持有21架左右。試想一下,連美國人都玩不起的裝備,全世界又有幾個國家能研發出來、裝備起來、玩得轉呢?

不過這款B2轟炸機確實有點猛,戰力那是槓槓的,據說美國人要一次性出動21架的話,可以把全世界90%的國家打的滅了國。當年轟炸我們南聯盟大使館的也就是這款:B2隱形轟炸機了。

廢話就不多說了,我們直接來分析兩個問題:一是,戰略轟炸機到底有哪些硬性標準呢?二是,為啥戰略轟炸機就這麼難造呢?

能夠製造戰略轟炸機絕對是:一個國家軍工實力和綜合實力的強大表現

很多人也許覺得轟炸機有什麼難造的,二戰的時候好像幾個參戰大國都有這個東東了,例如:美國人當時就製造出了B29轟炸機了。

我想說的是:此一時、彼一時而已,目前世界上對戰略轟炸機的參數標準是有共識的。不是說你造的是戰略轟炸機就是戰略轟炸機了,是有一個潛在的標準的。

我們先來看看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略轟炸機B2的參數吧:

B2搭載了4臺通用公司生產的F118-cE-100渦輪發動機,在不用二次加油的情況下可以飛奔12000公裡。

B2轟炸機的載彈量堪稱恐怖:達到了創記錄的22680公斤,也就是說一架B2可以運載22.68噸的炸彈。B2還是一個核常兼備的轟炸機,它不光能搭載常規炸彈和飛彈,還能搭載核武器的。

當然B2除了這些關鍵指標很猛以外還有一個核心指標——人家可以隱形,也就是雷達是很難探測到的。在隱身性能上,作為一個20*50*5(米)的一個大傢伙,B2由於使用了最先進的磁性吸收塗料,在雷達上只有0.1平方米的大小。

我們除掉隱形這個指標不說的話,戰略轟炸機必須具備兩項核心指標:一是,航程要足夠遠,起碼在不二次加油的情況下要達到5000公裡以上;二是,載彈量要足夠多,目前公認的應該在15噸以上。

要是按照這兩項指標綜合評判的話,目前世界上只有三款轟炸機達到了載彈量的標準。他們分別是:B-1(載彈量超過20噸),B-2(載彈量17噸)以及俄羅斯的圖-160(載彈量超過20噸)。

如果再把條件放寬一點的話:還有B-52和圖-95(載彈量不足15噸,但航程超過10000公裡)兩款老式戰略轟炸機;我們家的轟6最大的問題就是載彈量不足,還不到10噸跟圖22M系列差不多。

總之一句話,戰略轟炸機的基本標準應該是:載彈量超過15噸、不二次加油的情況下航程起步在5000公裡以上。當然還要能做到核常兼備,也就是既能常規打擊也能進行核打擊。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這戰略轟炸機就這麼難造呢?

多的不說了,看看世界上就兩個國家真正造出了戰略轟炸機,大家應該就知道:造這個玩意的難度了。有些事情不是想幹就能幹得了的,就是拿一架原型機過來,讓你照葫蘆畫瓢估計也沒用。

我們一起來看看:為啥戰略轟炸機就這麼難造呢?

前面已經說過了,戰略轟炸機那是有指標的,仔細一看這指標也很簡單:載彈量和航程了。不過要想達到這兩個指標,難度基本和登天有得一拼了。

第一個問題:載彈量大的話,那就必須保證轟炸機的體積要足夠大

戰略轟炸機必然是個大飛機系列了,試想一下你造的飛機不夠大的話,怎麼保證載彈量達到15噸以上呢?大飛機有多難造就不用我多說吧!大家隨便哪個機場去看看:航道上停的飛機都是哪個國家的就一清二楚了。

轟炸機這麼大的傢伙要上天,就必須要達到兩個條件:

一是,這質量一定要做得足夠的輕,要不然就飛不起來了;

二是,這機身還要非常牢固,要不然容易解體。由此就需要使用高性能的複合金屬與碳纖維材料。

首先在材料學這一塊估計就淘汰了世界上95%以上的國家了。這種複合材料不是一撮而就搞出來的,是需要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以後才能研究成功的。這要花多少錢、這要花多少時間,一般的國家也就玩不起了。

你還不能光保證飛機能飛得起來、在空中不解體,你還要保證飛機能夠順利地降落。這樣一來對飛機的輪胎、各部分、各部件的衝擊力都要算得無比準確。

試想一下,200多噸、時速上千公裡的大傢伙直接著陸的衝擊力到底有多大。我覺得全世界能夠造出戰略轟炸機機體的國家估計一定不超過五個。

第二個問題:戰略轟炸機上天了以後不是搞運輸的,那是要戰鬥的

戰略轟炸機上天以後不是用來搞運輸的、不是跟民航飛機一樣運載遊客的。戰略轟炸機上天以後那是用來打仗的、用來攻擊別國的。往往戰略轟炸機到達的地方就是戰場了,敵國的飛機那是一定會升空攔截的。

這樣一來,戰略轟炸機的操控系統就一定要靈活、一定要先進,要不然就成了別人的靶機了。不得不說的是,飛機越大、操控系統越複雜、穩定性越差。如何研發出超一流的操控系統估計又會難倒世界上幾乎絕大部分的國家了。

目前戰略轟炸機的主流發展方向或者說是看家本領,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飛得絕對快、另外一個就是要隱身。

這很好理解,飛得快那麼敵人就追不上、或者投了彈就能跑;隱形就沒啥好說的了,敵人發現不了那不就萬事大吉了。

現在俄羅斯和美國有兩款戰略轟炸機就是走的不同的方向,例如:B2走的就是隱形套路、圖160戰略轟炸機走的是速度快的套路,他的速度達到了2馬赫(時速2500公裡左右)。

同樣的問題,試想一下全世界又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得到呢?

第三個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戰略轟炸機的發動機製造那可謂是難上加難了

這個製造發動機的事情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別說戰略轟炸機的發動機了,就是汽車發動機都有無數國家至今也沒有造出來。

發動機被稱為是工業之花,航空發動機估計就是工業之花王了,那麼戰略轟炸機的發動機估計應該叫:工業之花神了。

發動機有幾個核心參數:一是,材料要耐高溫;二是,各零部件的配合要天衣無縫;三是,使用壽命要靠譜;四是,推重比要高,也就是發動機自身重量與所產生推力的比值。

我就問大家一句:目前高精度、高精密的數控工具機的製造難度有多大,大家應該都知道。如果大家要是在工廠上班,特別是高精度加工企業上班的話,看看數控工具機的品牌和產地就一清二楚了。

最後我想說,戰略轟炸機的製造難度一點也不比光刻機簡單多少。這款武器一定是超級大國才能夠玩得起、玩得轉的,不是某些國家想玩就能玩的。

梁老師說事說:

梁老師說事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小編只想說一句,中國人會的都不難,中國人不會的都難。

別的不說,當年原子筆筆芯那小鋼球,折磨中國人耳朵和眼球多少年了,老繭一扣都能掉下一大塊的節奏。

結果太鋼一發怒,專心研發,也就一年的功夫,搞了那麼一爐子,哎,靠著生產筆尖鋼過日子的一家瑞士老企業崩塌一般的給倒閉了。

至此您再也聽不到什麼筆中原子彈啦,筆尖上的明珠啦等等,所以還是小編的那句老話,中國人會的都不難,中國人不會的都難,而且是難於上青天的超級難度。

所以今天這個問題,小編也不會從飛機的起落架啦,外殼的材質啦,甚至於擱到肚子裡頭的這呀哪呀的系統說事。

這些東西,很多人說了沒一千遍,他也有八百遍了,再說下去索然無味,沒勁。

今天,咱就從美國在轟炸機這個領域的發展過程,給大傢伙說道說道,咱從側面來回答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小夥伴,您可以往下瞅瞅。

咋說呢?轟炸機的難點是在戰略轟炸機的身上,這玩意是作為突破對手層層防禦,給予對手轟炸,甚至是核彈攻擊的一件武器。

戰略轟炸機可以說沒有啥防護手段,在突破對手防禦的時候,這就要命了。

所以要想保護轟炸機本身,您這轟炸機必須比對手的各種武器更加的先進才成。

您比方說,對手的高射炮能打一千米(這個數據是小編打比方的一個數據,不是真的),飛機最高能飛一千五百米,你這轟炸機咔嚓一下飛兩千米的高度。

對手不管怎麼努力都沒法子。

當年美國人開著轟炸機去火燒東京的時候,就是這個原理,日本人幹看著就是沒轍,只能讓美國人在他們的頭上丟炸彈。

那麼從這個角度去講,作為一款轟炸機您這技術不夠先進,別說轟炸別人了,走半道上就被人打下來了。

所以轟炸機本身就要有一個要求,飛的更高,飛的更快。

這兩點的難度可想而知,畢竟轟炸機本身就是一個大塊頭,這要是在肚子裡頭再塞進去不少的炸彈,這麼沉的一個物件,要飛的高,飛的快,確實不容易,那麼難度顯然就會上升。

而戰略轟炸機再次進入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那還是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人和蘇聯人開始的冷戰時期。

當時雙方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在歐洲這塊弄得灰頭土臉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畢竟蘇聯和歐洲挨的就近。

但美國可就沒有這樣的地理優勢,一個大西洋和一個太平洋就把雙方隔開了,那麼在這種地理環境中,逼著美國人發展戰略轟炸機,尤其是發展遠航程的戰略轟炸機。

所以後來我們就看到了B—52,B—1,B—2這些個轟炸機的出現。

這其中B—52算是最老的型號,是剛剛上臺的杜魯門極力推行的一款戰略轟炸機。

而戰略轟炸機是當時美國向蘇聯本土投送核武器的唯一的一個平臺,那會飛彈啥的都不給力,所以對於戰略轟炸機的最大威脅其實就是高射炮。

當蘇聯人自己也造出了原子彈之後,美國人更加的慌了,他們對於戰略轟炸機的投入,那基本上可以說是用錢可勁的砸給砸出來的。

甚至於在最初B—52的改進的六個衍生型號,他平均下來是九個月出一款新的改進型。

一說這數據,您就知道了當時的戰略轟炸機因為停留在飛的更高,飛的更快上,技術難度不是很大,主要的阻礙就是發動機,這東西好使的話,你咋也好說。

那麼這事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的時候,蘇聯的飛彈核武器開始了蓬勃發展,這個點上,讓美國人應對蘇聯的戰略有了改變。

咋改變呢?從一開始的一旦發生戰爭,就要進行大規模報復的戰略構想,變成了僵持。

也就是說美國人他不敢動用核武器了,面對蘇聯這個龐然大物他也沒法去打一個有限的戰爭,畢竟那個時候的鋼鐵洪流可不是說說的。

二戰中蘇聯表現出來的戰鬥力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您要知道二戰時期,蘇聯可是獨立硬抗了德國人80%的兵力,不僅抗住了,還進行了反擊,一反擊還打到了柏林,而美國人帶著一幫人也就扛了20%,還是那種建制不全的部隊。

當時對於德國人來說,和西線的美國人打那是最輕鬆的一件事。

所以在六十年代的時候,甘迺迪和詹森兩任總統就開始推行所謂的靈活反應戰略。

畢竟蘇聯人不僅有核武器,還有新式的超音速的飛彈。面對這種超音速的飛彈,一直追求更快更高為首要任務的美國轟炸機已經力不從心了,因為他們戰略轟炸機也就突破了一個高空亞音速而已。

你看美國人就是欺軟怕硬,自己有原子彈的時候到處嚇唬人,一旦別人也有了,甚至有了對付他的武器,他也知道怕了。

那麼最終美國人要怎麼應對呢?

首先他們還是從戰略轟炸機的身上下手,這就開始研製一種能在對手首次核打擊下活下來的飛機,而且還能成功的實施低空高速突防,這就得上新手段變後掠翼才成。

啥是變後掠翼呢?其實說白了就是在飛機飛行的過程中改變機翼的一項技術,這東西一般人還真就來不了。

那麼這個變後掠翼能幹嘛呢?咋說呢?這和空氣動力學有一定的關係,您想飛的更快突破亞音速,這飛機的機翼就必須選用大後掠角,小展弦的機翼,可這這種機翼他在亞音速階段提供的升力小,阻力還大。

您說這個咋處理嗎?飛機起飛不可能一下子就飛到超音速吧?而且飛機飛行的過程中,也不可能時刻保持這種超高音速飛行吧,所以在亞音速階段巡航或者飛行的時候,裝上這機翼那就是倒黴催的。

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變後掠翼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他可以在不同的速度上改變機翼的形狀。

但是問題來了,你就算是成功造出來了這種變後掠翼,你還要面對一個龐大的機械結構,來支持這個系統的變化,小一點的飛機弄這個還真就是一件麻煩事。

所以您感覺造一個轟炸機難嗎?這又是一個技術。所以不管造什麼東西,都要講究個技術積累。

好了,咱接著說美國人,這種改變,最終就促使了B—1的誕生。

但這個B—1差點沒難產了。

原因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因為飛彈的飛速發展,出現了洲際飛彈。

蘇聯人是第一個搞出來,八千公裡的射程,把美國人都嚇的掉眼淚。

後來美國人用了兩年時間才搞定,而美國人的洲際飛彈的射程達到了恐怖一萬公裡。

您要知道地球的周長才四萬公裡,要是洲際飛彈能打個兩萬公裡,那麼地球就沒有這種洲際飛彈的死角了。

所以在洲際飛彈這種大殺器面前,美國人快樂的認為,有足夠的洲際飛彈和潛射飛彈面前,威懾力足夠了,所以對於戰略轟炸機的研發,美國人就開始忽視了。

美國人開始注重起了常規武器的裝備,他們甚至打算用FB—111空海軍通用型中程轟炸機來代替戰略轟炸機。

快樂的美國人後來在咱隔壁小霸王家裡撞了滿臉的灰,此後尼克森又開始推行起戰略轟炸機了。

因為越南戰爭,讓美國人認清了打常規戰的時候,很有可能導致出現戰區核戰爭。

那麼對於這種新出現的現象,美國人就要改進核彈頭的精度,提高核打擊力度,而雞蛋擱到一個筐裡放著顯然是不成的,要均衡發展。

所以在1969年,尼克森政府就又把戰略轟炸機提上了日程。

那麼在1974年我們就看到了B—1的首飛成功。

而尼克森下臺之後,繼任的卡特政府認為,戰略轟炸機要投資小,回報還要高,那麼在裝備B—1的時候,美國人居然還在搞隱形的B—2。

這在卡特看來,太浪費錢了,所以B—1雖然成功了,但被一腳踹出了計劃,僅僅生產了四架原型機,擱在哪裡繼續實驗,整點技術積累。

說道這裡,小編就得插上一句嘴,您看一下這戰略轟炸機都要上隱身了,您說難還是不難,這還沒說因為是隱身的,這後邊帶來的連鎖反應,造成的各種技術都要成為發展的攔路虎。

當然了,B—2這傢伙存在的毛病,也是多的要命。

說道這裡估計有些小夥伴要說了:「戰略轟炸機也不一定非要隱身!」

您這說的,小編不反駁,是不一定要隱身,但您要知道戰略轟炸機將自己隱身,何嘗不是一種自衛的手段,他的發展前途其實並沒有被否定,這條路沒有走到絕壁上,否定隱身並不是一個好辦法。

好了,咱接著說。

那麼這事到了1981年的時候,裡根上臺了,而這個點上,蘇聯和美國的競爭還進一步的擴張了。

那麼這個點上,美國人認為他們列裝的B—52,老掉牙了,即便裝上巡航飛彈,對於像鐵殼子一樣的蘇聯防禦,壓根就不起任何的作用。

於是,美國人又想起了他們的B—1,好在B—1的東西都在哪裡,沒有丟了,所以我們就看到了B—1被改進,變成了B—1B,成為了此後九十年的主力突防轟炸機,為此美國人打算生產個一百架。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對這個時間產生疑問,1981年改進B—1,咋到了九十年代才成為主力呢?

首先改進需要時間,這B—1B是在1985年的十二月份開始的首飛。你生產也需要時間,到了1988年一百架的份額才生產完畢。

東西到手裡,你還得進行適應性飛行,這也得需要時間,等到全部列裝完成,可以組成戰鬥力之後,可不就到了九十年代了。

當然了作為隱形轟炸機B—2美國人也沒有撒手,畢竟隨著飛彈技術的開發,蘇聯人不僅布置了先進的S—300防空反導系統,他們還有空中預警機,甚至於先進的地面大型遠程雷達。

就B—1B那點子突防能力,在這些防禦手段面前就有點不夠看的了。

那麼B—2隱形轟炸機又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是在1988年十一月二十二號,美國人造出了原型機,美國人一聽這消息,立馬就採購了二十一架。

不過所有的一切,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都飛灰湮滅了,沒法子蘇聯老大哥沒頂住誘惑解體了,這也讓二戰後世界的兩極格局,變成給了美國一家獨大。

相應的美國人的戰略也發生了改變,他們開始保留維持威懾力量,突出常規能力建設。

於是B—2這款原定裝備採購一百三十二架的打算,就被一度削減,最終這個數量定額在了二十一架。

而B—52作為老掉牙的戰略轟炸機從最高峰的744架,也開始不斷的縮減,到了1994年的年底也就剩下了八十五架。

柯林頓執政的時候,他認為在2015年之前,全球範圍內美國都缺少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以後的十到十五年之內,用常規力量擊敗美國,這不可能。

所以在2006年美國人發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認為B—2費用太大,開始採用F—22隱形戰鬥機聯合攻擊機進行作戰,完全可以應付一切難題。

嗯!好吧,美國人確實在這段時間稱霸一方,那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時間可不會停下來,那也就是說發展也不會停下來,到了美國人該有決定的時候,已經是2011年的二月十六號。

這個點上,美國國防部宣布了,他要啟動空軍下一代轟炸機的研究項目了,

這離美國人在1988年B—2研製成功,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美國人過的很安逸啊!

那麼美國人動了嗎?

時間撥到2014年的三月五號,美國國防部又公布了一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他們明確提出了下一代轟炸機的目標,就是搞隱形搞遠程。

而且美國人打算採購這種戰略轟炸機一百架,要求出廠的單價不能超過五億五千萬美元。還預定了目標,要在2025年形成戰鬥力。

隱形似乎成了下一代轟炸機的重要目標,畢竟現在的飛彈體系,只有更快更高更強,而轟炸機想要生存下去,顯然和飛彈比快,比高這貌似有點不現實的。

當然了老路也不見得走不通,俄羅斯的白天鵝也不白給。

所以一架合格的戰略轟炸機,不僅要有一個非常好的氣動外殼,還要有一層將自己包裹起來達到隱形要求的塗料,當然一款強勁的讓戰略轟炸機有著更快更高更強能力的發動機。

這都是硬體要求,而軟體要求各種系統的研發,還得來一遍。

這些不是說說就能出來的。

其實不管怎麼說吧,我們中國人會一步步的攻克,到時候所謂的戰略轟炸機很難,就不難了,白菜價也說不定。

那麼今天就到這了,喜歡小編寫的,您點個讚,再加個關注,方便以後常來坐坐。

北境寰宇說:

造現代戰鬥機,印度表示:我行!但是造轟炸機,俄羅斯表示:這事有點難~

其實在航空設計入門的時候,老師都會提示學生,設計一架小飛機會很容易,但是你想設計一架大飛機還是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因為這是無數航空前輩用實際經驗換回來,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在上個世紀建造的「大力神」水上飛機。航空大亨休斯,採用了小型機技術積累的造的最大水上飛機,只短暫飛了幾百米,最終就只能在博物館裡落灰了。

轟炸機究竟難在哪?或者說大飛機的設計究竟難在哪?我們通俗的說,它是一個國家意志和國家技術實力的綜合體。有的小國想造大飛機,但是沒那個財力和物力,這點看看瑞典就可以知道;有的國家想造大飛機,有錢有人就是造不出來,這看看印度你就了解了。所以說財力、物力、人力,是你要造大飛機的最基礎。

(光上萬小時的選型風洞實驗,就已經足以讓無數小國望而卻步了)

有了上述基礎條件後,你具備了展開大飛機設計的初始能力,開始立項。現代大型轟炸機的前期立項就足以要了所有小國的命,因為你論證出來的立項方案,一定不是PPT,而是綜合上萬小時的模擬和實際等比例風洞的吹風實驗結果,外加對在航電、材料、結構、發動機等至少30個科目以上的綜合論證結果。一般來說,如果要立項一個大型轟炸機,估計到這開始花費就可以論億了,我們說的是美元。

(很多人看不上的轟-6 現在還有幾個國家能造的出來?)

隨後就是概要和詳細設計,由於有了現代化電子圖紙的幫忙,設計工作容易很多。但是你需要綜合幾百個單位,外加十萬小時起的設計工時,怎麼協調怎麼配合,怎麼在各個子系統之間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好了,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全球就剩下了美、俄、中三國才能繼續走下去,其餘國家都可以靠邊站了。

接下來就要開始原型機製造和試飛工作,此時需要你發動機、材料全面配合,外加上新型加工技術的整合,一般一架現代轟炸機的原型機製造工時,也得十萬小時累計起。好了,到了這一步,中美還可以繼續,俄羅斯有點突突-子系統跟不上,沒那麼多積累,只能先加工舊件了。

(現在出廠的圖-160 都還是利用舊件組裝的)

完了還有試飛、解決問題、量產。這些都是花錢,花時間,花人力的項目,沒有國力、技術、決心,根本不可能造出來大型轟炸機。我這只是一個泛泛的闡述,還沒有深刻討論下去,估計專業化人員可以把這個話題講到博士論文完成...所以,只是表面上的功夫,就足以讓我們窺見,轟炸機究竟多麼的難造!

以上為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的認識和資訊整合,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深入討論。

我被上天眷戀過說:

轟炸機到底有多難?就算給你整套圖紙你也造不出來。

也許很多人不信,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烏克蘭的博物館裡就有一架圖160,除了武器系統被拆除外,其他的都完好。

轟炸機製造的三大難題:

第一、機身製造難度高

轟炸機的機身非常的大,這麼大的傢伙要上天,必須要把它做得足夠的輕,而且機身還要非常牢固,由此需要使用高性能的複合金屬與碳纖維材料。

複合金屬與碳纖維材料不是那麼好造的,都是通過一次次試驗獲得的結果。

這就決定了即使給你圖紙,你也要一步步的去做實驗研究,這需要花費非多的時間、精力與資金投入,一般國家拿不出這麼多錢來搞這麼多實驗。

除了金屬與碳纖維材料之外,還有起落架與輪胎、剎車片等等,都得慢慢的去研究探索,畢竟接近200噸的飛機,從空中高速下降會產生非常大的衝擊力,普通的起落架與輪胎根本承受不起。

不要小看機身製造,世界上能夠製造出飛機機身的國家不超過10,能夠製造出轟炸機機身的國家不會超過5,能夠製造出戰略轟炸機機身的國家不會超過3個。

主要是轟炸機的機身要作用很多高性能材料,而且還要經歷各種大型風洞試驗,才能保證方案的可行性。

第二、開發飛控系統太難

飛控系統是一套飛行控制件,是飛機在空中可以完成各種動作的系統。

飛機越大在空中做各動作時,掌控難度就越高,而良好的飛控系統則可以讓飛行員輕鬆的完成各種動作。

飛機在空中能翻滾、側飛、俯衝等動作都是通過控制機身外的各個可動部位實現,但是由於在空中飛行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氣流情況,導致每次完成同一個動作操控各種部件移動的幅度都一樣。

而飛控系統就是一套可以根據飛行狀態,通過運算實現自我調整各個部位,在最小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完成各種動作。

飛控系統對飛機在空中飛行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美國波音公司很多次飛行出事就是飛行系統在設計在存在問題。

但是由於世界上,每個國家掌握的飛行動力技術不同,所以每個國家的飛行系統都是不一樣,這些飛行系統的開發都是各個國家在經過大量試驗後開發出來的,花費想當巨大。

也因為每個國家掌控的飛機動力學不同,所以美國即得到了一架圖160轟炸機,美國同樣仿製不出來,主要是圖160使用的垂尾機動,而美國的大部分飛機都不是用垂尾機動,在方面的技術有所欠缺,由此仿造不出來。

第三、發動機太難

航空發動機又稱為工業之花,造航空發動機有多難,大家都心知肚明。

航空發動機要求材料要有非常耐高溫的能力,還要求零件之間有非常高的精密度,這就要求造航空發動機的國家有非常強大的耐高溫材料開發能力,還要求有非常先進的精密工具機來加工這些零件。

假如一個國家沒有耐高溫材料的開發能力,那麼造成出來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會非常低。

假如一個國家沒有高精密的加工工具機,那麼造出來的航空發動機推力就會小很多,零件之間的間隙相差0.5,推力都會少3噸。

皇家橡樹1972說:

轟炸機難造是因為它的技術等級太高了,比如說:二戰期間真正意義上的洲際轟炸機只有B29一個型號,也只有美國製造出來了,當時能稱作戰略轟炸機的就是四個型號:B17、B24、B29和英國的「蘭開斯特」後三者比較勉強,其他國家德國、日本和蘇聯根本沒有,蘇聯到了二戰後才迫降到蘇聯的B29獲得了技術,仿製出來圖4轟炸機,德日和蘇聯在當時都是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但對於戰略轟炸機的研製都遇到了巨大的技術瓶頸,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戰略轟炸機服役。

戰略轟炸機的技術難點首先在於它的機身龐大,現代戰略轟炸機都是自身重量超過200噸的大飛機,這就要求製造它的材料非常的堅固、還要很輕薄,堅固是因為200噸的龐然大物在高空飛行,飛機的主梁、框架、蒙皮不結實就不能承受重量而空中解體了;材料不但要堅固還要求重量輕,太重的材料就會增加飛機的「死重量」,使發動機的功率被大量消耗,導致了飛機飛的不遠,載重量大大的降低。

所以,製造飛機的材料都是非常高級的金屬材料,將它們製造出來需要掌握高精尖的冶金技術和材料加工技術,才能讓200噸級別的飛機在空中安全飛行。

只能生產製造轟炸機的機身材料是遠遠不夠,還要有推力強大的發動機,比如說圖160高空高速戰略轟炸機,它安裝了四臺大功率的NK–32型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為25噸,與安124巨型運輸機的д-18T發動機功率相當,四臺發動機同時工作,讓重達275噸的圖160轟炸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2.05馬赫!這個速度比大多數戰鬥機都快!

所以,圖160對其他國家仍然是巨大威脅,戰鬥機沒法攔截它…而製造NK-32這樣功率強大發動機的國家只有兩個,就是英國羅.羅公司這樣的航空發動機巨擘都研製不出來!

轟炸機所用的大涵道比發動機的研製是極其艱難的工程項目,由於航空媒油與空氣混合霧化,通過多級壓縮進入到到燃燒室,產生高達1700℃的高溫氣流推動轉子高速旋轉,再形成巨大的推力使轟炸機飛行,這都不是說一說就能做到的,沒有全面而深厚的工業體系是難以做到的,這需要國家全面的支持,要動員上百萬相關製造鏈條的科學家、工程師和高級技師共同參與才能完成。

網友用CG製做的挪威F35A戰鬥機攔截圖160轟炸機的動畫,開始F35A還能跟得上,但當圖160打開加力之後,就一騎絕塵了,F35A最大速度只有1.6馬赫,實在是心有餘力不足。

高性能飛機製造材料和大推力發動機只是研製戰略轟炸機所需技術的一部分,還要有更複雜的航電系統和航空彈藥,沒有這兩個主要子系統也製造不出來戰略轟炸機…所以,能製造戰略轟炸機沒幾個,而且越往後能製造戰略轟炸機的國家越少。

浩雲居士的小屋說:

現在國際軍機市場上,全部的飛機都可以賣,唯有轟炸機沒有國家出售。哪怕是老式的轟炸機,也不在被允許出售的行列。就此一條足以說明,轟炸機這一機種有多麼重要。另外從全世界所有裝備轟炸機的國家來看,呈現出了逐漸減少的態勢。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國在裝備,而且我國還沒有自主的洲際轟炸機服役。其實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也只有美俄兩國裝備了。這說明這種裝備的門檻很高。那麼轟炸機的生產製造有哪些障礙,幾乎把所有的國家擋在了門外呢?

世界主流轟炸機都用的什麼發動機?這些發動機的性能如何,是不是很難製造?

轟炸機是起飛重量大,飛行距離遠,載彈量大的特殊機種。尤其洲際戰略轟炸機大多可以飛行一萬兩千公裡以上的距離,可以攜帶幾十噸重的武器載荷發動戰略打擊。這種戰略轟炸機的起飛重量大多在兩百多噸三百噸的樣子,是現役一般重型戰鬥機最大起飛重量的七八倍,如此巨大的起飛重量,勢必對飛機發動機有極高的要求!

我們先來看看世界上現役轟炸機所採用的發動機的型號和性能,跟現在大部分戰鬥機發動機用的發動機有什麼區別。是不是可以用民航客機的發動機代替呢?現役世界五款戰略轟炸機,分別是美國的B1B,B52,B2以及俄羅斯的圖95,,160.

這幾款轟炸機所使用的發動機型號分別是:

B52,配備8臺TF33-P-3/103型渦扇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單臺推力7.6噸,和波音707以及E-3望樓空中預警機所使用的是同一型號的發動機。

B-1B,配備四臺F101-GE-102加力渦扇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單臺中間推力7.7噸,加力推力13.7噸。推重比7.4.美國在這臺發動機的基礎上,研發了著名的一代名發動機CFM56發動機核心機,也是目前F22,F35上裝備的發動機的技術來源。我國的渦扇15也跟其淵源頗深!

B-2,配備四臺F118-GE-100無加力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8.45噸。

圖95,裝備4臺HK-12MB渦槳發動機,單臺發動機推力12噸,這是臺渦槳發動機,但是卻可以以900公裡以上的速度巡航,跟美國裝備的B2轟炸機的速度差不多。

圖160,NK-321加力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13.7噸,最大加力推力接近25噸,是現在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也是俄羅斯禁止出口的最重要的發動機。是前蘇聯渦扇發動機領域的絕唱。

通過以上盤點我們發現,實際上美國的轟炸機所採用的發動機大多數和民航或者戰鬥機都是通用的,而且並沒有多少性能上的提升。甚至現在很多軍用發動機的性能都要超過美國這些轟炸機裝備的發動機。反而是俄羅斯,其兩款轟炸機裝備的發動機都是專門研製的,而且並沒有其他機型和他們公用發動機。而且俄羅斯轟炸機所使用的發動機明顯推力比美國的要大。不過大家也要看到,這些發動機的涵道比普遍比較適中,也就是說,比戰鬥機用的涵道比大點,但是比民航使用的小得多。這樣的涵道比設計使得轟炸機擁有速度優勢的同時,耗油量比戰鬥機要小,所以才能飛行那麼遠!

目前世界上具備生產這些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國家,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和英國這四個國家。隨著英國將其重型戰鬥機和轟炸機全部退役,估計未來英國將會逐漸喪失生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能力。目前羅羅也生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F135,不過那大部分的技術都是美國的,羅羅以後的衰落不可避免,畢竟英國本身的需求不足,其他國家又不大可能將軍用動力系統交給英國。

我國現役可用於我們下一代轟炸機的發動機是渦扇20,據說是為轟20配套研發的轟炸機。這是一款在渦扇10基礎上通過放大喊道比來提升推力的大喊道比(喊道比估計在1左右)渦扇發動機,大概率渦扇20不會攜帶加力燃燒室。我們的渦扇10已經成熟裝備部隊了,所以我國也具備了此類發動機的生產能力。

從理論上來看,發動機限制了一般國家生產轟炸機的能力。沒有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基礎,生產轟炸機那簡直是給自己找罪受!

轟炸機的設計難度比民航客機要大得多,看看民航客機有多難,我們就知道轟炸機的難度了!

我國的C919經常被廣大網友吐槽,我們只是生產了一個飛機殼子。其他包括發動機,飛控系統在內的都是國外的產品。我們的生產車間只是一個組裝車間。這樣說的人就太看不起飛機設計了。即便是給你零配件,讓你組裝,全世界具備組裝大飛機能力的國家也沒有幾個。這主要在於設計難度的問題。

尤其是大飛機的設計,是所有系統工程中難度最高的。國家在製造業升級的時候越來越注重系統工程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相比於生產零配件,怎麼樣將這些零配件完美地組裝起來,並且還要保障飛機的性能,這才是系統設計的精髓。要知道,轟炸機可是有幾十萬個零配件,他們不但要裝起來那麼簡單,而且每個零配件還要在轟炸機平臺上發揮最大的能力。您覺得是個國家都可以用零件攢大飛機嗎??

蘋果公司幾乎不生產任何硬體設備,但是不耽誤人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型手機提供商。為什麼?綜合設計厲害,現在高端的公司不都是做設計的嗎?你見過幾個高科技公司還自己生產產品的?很少了吧?其實大飛機不只是我們在全世界採購零配件,即便是空客和波音也是全世界採購零配件,大家都一樣,我們只是缺少了發動機環節的生產能力而已。不過大家不要太悲觀,長江1000可不是提個口號那麼簡單的,既然我們要做,肯定能做得出來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渦扇10都成熟了,什麼做不出來呢?

轟炸機相比於民航客機,擁有更複雜的設計難度。不是只考慮飛行的飛控系統就完了,還要考慮武器的火控系統。從這方面看,現在世界上有能力做民航客機也不一定能做轟炸機。現在俄羅斯馬上要重新生產圖160了,您要知道,俄羅斯可是為此努力了三十年。這樣說大家能想到戰略轟炸機的生產難度了嗎?俄羅斯只是把前蘇聯的設計重新拿過來就用了三十年,可見轟炸機生產線一旦廢棄有多麼難以恢復!

轟炸機的機身製造難度是所有飛機中最大的,是目前人類航空領域的最高科技!

現役轟炸機,是人類製造的最大飛行器之一。飛機大家都知道,一要保障結構強度,二要將材料做得足夠輕。這是一對永遠存在的矛盾,如果不考慮輕便,那麼人類分分鐘可以造出各種大型飛行器,但是材料不行的結果就是不一定飛得起來。

一個強,一個輕,拿住了飛機設計的關鍵。戰鬥機因為比較小,如果哪裡的設計強度不夠了,適當做一下加強筋處理也是被允許的,雖然會對飛機增重,但是在允許的範圍之內。但是飛機這種加強筋設計在轟炸機上是絕對不允許的。尤其戰略轟炸機,飛機翼展動輒五六十米,你材料不過關用加強筋會造成嚴重的增重問題。增重意味著少帶油少帶彈,同時航程縮短,作戰半徑不符合要求。

我們的殲10A戰機進氣道採用的6根加強筋廣受詬病,雖然只是很小的一截加強筋,依然不能被飛行愛好者原諒,何況是轟炸機這種大傢伙?殲10最終用DSI進氣道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DSI進氣道減掉的結構重量足以賦予殲10這種飛機200公裡以上航程提升的性能優勢,大家能看到減重對飛機性能的增加有多麼重要了吧?

如果讓你開著牽引車拖動一噸的汽車在路上行走,估計你第一要用的,就是一根很粗的鋼纜。如果要求你把這根鋼纜換成是一根鐵絲那麼細的纜繩作為拖拽工具,估計以現在的產品性能,還無法找到這樣的民用產品吧?轟炸機所用的材料,就類似於這種,結構強度足夠大,同時重量要足夠輕。具備這樣的材料生產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

發動機的限制,設計的限制外加生產材料的限制。全世界能製造轟炸機的國家寥寥無幾。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和將來,具備生產轟炸機能力的國家一直都沒有超過5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要看這幾個國家的臉色行事。大家知道這幾個國家是哪幾個國家嗎?未來世界上,英國和發動對於轟炸機的製造還會重新提升日程嗎?還是這兩個國家永久地放棄了生產轟炸機的計劃?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軍武資料庫說:

首先是大。

飛機的尺寸是沒有辦法無限加大的。無限加大的後果就是結構重量最終會將飛機壓垮。但轟炸機往往需要超大的載彈量和超大的載油量。如果造的不夠大那麼就失去了實戰的意義。

其次是要進行突防。在突防過程中轟炸機要面對的是敵人無盡的打擊。在這一個方面來講轟炸機又必須做的小巧輕便。

因此轟炸機就成了一個矛盾的複合體。如果不做均衡和取捨就會導致轟炸機難以形成設計草案。

W君有機緣會看到很多科幻模型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往往會將無盡的武器加到一個機體上。有的時候W君看到這樣武器庫一般的機體就會不由得問,走的動嗎?

轟炸機也是一樣。目前主流的轟炸機載彈量大約是15噸左右,再多就要犧牲機動性和速度,再少實際上幾千公裡飛過去投不到10噸炸彈也有點吃多了遛彎的感覺。

那麼均衡就成了轟炸機一個重要設計指標。往飛機上裝一件設備不難,難得是取消一件設備。

例如我們在做大飛機。但我們的轟炸機目前W君並不看好,原因就是在轟炸機上我們真的到了難以取捨的境地了。加什麼減什麼很難抉擇清楚。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覺得造轟炸機很難了。

而對於歐美俄,都有著造大型轟炸機的歷史,而且他們的轟炸機都經歷過實戰檢驗,那麼取捨就相對容易一些。在這點上,覺得轟炸機難的國家就得多造多用多感覺了。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說:

世界上能製造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三個,暫時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兩個,分別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從原子彈投向日本開始,戰略轟炸機的概念出現。B-52誕生於二戰,計劃從1945年開始建造。最初的設計是基於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後來升級為8臺噴氣式發動機,巡航速度超過800公裡/小時。但是當B-52在1955年服役時,戰鬥機正在超音速飛行(超過1126公裡/小時),因此美國軍方及其國防合同開始研究超音速轟炸機,以超越戰鬥機。蘇聯針鋒相對推出了圖-95戰略轟炸機。

制約軍事強國發展戰略轟炸機的一大原因是成本問題:太空時代的材料和新技術已經將轟炸機的成本推到了10億美元以上,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B-1轟炸機可以在高空以2馬赫的速度飛行,但也可以在低空比B-52飛得更快。240架飛機的價格為100億美元(每架飛機4000萬美元)。

然而,即使在羅克韋爾公司深入開發飛機之後,它的生存能力和成本仍然存在問題。美國總統卡特在1977年取消了B-1,因為當時只生產了4架,成本飆升至每架1億美元。

但裡根總統以B-1B的形式復活了B-1,它被重新設計成純粹的低水平亞音速轟炸機。但成本急劇上升,每架飛機超過2.8億美元,使其成為美國第二昂貴的轟炸機。

由於成本飆升,產量被限制在100架。這些B- 1中的許多至今仍在服役,但事實上建造的數量太少,許多B-52不得不繼續服役以補充數量。蘇聯的圖-160價格不詳,但不會低於B-1B。

進入80年代,空中出現了新的東西:隱身。新的計算機輔助成型和高科技材料可以使飛機不被雷達發現,從而使防空系統失效。新的先進技術轟炸機——B- 2幽靈使當時已有的轟炸機過時,當B-1最終投入使用時,B-2已經接近首次飛行(1987年)。

美國計劃建造132架B- 2,足以讓老舊的B- 52順利退役。但是後來被縮小到75架。當蘇聯解體時,削減軍費的壓力使美國只建造了21架B- 2。

當B-2最終在1997年飛行首飛時,它成為了一架極其昂貴的飛機。每架飛機的成本為7.37億美元,但用五角大樓的行話來說,這是一筆「飛行成本」。如果算上所有的花費,21架飛機的總價格是440億美元。每架飛機花費美國納稅人大約20億美元。

由於只有64架B- 1和21架B- 2在飛行,美國空軍讓58架B- 52「老爺機」繼續現役,另外18架後備。其中最年輕的B- 52在2022年達到60歲。美國轟炸機飛行員有可能在他爺爺甚至太爺爺駕駛過的飛機上服役。

美國新轟炸機B- 21將以每架飛機5.64億美元的價格建造80至100架。合同給了諾斯羅普公司,美國新轟炸機看起來將是迄今為止最隱蔽的飛機。但是,在保持價格限制的同時保持隱身將是一個重大挑戰。這將受到美國國會更多的審查,預先設定目標價格將使任何偏差都非常明顯。美國空軍需要嚴格控制成本,但美國空軍不一定能控制這個項目。

美國新型轟炸機正在與其他戰略武器比如核潛艇部隊的升級爭奪國防資金。

轟炸機的技術要領先對手,必須採用最先進的科技,這又是一個無底洞。

無法超越的足跡說:

轟炸機的技術難度遠遠高於戰鬥機,轟炸機裡面最難的就是戰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的技術要求基本就是大航程載彈量高,目前世界上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還沒有出現第三個國家y能真正研製出來戰略轟炸機,這個的技術難度比運輸機高多了,雖然說運輸機也是大航程和高運載力,但是技術層面來說戰略轟炸機還是高上不少。

普通的轟炸機難度雖然有,但是難度其實遠沒有戰略轟炸機那麼難 ,像我國的轟6其實就只能算大型轟炸機,遠遠達不到戰略轟炸機的水準,戰略轟炸機和普通轟炸機的區別就是普通中短程彈道飛彈和洲際彈道飛彈的區別一樣,威懾力就明顯的不一樣,技術含量更是差別巨大,轟炸機的難度也是在技術含量上面。

戰略轟炸機的難度在於航程和載彈量,現代戰略轟炸機的技術難度還要加上突防能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轟炸機是俄羅斯的白天鵝,最先進的轟炸機是美國的B2,俄羅斯有兩款戰略轟炸機,美國有三種戰略轟炸機機,其他國家一種都沒有,包括我們在內,突防能力有兩種指標,一種是速度,像俄羅斯的白天鵝,還有一種是隱身就像美國的B2。

像美國的B52這種戰略轟炸機,需要的就是制空權的保證下才會進入戰場,轟炸機的技術難度其實還是在速度和載彈量以及航程方面,發動機仍然是關鍵中的關鍵,轟炸機的技術難點在大型運輸機的基礎上,使大型飛機擁有足夠的航程和突防能力,這上面對轟炸機的隱身性能和速度就有了技術要求,達不到這兩者中的一個條件其實就很難在現代化戰場上有優勢。

戰略轟炸機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和信息化能力,我們國家改裝轟6其實已經達到了極限,由於本身結構設計方面的限制,沒辦法突破到戰略轟炸機的層面,只能是普通遠程轟炸機,要達到戰略轟炸機的水平,那航程至少要在8000公裡以上,8000公裡只是門檻,也就是說作戰半徑要4000公裡為基準,通過空中加油以後最遠航程至少10000公裡以上。

我們可以研製出來大型運輸機,但是我們的運輸機只是大型運輸,達不到戰略運輸的水平,轟炸機的要求就是擁有大型運輸機的運載能力還要有這樣的航程,加上頂級的突防能力,這幾樣加起來其實非常的難,對發動機的要求非常的高,以及對機身的設計這些都有高要求,轟炸機的裝彈都是內部裝彈,這個技術也是絕大多數國家搞不定的技術。

難度還有一個就是工業體系的問題,世界上能獨立研製生產飛機的國家不到十個,其中一大半都是自己生產一部分配件,還要大量購買一部分回來組裝,自身的工業體系不完善,所以生產線沒辦法滿足要求,這是讓很多國家看到轟炸機只能眼紅的原因,第二就是錢的問題,轟炸機的研發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投入,金錢人才技術一樣都不能少,絕大多數國家滿足不了。

第三就是戰略需求的原因,地緣政治和國土面積決定了戰略需求,絕大多數國家沒有這方面的需求,所以也不會把自身原本就不多的錢去搞這個,導致其他方面沒的搞,轟炸機大國需求,小國基本上用不到這些,也沒有這個資金財力去研發,更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才,所以轟炸機的難度就在這裡,技術能力和生產水平,這是考驗工業化水平的,然後就是錢,這東西很燒錢,小國玩不起,有錢的小國又沒有這個需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697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