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其基本軌跡與幾十年後的老美非常相似。
閃電進攻,看似大勝
1979年的12月,蘇聯集結強大兵力和現代化武器,對阿富汗發起突襲。
其第一階段勝利的速度,比後來的老美還要快得多!
12月24-26日,蘇聯以大型運輸機輸送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到喀布爾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
27日晚上,在喀布爾的蘇軍就佔領了阿富汗的首腦機關、國防部、電臺等核心部門,並打死了阿富汗領導人阿明,控制了喀布爾。
28日起,蘇軍在邊境的6個師,分東、西兩路攻入阿富汗;至次年1月2日,兩路大軍在坎大哈會師。
由於蘇聯對阿富汗的長期滲透,阿富汗政府軍在整個過程中基本沒有做出有力抵抗!
一周內,蘇軍就基本完成了對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佔領,並控制了阿富汗與其他各國的邊境要地。
可以說,第一階段,蘇聯軍隊的表現是令人恐懼的。
然而,歷史上所有的入侵戰爭,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開始,而是如何結束?
侵入阿富汗的最初階段,蘇軍表現堪稱完美,其中許多事情,都足以列入教材(如襲殺阿明,被各國列入特種作戰的教材)。
然而,接下來,該如何收場呢?
行不通的計劃
蘇聯人的計劃是:扶植一個傀儡政權。
具體計劃是:一方面,這個新政府以蘇聯式的方式來改造阿富汗,穩定形勢。另一方面,強大的蘇聯軍隊,打擊各反抗勢力,幫助新政府穩定形勢。
其中,新政府能否在阿富汗建立相對穩定的統治,是蘇聯人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
蘇聯人的意圖,是讓新政府以蘇聯模式來改造阿富汗。
然而,阿富汗的國情與蘇聯及其他東歐國家完全不同,照搬蘇聯模式,哪有那麼容易?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由於地形、宗教、歷史等各種原因,阿富汗,仍然處於部落時代。
人民對所屬部落、部族的認同,大於對阿富汗國家的認同。這些部落、部族不但高度獨立,而且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蘇聯人及阿富汗新政府的設想,就是想要爭取這些部落、部族首領的支持。
任何政府,要想穩固統治,就必須要「搞定」各部落、部族的首領。
而在這樣一個農業國,新政府如果要走蘇聯道路,首先就要進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革的是誰的命?那些掌握了主要資源的部落、部族首領會配合你來革掉自己的命嗎?
要解決這樣的困境,需要執政者擁有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然而···一個臨時被扶持起來的傀儡政府,最缺乏的就是基層能力!
所以,蘇聯人想要在阿富汗「輸出革命」,從一開始就是荒謬的。
蘇聯人原本希望新政府通過對阿富汗的改造來獲得人心,來獲得阿富汗人民的支持,這個設想當然註定是要失敗的!
後來,美國人去了阿富汗,試圖用「民主化」來改造阿富汗。
或許,在美國人看來,蘇聯人在阿富汗的失敗,是因為「蘇聯模式」不行,而他們自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化」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然而···結果表明:不是誰的道路好,誰的道路不好!
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情,都只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任何企圖強加的「道路」都註定是不得人心的,註定是要失敗的。
政治上的失敗,註定了軍事上的失敗!
很快,蘇聯人在軍事上也陷入了泥潭。
全面進攻,出盡洋相
在對反抗武裝進攻時,蘇軍一開始採取的是「全面進攻」的戰略。即:同時對各省的反抗武裝發起全面進攻!
或許,蘇軍領導人認為:堂堂蘇軍,是有橫掃歐洲能力的。靠著其訓練水平和裝備水平,打阿富汗的那些武裝還不是直接「A」?一路「A」過去不就打完了?
然而,他們或許忘了一件事:阿富汗,不是歐洲!
按照橫掃歐洲的設想發展出來的訓練水平和裝備,到了阿富汗的山地,成了「笑話」。
讓歐洲膽寒的「裝甲洪流」,到了阿富汗山地,變成了「累贅」。
蘇軍的T-55、T-62仰角有限,在山地不能有效射擊。而且,由於山地磨損大,故障率高,高海拔地區油耗高,不但不能橫掃,反而成了部隊的拖累!
而自以為訓練水平不錯的蘇軍,也似乎不會玩山地遊擊戰。
當時,各國戰地記者都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在一個曾經遭受過多次伏擊的地方,蘇軍依然大搖大擺,毫不設防的繼續走進伏擊圈,繼續「重播」早先其兄弟部隊在這裡被伏擊殲滅的劇情···
顯然,這絕不僅僅是缺乏山地作戰經驗的問題!
蘇軍的作戰條例,完全是按照歐洲作戰的經驗和設想進行的,完全不適合阿富汗戰場;而在僵化的體制下,蘇軍缺乏臨機應變的能力,只會按照作戰條例行動,所以···
總之,此次全面進攻,基本上是全面受挫,洋相出盡!
重點進攻,顧此失彼
於是,蘇軍做出了調整。
戰略上,蘇軍採取了重點進攻的方略,即在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阿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對主要根據地進行重點進攻。
戰術上,蘇軍終於放棄了對坦克不切實際的依賴。大部分他呢逐步撤回國內,留下的坦克只做火力支援。
同時,蘇軍將其「猛衝」戰術,改為「交替躍進,相互掩護」,更多採取步兵下車作戰,戰車火力支援的戰法。
此外,蘇軍開始使用大量的米-24等直升機,攜帶裝有化學戰鬥部的火箭,對阿富汗伏擊部隊進行有效殺傷。
「重點進攻」下,蘇軍攻取了潘傑希爾谷地等反抗軍重要基地,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對於遊擊作戰的對手來說,這樣的勝利,更多的只是具備「宣傳價值」。
機動靈活的遊擊隊,並不怕你攻取他的一些據點(哪怕是中心據點),你重點進攻,我就避實擊虛!
如此,蘇軍只能顧此失彼,疲憊不堪,形勢越來越不利。
泥潭:有力使不出
遇到「顧此失彼」問題時,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增加力量。
歷史上,剿滅遊擊武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兵力、火力,封鎖敵人活動空間,然後逐一打擊。比如:明末,洪承疇就曾以這樣的方式險些成功剿滅李自成;抗日戰爭中,日軍即以這樣的方式給我造成了很大困難···
然而,無論是封鎖、限制敵人的活動空間,還是進攻,都需要龐大的兵力。
當時,西方觀察家分析認為:蘇軍需要投入50萬以上的兵力,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
蘇軍在阿富汗戰場投入的兵力,最多時不過12萬,顯然,堂堂蘇聯,即便不增兵到50萬,但再增加相當數量兵力是完全可以的!
然而,「抽得出」,卻「投不進」!
阿富汗是一個山地國家,沒有鐵路,沒有海港,需要經過許多險要山地的漫長運輸線上又隨時會遇到神出鬼沒的遊擊隊騷然,空中運輸的數量又畢竟十分有限!
所以,不是蘇軍拿不出更多的軍隊,只是,補給問題,決定了蘇軍在此最多只能維持10來萬軍隊···
有力使不出,在阿富汗,蘇聯算是陷入泥潭了!
失道寡助而引發的慘重代價
所有陷入泥潭的侵略者,往往都會想到一個辦法:找偽軍!
所以,蘇聯開始加強傀儡政府的軍隊,試圖靠他們來」幫忙「。
侵略者想要借重偽軍,偽軍想要依賴侵略者···然而,歷史反覆表明:這都是靠不住的!
失道寡助!
得到加強的阿富汗政府軍,派系林立,內部情況十分複雜,算是由一個一個小軍閥團體組成的。
蘇聯人和他們的傀儡政府,既然得不到阿富汗人民的支持,自然也不可能這些政府軍的真心支持!
因此,大部分政府軍都不願出力,甚至有一些政府軍直接倒戈!(最多一次,有上萬人的政府軍武裝倒戈)
同時,失道寡助,蘇聯人的侵略行為,遭到了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國的反對!
除了對蘇聯的侵略進行譴責外,美國、沙特、巴基斯坦等國開始對反抗武裝提供援助。
尤其是美國提供的」毒刺「飛彈,使蘇軍的直升機優勢得到極大削弱!
此外,後來聞名遐邇的賓拉登等人,也加入了反政府一邊,發動恐怖襲擊,以打擊蘇聯人。
裡面,蘇軍無法剿滅反抗武裝;外面,源源不斷的援助開始加強反抗武裝···
如此,形勢逆轉···
此後,反抗武裝轉入反攻,甚至發起了數次大規模反攻。只不過,由於反抗武裝內部問題也很嚴重,攻勢才告失敗。
然而,無論如何,蘇聯人已經不可能取得勝利,只能勉強耗下去了。
既然如此,撤不撤軍,就只剩下面子這一個問題了。
國運已去
對大國來說,面子問題,從來不是小事!
所以,撤不撤軍很重要,撤軍的「姿勢」同樣重要!
後來的老美,也是撤走了,但是,撤軍的「姿勢」組織得當,在輿論場上,他們反倒是「勝利者」,還挺有面子的。
對當時的蘇軍來說,雖然已經沒有取勝希望,但依靠其他實力,給自己打出一個階段性勝利,實現一個「小目標」,然後找個臺階下,這還是可能的。
然而,此時的蘇聯,國運已去,已經顧不得什麼顏面問題了。
相反,戈巴契夫上臺後,整個蘇聯陷入了「大反思」,自我批判。
這種情況下,蘇聯的撤退是倉促,不顧及顏面的。
蘇聯扶持的政府單方面宣布停火,與反抗組織談判。
談判未果,再次開戰。
蘇軍在控制相關公路主動權後,與聖戰者達成停火協議,撤軍!
「買路而逃」,敗相難看!
美國敗走越南,蘇聯兵敗阿富汗,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各吃了一次大虧。
叢林戰、山地戰,是適合遊擊隊的天然地形,為弱勢一方提供了以弱勝強的良好條件,限制了超級大國優勢的展開,這是軍事上的原因。
然而,遊擊戰,「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較量。
強大的美軍、蘇軍,敗於越南、阿富汗,根本原因是他們在相關地區政治上的失敗。
我們來看看阿富汗地圖。
阿富汗區域位置圖
阿富汗地處中亞、南亞、中東之間的「十字路口」,也是幾大國之間交匯地帶——也是緩衝地帶。
由於地理位置過於敏感,一旦有外部勢力企圖控制阿富汗,就一定會引發相鄰幾個大國的劇烈反應。
阿富汗除了其敏感的地緣位置因素,還因為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全國80%處於高原,國土最核心區域偏偏是一片崎嶇的山區。
阿富汗主要人口居住區就是環繞興都庫什山脈的一個平原經濟帶,而被大山分割開的各地區主要依靠環山公路連接,而所謂的公路由於長年缺乏維護與保養,交通狀況非常糟糕,這就導致阿富汗各區域封閉而獨立,長期相當於一個部落制國家。
興都庫什山脈的環山公路(來源:新浪網)
如果是一塊富饒的平原,阿富汗早已不復存在,而正因為這種惡劣的地理環境+貧瘠的土地,才讓阿富汗成為「緩衝地帶」——統治收益太差了。
阿富汗的遊擊隊如同無所不在的地老鼠,即使飛彈飛機衛星也很難找到有價值的攻擊目標。
複雜的地理環境+敏感的地緣政治位置就讓阿富汗成為帝國的墳場。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包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周邊各國誰也不願意蘇聯掌握這個聯繫歐亞板塊的要害。
所以,美國以及整個伊斯蘭世界支援阿富汗人民反侵略戰爭,並通過伊朗和巴基斯坦運送大量援助,讓阿富汗遊擊隊成為打不死的小強。
阿富汗戰勝蘇聯就像中國戰勝小日本一樣,靠的就是持久遊擊戰。蘇聯雖然有坦克大炮,但是到了山區就施展不開了,美國和北約支援的地雷能炸坦克,毒刺飛彈能打直升機,無處不在的阿富汗遊擊隊員充分發揮了居高臨下的優勢打得蘇軍沒有了一點脾氣。別看美國那些影視片把美軍和特種兵演得那麼神,最後還不是灰溜溜的撤回去了。真正的帝國墳場啊!遊擊戰萬歲!
阿富汗素有帝國的墳墓之說,既埋葬了蘇聯,也讓現在的美國陷入泥沼。阿富汗戰爭可謂是蘇聯的越南戰爭,可以說蘇聯的解體跟阿富汗戰爭的失敗有著很大的原因,在內經濟失敗,在外就是阿富汗戰爭失敗。阿富汗,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位於亞洲中西部的內陸國家。 分別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中國分別接壤。 人口為3000多萬。 國土面積大約64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41位。屬於最欠發達國家。曾經是英國殖民地, 1919年獲得獨立。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1989年2月,蘇軍撤出。兩年以後蘇聯不復存在。
1979年12月25日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 年12月27日,蘇軍特種部隊以200人特種部隊襲擊阿富汗總統府,以輕武器和裝甲運兵車對陣兩輛坦克和多門火炮,以傷亡45人的代價攻下了2500多人守衛的總統府。總統阿明戰死,由蘇聯扶持的卡爾邁勒接管國家權力,親蘇阿富汗政權建立。蘇聯這一公然入侵行徑引發全球抗議,正在戴維營度假的美國總統卡特對此向蘇聯最強烈抗議,美國國會則斥責卡特對蘇聯過於軟弱。歐盟也是對蘇聯表示了不滿,這也導致了國際社會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可以說,在戰術上蘇聯取得了勝利,而在戰略上蘇聯則是滿盤皆輸。阿富汗各個部落派別也成立遊擊隊,襲擊蘇聯軍隊,而美歐開始大規模援助阿富汗遊擊隊。蘇聯只能佔據阿富汗主要城市。廣大偏僻地區和郊外被遊擊隊佔據,蘇聯就此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十年之後,蘇聯的血流幹了。
對於阿富汗這樣的國家來說,根本無法徹底控制,因為阿富汗部落無所顧忌,一無所有。更沒有所謂的利益階層,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對於下層來說,阿富汗屬於部落制度,沒有普通勞動者和市民階層,廣大的阿富汗人依附於部落首領。這樣的戰爭叫治安戰,你只能維護,必須以安撫為上,不能下死手,美國人都打不贏,別說蘇聯,因為你不能沒法把所有人都殺光。還有就是蘇聯不可能掐斷和切斷外部的援助。阿富汗對於蘇聯來說,已經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更像是毛細血管流血,雖然不致命,但流血不止。長此以往血也流幹了。
最關鍵一點就是由蘇聯扶持上臺的卡爾邁勒政府是爛泥扶不上牆,所有的地方部族武裝認為:卡爾邁勒只是蘇聯人的一條狗。也沒有得到國家社會的承認於是,整個阿富汗陷入了全國戰亂。阿富汗這個局面是蘇聯政府所沒有預料到的。實際上蘇聯不是和阿富汗人打仗,蘇聯是和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伊斯蘭世界在打仗,消耗戰。貧窮的阿富汗用的卻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日本的急救包,德國的反坦克飛彈。英國的牛肉乾。而在阿富汗內部政局也不穩定,卡爾邁勒的能力平庸,與國家二號人物為爭權奪利以至於發生火拼,導致100多人死亡。上世紀80年代正是美蘇爭霸時期,因此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必然要把蘇聯死死拖在阿富汗,以至於蘇聯想退兵,美國都加以「阻攔」。直到到1989年2月,蘇軍全部撤退離開阿富汗。
阿富汗戰爭最終以蘇聯失敗告終,然而蘇軍死亡1萬5000人,受傷5萬多人,傷亡總數只有6萬多。這點傷亡對於 蘇聯也許不算什麼。但對於蘇聯來說,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創傷。蘇聯國內經濟疲敝。回國以後的蘇聯士兵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蘇聯。短短兩年之後,蘇聯不復存在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蘇軍進軍阿富汗前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此之前,阿富汗的人民黨政權(屬於社會主義政權),一直在大跨步要使阿富汗國內世俗化,清除國內宗教勢力,尤其阿明取代塔拉基後更是加速,屠殺部落首領,對於叛亂武裝只剿滅不安撫,導致地方與中央政權矛盾極大,連蘇聯都勸說不要這麼幹;後期更是被地方武裝反攻,只能控制些大城市,
而蘇聯出兵的原因之一是防止宗教勢力從阿富汗滲透中亞地區,並且阿明開始倒向美國,這是當時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不能容忍的。
蘇聯的進軍很順利,很快拿下阿富汗國內的主要城市和地區,但對於叛亂的地方武裝就難以對付了;當時蘇軍的定位是打世界大戰的,是平推歐洲平原的存在,但阿富汗的中央政權難以掌控的原因就是整個國家被山脈分割,支離破碎,地方武裝在山地打遊擊戰,蘇聯苦不堪言,加上美國對於這些武裝的援助,蘇軍的優勢難以發揮。
仗越打越長,美軍還教阿富汗反蘇武裝中罌粟,製毒品,而有一部分毒品流入蘇軍,駐阿蘇軍有很多人感染上癮,腐蝕他們;並且蘇聯國內改革一塌糊塗,已經支撐不起十萬蘇軍在外,最後只能撤退。
這場戰爭並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是蘇軍難以堅持在這裡,但反蘇武裝只會比蘇軍更能堅持到最後。
青巖來答
作為一名資深歷史發燒友,今天就讓青巖為大家深度解析一下:蘇聯在阿富汗戰場折戟沉沙的真正原因。
普什圖族老人
從阿富汗自身立場上分析:
阿富汗王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伊斯蘭國家,人口約3000萬,主體民族為普什圖族,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圖語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
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新上臺的「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屬於親蘇派,他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開始對該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進行土地改革,推動社會世俗化,鎮壓宗教勢力;剝奪部族上層權力、甚至實施肉體消滅;強行解除普什圖族的部族武裝(他們有攜帶武器的傳統),允許婦女不戴面紗、接受教育等等。
一系列類似政策引起了阿富汗國民的憤怒,「人民民主黨」成為眾矢之的。
蘇共總書記 勃列日涅夫
1979年9月14日,阿富汗強硬派領導人哈菲佐拉·阿明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極端親蘇的塔拉基政權。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擔心如果放任阿明執政,會導致阿富汗倒向美國,這也是引發蘇聯入侵行動的主要原因。
可是他沒想明白的是,「人民民主黨」缺乏」百姓支持,蘇軍出兵扶持會使阿富汗民眾同仇敵愾,將蘇軍及其扶植的政府視為全民族的敵人。
蘇軍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元帥曾對戰爭失敗的原因做過這樣的總結:「我們控制了喀布爾和各省中心,但在佔領的領土上無法建立政權。我們輸掉了爭取阿富汗人民的鬥爭。支持政府的只是人民中的少數。」
反抗軍指揮官
從軍事上分析:
戰術篇
阿富汗作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國內無鐵路,水運也不發達。一條全長3000多公裡,聯結喀布爾、坎大哈、赫拉特、昆都士等交通樞紐,環繞全國的公路,成為了溝通阿富汗各主要城鎮的主動脈。蘇軍入侵後,公路成為了城市賴以生存、蘇軍維持補給的重要生命線,同時也是蘇軍地面部隊實施地面機動,對遊擊區發動圍剿和掃蕩的必經之路。
阿富汗反抗軍雖然在實力與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但他們憑藉著高度的愛國熱情,在公路沿線居民的積極支援下,利用各種靈活的方式不斷打擊和殺傷蘇軍。
比如在山間公路上埋設土製地雷、開掘深溝、掏挖陷阱、炸毀橋梁、涵洞等方式,阻斷公路交通,為蘇軍的行動製造障礙等。偶爾,反抗軍還會利用山區有利地形結合地雷戰、伏擊戰奇襲蘇軍後勤車隊以獲取必要的戰爭物資。
地形篇
阿富汗境內多山和沙漠,山地和高原佔全境的五分之四。阿東部、東北部、北部和中部山區,地形複雜,公路崎嶇。阿富汗的主要公路線上都有一些高山險阻地段,比如喀布爾—薩郎隧道—多席公路上粟布賽拉吉至欣強一段87公裡為山路,隧道附近路段海拔3000多米,地形險要,冬季常有雪崩。
再比如,沿著科伊巴巴山和赫裡河修築的喀布爾—赫拉特公路,就屬於路面坎坷,通行極為不便的山間公路。
這些山高坡陡,地形險要的路段,大多被反抗軍所控制。有時某些路段被破壞,會給蘇軍的後勤補給造成非常大的破壞。
情報篇
由於蘇軍屬於客場作戰,阿富汗反抗軍得到了基層民眾的廣泛支持。每當蘇軍進入山區作戰,每一個阿富汗百姓都會為反抗軍提供情報。蘇軍是四面出擊四面受敵,阿富汗反抗軍卻恰恰相反,出擊則一呼百應;撤退則隱身於民。
反抗軍以小規模、快速襲擊為主,積小勝為大勝,極大消耗了蘇軍的有生力量。
武器篇
由於陸軍作戰效果不理想,蘇軍開始大量出動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與蘇-25攻擊機對遊擊區進行反覆清繳。在戰爭前期,這種低空掃蕩還是比較有效的,可是隨著美軍最新研發的FIM-92毒刺防空飛彈大量裝備阿富汗反抗軍,蘇聯航空兵的損失開始陡然上升。
有個別膽子大的遊擊隊員,敢於在喀布爾蘇空軍基地附近,用毒刺飛彈伏擊來回起降的蘇軍運輸機。(「毒刺」可攜式防空飛彈屬於一種跨時代武器,它不但輕便靈活,還擁有一顆功能強大的第二代冷卻錐形掃描紅外自動導引彈頭,可以提供全方位探測和自導引能力,具有「射後不管」的超級能力。在蘇阿戰爭時期,毒刺飛彈對蘇軍低空戰機的威脅非常大。)
被蘇軍集中看管的阿富汗百姓
輿論篇
隨著毒刺飛彈的威脅越來越大,蘇軍進行可視距離的精確空中打擊越發困難。在易受攻擊的路段上,蘇軍只能每隔一段距離就修建一個用以屯兵的小型碉堡,四周布設雷場。
白天,在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蘇軍的坦克與步兵戰車在危險路段進行不間斷巡邏偵查。這些易於被反抗軍利用的伏擊路段,被指定為「自由射擊區」,任何進入視線的活動物體都會遭到射擊與轟炸。只要蘇軍在路邊遭遇傷亡,就會將附近村落夷為平地,將百姓趕離公路。
為了打擊蘇聯的國際聲譽,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大量西方戰地記者,通過「杜朗特線」(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長達2450公裡邊境線),秘密潛入了蘇阿戰場。在阿富汗反抗軍的協助下,他們不斷利用文字、圖片、影像等各種資料,揭露蘇軍在戰場上使用違禁武器、誤傷貧民等等種種暴行。
80年中期,西方報紙上刊登的全部都是攻擊蘇聯的文章。國際輿論完全倒向了阿富汗反抗軍,蘇聯在道義上陷入徹底孤立。
經濟篇(重點)
石油被譽為工業的血液、黑色的黃金,在世界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截止上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躍居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石油換取的巨額外匯,為蘇聯人民換來了糧食、穀物以及各種輕工業產品。到了70年代末,蘇聯有一半的外匯收入需要依靠石油出口。石油出口為蘇聯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同時也成為了蘇聯的死穴。
蘇阿戰爭時期,蘇聯為了維持戰爭的巨大消耗,將石油日產量提高了2倍以上。石油出口一度佔到了蘇聯外匯總收入的54.4%。
慈祥笑容的背後,隱藏著致命的殺機
1981年隆納·雷根入主白宮後,他利用中東各大產油國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不滿情緒,鼓動美國石油公司聯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對蘇聯進行石油貿易戰。
- 1985年8月,在美國政府的撮合下,沙烏地阿拉伯斷然實行「逆向石油衝擊」戰略,一場針對蘇聯的陰謀開始了。沙烏地阿拉伯在短時間內就將自身石油產量提高兩倍多,石油出口從每日不足200萬桶猛增到每日約900萬桶,OPEC其他成員國也隨之增產。
- 美國為配合「逆向石油衝擊」,主動削減戰略石油儲備,壓縮國內石油需求(將日進口石油減至14.5萬桶)。作為美國的小跟班,西歐與日本也行動起來,一起拋售戰略石油儲備,猛砸油價。
- 巨量的石油湧入國際市場,導致油價暴跌。石油價格從每桶30美元,一下跌破了每桶10美元大關。
國營商店外排隊購物的蘇聯人
低油價給蘇聯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國內的生活水平開始直線下降。因為缺少外匯,糧食、牛奶、肉類、蛋類、糖類嚴重短缺,蘇聯人經常排兩三個小時的隊都買不到所需商品。
民眾怨聲載道,國家瀕臨破產,吃不上飯的民眾與蠢蠢欲動的野心家們紛紛走上街頭遊行示威,龐大的戰爭開支成為了蘇聯背不動的大山。最困難時,連前線戰士的軍餉,蘇聯政府都無力支付。
戈巴契夫
1985年戈巴契夫上臺以後,蘇聯的政治經濟逐漸陷入動蕩,從阿富汗體面的撤軍成為了他唯一的選擇。雖然戈巴契夫不願讓世人認為蘇聯是被人趕出阿富汗的,但越來越嚴峻的經濟壓力與無休無止的治安戰,終於促使他下定決心讓蘇軍從阿富汗戰場脫身。
一位蘇聯母親正在親吻自己剛剛歸國的兒子
1989年2月15日,最後一批蘇軍坦克緩緩駛過蘇阿邊境。駐阿蘇軍司令格羅莫夫中將悲痛的說:我是最後一名撤出阿富汗國土的蘇聯軍人,在我的身後再也找不到一名蘇軍士兵了。(他哪裡知道兩年以後,蘇聯就解體了。)
出兵阿富汗給蘇聯造成了空前災難,在這場持續10年的戰爭中,蘇聯總計派出了90餘萬軍人,付出了死亡1.5萬人、受傷6萬人、失蹤311人的沉重代價。每年50多億美元的巨額軍費開支,更成為了蘇聯不停「流血的傷口」。
除了上述損失以外,入侵阿富汗還讓蘇聯在國際上陷入孤立,從而被美國抓住機會,聯合中東各國,利用石油貿易戰,最終促成其走向解體。
二戰後,先後有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入侵過阿富汗,不過從實際情況來說,阿富汗軍隊從來沒有實質性地戰勝過蘇軍或是美軍,在雙方真刀真槍地作戰的情況下,阿富汗也無法擊敗蘇軍或是美軍的主力。
而蘇聯最終選擇撤出阿富汗,其根本原因在於佔領阿富汗的成本太高,但收益太少,佔領阿富汗是個賠本的買賣,蘇聯才最終選擇從阿富汗撤軍。
在歷史上,當佔領者佔領一個地方,成本遠大於收益的時候,佔領者最終都會撤出這個地方,這是人類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一個規律。
比如我國古代史上中原王朝為什麼不去攻佔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的領地?原因就在於蒙古高原經濟產量太低,中原王朝派軍隊過去佔領成本太高,佔領那些地方在經濟上非常不划算。
蘇聯以及近些年來的美國也是如此,無論是蘇軍也好還是美軍也好,擊敗阿富汗的正規軍從來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開戰後沒多久就輕鬆地攻佔了首都喀布爾,推翻了阿富汗原有的政權。
但問題就在於佔領阿富汗之後的攤子,蘇聯沒法收拾。
首先我們看阿富汗的地形圖,阿富汗全國絕大部分都是山地,可耕面積非常小,雖然蘇軍能消滅阿富汗的正規軍,但卻對付不了阿富汗的地方軍,每次要剿滅地方軍,都要跑到地形複雜的山區作戰,而地方軍則可以充分利用山地的複雜地形與蘇軍周旋,蘇軍總是不能徹底消滅各地的地方軍,時間長了,各地的地方軍就不斷地與蘇軍打遊擊,使蘇軍呈尾大不掉之勢。
其次阿富汗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但又沒有一個民族能在阿富汗中佔據主導地位,阿富汗表面上來看是個國家,實際上卻更趨近於一個部落聯盟國家。
在阿富汗人中,最大的民族普什圖人僅佔了40%,沒法在阿富汗形成絕對的控制力,排第二的塔吉克族佔25%,此外還有哈扎拉、烏茲別克、土庫曼等20多個少數民族。這個國家由如此多的民族組成,又沒有一個能形成絕對優勢的民族,這就使得整個國家經常處在民族矛盾和衝突當中,也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即便擊敗了阿富汗政府,各地的民族武裝勢力也無法全部搞定,這就使佔領軍很容易就陷入了長期與地方民族武裝對抗的戰爭之中,顧此失彼。
同樣的情況,在伊拉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伊拉克75%都是阿拉伯人,其餘大部分是庫德人,所以只要政府跟庫德人談好了,那就基本就能聯手協作,整個國家的事情就能定下來,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伊拉克扶持一個政府成功了,但在阿富汗扶持一個政府失敗了的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
第三在於,阿富汗這個國家太窮了,佔領這個國家後,任何佔領國都沒法在阿富汗撈到什麼好處,相反為了佔領阿富汗,每年還要出動大量的軍隊,動用大量的軍費,佔領阿富汗在歷史上也就成了個著名的血虧項目。
就拿美軍來說,阿富汗戰爭20年下來,總共花費了1萬多億美元的軍費,而阿富汗的GDP還不到200億美元,你就是把阿富汗給搶了個精光,也還是血虧,所以佔領阿富汗從來都是個不划算的買賣。
第四點就在於,阿富汗向來都是各國爭奪的焦點,即便你能佔領阿富汗,其他國家也會在阿富汗培育自己的勢力,阿富汗各地方武裝在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援助後,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與佔領軍周旋的實力。
就拿蘇聯佔領阿富汗時期來說,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對阿富汗的反蘇武裝進行了大量的援助,此外作為伊斯蘭國家,中東很多伊斯蘭國家也對阿富汗進行了援助,甚至還組織人員進入阿富汗幫助阿富汗人對抗蘇聯。
儘管蘇聯明面上佔領了阿富汗,但對於外部勢力的幹預,蘇聯也無能為力,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再加上蘇聯在上世紀80年代後國力逐漸衰弱,最終也不得不選擇了撤軍。
那麼當年蘇聯為什麼要佔領阿富汗呢?這主要也是緣於阿富汗政局的變動。
簡單來說,阿富汗原本是王國,由國王查希爾統治,查希爾在位的時候阿富汗較為開放,經濟發展的也非常好,人們公認查希爾時期是阿富汗發展的最好的時期。不過在1973年的時候,查希爾在外出訪問的時候被他的堂弟達烏德推翻,阿富汗就變成了共和國。
達烏德屬於親蘇派,不過他的位置並不穩固,在位5年後又被塔拉基推翻,塔拉基也是個親蘇派,上臺後與蘇聯的關係非常密切,甚至與勃列日涅夫的私交也非常好。但是塔拉基和達烏德一樣,上臺沒多久就被他的副手阿明推翻,在政變過程中,塔拉基也被阿明殺害了。在推翻了塔拉基後,阿明就開始倒向美國,這就令蘇聯不爽了,從戰略上來說,阿富汗倒向美國會對蘇聯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晚年的勃列日涅夫也非常感情用事,塔拉基的死是他出兵的一個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便出兵入侵阿富汗,很快就推翻了阿明的政權,此後阿富汗的聖戰就爆發了。
聖戰中阿富汗很出現了很多聖戰組織,類似於我國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狀況,但具備實力奪取全國政權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馬蘇德,一個是希克馬蒂亞爾。
馬蘇德出生於阿富汗的北方,是塔吉克人,年輕時候就讀於喀布爾大學土木工程系,與希克馬蒂亞爾是同學,他們都有個共同的老師拉巴尼,他是阿富汗伊斯蘭促進會的領導,馬蘇德與希克馬蒂亞爾也是在這個組織認識的。
蘇聯入侵後,兩人都拉起了自己的一支隊伍,加入到了阿富汗的聖戰之中,馬蘇德能力強,為人公正,也非常有親和力,很快就拉起了一支1000多人的隊伍,並在反蘇戰爭中逐步成為了阿富汗的民族英雄,他率領的武裝組織多次與蘇軍正面交鋒,並獲得了不俗的戰績,獲得了「潘傑希爾雄獅」的美譽。
就拿他把守的潘傑希爾峽谷來說,他曾在這裡擋住了蘇軍九次進攻,其中1984年的第七次圍剿,蘇軍更是集中了2萬多人的兵力,集結了500輛坦克和裝甲車,在直升機的掩護下向山谷發動了猛攻,一度幾乎攻佔了整個潘傑希爾,卻未能抓到馬蘇德。
而希克馬蒂亞爾則在巴基斯坦的幫助下,也拉起了一支隊伍。巴基斯坦選擇幫助希克馬蒂亞爾,主要是因為希克馬蒂亞爾是普什圖人,而巴基斯坦也有很多普什圖人,在巴基斯坦看來,希克馬蒂亞爾與他們就是一家子的。
那個時候以美國出於自身戰略的考慮,也不希望蘇聯佔據阿富汗,對佔領阿富汗的蘇軍也自然要搞些事情,但美國不好公開跟蘇聯對著幹,於是支持阿富汗的反蘇武裝就成了美國最好的選擇了。於是美國就將大量的資金和裝備給了巴基斯坦,讓巴基斯坦去扶持阿富汗境內的反蘇武裝,因為巴基斯坦覺得希克馬蒂亞爾跟自己是一家子,也就自然選擇幫助希克馬蒂亞爾了。
不過希克馬蒂亞爾並不是一個能穩住阿富汗大局的人,他為人自私自利,經常做些損人利己的事,在阿富汗內部來說也就沒什麼威望,後來巴基斯坦也發現希克馬蒂亞爾就是塊扶不上牆的爛泥,才最終選擇了幫助同為普什圖人出身的塔利班。
相對希克馬蒂亞爾來說,馬蘇德非常有軍事才能,也非常有親和力,所以能把隊伍帶起來,在阿富汗也是一個非常有威望的人。但馬蘇德是塔吉克人,這就註定了在民族成分複雜的阿富汗,他不太可能得到全體阿富汗人的支持。
而蘇聯在入侵阿富汗10年後,每年都要面對各地的反蘇武裝,今天去打了一個武裝組織,明天又要去攻打另一個武裝組織,就跟打地鼠一樣,打下去一個又有一個冒頭出來,總也打不完,戰爭也就曠日持久地消耗下去了。
但蘇聯在進入80年代後,國力開始衰退,在國際上與美國的爭霸當中落了下風,阿富汗的戰事也成為了此時蘇聯的累贅,到了89年的時候蘇聯實在扛不住了,便最終選擇了從阿富汗撤軍,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也至此宣告失敗。
所以綜合來說,蘇軍入侵阿富汗後,大規模的戰鬥並不多,其實10年下來主要以小規模戰鬥為主,但無奈反蘇武裝總是此起彼伏,打也打不完,阿富汗戰爭對於蘇聯來說就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在加上後來蘇聯國力衰退,最終也不得不選擇了撤軍。
先後去阿富汗六次之多,走遍了阿富汗的南北多個省份,跟塔利班,美國大兵和阿富汗部落長老,以及當年的遊擊隊員(超級老人啦)深入交談,對蘇軍在阿富汗為何戰敗多少有點感性認識吧:
1、蘇軍對阿富汗戰場真的沒有細緻的了解。蘇軍入侵阿富汗一開始就是10萬大軍,鐵甲滾滾看似嚇死人,但我在阿富汗的蘇軍墳場裡看到了成千上萬的廢棄或者被打癱瘓的蘇軍坦克、運兵車以及其它重型車輛。為什麼呢?真是輕裝的遊擊隊員很牛麼?不完全是,只是因為蘇軍的坦克炮與車載機槍的最高仰解只有45度,而巴格拉姆以及阿富汗北部山區山坡的仰角可以高達70度或者80度,這意味著一旦遊擊隊埋伏在路兩邊沒有人發現,戰鬥一打響,這些重型裝備就沒啥鳥用,反而成了鐵棺材,而且頭與後面各打一輛,那麼長長的車隊就會被困在山谷裡,就等著車上的官兵忍不住鑽出來成為獵物了。因此,美軍在阿富汗鮮用重型車輛,而且車載機槍就是可以方便拆掉用的。這點問題居然直到阿富汗戰爭結束,蘇軍都沒有改過來,怎麼可能打勝呢?
2、阿富汗各民族有一致對外的傳統。不論是當年英國殖民軍入侵阿富汗,還是蘇軍打進來,以及現在的美國為首的聯軍行動,阿富汗各民族不分信仰,不分民族會一致對外(當然嘍,如果內戰結束,他們打自己人會更兇的!)正因為如此,當年阿富汗民眾人人皆兵,然後跟蘇軍對著幹,蘇軍如同無水之魚,哪能在阿富汗站住腳的。
3、當年的抵抗力量得到的國際社會絕對的支持,比如說今天的阿富汗「恐怖大亨」們不少是跟裡根總統稱兄道弟的哩(後面照片為證喔)。美國CIA提供的反直升機與反坦克飛彈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堆成山,而現金則源源不斷來自於中東海灣六國,而美國的遊擊山地戰直接到一線指導阿富汗人作戰……其它內幕就不多說了,所以蘇軍在阿富汗不是跟拖鞋軍作戰,而是跟全球超級大國在作戰喔。
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有「帝國墳場」之稱: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先後在遭遇挫敗。進入近代以後阿富汗先後令大英帝國和蘇聯兩大強國折戟沉沙。2001年10月7日美國繼英國和蘇聯之後再次一頭扎進了阿富汗這個泥潭:塔利班的軍隊在美國的空中優勢打擊之下根本沒任何還手之力。11月12日塔利班連夜逃出喀布爾,11月16日塔利班主力蜷縮在坎大哈了。塔利班政權就此終結,然而戰爭卻並未就此結束。
美國佔領阿富汗以後扶植了新的阿富汗政府,但塔利班的勢力卻並沒被徹底消滅,於是戰爭轉變成為曠日持久的遊擊戰。美軍面對塔利班的遊擊戰術和蓋達組織不斷襲擾不得不打了13年的阿富汗戰爭。儘管美國官方宣稱阿富汗戰爭已結束,然而實際上美軍仍在當地駐有部隊,當地的局勢也遲遲難以恢復。美國為阿富汗戰爭投入了一萬億美元軍費、付出了死亡2000餘人的代價。
如今阿富汗的塔利班、蓋達組織等武裝勢力依然客觀存在,而且這些武裝勢力還會時不時襲擊美國在當地的駐軍。美國在這阿富汗戰爭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也就削弱了美國在其他戰略方向上的力量,從而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威懾力。可以說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取得了軍事戰術層面的勝利,然而在國家整體戰略層面就多少有些得不償失了。
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當初蘇聯版阿富汗戰爭的翻版:1979年12月27日蘇聯發動了針對阿富汗的戰爭,當晚7時30分蘇軍就進駐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佔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臺等,打死了阿富汗總理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扶植了親蘇的新政府。一周之內蘇軍就基本完成了對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佔領,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
單純就兩國的正面軍事對抗而言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然而隨後蘇聯就陷入了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泥潭。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布: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與此同時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資200多億美元,進一步加劇了蘇聯國內經濟的窘態,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最終蘇軍在付出重大損失後仍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
阿富汗究竟憑藉什麼能令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先後折戟沉沙?在更為長遠的歷史上阿富汗更是先後令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大英帝國都遭遇挫敗。那麼阿富汗憑什麼能成為這一個個帝國折戟沉沙的墳場呢?阿富汗是一個位於亞洲中部的內陸山地國家:高原和山地佔了阿富汗總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全國平均海拔1000米。阿富汗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
如此複雜的地形地貌使阿富汗領土中的五分之三處於交通不便的狀態。在阿富汗歷史上相當漫長的時期內由於山地地形的天然阻隔使阿富汗成為滋生地方割據的溫床,由於缺乏一個統一強大的核心地緣板塊以致於阿富汗各部族長期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而他們彼此之間的內戰似乎從來就沒停止過,但也正是在持續數千年的內戰過程中養成了阿富汗人桀驁不馴、驍勇善戰的風格。
驍勇善戰在冷兵器時代毫無疑問是一大優勢,那麼在現代機械化戰爭條件下再怎麼驍勇善戰還能擋得住飛機、大炮嗎?在現代機械化戰爭條件下阿富汗地形複雜、民風彪悍等因素對戰爭勝負的影響確實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然而被削弱並不等於說這些因素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已徹底消失。迄今為止阿富汗的複雜地形、彪悍民風仍足以使其成為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這裡的人民有著悠久的戰鬥歷史,可以說任何一個平民拿起槍就是一名戰士。同時阿富汗複雜的多山地形又為阿富汗人進行敵後遊擊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蘇軍、美軍的機動化部隊往往被阿富汗遊擊隊封鎖圍堵在山谷中予以重創。當蘇軍、美軍反攻時卻又發現:對方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儘管蘇軍、美軍武裝到了牙齒,但面對這樣的對手真可謂是大炮打蚊子。
阿富汗的東面是中國,西面是西亞伊斯蘭文明區,北面是中亞地區,再往北是俄羅斯,往南這是南亞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之地。誰得到阿富汗就意味著在亞歐大陸的地緣中心打下一顆釘子:進可以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輻射到整個亞歐大陸並威懾周邊各大強國,退也可以迫使這些大國強國中和自己關係緊張者不得不因為投鼠忌器而有所收斂,因為自己隨時可以通過阿富汗威脅與自己關係緊張的國家的安全。
如此敏感的地緣區位使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吐火羅人、大月氏人、中國漢唐王朝、吐蕃人、阿拉伯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後來的英國人、蘇聯人和如今的美國人先後將自己的勢力拓展到阿富汗。可以說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是各大帝國爭鋒的角鬥場,不過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長期穩固地將阿富汗置於自己的勢力範圍統治之下。
任何外來勢力對阿富汗的入侵都會引起周邊地緣勢力的高度警惕。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就對當時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的霸權構成極大的威脅,與此同時蘇聯對阿富汗的佔領對周邊各鄰國以及中東穆斯林國家都構成威脅。儘管這些國家並不打算置身阿富汗戰爭中,但暗中為阿富汗遊擊隊提供武器、資金、人員、技術、補給等各方面的支持還是能做到的。
就這樣阿富汗戰爭發展到後期就成為了一場西方國家和穆斯林國家聯手坑蘇聯的陷阱:當時很多像賓·拉登這樣的人從各個穆斯林國家湧入阿富汗參加對蘇聯紅軍的「聖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方面為阿富汗遊擊隊提供武器、資金、補給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壓低國際油價的方式打擊蘇聯這個產油大國。蘇聯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同整個西方陣營和所有穆斯林國家作戰。
阿富汗的局勢實在太過複雜了。當初蘇聯人沒能成功控制阿富汗的局勢,如今美國人同樣無法控制阿富汗的局勢。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能輕而易舉打敗阿富汗的正規軍,然而在非對稱的遊擊戰面前卻遲遲無法控制當地的局勢。阿富汗複雜的地形、彪悍的民風、敏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一塊難以被徵服的土地。要打敗阿富汗的正規軍其實並不難,可要在阿富汗真正站穩腳跟卻不容易。
這裡有很多要考慮的事情,但我認為我可以稍微解釋一下:首先,你必須記住,阿富汗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礦產資源基本上未開發,整個經濟體主要是農業,其中很多是鴉片,現在仍然是鴉片。對於任何現代工業國家來說,這都不是什麼大的收穫。所以,當情況變得糟糕時,沒有什麼理由要留下來。
接下來,當然是美國裝備聖戰戰士。他們有先見之明向他們提供華沙條約武器,以便他們能夠在野外使用彈藥(儘管不是先知先覺,讓一個有宗教動機的遊擊隊裝備和金錢最終可能會回來咬他們的屁股),以及外國勢力的支持進一步加劇了這一事實,這些阿拉伯志願者組織由您可能聽說過的某位富有的沙烏地阿拉伯人提供資金:賓拉登。
最後,考慮一下宗教對男人的作用。宗教會讓你說出你對天國的承諾會如何,但它可以驅使一個男人到達魯莽的暴力高峰。將這一點與外國侵略者的家園防禦相結合,蘇聯人發現自己面對的是積極主動,熱忱,在某些情況下幾乎無所畏懼的抵抗。以上,蘇聯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