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這個問題的人是文盲,六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為了掃盲,把很多文字都簡化了,例如安徽的徽改為灰,詹天佑的詹改為佔,還有好多這樣的簡體字,建議提這個問題的人好好學習歷史,多問問他父母哪個年代的文化背景。
朋友要知道黃梅縣的來歷,請你到黃梅縣翻閱黃梅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發楊安徽。這是不爭的事實,黃梅縣自古就叫黃梅,不知道黃枚一說從何而來,可能是後來改的吧?黃梅的地名來源於地產黃梅村,滿山遍野都是黃梅。(也叫臘梅)
因此孕育了她具有特色的地方韻味和精髓鄉音,只因與安徽達界兩地同俗語音相近。黃梅戲的音調蘊藏有濃濃漢味。其代表作《天仙配》劇情來至孝感(孝昌花園)一帶。民間傳說故事,用地方戲鄉音、原汁原味才能表達故事深涵韻意,唱腔清澈幽逸。
後流落安徽自成方圓,就如同太極拳一樣起源於武當,後落戶河南陳家溝,才有後來的陳氏太極楊氏太極。安徽黃梅戲算是徽派黃梅戲,正宗的還是漢韻黃梅戲了!
聽說安徽人為了把黃梅戲跟湖北撇清關係,就說黃梅戲是取自五月黃梅天,說江蘇也有個地方叫黃梅鎮,甚至把安徽一座山改名叫黃梅山,還說美國黃石公園也應該被劃分給湖北黃石,因為湖北人喜歡搶別人的東西,可問題是湖北人都說安徽發揚了黃梅戲,黃梅戲主導是安慶,安徽人卻總有人說湖北人偷了他們的黃梅戲,黃梅戲跟黃梅縣沒有半毛錢關係
其實只要帶點腦子,看看地圖上安慶跟黃梅的地理位置,搜一搜黃梅縣的歷史,就不會說這種話了,三人成虎啊,說的人多了,就有人當真的,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湖北本身在這方面名聲就不好
其實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態,安徽自己人努力發揚了黃梅戲,培養了一代代黃梅戲曲大師,結果他們湖北人一句黃梅戲起源於湖北,就把自己的努力成果搶走了一大半,外行人一聽黃梅戲,自然而然想到湖北黃梅縣,是誰都會不爽的
1、這個說法很荒唐的,也就內地一些喜歡地域黑的、小肚雞腸的人喜歡搞這些;你看第二大劇種的越劇,產生於紹興嵊州,興盛於上海,是被袁雪芬、徐玉蘭這些人唱紅半邊天的;杭州的茅威濤、上海的王文娟有人去爭這個事嗎?還有國劇京劇,很多都是漢劇的唱腔、是徽班進京後才逐漸固定下整個的程式的和唱法的,徽班的人、漢劇的人,有人跟京城的梅蘭芳、蓋叫天他們去爭這個嗎?
2、相反的,我倒很佩服那些發達國家對宗族文化和祖上血脈的認同,別的不說,你看過很多的日本人對漢文化的頂禮膜拜、對祖宗血緣的那種敬仰和五體投地了嗎?一些老者甚至不遠萬裡跑到雲南深山上尋根呢;更近點的,英國那個伊莉莎白女王逝世,多少盎格魯撒克遜的子孫都以子民的身份跑去悼念呀,一個那麼沒落的貴族,那些貴為總統、總理、首相、大臣的人,就是不去祭奠和膜拜,對自己又有什麼影響呢?
3、反觀黃梅戲這個事吧,人家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這些名家都認可是出自湖北黃梅縣了,而黃梅是實打實的國家承認的千年古縣了,還有這麼些人、這麼些網絡噴子,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看到了一個黃梅縣的「梅」字諧音字或者是想簡化寫出來的「枚」字了,就一口否定隋朝就有了的黃梅歷史和黃梅地名了,進而說黃梅戲不是來自湖北黃梅而是源於安徽安慶了;
4、我就想問問:你這麼說,嚴鳳英承認不?王少舫認可不?還有文化名人的餘秋雨和他的老婆黃梅戲的名家馬蘭怎麼看?而且,安慶的宿松跟黃岡的黃梅就一衣帶水的、比鄰而居的、融為一體的,安慶和宿松為什麼就不叫黃梅吧,甚至連個黃字梅字都不見影的吧?這樣爭吵真的有意識嗎?黃梅戲唱得好,來自黃梅怎麼樣?來自安慶又怎麼樣?你狠你能把這個劇種的名字叫成安慶戲我就知道你真的狠了!
這到不是,我來解釋這個問題吧,我宿松人,與湖北黃梅交界,宿松佐壩鄉有一個炕房村,自古就是孵化小雞的村子,有兩個安慶的孵化小雞的師傅,在炕房村打工,經常和村民去宿松與黃梅交界地的光領村聽戲,由於地處黃梅交界,大家都習慣性的說去黃梅聽戲,這兩位師傅春節回家,對家鄉一個民間藝人說(安慶月山專業唱戲),我打工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叫黃梅,那邊戲非常好聽,第二年,那唱戲的藝人就來的宿松,去聽了戲,後來就全部偷學了,回到安慶,通過修改和改良,形成今天的黃梅戲,(哪位民間藝人誤以為那是黃梅,所有就叫黃梅戲)今天的黃梅戲,裡面的唱腔都是黃梅宿松交界的口音,對白全部是安慶方言。
河南豫劇,北京京劇,河北梆子,山東呂劇,上海滬劇, 江蘇評彈,浙江越劇,安徽黃梅戲,湖北大鼓,湖南花鼓,四川川劇,西北秦腔等等劇種,都是大範圍地域戲曲劇種。
不能你叫什麼名,起個什麼名,改個什麼名就能代表什麼戲種了。
湖北黃梅縣不能代表安徽省的黃梅戲劇種。"回答完畢"
湖北省黃梅縣確實曾經叫黃枚縣。至於是否為了「碰瓷」爭奪黃梅戲的名頭,得分析一下。
史料表明,黃梅境內建縣,始於西漢,最初叫尋陽縣。
由於縣境內有黃梅山、黃梅水,在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時,改名為黃梅縣。
此後,由於歷史變遷,黃梅縣一帶的行政轄區名稱發生多次變化。
到唐朝武德八年(625年),恢復為黃梅縣。
此後,「黃梅縣」這個行政轄區名稱的變化很小。
縱觀歷史上,這片土地的行政轄區名稱較多,例如叫蘄春縣、蘄陽縣、永興縣、新蔡縣等等。
新中國成立後,黃梅縣有一段時期叫黃枚縣。
後來,黃枚縣又改名,改回之前的黃梅縣。
而且,黃梅縣自稱「黃梅戲發源地」,而且還講了個歷史故事:
黃梅戲的前身,是黃梅縣一帶在唐代的採茶調。
清朝後期,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種新的戲曲--懷腔或懷調。
此後,它借鑑、吸收青陽腔和徽調元素,成為安徽主要地方戲曲,並在長江中下遊的湖北、江西、江蘇一帶流傳,成為全國知名大劇種。
有個事實是,黃梅戲在安徽省很流行,尤其是與湖北省黃梅縣靠近的安徽省安慶市一帶。
這也使得很多人以為黃梅戲發源於安徽。
為什麼黃梅縣改為黃枚縣、後來改回黃梅縣?
目前我還未發現公開的權威信息解釋。
有人說,黃梅縣改為黃枚縣,是當時國家推行漢字簡化方案的結果,因而把「梅」統一改寫為「枚」字。
但是,「梅」字不是異體字、普及度較高,沒必要簡化吧。
而且,「梅」字是個常用字,例如梅花、梅子、臘梅、梅雨季節等等。也沒見廣東省的梅州、梅縣改名。
「梅」字也是姓氏、名字的常用字,也沒見改為「枚」字。
何況,新中國成立後,是把漢字「楳」、「槑」作為異體字,併入了「梅」字。
有人說,黃枚縣後來改回黃梅縣,是為了爭奪黃梅戲的名頭。
這個說法是否正確,誰改誰知道。我在這裡不便隨意推測。
總之,有個流行的說法:
黃梅戲的發源地在今天湖北省黃梅縣,興盛於安徽省。
但是在黃梅縣自稱「黃梅戲發源地」的同時,附近的安徽省幾個地方也競相自稱「黃梅戲發源地」,由此形成了爭議。
例如,距離黃梅縣約一百公裡的安徽省潛山市,也自稱「黃梅之鄉」,是黃梅戲的發祥地,境內一直盛行黃梅戲。
而且,這裡培養了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央視新版電視劇《天仙配》,就是在潛山市的天柱山風景區拍攝。
另外,潛山市也自稱「京劇之祖」,是京劇的發源地。
還有,享有「文都」盛譽的安徽省桐城市,也公開自稱為「黃梅戲之鄉」。
那麼,到底哪裡才真正是黃梅戲的發源地?
顯然黃梅縣佔上風。
例如1995年,黃梅縣先後被湖北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命名為「黃梅戲之鄉」。
「黃梅戲」早已是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的中國五大劇種,也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以,雖然發源地存有爭議,但是大家應該有個共識: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挖掘、傳承、弘揚這個文化遺產。
其實爭論的焦點都錯了!黃梅調和黃梅戲是兩個概念。一直說黃梅戲起源於安慶,並沒有說黃梅調。打個比喻一個沒有成名的老字號,沒成名之前大家也不知道你是誰。成名之後才是真正的老字號,而黃梅戲成名確實在安慶,這一點公認的。再說明一下黃梅調和黃梅戲不是一個內容,爭論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