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滿清還能撐多久?對近代中國有什麼影響?_戊戌變法如果成功的話能救大清國嗎

愛健身的雪光說: 戊戌變法幸虧沒有成功,如果成功了,別說滿清政府,世界上還有沒有中國這個國家都不好說。 按照康…

愛健身的雪光說:

戊戌變法幸虧沒有成功,如果成功了,別說滿清政府,世界上還有沒有中國這個國家都不好說。

按照康有為和譚嗣同的想法,把西藏賣給英國人,把新疆賣個俄國人。那我們大半國土就沒了。最要命的是,這倆貨還要請一個日本政客來治理中國。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他們要是成功了,西藏歸英國,新疆歸俄羅斯,其他國土都是小鬼子說了算。大家不後怕嗎?他們成功,最高興的恐怕就是小鬼子了吧?做夢都會笑醒那種。

所以很不明白,後世為什麼對康有為們二人有那麼多的正面評價。他倆差點讓我們亡國滅種。雖然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他們主觀上並非想「賣國」,但是他們要做的事可是真正意義上的賣國。

最後想說,慈禧這輩子做的最利國利民的事就是除掉了這倆,雖然她做這事主觀上並不是為了救國,但卻無意中挽救了中華民族。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說:

個人認為,清朝的滅亡和戊戌變法成不成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在時代的變革中任何「換湯不換藥」的所謂變法都是徒勞的,沒有根本改變,戊戌變法本質上只是清末權利鬥爭的一個工具。

清朝和其他的朝代更替不一樣,清朝最終不是面對的另一個周邊或者內部的落後封建體制替代者,而是擁有當時先進科技的西方列強,清朝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體制)和落後的生產力與當時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幾乎是維度上的差異。

而向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這些人打著「託古改制」的旗號,學了一些西方皮毛,要把西方資本主義那一套政治體系和封建君主專制以及中國儒家思想結合起來,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再利用當時嚴重國家民族危機,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鼓民力、開民智 、新民德等變法主張,到處辦學堂,設報館,辦學會以掌握輿論話語權。

表面上看這是他們引導國內資本主義代替封建頑固思想的大變革,是君主立憲代替君主專制的嘗試,是為民族和國家尋找到了一條富國強軍的救贖之路。

而另外一方面,個人認為這也是清廷朝野的一場權利鬥爭,是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對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守舊派和洋務派的挑戰,是新生力量對朝廷權貴的攻擊,更是光緒「帝黨」和慈禧「後黨」的一次對決。光緒皇帝不甘心作為傀儡,而正好利用康梁等新政改革從而掌握實權。我想對於光緒來說富國強兵倒是其次,推翻慈禧的壓迫(政變),得到軍政大權才是首要,這是封建帝制集權思想決定的。

但對於毫不懂實業只知道喊口號(耍嘴炮)的康梁一黨來說,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又怎麼能迅速的在外有強敵環伺,內部腐敗昏庸下變得強大呢。而羸弱的光緒皇帝天真的指望依靠康梁就可以從慈禧手中奪得權利,掌握實權後,然後「富國強兵」,觸動整個朝廷勳貴集團的利益。這麼折騰還不如直接給他把刀,找機會把慈禧捅了來容易呢。

所以戊戌變法就算成功了,封建帝王統治思想不會改變,反而引起更大的朝野動蕩,失去慈禧太后這個權威,會引起黨爭不斷,派系爭權,甚至地方割據分裂,更會把當時清朝真心搞實業的並且有能力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排擠出局。

另外西方列強不會因為清朝變不變法,還是什麼主義就放棄侵略瓜分中華的野心,洋鬼子會真心想讓清朝富強嗎?八國聯軍還是要會打進京城,那時候讓康有為去「拒和」?他有李鴻章的本事嗎?戊戌變法要是成功。我個人估計清朝最後落個「善終」都難。

所以戊戌變法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無法改變清朝命運,更不可能延壽。對近代的影響就是最早確立了大清的君主立憲思想,代表近代中國資本主義改革的開始,完全是個人想法,一家之談罷了。

史過境遷客說:

即使戊戌變法成功了,滿清也撐不了多久,也就是說滿清遲早會垮臺。在這樣的情況下,戊戌變法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乎,只能延緩滿清滅亡的步伐罷了。而對近代中國產生的影響,也就停留在了設想當中,沒有了實質的影響,更不可能影響到近代中國的前途與命運。

  • 須知,近代中國的前途與命運,是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中的,不是滿清說了算,更不可能寄希望於滿清。因為這不但不現實,而且還是沒有眼光的。
  • 何況,戊戌變法根本就成功不了。因為決定和影響的因素太多了,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滿清從骨子裡腐朽了,無可救藥。鴉片戰爭以來,滿清對外軟弱無能,對內選擇殘酷鎮壓的手段,來維持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權。對於人民來說,他已經失去了正當性、合法性,沒有權利代表人民了。

農民起義、革命風暴,風起雲湧,留給滿清的時間不多了。清末,統治階級內部腐敗不堪,貪官汙吏橫行,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於是,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短短數年間,就席捲了大江南北,佔據了半壁江山,與滿清政權形成了對峙。可惜可嘆!後來由於滿清勢力內部的激烈反撲,太平天國運動「出師未捷身先死」了。但造成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風暴」還在後面呢。1911年,劃時代的「辛亥革命」遍地開花,以摧古拉朽之勢展開,吹響了滿清「最後的喪鐘」,也最終「革了滿清的命」,翻開了近代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民族矛盾持續激化,滿清外部沒有寬鬆的環境。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相繼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也都消化的差不多了。「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了頂點。這時,西方列強為了掠奪原料、搶佔市場,把侵略的矛頭瞄向了「日落西山」的滿清。於是,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外患接踵而來,滿清成為了「洋人的朝廷」。接著,「籤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成為了「滿清的標配」,持續了將近半個多世紀。就這樣,人民生活在內外夾迫當中,進來的「洋人」都是「洋大爺」,民族矛盾不斷的激化。如此,一步步推著「滿清」在苟延殘喘的道路上,漸漸變成「明日黃花」

總之,歷史沒有如果。戊戌變法的失敗是註定的,滿清滅亡也是大勢所趨。而滿清對於近代中國的影響,是「恥辱」大於「貢獻」的,滅了就別在死灰復燃了。

逸散哥說:

先不說戊戌變法更本不可能成功,就是成功了,靠那幾個書呆子也難成氣候。

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梁啓超們的改良主義,動搖不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頂點利益,也動搖不了清政府對廣大百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說白了,改良主義者無力調和當時的社會矛盾,更無力在増強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有所作為。

就是孫中山革命成功後,面對帝國主義的強盛和封建主義的黑暗,也無能為力,把權利讓於了軍閥……

在共產黨人開闢的根據地,喚醒了國人對民主的嚮往,對民主建國的期盼。

只有共產黨能夠救中國,絕非是一句口號。

縱觀我中華近代史,真正喚醒民眾、團結民眾、引導民眾,以徹底革命的精神改變國家面貌的,唯中國共產黨能擔此重任。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租借,經濟掠奪,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完全消失的。在帝國主義的強勢面前,封建統治者只能奴顏婢膝。

事實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人民革命,才把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推翻掉,那是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的。

戊戌變法,比不得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更無法與人民革命相比擬。他根本無法撼動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滿清註定要滅亡地!

改良主義者為的是朝廷,可從來沒有為人民利益著想過。即使他成功了,也不會對國家發展有什么正面的意義。

直爽生活家yz說:

答: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中國成了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發展的情況可以參比泰國。但泰國是小國,中國是多民族大國,情況可能還複雜些。

如果沿有蔣介石,國共第一次合作順利發展,國民黨一黨獨大執政,其餘黨參政。中國的發展可參比印度。

如果沒有毛澤東,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軍閥集團將共產黨完全剿滅,實行軍閥獨裁,四大家族專制,中國的發展情況可參比印尼。

天幸得!天佑中國!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經艱苦卓絕的鬥爭,無數先烈的犧牲,換來個新中國。後又經總設計鄧小平的指引下,在無數科技人員和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下,才有了現如今的中國。

做一個中國人真的自豪,能目睹中國和世界的巨變真的很幸運。

練朋山人說:

歷史是不容假設的,如果非要假設那麼就必須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去綜合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思想,和歷史走向去考量,才能得出無限趨近於假設的結果。

我們首先來看戊戌變法的大時代背景

戊戌變法發生之時,恰是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人第一次開始睜眼看世界,西方先進的科技,思想,制度無一不在衝擊著這個古老的國度。中國屹立東方數千年之久,在明清之際漸漸開始落後於西方,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的開展,促使西方社會達到一個人類全新的「高度」,人類開始步入工業文明社會,這是在過去幾千年人類歷史進程中前所未有的。而此時的中國仍處於清政府統治下的傳統農業文明社會,雖歷經洋務運動的技術引進革新,但在對外作戰(尤以甲午戰爭為例)的慘敗中宣告了單純引進技術的洋務運動的失敗,睜眼看世界中國人這才明白過來,西方的制度才是革新這個「腐朽而古老」的國度的根本方法!康有為在《上清帝第六書》中闡明了這一觀點:

自同治、光緒以來,總署、使館、同文館、招商局、製造局、稅務司、船政廠、電線、鐵路之設,皆採用新政,非祖宗之舊法矣。皇上與諸臣審時度勢,圖謀自強,亦固知法之不能不變矣。徒以根本未變,大制未新,少襲皮毛,未易骨髓。

戊戌變法的目的

由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啓超主導的戊戌變法,從根本上是要改變中國的傳統政治經濟文化體制,讓中國走上西方式的資本主義的道路。其政治措施大致分為:文教改革,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幾大方向。

文教改革:科舉廢除八股文改以策論為主,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

點評:此舉難度阻力尤其為大,中國科舉考試考八股文,從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至戊戌變法之時已運行了四百餘年,科舉作為官方人才選拔制度是為一國之「國本」是民間士子從底層上升至權利頂端的通道,幾百年來都以考八股為主,如今廢除八股改考策論必然會引起守舊士人階層的不滿,阻力尤大。

經濟改革:鼓勵民間創辦工商實業,鼓勵私人投資,修築鐵路,引進西方經驗改革傳統農業模式。

點評:此舉在於營造一個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體制,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壯大資產階級的實力。

政治改革:設立制度局作為議政機構,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裁撤閒散衙門,允許民間創辦私人報刊開放言論等。改革官僚系統任用維新人士,進入官僚系統。改變由滿人貴族和守舊大臣主導的權利決策體制。

點評:此舉頗有引入西方資產階級議會政治的意思,打破了原本由滿人貴族把持的朝政決策圈。允許私人辦報,即是放開言論管控,逐步實現新聞,言論自由。此舉為幾大改革政策中最艱難者!


《定國是詔·光緒》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內閣奉上諭: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託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 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時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後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採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競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

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大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準其入學肄業,以期人材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

將此通諭知之。欽此。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會如何?

綜合考慮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維新派的政治主張之後,即可推演此結局。戊戌變法主張的人才選拔制度成功了,那麼新式人才擁有西方先進思想的人才就會進入權利決策機構,原本的舊式人才會被打壓,傳統的儒學,科舉會逐步被更為實用的資產階級的思想所代替,科舉的功效也會逐步淡出中國社會。推行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成功了,中國將會誕生一大批的資本主義工商企業,營造一個大的經濟環境從而反過來促進中國往資本主義的方向邁進。政治制度的改革成功了,確實落實了由制度局領導的議政機構,新式人才參與進決策圈,那麼傳統的君主專制體制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可能性一:光緒帝掌握實權,逐步過渡到君主立憲政體

戊戌變法的開始,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借鑑,而日本明治維新最後是將幕府的權利,重新回歸日本天皇,建立了一套議會,君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而這套政體在隨後的發展中逐步發展成現在的君主立憲制。而當時世界各國之中保留皇帝的同時又能發展資本主義的先進體制中,君主立憲政體的誕生是為戊戌變法成功最終也是最好的結局!君主立憲製成功了,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中國社會制度即會發生根本性變革,自然後來以孫文領導的資產階級武力革命,不會發生。給中國人帶來巨大災難的侵華戰爭也不會爆發,十月革命的思潮也不會在中國掀起多大波瀾,而今日的中國也會步入英國,日本式的君主立憲制度。

可能性二:未徹底變革君主制度,資產階級革命派勢力增強導致暴力革命。

但是源於戊戌變法的政治改革不夠徹底,依舊激起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對,尤如清末由攝政王載灃主持的清末新政一樣的結局,戊戌變法的成功也必然導致資產階級勢力的增強,但由於變法的決策未觸及制度之根本,依舊會激起革命派的反對,武力革命依然還會爆發。只不過相比較而言往後推遲而已。那麼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依舊會跟今日中國一樣歷經資產階級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

總之,歷史不容假設。任何小的因素都有可能會改變歷史的走向,但人類發展的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從君主專制過渡到現代政治是必然,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也是必然。

關山說歷史說: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滿清當然就不會滅亡了。

為什麼我敢這樣說?

我們首先要清楚滿清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有以下原因:1.階級矛盾尖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反對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2.外國入侵,民族危機加深。3.統治集團內部的腐化墮落。4.經濟形態的嚴重落後。5.思想上的陳舊固化。6.科技軍事落後。

我的觀點是,如果戊戌變法可以解決上述六個問題,滿清不光不會滅亡,還會實現民眾富裕,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家強大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親愛的讀者,您別著急,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戊戌變法能不能解決孫中山為代表的反清革命?能!因為孫中山鬧革命主要理由就是反對滿清獨裁專制,戊戌變法如果真正成功了,在民眾推動下,遲早會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那皇帝就成了虛君,民眾就擁有了民主權利。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鬧革命就沒有了正當理由,傻子才會跟著他去鬧革命。你孫中山如果有管理國家的政治野心,你就參與競選唄,在資本主義國家,平民坐上領導人位置的又不是沒有。林肯、盧武鉉就是例子。

第二,外國入侵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是要打開中國市場。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肯定要大力發展資本主義,要引進外國資金和科技,還要把國內企業生產的大量商品出口到國外。你告訴我,清朝還會實行閉關鎖國嗎?還會盲目排外嗎?當然還會和外國有矛盾,甚至遭到侵略,但清王朝因為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了,國力強大了,外國不敢輕易發動侵略我們的戰爭,說不定清朝會反過來侵略他們呢。當然我不是說清朝侵略其他國家是好事。

第三,統治集團腐化墮落。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民主政治建立了,就有了比較完備的法制體系制約皇權,皇帝都成了虛君了,這些個老爺們手裡沒權了,還會有傻子去巴結逢迎他們?好東西拿去餵狗也不會送給他們!傻蛋才會去賄賂一個手中無權,不能幫你辦事的人呢。

第四,經濟形態落後。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就是資產階級掌握權力了,你告訴我他們是不是要制定各種政策措施,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那是必須的!

第五,思想落後。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就會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大批觀念先進的人才。還會大辦報刊雜誌,宣傳進步思想。這種情況下,清朝的上層思想必然會進步。即便他們不進步,又能怎樣?他們又手中無權,欺負不到老百姓頭上。他們在自己家裡重男輕女,和老婆打架,關我們鳥事!

第六,軍事科技落後。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近代企業發展起來了,科技人才越來越多,何愁軍事科技落後於人。德國、日本這些國家,哪個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之後,軍事力量科技水平突飛猛進!

所以,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清王朝當然不會滅亡了!

不過,這時的清王朝也再也不是原來的清王朝了!

親愛的讀者,你覺得是不是這樣?

mtx21說:

戊戌變法,沒有成功的可能,曾經過於誇大戊戌變法的血腥和氣節,沒有考慮變法內容和實質。這次運動,有它的進步性,但只是在於提出近代資本主義的改革方案,是相對於封建政治而言。但看一看康良的想法,就能知道問題有多大。

以康良二人為主的維新派,歷史局限性太大,從今天看來,他們連基本的現代中國觀都沒有,還不及孫中山,提出中日合併論,變賣國土籌措改革經費論,就憑這兩條,就不畢再往下說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可笑改革?

很多人還是基於今天的認識看歷史,在甲午戰爭時期,近代中國人普遍的中國觀都沒有形成,日本和清朝戰爭,老百姓叫「反東洋」,認為日本人起來造反了,朝廷派兵去鎮壓,這個是和今天完全不同的認識,很多清朝人都不知道世界是分成很多國的,而不是只有皇帝是共主。連孫中山都早年曾認為東北,包括遼東地區是滿清領土,他的領土觀就是漢地省份脫離滿清貴族魔爪,後來才由排滿,變成五族共和,只是漢族主義,所謂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那清朝覆滅,其他非漢地地區,都有理由脫離中國,連辛亥革命早期,都有這種不成熟政治思維,更何況更早的康良呢?

康良二人,沒有政治經驗,沒有實操經驗,就是憑藉一些個人見解,說服了光緒這樣一個血氣方剛年輕甚至幼稚,還沒有任何政治基礎的少年皇帝,戊戌變法的結局已經可想而知,它不在於成功與否,是根本無法進行的。不是袁世凱太老牟深算,沒有支持維新,是他們確實太不靠譜,甚至邏輯都不成立。

康良認為日本是所謂立憲國,今天我們要是看一下1880年代的《明治憲法》前幾條就會暈倒,就是想方設法吹噓天皇的非人類性是個神仙,因為是神仙,才有理由統治人間,這個是一個近代科學文明體系下的資本主義制度憲法嗎?完全是為封建世襲制保駕護航的,愚民政治綱領,日本為什麼後來走入死胡同,窮兵黷武?和他們早期不成熟的國家觀非常有關係,在當時又大又亂又內外交困的清朝,更無法實行的,也更告訴後世,社會改革是漸進的,不是靠一個法規一個制度,像按按鈕一樣就解決掉了的,進步就到來了的,社會變革遠比你想像的複雜,怎麼去執行?誰來執行?都是問題,西方這麼搞我們也這麼搞就完了,沒有這麼簡單的,那全世界一多半都是發達國家了。

清朝10年後,清朝想預備立憲,一些政策走的比戊戌變法更遠,也沒有抵擋住清朝滅亡的腳步,所以戊戌變法沒有任何執行成功的可能,都到不了成功與否的層面。

經典守望者說: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那麼清朝很有可能會在延續一個世紀,因為戊戌變法如果成功會引發一系列連鎖效應,更有可能會使得清朝的地方力量再度支持清王朝的統治,有了基層力量的扶持,清王朝延續統治幾乎沒有問題。

當時清王朝的問題在於地方士紳階層和中央政府離心離德,從太平天國開始,江南最富庶的鄉紳地主受到了洗劫,在事後難以恢復元氣。而清王朝縱容洋人的貨物進入中國市場,這就打擊了原本本土鄉紳的生意,使得他們的經濟受損,自然也就不會再支持政府。戊戌變法從根本上來說是對於西方的一次學習和整肅,缺少的僅僅只是權力而已。事實上清朝戊戌變法的主張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大同小異,所欠缺的就是日本的天皇和主政的薩長藩閥擁有絕對政權和兵權,所以他們能夠順利推行經濟政策。如果仔細研究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我們可以發現天皇的權力未受絲毫損失,與中國相比可能權力還要更大一些。所以,兩者之間的差異不是民主和專制的區別,而是所擁有的實力不同。

在光緒中晚期,雖然國家屢戰屢敗,但是稅收和田賦方面還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從後來的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看來,民間最基礎的力量依舊支持清政府。所以如果戊戌變法順利進行,慈禧太后等人能夠讓渡權力。實際上當時的保守派利益主要就是因為對於新政想當然的排斥,是一種思想上的衝擊,如果可以找到平衡點。那麼清王朝很可能就會延續自己的政治脈絡,安安穩穩進入到新的世紀。總而言之,晚清時期君昏臣庸,康梁二人沒有實力也沒有政治智慧,光緒皇帝只有一腔熱血卻沒有賢明的威信,因而只能是以失敗告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709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