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一個團的人數不應該達到7000~8000,更不可能擴建到8個營,那麼看見獨立團逐漸壯大之後,總部老總為何沒有幹涉呢?
首先總部老總將他設定為獨立團團長,這就說明總部老總對李雲龍是非常信任的,而且在作戰指揮當中,獨立團有他的特殊性,既然是獨立,那麼他可以先打後奏再匯報。
總部老總就像單位的領導一樣,比如說我是一個賣房子的銷售,我的業績非常好,我找到老闆給他說,我想開一個分公司,我當總經理,你還是我的老闆,然後分公司的任何開銷由我這邊做主,這個時候你的老闆一定笑得合不攏嘴。
那麼上級領導允許獨立團的李雲龍擴建到8個營,當中有一個要求是,不管你擴建到8個營還是80個營,你既然是獨立團的團長,你就要自負盈虧的,把團帶好,不要向總部要去任何糧食和槍枝彈藥,憑藉自己的本事去打拼,哪怕有一天你想擴建成一個軍,上級領導都是默許狀態。
不會允許的。這其實是創作需要導致的一個劇情硬傷。
抗戰時期,雖然八路軍的團級建制數量有飛速發展。從起初的十幾個團,擴大到後期的幾百個團。但每個團的兵力規模,各軍區都有著嚴格規定。
就以山東和晉察冀來舉例說。
1942年,進行精簡整編後,山東和晉察冀的八路軍整編為甲、乙、丙3種團制。
甲種團,就是主力團,為三營九連制。
連一級的規模在140人左右,營一級在500人左右。全團人數約2000上下。
山東軍區《關於調整部隊編制等致中央軍委、八路軍總指揮部電》(1943年3月1日),提到團的編制:轄3個營,每營534人;團直轄司、政、供、衛及特務連456人。全團共2053人。
乙種團為兩營六連制。乙種團各營連的人數規模與甲種團相當,只是總人數略少。
丙種團沒有營級建制,不設營長。由團直接領導連。每團有三至五個步兵連,另有偵查連或特務連各一。連兵力在170人左右。全團兵力在700~1200人上下。
《關於晉察冀軍區北嶽部隊精簡整編致中央軍委、八路軍總指揮部電》(1943年3月17日),小團的編制為:5個步兵連,1個偵察連,1個特務連,全團1180人。
之所以會設置甲乙丙三種團級建制,是因為當時敵後鬥爭非常困難。日軍的鐵壁合圍逼得我軍不得不把部隊建制多樣化,以機動靈活的打法適應反掃蕩的需要。
雖然李雲龍隸屬於129師,與山東和晉察冀不是一個戰區系統。但129師和115師肯定不會相差太大。
因為在精簡整編之後的三年時間裡,除了抗戰勝利前夕,八路軍總部恢復了各軍區小團的營一級建制外,八路軍所有的團,基本再沒有大的建制改動。
一個團,至多三個主力營,撐死兩三千人。
這方面的文件資料,現在都是可以查到的。
所以《亮劍》中說李雲龍的獨立團有八個營的編制,這在抗戰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
李雲龍在打平安縣城時,算上他防區內的地方部隊和民兵(縣大隊、區小隊),他能指揮的人馬,倒是可能有八個營的規模。
但規模不等於編制。
從編制上來說,八路軍總部有嚴格規定。任何一個團,都不可能有如此嚴重的超編。
而且即便李雲龍真搞出了八營的兵力規模。
那獨立團的下場,一定是升格為旅,或者是被打散拆分。
就像旅長黑李雲龍騎兵營裝備一樣,李雲龍前腳得手,旅長的電話後腳就打過來。留不到李雲龍在丁偉、孔捷面前裝闊氣。
提到旅,再說說旅級建制。
八路軍剛改編時,有六個旅。
115師轄343旅、344旅。
120師轄358旅、359旅。
129師轄385旅、386旅。
每個旅下轄兩個團。
但後來部隊的規模擴大了,於是每個旅就從轄兩個團,變成了轄三個團。兵力也從五六千增至一萬上下。
王震《關於第三五九旅編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並朱德、彭德懷電》(1938年1月20日):「現三個團已編制就緒,七一七團三千二百人,平山團二千五百八十人,崞縣團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之後,由於部隊規模繼續擴大,團一級的數量劇增,再靠國民政府給的三師六旅番號來維持部隊構架,明顯不合適了。
於是從1939年開始,八路軍也就不再拘泥於國民政府的正式番號了。
除了早先的六個有正式番號的旅外,八路軍的各軍區,還以團為基礎,各自增編了若干個獨立旅、新編旅、警備旅、教導旅,以及騎兵旅等旅級單位。
1941年12月,也就是各軍區對團一級進行精簡整編之前,總部對旅一級也進行了整編。
整編之後,八路軍實行甲種旅和乙種旅兩種編制。
甲種旅,為三團制,七八千人;
乙種旅,為兩團制,五六千人。
由此,當時的很多團級指揮員,也成為了旅級指揮員。
比如楊勇上將。抗戰初期為115師343旅686團副團長。後升團長,率領686團東進,領導開闢了魯西抗日根據地。
根據地擴大後,部隊規模相應也擴大。楊勇上將也由686團團長升為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
還比如梁興初中將,抗戰初期為115師685團營長,後擔任115師教五旅旅長,新四軍獨立旅旅長。
還有李雲龍的原型之一,王近山中將。他在抗戰後期也擔任過八路軍386旅旅長和八路軍晉綏聯防軍新編第四旅旅長等旅級職務。
抗戰八年,李雲龍始終是團長,這其實是劇情需要,並不是因為八路軍只有六個旅級編制,總部沒法給李雲龍升官了。
回到這個問題來說。
總部不可能給李雲龍八個營的編制。假如李雲龍的部隊真有八個營的規模,那獨立團早就升格了,李雲龍也應該升旅長了。
就算李雲龍本人屢次犯錯誤,無緣旅長。他的獨立團也應該升格為旅。
即便不升格為旅,獨立團也要拆分。分成兩三個甲種團,或四五個丙種團。
這是必須的。
為什麼說這是必須的呢?
因為一個團的防區,和一個旅的防區,肯定是不一樣大的。
六千多人的規模,單靠一個團的防區,根據地的老百姓肯定是養不活這麼多兵的。
並且,一個團和一個旅的作戰任務,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如果獨立團超編了,總部就必須要重新劃分防區和兵力部署,以及調整作戰任務。
而不是默認李雲龍扮豬吃老虎,以區區團長或營長職務指揮獨立團六千多人在平安格勒附近小打小鬧。
不可否認《亮劍》是一部優秀作品。但其中也有一些內容與現實情況嚴重不符。
例如李雲龍丁偉孔捷號稱「晉西北鐵三角」。
而實際上,他們所屬的129師,作戰範圍並不在晉西北。
還有李雲龍和楚雲飛,為了讓兩人能做平起平坐的對手,作者硬是在總兵力才六萬人的晉綏軍中,搞出了個五千人規模的358團。
這明顯是為了劇情需要而刻意為之,沒有太多的道理可講。
李雲龍的獨立團有8個營7000多人,就算總部的老總同意,現實中李雲龍也養不起這8個營。
一般來說,管理好一支部隊需要四個方面,第一是軍餉,第二是糧草,第三是武器,第四是物資,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咱們的老一輩,是為了信仰和信念打仗,目的就是:把日軍趕出中國。因此當時的好多人,都不是為了軍餉而打仗。
當時為了達到統一戰線,我軍做出了讓步,拿出了誠意,接受南京校長的改編,但是校長的思想是:「攘外必先安內」,校長對其他部隊,都是不斷的壓制,當時校長給予我軍的番號是,3師6旅12團。
要求我軍的這12個團,平均每個團不要超過3000人,在1937年8月的時候,我軍正式接受改編,起初一共是4.5萬人左右,其中包括115師有1.5萬人,120師編制有1.4萬人,129師的編制有1.3萬人,外加總部直屬的3000人,一共是4.5萬人。
意思就是說,南京的校長只會給這4.5萬人發放軍餉和物資,其他超出的部分,校長一概不認同,相當於就是其他超出的編制,需要自力更生,因此李雲龍需要經常外出奇襲偽軍,進行裝備繳獲,比如萬家鎮繳獲的騎兵裝備。
李雲龍說只有遇到日軍的時候,才能改善生活,這一點都不假,因為只有遇到了日軍,才有物資繳獲,上面根本沒有能力發放多餘的物資,但是我軍不怕困難,憑藉堅定的信仰,到了1940年8月份的時候,已經擴充到了105個團,人數規模在20多萬人。
就是最著名的「百團大戰」,這些只是團級作戰的數據,要是加上縣大隊,區小隊,還有民兵,這個人數規模還要更多,之所以發展這麼快,主要還是因為咱們是真心實意打仗的,在1937年的時候,咱們只有6個旅。
分別是115師,麾下包括343和344兩個旅,120師麾下包括358和359兩個旅,129師麾下包括385旅和386旅,最初每個旅下面只包含2個團,總共是12個團,人員一共是4.5萬人,每次可以在校長那裡領取幾十萬軍餉。
剛開始咱們的編制都是以數字命名的,比如129師386旅麾下的771團和772團,後來人員的不斷擴大,如果再以數字命名,很容易和其他部隊的番號造成重複,所以就開始改名字,比如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
這些後來新出的團級編制,雖然在咱們總部那裡是正規編制,但是在南京校長那裡卻沒有登記,領不到軍餉和物資,只能自力更生,當時咱們的總部也很窮,也發不出軍餉和物資,只能憑藉繳獲。
剛開始的時候營級單位,團級單位,旅級單位還能經常聯繫,到了1942年的時候,日軍發動了大掃蕩,咱們的部隊被迫撤進山裡,化正為零建立基層根據地,大掃蕩之後,每個部隊減員都很嚴重,有的團僅剩幾百人。
劇中孔二愣子的團只剩下300多人,也是比較符合當時情況的,撤退到山裡,開始以連排班為單位,各自建立自己的基層根據地,當時就算是團長,也很難知道手底下營長和連長的動向,當時的電臺只有旅級以上有。
其他的全靠通訊兵傳遞,效率是很慢的,這個時候,就算是團長也不知道自己手底下有多少編制,後來經過通訊兵傳遞的指令,老李手下的人員才迅速回歸建制,當時的規模把老李都嚇到了,當時老李手下的兵將近10000人了。
後來李雲龍的獨立團雖然擴編了8個營,規模大概在7000人以上,就算總部不管,李雲龍對於手下的7000多號人,也是比較頭疼的,不算別的,就是這7000多人的糧食,就是一大難題,總不能天天繳獲吧。
按照當時趙家裕的300多個鄉親們,由此推算當時一個鄉村也就是三四百人,一個村子最多養活一個連的士兵,這麼算下來,李雲龍手下的8個營7000多人,大概需要50多個村子,如果這樣就意味著李雲龍的戰線以及防禦區域過大。
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李雲龍只能通過通訊兵傳遞,如果是遇到遭遇戰,等其他遠處村子裡的戰士來支援,恐怕黃花菜都涼了,也就相當於在戰時,李雲龍能快速調動的估計也只有周圍的3000多人。
其他人由於距離遠,有可能老李的指令傳遞不到,如此以來也就相當於其他4000人相當於白養,如果李雲龍找一個閒置的村子,綜合養4000人,從其他村子調運物資和糧食,那就意味著李雲龍要擴大自己的後勤部隊。
與其這樣,還不如把部隊拆散出去,自己選擇一點精銳,組成一個加強團,規模小,戰鬥力強,方便省事,李雲龍那精明程度,不可能想像不到,所以就算總部對李雲龍不管不問,李雲龍自己也養不起。
寫在最後
在實戰中,擴充編制很容易,但是要考慮戰士們的衣食住行,沒有糧草和物資,難道要讓戰士餓著肚子打仗麼,劇中之所以設定李雲龍有8個營,其目的還是為了和楚雲飛5000人的加強團對等。亮劍只是影視劇,不是歷史,大家看個樂呵就好,沒必要較真。
國共合作後,紅軍華北武裝被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之後又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習慣上還是稱呼為八路軍。
八路軍編制上有三師六旅十二團,按說路軍不是軍,而是比軍更大一級的單位,應該下轄三個軍合九個師,但南京政府不會希望共合法擴張,所以只給了三個師的編制。
一開始,華北紅軍數量只比八路軍合法編制略多一點點,這個問題不大,但是挺進敵後以後,八路軍創建了抗日根據地,統治人口增多,於日佔區接觸面增加,有了擴軍的條件和需要,但是沒有更多的番號啊?怎麼辦?
人不可能被尿憋死,該擴軍還得擴軍,番號的事另說。
一般來講,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軍隊,其番號在同一時期是沒有重複的,比如第八路軍、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這些都是之前存在,後面被取消的番號,南京政府把這些番號給了共,同一時期是不存在兩個八路軍的。
但是南京政府不給番號,而八路軍自行擴軍,番號是不是很容易重複,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只要番號不掛靠全(國民革命)軍,而是掛靠在八路軍及其下級單位就好,比如成立獨立團,教導團,為了不和其他類似部隊衝突,一般稱之為115師獨立團,實際上如果有多個團,還可以命名為獨立1團,獨立2團,總之掛靠在下級單位,就不存在番號重複了,叫的時候把其上級單位一起叫上就好,小說電視劇《亮劍》就是虛構了一個386旅獨立團。
抗戰開始後,由於正規作戰無法戰勝敵人,於是開始化整為零開展遊擊戰,建立大軍區(一級)、二級軍區、軍分區、縣民兵的多級動員體系,讓出大城市,在小城市和農村攻擊敵人,佔領敵後,各主力部隊地方化,與各級軍區合併,比如115師和山東軍區合併,稱之為「115師兼山東軍區」,後來115師取消了,直接稱之為山東軍區,下面的部落擴張成山東一師至山東八師,山東警衛一旅至十二旅,規模增加到集團軍級別以上。
軍區與主力師不同,一般不會長途奔襲跨區域作戰,而是守衛在本土,而且地方部隊一般不會進行大規模作戰。
遊擊戰就是為了一點點消耗敵人,把敵人戰線拉長,為日後組建大規模兵團創造基礎。
以百團大戰(1940年)為節點,只是以主力師作戰為主,後面以軍區部隊為主,度過了1941-1943年抗戰最艱難的時期,1944年開始局部反擊,組建更大規模的部隊,結束遊擊作戰,轉化為正規戰。
《亮劍》的平安戰役就是以這樣的背景虛構的事件,但是像團長李雲龍不知道自己的部隊擴張成一個師,真實歷史是不會發生這種事的。
雖然化整為零確實使部隊上下級間的聯繫出現卡頓,但並不是一直失去聯繫的,通訊是時通時斷的狀態,只要一有條件,下級就會匯報部隊狀況,上級也會主動了解狀況,小說是為了戲劇性才創造了這麼一個情節吧。
八路軍總部從來不會同意。
1941~1942年,是中國整個抗戰時期最艱苦的時候。
延安大生產運動
對八路軍來說,國民政府1941年完全停止軍餉及其他物資補助,雖然這些東西對整體作戰需要完全是杯水車薪。
自己紡線做衣服
歷史記載,抗戰爆發至1940年,國民政府有下列補助:
1937年8月整編,國民政府一次性補助八路軍以30萬元(法幣)。此後每月是63萬軍餉,包括生活費30萬,戰務費20萬,補助5萬,醫療補貼1萬,米貼及兵站補貼7萬。伴隨法幣的貶值,1940年則最多補貼到了75萬。
整編時一次補貼70萬發子彈。後續合計之後補貼總數是:370萬發子彈,1.5萬手榴彈,620枚迫擊炮彈。
同時,補貼若干工兵、醫療器材。
八路軍參加第二戰區序列,閻錫山一次補貼了100萬發子彈,200挺機槍。
第二戰區副司令衛立煌探視被晉綏軍誤傷的林彪給了子彈100萬,手榴彈25萬,牛肉罐頭180箱,4.3萬件夏衣,一批醫藥及電話通訊器材。
衛立煌將軍:
此外,陳賡大將有時候會利用自己的身份向身居高位的黃埔同學要接濟,宋希濂就曾一次給了一個騎兵營的裝備(200來匹馬與卡賓槍)。
1941年初,國民政府停止一切對八路軍與新四軍的補貼。所以八路軍只能進行精兵簡政,甚至大生產運動。
延安大生產運動
精兵簡政的另一面就是分兵
若干八路軍部隊分為團,營、連,化為地方武裝,所以八路軍正規編制自45萬降到了30萬,少的15萬是犧牲損失及成為地方軍分區的縣大隊、獨立營等。
《亮劍》中說的就是這段歷史。
李雲龍獨立團確實可能發展到7000人,但不會編到8個營,因為這7000人中大多都是軍分區下基幹團、某獨立大隊,某遊擊隊,武裝工作隊名義。李雲龍如果沒有某軍分區司令身份(也確實沒有),最多將團直屬隊幾百人拉出來,原來3個營若已經分解則也只能拉營連直屬隊。而縣大隊區小隊這些,沒有軍分區命令不能參與李雲龍獨立團違規發起的作戰活動。這是原則性的紀律問題。
所以,這是亮劍劇情的BUG。
對八路軍總部來說,不會將已經地方化的獨立團部隊編8個營出來,人家已經是什麼什麼大隊,中隊了。
說句得罪觀眾的話,《亮劍》裡李雲龍獨立團的擴編到8個營屬於藝術創作,大家笑一笑就好,深究起來就不好看的。
沒錯,抗戰的時候蔣介石怕八路軍發展壯大,不願意給八路軍更多的番號,更關鍵的是不願意給軍裝、武器、彈藥和糧餉。
因此,想像一下你是李雲龍,這麼多實際問題你怎麼解決?
沒有番號
沒關係,八路軍首長說了,為的是抗日,就叫獨立團,新某某團,不理老蔣。
武器彈藥
有人可能要說,這題我會,沒有槍沒有炮,從鬼子偽軍那裡繳獲。
槍炮沒有那麼容易繳,機槍能排成一長排,那就是老八路的部隊了。
那時候八路軍為了儘可能地繳獲敵人武器,可是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打伏擊戰和殲滅戰,就為多繳獲點武器。
至於你要是真能繳獲義大利炮,那是很少見的。
槍的問題能解決了,還有子彈。
當年八路軍可是想方設法自己用空彈殼復裝子彈,復裝的子彈質量不好,只能用於近距離交戰,原裝子彈打遠距離目標才有準頭。
武器不是永遠不壞的,要修理,晉西北風沙大,夠頭疼的,修武器是要有備用零件的,自己想像一下吧。
軍裝
八路軍有被服廠沒錯,可沒辦法供應那麼多部隊,尤其離八路軍總部較遠的部隊。你得想法子自己生產軍裝哦。
所以,要麼你有本事,你自己建個被服廠生產軍裝軍鞋,要麼,你組織根據地的居民縫製。
老電影裡根據地的婦女總是在紡線和納軍鞋,就是給八路軍新四軍生產的。
而且,你生產軍裝軍鞋得自己想辦法找布料,當年八路軍可不是整齊劃一的灰軍裝,那真的是有什麼顏色布料就穿什麼。
經費
沒錯,其實八路軍是發津貼,這需要籌措錢。
八路軍請老百姓縫軍鞋軍裝,要麼付錢,要麼給實物,比如給小米什麼的。
還要根據地幾乎買不到的東西,比如西藥、電臺、電池、發動機等等,都需要錢。
糧食
最關鍵恐怕是糧食。部隊上這麼多人,多數是精壯小夥子,不吃飯怎麼能行?
因此,如果你是李雲龍團長就得思考:
1.怎麼在鬼子偽軍的威脅下站穩腳跟?
2.佔據的這麼一片地方能種多少糧食,還能生產多少農副產品?請注意,抗戰的時候沒有農藥、化肥、拖拉機和無人機,就是現在看來很艱苦地條件下種地。
3.佔據的地方有又多少壯勞力,如何在不是很影響第2條的情況下徵兵擴軍到8個營。
估計有人要說,團長一個人想不過來。
對啊,一個人忙不過來,所以要建立基層組織,把老百姓組織起來發展生產。
8個營幾千人的衣食住行,都要能供應得上。
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當年老戰士的回憶錄裡可是寫過,某某地方土地貧瘠,供養不了多少軍隊,無法把部隊擴編到理想中的規模,所以要擴大根據地,期間又要與鬼子打幾場硬仗之類的。
因此,小說裡,電視劇裡,到某某地方,主角默念一句,我要擴軍,幾個背景板一樣的村民晃一晃,部隊就出來了?
不可能的,種多少糧食,織多少布,有多少年輕人,基本決定了你最多能徵多少兵,這是客觀規律。
關注 近衛步兵師,關注 軍事
八路軍總部,肯定不會明確地告訴李雲龍,讓他隨意擴編,擴多少都沒事。
在名義上,還是會加以限制的,表面上,八路軍是不允許一個團擴大到8個營的。
但你真的把一個團擴到8個營,那八路軍總部高興還來不及了。
打仗,拼的就是人數。部隊數量越多,肯定越佔優勢,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
早在漢朝,韓信不就說過,「多多益善」。可見,古人都知道兵多將廣的好處,八路軍怎麼能不知道,只是不能明說而已。
而且,這在八路軍中,應該也是一個默認的規則。只要你有本事能拉來人,就沒有上限限制。
在《亮劍》中我們也看到,「晉西北鐵三角」三個人,坐在一起吃飯。
李雲龍吹噓,他手上有8個營。孔捷一聽,一臉羨慕的表情。
而丁偉眼皮都沒翻一下,甚至還撇撇嘴。
從這就可以看出,丁偉手下肯定不止8個營,他比李雲龍擴張得還快。
可見,八路軍其實就沒有什麼限制編制一說,只要能拉來人,來者不拒。
當年,老蔣給八路軍的只有三個師六個團的編制。
其中,師還是丙種師。也就是,一個師下面只有兩個旅,每個旅只有兩個團,合起來一共4個步兵團。
而蔣介石的嫡系都是甲種師,他們一個師下面有三個旅,每個旅有三個團,一共就是9個步兵團。
再加上直屬和後勤人員,這樣算下來,甲種師的兵力,幾乎是丙種師的2.5倍。
這就是蔣介石玩的一個花招,他想用編制,來縮減我們的兵力。
這也是當年,老蔣對付地方軍閥的慣用伎倆。很多地方軍閥,在接受國民黨改編時,不得不大量裁兵。
八路軍的擴編速度相當快,這與八路軍人員的構成有關。在八路軍剛組建的時候,人員基本上都是經過長徵洗禮後的老兵。
這些人戰鬥經驗豐富,基本上都是骨幹、精銳。幾乎每一個戰士,都能夠擔任班長、排長,甚至是連長的職位。
於是,很多人就被安排到地方,去組織地方武裝,比如區小隊、縣大隊等。而這種模糊概念的編制,其實根本沒有人員限制,能有多少人,全靠負責人的能力。
還有一些就是就地擴編,直接將一個營分成三個營,一個連再分成三個連,一個連再分成三個排。然後,分別由營長、連長、排長去拉人頭,讓編制滿員。
其實,八路軍大多數隊伍,大多數的根據地,都是從連排一級,逐漸發展起來的。
從1937年,我們接受蔣介石改編,一直到皖南事變爆發。蔣介石給八路軍發放的補給,都是以4.5萬人的標準配發。
但是,實際上到了1940年,八路軍的人數,就已經超過40萬了。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八路軍的人數,已經達到了96萬,是真正的百萬大軍。
皖南事變以後,老蔣徹底斷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餉和物資。
此後,我軍所有的部隊的給養,全是靠自己解決。
由於八路軍所有的給養,全是基層自己解決。因此,八路軍總部,就沒有後勤補給方面的壓力。
所以,八路軍總部根本就不限制,只要你能養得起,管得住,你拉多少人都沒問題。
就像李雲龍所說的,沒武器了,問鬼子要,沒衣服了,跟鬼子要,沒糧食了,還是問鬼子要。
當然,這只是八路軍解決給養的一個途徑。
八路軍解決給養的另一個途徑,就是自力更生。
我們都知道,129師386旅開發南泥灣的故事。其實,這樣的故事,在八路軍任何地方都在發生。
不然,八路軍這百萬大軍,光是後勤消耗,就是個天文數字。
八路軍擴張速度,實在令人炸舌。
1940年,百團大戰爆發之時,八路軍出動了105個團。
而據史料記載,當時八路軍應該有170多個團。
而這距離八路軍成立之時,僅僅過去不到三年時間。
八路軍的人數,就已經從4.5萬人,暴增到40萬人了。
再看看八路軍下設的各種部隊番號,更是五花八門。
就拿《亮劍》來說,什麼新一團、新二團、獨立團,還有騎兵營,這都不是正式編制。再加上,它原先就有的編制,這能是一個旅的規模嗎?
另外,八路軍還下轄五大縱隊,每個縱隊都相當於一個師的級別。後來,這些縱隊都是軍級規模。
此外,八路軍每到一地,還成立軍區。
軍區又分三個檔,像劉鄧的129師機關,所在的晉冀魯豫軍區,羅榮桓的115師機關所在的山東軍區,以及聶榮臻的晉察冀軍區,這都屬於軍級軍區。
軍級軍區下面還有二級軍區,大概相當於旅的編制。比如129師386旅,後來組建了,晉冀魯豫軍區下屬的二級軍區——太嶽軍區。由陳賡擔任司令員,雖然是旅級軍區,但是後來擴編很快,規模人數達到軍級。
二級軍區下,還有三級軍分區。比如蘇北軍區下屬的鹽埠軍分區,就是由新四軍第3師第8旅創建的。不過,這個三級軍分區,解放後也是正軍級。
《我的兄弟是順溜》中,擔任新四軍某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的陳大雷,就是三級軍分區。不過,你也別小看這個三級軍分區司令,在五五年授銜時,至少也是個將級。
八路軍就這樣,層層分兵,層層擴編。由最初的三個師,發展到最多的百萬大軍。
所以說,李雲龍口中說的,他一個團有8個營。在當時來說,其實是很常見的事情。
只是孔捷這樣的老實人,做事比較小心謹慎,才不敢像李雲龍和丁偉這樣,隨意擴編。
八路軍之所以能擴張那麼快,主要原因是當地貧苦人數太多。
從清末到民國期間,中原一帶,就一直處於軍閥混戰的階段。偶爾有短暫的和平年月,又趕上水旱災害。
蔣介石政府腐敗嚴重,只顧著自己撈好處,根本不顧底層民眾的死活。再加上日寇進犯以來,蔣介石節節敗退,自己躲到西南安全地帶。
而當地老百姓無處可躲,只能忍受日軍和偽軍的殘酷統治。
所以,當我們的隊伍出現在老百姓面前時,才讓當地老百姓對生活有了希望。
同時,也讓當地百姓有了反抗的信心。因此,我們才能在短時間內,擴充那麼多兵員。
這都是自願加入到我們隊伍中的,而不是像老蔣那樣,只會強制拉人。那樣只會事得其反,反而讓更多的人加入我們。
其實,八路軍總部,是不在意你手下有多少人。八路軍總部希望的是,人數越多越好。
只有那樣,我們在推翻老蔣時,才更有底氣。
邢副團長說,平時讓你們報編制,一個個藏著掖著……營連排層層打埋伏,李雲龍呢?他會老老實實向旅長報編制嗎?肯定還要打折。經過層層打折,上報數估計是四個營。只多了一個營,上級也不會在意。老李說,啥時候鑽出這麼多人?所以說,總部肯定不允許老李建八個營,但是實際上連老李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人,更何況總部!不打平安縣,部隊不會集結,不集結誰都不知道獨立團有多少人!
一切皆有可能。
黃克誠自述中記載,四師反掃蕩失利的十旅殘部,與三師建制完制的九旅對換所屬。十旅到三師時,兩個團四個營三千二百人。經過兩年發展,兵員到了一萬五千人。要還是兩個團編制,一個團何止八個營?黃克誠三師,抗戰結束時7萬人,誰見過這麼大的師?黃克誠出關東北,帶走了三萬五千人,到東北後碰到梁興初師,梁師七千人。同樣都是師,黃師兵員是梁師五倍。
所以,我說一切皆有可能。